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的五重境界

发表时间:2025-09-15

浏览量:18

关于自我的五重境界

一切众生都为自我所迷惑。自我者,有无量名。自己,自我,无明,我执,灵魂,藏识,意识,自心,自性,如来藏,佛性。

种种名字,非有实法,皆是对事而安立,借幻而假言。在迷说我执,在悟名真如。识之者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故经云:无我者即生死,有我者即是如来。种种名称,指称不同,意义不同。

若见我之真性,即了一切法,即一切烦恼、无明、痛苦,皆得解脱。

时下,众人皆提倡为自己而活,爱自己。爱自己,为自己而活,先要了解什么是自己,自己有哪些层次和境界,目前正处在什么样的状成。达其种种示现,了其种种不同,知其是迷是悟,方能圆满无碍,不被自我所惑。

人从出生,到长大,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接触佛法,到觉悟诸法实相,彻底认识自己,一般要经历五重境界,即:起初妄认有我,到学会照顾他人,到回归自我,到再次无我利他,到最后了了见于自性。

第一,初来世界,懵懂无知,无明为导,俱生我执起作用,所思所想,言行万端,种种心行,皆以为有我。小到婴儿,大到十几岁,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为此无明之我所主宰,不仅不识无我,更不识有我真性。比如争强好胜,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贪嗔痴慢,自私自利,皆是因为执我而有,没有经过深入学习和修行,依习气和无明而活,因此受种种苦,深陷轮回,不能解脱。

第二,通过学习,接受了世间种种善法的教育,初学佛法,修习六度,能为他人着想,断恶修善,着相修行。在家庭中,作为父母,为子女劳累,在社会中,勤勤恳恳,为大众付出。懂得孝顺父母,恭敬他人,有了无我的观念和奉献精神。但是这样的奉献和无我总是与自我的利益产生矛盾。就算有所付出,内心深处求于回报。以不了达无我实相故,所行无我与付出,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自己所需没有完全满足,所以在利他中总是感觉匮乏,没有力量,不能从始至终。

比如很多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佛法,不再向以前那么自私和狭隘,懂得利他,但是不能真正做到无我,所以在利他的过程中会后悔和纠结,甚至放弃利他的行为。

第三,真实回归自我。通过深入学习佛法和了解实相,以及善知识教导,教令从着相修行转入离相修行,从一切向外求转向回到自己这里,从关注外在转到关注内在,不再关注外部世界和他人,将自己交给自己,把他人还给他人,尊重因缘,接纳发生。不再执着行善法和度众生,开始真正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自己内在的提升。

第三,虽关注自己,但并不是自私自利,也不是妄自尊大,而只是歇下自己向外求觅和有所得的心,真正静下心来看自己。

此一步,是修行的转折处,是如实修的开始。摒绝诸缘,深入佛法,善护于念,默契实相,长时保任,安住于自心境界,不再执迷外境和利他,自悟自修,自成佛道。

第四,从自我中再次走向众生,不做自了汉,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佛法,善巧方便,随缘利他。这次的利他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行菩萨道,于诸众生不求回报,和光同尘,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真正的诸佛所行,是佛法不离世间法。所以所行善法,渊源不尽,所施法施,无我无人。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直至圆满菩提。

第五,圆满真性,非是有我,非是无我,我与无我,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佛性。无缘,则安心寂静,简单度日;有缘,则随顺众生,多所利益。方便说法,善巧度人,软语呵斥,怒目慈眉,皆是佛道。街头巷尾,山间乡下,俗话家常,嬉笑怒骂,皆是道场。悠游自在,不与物拘;任性逍遥,垂手市廛。化导一切,春风无迹;随所住处,一切安乐。

此五重关于自我的境界,乃修行人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觉悟自我,回归真我的必经历练,当知自己在哪重境界,不可耽着其一,沉空守寂,以为究竟。亦不可得少为足,画地为牢。当圆融无碍,世出世间,生死涅槃,烦恼菩提,一一透过,始得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