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息身心,得道之通途

发表时间:2025-09-15

浏览量:21

休息身心,得道之通途

众生的一切问题和烦恼都来自识心不能歇下来。心造一切境,心生一切法,心建诸烦恼,解脱亦由心。心生一切生,心灭一切灭。

当我们产生烦恼时,由于没有觉知和智慧,不能观察到所谓的烦恼并不是由外境和发生的事情带给我们的,而是我们内心的观念和分别造成的,我们就误以为烦恼因事而有,便在事情上大费周折,去解决一件一件事情。解决了一件事,一个烦恼似乎结束了,另外一件事接踵而至,我们不得不再去解决这件事。如此一来,我们完全忽略了产生烦恼的原因是自己内心的观念、想法和评判,是自己的心意识造成的。

心意识的住着,妄念的叠加和编织,心念无法停下来,才是一切苦产生的根本原因。

心意识的特点就是耐不住寂寞,无法安住,它不间断地创造故事和问题,把你带入其中,让你经历喜怒哀乐,经历种种体验,在这些体验中,起爱憎心,患得患失,迷失自己。

所以,修行的根本和核心就是让心停下来、歇下来,妄心不生,出离头脑和故事。

息者,上自,下心。自心即是休息,息下来即见自心。以不休息故,颠簸流离,枉自欺诳,覆盖真如,于无生中妄见生灭。

歇者,左曷,右欠。曷欠即是无欠,无欠即圆满。歇即圆满,圆满即歇。以不能歇故,本自圆满,枉为欠缺,故向外驰,终无所得。以歇息故,复归圆满,无欠无余。故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但是因为众生妄想习气和根本无明根深蒂固,没有诸佛无量智慧和善巧方便的引导,想自动或主动停下来,只能是以妄止妄,妄上增妄,识浪之海,无由停歇。所以世间种种法门,外道种种知见,不能解决众生无始生死。皆是令众生进入重重心意识,枉为修行,不能令众生真正止息下来。唯有诸佛祖师用种种方法手段,大慈大悲,亲自走近众生,种种规劝,教令寝息,方乃得度。如通过坐禅,读诵,行禅,少欲知足,六度万行,修习种种善法等,先通过言说方便之法,引导入道,再开示甚深实相,教令如实修行。众生或通过亲近善知识,或参加大众共修,或通过止观定慧,或通过菩萨万行,或通过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种种禅观,熄灭自心无量妄想执着。善知识种种手段,皆是为了让大众休息身心。妄心一歇,歇即菩提。

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刻苦修行,不得诸佛受记,只是因为一念有求之心未歇。一念求心休息下来,即得燃灯佛受记。

圆觉经云: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众生不能亲见自己真如本性,只是因为妄心未歇,既不知道要歇下来,也不知道如何歇下来,被自己的心意识所骗,将一期宝贵的生命用来贪诸世乐,所以流转生死,无由得出。

所以古人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又经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一切法门,种种修行,只为歇下这颗无始以来妄动的心。种种功课,一切行门,只为休息身心。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自古以来,诸佛祖师都是悟后起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都是在休息身心上做足了功课。

理虽顿悟,事要渐除。古人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浪犹涌,理现念犹侵。所以,休息身心,做好善护念的功夫,是诸佛祖师得道之通途。

六祖十六年猎人队里,只是休息身心。南泉四十年不下南泉,也只是休息。香林四十年方打成一片,也只是休息。船子二十年,也只是会得藏身处没踪亦,没踪迹处莫藏身,所会得的也只是休息。云岩三十年来往药山和百丈之间,不得悟道,只是未歇下这念有所得的心。心一止息,便得道矣。智皇禅师二十年修禅定,不得悟道,也只是有求之心未歇,一遇玄策和六祖,所得心都无影响,便得道矣。

故诸行者,所有的实修从休息开始,真正的悟道从歇下来开始,所谓得道也只是大休歇而已。从休息处,才得建立佛法;从休息处,方可随缘化导;从休息处,才于生死中得大自在。

诸行者,欲知自己修行如何,只须问自己:你歇下来了吗?歇下了多少?知道歇的重要性了吗?想歇下来吗?知道如何歇下来吗?

这些问题,好好地问自己,好好地对待,不要自欺欺人,辜负自己的法身慧命。

修行的核心和重点,就是向自己意根下狠做功夫,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灭,休息得身心,歇得下妄想,护好自己的心念,不怕念起,只要觉疾,不为念所惑,不被识所诳,久久做功夫,莫做容易想。佛道长远,不可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功夫做足了,妄念自然无力,一切时中,不染万境。若妄想烦恼不生,即不须菩提涅槃等法。本来清净,本自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