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传慈明2

2025.07.10

僧宝传慈明1

2025.07.10

僧宝传汾阳

2025.07.10

僧宝传道膺2

2025.07.07

僧宝传道膺1

2025.07.07

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佛法里有三宝,我亦有三宝,常皈依之。悟我此三宝,行我此三宝,保你安心,保你周到,保你平安,保你完好。我此三宝,名安心三宝。一,无事胜于好事。二,平淡胜于奇特。三。寂寞胜于快乐。不论你经历了多大的事,都是梦中事。不论你遇到多好的事,都是子乌虚有的事。人总归要无事,早晚要无事,最终都要无事。佛陀修行无量阿僧祗劫,最后也只成个无事人,无法可得,方得授记,方得成佛。你无法在有事、好事、幻事里久留,一切终归会散去。事情散去,心却不甘,耐不住无事,再去造作,再去历梦,便是轮回。人总是要回归平淡。奇特、有味,有意思,这些也会带来索然无味、沮丧、没意思。如果不自觉地习惯平淡无味,就会被味道、乐趣所牵,一直在趣味中起伏,如牛马被绳索所牵,永无止息之日。牛马有止,人心无止,故名可怜悯者。人总归要回归寂寞,回到寂静中来。人从无生中来,还到无生中去。从寂寞中现身,还归于寂静。从空虚中来,回到空虚中去。但是,人若看不到无生,不了解寂静,不觉悟诸法空相,不知道无心才是我们的本心,就会被心识所骗,来来往往于自己的妄想和执着中,受尽无限的苦难。若欲安心,常念此三宝,即不入歧途,不枉受诸苦。一者,好事不如无事。二者,奇特不如平淡。三者,快乐不如寂寞。无事胜有事,平淡胜滋味,无乐乃大乐。当你无所事事时,不要觉得空虚无聊,常念:无事胜一切事。当你平平淡淡时,不要觉得索然无味,常念:平淡胜过一切绚烂。当你没有乐趣可找时,不要觉得活着好没意思,安住在那无乐趣中,简单过时,不被妄念和欲望带走。常念:没意思胜有意思。一切终归于没意思。现在求有意思,有一天就真没意思了。现在开始习惯没意思,那才是人生真正的大意思。无事,无味,没意思,常念此三宝,保你青春,保你不老。寂寞、空虚、无聊,是人生底色,众法渊源,生命至宝。直面它,接受它,享受它,是生命真正皈依。皈依此三宝,才是真皈依。常念此三宝,是真正信徒。常念此三宝,能护你平安,能带你回家。 

查看全文
悟道者还见不见世间过

悟道者还见不见世间过问:师父好,听师父讲禅宗祖师的很多开示,会看到过去祖师经常非常严厉地责骂学人犯了种种过失,他们是不是也会看众生的过失?而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六祖的开示?答: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诸佛菩萨、祖师、悟道者,他们眼中是否会有犯错误的众生?他们会不会见世间过?他们怎样对待有过失的众生?诸佛祖师也会见众生的过失。但是,他们所见众生过失的用心和态度,与凡夫见众生过失时的用心和态度完全不同。诸佛和祖师对众生的批评和指正不是站在我知我见和伦理道德是非观念上的批评,而是站在对众生自身的执着和自我烦恼的洞察、悲悯以及对实相的领悟上。如果众生接受这样的批评,放下执着和烦恼,就会解脱诸苦。如果不接受批评和指正,诸佛祖师也不会强迫其改变,更不会对众生心生怨恨,或者因之而生任何烦恼。但是没有悟道的凡夫对他人的批评和指责几乎全部来自我知我见,来自道德伦理观念,来自是非善恶,来自自我的认知和角度,他们会操控别人,会执着于改造别人,不懂得观察众生的因缘,不懂得随顺众生,一味地用固有的观念来评判、定义甚至是伤害众生,而不是来自对实相的领悟和对众生的慈悲。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中的不见世间过,并不包括诸佛和祖师以慈悲和智慧看待世间人的过失。在诸佛菩萨和所有觉悟者的心中,因为他们完全领悟了实相,所以他们眼中所看到的众生和过失,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断灭的,而是会随顺众生的业力和因缘,不会对所见的“过失”产生执着。他们随时都会放下这样的评判,只是因为慈悲众生,不得不提醒众生而已。虽然他们也会批评众生,但是那批评中有真正的慈悲、理解和尊重,也有随时都能放下的智慧。如果是世间没有悟道的凡夫,则会执着自己的认知,自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心存骄慢,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众生的过失,并执以为实,产生人我对立的情绪,甚至是厌恶和憎恨的心念,会令自他都产生烦恼,不能达到真正教化和利益众生的目的。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所以,六祖大师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是指真正的修行人,不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不会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去见众生的过失,不会执着实有众生,实有自己,实有过失。但是,并不排除以慈悲和般若的智慧随顺众生因缘指出他们的执着和烦恼产生的根源。诸佛祖师所看到的众生的过失来自于慈悲和智慧,而不是道德伦理的审判。所以,一个觉悟的人并不会执着于不见世间过,也不会装成一个对众生永远和颜悦色的人,而是会示现嗔怒、严厉以及种种不善的样子,在特定的机缘下,指出众生的执着和错误用心,这才是诸佛和祖师真正的慈悲。如果修行人和觉悟的人执着了一个不见世间过,不懂得它真正的含义,一味地纵容所有的人的过失,反而变成了愚痴和对众生完全冷漠的人,明明看到对方陷在烦恼的苦海中,却不提醒,不指出,不批评,坚持不见其过失,虽然保全了自己的清净,却并没有真正利益到众生。这样的不见世间过,与草木瓦石又有何区别?这样的修行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在学习诸佛祖师言教的时候,一定不能对他们的开示产生执着和偏执的理解,一定要灵活运用佛法,不可执理废事,一概而论,将活法做死法用。

查看全文
好好爱自己

好好爱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个守护者。一是你的心识,二是你的身体。大多数人不知道善护自己的心念,所以心识这个守护者几乎被所有人错失和遗忘。若遇善知识教导,知道怎么善护念,勤加修炼,则一生都会平安无事。而那些不知道善护念,也不懂得怎么保护自己的人,还有第二个守护者,就是自己的身体。当你错用心,你的身体会立刻提醒你。身体是你内在心行最好的报警器。身体以受苦的方式时刻提醒并保护着你,除非你从来也没有认真倾听过身体发出的信叫。它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地监督着你的思想、动机和行为。当你对抗、贪婪、嗔怒、紧张、恐惧、疑惑、骄傲、兴奋、急躁、放逸、过度,你的身体就开始发生变化,直到它发出疼痛和不适的反应,它在提醒你:你用错了心,你要保持平和,你要休息了。即便再好的修行者,也会时常忽略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行为的动机,这时,身体就会担当起保护我们的反应器。一个人的身心世界的反应,会对他做过的一切事承担结果。你可以逃过一切,唯独无法逃过自己的用心带来的结果。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可能出错,唯独身体对自心做过的事的记忆和反应不会出错。这个世界表面上有各种不公,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无法逃离他自心所造的因果。你无法通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来评判他,也没有人可以为自己定义好坏,只有他自己的心行会忠实地记录一切,并给予它必然的结果。身体会承受他自己所做的一切的结果,不仅仅包括身体的病苦,还包括精神的紧张、情绪的低落、思想的混乱、内心的绝望。所以,当你的身心世界感受到痛苦,你不用去外部找原因,一定是你用错心了。反观自己的用心,改变自己,痛苦才会消失。每一个痛苦都是你的用心带来的,而不是外境。所以,真正的觉者会在身体发出保护他的信号之前,在自己的起心动念处下手,会护好自己的念头,从根源上保护自己。如果不小心用错了心,身体也会及时提醒他。只要及时反思,改过向善,防非止恶,痛苦就会远离。这个世间没有人能护你周全,只有自己能爱自己。这个世间没有人能伤害到你,只有你自己的用心。这个世间绝对的公平。你无需抱怨和憎恨任何人,一切自有因果和真心管制。谨记:好,好自己:坏,坏自己。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那些不明因果的人,不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两个心,没有两个人,你做的一切都会回到自己这里来。他即是我,我即是他,害他即害我。所以,智者会善护念,尊重一切,善待一切。只为爱自己。在这个世间,最珍贵的不是你遇到的任何人事物,而是拥有不自欺、不迷信、不外求、不自害的能力。在这滚滚跌宕的人生洪流里,守住自己的真心,护好自己的念头,不迷失在任何的境遇里,那才是对自己最忠贞的爱。

查看全文
过好自己的人生,发出自己的光

过好你自己的人生,发出你自己的光这个世界上有层出不穷的各式各样的明星、偶像、大师以及超人。也总会有无数的人追随他们、崇拜他们、模仿他们,甚至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你永远无法成为任何人,你只能是你自己。当你想成为明星或大师,你只会越来越迷茫。你可能会一时兴奋,但是你永远无法安静下来。好好的做自己,你成了真正的明星。停下追逐的脚步,安静下来,你才会真正发光。真正的明星不一定是被人们追捧的人,也不一定是做出什么大事的人,他们只是做到了一件事:他们从不离开自己去远方寻找什么。他们接纳了自己的全部,并爱上了自己。就像草做草,树做树,花做花,鸟做鸟,它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顾盼和期待。你不需羡慕任何人的生活,也无需追逐任何明星和偶像。真正的明星不过是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按照自己的活法生活的人。当你也发现自己的轨道、活法、兴趣,好好地做自己,享受属于你的乐趣,你不再会追逐任何偶像。当然,你可能依然去听演唱会,去看画展,去见各种各样的人,去学习你所需要的东西,但是,你的心始终和自己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道、活法和风景,没有任何两个人是一样的。如果你能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完全活出你自己,你不在需要任何人的认同。虽然,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你,但是你一样发着光,照耀着你周围的一切。一旦你的眼睛落在外面,开始向外驰求,你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不要去做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为了学会更好看的走路姿势,自己的脚都不会走路了。当你羡慕别人的活法时,你已经辜负了自己。如果你一直向外去探寻和攀比,那是对自己不忠。这是唯一的出轨。追逐明星,向各种老师们学习,去见各种种样的人,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不要迷失了自己。所有真正的老师只教学生一件事,就是认识你自己,活出你自己,做你自己。你要向别人学习的,也仅仅是这一点,这是生命中最高的学问。当你学会了这一点,你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棒的老师。你自信而不狂傲,自肯而不自负,嘴角上始终带着满足的微笑,你再也不是那个向外流浪的穷子,即使你身无分文,你仍然是世间最大的富翁。 

查看全文
与您三共勉

与您三共勉    一,莫看他人过失人的通病:严格要求别人,宽松对待自己。用道德伦理绑架别人,用低级卑劣的观念放过自己。如果你的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过失,就会变得越来越傲慢,完全蒙蔽了自己,会误以为自己有多好,而实际上,自己漏洞百出,百孔千疮,自身难保,自己完全不知,却还在那里评论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功课,我们一生的任务应该用来反观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盯着别人、改造别人。与您共勉。二,莫自以为聪明猫在很多情况下,它的反应速度远远超过人类很多倍,所以有些动物心理研究人员认为,猫大多时候觉得人比猫要傻要蠢,而且他们还认为,猫的很多行为是出于想保护人的动机而产生的,比如叼到小鸟或其他小动物来送给人,就是担心人会找不到食物而饿死。比如狗遇到陌生人会冲人叫,是它认为自己为人更厉害。但是,那个人可能拿起棍子就把狗打死了。如果猫或狗真的认为它们比人更聪明、更强,人类会觉得很可笑。但是人类的自负,又何尝不是可笑的呢?人经常会认为自己比其他所有动物都聪明,在很多情况下,动物比人聪明的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众生只要执着自我,只要还有无明,就会轻视其他的存在。你什么时候不再认为别人比你傻,你总算聪明一点了。继续与大家共勉! 三,莫轻视他人小心你对任何人的评价,那几乎全是你对自己的评价。诸法无行经云:是故行者,不应评量于人,唯有如来及似如来者,乃能知是。是故行者,若欲自护其身,慎莫评量于人,而相违逆。(与人违逆,即是与自己违逆。)法华经云: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又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不评价于人,及不轻视于人,须牢记于心,身体力行,不在口说,方能受益。复与大家共勉!此三勉,莫看他人过失,莫自以为聪明,莫轻视他人,时时谨记在心,勤而行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你和你遇到的人就像你和镜子里的人一样。所以,如果你想遇到美好的人,你自己先变得美好。不要怀疑这一点,这是实相。只要你美了,顺了,你遇到的一切都会美,都会顺。所以,不要去抱怨和攻击那些长时与你相处的家人、伴侣和朋友,因为他们都是你的影子,他们就是你自己。你攻击他们,就等于否定你自己。你讨厌他们,就等于讨厌你自己。有人说:我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遇到那么糟糕的老公或妻子?认真反思你说的话,你真的那么好吗?如果你足够好,你一定会在伴侣身上看到足够多的优点和美好。身正不怕影子斜,所以,只要你足够好,你的世界就一定美好。这个世界最大的欺骗是自欺。不要在再任何事上去努力和钻营。完善自己的内心,那才是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唯一途径。所有的觉者和智者都在做一件功课,就是向内看,改变投影源。当投影源改变了,投射出的世界自然清净庄严。所以佛言:心净则佛土净。

查看全文
过无忧无虑的日子

过无忧无虑的日子拥有再多的梦想,都不及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拥有再多的聪明才智,都不如养成一份无事的心境。拥有再高的身份和虚名,不如做一个平凡而无求的人。追求再多的快乐,都无法追求到一颗安静的心。创造再华丽的人生,都不如拥有一颗朴素和纯净的心。历经再多的磨难,养成再深的城府,成就再大的事业,都不如保持一颗天真自然的心。无忧无虑,简单平常,纯真自然,宁静淡泊,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瑰宝和顶配。心中无事,妄想都息,安心当下,感恩知足,这些才是生命中最高的享受。任世人为五欲奔波,四处狂走,我只坐廊下沐风听雨,诵经坐禅。任世界日新月异,五光十色,我只在乡间路上看白鹭展翅,稻花垂垂。一抹阳光,足以抚慰平生;一片白云,可以终生为伴。一束雏菊,可以浪漫一个季节;一窝山谷,可以养无尽心田。心空,则万物皆来为友;心有,则金屑虽贵,在眼为翳。人生至乐,只一个歇字。万境之美,只一个闲字。百味之首,只一个淡字。无边刹土,只一个寂字。诸法匪缘,不需观幻。不断不常,春昼永唱。一切时中,但离妄缘,不放不捉,即如如佛。万事付与因缘,老天自有安排;生活不需努力,一切本来现成。世人种种营造,追寻体验,我只一条清溪,从早看到晚。任你觥筹交错,梦想连连,我只一片青山,周匝盘桓,忘却流年。扔掉重重的枷锁,褪去层层的包裹,卸下重重的担子,停下种种的驰求,还自己清净真如。减少纷纷的欲望,解开丝丝的缠缚,散去赘赘的家财,施掉累累的我所,复自己本有法身。无忧无虑,名之为佛。心无挂碍,号之为祖。随缘放旷,名为得道。任运自在,始名为仙。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切莫杯弓蛇影,自己吓唬自己;一切都从未发生,那才是你的真正自我。不要委屈了自己,解铃还须系铃人。不要辜负了自己,真爱还得是真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