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因缘22

2023.09.14

悟道因缘21

2023.09.14

悟道因缘20

2023.09.14

悟道因缘19

2023.09.14

悟道因缘18

2023.09.14

船度少年

船度少年一个忧郁的少年来到一条大河边,河边的木柱上拴着一条船。少年驻足河边,向河中眺望,神情不定,闷闷不乐。少年忽然听到有声音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快乐?少年不知声音来自何处,他四处打量,才发现是那艘船在对他说话。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少年说。船说:你能帮我一个忙吗?少年说:帮你什么忙?船说:自从有人把我造好,就一直把我拴在河边的木柱上,已经无数年了。我从未去过对岸,我一直渴望到对岸去看一下那边的风景。你能帮我把绳索解开,划着我到对岸看一看吗?听到船如此恳切地请求,少年思索了一下,就答应了。他找来了一根木头,把它改造成一个船桨。他又找来工具,修理了一下旧船,确定它不漏水,又做了划船前的一些准备,才摘下绳索,把船推到河里。他开始划船。这是一艘不算太小的船,因此他划起来很费力。河也很宽,他用了很久才把船划到对岸。当然,在过河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些风浪,也遇到一些危险。但他一想到船的请求,就坚持着向对岸划去,没有掉转船头。经历种种磨难,他终于把船划到了对岸。少年来到彼岸,因为专心划船,身体得到锻炼,心性也沉稳了许多。他内心的忧郁减少了大半。少年登上河岸,看到了一大片原野,还有很多房子,还有很多孩子和大人在那边无忧无虑地生活。他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他的心结一下打开,心里的忧郁和说不出的烦恼忽然烟消云散。这时,他回头看了看那艘船。那艘船什么也未说,只是向他微微一笑。少年忽然明白,也许船并不想到对岸。或者说,他曾经到过对岸。船只是为了帮助少年,才让他去度船来到彼岸。少年内心生起一股感恩的暖流,他抱着船哭泣起来。少年本想帮助船到对岸,没想在帮助船的过程中却把自己的忧郁和烦恼度尽。他把船又划回了原来的岸边。从此,他开始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和启迪所有和他一样曾经忧郁和不知活着的意义的人。船就是众生,少年就是佛菩萨。不是少年度船,而是船度少年。不是佛度众生,而是众生度佛。

查看全文
见性

见性看见树叶、水杯、文字、地板的刹那,而未生见想,就是见性,虽言见性,莫生见性想。若生见性想,古佛过去久矣。故所言见性,实无法可见,亦无实性可见,可体验,可见知。只因正看而未生看想时,身心正默契于本性,如人未找自己时,正是自己,假名见性,非有能见所见也。听到话声、风声、叫声、嘈杂声的刹那,而未生听想,亦复如是,亦名见性。虽言见性,莫生见想。若生见想,是知上立知,即无明本。只因正听时,能听所听皆不可得,身心正默契于空,假名证得空性。无实空性可证可得。若于听时生心动念,知解议论于性之动用,皆是识心妄计,非关见性。古人所不许者,皆是如此。此唯亲证,或会得向上一路,方可相应,余皆不得。正恁么时,不可向人道着。道着,则刻舟求剑,失之远矣。如我现在所言。嗅、尝、触、思的刹那而未生嗅、尝、触、思之想,即是见性。虽云见性,不可于嗅,于尝,于触,于思复生嗅、尝、触、思及种种知解想,若生心而想之,则覆盖真如,早不是也。古人云: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又云: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此之谓也。如是之法,非小根小智小因缘者所能会能行,但二六时中,勤加护念,如牧牛者,不犯苗稼,久久保护始得。故见性者,非但眼能见,耳亦能见,鼻亦能见,舌亦能见,身亦能见,意亦能见。经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六祖云: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洞山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欲亲证本性者,可直接越过一切知见所学,顿超十地无难事,直过三昧弹指顷,离文字,绝商量,一步即至佛地。但能二六时中,时时处处回到直见、直闻、直觉、直知上来,直用六根,莫生用想,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未见性者所言见性,千奇百怪,百种千种。真见性者,唯有向上一路。如何是向上一路?眼能抓物,耳能睹人,手能知味!铁石也能咬人,石人亦可眨眼。会么?去,无你凑泊处!

查看全文
回到心头,那里什么都没有

回到心头,那里什么都没有我很少关心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总会提醒自己,我是什么样的,那只关乎我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如果我对自己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看法,没有一个坚固的认定,我就不会存在。所有的我,都是以妄念和概念存在。当我不去认定自己,我就消失于意识和概念。意识和头脑,那是自我存在的唯一土壤。而那样“不存在”或者说“不确定”的我,又怎么可能被任何人看到呢?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他们自己的认知,在“我”这个空相上的种种想象。了解了这一点,我也尽量不去评判和审视别人,我深知,那些评价和审视都暴露了我内心偏颇的认知和狭隘的观念。我如果认定别人是什么样的人,那种种认定,恰恰是我为自己编织的牢笼和枷锁,那些认定成就了我自己,而非别人。有人说: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但却是一览无余的你。同理,我们对任何人的解读和注解也暴露了我们的心迹。当你说别人是狭隘的,你心里显现了狭隘的相;当你说别人是自私的,你心中诞生了自私。当你评价别人残暴,你心中若无残暴,怎么可能看到残暴。当你认定别人是恶的,你心中关于恶的影像在生成。我们解读的并不是外在的人,都是我们的自心。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真相,那就是心,而心没有你我。当你认识了心,你把心称为我,称为你,称为人,称为佛,称为性,称为觉,称为道,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不再制造分裂,不在定义你自己。你不再创造出更多的角色,并且迷于其中。你不再建造立场、对错和冲突,因为你回到了空的本质。当你明白了空的本质,你会变得越来越自在和通情达理。当你领悟了你只是作为真实的心而存在,你会变得越来越从容和坦荡,即使你在做着很多人认为错的事。当你了解你什么也不是,你会变得包容而放松,既对自己,也对别人。当你觉悟心才是万法之源,你不会再迷于心所折射的影像。你会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可爱之处。你不得不那样去看,因为那样,你才会舒服,那是你爱自己最好的方式。你会接纳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因为所有的事并没发生在外在,而是发生在心里。了解心这个唯一的实相吧,不要再被分裂的识所骗,别再被自心的游戏所骗。回到心头,那里什么都没有。

查看全文
参学条件

学山禅院参学条件有想来学山禅院参学共修者,请仔细认真阅读下面的参学条件和学法事宜。学山禅院参学共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日常共修,道场常年每天都有共修,学员想来参学,只要符合此参学条件,随时可以报名。二是禅七。禅七举办时间不定,一般是每年节假日或选定时间举行,禅七课程从三天到七天不等。学人想参加禅七,关注我的朋友圈或公众号的通知,提前报名,同意之后,即能参加。参加禅七,条件简单,会在禅七通知上写明,不必符合此处的参学条件。此参学条件是针对来道场参加日常共修而定。下面是道场的日常共修参学条件:一,身心健康,没有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二,二十岁以上,六十五岁以下。三,精神独立,没有欠债,有自主能力。夫妻男女朋友不能一起前来。四,能参加坐禅和诵经共修。道场的主要功课有:上午诵经,跑香,打坐;下午诵经,跑香,打坐。诵经主要是《金刚经》、《楞严咒》、《六祖坛经》、《大乘经典法要合集》等。参学一个月内,每周放香一天。超过一个月,每周放香三天。五,信受禅宗,修学禅宗,不接待学习其他法门的参学者。六,参学时间最少五天。根据学人学法情况,可以延长参学时间或常住。七,没有吸烟、酗酒及其他不良习惯。八,尊师重教,诚实守信,遵守道场的作息和规定。道场没有早晚课。九,不限僧俗男女。参学全部免费。凡想来学山禅院参学者,请务必认真仔细阅读上述参学条件。条件符合者,可通过微信向我本人(学山禅师)提出参学申请。我的微信:hz2017sxs提出申请时,请通过微信提供下面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纪:居住地:家庭成员状况:是否已婚,是否有子女,家庭主要成员。学法经历:包括学法时间,读过的经论,学过什么法门等。下面关于提出申请参学,请务必看清楚,再提出申请:请各位一定计划好具体的参学日期,再提出参学申请。申请时,请于计划参学日期前一个星期申请。比如想十月八号参学,只能在十月一号之后提出申请。如果申请后,一个星期内未能前来道场,申请作废,下次还要重新申请,而且再申请时,有可能因为没来道场的原因,拒绝你前来。所以,请大家务必珍惜申请参学的机会。如果申请了参学,一定克服种种困难前来参学。申请之后,没能前来,说明你对学法不够重视,你的求法之心不够肯切,所以很有可能不同意你来。报名参加禅七也是一样。一旦报名,因为有事未能参加。后面的禅七再报名,有可能也会拒绝你前来,除非你未参加禅七的理由足够充分,比如患病或其他原因。学山禅院座落在浙江省诸暨市的乡村。具体地址,参学申请通过后微信告知。说明:除了参加禅七和实修外,道场不接待任何未经同意的慕名拜访。如果想来到场,要提前告知,经我同意后,才可前来。

查看全文
心净故众生净

心净众生净师父您好,我也是一名佛教徒,遍观当今世界,各种灾难频繁发生,种种恶行层出不穷,道德沦丧,各个领域都有见不得人的黑幕出现,企业产品偷梁换柱,做买卖的挂羊头卖狗肉,出家僧人追逐名利,开跑车,穿名牌,很多人打着修行的名义,到处聚财敛钱,看到这些现象,我越来越痛心。战争、核污染、瘟疫、各种丑闻连续曝光,这样的世界,大量的恶人,就没有人惩治和教化吗?佛法就没有办法改变这些现状吗?答:我相信你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救世的善心。但是,仔细推究,这种善意则只是一堆牢骚和无明,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还徒增烦恼,让自己的心性蒙上了一层更厚的盖缠。依你所说,你还不了解佛法,还不算真正的佛教徒。佛法的本质不是改变世界,甚至也不是改变他人,不是改变外境,而是自我内在的反省和觉悟。佛法不是向外进行的,而是向内。佛法不是律他,而是自律和自制。佛法不教人作道德评判,不抨击任何外在现象,而只是借境练心,内省和觉悟。佛法是自我管理和自我改变,不是管理他人和改变他人。所有向外进行的教义和修行都是外道。佛法是心的觉悟,是开启自性的智慧。佛法是觉悟诸法实相,而不是迷于改造世界。佛法不度外在的众生,而是度尽自心的无明。佛法只解决心的迷惑,并不致力于解决现象世界的任何问题。佛法觉悟现象世界虚幻不实,而在其中随缘示现。佛法觉悟众生并非实有,而在其中方便教化。佛法觉悟宇宙世界唯是一心,离心无境。佛法觉悟一切境界从心所生,从想所变,从识所现,虚幻不实,了无一物。佛法什么也不改造,什么也不参与,什么也不评论,甚至是完全无用的。如果说它有什么特征,它只是心的醒来。一个掌握了佛法的人,他会了达世间如梦,众生如幻,不再执迷于改造世界,救度世人,而是做好自己,活好自己,以此来影响他人。六祖大师云:救度世人须自修。自己不修行,不觉悟,每天只是看世间罪恶,看别人不是,这样不仅帮不了别人,连会毁了自己。自己不修行,能利人者,无有是处。当我们再去抱怨这个世界有多不好,别人有多不好时,请反观一下自己又真正为这个世界做出过什么,自己很好吗?当我们指着别人是罪人的时候,请静下心来,检查和审视一下自己就完全无辜,从来没有做过错事吗?只要自己还犯错,就要允许别人犯错。请反思一下,那些真正在为这个世界默默无闻地付出者们,他们何曾抱怨过这个世界?那些真正在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的人,又何曾责怪过众生,每天盯着众生的不是?维摩诘经云: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修行之人,当离法自净,莫着一切外相,离诸法相心中洗。佛法只告诉我们一件事,请谨记:心净则佛土净,心净则众生净。世界本来清净,众生本来清净。心中有分别,才见不净耳。故但净其心,一切自净。

查看全文
关于读书

关于读书读书前,须清净身心,万缘放下,不被他事所搅,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读书一次只读一本。一本读完之后,如果大意不明,还有许多处没读懂,须再读一次,直至读通,方可读下一本。读书遇到生字或不懂的词,要积极查询,不可懒惰疏忽,随意放过。日积月累,则生字越来越少,读书的障碍也越来越小。读书不可图快,走马观花,当字字清楚,知其大义。若不明其意,当思维之。若久久思维,仍不了其意,当记住此处,暂且放过,或向人请教,或查阅资料,有待将来读懂。读书本身就是修行。正读书时,须身心安住,不打妄想,心平气和,修心养性,不可着急。前文后语仔细留意,前后关联之事,当谨记之,不可读前忘后,心思他事,空费时间。好书要读三遍,重要的书要读五遍,关乎生死大事修行津要的书,要读十遍、二十遍,以至于时时在手,烂熟于心。关于读经,一开始可选择读诵,比如金刚经,六祖坛经,维摩诘经,待读熟之后,再认真逐字逐句阅读,反复阅读,思维其义,将实相义理消化于心,指导自己的修行。自己心性这本无字之书,则更应念兹在兹,三省吾身,常见己过,时时善护念,不被诸境所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