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你和你的故事

    世界,你和你的故事你不可能了解任何人,除了你在那个人身上的想象和投射。你无法看到自身以外的任何人,你在每个人身上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影子。我每天都看到我丈夫,他又懒又自私,还爱撒谎。他的一言一行我都了如指掌,我怎么可能不了解他能?是的,你不了解你的丈夫。他是模糊的,甚至完全虚幻和不定的。只有他浓缩成你的观念和想法时,他才在你的世界成立,在你的头脑中诞生。她是我的同事,急躁、尖酸、小心眼、特别笨。她真的是那样吗?你确定你看到的是你的同事吗?我跟她同事已经三年了,我怎么可能不了解她?你不了解她。现实世界没有那样的人,你了解的都是你自己勾勒出来的她,那样的人只存在你幻想的世界里,存在你的观念的模型里。即便是你每天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或伴侣,你也不可能了解他。你对他所有的了解,都来自于你的想法和观念。每个人和自己的念头生活了一辈子却浑然不觉。我爸妈太固执了!我无法跟他们交流!真的吗?你确定你爸妈真的那么固执?还是你自己是固执的?你仅仅是无法和自己交流?你在你爸妈身上看到的仅仅是你自己而已。你有一位老师,他外向、正直,侃侃而谈、心胸宽广,善解人意,不,那一定不是他。他怎么可能是具体的、单向的、固定的、可以被定义的呢?他是模糊的,是不确定的,是随时都在变化的,是不可思议的。你定义的,一定来自于你的头脑,而非真相。没有什么真相,当你想确定真相时,真相隐匿了。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的念头和故事。你爱慕的人,你欣赏的人,你喜欢的人,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可能跟你的爱慕和欣赏完全无关。你只是在他们身上编织了你想看到的光环。你憎恨的人,你嫉妒的人,你讨厌的人,他们可能跟你的讨厌完全无关。你只是在他们身上虚构了无数个让你不悦的故事。你每天与之生活在一起的并不是某个外在的人,而仅仅是你的想法。你每天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并不真实存在,他们仅仅是你内在的投影。当你开始评判一个人,你要知道,你在评判你自己。当你开始指责一个人,你要反省,你在攻击你自己。当你开始怨恨一个人,要觉察到,你在怨恨你自己。你相信一个人,你相信的是你自己。你怀疑一个人,你怀疑你的是自己。别人眼中的你是别人,你眼中的别人是你自己。谁看到什么谁就是什么。看到这一点,领悟这一点,你就会认识自己,见到自己,世界只有你自己,你的慧命诞生。这时,你再遇到一切,都不会向外寻求答案。你会回到自己这里。你会理解你的每个念头,与它们和解,与你自己和解。你不再伸出矛戈,而是给出谅解。你不再抗拒和冷漠,而是敞开怀抱。你哪有什么父亲、母亲、妻子、儿女、朋友和知己。你的想法才是你真正的父母、妻子、子女、知己和好友。你和你的想法才是真正的恋爱关系。你终日都在和自己游戏、相爱、互动。除了你自己,你从来都没有和另外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当你完全领悟这一点,你怎么可能不爱这个世界?世界就是你自己,只有你和你的故事。 

    2025-10-20

  • 磨碎了石光,悠悠于漫长

    磨碎了时光,悠悠于漫长如果你总觉得你的时间太多,太无聊,太无趣,那很有可能是你看的太匆忙,走的太快,听的太笼统,吃的太急,做的太马虎,而想的太多。你总是心不在焉,你总是急忙地赶往下一站,而都不知道为什去下一站。你被目的和结果迷失了心,忘了享受过程和当下。你只是习惯了活在妄想中,你只是不知不觉。慢下来,分解你的动作,让目光在湖面或树叶上停滞一会儿,让耳朵在虫鸣或鸟叫声中沉浸一会儿,让脚步在台阶上驻足一会儿,让心在每一个风景,每一个味道,每一件琐事中舒缓一些,停留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让奔波和陀螺的心停下来。慢一点,再慢一点。别急,没人催你。生命的每个瞬间都是一场约会。心头的每个际遇都是新奇和探险。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到处都是生活,到处都有烟火气。只是不要太急。如果一切都不会结束,一切都会重新来过,你急什么?如果你是以永恒的形式存在,一切早晚都会经历,你急什么?你在追赶什么?你就是你追赶的目标,你就是你想要获得的结果。多些耐心,你的生命长得与虚空同寿,比日月更久。日子需要磨碎了品偿才有味道,就像咖啡磨碎了散发出香来。懒懒地消磨时光吧,心满意足地浸泡在你的生命里。像猫趴在椅子下面那样,把你的心趴下。像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夜,让你的心细致如小雨,缓慢如年轮。像水牛站在小溪里,你站在粘稠的时光隧道中,不必前瞻后瞩,因为你就是隧道本身,你就是时光本身。在一壶茶中把整个下午稀释。在几页纸中把整个晚上打发。在光影交错黑白交替中彻底松驰和摆烂。风云体道,花槛璇玑。烟萝薄薄,樵人潇潇。轻舟荡漾,小荷迷彩。万法本闲,唯人自闹。慢慢走路,不要急着到目的地。到了目的地,你发现,你又在祈盼新的目的地,你永远无法停下来。享受过程,活在发生里。专心眼前,不要别处寻讨。一切早就完备,只是静候你来。慢慢来,不要贪,不要急,不要寻觅,一切都已分付你手,分付在你面前,只等领取。当你的心慢下来,你才发现,生命如此丰盈,时光如此惬意,活着真好,怎么都好。

    2025-10-20

  • 临终要节

    临终要节师父好,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去年我问过你关于死亡这件事,我还没说完,你就说那是个妄念。这一年随着学习,这颗心慢慢歇下来,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最近因为经历一个朋友的离世吧,又触发了我对身体的担忧和对死亡的焦虑。虽然都知道人必有一死,担心也没用,但这些念头就好像不受我控制,不断冒,搞得自己紧张坐立不安的。请师父开示我该怎么面对这种不安?临命终时,又如何面对?答:首先你要明白,生与死都是因我们的一念分别心,一念妄想心,一念住着心而有。妄心不生的时候,没有生,也没有死。生死、涅槃,佛与众生,一切法,皆是从我们的妄想生。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接下来你要一直练习于一切时不生心,生了心不住心的功夫。众生因妄想分别,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于自己妄想中轮转生死。由妄见生故,种种贪爱执取控制,不相舍离;由妄见死故,种种担忧、恐惧、不安,如影随形。如此种种,皆因一念无明,取相生心,于念念中迷失本来,故受种种苦。死亡就像我们正在起的一个念头和接下来起的另一个念头,它是不住的,不可停留的,没有任何实质和意义的。所有关于死亡的意义都是我们添加和妄想出来的。去看到你的念头,理解你的念头,接受你的念头,放过你的念头,你将不再害怕死亡,也将不再畏惧任何事。理解了你的念头,你也将理解一切,你将悟道。六祖大师说: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关于死亡,它只是一个没被看到和理解的念头。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就像小孩儿看到自己的影子被吓到一样。当你看到死亡只是一个妄念,就像你看到自己的影子,你完全不用去管它,它对你没有任何伤害。只有你想到死亡时,它才会存在;只有你住着在死亡的概念中时,它才会出生。死亡是一个假象,是梦里的事,是虚妄的。除了你的投射和编织的故事,什么都没发生。让你紧张和不安的并不是你的生命会结束,而是你对结束生命这件事完全不理解,完全不接纳。你对离开这个世界极其反对。是你对抗的念头在折磨你,而根本不是死亡这件事。如何面对临终?从现在就练习接纳,练习松开掌控的心,练习看到自己的念头,练习不要相信它,练习不住在念头里,练习不去对“死亡”这件事有负面的投射。把死亡当成一个礼物,把它当成一份爱意,一阵风,当成一片落叶,一次归家,一次开关门,一次出行,一个转身,一个回眸,一个如此平常的瞬间,一个最温暖的眼神,一个拥抱。把死亡当成最平常不过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躺一卧,一饮一啄,一个哈欠,一个瞌睡,一个好梦。从你生命健康的时候就训练不要抓取和操控,学会接纳现实,安于平常,活于简单,满足于当下。生时看淡,去时才能撒手。生命健在的时候不去训练自己的心柔顺和接纳,看淡和放下,到了临终时,心就会按照惯性去抓取,去把控,去担忧,去恐惧,去对立。以有此种种心故,造各种幻境,入诸恶趣,枉受诸苦。当你生命终结时,什么都不想,也不用担心有任何事发生,你只需要敞开心去欢迎它,完全地接纳它,完全地相信它,毫无保留地投身于它。你将发现,根本就没有死亡。死亡是一个梦,一个幻,死后更是一个梦,一个幻。死亡就像一个误会,当我们正视它,理解它,不再讨厌它,完全接纳它,它就会消失。古人云:临命终时,切莫有分毫趣向。善恶境相,都不取着。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是要节也。切莫有分毫去向,即是妄念不生,心无所恋,无所向往。但自忘心,即是松开自我的手,心无所住,便能默契真如,同于法性。死亡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念头,它根本不会停留,欢迎它,放过它。它什么都没有,干净得就像虚空。 

    2025-10-20

  • 你是你的守护者

    你是你的守护者没有来自外在的伤害和痛苦。持久和重大的伤害都来自内伤。所谓内伤,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伤害。你一定经历过忽然之间就感到莫名的烦恼和心情极度的低落,你也一定经历过无比的恐慌和几近崩溃的绝望,你也经历过无论怎样都无法趋赶走内心的不适和难受,而且那种不适越挣扎,越强烈,越挥之不去。你知道这些令你无比痛苦的感受是如何形成的吗?你知道你的病苦是如何形成的吗?你知道你的情绪低落是如何发生的吗?你知道你的暴躁愤怒的脾气是怎样产生的?你知道你的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烦躁、难过是如何进行的吗?它们都来自念头和意识的纠缠。它们都来自自我对自我的攻击。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内耗。当你一直在想一件事,当你在掌控什么,当你想要改变什么,当你在求什么,你要达成什么,而得不到结果时,你就会内耗,就会不舒服。一切唯心造,一切都识在自编自导,在吓它自己,而你把它当成了真的。当你不舒服时,如果你看不到是自己的心意识在作祟,也不去调整自己的心,而是任由妄念侵蚀自己,你的心不停地在分别自己,在消磨自己,在对抗自己,在抓取自己,你就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你的生命,你的身心世界就开始紊乱。身体的病苦就是这样悄悄地发生。情绪的低落和各种不安就是这样产生的。所有的内耗都是这样进行的。这时只有一种办法才能解脱,那就是松开掌控的心,放下想改变什么的那股劲,不要再想得到什么,先让身体安静下来,静静地坐着,回到呼吸上来,回到无所求上来。看到一切由因缘掌控,不要跟现实对抗,让自己歇下来。当你安静下来,你可以进行观照实相的训练,观察一切法皆由心想生。心若不生,一切寂静。反复地训练不生心、不住心、无所依,让自己的心松下来。你的心训练成熟,甚至都不需要再观照什么,仅仅是坐在那里就好。任一切心念想法从心头飘过,不再认定和执着它们。练习息虑忘缘。让头脑习惯于不掌控现实,不控制别人,不操控事件的发生。撤销自己对事物的主宰,你只负责照顾好自己的心念,不要让它去干涉因缘生灭。所以,善护念,是保护你生命安好的最重要的修行。不要轻视你的念头,稍有不慎,你会把自己逼入绝境。不要疏忽你的想法,如果不加防护,它会把你带入痛苦的深渊。做好牧牛的功课,一犯苗稼便鞭挞,否则,清白的心苗即全部被毁。爱自己的功课,没人能替你进行。别人对你的百般爱护,只达汝皮毛;爱你的血肉和骨髓,由你来完成。你是你自己唯一的守护天使。你是你唯一的保镖。你是你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照顾你这件事,你无法交付给任何人,它只能由你独自完成。爱,是内部的心行,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的最高智慧。

    2025-10-20

  • 在烦恼中修行

    在烦恼中修行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法只是对治烦恼的幻药,本无烦恼,焉有菩提。多有修行人,迷惑颠倒,为修佛法而修佛法,为做功课而做功课,此是众生通病,不可不察。本自无疮,勿伤之也。本自天真,勿加斧凿。若也无病,乱吃药,此是法病。故云:佛病最难医。古人云:劳持生死法,唯向佛边求。目前迷正理,拨火觅浮沤。本来清净,以妄执故,而有诸苦。若无执着,佛法亦是糟粕,尽除却。佛无骗人之心,以学人执着佛法故,迷信佛法,贪着佛法,佛成障碍,法成疾病。无数人被佛所障,被法所缚,胡乱修行,本无烦恼,反增无明。研究千七百公案,每天学下转语,各种群里跟人辩论,此不是修行。于心有住处,放得过,那是修行。读诵五部大般若经,十部华严,百部法华,千部金刚,不为修行。跟别人讲话,看得到自己的评判,察觉得到自己的傲慢,转得了自己的怒气,这是修行。每日五座,一座两个小时,坐了十年,不为修禅。待人接物,心行平等,慈悲包容,不骄傲,不自负,是为修禅。听了祖师大德很多开示,看了师父无数文章,每天都阅读经典。这不是修行。跟孩子说话柔声细语,尊重理解,不打压,不贬损,多赞扬,多鼓励。看到老公抽烟喝酒,不讨厌,不责骂,不说教,不冷漠。生活中多关心,多说爱语,循循善诱,这是修行。若于生活中,与家人相处中,为人处事中,日用万行中,尘劳琐事中,床头床尾处,锅边灶沿上,处处知谦让,懂尊重,普行恭敬,行有不得,返求诸己。这是修行。什么时候需要佛法,什么时候需要修行?在烦恼起处,需要提起佛法,那是你修行的时候。转念抽身,心无所住,练习这样的功夫。在执着起处,需要观照实相,这是你修行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执着,观能所皆空,万法不住,一念放下,这是你的修行。人际关系才是你的道场。做事生存才是你的功课。恒顺世间,不与物违,才是你的修行。退步是修行,以泯我故。认错是修行,能省己故。常说对不起是修行,能下心故。多叫宝贝是修行,以爱语故。舍除我见是修行,见是生死故。不争是修行,争即失道故。不评判是修行,评判如刀割故。不见世间过是修行,以迷本心故。于此种种能见自心,能省己过,降服自心,不向外求,不分别自心境界,是大修行。真修行者,于种种障碍处、烦恼处,不如意处,逆心处,痛苦处,郁闷处,冷漠处,狭隘处,自私处,偏执处,常自观察,但见己过,不见他非,一念不住,是真修行。诸行者,莫贪佛药,莫执法病,莫在修行的形式上下功夫,多在自己的烦恼处省察。烦恼即菩提,于烦恼处看得到自己的问题,转得动身,才是佛法的意义,修行的目的。

    2025-10-20

  • 爱是你的天性,是你的本能

    爱是你的天性,是你的本能你总是羡慕那些有人爱的人,而抱怨自己没人爱。你渴望遇到真爱,但偏偏总是遇人不淑。你不种,怎么能收?你不给,又如何获得?你不去爱,怎么能收获爱?你不改变自己,怎么可能改变镜中的模样?你不劳作,哪里会有收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你爱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人爱你。你从来不尊重别人,自然不会有人尊重你。你尊重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人尊重你。你眼里只有自己,看不到别人,自然也不会被别人看见;你看见多少人,就会被多少人看见。你的收获与你的付出对等。你呼喊,必有回声;你移动,影子必然跟随你。你的容貌、财富、健康也是如此,你从来不布施微笑、善意和赞美,又怎么可能收获美貌、富有和健康呢?你布施的,自然会回到你这里。你给出的,立刻回流到你这里。你接受到的一切,都是你曾经种植的。你没做过的事怎么可能有反应和回报?你没有传递过什么,怎么可能收回什么?你一直洁身自好,明哲保身,只顾自己,就不要去羡慕那些活在爱里和收获爱的人。你只图一个人清净,满足于自了,就永远享受不了同体的欢喜和共情的美妙。你不走出自我,就无法体会无我的大爱。你不敞开心扉,就会一直被关在头脑的牢笼。去爱别人,不是为了迷失自己,而只是为了体验爱,成为爱。去付出,不是为了得到更多,付出本身已是酬劳。爱,不是为了美化别人,而是庄严自己。无论你是什么样,我都爱你。因为你就是你,而爱属于我。爱是你的天性,与生命互动是你的本能。去爱你遇到的人,他一定能解开你的心结,照亮你心中的黑暗,融化你心里的冰凉。除非你相信了僵硬的观念,被无明所覆,否则你不会抑制爱。除非你执迷于自我,你不会在爱中控制、放逸和索取。不要沉迷于思考。去行动,去做些什么,直接去爱。世界给你那么多,你不得不去爱。花已开在你院落,你只需要将它馈赠。星星已撒在天河,你只需要睁开眼睛。爱,不从外得,它一直都在,等你攫取,等你啜饮,等你歌唱,等你庆祝。 

    2025-10-20

  • 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修行

    处理好亲密关系是最重要的修行师父好,最近有很多迹象表明老公在出轨,他每天都回家很晚,对我态度也很冷淡。早期婚姻生活没什么问题,后来我学佛了,是我主动疏远了他,这几年都是分床而睡。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中。因为想着修行要断情执,要不粘着,所以冷落了他。本来以为自己早就放下了对老公的执着,可是想到他可能早就出轨了,我还是很痛苦,也想过要跟他分开。但是我知道我放不下他,对他还有执着,还有依赖。原来修行那么多年,根本没有自主的力量。我看师父的文章也很久了,师父也一直在强调独立、出离、回到自己这儿,不依赖任何人,跟自己在一起。我都是按照师父讲的去做,也很清静。但是一遇到境界,还是无法做到无依。最近又看到师父频频写到修行要回归家庭,要在亲密关系中照见自己,要努力改善夫妻关系,要多反思自己不是,要去爱。我又非常困惑。我对老公爱不起来,也不愿意去主动迎合他,本来是他出轨,对婚姻不忠,我不可能向他低头。我一心想着解脱生死轮回,佛陀也一直在劝导众生远离情执。我现在非常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修行没有了方向。请师父给我一些指导。答:佛法是药,再好的药也要对症而用,乱用佛法,无病反而成病。佛法是随顺众生而说,不论是劝导众生独立,为自己活,还是改善亲密关系,主动去爱,都是因人而异,是为去众生执着的,并非究竟的目的。因为众生的因缘、根基、悟性不同,对境不同,执着不同,故有种种说法,皆非定论,不可执迷。远离家庭,断除情执,出家修道,甚至开悟见性,修学禅宗祖师的法门,这些只是对那些有出世因缘的人而说,对那些能够远离种种挂碍的人而说,对那些可以做到无依的人而说。而对于大多数有亲密关系的人,是无法做到的。当你无法做到远离家人,那么,就选择积极地面对,透过家人来认识自己,透过伴侣来解决自己内在的问题,而不是一遇到矛盾,就想着逃避或放下。了解你自己真正的需要和你能做到的,解决你现实的问题,让自己安心,那才是修行。你现在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不是修习佛法,而是解决你和老公的问题。是你和他的关系让你烦恼的。带着这个烦恼,你再怎么精进修行,都毫无意义。想一想他为什么会出轨?因为你对修行的执着,你对佛法的错误理解,你冷落了老公。你既想要清净,又不想老公离开你。你完全不考虑他的感受,既自私又无情,所以他才会到别处寻找安慰。如果你还在意你们的感情,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挽回老公的心,让他重新回到你这里。对于绝大多数人,只有当我们心里没有了冷漠和怨恨,你才可能会安心,而不是你做了多少功课,学习了多少佛法的道理。先把所有的佛法放下,把所有的修行放下,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怎么去爱老公上,那才是你要修的法,才是你要做的功课。去亲近他,像你曾经对他做过的那样。用昵称去叫他,陪他散步,为他精心做好一日三餐,要跟他同床。多表扬他,接纳他,不要嫌弃他。让他感受到你在关心他,你还在爱他。你不是出家人,不要总想着断情执,断淫欲。你不是出家人,不要总想着远离世间,要让自己融入世间。不要总想着解脱生死轮回,那完全不切实际。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做一个正常人,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夫妻关系并不障碍修行和悟道,是你的执着在障碍自己。他是你的功课,是你修行的陪练,是来度你的佛。透过重新爱他,来减少自己的我执;透过重新爱他,学会爱上生活,爱上现实;透过重新爱他,放弃对佛法的执着;透过重新爱他,放下自己的冷漠和自私。如果你努力了,做了自己能做的,仍然无法挽回老公的心,那么,你就可以果断选择分离了。那时,你的功课已经完成,你也不再有任何遗憾。所以,那些夫妻感情不和,在离异的边缘,或者是夫妻之间一直没有感情交流,将就着在一起的人,要好好问自己:你真的积极面对你们的关系了吗?你是不是一遇到问题就选择逃避?或者直接选择结束关系?为了自尊心,为了自我,为了争论对错,自己变得越来越暴躁、强势,完全丧失了爱的能力,对对方没有尊重,除了讨伐和攻击以外,你的内心就像冰一样冷。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一定要从反思自己入手,多去关爱对方,与对方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发现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做出切实的改变。反思自己,改变自己,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自己,让自己不再被自我蒙蔽,不再受那么多痛苦。一旦人开始反思,任何关系都会改善。因为所有的关系都是自我的一面镜子,你变了,对方才会变。如果对方没变,只是你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改变的意愿。你只有和这个世界和解了,和外在的人和解了,你才能和内在的自己和解。内心平和了,你才有可能悟道。不透过关系,就能看到自己,就能认识自己,就能解脱,就能觉悟者,无有是处。所以,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段关系,即使它看起来很糟。那就是你的功课,是你觉悟的契机。任何糟糕的关系,只是因为你一直在逃避,只是你没有看到问题出自于你,只是你没有努力改变而已。你当然可以选择一个人生活,只要你做好准备。在你没准备好之前,去修复和你至亲的关系,因为他们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2025-10-20

  • 你无法相信,开悟原来如此

    你无法相信,开悟原来如此师父好,您文章中说,听声音即是开悟,看的当下即是见性,闻到味道即得解脱,正说话、正读经、正念咒时皆是开悟,皆是解脱,乃至举手投足不作举手投足想,皆是开悟和见性。您这样开示,有没有经典依据?答:法华经普门品曰: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大般涅槃经云:汝等一切天人大众,应当深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如是七次反复告言:如等大众,应当深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所谓深心看者,直用其心,一心观看,看而不做看想,正看之时只是看,而没打妄想,不做知解。为何世尊七次反复告诉大众,观我紫磨黄金色身?此是宗门言下顿悟法门,乃至最高秘法,唯有上上根者一闻便悟,始知灵云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诚不欺也。维摩诘经云: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得藏三昧。法华经云:乃至一举手,或复小低头,皆已成佛道。楞伽经云: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祖师举拂、卧倒、大叫),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嚬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如来佛土之中,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获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大慧,非由言说而有诸法。此世界中蝇蚁等虫,虽无言说,成自事故。法华经云: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六祖坛经云:常应诸根用,而不做用想。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故知所谓开悟和见性,不是你去思维一个开悟和想一个见性的道理,而正是日用万行中正看正听正说正行而心无妄想,心无所住,假名为开悟,假名见性。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认为自己经历了什么境界,在觉受上感知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在境界中领悟了什么,恰恰是有所住,此有所住心正是众生无始以来根本无明,俱生我执、生死轮回之根。如果把那个叫开悟,恰恰是认贼为子,错认了主人公。把识心妄想和住着心当成了开悟,把知解体悟和分别当成了开悟,是修行人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楞严经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故知,一切众生一直在错失恒常不断的本来的开悟,一直错失最平常、最不用力、最容易的开悟。开悟如此简单,乃至于一切众生终日在开悟中,只是不识。终日在解脱大海中,只是自缚。终日是佛,只是不肯认,不肯做。开悟虽如此简单,以用心意识故,欲得开悟,犹比登天。难怪佛陀于菩提树下证悟时惊叹: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果你错解了开悟,就永远不会开悟。就像小猫追逐自己的影子,把影子当成了自己,永远找不到自己。当我说,看的当下就开悟了,听的当下就开悟了,这仍不是开悟,这仍是知解,而不是自证、自悟、自行境界。如果你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开悟,你只是会心一笑,或惊讶道:原来如此!你会默默走开,你会摸摸脸大叫一声:苍天!你会去抱一棵树,或干些其他什么。你会去自证它。你不再认识心妄想知解为开悟。你会躲也躲不开它,离也离不开它,便是骑牛回家,一悟永悟。古人云:未透时撞着铁壁相似。忽然一日觑得透后,方知自己便是铁壁。如今作么生透?曰:铁壁,铁壁。

    2025-10-20

  • 当你不再评判,真爱才会发生

    当你不再评判,真爱才会发生评判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所以,无形的屠杀和宰割随处在发生。看得到的争斗终有停止的时候,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指责和杀害却隐蔽难见,根深难拔,帛帛长存。你真的了解你看到的那个人吗?你真的知道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吗?你真的了解你看到的事情的全貌和前因后果吗?你看到一个男人在破口大骂一个女人,你立刻评判:这个男人真没素质。你看到一个人整天游手好闲,什么活儿都不干,你立刻在心里给他贴上标签:这个人太懒惰了!你看到一个孩子顶撞父母,你立刻评判:这个孩子大逆不道!你看到一个人说了谎,你在心里就认定:他是一个骗子。人们很少真正去尊重、理解和关爱别人。在与人交往时,人们总是巧妙的把自己的世界植入对方的行为中,在对方身上演绎自己的内心故事。人们随时随地都在被自己头脑中那把衡量一切的尺子所骗。人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自己当成法官。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人们总是认为是别人出了问题,而很少想到是自己出了问题。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却从未想过自己是一个傻瓜。评判、轻视、指责、抱怨、嫌弃随处发生,这一切都是因为无明主宰着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无明,没有足够的觉知和理解,你就会活在评判里。我们可以谅解自己的无明,但那不能成为我们一直不去改变自己的理由。在管控和支使自己的孩子前,请先爱他。在给你身边的人建议之前,请先了解他。在评价一个人之前,请先让自己伏在地上。在你没有清空自己的观念前,你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人。你看到的和理解的都是你自己狭隘的观念而已。所以,在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之前,先停下来,低下自己高傲的头,把自己的我见倒空。当你看到别人做了什么,想去评判他时,请带着一颗空心、谦和心、平等心,去倾听和真正弄懂对方为什么那样做。当你不再评判,那时真爱才会发生。当你能够真正理解,慈悲才会注入你心里。你希望别人做什么之前,你先去做。在你评判别人之前,先审视你自己。如果你一次次地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当你尊重一切的发生,你才能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一切都没有发生。请不要留给这个世界那么多评判,请把爱留在人间。

    2025-10-08

  • 谁病了?谁需要治疗?

    谁病了?谁需要治疗?师父好,我女儿得了一种怪病,跟脑瘫很接近。现在已经十岁了,连话都说不清楚,智力比平常的孩子低很多,吃饭和走路也都不利索。我求医问药很多年了,现在还在坚持治疗,孩子的病一直也没有明显的好转。我和先生为此都很痛苦。如果孩子一生都是这样,孩子该多么痛苦!那我们该怎么办啊?不知道这样的病能不能通过佛法中的法事,或者拜忏、诵经回向等得到改善,是否有必要继续寻求治疗。请师父给弟子指出一条明路。答:在我看来,你女儿完好无损,她并没有得什么怪病。恰恰相反,是你的头脑得了各种各样的怪病,还把这些怪病投射到女儿身上。人们老是认为别人有问题,从来不去想是自己出了问题。认为别人有问题,是颠倒错乱;看到自己有问题,立地成佛。佛法从来不解决任何事情,佛法让我们看到一切事虚妄不实,一切病从意识生,从妄想生,从无明生,而与外境无关。从来没有一个外在的人得病。凡所有病,皆是自心得病。自心无病,十方觅病,了不可得。什么是病?种种的好坏分别是病,种种的贪爱取舍是病,种种观念评判是病,种种嫌弃和抗拒是病,种种要求和所得是病。世间的一切呈现都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永远是我们的分别心,是我们的评判,是我们的拣择,是我们的抓取。孩子只是我们内在无明的一种呈现。无明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孩子也并未受苦,除非你一直向她投射她是不好的,她是有病的,她是怪的,她是痛苦的。她接受到你的投射,并相信了这点,她开始怀疑自己,她开始顺从你,她开始变得不正常,她开始受苦。有很多病人,他们的痛苦并不是缘于疾病本身,而是缘于内疚——他的家人不停地向他投射他是一个病人的被厌弃心理。所以,所有的苦都是我们传达出去的,是我们投射出去的,是我们宣扬出去的。世界上并没有谁真正在受苦,除非他坚信了什么,除非他不接纳自己,不接纳现实,与现实相抗争。当事情无法改变,接受,那是最根本的治疗,最快的医治。陪伴孩子,无条件地爱孩子,不要向她投射她是有病的。她只是和别人不一样,她是独一无二的宝贝,她是来度化我们的天使,训练用这样的心智重新看待孩子,你将不再受苦。真正的治愈是接纳,是爱,是不评判。先治自己的病,自己的病没了,一切病都消失了。这么多年,让你痛苦的不是你的孩子,是你认为孩子出了毛病,你想要治愈她,是这个执念让你和你先生受的苦。你的余生如果不放下这个执念,那才是最可怕的事。只有一种离苦的方式,那就离一切相,回到自己这里来。如果你的心一直关注在孩子身上,你就掉到了轮回的迷梦中,完全迷失了自己。如果透过孩子,返回来看到自己,你的孩子则是你的佛陀,是你的观音,你的救命恩人。你可以带着孩子去看病,如果你无法什么都不做。但是,带着爱去做这件事,而不是带着一定要改变她的目的。就像带她去公园玩,去看电影,去散步一样,把它当成是你们的约会。当你有一天真正接纳你的女儿没有病,你的病也就全愈了。去爱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呈现,接纳来到你面前的所有发生,那才是真正的光明大路,才是生命唯一的解脱之道。

    2025-10-08

1695 篇文章

上一页

12345678

...

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