天顺本四行观节选

发表时间:2019-08-31

浏览量:2539

达摩四行观天顺本节选

第一 入道修行纲要门

若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改真,凝心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云何第一报怨行者?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起多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仇。经云“逢苦不忧”也。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第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说偈言: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第二 论主意乐差别门

披经求福,洁净行因。纷纷扰扰,随心作业,向涉多载,未还有息。始复端居幽寂,定境心王。但妄想久修,随情见相,其中化变,略欲难穷。未及洞鉴法性,粗炼真如,始知方寸之内,无所不有,明珠朗彻,玄达深趣。上至诸佛,下及蠢动,莫非妄想别名,随心指计。故写幽怀,聊显入道方便偈等,用简有缘同悟之徒,有暇披揽,坐禅终须见本性。会也?

第三 一相平等无别门

融心令使净,若其瞥起,即便生灭,于中忆想造邪命,觅法计著业不亡。展转增垢,心难究竟。智者暂闻八字,即悟理,始知六年徒苦行。世间扰扰,尽是魔民,徒自暄暄空斗诤。虚妄作解化众生,口谈药方不除疾。寂寂从来本无相,何有善恶及邪正。言生生者本不生,言灭灭者亦不灭。动即不动,定即非定。影由形起,响藉声来。捺影劳形,不知形之是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之是响根。蠲除烦恼而求涅槃者,喻如去形而觅影;舍离众生而求佛者,喻如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徒,愚智非别。无名处强为立名,因其名即是非生矣;无理处强为作理,因其理即诤论兴焉。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有何无?当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谈,聊申此句,讵论玄旨。

第四 谈论空无破执门

诸佛说空法,为破诸见故。而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

生时唯空生,灭时唯空灭,实无一法生,实无一法灭。   

一切法为贪欲而起,贪欲无内无外,亦不在中间。经云:“分别是空法,凡夫为所烧。”邪正无内无外,亦不在诸方。一切法亦如是。

第五 相离说悬虚门

法身无形,故不见以见之;法无音声,故不闻以闻之;般若无知,故不知以知之。若以见为见,即有所不见;若以无见为见,即无所不见。若以闻为闻,则有所不闻;若以无闻为闻,则无所不闻。若以知为知,则有所不知;若以无知为知,则无所不知。不能自知,非有知;对物而知,非无知。若以得为得,则有所不得;若以无得为得,则无所不得。若以是为是,则有所不是;若以无是为是,则无所不是。一智慧门,八百千智慧门。

第九 问答现说三宝门

问曰:“何名为佛心?”答曰:“心无异相,名作真如。心不可改,名为法性。心无所属,名为解脱。心性无碍,名为菩提。心性寂灭,名为涅槃。”

问曰:“何名为如来?”答曰:“解如法应物,故名为如来。”

问曰:“何名为佛?”答曰:“如法觉,觉无所觉,故名为佛。”

问曰:“何名为法?”答曰:“心如法不生,心如法不灭,故名为法。”

问曰:“何名为僧?”答曰:“如法和合,故名为僧。”

第十二 妄想建立如幻门

问曰:“证有余涅槃,得罗汉果者,此是觉不?”答曰:“此是梦证

问曰:“行六波罗蜜,十地万行满足,觉一切法,不生不灭,非觉非知,无心无知,无解无为,此是觉不?”答曰:“此亦是梦。”

问曰:“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菩提树下道成正觉,能度众生,乃至入于涅槃,岂非是觉?”答曰:“此亦是梦。”

问曰:“三世诸佛平等教化众生,得道者如恒沙,此可非是觉?”答曰:“此亦是梦。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皆悉是梦。觉时无梦,梦时无觉。此心识妄想,梦里智慧,无能觉所觉。若如法觉,真实觉时,都不自觉,毕竟无有觉。三世诸佛正觉者,并是众生忆想分别,以是故名为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念动念处,是名正觉。但有心识不灭者以来,皆是梦。

第十四 真俗二谛差别门

问曰:“云何名二谛?”答曰:“比如阳炎,惑者见阳炎作水解者,实非水也。此法无是阳炎是水。谈二谛之义,亦复如是。凡夫见第一义谛为世谛,圣人见世谛为第一义谛。故经云:‘诸佛说法,常依二谛’者,第一义谛即是世谛,世谛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即是空也。若见有相,即须并当却。有我有心,有生有灭,亦即并当却。”

第十五心识分异门

心无所属,即是解脱。若犯禁戒时恾怕,但知怕心不可得,亦得解脱,亦知生天不可得。虽知空,空亦不可得。虽知不可得,不可得故不可得。

第十六 遣除病执正心门

心若有所贵,必有所贱。心若有所是,必有所非是。心若善一个物,一切物即不善。心若亲一个物,一切物作怨家。心不住色,不住非色。心不住住,亦不住不住。心若有所住,即不免绳索。心若有所作处,即是被缚。心若重法,法留碍你。心若尊一个法,心必有所卑。若取经论意时,会不贵解处。但心使有所解处,即心有所属。心有所属,即是系缚。经云:‘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也。’”

第十七 离念消融差别门

心虽即惑入,而不作惑解。解心若起时,即依法看起处。心若起分别时,即依法看分别处。若贪若嗔、若颠倒,即依法看处。若不见起处,即是修道。若对物不分别,亦是修道。但使有心起处,即捡校,依法并当却。

第十八 心现示义理门

问曰:“修道得道,有迟疾不?”答曰:“迟疾较百千万劫。即心是,是者疾;发心行,行者迟。利根人知即心是道,钝根人处处求道,不知是道处。又不知即心自是阿耨菩提。

问:“云何疾得道?”答曰:“心是道体,故疾得道。行者自知惑起时,即依法看使尽。”

第十九 比喻合当现法门

问:“云何心是道体?”答曰:“心如木石。比如有人以自手画作龙虎,自见之还自恐怕。惑人亦如是。心识笔子画作刀山剑树,还以心识畏之。若能无畏,妄想悉除。又意识笔子分别画作色声香味触,还自见之,起贪嗔痴,或见或舍,还以心意识分别,起种种业。若能知心识从本以来空寂,不见处所,即是修道。或以自心分别画作虎狼狮子、毒龙恶鬼、五道将军、阎罗王、牛头阿婆等,以自心分别属之,即受诸苦恼。但使心所分别者,皆是色。若悟心从本以来空寂,知心非色,即不属色,心非是色,自心化作,但知不实,即得解脱。

第二十 道心增长引导门

今若依法佛法僧行道时,不得有善恶好丑,因果是非,持戒破戒等见。若人作如是计较者,皆是迷惑自心现量,不知境界从自心起。若知一切法不有亦如是。自心现量者,皆是惑心,作是作非。若人谓佛智慧胜,亦是自心现量。自心化作有,自心化作无,还被惑。经云:“若依法佛修道,不作化众生,亦不作实众生”也。是故法界平等,无有得失。若依法佛修道,不求涅槃。何以故?法是涅槃故,云何以涅槃求涅槃?亦不求法,心是法界故,云何以法界求法界?若欲证心时,不畏一切法,不求一切法。若用法佛修道者,心如木石头,冥冥不觉不知,不分别,一切腾腾,如似痴人。何以故?法无觉知故,法能施我无畏故,是大安稳处。比如有人犯死罪,必合斩首,值王放赦,即免死忧。众生亦如是,造作十恶五逆,必堕地狱,法王广大,放寂灭赦,即免一切罪。若人与王善友,因行在他处杀他男女,为他所执,便欲报怨,是人忙怕无赖。忽见大王,即得解脱。若人破戒犯杀淫盗,畏堕地狱,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

修道法,依文字中得解者,气力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中得解者,逢事眼即暗。经论中谈事,与法疏也。虽口谈事,耳闻事,不知身心自经事。若即事即法者深,世人不可测。修道人,数数被贼盗物夺剥,无爱著心,亦不懊恼,数数被人骂辱打谤,亦不懊恼。若如此解者,道心渐渐壮,积年不已,自然于一切违顺都无心。是故即事不牵者,可谓大力菩萨。

第二十一 规域内外别相门

修道心若欲壮大,会寄心规域(心不住一切是非善恶有为境界)。问曰:“何等事名为规域外?”答曰:“不证大小乘解,不发菩提心,乃至不愿一切种智,不贵解定人,不贱著贪欲人,乃至不愿佛智慧,其心自然闲静。若人不取解,不求智慧,如是者,可免法师禅师等惑乱。若能存心立志,不愿凡圣,不求解脱,复不畏生死,亦不畏地狱,无心直住,始成一个规钝心。若能见一切贤圣,百千劫作神通转变,不生愿乐心者,此人可免他诳惑。

又问曰:“若为生规域外?”答曰:“仁义礼智信者,名为规域。大小乘基情,亦名为规域。生死涅槃,亦名规域。若欲规域外,乃至无有凡圣名字,不可以有法知,不可以无法知,不可以智知。凡知之所解处,皆名规域内。不发凡夫心,不发声闻心,不发菩萨心,乃至不发佛心,不发一切心,始名为出规域外。若欲一切心不起不作,不起解,不起惑,始名为出一切。世间痴人等,逢一个胡鬼魅汉作鬼语,即作鬼解,用为指南,不可论,若为得作大物用?闻有人领百千万众,即心动,好看自家心法,为有言说文字以不?”

问曰:“何者名为淳朴心?何者名为巧伪心?”答曰:“文字言说,名为巧伪。色非色等,行住坐卧,施为举动,皆是淳朴心。乃至逢一切苦乐等事,其心不动,始名为淳朴心。”问曰:“何者名为正?何者名为邪?”答曰:“无心分别名为正,有心解法名为邪。乃至不觉邪正,始名正。经云:‘住正道者,不分别是邪是正’也。”

第二十二 心品利钝别相门

问曰:“何者名利根?何者名钝根?”答曰:“不由师教,从事见法者,名为利根。从师言教得解者,名为钝根。从师言教闻法,亦有利根钝根。闻师言,不著有,即不取不有。不著相,即不取无相。不著生,即不取无生者,此利根人。贪解取著义、是非等见,此钝根人解义。利根人闻道,不发凡夫心,乃至贤圣心亦不发,凡圣双绝,此是利根人闻道。不爱财色,乃至佛菩提亦不爱。即舍乱取静,舍愚痴取智慧,舍有为取无为,不能双绝无碍,此是钝根人。举没即去,越过一切凡圣境界,闻道不发贪欲心,乃至正念正思惟,亦不发;闻道不发声闻心,乃至菩萨心,亦不发,是名利根人。”

第二十三 一尽法界无遗门

菩萨以法界为舍宅,以四无量心为戒场。凡有所作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体是法界故。纵你种种云为跳踉蹄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菩萨了了见法界故,名法眼净。不见法有生灭住,亦名法眼净。经云“不灭痴爱”也。痴爱本不生,今无可灭。痴爱者,就内外中间求觅,不可见,不可得,乃至十方求之,无毫厘相可得,即不须灭求解脱。

第二十四 无我无执如空门

问曰:“世间人种种举问,云何不得道?”答曰:“由见己故不得道。若能不见己,即得道。己者,我也。至人所以逢苦不忧,遇乐不喜者,由不见己故。所以不苦乐者,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天下亡己者有己,若能亡己时,一切法本无,己者横生计较,即惑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寒热风雨,一切不如意事,此并妄想现。由如幻化,去住不由己。何以故?从缘起故,幻化横生拒逆,不听去住。所以有烦恼,由执己故,即有去住。但知去住不由己者,己者即我所为是,幻化法不可留停。若不逆幻化者,触物无碍。若能不拒逆变化者,触事不悔。”问曰:“诸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曰:“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是亦我也。若无我,逢物不生是非。是是者,我自是之,而物非是也。非非者,我自非之,而物非非也。如风雨青黄赤白等,比可知。好好者,我自好之,而物非好也。何以故?如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比喻可知。

第二十五 是道非道差别门

问曰:“经云:‘住于非道,通达佛道’何为也?”答曰:“行非道者,不舍名,不舍相。通达者,即名无名,即相无相。又云‘行非道者,不舍贪,不舍爱。’通达者,即贪无贪,即爱无爱。行非道者,不舍苦,不舍乐,即苦无苦,即乐无乐,名为通达。不舍生死,名为通达。住非道者,即生无生,不取无生,即我无我,不取无我,名为通达佛道。若能即非无非,不取无非,是名通达佛道。以要言之,即心无心,名为通达心道。”

问曰:“云何达一切法?”答曰:“即物不起见,名为达。即物不起心,即物不起贪,即物不起惚,悉名为达。即色无色,正为达色。即有不有,名为达有。即生无生,名为达生。即法无法,名为达法。逢物直达,此人慧眼开,亦可触物不见相异,即异无异,名为达。”

第二十七 生死涅槃无二门

生死同涅槃,故不舍。即生无生,即死无死,不待舍生以入于无生,不待舍死以入于无死,寂灭故即是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本来寂灭,不复更灭。”又云:“一切法皆是涅槃也。”不须舍生死始是涅槃,如人不须舍冻凌始是水,性自同故。生死涅槃,亦性同故,不须舍。是故菩萨于生死而不舍。菩萨住不动者,住无住名为住。以外道乐诸见故,菩萨欲令教即见无见,不劳离见,然后无见。天魔乐生死,菩萨而不舍者,欲令悟即生无生,不待舍生以入于无生。比如不须舍水而就湿,不须舍火而就热,水即湿,火即热,如是生死即是涅槃。是故菩萨不舍生死而入涅槃,生死性即是涅槃故。不待断生死而入涅槃,亦如不待断火而入热性,是故不待断生死而入涅槃。何以故?生死性即是涅槃,声闻断生死而入涅槃,菩萨体知性平等故,能以大悲同物取用。生死义一名异,不动涅槃,亦义一名异。

第二十九 大道觉悟易难门

释曰:“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亦无违顺;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即有违顺。”若能虚宽放大,亡天下者,即是任物随时。任物随时即易,违拒化物即难。物若欲来,任之莫逆,物若欲去,放去勿追。所作事,过而勿悔。事时未至者,放而勿思,是行道人。若能任者,即委任天下,得失不由我。若任而不拒,从而不逆者,何处何时而不逍遥?”问曰:“云何名为大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愿开而示。”答曰:“此言实尔。高卧放任,不作一个物,名为行道;不见一个物,名为见道;不知一个物,名为知道;不修一个物,名为修道;不行一个物,名为行道。若如是者,名为行道,亦名易知,亦名易行。”

第三十 上士无障无碍门

问曰:“云何是菩萨行?”答曰:“非贤圣行,非凡夫行,是菩萨行。若举菩萨时,不取世法,不舍世法。若能即心识入道者,凡夫声闻无能测量。所谓一切事处,一切色处,一切诸恶业处,菩萨用之,皆作佛事,皆作涅槃,皆是大道。即是一切处无处不处,即是法处,即是道处。菩萨观一切处,即是法处。菩萨不舍一切处,不取一切处。菩萨不简择一切处,皆能作佛事。即生死作佛事,即惑作佛心。”

第三十一 正见邪见别体门

问曰:“诸法无法,云何作佛事?”答曰:“即作处非作处,无作法,即善处不善处见佛。”问曰:“云何见佛?”答曰:“即贪不见贪相、见贪法;不见苦相、见苦法;不见梦相、见梦法,是名一切处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

第三十二 法界菩提差别门

问曰:“法界体性在何处?”答曰:“一切处皆是法界处。”问曰:“法界体性中,有持戒破戒不?”答曰:“法界体性中,无有凡圣,天堂地狱亦无,是非苦乐等,常如虚空。”问曰:“云何处是菩提处?”答曰:“行处是菩提处,见法处是菩提处,坐处是菩提处,见法处立处是菩提处,举足下足,一切皆是菩提处。”

第三十三 开示甚深境界门

问曰:“云何名诸佛境界,愿为说之。”答曰:“法非有非无,不取非有非无,如此解者,名为佛境界。若心如木石,不可以有智知,不可以无智知。佛心不可以有心知,法身不可以像见。凡知之所解者,是妄想分别。任你作种种解者,皆是自心计较,自心妄想。诸佛智慧,不可说示人,亦不可藏隐,亦不可以禅定测量。绝解绝知,名为诸佛境界。亦不可度量,是名佛心。若能信佛心如是者,亦即灭无量恒沙烦恼。若能存心念念佛慧者,此人道心,日日壮大。

第三十五 诸法因缘无生门

问:“现见有生灭,云何言无生灭?”答曰:“从缘生者,不名为生,从缘生故。从缘灭者,不能自灭,从缘灭故。”问曰:“云何从缘生不名为生?”答曰:“从缘生,不从彼生,亦不自生,亦不共生,亦不无因生。又无生法,复无生者,亦无生处,是故知不生。所见生者,幻生非生,幻灭非灭。”

第三十六 诸法因缘假有门

问曰:“凡夫何故堕恶道?”答曰:“由有我故痴,故导言我饮酒。智者言:‘你无酒时,何不饮无酒?’痴者能导:‘我饮无酒。’智者云:‘你我何处在?’痴人亦言:‘我作罪。’智者言:‘汝罪似何物者?’此皆是缘生,无自性,生时既知无我,谁作谁受。经云:‘凡夫强分别,我贪我嗔恚。如是愚痴人,即堕三恶道’也。经云‘罪性非内非外,非两中间’者,此明罪无处所也。无处所知者,即是寂灭处。人堕地狱者,由心计我,忆想分别,谓我作恶亦我受,我作善亦我受,此是恶业。从本以来无横忆想分别,谓为是有。此是恶业。”

问曰:“谁能度我?”答曰:“法能度我。何以得知?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相忆想分别,即受灌汤炉灰、牛头阿婆等事,即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

第三十八 有知无知差别门

问曰:“云何知法?”答曰:“法名无觉无知。心若无觉无知,此人知法。法名不识不见。心若不识不见,名为见法;不觉一切法,名为知法;不得一切法,名为得法;不见一切法,名为见法;不分别一切法,名为分别法。”问曰:“法名无见,云何无碍知见?”答曰:“无知是无碍知,无见无碍见。”

第四十四 随心诸法有无门

问曰:“云何自心现?”答曰:“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并自心计作有贪,自心计作无贪。贪似何物,作贪解。此皆自心起见故,自心计,无处所,是名妄想。自谓出一切外道计见,亦是妄想。自谓无念无分别,亦是妄想。行时法行,非我行,非我不行。坐时法坐,非我坐,非我不坐。作此解者,亦是妄想。”

次流通分释也(诸方杂举)。

缘法师曰:若重一人为是者,即不免此人惑乱,乃至谓佛为胜人者,亦不免诳惑。何以故?迷境界故,依此人信心重故。”又曰:“愚人谓佛人中胜,谓涅槃法中胜者,即被人法之所惑乱。若谓法性实际不问知与不知,亦谓自性不生不灭,亦自诳惑。”

有人问缘法师曰:“何以不教我法?”答曰:“若我当立法教你,即是不将接你。若我立法,即诳惑你,即负失你。我有法,何以得说而示人?我哪得向汝道?乃至有名有字,皆是诳惑你。大道意乃无少许得向你道。若得道,即作何物用?”更问曰,即不答。后时复问曰:“若为安心?”答曰:“不得发大道心。如我意者,即心无可知,冥然亦不觉。”

又问曰:“何者是道?”答曰:“汝欲发心向道,奸巧伪起,堕在有心中。若欲起道心,巧伪生,有心方便,皆奸伪生。”又问曰:“何谓奸伪?”答曰:“用知解邀名,百巧起。若断奸伪时,不发菩提心,不用经论智。若能尔者,始欲有人身体气,若有精神时,不贵道,不求法,不好智,小得闲静。”又曰:“若不求妙解,不与人为师,亦不师于法,自然独步。”

又曰:“汝不起鬼魅心些,我亦可将接你。”问曰:“何谓鬼魅心?”答曰:“闭眼入禅定。”问曰:“某甲敛心入禅定,即不动。”答曰:“此是缚定,不是中用。乃至四禅定,四空定,皆是一段,静而复乱,不可贵。此是作法,还是破坏法,非究竟耶。若能解性无静乱,即得自在。不为静乱所摄,此是有精神人。”又曰:“若能不取解,不作惑心,即不贵深智者,此是安稳人。若有一法可贵可重者,此法最能系杀你,堕在有心中。此是不可赖物,世间凡夫人,为名字系者,天下无数。”

又问曰:“其道皆妄想作者,何者是妄想作?”答曰:“法无大小、形相、高下。比如汝家内有大石,在庭前,从汝眠其上、坐其上,不惊不惧。忽然发心欲作像,劝巧人画作佛形像。心作佛解,即畏罪,不敢坐其上。故是本石,由你心作是。心复如似何物?皆是汝意识笔子头画作是,自怖自怕。石中实无罪无福,汝家心自作是。如人画作夜叉鬼形,又作龙虎形,自画还自见之,即恐惧。彩色中毕竟无可畏处,皆是你家意识笔子分别作是。何宁有一个物?悉是你妄想心作是。

有人问楞禅师曰:“心缘过去未来事,即被系缚。若为可止?”答曰:“若心缘生时,即知心灭尽相,毕竟更不起。何以故?心无自性故。是以经云:‘一切法无性’也。故一念心起时,即不生不灭。何以故?心生时不从东方来,亦不从南西北方来,本无来处,即是本不生。若知不生,即是不灭。”

又问曰:“若系心成业,若为可断?”答曰:“无心故,不须断妄想。故此心无生处,亦无灭处,知妄想无生无灭法故。经云:‘业障罪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也,皆因颠倒起,不须疑。’菩萨观察过去诸佛法,十分推求之,悉不可得。”

洪禅师曰:“凡是施为举动皆如,见色闻声亦如,乃至一切法亦如。何以故?无变异故。眼见物时,眼无异处,即是眼如。耳闻声时,耳无异处,即是耳如。意解法时,意无异处,即是意如。若解一切法如,即是如来。经云‘众生如,贤圣亦如,一切法亦如也。’”

因禅师曰:“诸家说者,六识是妄想,名为作废事。”三藏法师说:“妄想起时无起处,即是佛法。从四心取舍,乃至真如平等入菩萨心中,皆同一法性,然惑人说六识造烦恼。”三藏法师问曰:“汝六识依何等而起?”惑者答曰:“从虚空起。”三藏法师云:“虚空无法,云何造烦恼?”惑者答言:“诸法虽虚空,缘合即有。识者成圣,而迷惑者是愚,愚故受苦,哪得论无,空却诸法?”三藏法师言:“汝用功夫,未至佛地,谓六识是烦恼。若用功夫,至佛地时,六识是得道处。经云:‘不入烦恼大海,不得无价宝珠。’又云:‘众生之类,是菩萨土’也。验此六识,即究竟果处。而惑者终日作迷作解,不知即迷非迷。就道理而言,无解无迷,何所患乎。”

觉禅师曰:“若悟心无所属,即得道迹。何以故?眼见一切色,眼不属一切色,眼即是自性解脱。耳闻一切声,声不属一切声,乃至意经历一切法,意不属一切法,即是自性解脱。经云‘一切法不相属’故也。

缘法师曰:“一切经论皆是起心法。若起道心,心即巧伪生,何况余事?若心不起,何用坐禅?巧伪不生,何劳正念?若不发菩提心,不求慧解,事理俱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