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做知解宗徒

    莫做知解宗徒祖师讲即心即佛,自心是佛,是为了破除学人对有相佛的执着,同时,也引导学人直用本心,直接做佛,而不是去知解什么是佛,不是为佛下定义。菩提无是处。若有是处,皆不出识心妄计。祖师处处开示,只是为学人去枷除锁,并无实法指示于人。若本无烦恼,焉须菩提?如果学人把即心即佛,自心是佛当成一个知见来看,知解自心,认一个东西为佛性,就辜负了祖师的用意。祖师看到学人执着即心即佛,将佛做知解,将心佛作实有看,故又云:非心非佛。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祖师开示学人,于见闻觉知、施为运动作用上去见性。学人不会祖师意,便执着能看,能听,能思,能动,能起作用的“那个”为佛性,落入知解中,而不知祖师引导学人在作用上见性,是让我们直接作用而不生用想,不是让我们去知解那个作用,思维那个作用。实无“那个”,而以为有“那个”,所以念念错过。清湛愚老人著心灯录,以“此我”代佛性,大谈此我,处处知解佛性,引人入意识,将即心即佛作为正见,错解临济禅师所说如今听法的无依道人,乃诸佛之母。将临济所说目前用处做知解,完全错失祖师用意。又湛愚老人赞叹释迦佛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指出唯有一我,乃入道最捷门径,而言云门不是。因云门禅师曾有言:释迦出生七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喂狗,图天下太平。湛愚就此事言,自从释迦佛说唯吾独尊一语后,再没有几个人讲唯我独尊的事了。可能是被云门所言的一棒打杀后,没有人敢说唯我独尊了。云门之意,认为人人皆有此我,何以独尊?有独尊者,则天下不太平矣。此是报佛深恩。然能明此独尊者,自然太平,何必劳云门打?只因此一打后,学者绝口不提独尊一事。后又云,我于云门独有憾。湛愚老人认为云门说打释迦的话说错了。这就是知解宗徒的悲哀与可怜处,明眼人见了,只会笑话。云门说打释迦,那是典型的宗门手段,怎可做定论定解。犹如仰山说涅槃经四十卷,全是魔说,怎可以此为实。又维摩诘言:谤诸佛,毁诸法,不入僧数,乃可取食。若以为实,则同须菩提,必胆颤心惊。湛愚老人滞于知解佛法,于祖师禅未梦见在。所说所论,就像一个老学究在议论一个天真自在的舞者一样,风马牛不相及。他又在后文中论及曹山的不借借公案,讲了一大段不借借的妙处,尽为意度知解,全不是曹山之意。若问:如何是不借借?答:到期不还。此乃少分相应。所以《心灯录》一书,其中虽不乏各种佛法精辟的道理,但未具真正法眼,处处将学人引入知解,不必提倡。具眼者自知。故知此门中学法之人,最怕认贼为子,错认了主人公,将它识神认为佛性。又认一个前念后念之间灵灵觉知为佛性,此一队人,皆是不识真正根本,言下蹉过。自错又教错他人,有大过失。祖师种种文字说法,说心说性,说不生不灭,说空说不空,只是破众生对有相有法的执着,不可守文而生解,又别立一法,掉入识心妄计之中,错失了当下的解脱与开悟。知解为修行人毒药,滞于知解大坑,永远不能真正见性。故古人云:入我门来,莫存知解。学法之人亦复如是,不要看到善知识将佛法义理解释得极妙,听起来好不过瘾,便以为是修行,是智慧。那是赚你神识入轮回的路,不是引你出轮回的路。若认一法为佛性,为主人,为实相,何必有禅宗向上一路,千圣不识的手段和千七百公案。祖师所设公案,种种问题,正是考验学人是否真正具备出离心意识的功夫,是否真的能言下默契相应,而不是要你一个天衣无缝的答案。不是考你知解,是考你功夫;不是考你思惟能力,是考你解脱的能力。若以给出答案为修行者,修行又何异世间学问。学法之人,若想真正明心见性,不待拟心,言下即会。切不得落入知解牢笼,多生多世,无法出离。古人云:直下犹难会,寻言转更赊。若论佛与祖,特与天地隔。

    2024-07-13

  • 尊重

    尊重你只需要学习一种品质:尊重;你只需要训练一种能力:尊重。尊重每一个人,尊重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样子,尊重他的身体,尊重他的信仰,尊重他的肤色,尊重他的文化,尊重他的国籍,尊重他的民族,尊重他的语言,尊重他的声音,尊重他的痛苦,尊重他的贫穷,尊重他的梦想,尊重他的绝望,尊重他的狭隘,尊重他的执着。请只是尊重他们,不要妄加评论和干涉他们。既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惊讶。只需要尊重,允许和共存。请尊重父母,尊重孩子,尊重丈夫,尊重妻子,尊重兄弟,尊重姐妹,尊重朋友,尊重同事,尊重邻居,尊重每一个职业者,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追求,尊重每一种思想,尊重每一个行为。请给予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欣赏,而不是否定、批判和憎恨。请尊重每一个生命,尊重所有的动物,尊重它们的存在,尊重们它的样貌,尊重它们的气息,声音,颜色和大小。尊重它们独特的生存方式,不要去伤害和惊动它们。与它们为友,与它们为邻,与它们和谐共处。尊重天空,尊重大地,尊重阳光,尊重天气,尊重山,尊重水,尊重树,尊重花,尊重云,尊重雨,尊重路,尊重桥梁,尊重房屋,尊重舟车,尊重机器。欣赏它们,珍爱它们,使用它们,敬畏它们。尊重食物,尊重桌子,尊重椅子,尊重门,尊重窗,尊重碗,尊重筷子,尊重台阶,尊重柜子,尊重衣服,尊重鞋子,尊重杯子,尊重灯,尊重水壶,尊重所有的日用品,尊重所有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请爱惜它们,感恩它们,请温柔地对待它们。尊重每一个念头,不仅尊重喜悦、宁静、欢快、平和、谦卑、诚实、宽容、慈悲的心,也尊重愤怒,尊重抑郁,尊重恐惧,尊重悲伤,尊重傲慢,尊重懊恼,尊重后悔,尊重疑惑,尊重虚假,尊重懦弱,尊重自卑,尊重一切烦恼的心。请接纳每一个情绪,拥抱每一个念头,理解每一个想法,放过每一个故事。请尊重一切来到你心上的感受。请尊重你自己,理解你自己,接纳自己,不评判你自己。当你尊重一切,你成为世尊。当你尊重一切,你成为尊者。请尊重你的身体,你的头,你的脸,你的眼睛、耳朵,你的鼻子、舌头,你的双手,你的双脚,你的背,你的腰,你的脖颈,你的心脏、胃、肝、脾、肠、胆、肾、生殖器,请尊重你的血液、你的筋骨,你的毛发,你指甲。请爱惜你的身体和你的感受,请尊重它们,请不要为难它们,不要过度使用它们。请安静下来,让它们得到足够的休息。请聆听它们的语言和需要。尊重一切的发生,尊重一切的呈现,尊重所有事物如其所是。请尊重一切,因为一切无不是你。请接纳一切,因为一切都是从你这里产生的。请拥抱一切,因为一切都是你创造的。请尊重你,请爱你自己,请深深地亲吻你自己。 

    2024-07-13

  • 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涅槃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所说世谛、第一义谛,其义云何?世尊,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义。世尊,若尔者,则无二谛。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善男子,若随言说,则有二种: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善男子,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此是经典之中略说世谛与第一义。然诸学者,多因语生解,堕于分别,不了第一义真实之意。学法人放弃了对世间法的执着,复对佛法和第一义谛产生执着。当你执着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变成世谛。当你不执着世谛,世谛即是第一义谛。当你执着,菩提涅槃,皆属系缚,都是识心名相,皆是妄想,都属戏论。若无执心,众生日用万行,嬉笑怒骂,山河大地,六根六尘,无非第一义谛。如果你认为实有第一义谛可得,你还不了解真正的第一义谛。如果你认为实有世谛可除,你还不了解实无世谛。祖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第一义谛,无所得之异名。若了诸法无所得,即不生无所得心。若生无所得心,还同有所得,还同世谛。第一义谛,实相之异名。若了实相即是无相,无相即是无生心,即知实相亦不可得。若以为有实相可得,心即生,即非实相。第一义谛,即一切法。于一切法,心无分别,亦不住无分别。经云: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而不动。僧问:如何是第一义?答:早是第二义了。问:如何修行,即得第一义?答:若起修行心,即不得第一义。问:第一义毕竟是有是无?答:第一义是面上两眼。问:是何义?答:有眼不识泰山。问:见泰山即见性否?答:果然不见。故知此事古难识,唯有李氏会。问:师父,李氏会是何意?莫不是“理事兼通”之意。答:果然不会。第一义者,行人自行解脱境界,非诸言语文字所能解了,实不可测,不可思议。古人云:我有时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有时说一切众生皆无佛性。又说: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涅槃经云:善男子,如来有时演说世谛,众生谓佛说第一义谛;有时演说第一义谛,众生谓佛说于世谛。是则诸佛甚深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如来有时演说世谛者,如佛说诸法不生不灭;维摩诘经中诸大菩萨各述不二法门;达摩临行前,弟子各述所得。此皆是语言文字,方便之说,实是世谛。但众生皆谓佛在说第一义谛。如来有时演说第一义谛者,如佛说我者,即非有我,佛说世界,即非世界。佛说恒河沙诸佛,说五无间业。又于食时,世尊着衣持钵,入于舍卫大城乞食。此是众生日常,法身说法,别有余义,实为第一义。然诸众生皆谓佛演世谛。又云:善男子,我虽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不解佛如是等随自意语。善男子,如是语者,后身菩萨尚不能解,况于二乘其余菩萨?善男子,我往一时在耆阇崛山,与弥勒菩萨共论世谛,舍利弗等五百声闻于是事中都不识知,何况出世第一义谛?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无。善男子,我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义者,不应难言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若言众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如来如是随自意语,众生云何一向作解?故知第一义,实难可知。不可草草,当面错过。

    2024-07-13

  • 关于爱

    关于爱你完全不需要了解任何人,包括你自己。你只需要尊重和允许。那是唯一的爱。当你想了解什么,你把爱覆盖住了。当你评判什么,你分割了爱。爱就是完全地做自己,成为自己。爱不需要思考,它直接显现。它对显现的一切毫无意见。求爱而不得爱,不求爱爱自来。爱不需要做任何事,只需要停止寻找。不再寻找,爱会自己落到自己身上。爱唯一不缺的就是爱本身,它完全能自给自足。当它向外寻觅,它丢失了自己。爱是自我的供养,是自我的满足,是自我的婚配。匮乏感是心识的伎俩,那是一个谎言。爱从来都是满足的。爱不是向外找寻,而是返回自己。    所有向外的都不是爱,那只是迷失;爱是回来,满足它自己。只有返回自己,爱才饱满而绽放。稍有不满,你离开了爱的本位。刚一起心,爱被你分开。不再关注世间现象,不再关注他人,关注你的心,你会看到爱一直都在你之内。爱是自然呈现,就像太阳和花朵,风和雨,而不是付出和索取。付出和索取,那是心意识里的事。爱超出心意识。爱自己,不过是坐在那里呼吸和微笑。爱他人,不过是坐在他身边,静静地陪伴。爱要么不投射,要么就会投射悦愉自己的东西。这是爱的智慧。没有人一定要爱你,期望得到别人的爱,那是最无保障的事。来自别人的爱不决定,不长久,会间断。所以,不要总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关爱、鼓励和安慰。那是最危险的。你可以爱自己,你可以不间断地爱自己,那是你的天职。爱自己的前提是把心从别人那里收回,独处,安静,专注,自在。当你懂得自爱,不再向别人索爱,你变得光芒四射,你变得自给自足,你变得爱满而溢。这时,你根本不用求任何人爱你,所有的爱与尊重自动向你涌来。爱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爱是心的游戏,没有心外的参与者。爱是自言自语,自娱自乐,是自己与自己的故事。回来,爱一直在你心里呼唤你。爱跳出故事,跳出方法,跳出分别,直接展现。

    2024-07-13

  • 心如明镜,性如山谷

    心如明镜,性如山谷你对这个世界做什么,世界就对你做什么。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的心创造的。它一边创造,一边清零;它从不停留,从不拥有。就像在水上画画,随画随空。心亦如此,随作随无,随用随空。除了你的心念,没有外在的世界。所有的事物上都印着你内心的标签。每一个好坏都不来自事物,而来自你的评判。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幻影。每个语言,都是梦中的话语;每一个行动,如影子在移动。每一个想法,都只是一声叹息;每一个印记,都是心的印记。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内心创造的世界里,那里除了光与影,什么都没有。你的世界里有阴天,也有晴天。有微风,也有暴雨。有爱,也有恨。有痛苦,也有安宁。有寂静,也有喧闹。有战斗,也有和平。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梦,无一真实,无一保留。外在的世界和天空从来都没有任何事发生,所有的发生,都在你的心里。生即无生,有即无有。心就像一面镜子,它对每一个人都从来公正、廉明、平等。你冲它笑,它就冲你笑。你对它愁,它就冲你愁。你哭它就哭,你忧它也忧。你净它就净,你脏它就脏。除了你的心,没有外在的世界。除了你的投射,没有什么是真实存在的。心犹如山谷,你喊什么,它就回应你什么。你说什么,它就答你什么。你说谢谢,它立刻回应你谢谢!你说好的,它立刻回答你好的。你说,你真丑,它立刻说,你真丑。你说,你好美,它立刻说,你好美。你怎么评判它,它就怎么评判你。你赞叹,它也赞叹;你批评,它也批评。你温柔,它也温柔;你怒吼,它也怒吼。永远如此,丝毫不差。心如明镜,性如山谷。心不是物,性亦非有。心之与性,皆是假名;无名可名,名之真如。真如无异,异无无异;才有异法,纷然失心。你永远无法针对任何人,你针对的只有你自己。你永远无法爱任何人,你爱的只有你自己。你永远无法恨任何人,你恨的只有你自己。坐看云起,卧听蝉鸣;行沐和风,立成苍穹;你心一动,世界立刻形成。你心一寂,世界立刻休息。不要再闹了,你只是和自己闹;不要再折腾了,你只是在和自己较真。歇下来,去吹吹风;停下来,去看看云。陪着自己,爱着自己;护着自己,不惊动自己。只有你的心和你自己。只有你的声音和你的回音。

    2024-07-13

  • 十牛图直解

    十牛图直解上宋代廓庵禅师所著十牛图偈颂及评唱,一直以来被誉为禅门珍宝。它以寻牛、见牛、牧牛、骑牛归家等比喻来描述修行心要,将修行分为十个阶段。虽种种描述,不离一心。虽言阶段,只论顿超。不依文字,只论心智。不依有为,只谈根本。详细地阐述了禅门修行的见地和功夫。可以作为学人修行指南。今略作解说,供学人参考。一、寻牛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直解:第一寻牛。牛喻本心,寻牛即寻求业已走失的本心。众生无始以来,堕于生死,只因把意识攀缘之心当为真性,故迷于幻境,总成轮转。然本心从未走失,只是依事说修,依幻说迷,依假论真。学人不识自心,取自心境界,奔波不停,喻失本心。听闻佛法,才知有解脱一事,有实相之理,有修行之路。故发心学法,志求解脱。然解脱先须见性,故学人苦苦求开悟,念念想见性。此正是“寻牛”之喻。文中所言“寻牛”、“见牛”、“牧牛”者,皆是方便比喻,喻于修行,只是随事而言,就事而语,皆无定论。茫茫拨草去追寻:牛为了吃草,到处奔逸,完全走失。牧牛人茫然不知牛去何处,只能依着被牛踏倒的水草去追寻。此一句形容真如不觉,成识而去,佛成众生,四处攀援自心境界,完全迷失本心,轮回六趣。若一念回心,众生成佛,转识成智,心复真如,即无后语。但众生不能顿悟,故借假修真,发心向佛,志求佛道。开启了修行之路。水阔山遥路更深:牛到处觅食,涉水登山,愈走愈远。牧牛人寻牛不见,奔波追赶,徒劳无功。此句形容,心识不停向外执取幻境,不知止息。修行人无下手处,被识心带领,盲修瞎练,到处乱跑,所修所行,皆不成就。力尽身疲无处觅:牧牛人身疲力竭,到处寻牛而不见牛。因为没有方法,又无人指引,所以怎么也找不到这头走失的牛。但闻枫树晚蝉吟:找牛找累了,走不动了,休息下来。忽然发现天色已晚,听到枫树林中蝉鸣唱叫。比喻修行人终日奔波在识心中,念念错失当下,不知念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是佛。牛一直在跨下,却以为走失,到处乱找。正所谓骑牛觅牛,有头找头。虽于法性海中穿衣吃饭,本来是佛,然不知不觉。日用万行中,常常默契本心。正恁么时,虽未生悟想,恰恰正悟;举手投足间,虽未生见性解,正在见性。此一节,描述众生未见性前,不知如何修道,心识终日向外驰走,放逸造业,不知止息。众生虽终日在妄想尘劳中颠倒受苦,然真如之牛,从来未失。起心动念,举手投足处,无不是见牛的时机,无不是悟道的机缘。 著语: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直解:本心从来不失,不必追寻。日常时时起用,从来不差。只是因为一念不觉,于念念中心生住着,所以背离本心,迷于尘境。不知于起心处无心,即是正路;于正用时不生用想,即得菩提。将识心作我,于幻中轮转。而本心实无轮转,亦无背觉也。学人不知自心本无迷悟,亦无迷失。所以开始修行时,起心动念,以为有法可得。修心不歇,得心不止,越修行离道越远,错路越走越多。故云“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心越来越重,是非心竟相而起。这一段虽然写寻牛,但真实之中,都无此事。心牛从未走失,只是学人忽然动念,以为走失,所以远寻。转寻转远,愈修愈迷。正休息时,直下无心,便可忽然领悟,唾手可得。我们读十牛图,看似是层层递进,需要到第十个步骤才能大彻大悟。实则不然。每一个步骤都有悟道的机缘,都有下手成就处。所以十牛图并不是次第修行心要,而是顿悟顿修,顿成佛道,直用直行,言下见性的修行指南。  二、见迹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直解:水边林下迹偏多:牛喜水与草,故多去水边。寻牛人来到水边,看到有很多牛蹄印,知道牛来过这里。这一句形容真心虽无相无形,却处处显露。在眼曰见,在耳曰听,在鼻曰嗅,在手捉物,在足曰奔,在身曰触,在心曰念。真如自性起念,念从心起,心生念生。见闻觉知,无不是心。若见作用,便能见心。见于牛迹,即知牛在不远。芳草离披见也么?萋萋芳草,有的被踏倒,有的被吃光,有的弯折,有的散乱,处处是被牛咬过和吃过的痕迹。牛留下这么明显的踪迹,难道寻牛人看不到吗?不知道牛就在附近吗?此句形容真如自性处处显露,时时作用,从不间断,就在当人的六根门头出入放光,般般撞个正着。正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难道修行人还到处乱找,不知道止息妄念的当下,处处是自性显露吗?然而修行之人最初修行,不能言下悟得此心,便于经教上起解,依经论起修证心,不知诸佛所言,皆是方便化城,非是本法。本法即心,离此心外,无法可修可证。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就算牛离开了水边,远离了芳草地,跑到了深山里,当它叫唤时,那响彻天际的鼻声,又怎能掩藏得住它的身行呢?此句形容,就算我们完全处在无知无觉中,处在昏沉、无计、睡眠中,处在贪嗔痴慢疑中,处在各种有为法的修行中。或在文字中寻讨,或沉迷在知解中,一切时中,觉性都在,都是本觉起用,如同诸佛。觉性从未见断,不需更见。若起见心,依然不见。 著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直解:依经解义,阅教知踪:修行人学法当以识自本心为第一要务。未悟本心前,依佛教导,或依善知识方便开示,有个入手处,顺文字之指,见真性之用。透祖言开示,见自性真佛。然若不识本心,执着经典文字,依文解义,只是枝叶末节,但得权法,只得个指月的手指,不见真实之月,不得真实解脱。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明了众器皆从一金而出,体会万法皆从一心而出,了达见闻觉知即是本心,悟到起心动念皆是真如,方是真修。离此心外,一切所行,皆归无常,不是修行。正邪不辞,真伪奚分?如果不了此根本,不当下回心,不言下顿见真如本性,入它知见之门,不辨邪正,如何得知修行真伪?未入斯门,权为见迹:所以,若未能悟入于宗门,不会言下见性的宗旨,不能一路顿超,也只能于经典文字、譬喻故事中权作修行,于种种有为法中方便打磨,皆非实法。此一段写修行之人,未见性前,种种盲修瞎练,执着经论,将他佛法作实解,不知经典所说,皆是一时权宜之教,皆非究竟。然本心从未失却,要见言下便见,不见转寻转远。 三、见牛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直解:黄鹂枝上一声声:若悟得真牛一直都在,何劳起心求取,转寻转远。但听见鹂声鸣鸣,雀声吱吱,便是本地风光,不劳别处求取,是最省力处。 日暖风和岸柳青:随眼望去,阳光明媚,微风徐徐,河岸杨柳依依,枝叶青青。触目无非真道,抬眼尽是三昧。正举目时,便即悟道;正嗅香时,即证涅槃。更不用起一念、一知、一见、一解,即得与诸佛把手共行,便与祖师同为俦侣。只此更无回避处:处处是它,即便以手遮目,仍无法回避;时时碰见,就算四处躲避,依然撞着。白云守端禅师云:未透时撞着铁壁相似。忽然一日觑得透后,方知自己便是铁壁。有一老母,与佛同生,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乃至十指掌中总皆是佛。雪窦显云:它虽是个老婆,宛有丈夫之作。既知回避稍难,不免吞声饮气。如今不欲见佛,即许你,切忌以手掩面,何故?明眼底觑着,将谓雪窦门下,教你老婆禅。经云:眼是解脱门,耳、鼻、舌、身、意尽是解脱门。门门无碍,尘尘清净。故云: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森森头角画难成:虽然头角鲜明,处处是它,但若起心描摩,转转不是。是知菩提无是处,若欲觅它,早已不见。 著语: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著著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直解:从声入得,见处逢源:经云:肉眼见佛性。父母所生耳,能听三千界。声非外来,色不异空。不起色空之见,色空即是般若;不起耳声之闻,根尘无非涅槃。六根门著著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六根处处放光,离此六根之处,无别佛性;动用之中,处处是道,离此动用,觅道了不可得。水中盐味,色里胶青:此性如水中盐味,明明是有,觅却总无。如色里胶青,明明可见,觅却不得。古人云:内外推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眨上眉毛,非是他物:忽然眉毛一眨,便知非从外得,多劫勤苦修行,总是梦中妄为。 总结:此一段写牛就在眼前,随处可见。言修行人,知道当下无心,本体自现,顿见自心是佛,如大梦初醒。此是理悟,然有无始习气,未得卒除,故还需善护念,多加保护。即有后面得牛、牧牛种种,假名修行。 四、得牛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直解: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逮到这头牛,牛绳牵在手里,不敢有丝毫放松,唯恐牛跑掉。由于这头牛非常强壮,不能一下子调伏它,所以需要格外用心,用力牵拽。    比喻悟后刚开始起修,虽然知道要作善护念的功夫,但由于妄念太多,心浮气躁,根本静不下心来,做不了功夫。所以很多学人,纵然明理之后,想进行实修,却因业习太重,妄念重重,功夫做不下来,总是觉得力不从心,修行没有下手处。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这头未经调伏的心牛,四处乱跑。有时跑到高原上,有时又跑到村落的云烟深处。比喻学法之人,虽然已经识得本心,见自本性,理悟更深,再无疑惑。但由于业习太重,又未久做练于念离念的功夫,所以总是被妄念带离当下,如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偶尔看得到念头,但力量太小,还会烦恼现前,不得自在。 著语;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直解: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牛一直在郊外奔逸,今日忽然逮到,还没有熟悉怎么驯伏于它。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此时的心牛还沉浸在过去识心的惯性和习气中,所以还是会贪恋尘境,迷恋自心境界,三毒习气未尽,心还是会向外驰骋,不能止息。顽心尚勇,野性犹存:心牛虽见,然习气尚猛,野性犹存,很难驾驭。欲得纯和,必加鞭挞:如果想让这头心牛听从使唤,好好行走,必须加以鞭挞,努力调伏。 此一阶段修行,是刚见佛性,虽知道保护心性不染万境,但牧牛的功夫还未养成,刚开始牧牛,绳头要牵得非常紧,而且必要时,要用力鞭挞,即功夫要做得紧密,使之成片。否则,随时都会被妄念带跑。古人云:迥脱尘劳事非常,紧把绳头作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古人云:见惑如破石可顿断,思惑如藕丝宜渐断。理须顿悟,事须渐修。理上的疑惑可顿断,一闻便悟;事上的习气要逐渐打磨,须长久做保护的功夫,才能不染。  五、牧牛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直解: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这时是真正的悟后起修,粗的烦恼已经不起,能看得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时善护念,唯恐它又去染着尘境,犯它苗稼。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手一直紧握绳头,与牛同行,才有妄念,便拉回来。妄心一起,便能觉察。古人云: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牧牛时间久了,牛便逐渐听人使唤,听得懂主人言语,明白主人的心意。稍微用些力气,便好生行走。到最后,就算不去牵扯它,它也会跟着人走。这个阶段是修行最重要的时期,也是花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所有的修行,最终都是为了牧牛。牧牛的功夫养成了,修行才算真正成就。圆觉经中所言的奢摩它,三摩钵提,禅那,都是悟后起修的牧牛修行。也就是古人所言水边林下,长养圣胎,或云一物不为,或云保任,善自护持等等。一日,石巩慧藏禅师在厨作务次,马祖问曰:汝作甚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长庆大安禅师云: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转来;才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    古人在大成就之前,都经历过牧牛的阶段。只不过,牧牛的功夫是在心性上完成的,外在没有特定的形式。既可以在座上牧牛,也可以在行走中牧牛,也可以随便坐在一个地方牧牛,也可以躺着牧牛,也可以一边做事一边牧牛。故知牧牛是真正的心法,是没有修行的痕迹可寻的。六祖大师说: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所言“转处”,即是转念和牧牛也。条件好的修行者,可以选择相对安静的山林或僻静之所,或坐禅,或练一物不为,或行禅,或持诵经咒,或做简单的事情,专心做此牧牛功课。俗事缠身,不能出离家庭,还有工作要做的人,要学会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牧牛的修行。正所谓在红尘中冶练真性,若能得力,其力更强。修行就是要在第一念上截断众流,才犯苗稼,便鞭挞。才起念,便觉察,不令走失。这里所说的才起念,是指烦恼念和法执念,不是所有的念都需要觉察。经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生活中正常起念并不需要看护,也不需要转念。逐渐,这头心牛便慢慢调和了,不再狂野放逸。功夫做到一定程度,心识自然转化,由识转智,由所依转为无所依。     著语: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直解:前思才起,后念相随:前念才起,后念即觉。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才一起念,自己就能看到。不像以前,念头跑了半天,还未觉察。故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一念觉,由妄而成真。一念不觉,由真而成妄。古人云: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不由境有,惟自心生:万法因心而生,境不自境,心起境成。烦恼由心而起,心若不起,烦恼何由。以不生心,故无境界;以心不生,故法不起。鼻索牢牵,不容拟议:因为知道怎么牧牛了,所以能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才一拟心,便即觉知。才一觉知,其心即灭,便归清净。修行唯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  十牛图直解下六、骑牛归家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直解:十牛图中以“牛”喻心。迷时,心牛即识;悟时,心牛成智。未见性时,心牛如山中玉,矿中金,虽是本有,而不得受用;见性之后,心牛如玉出石,如金出矿,调伏既久,受人言语,使用自在。骑牛迤逦欲还家:牛已调伏,可以骑着牛慢悠悠地回家,欣赏着一路的风景,轻松自在,不用时时紧张地盯着牛,也不用频繁地执杖鞭挞,拉拽绳索。长庆大安禅师见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大安禅师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大安禅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羌笛声声送晚霞:牛已经听话了,不再乱吃庄稼。这时骑牛的人就可以拿出笛子,吹起音乐,在晚霞中自娱自乐,徐徐而行。比喻牧牛功夫养成之后,不用总看着自己的心。心性已经不再染着六尘境界,形成了一种惯性和力量。这时的修行人,就可以放松身心,甚至可以随缘享受生活中的小乐趣。但并不会过度,不会放逸和妄为。如果有烦恼余习现前,还要继续牧牛。一拍一歌无限意:当牧牛的功夫养成,牛自己会好好走路,不用去管它。牧牛人在牛背上拍手唱歌,心情好不愉快。比喻修行功夫成就了,不用再紧看着自己的念,一切直用直行,自然不染万境。本无烦恼,焉有菩提。古人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知音何必鼓唇牙:既是知音,心领神会即得,不必多言。形容牛已经完全知道主人的心意,可以与主人默契,不用管它,它也会乖乖听话。当我们转念的功夫做到一定程度,我们与念头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甚至完全不用对治那些念头。念头与心和谐相处,不会再制造矛盾和烦恼,这时它们互为知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能相安无事。寒山有一首诗,正是描写心智与识心念头之间是如何调和共处的:我有六兄弟,就中一个恶。打伊又不得,骂伊又不著。处处无奈何,耽财好淫杀。见好埋头爱,贪心过罗刹。阿爷恶见伊,阿娘嫌不悦。昨被我捉得,恶骂恣情掣。趁向无人处,一一向伊说。汝今须改行,覆车须改辙。若也不信受,共汝恶合杀。汝受我调伏,我共汝觅活。从此尽和同,如今过菩萨。学业攻炉冶,炼尽三山铁。至今静恬恬,众人皆赞说。六兄弟,是指六识。一个恶,就是意识。此意识到处攀援尘境,无恶不作,制造烦恼,有一天它被智慧心捉得,赶到空无处。并嘱咐它说,不要再犯错了,你好好地呆着,我就和你和平共处。时间久了,第六识终于被调伏,与心智和平共处。寒山这首诗也是描写牧牛和转识的功夫。 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直解:干戈已罢,得失还无:人与牛之间的调伏已经完成,心与念之间的斗争已经结束。所有的妄念止息,一切的得失俱空。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不知不觉,牧人唱起了砍柴人经常唱的村歌,吹起了儿童们经常哼的野曲。形容修行人初得解脱的自在与快乐。横身牛上,目视云霄:牧牛人横在牛身上,形容非常惬意自在,无拘无束。抬头看着蓝天白云,心中无事,无比快乐。呼唤不回,牢笼不住:没有任何东西能让牛再放逸奔波,就算不赶它,它也会稳步前行。形容解脱的功夫养成之后,即使是诸佛现前,也困惑不了他。就算是魔来阻挡它,也障碍不了他。由此对这条路全无疑惑,信心大增,不再被其他的知见所惑,谁再说什么更好的法门,也毫无兴趣。  修行到此,从发心求道(寻牛),到修习法理(见迹),到明理见道(见牛),到开悟见性(得牛),到实修实证(牧牛),到初得解脱之乐(骑牛归家),经历一番辛苦,终于心得自在,不再需要执绳牧牛,牛已受调伏,自己就能回家稳坐了。但要注意的是,修行者此时只是功夫刚刚养成,虽得个安歇处,但还在归家的路途中,没有完全到家。也就是离究竟成就,大彻大悟,还有一段距离。所以还有后面的几个阶段。牧牛功夫养成之后,烦恼之贼无处藏身,烦恼不再现前,能够尝到解脱寂灭之乐。但是对于大机大用,完全活出法身,会祖师向上一路,还需要继续深入。    七、忘牛存人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直解: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回到了山中的家里。牛放置在牛棚中,不再管它。人该干什么干什么,成了一个闲人。太阳都已经升得三竿之高,还在睡梦中,没有起床。赶牛的鞭子扔在草堂里,不用去管那头牛。比喻修行稳坐归家,成无事人。心牛不再犯苗稼,心识不再染污六尘,已转所依,识已成智。此时,牛已闲置,真如佛性也要忘却。古人云:见性不留佛。每日只是穿衣吃饭,更没有丝毫迷悟修证的心,不着世间,亦不修佛法,自在无拘。祖师在这个阶段一般都是选择藏匿起来,世间找不到这个人。比如六祖十六年在猎人队里隐居过活。船子和尚三十年都是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先是身心俱无踪迹,到最后,心无踪迹,身现红尘中,随缘过活。大梅禅师从马祖那里得法后,隐居大梅山。西山亮座主于马祖处悟到后,隐入洪州西山,从此再无消息。寒山、永嘉大师悟道后,皆隐居山林,作无事闲人。修行人到了这个阶段,已得了入头处,古人称小歇处。再不用去牧牛,牛已空置,法执已无。虽不起见性修道之心,亦无功夫可做,有些人还会有极微细所知障未除,最后还要透得过祖师末后一句,方为究竟。所以云“忘牛存人”。从这时到最后大彻大悟,会得末后一句,时节因缘不同,修行人所需时间长短不一。如香林澄远禅师四十年方打成一片,如云岩禅师在百丈和药山处三十年才会得末后一句,如大慧宗杲一年中下了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后又经过很久,百般锤炼,才得圆悟克勤禅师印可。 著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直解:法无异法,唯是一心。以牛喻心,心为宗旨。既识得本心,又做足了善护念的功夫,修行至此,不复染着六尘境界。智慧现前,除此之外,并无修证,忘牛存人,唯剩无事。以得兔忘蹄、得鱼忘筌来比喻修行功夫养成之后,牧牛这个工具就可以舍掉,不需要再时时看护心念。否则成为法缚。就好比金从矿出,不复为矿;月亮从乌云中显露,再无云翳遮蔽。一道智光,从性而出,更无遮挡,直透威音劫外,转六道为六波罗蜜,化三界为戒定慧。如病得汗,如黑得光。    八、人牛俱忘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直解:这时不仅没有了离念做功夫的心,连成就的心也无。不仅无迷心,悟心亦无。不仅没有修证的心,连无修无证的心都无。终日吃饭未曾咬到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终日用而无生用想,浑然忘我,一切心皆无,故云人牛俱空。此时,海阔天空,无拘无束,任运自在。若拟言说,无通信处。好比如红炉的火焰上怎容得下一片雪花,清净心地上怎容得一知一见、一解一悟。就算佛到此处,也只能攒眉弄眼。故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千佛不传,向上一路。到此之时,才知祖师一门,非知解情见所能拟意测度。古人云:如蚊子叮铁牛,无下嘴处。又云:般若如大火聚,碰着即烧。又云:切忌道着,道着即头角生。此时祖师往往以末后一句或公案来勘验学人,比如问学人: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学人拟议,祖师便打。比如学人问如何是佛?答曰:麻三斤。若学人能会得麻三斤,便可登堂入室。如临济问学人:东西两堂僧人同时出来喝,哪个是宾?哪个是主?学人于此若能下得转语,才是真正彻悟。到此之时,会得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的,方能与祖师把手共行。 著语:见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激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千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     直解:知见情解于此时完全脱落,凡心圣意两忘。古人云: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    赵州云: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学人不会,恰被淹留。有无俱遣,凡圣情忘,能所俱泯,千圣不识。就算诸佛鬼神来觅此人心识,亦无处可觅。正可谓成法界身,于三界不现身意。 修行到此境界,可谓日臻玄奥,渐入佳境,顺行逆行天莫测。夺饥人之食,驱耕夫之牛。手里有拄杖,给你拄杖子;手里无拄杖,夺你拄杖子。凡夫觑不得,圣人描不得。乃至十地等觉妙觉,到处之时,见性犹如夜间看物,隔一层障。牛头法融未见四祖前,百鸟衔花来供养;见四祖后,不再来供养。以心识不现故。所以释迦拈花,百千菩萨人天大众尽皆皱眉,不知所措。唯大迦叶破颜微笑,领得衣钵。  九、返本还源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直解:修行既已成就,会万法唯一心,无功用行,法性施为,一切无碍。若有学人来问佛,只是摇头,如聋似盲。若来问法:只会伸手指东划西,如同疯人。古人云:不知最亲切。又云:我不会佛法。倒卧庵中,懒于起身。庵外的溪水自然流动,门前的山花悄然变红。观细雨滴滴,赏秋月高圆;听雪花簌簌,闻芳草馨香。心境一如,万赖俱寂。忽然一曲上来,不觉翩翩起舞。虽置身世界,又似置身世外。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处一大圆镜智,吟一梦幻空歌。不再关心世间一切善恶之事,不再思计今日明日。六祖云:善恶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夹山善会禅师云:长舒两脚睡,无伪亦无真。经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著语: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治?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直解:方知一切众生,本来清净,无迷无悟,无始无终,无一尘可染,无一法可修,无一佛可成,无涅槃可证。再观世间有相之枯荣变迁,心无丝毫波澜;处无为寂灭之乐,亦不贪着。着衣吃饭,随缘过活,如水上之飘叶,完全无力可用。似空中白云,随风而行。此时回复平常,如凡夫无异,故曰返本还源。如何是本源?不过平常二字。以平常心,度平常日,更无丝毫惊异怪行,虽不言佛法,处处是道;虽不论修行,头头相应。还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如同回到孩童时代,天真自然,无一点斧凿,没一点刻意。法尔如是,性自悠游,无缚无脱,不属修造;冷眼看世界,坐观山与水。古人云:但得心闲到处闲,莫拘城市与溪山。是非名利浑如梦,正眼观时一瞬间。 十、入廛垂手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直解:来到闹市人群中,垂手利生,举手接物,泯其形象,不拘一格。或坦胸露背,赤身光脚,不拘小节;或鼻涕眼泪,衣衫褴褛,看似十足一个俗汉。如布袋和尚,手持一布袋,吃的用的,什么东西都向里装。遇人便伸手曰:乞我一文钱。如懒残和尚,冬天烤芋头,鼻涕都掉在上面,根本不顾。如寒山拾得,捡寺院剩饭剩菜吃,见到寺院僧人便取笑他们。如傅大士身披出家衣,头顶道士冠,脚穿儒士鞋,不僧不俗,不伦不类,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形象。抹土涂灰,不重威仪。嘻嘻哈哈,大笑天下。更不求什么佛道仙道,亦不言佛法道法。遇人只是话家常,见事常谈食与色。比俗人更俗,比呆子更木。就算枯木开花,铁船浮水,问我什么,只是叉手笑哈哈。修行人至此境界,凡圣迹泯,和光同尘。完全混迹于大众之中,如尘在泥土,全然无我;如沙子在地,更无分别。接物利生,毫无形迹;度化众生,无定方法。遇俗即俗,遇圣即圣;遇仙即仙,遇鬼即鬼;遇官现官,遇民做民。遇男即男,遇女即女。遇疯同疯,遇傻同傻。遇恭便恭,遇霸能霸;遇急便急,遇缓即缓。如镜现形,如谷回响。酒肆淫坊,街头巷尾,歌舞之场,杂耍之地,无不是他歇身之处,无不是他化人之所。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变化多端,手段无穷。于红尘中,转微妙法;于六道中,得大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不自独脱,无缘大慈。遇缘即施,缘息即寂。如六祖隐居多年,忽觉弘法时至,便至法性寺现身。如大梅法常禅师,虽隐居大梅山,仍旧建寺讲法,随缘接众。如寒山混迹于国清,刻诗于石壁;如永嘉游荡于野僧家,留证道歌以传后人。如船子摆渡于江边,接引夹山;如俱胝和尚一指度人,平生用不尽。如二祖入于淫坊妓院,我自调心,关汝何事;维摩徜徉于街市,摄诸群民,无不归仰。又经云:应以何身得度者,示现何身而为说法。法身无量,示现无量,不可以凡心测,不可以相貌取。众生之中,个个是佛,只是所现不同,平等观之,无不尊胜,无不希有。 著语:柴门独掩,千圣不知;理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直解:遇缘即失,缘息即寂。有缘即出世说法,无缘即禅门紧闭。无一念喜乐之心,无一点寂寞之意。柴门独闭,现凡夫相,智慧高超,千圣难识。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随缘度日,守好本分,有来问法,解粘去缚,不断圣人之教。 朝则提瓢入市,与众生为伍;夜则携杖,回到自己陋室。或是山野,或是闹市,无一定之居所。或是宰官之家,或是布衣队里,与之谈笑风声,更不论尊卑贵贱。显天真之洒脱,露自然之本性。 处皇宫而不以为尊,居山林而不以为卑。不搞推圣境,不轻视俗心。酒市街头,但有人处,无身不现。以大智慧,度化众生。以巧方便,令离烦恼。无不是法,无不是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和光同尘,春风化雨。修行之人,成就之后,不可沉空守寂,堕于无为。当广学多闻,亲近众生,观众生机,应众生缘,施以教化,出离幻梦,度脱生死。方得圆满,乃为究竟。

    2024-07-13

  • 我不是佛教徒

    我不是佛教徒我是一个依佛法而出家的僧人。在日常生活中,出家人这个身份对我来说越来越模糊,因为我既不穿僧衣,也不住寺院。除了带领一些人做息虑忘缘的功课,过简单宁静的生活,我这里既不上早晚课,也不做任何佛事。既没有晨钟暮鼓,也没有香烟缭绕。既不唱赞颂,也没有任何仪轨。我这里甚至连传统的佛像都不供奉,当然也就不会有信众来礼拜。我们的生活过得跟老百姓无别,没有丝毫宗教色彩。我虽名释某某,也学习佛法,但那跟佛教徒毫无关系。一个教徒意味着他是某某宗教的信仰者。对我来说,佛法不是宗教,虽然经常有人把它称为佛教。但是佛教并不是宗教,它只是真理的发现和传承。我更愿意称它为自我认识的教育与学习。我虽然学习佛法,但不是谁的教徒。我从佛陀那里没有学到任何东西,除了对自我的认识。这也是佛法里唯一重要的传承:认识你自己。所以,我只信仰一种宗教,真相与自由。我只学习一种佛法,我自己的佛法。我只信受一种道理,我自己经验和证明的道理。我只是一个人的信徒,我自己。我是自己的老师和学生。除此之外,我不迷信任何人。我不迷信任何人,不代表我不向别人学习。我只是不执迷于任何人的观念,不迷信任何权威的说法。我向佛陀学习,向文殊菩萨学习,向维摩诘居士学习,向大迦叶学习,向须菩提学习,向达摩学习,向六祖学习,向永嘉大师学习,向黄檗禅师学习,向临济禅师学习。我向所有人学习,但我不会照搬他们的观念和说教。与这些人传授的见解相比,我更相信自己经历和实践的道理,那才是真实的佛法。我是佛法的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我也可以作为一切的学生,但我唯一不是佛教徒。佛教徒意味着尊崇一个自身之外的佛陀,而丧失了自己的心智和认知。完全依附和崇拜于偶像或圣人,没有了独立的见解,那不再是一个修行者。那只是一个迷失自己本性的囚徒。对我来说,佛陀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圣,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如果我崇拜佛陀超过任何一个人,那我一定是迷失的。若也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尊重一切,普行恭敬,那是佛陀教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对某些人有特殊的尊崇,就会对另外一些人有轻视和抵触。如果你信仰某一种理论,就会对另外的观念存有偏见和排斥。一个教徒是迷失的,打破所有的身份,不再尊崇任何教条,那才是获得自由的前提。我庆幸我发现自己不仅不是一个佛教徒,而且什么都不是。除了一个虚幻的身份,一个假名,一些假合的因素,我没有任何实体。释某某,代表一种生存方式,独立和自由。它只有一个意义,粉碎身份,释放自我,解除枷锁,还其本来。   

    2024-07-01

  • 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你不知道,有一种生活,它就像稻田里的风,自然、轻松、寂静、孤单、宁静,自由。可能你不相信,有一种活着,它就像天上的云朵,无依、悠闲、灵动、缓慢、惬意、简单。它唾手可得,易如反掌。只要你卸掉沉重的计划,放下紧张的操控,扔掉过多的欲望,松开双臂,不再攀缘。它一个人生活,却并不寂寞;它并不快乐,也并不忧愁。它与人同居,却并不吵闹;它虽然平常,却自在悠然。它什么都不拥有,却享有一切;它可在城市,也可在田园。无求品自高,无心最合道。无事人自贵,心远地自偏。当所有的人都在患得患失中经营计较,它只需静静地坐在床边,跳出头脑编织的一切故事。当所有人都在灯红酒绿中追逐刺激,疲于奔命,它只需要呼吸,看着窗外的树,聆听滴答的雨声。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它极其简单,简单到你无法想象。每天吃着简单的饭菜,穿着简单的衣服,吹着简单的风,重复着简单的散步,在一个地方重复地坐着,一本书可以读十遍,一百遍。房间里,禅堂里,廊下,池塘边,田埂上,树林里;街道上,胡同里,菜市场,超市,公园,小区,药店,医院,饭馆。所有的地方,都是他的游乐场;所有的地方,都是他的花园与天堂。那样的生活只有:树木、花草、星辰、微风、细雨;吃饭、拉屎、撒尿、穿衣、睡觉。有时,会来到一片紫藤花的阴凉下;有时,会遇到一条长流不止的小溪。有时,会爬上山坡,看到竹林中的鹳鸟;有时,在稻田中看到金色的稻子映黄了天际。极简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能拥有。极简的生活方式,不需要你费一功、施一力。你只需从头脑中出来,那才是真正的出枷;你只需从是非中走开,那才是真正的大咖。当你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时,当你实在不知道要干些什么时,就在沙发上或床边静静地坐着吧。或者去大街上散步,在同一条街道走来走去。谁不是这样生活的呢?人生就是重复平常,日复一日,花开花谢,日出日落。还有什么比静静地陪着自己更好的活着的方式?还有什么比坐着更简单、轻松、惬意的事?还有什么比独处更能清楚地看清真相?毫无希望的生活,才是最美的生活。在毫无希望里,有比希望更美好的东西:无苦无乐,无忧无虑,无得无失,无生无灭。没有比这样的生活方式更安心、更陶醉、更满足的。如果你一直追寻什么而又追寻不到,你会痛苦和绝望。当你不再追寻,绝望消失了。当你不再生起希望,绝望不见了。痛苦来自快乐,绝望来自希望。放弃希望,你将迎来光明。朋友,如果你看到有这样的一种生活,请在难过的时候想起它,去尝试这样的生活,去训练这样极简地活着。愿它能够把你从幻梦中唤醒,愿它把你从痛苦中解救。 

    2024-07-01

  • 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开

    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开居士:师父好,父母去世了,要做些什么,才会对他们最好?需要诵经回向给他们吗?答:父母或亲人去世了,随顺家人意愿,正常处理后事即可,不需要额外做任何事,亦不需要诵经做回向。居士:为什么这样?佛教徒不是有专门的超度仪轨吗?我希望自己离世的父母都能够往生到净土,不再痛苦。答:佛教徒的仪轨,只是佛教徒的仪轨。我不是佛教徒。我无法告诉你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只能告诉你我自己认识到的。你无法帮助已故父母做任何事,你只能帮助自己认清实相。什么是实相?无论发生任何事,那都不是真的。我清醒地认识这一点,也坚定地站在这一点上看待世间一切事。没有谁真正来这个世间,也没有谁离开,这才是唯一的真相。认识真相永远比做一切事重要。当你认识了真相,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你只需要轻松地活着,尊重一切的变化,接纳一切的发生。你,我,父母,世界,山河大地,万事万物,生,死,去,来,都并不真实。保持对这一实相的清醒认知,是我们对生命最好的祝福。知一切众生本来如幻如化,没有来去,这是最好的祈福与超度。超度不是超度心外的众生,而是超度自己的无明和妄想,超度所有愚昧的想法,超度对梦幻世界的信以为真。生死去来,皆是幻妄中事。在幻妄上动念生心,再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是妄上加妄,迷中转迷。不识真心,不了真相,做再多事,于人于己,没有任何意义。放下对亲人的贪爱和执迷,接纳他们的离开。告诉自己:亲人离世,只是自心的一个梦影破灭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发生。以清净心活在故事之外,没有比这是对自己和他们最好的回向了。你要关心的重点不是父母,或者他们会去哪儿,而是你自己是谁?你是真实的吗?你自己在哪儿?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儿?这些才是你要关注的问题。当你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你的父母消失了,你的妄想息灭了,你的一切困惑寂灭了。你灭度了自心的贪爱与无明,你自己的一切故事也随之寂灭。又一居士问:师父好,看到您的文章里写到,父母和亲人去世,不用为他们诵经,也不用为他们做任何事,我很难理解。父母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他们也有神识,也有佛性,为何您却说他们是梦幻?没有生灭呢?我觉得为他们诵经,为他们祈福,那是一种孝道。佛陀也提倡为已故亲人诵经回向。您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本无来去,没有生死。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所以才有颠倒和轮回。父母只是我们无明和贪爱的投射,他们并无实体,所以我说他们是梦幻。没有实体,就是佛性。我们自己也是一样,也是自心投射的幻影,并不真实。无真实性,即是佛性。佛性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并没有一个人生,也没有一个人死,这才是真相。如果你把自己和父母都当成真实的存在,真实的生,真实的死,你就会陷入心识的最大骗局和最深的梦幻。无论你为他们做什么,诵经、祈福、超度、回向,你都会同你的父母一起沉沦,一同颠倒,一同受苦。当你明白你和父母都是心识的梦影,你醒来了。你同你的父母一同被度,一同解脱,一同寂灭,一同无生。佛陀在经典里所说为亡人诵经和回向,那只是对初学佛法者,以及还不了解实相的人做的方便说。如果你认为诵经有用,就去诵经。如果你认为回向对他们有用,就做回向。你永远无法做出超出你认知之外的事。做你认为对的事情,那永远是你的自由。如果你看懂了我说的,你不可能会做任何事。因为实相中本来无有生死去来之事,无一切相,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都是你自心的妄想。法界中自己尚无,何有父母?若一念心不起,灭度无量无边恒河沙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找人为父母念经,为他们做佛事,为他们超度,送往生,这些都是活着的人的妄想,都是在自己的生灭意识中轮回,非但帮不了任何人,还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无明中,有何意义?面对亲人的离去,你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自己醒来,灭度自心的一切妄想分别。发现亲人只是出现在我们梦境中的一个念头,那是你唯一能做的事。觉悟到一切众生实非众生,假名众生,是你能做的最大回向。需要超度的不是他们,而是你自己,这是亲人离世给你的最大礼物。

    2024-07-01

  • 为自己而活

    为自己而活人不为自己活,天地都会落泪。人为什么要为自己活?因为你无法控制任何人的生命轨迹。别人的生命只有交由他自己去运行和度过。为自己活,做好自己,关注自己内在的感受,那是一个人的天职。爱别人,爱家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管别人,担心别人,则是其次,而且大多时候,并无必要。在你没有足够的独立和自爱之前,你对任何人的关爱和帮助都是一种打搅,更有可能是一种伤害。把别人应该经历的磨练交给别人,自己管好自己,不要活错轨道,用错心。先把自己活好吧。不要担心你的儿子,老公或父母,他们很好。只要你不担心他们,他们会很好。当你担心他们,他们出事了,在你幻想的世界里出了事。坚决地为自己活,那永远没有错。把父母、老公、老婆、孩子从自己的心里清除干净,把他们交托出去。告诉自己,他们有他们的轨道和命运,你只能管好自己,做好自己。你没有任何办法去主宰和改变任何人的命运。只要你心里还装着任何人而忘了在自己的轨道上生活,你就会有恐惧和不安,你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安乐。因为你的心离开了本位而跑到了虚幻的事物上。在心里清除他们,并不代表离开他们,或者不照顾他们。只是在心里不再牵挂他们,完全相信他们会活的很好。把心收回到自己这里,好好管理自己的内心,训练自己独处,认识心本来的样子:无依,无住,无为,无得。不要再去越界进入任何人的世界和生活了。不论你和家人建立多么好的感情,你都在和自己投射的幻影建立一种虚幻的感情,那种感情迟早都会坏灭,所有你爱的人都会以他们各自的方式离开或消失。最终,你还是要回到自己这里来,还是要面对单独的自己,面对那个绝对空虚、寂静、一无所有的自己。如果你把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一个幻影上,而忘了陪伴自己,认识自己,满足于自己,当这个幻影破灭或发生变故时,你会非常恐慌、痛苦和绝望。你忘了,他们本来就不是真的。他们只是你生命中的配角和过客,你才是主人,你才是主角。所以,早日从亲人的幻梦中醒来,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来,认清真相,活在自己的世界,与自己好好地相处,陪伴,直至永远。问:如果人人都为自己,那佛菩萨也是为自己而活吗?他们如果也只为自己而活,又如何度众生呢?答:佛菩萨就是通过完全为自己活来影响众生,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活出自己来。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做任何度众生的事。他们说种种法,行种种行,不过是启发众生活出自己的天性。

    2024-07-01

1524 篇文章

上一页

12345678

...

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