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连读

2025.07.22

楞严咒5遍

2025.07.22

信心铭读诵

2025.07.22

僧宝传黄龙与杨歧

2025.07.11

僧宝传黄龙

2025.07.11

爱与觉醒才是教育的终极意义

爱与觉醒,才是教育的终极意义问:师父好,请师父开示一下教育孩子之道,如何教育孩子?答: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完美的。父母只需要爱孩子,不需要教育孩子。爱才是最好的教育。而父母们所谓的教育,就先留给我们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去学习爱,去提升爱的能力和智慧。自己真正长成大人,孩子自然就被影响和教化。问:您说最好的教育是爱,那么怎么才是爱孩子呢?真正的爱又是什么?答:你对幸福和快乐的认知决定了你的学习方向和自我教育,也决定了你的孩子的成长方向。教育有不同的维度,有知识层面的,有生存技能方面的,有社会应用上的,有生命觉醒方面的。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只是上好学校,有好工作,事业有成,生活美满,那么,你在教育上的学习和引导也只能是围绕着这些短暂的、有为的、虚妄的意义进行。这些成就都是无常的,甚至是与痛苦是形影相随的。可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只停留在获得肤浅的快乐,而没有想到更深层的意义。如果父母们能认识到真正和永恒的快乐是了解世界的真相,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才会引导孩子也向这个方向学习和提升。人不是动物,也不是世间的机器,不能稀里糊涂过一辈子,更不能一直活在冷漠和教条中。我所说的爱,不仅仅是提供给孩子物质条件和获得世俗的快乐生活,而是与孩子建立深厚的精神连接,鼓励孩子独立,认同和赞许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多以他们的视角而不是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行为。让孩子自由地体会生命的流动性和真实性,不要用各种成见限制孩子的思惟和创造力。让自己和孩子体会到一体的爱,拓宽彼此的眼界,在爱和付出中体验生命的美好。对孩子绝不打压、批评、控制,在言语上不能居高临下,在态度上柔和尊重,多与孩子共同做事,一起玩游戏,陪伴孩子。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启发我们,引领我们,叫醒我们的,而不是相反。但是无数的父母都是迷失和颠倒的,认为孩子有种种缺点和毛病,需要教育和改正。而事实是,我们自己才有无数的缺点和毛病,才是那个需要教育改造的人。把所有你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期望收回到自己这里,自己先去完成这些改造的功课。当你完成这些功课,你的孩子才有可能被你感染,自动去完成这些功课。如果你的认知提高了、拓宽了,你就会反思和向内看,你就不再执着于如何教育孩子,也不会再执迷如何获得世间的快乐和享受。你会反观自己,你整个的人生方向就会一百八十度掉头,你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内观,了解实相,活出你自己内在的喜悦和圆满上来。你自己真正觉醒,自然就懂得用平等、慈悲、尊重、理解来接纳和面对孩子,而这,才是爱和教育的精髓。这时,你不仅看孩子是完美的,你会视世间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提升和觉悟自己是本,获得美满生活是末。但得本,莫愁末。依报随着正报转。你是正报,你的孩子和你的生活是依报。你转了,你的世界才会跟着转变。而当你觉醒了,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你曾经追求的一切和对孩子所有美好的期望,也就唾手可得。

查看全文
夫妻关系相处之道

夫妻关系相处之道婚姻关系的问题几乎是现代社会人们最难处理的问题,也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无数人深陷在亲密关系的矛盾中找不到解脱之道。不仅婚姻关系,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关系,甚至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本质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在任何亲密关系中,对自我清醒的认知和反思,提升自己的修养,借助于对方完成自我的觉悟,那才是亲密关系的终极意义。夫妻相处之道的秘诀就是认输,后退,让步。而这,正是所有修行的关键,也是修行中最难的地方。后退、让步,意味着自我的退席,而对自我的执着是人类一切痛苦产生的根源。当你在一段关系中看到自己的执着和偏见,看到自己的自负和傲慢,看到自己的冷漠和封闭,开始反思,开始打开你的心,愿意和对方进行深入并流,你的亲密关系才能维系和改善。当你真正开始反思,当你认识到因缘对于修行的重要性,你开始珍惜你们的关系,愿意为此做出改变。即便你认为自己在某件事上绝对正确,如果你抓住了夫妻之道的核心,你仍能带着真诚和爱意跟对方说:对不起,是我错了。夫妻相处之道的核心和要领就是:反思,退步,不争,道歉。最忌讳的就是争吵,辩解,指责、打压。在言语上进行攻击,在感情上施行冷暴力,夫妻关系会迅速瓦解。除此之外,尊重,信任,不越界,也非常重要。给对方足够的空间,相信对方可以处理好个人的私事,不操控对方,不绑架对方,不粘着对方。在亲密关系中要经常使用爱语和昵称,向对方表达欣赏、尊重和爱意。与对方进行深度沟通和交流,了解对方的性情,接纳对方的习气和个性,彼此尊重,平等相待。保持对伴侣的赞美、欣赏和关爱,有切实的行动和真诚的付出,长时间的陪伴,精神上的紧密链接,这些都是维护夫妻关系和谐美好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保持清醒和觉知。每天进行必要的禅修和正念训练,当自己的习气和执念出现时,要能看到,并能时常做转念的功课。维持亲密关系不仅仅是为了过好世俗生活,追求情感和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场深入持久的修行,是自我的修炼和觉醒之路。其实,所有的人际关系相处之道都是如此:看到自我的执着,放下自我的执着,与对方不即不离,相互滋养,共同进步。在认知上产生矛盾时,主动放下自己的想法,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对方感到优越,让对方心里舒服,让对方觉得尊贵,这是智慧和慈悲真正的表现。因为对方并不是外人,他们是我们的至亲,是我们自己的影子,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托举你的爱人,就是托举你自己。让对方在前面,你就会在前面。让对方在高处,你就不会低劣。让对方绽放他自己,我们跟着一起愉悦。让对方尊贵,我们才能尊贵。让对方重要,我们也会同样光荣。你和你的爱人是一体的,你们一同升降,一同尊卑,一同前行,一同修行,一同觉悟。夫妻和伴侣是共命鸟,是迦陵提鸟,是不二法门,是十二因缘法,是佛性的显现,是道的象征。珍惜夫妻的因缘,珍惜在亲密关系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把它们化成道行,回心向自己,砥砺自己,考验自己,圆满自己。

查看全文
佛法是爱,不是教条

佛法是爱,不是教条我们都曾经执迷过佛法和各种各样的教条,把学习知识和理念当成非常重要的修行和重要的工作,却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无法生起同情心,无法用爱来解决问题。当你没办法放弃自己的观念,就被傲慢和自负所蒙蔽,就会一味地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去操控别人,评判别人,轻视别人,而无法与人事物建立真正的沟通和链接,无法在内心中生起爱和智慧。佛陀的教法是慈悲和智慧的教法,是活的、充满人性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自他一体的心行实践。而不是高傲的、冰冷的、纯粹理性的知识教导。并不是你熟读了多少经论,研读了多少法门,了解了多少名相,能思惟甚深法义,你就是一个修行者。也并不是你有多少定力,能静坐多久,能置身事外,在一切境面前能如如不动,就是大修行。在很多时候,一份感动,一份谢意,一份认同,胜过所有的教理;一个理解的笑容,一个欣赏的目光,一个善意的拥抱,一次惭愧的悔过,胜过所有的三昧和哲思。当你没有真正学明白佛法前,你会执着佛法,把佛法当成一种坚固的教条,深深地执迷其中而不自知。不仅用那些戒律和教条牢牢地捆绑自己,还到处去约束别人,捆绑别人,甚至打着为别人好的旗子去伤害别人,操控别人,指导别人。而根本不了解佛法是因缘法,是活的智慧,是帮助别人解粘去缚,是了解众生的根基和因缘而给予不同的方法引导,不是一概而论,用死法去禁锢别人的生命。佛法的本质和核心是尊重众生的因缘,是随顺世间,是能站在众生的角度去体谅他人,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向别人灌输所谓的真理。如果真理没有温度,没有了爱,没有了理解,就不是真理,而只是害人的毒药。愿所有的修行者都活在有温度的爱里,而不是活在佛法的教条里。就算是佛陀的教导,一旦它变成教条,也会扭曲人性,摧残人心,伤害众生,非但不能帮助任何人解脱,还把人埋葬在冰冷的知识和观念中。所谓修行和觉悟,不是研究义理,讨论有无,争辩是非,把佛法当成定理去驾驭别人,而是看到自己的执着和偏见,察觉到自己的傲慢和自负,反思自己的过错,放弃自己的执着,告别过去的自以为是,让自己活在平等、爱和理解之中。愿所有的修行者都不要被冰冷的佛法所禁锢,打开自己的心,摒弃所有的知见,直接用行动,用爱来修行,用爱来觉悟,在爱中解脱。

查看全文
涅槃经中关于佛性有我的开示

涅槃经关于佛性有我的开示大般涅槃经是佛说所有经典中唯一大量开示有我的经典。其他经典都讲无我,讲性空,讲无常,讲如幻,讲不实,讲无生。而涅槃经直接开示我之佛性,佛性即我,我即常住,我即法身,我即涅槃。讲常乐我净,讲不断灭,讲世间相常住。望诸有缘者常读涅槃经,才能建立究竟透彻的佛法见地,并了解佛陀说法的甚深方便和本怀。下面是摘自涅槃经中关于佛性有我和无我的阐释: 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 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 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我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无有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以是义故,我不说断见。 善男子,是佛性者实非我也,为众生故说名为我。善男子,如来有因缘故,说无我为我,真实无我,虽作是说,无有虚妄。善男子,有因缘故,说我为无我,而实有我,为世界故,虽说无我,而无虚妄。佛性无我,如来说我,以其常故。如来是我,而说无我,得自在故。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 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骄慢贡高,流转生死? 比丘当知,是诸外道所言我者,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故如来于佛法中唱是无我,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非如凡夫所计吾我。凡夫愚人所计我者,或言大如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尘,如来说我悉不如是。是故说言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如彼大医善解乳药,如来亦尔,为众生故,说诸法中真实有我。 善男子,我与无我,性相无二,汝应如是受持顶戴。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出现于世,说我真相,说已舍法,喻如王子持净妙刀,逃至他国。凡夫愚人,说言一切有我有我,如彼贫人止宿他舍,讇语刀刀。声闻缘觉问诸众生我有何相?答言:我见我相大如拇指,或言如米,或如稗子,有言我相住在心中,炽然如日。如是众生不知我相,喻如诸臣不知刀相。菩萨如是说于我法,凡夫不知,种种分别,妄作我相,如问刀相,答似羊角。是诸凡夫次第相续而起邪见。为断如是诸邪见故,如来示现,说于无我,喻如王子语诸臣言:‘我库藏中,无如是刀。’善男子,今日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如是佛性,我佛法中,喻如净刀。 以无我故,名为无常,无常故苦,苦故为空,空故颠倒,以颠倒故,一切众生轮转生死。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来亦尔,于诸众生,犹如良医,知诸烦恼体相差别,而为除断,开示如来秘密之藏、清净佛性常住不变。若言有者,智不应染;若言无者,即是妄语。 凡夫之人,戏论诤讼,不解如来微密藏故。若说于苦,愚人便谓身是无常,说一切苦,复不能知身有乐性。若说无常者,凡夫之人,计一切身皆是无常,譬如瓦坯。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不应尽言一切无常。何以故?我身即有佛性种子。若说无我,凡夫当谓一切佛法悉无有我。智者应当分别无我,假名不实。 若言如来秘藏空寂,凡夫闻之,生断灭见。有智之人,应当分别如来是常,无有变易。若言解脱喻如幻化,凡夫当谓得解脱者即是磨灭。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人中师子,虽有去来,常住无变。 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终始。十住菩萨惟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 诸位同修,若想深入详细了解佛性,以及我与无我,及其本性,当深入阅读学习大般涅槃经。此经功德智慧诸佛善巧无量无边。若修行人,不学是经,被无我苦空无常之所迷乱,不见佛性,无由出离生死轮回。

查看全文
就这样,这很好

六字心铭:就这样,这很好就这样,就很好。每天重复地念这句话。这句话很神奇,很重要。就这样,这很好。这句话,超好使,超好用。念这句话,胜过思惟所有的法义,胜过研究所有的道理。打坐的时候念,没事干的时候念,无聊的时候念,情绪低落的时候念,不安的时候念,焦虑的时候念,失眠的时候念,正受病苦的时候念,所有不如意事发生的时候念,任何时候都可以念:就这样,这很好。告诉自己:此时此刻,我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求。我不想改变什么,也不期望什么。就这样,就很好。不管你此时此刻是什么状态,告诉自己:就这样,这很好。不停地念:就这样,就很好。我不需要别的,就这样,我很满足。念着念着,你的心就会安静下来,就会安好。你心不安,你觉得不好,是因为离开了当下,神没有回来。一念这句话,你的心就回到本位,精神就回来了。这很神奇,这很重要:就这样,就这样,这样,就很好。我总感觉自己没力量,没关系,先坐下来,心里默念:就这样,就很好。坐下来,很关键。坐下来,就会想起这句咒语:就这样,这很好。它很神奇,很有效,要常念,要常行。坐下来念,静下来念,歇下来念,这句话,就更有力量。静下来,这句话就亮了;静下来,这句话,就是一道光。停下你的心,这句话才会出现;休息你的头脑,这句话才会应验。不管发生什么,先停下来,静下来,坐下来,躺下来,告诉自己:就是这样的,就这样,就很好。不可能是别的样子,就是这样:身体是这样,念头是这样,情绪是这样,事情是这样,他是他那样,我是我这样,所有的事就是这样。除了接纳,我无法做任何事情:除了服从,我无话可说。我认输,我投降。我怂了,我认了。我放弃,我不再反抗。不要去对抗发生,对抗创造了黑暗与恐惧。发生什么,就告诉自己:就这样,就很好。我败了,我服了。我很孤单。没关系,就这样孤单着,闭上眼睛,坐下来,说:就孤单着,这很好。当我孤单的时候,我干嘛去寻找不孤单?孤单,才是我真正需要的。我好难受。没关系,就这样难受着,难受很好,此刻就是难受,我需要难受,我怎么可能不难受?我接纳难受,拥抱难受,成为难受,难受消失了。是的,就这样,这很好。可是,难受还在,没关系,让它在,这很好。我呼吸困难,浑身疼痛难忍,心跳加速,喘不过气来。躺下来,念这句话:就是这样的,这很好。欢迎你,呼吸难受!你很好,身体疼痛。我接受,我服从。你想留下来就留下来,你想走时再走。就这样,这很好。当你接纳,我就消失了;当你允许,执就不见了。我失恋了。就这样,这很好。我放弃你,我和自己在一起。这句话,很神奇;这句话,很重要:就这样,这很好。就这样,能度一切苦;这很好,能解所有忧。常念这句话,能转一切境,能消一切灾,能生一切智,能得一切乐。此要心行,念要心念,不在口说,不在谈论:就这样,就很好。让它融进你的呼吸,流进你的血液,成为你的习惯,变成你的思想。此一句子,公念公得,婆念婆得,人人有份,人人自有。常念这句话,胜念观音,胜念弥陀。常念这句话,是真念观音,真念弥陀。此是六字大明咒,此是无上真言。问:没有问题,还要不要念这句话?答:因汝有疑故,还要念此话。未雨而绸缪,莫临渴挖井。常念此一句,早晚有用时。造筏为过河,看病要用药;病愈药要停,到岸不需筏。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由汝有疑故,自是未通达;若是无有疑,无有话不话。因有诸分别,故须这很好;若是本来好,即是本句话。用法须达理,无理徒念话;理与念同时,火中生莲花。

查看全文
浪漫满屋

浪漫满屋你更需要一片树叶,还是一颗钻石?你更需要一间简陋的屋子,还是一座豪华的宫殿?你更需要一个苹果,还是一个榴莲?你更需要一杯白开水,还是一瓶烈酒?你更需要柴米油盐,还是海誓山萌?你更需要白菜,还是山珍海味?你更需要一个家人,还是一个情人?你更需要在小路上漫步,还是每天坐过山车?你可能会说,你更需要后者,因为你过惯了平淡的生活、穷苦的日子,想要体验浓郁的滋味、富有的奢侈、感官的刺激。但是,当你体验了浓郁,尝尽了滋味,经历了刺激,甚至拥有了你想要的一切,你发现,你还是不满足,还是不快乐。你体验的那些快乐都不能长久,你追求的刺激让你更加空虚。而平淡的日子,平庸的生活,平常的事物,唾手可得的琐碎,不起眼的小东西,一直陪伴你的家人,你用惯了的物件,才是你永远无法离开,才是你真正需要的。你可以每天都吃白菜,每天看日出日落,每天与妻子散步,每天喝着白开水,每天走着狭窄的楼道,都不会觉得厌烦。但你无法天天吃榴莲、喝烈酒,看极光,与情人海誓山盟,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你可以每天走着同样的小路,逛着同一个超市,骑着十几年的自行车,跟老伴一起看电视剧,吃着简单的饭菜,在一块地里耕种五十年,你很难每天都看烟花、遇到彩虹,看到流星,被鲜花和掌声围绕。真正的浪漫不一定在海边和星空下,不一定有落日和白雪,不一定有烛光晚餐,不一定是一大段告白。真正的美好就在倏忽而逝的一个早上和下午,就在不知不觉中脸上长出的皱纹里,就在妻子给你洗了又洗的一件衬衣里,就在一碗小米粥里,就在一把蒲扇,一块西瓜,一颗棒棒糖,和一个臂弯里。浪漫就在你的屋子里每天都有一盏灯点亮,每天都有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每天都有饭菜飘香,每天都有洗好的袜子晾在阳台上。有你和你的家人在的屋檐就是天下最美的屋子,就是浪漫满屋,就是童话里的世界,就是人生的至乐。真正的珍贵就在你每时每刻的当下,就在你用惯了的水壶里,按了无数次的开关上,就在你的手上、脚上和眼睛里。你正看到什么,什么就是你的星辰大海;你正干着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大好前程;你脚踩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常寂光;你的手正触摸着什么,什么就是你的珍宝。这个世间没有珍贵与廉价,没有什么灿烂与平庸,有的只是一颗懂得满足和欣赏的心。不需经营的,就是美好。天然自在的,就是高贵。不用计划的,就是华丽。不需要安排的,就是珍奇。平常心是道,平淡才是美,平安是至福,平和乃大乐。好事不如无,沙发不如板凳,电子邮件不如纸质的书信,洗碗机不如用手洗,电话不如见面,雕饰不如天然,海参不如米饭。珍惜平常,莫贪绚丽。爱惜眼前,莫恋远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