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传仰山2

2025.07.01

僧宝传仰山1

2025.07.01

僧宝传沩山2

2025.07.01

僧宝传沩山1

2025.06.29

僧宝传洞山3

2025.06.29

过好自己的人生,发出自己的光

过好你自己的人生,发出你自己的光这个世界上有层出不穷的各式各样的明星、偶像、大师以及超人。也总会有无数的人追随他们、崇拜他们、模仿他们,甚至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你永远无法成为任何人,你只能是你自己。当你想成为明星或大师,你只会越来越迷茫。你可能会一时兴奋,但是你永远无法安静下来。好好的做自己,你成了真正的明星。停下追逐的脚步,安静下来,你才会真正发光。真正的明星不一定是被人们追捧的人,也不一定是做出什么大事的人,他们只是做到了一件事:他们从不离开自己去远方寻找什么。他们接纳了自己的全部,并爱上了自己。就像草做草,树做树,花做花,鸟做鸟,它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顾盼和期待。你不需羡慕任何人的生活,也无需追逐任何明星和偶像。真正的明星不过是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按照自己的活法生活的人。当你也发现自己的轨道、活法、兴趣,好好地做自己,享受属于你的乐趣,你不再会追逐任何偶像。当然,你可能依然去听演唱会,去看画展,去见各种各样的人,去学习你所需要的东西,但是,你的心始终和自己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道、活法和风景,没有任何两个人是一样的。如果你能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完全活出你自己,你不在需要任何人的认同。虽然,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你,但是你一样发着光,照耀着你周围的一切。一旦你的眼睛落在外面,开始向外驰求,你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不要去做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为了学会更好看的走路姿势,自己的脚都不会走路了。当你羡慕别人的活法时,你已经辜负了自己。如果你一直向外去探寻和攀比,那是对自己不忠。这是唯一的出轨。追逐明星,向各种老师们学习,去见各种种样的人,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不要迷失了自己。所有真正的老师只教学生一件事,就是认识你自己,活出你自己,做你自己。你要向别人学习的,也仅仅是这一点,这是生命中最高的学问。当你学会了这一点,你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棒的老师。你自信而不狂傲,自肯而不自负,嘴角上始终带着满足的微笑,你再也不是那个向外流浪的穷子,即使你身无分文,你仍然是世间最大的富翁。 

查看全文
与您三共勉

与您三共勉    一,莫看他人过失人的通病:严格要求别人,宽松对待自己。用道德伦理绑架别人,用低级卑劣的观念放过自己。如果你的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过失,就会变得越来越傲慢,完全蒙蔽了自己,会误以为自己有多好,而实际上,自己漏洞百出,百孔千疮,自身难保,自己完全不知,却还在那里评论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功课,我们一生的任务应该用来反观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盯着别人、改造别人。与您共勉。二,莫自以为聪明猫在很多情况下,它的反应速度远远超过人类很多倍,所以有些动物心理研究人员认为,猫大多时候觉得人比猫要傻要蠢,而且他们还认为,猫的很多行为是出于想保护人的动机而产生的,比如叼到小鸟或其他小动物来送给人,就是担心人会找不到食物而饿死。比如狗遇到陌生人会冲人叫,是它认为自己为人更厉害。但是,那个人可能拿起棍子就把狗打死了。如果猫或狗真的认为它们比人更聪明、更强,人类会觉得很可笑。但是人类的自负,又何尝不是可笑的呢?人经常会认为自己比其他所有动物都聪明,在很多情况下,动物比人聪明的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众生只要执着自我,只要还有无明,就会轻视其他的存在。你什么时候不再认为别人比你傻,你总算聪明一点了。继续与大家共勉! 三,莫轻视他人小心你对任何人的评价,那几乎全是你对自己的评价。诸法无行经云:是故行者,不应评量于人,唯有如来及似如来者,乃能知是。是故行者,若欲自护其身,慎莫评量于人,而相违逆。(与人违逆,即是与自己违逆。)法华经云: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又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不评价于人,及不轻视于人,须牢记于心,身体力行,不在口说,方能受益。复与大家共勉!此三勉,莫看他人过失,莫自以为聪明,莫轻视他人,时时谨记在心,勤而行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你和你遇到的人就像你和镜子里的人一样。所以,如果你想遇到美好的人,你自己先变得美好。不要怀疑这一点,这是实相。只要你美了,顺了,你遇到的一切都会美,都会顺。所以,不要去抱怨和攻击那些长时与你相处的家人、伴侣和朋友,因为他们都是你的影子,他们就是你自己。你攻击他们,就等于否定你自己。你讨厌他们,就等于讨厌你自己。有人说:我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遇到那么糟糕的老公或妻子?认真反思你说的话,你真的那么好吗?如果你足够好,你一定会在伴侣身上看到足够多的优点和美好。身正不怕影子斜,所以,只要你足够好,你的世界就一定美好。这个世界最大的欺骗是自欺。不要在再任何事上去努力和钻营。完善自己的内心,那才是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唯一途径。所有的觉者和智者都在做一件功课,就是向内看,改变投影源。当投影源改变了,投射出的世界自然清净庄严。所以佛言:心净则佛土净。

查看全文
过无忧无虑的日子

过无忧无虑的日子拥有再多的梦想,都不及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拥有再多的聪明才智,都不如养成一份无事的心境。拥有再高的身份和虚名,不如做一个平凡而无求的人。追求再多的快乐,都无法追求到一颗安静的心。创造再华丽的人生,都不如拥有一颗朴素和纯净的心。历经再多的磨难,养成再深的城府,成就再大的事业,都不如保持一颗天真自然的心。无忧无虑,简单平常,纯真自然,宁静淡泊,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瑰宝和顶配。心中无事,妄想都息,安心当下,感恩知足,这些才是生命中最高的享受。任世人为五欲奔波,四处狂走,我只坐廊下沐风听雨,诵经坐禅。任世界日新月异,五光十色,我只在乡间路上看白鹭展翅,稻花垂垂。一抹阳光,足以抚慰平生;一片白云,可以终生为伴。一束雏菊,可以浪漫一个季节;一窝山谷,可以养无尽心田。心空,则万物皆来为友;心有,则金屑虽贵,在眼为翳。人生至乐,只一个歇字。万境之美,只一个闲字。百味之首,只一个淡字。无边刹土,只一个寂字。诸法匪缘,不需观幻。不断不常,春昼永唱。一切时中,但离妄缘,不放不捉,即如如佛。万事付与因缘,老天自有安排;生活不需努力,一切本来现成。世人种种营造,追寻体验,我只一条清溪,从早看到晚。任你觥筹交错,梦想连连,我只一片青山,周匝盘桓,忘却流年。扔掉重重的枷锁,褪去层层的包裹,卸下重重的担子,停下种种的驰求,还自己清净真如。减少纷纷的欲望,解开丝丝的缠缚,散去赘赘的家财,施掉累累的我所,复自己本有法身。无忧无虑,名之为佛。心无挂碍,号之为祖。随缘放旷,名为得道。任运自在,始名为仙。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切莫杯弓蛇影,自己吓唬自己;一切都从未发生,那才是你的真正自我。不要委屈了自己,解铃还须系铃人。不要辜负了自己,真爱还得是真人。 

查看全文
师与徒

师与徒一心之性中,人尚不立,又何来自他、人我、师徒?以道由人传,法由心悟,师师相授,以心印心,若不假诸佛先觉者种种引导启发,一切众生,无由出离旷劫生死无明。故先圣大悲,频频示现世间,泯其行,藏其光,示现同彼,为作先导。而生而知之,不由师悟,得无师智者,万中少有一人。故诸佛世尊,化导世间,顺于世谛,而示学法之道,为师之责。修行者向善知识求法,假名学习。善知识巧施方便,拔钉去粘,假名教授。于实相中,实无法可传可授,亦无人能传能授。以学道须具足因缘故,又因缘不定故,善知识须具慧眼,须有大方便,大手段,大胸襟,大勇气,方能于学人施钳锤之功,成炉韝之力。岂能小智小行而可称师也?自须百般锤炼,又能锤炼他人,使成大器而后矣。所以为师难,授业解惑难,使之成器,利益人天更难。为徒亦难,遇师难,遇正眼善知识难,信师更难,具足弟子相,于善知识身边长期依止,真诚学道,而有所成,难上加难。既称师徒,必有甚深因缘,业识交织,因果委曲,此世相遇,稍有不甚,反成恶缘。若老师无修行,无德能,为学人稍微指错路线,便成歧途。故学人近亲善知识,不可不慎。若学人自无善根,又暗钝无知,于老师前盲目信从,不问道德及有无修行,将作依附,忘失修道,而成世间瓜葛,长劫纠缠,难脱恶果。正所谓师能害徒,徒亦能害师。老师无意骗于学生,但囿于自己的认知,到处宣讲自己的道理,将定法示于人,学人本自无疮,妄施刀斧,损伤之也。不知不觉,反而骗了学生,害了学生。学生也无意害老师,但因为老师所讲的东西迎合了自己狭隘的想法,便极力地推崇赞叹老师,而完全失去了理性和客观,老师因学生的追捧,变得自以为是,忘乎所以,真把自己当成了老师,再也虚不下心来向别人学习,如此一来,画地为牢,将自己困在一端而永不自知。如此,学生反而害了老师。此正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小心不要成为那样的老师,本为利益别人,反而将枷锁和知见套到别人身上。为师者,当时时警惕,莫因贪着赞誉,将自己至于鸩毒中。亦要小心,不要成为那样的弟子,本来是尊重爱戴老师,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狂热,将光环套在老师身上,反而害了老师。为弟子者,亦当冷静学法,勤加实行,自得解脱,不负师恩。师者之所以为师,只是善学也。学于一切,以一切为师,故能成为师。学者之所以为学,更应善学。向一切老师学于自己之不足,自作于师,虽名为学,亦可为师也。学与授,徒与师,本来一体,不可分别。识得本心,了达实相,能自觉复能觉他,是学与师之一途,非别有法可学可授也。若想成为一个好师父,好弟子,既要多虚心向他人学习,以万物为师,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做得了自己的主,成自己本师,不可见人说了什么就盲目信任,而不去详细观察对方做了什么,就胡拜乱拜,神化老师,甘作囚徒,完全丧失理性。应当时时反观自己,省察自己是否有好为人师以及盲目追随别人的过失,离此二途,做一个既能师于自己,又能学于一切的明白人。

查看全文
十年磨一剑

十年磨一剑不论是做事,还是修行,若想有所成就,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不管做什么,找到目标,确定方向,十年磨一剑,只管耕耘,不论收获。切不可这打一枪,那放一炮,今天搞搞这,明天搞搞那,心静不下来,总想急于求成,不劳而获,要知欲速则不达,不种则无收。修行人最宝贵的品质不是聪明才智,不是世智辩聪,不是口舌快利,不是口号震天响,不是搞虚头巴脑的形式,而是脚踏实地,十年如一日地去做一件事,具匠人的精神,才能有一天铅华洗尽,终显本色。每天坚持重复地去做一件事,直至完全纯熟,收获的不仅仅是做事的结果,更是在做事中身心的安乐和对实相的领悟。浮山法远禅师说:夫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大意是说:天地之间,确实有很容易就能生长和成熟的东西。但是假使一天暴晒它,十天又冷冻它,就是再容易生长的东西也会夭折。无上妙道清清楚楚地存在于我们的心头和眼前,本来是不难看到的,只要能够认真学习,努力践行,可能不经意间,也就坐着又起来的工夫,就能够言下悟道。但如果是一日坚信,十天怀疑。早上用功精进,晚上放逸懈怠,畏惧不前,不仅仅是眼前难见,恐怕终生都会错过。修行最忌讳的是中途惰退,不能有始有终。易云:靡不有初,鲜能克终。大意是:人们做事都有开始,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不见六祖猎人队中十六年潜迹默行,船子和尚三十年只做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的功夫,南泉十八年多才打成一片,古人悟道之后,不论是保任还是在大众中修行,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安住在一个地方,不到处乱跑,惟恐丧失安住的功夫,乃至多年足不越槛者不计其数。今人哪怕做不到多年足不出户,至少也要将心安置在一个地方,好好地做功夫,以歇下这颗到处驰逐,不甘寂寞的心。佛言:妄心一歇,歇即菩提。古人云:百千日月闲中度,八万尘劳静处消。能歇得住,才是真修行,解脱的资梁。尤其发心建道场,弘法利生者,更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始终不渝,于大众中刨光去棱,谦和柔顺,打磨习气,消除我慢,方能真正做到自利利他。若无德无行,自己尚不安住,如何能安于大众?学人或可一时追随,时间长了,自然离开。到头来,只是自赚无益。所以古人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诸仁者当自省! 

查看全文
无明不生三毒,智慧不灭烦恼

无明不生三毒,智慧不灭烦恼风不吹幡,明不照暗,人不行路,地不擎山。终日吃饭,未曾咬到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到一片布;终日走路,未曾踏到一片地,终日说话,未曾吐着一个字。磁石不吸铁,是你在吸铁;无明不缘诸行,没有无明,亦无诸行。一切法无生,妄想生故诸法生,一切都是绝对的安然寂静,凡有发生,皆是你的意识在作怪而已。火不烧薪,水不洗尘,智慧不灭烦恼,觉不除迷,无明不生三毒,佛不度众生。眼不就色,色不来眼,根尘不相对,诸法不相到。一切空生灭,本来无所有。何以故?火不自认为是火,薪不自认为是薪,烧不自认为是烧,灭不自认为是灭。此皆识心妄计,虚妄成立。若烧,若洗,若灭,若除,若生,若度,若来,若对,若到,皆是妄想,亦是诸佛方便,假名安立,非实有法名烧,名洗,名灭,名除,名生,名度,名来,名到。若有,皆虚妄识心,妄想浮尘,非是真实。乃至色不自色,因心故色。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性不自性,觉不自觉,善不自善,恶不自恶,迷不自迷,暗不自暗,皆是自心妄计而有。故经云: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所以没有人钓鱼,没有人杀生,没有人行淫,没有人偷盗,没有人破戒,没有人做恶,没有人迷,没有人修行,没有人觉悟,没有人轮回,没有人涅槃,没有人受苦,没有人解脱。若有,皆是汝自心所为,自心妄计,自心分别才有。于真实中,一切没有发生。故知无有法名菩提,名正觉,名佛,名众生,名戒定慧,名淫怒痴,名无明,名般若,名法身,名佛性,名生死,名涅槃,名三界,名六道,名因,名果,名菩萨,名罗汉,名大小乘,名萨婆若,名第一义,名不动地,名识,名智,名依,名主,名思议,名不思议。若有,皆是自心妄计,假名安立,非是实法。一切法亦如是,皆无所有,若有皆是自心妄计。故云不思议,又名绝妙不待,又名一心,又名不二。如是之名,即非是名,假名是名。若人明了一切皆法是识心所起,本无所有,唯是空名,空名亦空。乃至虚空不自言虚空,法界不言法界,觉不言觉,悟不言悟,言下不言言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但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行无所行,言无所言,悟无所悟,见无所见,即行在无生的世界里,即行在无故事的世界里,即行在寂灭的世界里。即默契诸法实相,亦无默契想也。本自解脱,亦不生解脱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