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佛法里有三宝,我亦有三宝,常皈依之。悟我此三宝,行我此三宝,保你安心,保你周到,保你平安,保你完好。我此三宝,名安心三宝。一,无事胜于好事。二,平淡胜于奇特。三。寂寞胜于快乐。不论你经历了多大的事,都是梦中事。不论你遇到多好的事,都是子乌虚有的事。人总归要无事,早晚要无事,最终都要无事。佛陀修行无量阿僧祗劫,最后也只成个无事人,无法可得,方得授记,方得成佛。你无法在有事、好事、幻事里久留,一切终归会散去。事情散去,心却不甘,耐不住无事,再去造作,再去历梦,便是轮回。人总是要回归平淡。奇特、有味,有意思,这些也会带来索然无味、沮丧、没意思。如果不自觉地习惯平淡无味,就会被味道、乐趣所牵,一直在趣味中起伏,如牛马被绳索所牵,永无止息之日。牛马有止,人心无止,故名可怜悯者。人总归要回归寂寞,回到寂静中来。人从无生中来,还到无生中去。从寂寞中现身,还归于寂静。从空虚中来,回到空虚中去。但是,人若看不到无生,不了解寂静,不觉悟诸法空相,不知道无心才是我们的本心,就会被心识所骗,来来往往于自己的妄想和执着中,受尽无限的苦难。若欲安心,常念此三宝,即不入歧途,不枉受诸苦。一者,好事不如无事。二者,奇特不如平淡。三者,快乐不如寂寞。无事胜有事,平淡胜滋味,无乐乃大乐。当你无所事事时,不要觉得空虚无聊,常念:无事胜一切事。当你平平淡淡时,不要觉得索然无味,常念:平淡胜过一切绚烂。当你没有乐趣可找时,不要觉得活着好没意思,安住在那无乐趣中,简单过时,不被妄念和欲望带走。常念:没意思胜有意思。一切终归于没意思。现在求有意思,有一天就真没意思了。现在开始习惯没意思,那才是人生真正的大意思。无事,无味,没意思,常念此三宝,保你青春,保你不老。寂寞、空虚、无聊,是人生底色,众法渊源,生命至宝。直面它,接受它,享受它,是生命真正皈依。皈依此三宝,才是真皈依。常念此三宝,是真正信徒。常念此三宝,能护你平安,能带你回家。 

    2025-07-08

  • 悟道者还见不见世间过

    悟道者还见不见世间过问:师父好,听师父讲禅宗祖师的很多开示,会看到过去祖师经常非常严厉地责骂学人犯了种种过失,他们是不是也会看众生的过失?而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六祖的开示?答: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诸佛菩萨、祖师、悟道者,他们眼中是否会有犯错误的众生?他们会不会见世间过?他们怎样对待有过失的众生?诸佛祖师也会见众生的过失。但是,他们所见众生过失的用心和态度,与凡夫见众生过失时的用心和态度完全不同。诸佛和祖师对众生的批评和指正不是站在我知我见和伦理道德是非观念上的批评,而是站在对众生自身的执着和自我烦恼的洞察、悲悯以及对实相的领悟上。如果众生接受这样的批评,放下执着和烦恼,就会解脱诸苦。如果不接受批评和指正,诸佛祖师也不会强迫其改变,更不会对众生心生怨恨,或者因之而生任何烦恼。但是没有悟道的凡夫对他人的批评和指责几乎全部来自我知我见,来自道德伦理观念,来自是非善恶,来自自我的认知和角度,他们会操控别人,会执着于改造别人,不懂得观察众生的因缘,不懂得随顺众生,一味地用固有的观念来评判、定义甚至是伤害众生,而不是来自对实相的领悟和对众生的慈悲。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中的不见世间过,并不包括诸佛和祖师以慈悲和智慧看待世间人的过失。在诸佛菩萨和所有觉悟者的心中,因为他们完全领悟了实相,所以他们眼中所看到的众生和过失,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断灭的,而是会随顺众生的业力和因缘,不会对所见的“过失”产生执着。他们随时都会放下这样的评判,只是因为慈悲众生,不得不提醒众生而已。虽然他们也会批评众生,但是那批评中有真正的慈悲、理解和尊重,也有随时都能放下的智慧。如果是世间没有悟道的凡夫,则会执着自己的认知,自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心存骄慢,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众生的过失,并执以为实,产生人我对立的情绪,甚至是厌恶和憎恨的心念,会令自他都产生烦恼,不能达到真正教化和利益众生的目的。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所以,六祖大师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是指真正的修行人,不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不会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去见众生的过失,不会执着实有众生,实有自己,实有过失。但是,并不排除以慈悲和般若的智慧随顺众生因缘指出他们的执着和烦恼产生的根源。诸佛祖师所看到的众生的过失来自于慈悲和智慧,而不是道德伦理的审判。所以,一个觉悟的人并不会执着于不见世间过,也不会装成一个对众生永远和颜悦色的人,而是会示现嗔怒、严厉以及种种不善的样子,在特定的机缘下,指出众生的执着和错误用心,这才是诸佛和祖师真正的慈悲。如果修行人和觉悟的人执着了一个不见世间过,不懂得它真正的含义,一味地纵容所有的人的过失,反而变成了愚痴和对众生完全冷漠的人,明明看到对方陷在烦恼的苦海中,却不提醒,不指出,不批评,坚持不见其过失,虽然保全了自己的清净,却并没有真正利益到众生。这样的不见世间过,与草木瓦石又有何区别?这样的修行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在学习诸佛祖师言教的时候,一定不能对他们的开示产生执着和偏执的理解,一定要灵活运用佛法,不可执理废事,一概而论,将活法做死法用。

    2025-07-08

  • 好好爱自己

    好好爱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个守护者。一是你的心识,二是你的身体。大多数人不知道善护自己的心念,所以心识这个守护者几乎被所有人错失和遗忘。若遇善知识教导,知道怎么善护念,勤加修炼,则一生都会平安无事。而那些不知道善护念,也不懂得怎么保护自己的人,还有第二个守护者,就是自己的身体。当你错用心,你的身体会立刻提醒你。身体是你内在心行最好的报警器。身体以受苦的方式时刻提醒并保护着你,除非你从来也没有认真倾听过身体发出的信叫。它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地监督着你的思想、动机和行为。当你对抗、贪婪、嗔怒、紧张、恐惧、疑惑、骄傲、兴奋、急躁、放逸、过度,你的身体就开始发生变化,直到它发出疼痛和不适的反应,它在提醒你:你用错了心,你要保持平和,你要休息了。即便再好的修行者,也会时常忽略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行为的动机,这时,身体就会担当起保护我们的反应器。一个人的身心世界的反应,会对他做过的一切事承担结果。你可以逃过一切,唯独无法逃过自己的用心带来的结果。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可能出错,唯独身体对自心做过的事的记忆和反应不会出错。这个世界表面上有各种不公,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无法逃离他自心所造的因果。你无法通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来评判他,也没有人可以为自己定义好坏,只有他自己的心行会忠实地记录一切,并给予它必然的结果。身体会承受他自己所做的一切的结果,不仅仅包括身体的病苦,还包括精神的紧张、情绪的低落、思想的混乱、内心的绝望。所以,当你的身心世界感受到痛苦,你不用去外部找原因,一定是你用错心了。反观自己的用心,改变自己,痛苦才会消失。每一个痛苦都是你的用心带来的,而不是外境。所以,真正的觉者会在身体发出保护他的信号之前,在自己的起心动念处下手,会护好自己的念头,从根源上保护自己。如果不小心用错了心,身体也会及时提醒他。只要及时反思,改过向善,防非止恶,痛苦就会远离。这个世间没有人能护你周全,只有自己能爱自己。这个世间没有人能伤害到你,只有你自己的用心。这个世间绝对的公平。你无需抱怨和憎恨任何人,一切自有因果和真心管制。谨记:好,好自己:坏,坏自己。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那些不明因果的人,不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两个心,没有两个人,你做的一切都会回到自己这里来。他即是我,我即是他,害他即害我。所以,智者会善护念,尊重一切,善待一切。只为爱自己。在这个世间,最珍贵的不是你遇到的任何人事物,而是拥有不自欺、不迷信、不外求、不自害的能力。在这滚滚跌宕的人生洪流里,守住自己的真心,护好自己的念头,不迷失在任何的境遇里,那才是对自己最忠贞的爱。

    2025-07-08

  • 过好自己的人生,发出自己的光

    过好你自己的人生,发出你自己的光这个世界上有层出不穷的各式各样的明星、偶像、大师以及超人。也总会有无数的人追随他们、崇拜他们、模仿他们,甚至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你永远无法成为任何人,你只能是你自己。当你想成为明星或大师,你只会越来越迷茫。你可能会一时兴奋,但是你永远无法安静下来。好好的做自己,你成了真正的明星。停下追逐的脚步,安静下来,你才会真正发光。真正的明星不一定是被人们追捧的人,也不一定是做出什么大事的人,他们只是做到了一件事:他们从不离开自己去远方寻找什么。他们接纳了自己的全部,并爱上了自己。就像草做草,树做树,花做花,鸟做鸟,它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顾盼和期待。你不需羡慕任何人的生活,也无需追逐任何明星和偶像。真正的明星不过是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按照自己的活法生活的人。当你也发现自己的轨道、活法、兴趣,好好地做自己,享受属于你的乐趣,你不再会追逐任何偶像。当然,你可能依然去听演唱会,去看画展,去见各种各样的人,去学习你所需要的东西,但是,你的心始终和自己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道、活法和风景,没有任何两个人是一样的。如果你能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完全活出你自己,你不在需要任何人的认同。虽然,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你,但是你一样发着光,照耀着你周围的一切。一旦你的眼睛落在外面,开始向外驰求,你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不要去做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为了学会更好看的走路姿势,自己的脚都不会走路了。当你羡慕别人的活法时,你已经辜负了自己。如果你一直向外去探寻和攀比,那是对自己不忠。这是唯一的出轨。追逐明星,向各种老师们学习,去见各种种样的人,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不要迷失了自己。所有真正的老师只教学生一件事,就是认识你自己,活出你自己,做你自己。你要向别人学习的,也仅仅是这一点,这是生命中最高的学问。当你学会了这一点,你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棒的老师。你自信而不狂傲,自肯而不自负,嘴角上始终带着满足的微笑,你再也不是那个向外流浪的穷子,即使你身无分文,你仍然是世间最大的富翁。 

    2025-06-29

  • 与您三共勉

    与您三共勉    一,莫看他人过失人的通病:严格要求别人,宽松对待自己。用道德伦理绑架别人,用低级卑劣的观念放过自己。如果你的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过失,就会变得越来越傲慢,完全蒙蔽了自己,会误以为自己有多好,而实际上,自己漏洞百出,百孔千疮,自身难保,自己完全不知,却还在那里评论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功课,我们一生的任务应该用来反观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盯着别人、改造别人。与您共勉。二,莫自以为聪明猫在很多情况下,它的反应速度远远超过人类很多倍,所以有些动物心理研究人员认为,猫大多时候觉得人比猫要傻要蠢,而且他们还认为,猫的很多行为是出于想保护人的动机而产生的,比如叼到小鸟或其他小动物来送给人,就是担心人会找不到食物而饿死。比如狗遇到陌生人会冲人叫,是它认为自己为人更厉害。但是,那个人可能拿起棍子就把狗打死了。如果猫或狗真的认为它们比人更聪明、更强,人类会觉得很可笑。但是人类的自负,又何尝不是可笑的呢?人经常会认为自己比其他所有动物都聪明,在很多情况下,动物比人聪明的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众生只要执着自我,只要还有无明,就会轻视其他的存在。你什么时候不再认为别人比你傻,你总算聪明一点了。继续与大家共勉! 三,莫轻视他人小心你对任何人的评价,那几乎全是你对自己的评价。诸法无行经云:是故行者,不应评量于人,唯有如来及似如来者,乃能知是。是故行者,若欲自护其身,慎莫评量于人,而相违逆。(与人违逆,即是与自己违逆。)法华经云: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又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不评价于人,及不轻视于人,须牢记于心,身体力行,不在口说,方能受益。复与大家共勉!此三勉,莫看他人过失,莫自以为聪明,莫轻视他人,时时谨记在心,勤而行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你和你遇到的人就像你和镜子里的人一样。所以,如果你想遇到美好的人,你自己先变得美好。不要怀疑这一点,这是实相。只要你美了,顺了,你遇到的一切都会美,都会顺。所以,不要去抱怨和攻击那些长时与你相处的家人、伴侣和朋友,因为他们都是你的影子,他们就是你自己。你攻击他们,就等于否定你自己。你讨厌他们,就等于讨厌你自己。有人说:我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遇到那么糟糕的老公或妻子?认真反思你说的话,你真的那么好吗?如果你足够好,你一定会在伴侣身上看到足够多的优点和美好。身正不怕影子斜,所以,只要你足够好,你的世界就一定美好。这个世界最大的欺骗是自欺。不要在再任何事上去努力和钻营。完善自己的内心,那才是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唯一途径。所有的觉者和智者都在做一件功课,就是向内看,改变投影源。当投影源改变了,投射出的世界自然清净庄严。所以佛言:心净则佛土净。

    2025-06-29

  • 过无忧无虑的日子

    过无忧无虑的日子拥有再多的梦想,都不及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拥有再多的聪明才智,都不如养成一份无事的心境。拥有再高的身份和虚名,不如做一个平凡而无求的人。追求再多的快乐,都无法追求到一颗安静的心。创造再华丽的人生,都不如拥有一颗朴素和纯净的心。历经再多的磨难,养成再深的城府,成就再大的事业,都不如保持一颗天真自然的心。无忧无虑,简单平常,纯真自然,宁静淡泊,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瑰宝和顶配。心中无事,妄想都息,安心当下,感恩知足,这些才是生命中最高的享受。任世人为五欲奔波,四处狂走,我只坐廊下沐风听雨,诵经坐禅。任世界日新月异,五光十色,我只在乡间路上看白鹭展翅,稻花垂垂。一抹阳光,足以抚慰平生;一片白云,可以终生为伴。一束雏菊,可以浪漫一个季节;一窝山谷,可以养无尽心田。心空,则万物皆来为友;心有,则金屑虽贵,在眼为翳。人生至乐,只一个歇字。万境之美,只一个闲字。百味之首,只一个淡字。无边刹土,只一个寂字。诸法匪缘,不需观幻。不断不常,春昼永唱。一切时中,但离妄缘,不放不捉,即如如佛。万事付与因缘,老天自有安排;生活不需努力,一切本来现成。世人种种营造,追寻体验,我只一条清溪,从早看到晚。任你觥筹交错,梦想连连,我只一片青山,周匝盘桓,忘却流年。扔掉重重的枷锁,褪去层层的包裹,卸下重重的担子,停下种种的驰求,还自己清净真如。减少纷纷的欲望,解开丝丝的缠缚,散去赘赘的家财,施掉累累的我所,复自己本有法身。无忧无虑,名之为佛。心无挂碍,号之为祖。随缘放旷,名为得道。任运自在,始名为仙。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切莫杯弓蛇影,自己吓唬自己;一切都从未发生,那才是你的真正自我。不要委屈了自己,解铃还须系铃人。不要辜负了自己,真爱还得是真人。 

    2025-06-29

  • 师与徒

    师与徒一心之性中,人尚不立,又何来自他、人我、师徒?以道由人传,法由心悟,师师相授,以心印心,若不假诸佛先觉者种种引导启发,一切众生,无由出离旷劫生死无明。故先圣大悲,频频示现世间,泯其行,藏其光,示现同彼,为作先导。而生而知之,不由师悟,得无师智者,万中少有一人。故诸佛世尊,化导世间,顺于世谛,而示学法之道,为师之责。修行者向善知识求法,假名学习。善知识巧施方便,拔钉去粘,假名教授。于实相中,实无法可传可授,亦无人能传能授。以学道须具足因缘故,又因缘不定故,善知识须具慧眼,须有大方便,大手段,大胸襟,大勇气,方能于学人施钳锤之功,成炉韝之力。岂能小智小行而可称师也?自须百般锤炼,又能锤炼他人,使成大器而后矣。所以为师难,授业解惑难,使之成器,利益人天更难。为徒亦难,遇师难,遇正眼善知识难,信师更难,具足弟子相,于善知识身边长期依止,真诚学道,而有所成,难上加难。既称师徒,必有甚深因缘,业识交织,因果委曲,此世相遇,稍有不甚,反成恶缘。若老师无修行,无德能,为学人稍微指错路线,便成歧途。故学人近亲善知识,不可不慎。若学人自无善根,又暗钝无知,于老师前盲目信从,不问道德及有无修行,将作依附,忘失修道,而成世间瓜葛,长劫纠缠,难脱恶果。正所谓师能害徒,徒亦能害师。老师无意骗于学生,但囿于自己的认知,到处宣讲自己的道理,将定法示于人,学人本自无疮,妄施刀斧,损伤之也。不知不觉,反而骗了学生,害了学生。学生也无意害老师,但因为老师所讲的东西迎合了自己狭隘的想法,便极力地推崇赞叹老师,而完全失去了理性和客观,老师因学生的追捧,变得自以为是,忘乎所以,真把自己当成了老师,再也虚不下心来向别人学习,如此一来,画地为牢,将自己困在一端而永不自知。如此,学生反而害了老师。此正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小心不要成为那样的老师,本为利益别人,反而将枷锁和知见套到别人身上。为师者,当时时警惕,莫因贪着赞誉,将自己至于鸩毒中。亦要小心,不要成为那样的弟子,本来是尊重爱戴老师,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狂热,将光环套在老师身上,反而害了老师。为弟子者,亦当冷静学法,勤加实行,自得解脱,不负师恩。师者之所以为师,只是善学也。学于一切,以一切为师,故能成为师。学者之所以为学,更应善学。向一切老师学于自己之不足,自作于师,虽名为学,亦可为师也。学与授,徒与师,本来一体,不可分别。识得本心,了达实相,能自觉复能觉他,是学与师之一途,非别有法可学可授也。若想成为一个好师父,好弟子,既要多虚心向他人学习,以万物为师,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做得了自己的主,成自己本师,不可见人说了什么就盲目信任,而不去详细观察对方做了什么,就胡拜乱拜,神化老师,甘作囚徒,完全丧失理性。应当时时反观自己,省察自己是否有好为人师以及盲目追随别人的过失,离此二途,做一个既能师于自己,又能学于一切的明白人。

    2025-06-29

  • 十年磨一剑

    十年磨一剑不论是做事,还是修行,若想有所成就,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不管做什么,找到目标,确定方向,十年磨一剑,只管耕耘,不论收获。切不可这打一枪,那放一炮,今天搞搞这,明天搞搞那,心静不下来,总想急于求成,不劳而获,要知欲速则不达,不种则无收。修行人最宝贵的品质不是聪明才智,不是世智辩聪,不是口舌快利,不是口号震天响,不是搞虚头巴脑的形式,而是脚踏实地,十年如一日地去做一件事,具匠人的精神,才能有一天铅华洗尽,终显本色。每天坚持重复地去做一件事,直至完全纯熟,收获的不仅仅是做事的结果,更是在做事中身心的安乐和对实相的领悟。浮山法远禅师说:夫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大意是说:天地之间,确实有很容易就能生长和成熟的东西。但是假使一天暴晒它,十天又冷冻它,就是再容易生长的东西也会夭折。无上妙道清清楚楚地存在于我们的心头和眼前,本来是不难看到的,只要能够认真学习,努力践行,可能不经意间,也就坐着又起来的工夫,就能够言下悟道。但如果是一日坚信,十天怀疑。早上用功精进,晚上放逸懈怠,畏惧不前,不仅仅是眼前难见,恐怕终生都会错过。修行最忌讳的是中途惰退,不能有始有终。易云:靡不有初,鲜能克终。大意是:人们做事都有开始,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不见六祖猎人队中十六年潜迹默行,船子和尚三十年只做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的功夫,南泉十八年多才打成一片,古人悟道之后,不论是保任还是在大众中修行,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安住在一个地方,不到处乱跑,惟恐丧失安住的功夫,乃至多年足不越槛者不计其数。今人哪怕做不到多年足不出户,至少也要将心安置在一个地方,好好地做功夫,以歇下这颗到处驰逐,不甘寂寞的心。佛言:妄心一歇,歇即菩提。古人云:百千日月闲中度,八万尘劳静处消。能歇得住,才是真修行,解脱的资梁。尤其发心建道场,弘法利生者,更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始终不渝,于大众中刨光去棱,谦和柔顺,打磨习气,消除我慢,方能真正做到自利利他。若无德无行,自己尚不安住,如何能安于大众?学人或可一时追随,时间长了,自然离开。到头来,只是自赚无益。所以古人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诸仁者当自省! 

    2025-06-29

  • 无明不生三毒,智慧不灭烦恼

    无明不生三毒,智慧不灭烦恼风不吹幡,明不照暗,人不行路,地不擎山。终日吃饭,未曾咬到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到一片布;终日走路,未曾踏到一片地,终日说话,未曾吐着一个字。磁石不吸铁,是你在吸铁;无明不缘诸行,没有无明,亦无诸行。一切法无生,妄想生故诸法生,一切都是绝对的安然寂静,凡有发生,皆是你的意识在作怪而已。火不烧薪,水不洗尘,智慧不灭烦恼,觉不除迷,无明不生三毒,佛不度众生。眼不就色,色不来眼,根尘不相对,诸法不相到。一切空生灭,本来无所有。何以故?火不自认为是火,薪不自认为是薪,烧不自认为是烧,灭不自认为是灭。此皆识心妄计,虚妄成立。若烧,若洗,若灭,若除,若生,若度,若来,若对,若到,皆是妄想,亦是诸佛方便,假名安立,非实有法名烧,名洗,名灭,名除,名生,名度,名来,名到。若有,皆虚妄识心,妄想浮尘,非是真实。乃至色不自色,因心故色。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性不自性,觉不自觉,善不自善,恶不自恶,迷不自迷,暗不自暗,皆是自心妄计而有。故经云: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所以没有人钓鱼,没有人杀生,没有人行淫,没有人偷盗,没有人破戒,没有人做恶,没有人迷,没有人修行,没有人觉悟,没有人轮回,没有人涅槃,没有人受苦,没有人解脱。若有,皆是汝自心所为,自心妄计,自心分别才有。于真实中,一切没有发生。故知无有法名菩提,名正觉,名佛,名众生,名戒定慧,名淫怒痴,名无明,名般若,名法身,名佛性,名生死,名涅槃,名三界,名六道,名因,名果,名菩萨,名罗汉,名大小乘,名萨婆若,名第一义,名不动地,名识,名智,名依,名主,名思议,名不思议。若有,皆是自心妄计,假名安立,非是实法。一切法亦如是,皆无所有,若有皆是自心妄计。故云不思议,又名绝妙不待,又名一心,又名不二。如是之名,即非是名,假名是名。若人明了一切皆法是识心所起,本无所有,唯是空名,空名亦空。乃至虚空不自言虚空,法界不言法界,觉不言觉,悟不言悟,言下不言言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但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行无所行,言无所言,悟无所悟,见无所见,即行在无生的世界里,即行在无故事的世界里,即行在寂灭的世界里。即默契诸法实相,亦无默契想也。本自解脱,亦不生解脱想。  

    2025-06-24

  • 禅修随笔七

    禅修随笔七妄想分别诸圣亦现,然无颠倒,无执取,转所依说明真如,非不转而说真如。 法演禅师示佛鉴禅师曰:大凡应世,略为子陈其四端,虽世俗常谈,在力行何如(在力行多少)耳。一,福不可受尽。福尽,则必致祸殃。二,势不可使尽。势尽,则定遭欺侮。三,语言不可说尽。说尽,则机不密。四,规矩不可行尽。行尽,则众难住。——《罗湖野录》 觉者畏因,凡夫畏果。凡夫现在所享受的每一个有所依有所住的快乐,都是向生死无明和业海苦报所借的高利贷。借用时肆意使用,忘乎所以,完全忘记了这些快乐都是向将来的痛苦借用的。看看你身边的亲人、朋友、陌生人,看看他们的生老病死苦,看看他们果报现前时的痛苦、不安和恐惧,难道我们不会停下来反思,那些不幸轮不到我们吗?无常就是你的索命鬼,它一直在你身边窥伺,等着向你连本带利收取高利贷。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考验和要偿还的债务。除非你从来没有造业,除非你已经开始好好修行,除非你已经不再造新殃,除非你已经在消业和还债,否则,就只能等着果报加深,待无常到来,果报现前,手忙脚乱,措手不及,悔之晚矣。其有智者,其清醒者,谁能明此而不惶恐惧怕停止造业乎! 诸佛祖师说法,皆是就事而言,不会空说道理,亦不立定法。不会无端说法,亦不会无病施药。只是随众生烦恼执着受苦处,为其指出,解其束缚,假名般若。正所谓: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若无一切心,无须一切法。故学法之人,不得着于义理文字之法,空谈知见,口说般若,为求胜他,与人诤论,逞口舌意气,皆是生死心。要将佛法道理一一对治自己无明烦恼处,才名修行。 不要给自己的痛苦找任何理由。如果有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你不爱自己。如果你把爱自己这件事交给任何人或者别的原因,那么,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爱与幸福,只有你自己能完成。 如果你不相信孩子,孩子就不相信他自己。同样,你如果不相信你身边的人,他们就会变得不自信,从而也不再相信任何人。相信你自己,你就会相信你身边的人。他们就会有自信,也会相信他们身边的人,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正向传递,建立真正的和谐的关系。 师父吉祥![玫瑰][玫瑰]请问师父,那明白了实相义后还需要再修学比如:耳根圆通法,入光明定等等之类的方法进行实证吗?以断疑惑证本真。还是直接进行牧牛,一物不为来转所依识即可。末学对个方向上还有疑问,请师父开示![合十][合十][合十]答:起这个疑惑,就是打妄想,就是犯苗稼,须拉回来,即是牧牛。若不会牧牛,即不会修行,穷劫不得见实相。若看到,一念回来,哪还有你那些问题和疑惑?离此牧牛,离此不住于念,又哪还别有法修行?别有功夫可做?别有实相可见?你所说耳根圆通,入光明定等,皆是犯苗稼,皆是未悟道前有为方便修行,非是真修,亦不是禅宗所谓的功夫。禅宗真正的悟后起修只在第一念上不犯苗稼。你多看我传心法要宗旨,从根本修和信心铭宗旨这两篇文章,多看几遍,理就清楚了,再老老实实做功夫。 从第一念修,才起一念住心即离,即是修行,除此之外无别修行。只这一个修行核心,悟道根本,无数人看不懂,也做不到。为什么?因为本心的智慧被妄想烦恼执着重重覆盖,乃至如此简单易行之理都无法听懂,依旧随念流转,或着世间,或着佛法,妄修妄证,背道而驰。 远公曰。夫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禅林宝训》 黄龙谓隐士潘延之曰。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禅林宝训》 黄龙曰。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远。学者卑浅尽其力而止耳。惟有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其他孰与焉。《禅林宝训》 英邵武谓真净文和尚曰。物暴长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坏。不推久长之计。而造卒成之功。皆非远大之资。夫天地最灵。犹三载再闰。乃成其功备其化。况大道之妙。岂仓卒而能办哉。要在积功累德。故曰欲速则不达细行则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终身之谋。圣人云。信以守之。敏以行之。忠以成之。事虽大而必济。昔喆侍者夜坐不睡。以圆木为枕。小睡则枕转。觉而复起安坐如故率以为常。或谓用心太过。喆曰。我于般若缘分素薄。若不刻苦励志。恐为妄习所牵。况梦幻不真。安得为久长计。予昔在湘西。目击其操履如此。故丛林服其名。敬其德而称之。《禅林宝训》 灵源谓黄太史曰。古人云。抱火措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固以为安。此诚喻安危之机。死生之理明如杲日间不容发。夫人平居燕处罕以生死祸患为虑。一旦事出不测。方顿足扼腕。而救之终莫能济矣。《禅林宝训》 灵源曰。磨砻(音笼,打磨)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学者果熟计而履践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禅林宝训》 灵源谓伊川先生曰。祸能生福福能生祸。祸生于福者。缘处灾危之际切于思安深于求理。遂能只畏敬谨。故福之生也。宜矣。福生于祸者。缘居安泰之时。纵其奢欲肆其骄怠。尤多轻忽侮慢。故祸之生也。宜矣。圣人云。多难成其志。无难丧其身。得乃丧之端。丧乃得之理。是知福不可屡侥幸。得不可常觊觎。居福以虑祸。则其福可保。见得而虑丧。则其得必臻。故君子安不忘危理不忘乱者也。《禅林宝训》 灵源谓圆悟曰。衲子虽有见道之资。若不深蓄厚养。发用必峻暴。非特无补教门。将恐有招祸辱。圆悟禅师曰。学道存乎信。立信在乎诚。存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可以教人无欺。惟信与诚有补无失。是知诚不一则心莫能保。信不一则言莫能行。古人云。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惟善知识当教人以诚信。且心既不诚事既不信。称善知识可乎。易曰。惟天下至诚遂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而自既不能尽于己。欲望尽于人。众必绐而不从。自既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所谓割发宜及肤。剪爪宜侵体。良以诚不至则物不感。损不至则益不臻。盖诚与信不可斯须去已也明矣。《禅林宝训》 如果你对人生还抱着各种希望,对生活有着各种向往,还在追求快乐和各种体验,你还在深深的梦中。那就是轮回。当你醒来,你将不再追逐任何快乐和体验,也不会对未来有任何憧憬,只是活在当下,简单生活,随缘度日,享受宁静,安于无事。那便是解脱。人们会为继续轮回找各种理由,直到无常来时,剥夺他的一切,他才发现,要用痛苦、空虚和恐惧来偿还经历的一切。 你自己需要什么,你的问题是什么,你的执着是什么,你想要解决的困境是什么,这些才是一个修行人要关注的。而不是去专注和评判其他。看到这些问题的的虚妄,不住于念,假名修行,假名佛法。除此之外,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佛法可得。所谓的佛法,也只是针对你自己的种种问题而施设的方便,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绝对的真理,不要拿一个标准或见地去要求所有人。适合你的,能帮助你解决烦恼和问题的,那就是佛法,那就是实相。不要去执着一个理上的绝对的实相。所以金刚经云: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说虚对执有,说实对执幻,若离于执,非实亦非虚。 各看心源,莫外探寻。才向外觅,便自回来。奇哉佛法,原来自有。不劳他力,不求即得。 人际关系五大法宝:不评判,不指责,不抱怨,不操控,不干涉。总结:管好自己,尊重别人。 总是有人错解因果,不是认为实有因果,就是因为没有因果。认为实有因果和认为没有因果,都是边见,都没有结合自身的修行而具体去看因果之事。因缘果报之事,非是定论。迷则因果历然,果报不虚;悟则因果是幻,心无所惑。故知因果之事,非是理上有无,因人用心而结果有异。同样之事,有人了达实相,心无取舍,即业如幻,空无所有。有人无明所覆,执幻为实,即业果朗朗,煎熬苦受,非为空也!所以,智者不执着有无因果,亦不妄论空理,而是看好自心是否有疑住着,做足善护念的功夫,一切疑情自释。若妄念纷飞,心有所住,有疑即不作,做了不免因果。问:那要照法师这种说法,那些没有因果概念的人,造业的时候也没有生心,就善恶没有果报了吗?答:谁没有概念?怎么是没有概念?是偶尔无概念,还是一直无概念?你没有概念吗?谁造业时不生心?若不生心,什么又是造业?若真无概念,那因果又是什么?若真达无念,如祖佛一般,又唤业果是何物?凡夫即便作业时无心,作业后念念有心,受报时岂能无心?若一切境时皆无心,即非众生。所以,你所说无概念,只是凡夫众生一时无概念,是无明、无记、妄想!非是真无概念也!若是悟者,无明无记者,念念不住,皆不可得,亦是解脱耳。 广慧曰:道者,我有櫈子诗,听取。诗曰:“放下便平稳。”我时便肯伊。《禅林僧宝传》华严道隆禅师章 唯寂唯默,是心造如来之样。不著不恋,是路入法界之辙。同上 原文略:译文:舒王王安石的弟弟王平甫,生性豪迈,很少认可别人,见到赞元禅师,即非常的尊重敬畏。他向赞元禅师问佛法大意,赞元禅师不想回答。平甫非常诚垦,一再请求赞元禅师为他说法。赞元禅师说:佛祖和常人没有两样,之所以不同,只是能善护自己的心念罢了。高楼上的大木,一定有来处,来于极小的种子。滔天的大水,必有源头,源于只能飘浮酒杯的水源。清净心中,若无故动念,而不加防护,则如高楼,忽然危坠,如大水,突然泛滥。若知于此,怎么可不谨慎,随意动念呢?所以,佛祖授法于后人时,一定叮咛:善护念。平甫说:佛法只是这些吗?赞元禅师说:最美的东西都不是华丽的,智慧的语言都非常简单。华丽与复杂,离道很远,但是俗人却追求华丽与繁杂,背道而驰。经学家申公论治世之法,还说管理者不要多言,只要身体力行就可以了。更何况出世间法,不劳多说,但知一言而终身践行之,必有所成。《禅林僧宝传》 一个陌生人,你每天都看见他,跟他成了朋友,最后变得无话不谈,他的一切你都熟悉。你对这个人为什么会从陌生到熟悉?只不过是每天都见面,经常在一起罢了。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理念也是如此,第一次看和听见那些东西,感觉非常陌生、晦涩难懂,但是如果坚持每天都看,每天都听,每天都学,随着时间的累积,慢慢就会对那些观念和见解非常熟悉和了解了。就像你对一个人从陌生、误解到了解和熟悉一样,它是需要时间和交流的。修行也是如此,从生到熟,不过是每天都坚持练习,时时熏修罢了。如果因为古人的东西难于理解,就望而生畏,浅尝辄止,不愿意深入学习,那你永远困在自己狭隘的认知里,而无法从智者那里获得滋润和营养。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所有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需要学习和交流。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再厉害,也在有意无意的学习和模仿别人的东西。学习,是终身的修行。 心自灵妙,莫自欺!自欺、为自己辩解、掩盖自己的错误,不敢真实面对自己,乃人之通病,修行之大忌。若不自欺,真诚内省,乃极为稀有难得!诸仁当时时自警!古人云: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又云: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诚之一字,若至极,则修行已成多余,成佛也只是真诚耳! 为自己活,活出自己,精神独立,这些理念只是为了破处有些人心有所依,在生活中不能为自己做主的方便说。修行人不能把追求个性,崇尚自我,标榜自我当成修行的终极目标。殊不知,标榜自我,只不过是化了妆的俱生我执而已。如果过度地强调为自己活,会让我们陷入自私的冷漠中,仍然是背道而驰。所以修行人在自己独立的基础上,要更加深入修行,看到自我的虚妄,多去关爱和怜悯众生,在人际关系中修炼并圆满自己。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智慧,行于世间,和光同尘,自利利他,那样,才是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才能达到究竟觉悟和解脱。如果一味追求自我,要么落于凡夫的境界,要么偏于小乘,皆不是正路。 原文略,译文:一天,圆通宗照禅师具足威仪问木庵禅师:弟子愚钝,乞请师父帮我指个修行入处。木庵指面前香炉曰:见么?宗照说:见。木庵说:见处如何?照曰:弟子不会。木庵曰:刚刚不是还说见吗,现在怎么不会了?再说见啊!宗照悚然了悟,汗流浃背。从此闭门不出,多年只穿一件补了又补的衲衣,其风韵气致与古人一般,没有人能轻易接近他,也无法测度他的境界。《枯崖漫录》 原文略,译文:一天,圆通宗照禅师具足威仪问木庵禅师:弟子愚钝,乞请师父帮我指个修行入处。木庵指面前香炉曰:见么?宗照说:见。木庵说:见处如何?照曰:弟子不会。木庵曰:刚刚不是还说见吗,现在怎么不会了?再说见啊!宗照悚然了悟,汗流浃背。从此闭门不出,多年只穿一件补了又补的衲衣,其风韵气致与古人一般,没有人能轻易接近他,也无法测度他的境界。《枯崖漫录》 真智慧本无性,故不能自了。若遇了缘而了,则无明灭矣。是谓成佛要门。《禅林僧宝传》

    2025-06-24

1654 篇文章

上一页

12345678

...

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