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第五讲下

发表时间:2023-03-30

浏览量:816

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想,当时六祖这个偈子写上去之后,如果我们有天眼,就会看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天人都会散花,会有天女散花,应该有天龙八部都跟着欢喜赞叹,人天欢喜。

这个偈子可以说是千古名句,也可以说开启了禅宗在中国的气象。此一句偈子一出来,十方震动,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赞叹。因为它直接开示了最上乘的修行见地和方法,非常直接,非常清楚。

尤其还有神秀的偈子做为对比和衬托,就更能清晰地看到六祖偈子的高超之处。六祖这个偈子是针对神秀前边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写的。

神秀认为修行不能够犯错,不能够起贪嗔痴,要时时修正自己,这样才能够得道。他的偈子里有一个能和所,有一个修和成。

我们看六祖大师的偈子是一个什么境界?它开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思想?这个思想和见地所相应的修行又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指实相、自性的假名,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际上,你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法叫“菩提”,菩提尚不实,更何况修行的主体。这里的“树”是指修行的主体,本来没有这个树,没有修道的这个人。这里六祖明确地讲到了二无我中的“人无我”。这个“树”是指人身。

“明镜亦非台”。“明镜”也是实相、自性的意思,自性也没有什么心。这里讲到“法无我”。台是心的意思。性尚不可得,更何况心。既然实相里既没有身,又没有心,又哪有什么尘埃与拂拭呢?

身心都没了,能所没了,我与我所没了,那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所以说叫“本来无一物。”一切法都是从我、我所出来,有我才有法,有心才有法。如果悟到身心俱幻,身心本无,身心是从意识妄想所生的,理上就通了,能写出这样的偈子,一定是六祖自己悟到的。

我记得以前也经常看到经典里这些关于身是幻、心是幻的开示,但是看不懂。后来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突然之间在看到阿难这个名字的时候,就知道了,哦!阿难并不是一个人,而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一个概念,并没有阿难这个人。这个是我自己在修行之路上对实相了解的一个最大的突破。以前不知道,没人跟我讲过,我从来没有听任何人跟我讲过:阿难是个名字,没有阿难这个人。书里可能有这方面的开示,但是从来没有看懂过。

当我看到阿难这个词,突然有一天知道这是个名字,没有阿难这个人的时候,我心里特别欢喜。阿难是个名字,释迦牟尼佛也是个名字,我也是个名字,身是名字,心是名字,全都是名字,万法都是名字。所谓名字,是指它仅仅是个概念和假名,并不真实存在。六祖也不是真的,以前一直认为有六祖这个人。不是真的就是身心俱空。这样一深入思惟,我也是幻,心也是空,万法皆空。这时才了解心经所讲的“诸法空相”。再看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又叫净名经,就知道净名的意思了。

既然连我都不真实了,那从我这思想意识里生出的一切都不真实,这就是“本来无一物”。没有什么所谓的贪嗔痴,所谓的尘埃,所谓的染污。这一切都是心意识投射的念头。起心才有染污,动念就是尘埃,生心即犯戒,动念就是贪嗔痴,若不起心,无法可得。

我明白“这个阿难只是个名字,没有阿难这个人”之前还有一个经历,有人对我进行语言上的打击和批评,不停地指责我,骂我,否定我,我心里很难过,特别烦恼。那些声音在我头脑里萦绕了一个星期。后来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想到那些声音就只是一些声音而已,并没有实质,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意义是我强加上去的。根本就没有发出那些声音的人,全都是我住着在那些声音的符号上,我相信了那些声音代表的意义,而实相是,那些声音不具任何实义,除非我赋予它们意义。那些声音早就过去了,消失在虚空中,但是我却一直执着,所以才会有不安和痛苦。当时我好几天都是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愿意做,非常难过。忽然我就想到,骂我的那个人根本就没在我面前,我为什么要恐惧?那只是一些声音而已,那些话语里所有的形容、所有的表述,只要你不去演绎,不去住著,不生心,它就伤害不了你。你自己也是一个符号,一个念头而已,本来也没有真实的你被伤害。

当我明白这一点,我一下子就从那些伤害性的话语解脱出来了。那时我非常开心,因为我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

如果没有前边多年的修行和因缘的积累,那可能我会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都生活在这些话的阴影里,会出不来的。因为是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人对你的评价,对你的呵斥、否定。如果你执着自己,你就会掉进去,完全出不来。

这就是众生对身心的执着,对自我的执着。所以才会造成痛苦和伤害,造成生死和轮回。就是我们太执着自己了,执着有自己,身是真的,心是真的,思想是真的,知见是真的,我所是真的,全都当真了。在你把自己当真的基础上,再怎么修行都是错误的。好比如说你去水中捞月,水中有个月亮的影子,你去捞月,你捞得出来月亮吗?捞不出来。我们的身心是幻,它不是断灭无,但它确实又不是真的,它就像月亮的影子一样,没有真实的月亮,只是个影子,你捞不到真月亮的。月亮在天上,水里的那个月亮你是捞不出来的。用幻身和幻心修道,亦复如是,怎么修都毫无意义。除非你了解这一点,放弃所有的修行,妄心一歇,歇即菩提。

不悟身心俱幻,穷劫修道,不得解脱。这就是神秀大师没有见性的原因,他不得入门,是因为没有悟到身心俱幻。以有我之心修行,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而六祖大师就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他看到了实相,他知道水中的月亮是幻影,他不会像猴子一样去捞月。修行人不觉悟,就是把一切假的当真了。就像猴子去捞月一样,他以为自己是真的,以为修行的目标是真的,以为那个月亮是真的。就像一只渴鹿去追阳焰一样,它不知道那不是水,它只是看上去像水,它不停地追逐不存在的幻影,最后渴死;就像猫在外面去抓鱼缸里的鱼一样,它不知道那个鱼在鱼缸里面,从外面根本抓不到;就像一只狗看到电视屏幕里的骨头一样,它拼命地去啃这个骨头,它不知道那个骨头只是影子;就像一个三岁小孩看到自己的影子,被吓得一直躲这个影子,吓得又哭又恐惧,他不知道那是一个影子,而且是自己的影子,他以为是一个怪物在追自己。

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是自心的影像,并不是真正的自己。只有当你知道那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你才会发现真相。没有什么真相,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那是唯一的真相。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六祖大师写这偈子的时候已经见性了,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见地,正是因为他清楚地见到了本性,他才能表达得这么清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是真妄都不立,一切都不真实。并不是断灭空。你立的一切,他都能给你破掉。他知道万法都是从意识生,从心想生,从分别有,因人而有。因为有人,才立了这些名相、概念。

可是有的人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偈子,认为这个偈子是偏空、还不究竟。这是他自己没有真正见性,所以才会讲这个偈子没见性、偏空。非要说偏空,就变成了争论,佛都没法讲法了。

如果有人说这个偈子还没有见性,那是他自己迷糊。说本来无一物不究竟,空中还要现妙有,这毫无意义。佛说空法,就是为了破有,破众生的执着和因此产生的烦恼。你现在又说还要现妙有,就变成了意识和争论,而不是为了解决众生的问题。是你自己不明白佛法的真正意义。

六祖大师这个偈子里的“本来无一物”,是对治众生的执着。他并不是断灭,他是对治众生的执着,他并没有跟你论有论无,他论的是实际的修行,它对治的是你的烦恼。能解决问题的就是佛法。如果你没有任何问题,佛法也就可以扔掉。但是有的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一定要立一个究竟的、真实的东西。这就是知解佛性带来的迷误。你因为错误的见解、错误的修行会生无量的苦,六祖大师给你指出来,你那样修不对,所以才会说“本来无一物”

当你破掉了对虚妄的执着,佛法已经结束了,那已经就是实相,就是真理了。如果你再立一个真,那和执着虚妄没什么区别。

六祖大师并没有立一个真,也没有执着一个“本来无一物”,他并没有立有无,他这句话表达的是修行,是真正的修行。你别在错误的、虚幻的对象上做功夫就行了,六祖并没有立一个实相和真实让我们去执迷,他只是讲你执着在有上,我帮你指出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再讲什么妙有,那是迷人自乱其心。

佛性和实相本来就是无一物,金刚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的无一物,是无真实存在的实有的物,并非断灭。但有些人就跑到意识里去知解六祖的话,自己迷到有无上去了。自古以来多少人对这个偈子展开了评论,全都了无交涉,他们不知道六祖大师这个偈子真正的作用、真正的意义。

古人云:若有一法不空,摩诃衍不能胜出。永嘉大师云: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这些话跟“本来无一物”是一个意思。

如果没有祖师禅,佛法就失去了最本质的东西。就像一个人没有心脏一样,就像树没有了根一样,就像房子没有地基一样。祖师禅,真正的离于文字、离于意识,这才是解脱的根本。因为众生太执着于语言文字、太执着于意识思惟了,我们的意根用得最熟,佛法对治的就是你的执着。你在哪里生出最大的执着,祖师就在哪里下手帮你破除这个执着。

佛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把你带入问题的,希望大家要切记切记,不要去跟别人争论第一义谛,争论有无、色空。那都是迷人所为。修行是把你从问题里带出来,而不是把你带入问题,不是让你创造问题,是让你直接看到没有问题。如果你悟到了本来无一物,就不再需要勤拂拭。只需要真正悟到“本来无一物”,没有尘埃可染,没有真如可修,就可以休息身心,放下一切修行。保任这个,不迷失,就叫“修行”。而这个“修行”跟时时勤拂拭是两个意义。

你对实相的了解越清楚,你越能够默契,越能做对功夫。所谓做对功夫就是不在错误的对象上去做功夫,不会去住著。

永嘉大师说: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也是这个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一切关于菩提,关于佛性,都是诸佛不得已设立的概念,都是虚妄的,是从心想生,从意识生。一切烦恼也是如此。你不用去刻意对治,别住在所谓的贪嗔痴上。如果我们没有真正悟到这个实相,就会做一些虚妄的功夫。

其实绝大多数人,甚至修行很久的人都避免不了“勤拂拭”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一开始学佛都是先信净土,再念佛,再去受戒,再去精进、坐禅、诵经、持咒、磕头做回向,包括供养,修六度万行,其实这些都是在有我的基础上在做“勤拂拭”的功夫。直到有一天我们忽然悟道,发现身心俱幻,你才知道原来都是错用功夫。你才会明白六祖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底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