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呼吸上来
回到呼吸上来发现呼吸,练习呼吸,觉知呼吸,那是你最忠实的伴侣。回到呼吸上来,是最直接,最快的解脱法门。有的人可能一生也没有发现呼吸,有意地觉知呼吸,通过与呼吸在一起摒除所有的不安和妄想,让自己从幻妄的轮回中得到解脱。呼吸是我们生命中神奇而最具智慧的一个行为,它超越了一切头脑的思惟和想象,它纯净而静默,安定而自然,超越了一切的功用和技巧。当你想到某件事心中不快,立刻回到呼吸上来,不快的心情消失了。当你对未来和某件事感到担忧,回到呼吸上来,担忧没有了。当你开始评判一个人,回到呼吸上来,评判跑掉了。当你想到什么而不安,你离开了你的呼吸。回来,回到呼吸上来,不安会不翼而飞。呼吸虽然与生俱来,是生命的本能,但是我们经常会因为头脑的干涉而影响正常的呼吸,甚至完全把它扔到一边。当我们情绪失控,内心不平,气急败坏,患得患失,我们的呼息就会紊乱,变得急促,或者呼吸困难,一吸上不来,甚至会结束自己的生命。回到呼吸上来,需要敏锐的觉察和反复地练习。觉察到自己打了妄想,立刻觉知呼吸,安住在呼吸上。呼吸本身就在,没有什么技巧需要练习,需要练习的只是觉知它,回到它上面来,与它在一起。排队等车或购物的时候,不要前瞻后望,东看西看,把急躁和企盼的心放下来,觉知一吸一呼,哪怕只有两三分钟,也会让自己不再焦躁,向外发散的心会回到自己身上来。躺着休息的时候,不要回忆过去,也不需担心未来,更不需要琢磨人我是非,把那些心思都抛掉,回到呼吸上来。觉知一吸一呼,心境很快随着呼吸的匀称而平稳下来。没事坐着的时候,不要想这想那,六识皆空,白白乱想,徒费心神,不如把心安放到呼吸上,那颗寻觅的心会很快安静下来。入睡前,与其辗转反侧,在头脑中一遍一遍地编织故事,不如把身体躺平稳,告诉自己,身体已经活动一天了,头脑也忙了一天,是休息的时候了。觉知呼吸,把念头放在鼻端,一吸一呼,数一,数二,一直数到十…直到自己安稳入睡。坐禅的时候,如果妄念纷飞,端坐身体,调整呼吸,先让呼吸拉长,变平稳,变均匀,再一吸一呼进行数息。从一到十,如此反复。一有妄念插入,便回到呼吸上来。如此绵绵密密地数着呼吸,直到自己被平静包围。没事的时候,找一个树林、水边、安静之处,练习站着数息。当身体直立时,呼吸更容易通畅和拉长,也更容易觉知。可以先从五分钟练起,再慢慢加长时间。走路或行禅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步伐快慢同时感知呼吸。一步一吸,一步一呼,慢慢行走,缓缓感知呼吸。因为感知增加了,妄念就会减少,心也会越来越稳定,充满觉知。就算得病在床,临命终时,也只有呼吸是我们最好的陪护和忠实的伴侣,相信它,它才是唯一爱你,保护你不被任何妄想侵犯的堡垒。请记住,心生则种种法生。正觉知呼吸时,一切法不生,全体寂灭。此离寂灭,无别寂灭。回到呼吸上来,需要随时随地练习,反反复复练习,直到它变成一种习惯。当养成了数息的习惯,心就会只陪着呼吸,而不住于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上。那时,修行功夫就会快速而有效地增长,心随时都会得以安住,不再被妄想和烦恼欺骗,解脱水到渠成,不求自得。善知识,随时回到呼吸上来,那是保护你不进入烦恼最坚实的铠甲。掌握了它,恐惧、不安、一切的不快,都会与你绝缘。
2023-12-19
-
数息法门训练
数息法门训练数息法门,又称观呼吸法门。观者,非是起心观照的意思,而是觉知和感受。觉知与呼吸同步,不可脱节。数息法门属于四念处的受念处修法,通过感受呼吸,专注于呼吸,远离烦恼尘劳,离诸妄想分别,直达解脱。坐禅时,须万缘放下,心无挂碍。坐稳之后,须心中默念:此刻,我不关注任何事的发生,我只关注自己的呼吸,觉知自己的呼吸。此刻,我不关注任何人的任何状态,我只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安住在呼吸上。此刻,我不关注自己是谁,在哪里,我只关注自己的一吸一呼。此刻,我不再想任何问题,不再知解佛法,远离一切思虑、计较与得失。此刻,我把一切都交给因缘,完全地信任每一个人,放下对任何人的执着。我只需要坐在这里,练习观呼吸。此刻,没有我妄念的干涉,没有我思想的干扰,一切都会按部就班,无有差谬。此刻,我要随着自己的一吸一呼开始练习数息,愿我精进用功,不可懈怠。数息练习下面大家以我的声音(文字)做引导,跟着练习:注意:练习过程中我念到“吸气,拉长,觉知”时,它们是同步进行的;“呼气,拉长,觉知”,也是同步的。每做完整个的一遍吸气,拉长,觉知,呼气,拉长,觉知,心中默数一。然后再从头数。因为每个人的呼吸长短不一样,所以一吸一呼的时间会不同。这个没关系,只要大家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慢慢加长呼吸,慢慢安住即可。好,我们开始:吸气,觉知,拉长(三者同步)…呼气,觉知,拉长…(数一)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二)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三)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四)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五)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六)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七)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八)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九)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十)如此反复,不能停止,不可间断,直到下座。觉知呼吸时的要点:念头想别的了,立刻回到呼吸上来。数数超过了十,重新回到一。忘了数到几,重新回到一。一定要绵密清晰地觉知呼吸是长是短,是粗是细,是冷是温,通过身体时是滑是涩,是重是轻,是清晰还是模糊。感知越清晰,觉知越绵密,妄念和烦恼越无从潜入。好,我们再重新练习:吸气,觉知,拉长(三者同步)…呼气,觉知,拉长…(数一)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二)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三)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四)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五)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六)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七)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八)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九)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十)......
2023-12-19
-
来,跟我一起学坐禅
来,跟我一起学坐禅每天上午和下午道场都有坐禅的功课,我自己多年年以来也一直坚持坐禅。在安静的禅堂里坐一支禅,妄念止息,身心清透,了无挂碍,那是人生中最大的享受。在坐禅的这段时间里,掌握好行之有效的坐禅方法,对于出离妄念和烦恼,回到当下,证悟实相,是最好的实修方法。坐禅最好的方法是数息法门。数息法门也被佛陀称为甘露法门。在《圆觉经》中禅那的实修方法里,也提到了数门。数门就是数息法门。对于容易散乱的人,数息法能快速收摄住散乱的心念,止息由妄念和分别带来的各种烦恼。久久练习,还能转变识心抓取六尘的习气,默契无为,制心一处,渐入佳境。先介绍一下数息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正坐禅时,觉知每一次呼吸的一呼与一吸。吸气时,感受空气从鼻孔进入,流过鼻腔,进入身体;呼气时,感受空气从身体运出,通过鼻腔,至于鼻端。一吸一呼为一息,从一数到十,然后再从一数到十,如此反复,不得间断。通过数息,呼吸逐渐平稳,拉长,变轻,最后犹如游丝。绵密地感知每一个呼吸,一直与呼吸在一起,不得片刻离之。以觉知呼吸故,一切妄想思虑自然停止。妄念来时,立刻回到呼吸的觉知上来。发现数息超过了十,立刻从一重新数。数息法是最快止息妄念的甘露法门,对于禅宗行人,也是最好的牧牛和离念的方法。修行此法,只为做保任和护念的功夫,不可别有所求。故需悟后起修。若不悟本心,别有所得,则非宗门之法,易入岐路。通过数息的方法来坐禅,功夫会变得越来越绵密,从座上到座下,从静到动,定力和觉知渐渐增强,乃至遍于行住坐卧,运动施为。最后就变成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大师的话是解行并用,非是知解,是需要学人刻苦训练,最后变成一种功夫,并不是空说道理。在练习数息法门前,需要注意一些事宜。首先,要保证睡眠充足,坐禅过程中不要昏沉,如果昏沉,觉知和离念的功夫就很难养成。其次,饮食要适量,要清淡,不可太饱,最好吃素。如果体内食物过多,会影响呼吸和觉知力,昏沉欲睡,无法用功。第三是衣服要宽松,身体不冷不热。坐垫不要太高,以单盘为主,身体端直,不得塌腰。不能盘腿的人,双腿放下,收腹挺直,端坐即可。上座时,舌顶上颚,身体不要乱动。口中若有口水,等完全充满口腔再咽下去,不要频繁咽口水。只要心安住在呼吸的觉知上,口水就不会影响你。口内生津,呼吸绵长和均匀,对于身体五脏的调节和健康,亦大有裨益。坐禅处要安静,万缘放下,不被人事物打扰。坐禅时,一定要绵密清晰地觉知呼吸是长是短,是粗是细,是冷是温,通过身体时是滑是涩,是重是轻,是清晰还是模糊。感知越清晰,觉知越绵密,妄念和烦恼越无从潜入。每一座以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半小时为宜。只要身体没有疲惫,腿不疼,可以适当加长时间,但是不能因为贪着禅味,沉空守寂,堕于止病和灭病。坐禅数息法门,需要久久练习,才能达到安心和牧牛的作用,最后,才能于一切处,直达解脱。随着练习的增强和觉知力的提高,身体会感受到轻安,有时会感觉呼吸减弱而绵长,会体会到禅悦,会身心俱忘,唯剩呼吸。若能得定,时间转瞬即逝,呼吸也会逐渐消失,需要保持觉知,不可贪定。数息得力时,身心一切造作止息,人我是非,世间所有经历和妄想,过去未来一切生灭尘劳,消失殆尽,唯剩寂静安然。这些都是坐禅过程中的觉受和各种可能出现的境界,了知即可,不可贪着,亦不可将坐禅时的体悟为究竟。须将座上座下功夫打成一片,一切时中不染万境,方是正路。当知,宗门坐禅只为息灭妄想尘劳,远离抓取,转所依识,不可别有所求。此门坐禅,不论禅定解脱,不可别求任何境界,唯以自证本心无少法可得,离一切相,息一切苦,为其宗旨。此门坐禅,外不取相,内不动摇,坐见本性,坐断烦恼,不起于座,即证涅槃。来,善知识,跟我一起学坐禅。六祖大师说: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数息法门,对于现代诸修行人,是最有效的实修方法。不仅可以座上修,行禅时,立禅时,一物不为时,走路时,做事时,皆可修习数息,以此安心。愿大家莫贪文字知解,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练习坐禅。把修行落在实处,把解脱变成现实。不要被头脑知解所骗,游于戏论,在生死无常面前,束手就擒,可不苦哉!
2023-12-19
-
愿力,成佛的秘密
愿力,成佛的秘密愿力就是佛力。愿力对于所有修行人来说,是成佛最重要的力量。愿力就像一量火车的发动机,像一艘巨轮的浮力,就像生命的心脏,像一条路的方向,就像植物生长的力量,就像一个人行动的动机。在愿力面前,所有的烦恼都不堪一击,所有的习气都无能为力,所有的困难都不能障碍。愿力就像一条轨道,会让修行人一直在正路上行走,不会步入歧途,不会掉入坑阱。愿力就像愿景和向往,始终牵引着修行人坚持不懈,不会退转。愿力就像一股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一直提醒和指引修行人不忘初心。愿力就像永动机,永远有用不完的力量支撑修行人不会停滞不前。愿力是佛性中最深沉的力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愿力不会让修行人得少为足,止于化城,耽着寂灭。愿力不是虚无缥缈的想象力、幻想力和妄想力,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力。愿力从久远劫就伴随着行人,时时提醒行人,不忘本愿。所有能让行人立刻着手进行修行的力量,才是真正的愿力。不能停止,无法放下,默默引导的力量,就是愿力。经云: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敌不过愿力。愿力不仅仅是自我觉悟和解脱的愿望,更是同一切众生一起觉悟和解脱的愿望和力量。而觉他,利他,才是愿力中最本质的力量。愿力深深地扎根于修行者的内心,就像种子深深地扎根于泥土,就像风遍满虚空。没有愿力的修行者,就像没有思想的生命。没有愿力的修行人,就像手不能拿东西,脚不能迈步,心脏不能跳动。愿力是一种趋向力、内驱力、发动力。是建立在深深的理解和无比的向往上。六祖大师说: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又说:悟此法门,由汝习性。习性者,从来没有间断的熏修力和执行力。道友们,不论你过去有没有将觉悟的愿力种植于心,从当下起,把它种植于心吧。它会一直跟随着你,直至尽未来际。它是佛的萌芽,是道的地基,是行动的力量,是成佛的秘密。
2023-12-19
-
修行,在一念上下功夫
修行在一念上下功夫修行和觉悟都在一念上见分晓。做功夫与解脱,也在一念上久久锤炼。一念迷,即空花乱坠,诸梦便起,烦恼诸苦,应念而生。一念觉,即世界清净,万法空明,安乐寂灭,随之即来。一念住,即问题纷扰,六道拥塞,便有爱恨交织,喜怒哀乐。一念离,即洞然无物,大千粉碎,便是光明遍照,常乐我净。故修行当于一念上修,觉悟当于言下悟。若一念心生,便有三乘六度,化事门中,作妖作怪,种种有为,尽归生灭。若一念息心,即得相应,更不求作佛作圣,即是顿超三祇,无功用行,自在无忧。若一念心起,即三贤十圣,恶法善法,生死涅槃,五蕴六道,四生十界,便钩织成网,盖覆真如。若一念心灭,即内外诸法,世界山河,人我是非,佛与众生,烦恼菩提,修与不修,瞬间寂灭。故古人云: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此言不虚。古人牧牛、一物不为、长养圣胎、善护念,皆是在此一念上做功夫。在此一念上修,即是正法;离此一念修,皆名邪行。若一念有住,即入胎轮回,念念相缠,便名无明。若一念不住,即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顿登佛地。善知识,修行当于言下一念上用心留意,勇猛精进,百般锻炼。一念入于识心,即无事生非,从现实进入梦幻。一念出于识心,即从梦幻中醒来,了然安静。一念不觉,一切烦恼纷至沓来,万般不安接踵而至。一念觉察,烦恼瞬间化为乌有,不安刹那灰飞烟灭。若不能于一念上做足功夫,便是十年八年,七世八世,百劫千劫修行,只增劳苦,转求转失。若能于一念上觉了,不染万境,即是不离当下常湛然。顿超十地无难事,消我亿劫颠倒想。若一念觉,地狱三途,一刹那顷,变成光明宝池。若一念迷,则本来极乐,却成坑坎沙砾,秽恶充满。修行成与不成,哪关明天,只在言下。解脱得与不得,哪关渐次,要在顿超。不会修者,总被妄念诳骗,自织罗网,缠入识城;会修者,皆能觑破识心诡计,罗网自灭,横空出世。不明者,弯弯绕绕,总在门外徘徊。顿悟者,不起于座,便证圆满菩提。同修!常念此诀,为你修行保驾护航:朝识进去,进入编织,便是轮回;从识出来,回到事外,即是寂灭。
2023-11-24
-
错过
错过你一直在错过你站起身,错过了坐在那里。你行走,错过了站立的一刹那。你拿起桔子时错过了眼前的夕阳。你端起水杯时,错过了刚才桔子的味道。 你一直在错过,错过飘动的树叶在你面前跳舞,错过风里青草的味道,错过上午黯淡的走廊里的脚步,错过刚刚蒸熟的饺子。 错过了,并不是没有经历,而是经历时,没有莅临。错过了,不是没有在场,而是人在那里时,心不在那里。 你的一生都在错过。错过妈妈的叮咛,错过朋友的容忍;错过儿子的无辜和可爱,错过一次次香甜的咀嚼。 你错过了清晨,错过了中午,错过了黄昏。错过了少年,错过了中年,错过了老年。你错过了静谧,错过了声音。错过了一把斧头,一只木船,一匹栗色马。 你错过了城市的喧嚣,错过了桑麻与木桥。 你错过了街道、胡同与村落。错过了小扣柴扉与细雨楼台。错过了台阶上的小虫,错过了频频向你伸出脖颈的长颈鹿。 错过了,不是没遇上,而是遇到了,没有驻足。错过了,不是没有停下,而是停下来,没有欣赏。 错过了不代表没有观望,而是观望时,犹豫彷徨。错过了不代表心没在那里,而是心在那里,却分裂慌张。 你错过了群星时只知道哭泣,所以又错过了太阳。 你错过了秋天,又叹息已进耄耋之年。 你错过了彬彬白发,只因畏惧死亡。你错过了死亡,只因掉进了妄想。 你错过了最好的,只因想要更好的。你错过了最珍贵的,只因耐不住最平常的。 你虽然度过了一生,却频频错过。你虽然频频错过,却仍不肯回头与自己汇合。你终究有无数次机会不再错过,只要有那么一刻放慢脚步;你随时可以不再错过,只要坐下来倾听自心的歌。
2023-11-24
-
大道最平常
大道最平常古人云:百千日月闲中度,八万尘劳静处消。修行有千百条路,耐得住寂寞,是通衢大道,千圣同辙。过得了平常,是道人行履,万觉同源。穿衣,吃饭,看同一条路上春绿秋黄,从来满意。此是无上法。走路,发呆,观同一屋檐下雨落星潜,未曾嫌弃。此是最上乘。行遍诸方,总要筑一间小屋碰锅碗瓢盆,才知烟火气,是人间至美。享尽风光,也要建一处方榻熏柴米油盐,方知粗茶饭,为人间至味。只因守不住平淡,所以四处求新,流离失所,枉作贫子。唯以受不得无功,所以被识诳骗,多知多解,转寻转远。诸仁,莫错过平常日子里的上班下班,人潮如涌,那里有生最珍贵的寂静。但能知足,便见世间常住。莫离开脚下的林荫路、眼前的三角梅、耳边的鸡鸣狗叫,别处觅功德宝坊。但能回到目前,便知随处道场。都道学法,不知法法何曾法。皆说修行,不知诸行无行行。日子平淡,才是无比珍贵。心中无事,乃千金不换。珍惜眼前,哪怕被淋雨中,踯躅黑夜,步履蹒跚,有一天,你会发现,它们才是生命中的瑰丽。莫嫌家人,哪怕如左拳碰右拳,左脸见右脸。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才是度你的宝船。要知,最平凡琐碎的时光才是真不生不灭。须明,最普通无味的家常才是寂灭道场。人人有座佛塔庙,只是不肯向近修。人人有个阿阇梨,只是现身太无奇。不知家中寻常伴,乃是弥勒来示现。只道性格太乖逆,不见自心亦痴迷。菩提但只向心觅,谁能别处讨幽玄?诸佛原是凡夫作,谁能信此不惊慌?人人有个真道场,只是耐不住寻常,百般造作四处寻,不知大道在家堂。逞尽伎俩终歧路,回心言下做法王。修行说难有何难?死得偷心即简单。日挨月凑不紧慢,风伴云随何絮烦?耐得寂寞日日复,何必改弦复更张!
2023-11-12
-
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传心法要》里有一句话: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最后一句:“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跟《信心铭》里面的“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是一个意思。不要去悟一个自性,去求一个开悟,去找一个真。没有你要悟要找的真!只要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离烦恼,也不是实有烦恼可离,只是心无所住。所以云:“本无烦恼,焉有菩提?”何以不得菩提?以烦恼覆故。只要不住烦恼,无无明,就是菩提了,非别有菩提可得。不用再别求一个真。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只要不住于烦恼,即得相应,不可于心中别求自性。故经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行不见性,总以为有自性可得,有菩提可得,有真可得。不知息虑妄缘,直下便是。故云:“默契而已。”之所以不得,以有所得故不得。只要离假,就是真了,实无真可得。六祖大师说: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沩山云: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泊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我们看,古人所讲皆是如此。志诚问六祖: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所以怎么去认识实相?把古人这几处开示融会贯通,理上就完全透彻了,就这么点东西。可是你如果不静下心来,单单这么简单明晰的道理,你便不会,永远稀里糊涂的。有时你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转头一问你,又忘失了。为什么?不是你自己的悟得的。你没有把这个道理完全消化掉变成自己的,所以才会忘失。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反反复复读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经典里面的话我们怎么想都想不明白,读得遍数多了,也经历一些事情了,功夫也做到了。忽然有一天,再看这句话,不经意间就明白了:哇,这句话原来是这个意思。所以道谦禅师说:逐日看经文,如逢旧识人。莫言频有碍,一举一回新。大家修行,不得粗心,更不能浪费时间,以为不做功夫,便能领悟真相!有很多人自作聪明,刚学几个月,看了些古人开示,便以为自己开悟了。时间太短!他以为那是他悟的,其实那都是他看来的,学来的,背下来的。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修行一定要经过时间的发酵,最后变成自己的,才得受用。不然,只是数他财宝。时间不够,谁也不要妄下结论,不要觉得自己成了,或者怎么着了,没学多久就离开道场,自己找个地方把自己关起来,不去磨练,那都很难成就。你没有很长时间的磨练,所悟的东西不是你的。你觉得我现在能讲,也能写。其实你那都是看来的,看祖师的,看佛经,看师父的,你以为是自己的。要想变成自己的,怎么办?要靠时间,靠经验,靠经历,靠打磨习气,靠在平淡中磨心性,靠无事来消磨。古人云:八万尘劳静处消。息虑忘缘,耐得住寂寞,不是一天成就。就是不断地磨练自己,让自己心静下来,静下来,再静下来,不要燥,别急于求成。不要老想着今天写个偈子,给别人看看。明天写个东西找人印证。时间不到,说得再漂亮都没用。自己还幼稚得很,就学说大人的话!别搞笑。自己有什么说什么,不有什么,不要妄称为有。我们看六祖到五祖那里求法,只说几一句话,就被五祖说:“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干活去。”像六祖这么利根的人,也得老老实实干活儿去,不能今天廊下追五祖,明天五祖房前偈子:“师父,您看我这偈子写得怎么样?看弟子有没有智慧?”若总是想被人认可,说明还差很远。修行就是老老实实伏心性去,长养自己的功夫去,不是靠嘴上说出来的,不是一朝便得。时间是一切的助缘,也是最妙的力量。在修行中,时间更是一种奇妙的助力,只要坚持,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不半途而废,坚持到最后,谁的成就最大。请一定时时地谨记,修行不能急功近利,别操之过急!呆得住,不造作,不妄为,本身就是一种功夫,一种智慧。在一个地方呆住了,还要无法可得,每日所行,与理相应。但求一法,求不着就呆不住了。就到处跑。是因为理还不明,偷心不死,是有所得。有所得,即不能安住。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所得。此是要节。
2023-11-12
-
换一个想法,海阔天空
换一个想法,海阔天空你为什么烦恼?因为你掉进了一个固定的想法里,掉进了一个偏狭的角度里。经云:云何不解脱?法不解脱。法不解脱者,观念、知见、想法束缚了你。从偏执的想法中跳出来,或者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想法,立刻海阔天空。当你没钱时,不要总想着自己没钱。要多想自己没有债务缠身,没有疾病,没有流离失所。当你身受病苦时,不要总想着自己得的病。多想想自己还活着。想着自己还有清醒的心智,想着自己追逐五欲六尘的狂心正好停歇。当你失恋时,不要总想着自己失去了某个人。要多想想你找回了自己。你有更多的时间来观注自己,了解自己,爱自己。当你没了工作时,不要掉进离开了这个工作你就无法生存的想法里。你要告诉自己,只要减少需要和消费,活着非常简单。你要想着,你还可以再找新的工作,你可以换一个工作环境,换一些同事,幻一种心情,换一个平台看世界。就算你行将失去生命,危在旦夕,不要总想着正在消逝的生命,让自己恐惧不安。想着自己真实的生命是恒常不灭的,你的佛性会让你继续存在,以一颗觉悟的、无取着的心永远存活。当你因为想到一件事而不开心,去想另一件让你安慰和开心的事。每当我不开心时,我就会告诉自己,我的房子还没漏雨,我还有一张床可以休息,我还好好地活着。一想到这些,我顿时就会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所有的不开心顿时消散。不要让自己掉进痛苦的想法里,让自己从同一件事上看到积极、乐观、开心、幸运的一面。不要因为错过了星星而忘记了观看月亮和太阳。当你郁闷的时候,抬头看看天空和流云,看看树影婆娑。听听虫鸣鸟唱,嗅嗅玉兰幽香。烦恼不是一个固有的真实的东西,转个身,换个想法,做件别的事情,打个岔,它就没了。动一动身体,挪一挪位置,做一件以前未做过的事,从固有的思想认知中跳出来,接触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新的面孔,方才的烦恼就会不翼而飞。只有愚蠢的头脑才会自寻烦恼,智慧的心性寻求解脱。只有顽固的观念捆绑自己,灵活的想法会百般娱悦自己。只有我执和我见才会折磨自己,无我的心会一次次放过自己。只有迷失的妄念才会缠绕并惹恼自己,清净的本心不再捉持任何东西。
2023-11-12
-
常念没滋味,常持没意思
常念没滋味,常持没意思众生六根,念念向外寻觅,追逐趣味,找寻意思,享受滋味,无有停歇。眼见色,寻滋味,找意思;耳听声,寻乐趣,找韵味;鼻嗅香,贪气味,着浓郁;舌尝食,品滋味,寻刺激;身触物,迷感受,求适意;意思法,执知解,沉冗见。不知滋味者,动荡无常之相,蒙蔽身心,增长无明。意思者,诳诸识心,枉受劳苦。虽修佛法,不忘生灭之乐;虽求菩提,不泯识心攀缘。皆不成就。古人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诸同诸,一切时中,但有意思,即自轮转。一切法上,但求滋味,即自蒙蔽。一切境中,但寻乐趣,即堕诸趣。一切事上,但觅滋味,即昧本心。修道之人,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无聊,过得了简单,度得去枯燥。尝得了无滋味,忍得住没意思,挨得过无事,经得起干巴巴。能于如是无趣味中,穿衣吃饭,度日过时,沐风洗土,不恋姹紫,是真功夫。道人虽不趋浓味,非无淡致。以平常、适度为味。道人虽不贪诸乐,非无品质。以明月清风,山水微光为雅趣。道人虽不求意思,非寡然无味。以无忧无恼,无经营,无挂碍,随缘受用一切物而不着一切物为真意思。同修,六根不实,六尘是幻,六识无主。十八界如阳炎,如化城,如水中月,如镜中花,如空聚落,如叶上露,如沙上屋。愚人捉空,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智者随缘其中,不取不着,不即不离,解脱自在。同修,于一切时,常念无滋味,常持没意思。此一句意,能度诸苦海,能警一切心。刹那间忘失,即自没深坑。起心寻诸乐,即自入苦趣。一念转回心,即复清凉地。听我偈言:无意超思意,无思妙难思。言下无心者,顿超于学地。绝诸思议人,是名空行者,不拟不寻者,即是自在人。无味是淡味,无趣乃真趣。无乐为大乐,无觅真稳地。诸求学道者,常念无滋味。诸学菩提人,恒持没意思。没滋味中无量味。没意思中化无穷。道人常思没意思,诸求之心自歇息。行者常念没意思,言下即至诸佛地。学法但学没意思,若有意思转转迷。
202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