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向外求

    莫向外求师父您好,我是一个在家居士。我在阅读《六祖坛经》有一个疑问,请师父开示解答一下,为我解疑…坛经里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这是坛经里六祖的开示,六祖圆寂以后,弟子神会法师,一人不畏神秀一门的威权势力,设无遮大会,建立南宗宗旨,与北宗展开辩论,指出达摩一宗正统法嗣是六祖慧能,而非神秀禅师,南方顿教才是禅宗的真传,并确定了禅宗在当时的地位…我的疑问是:六祖教导弟子“心平”、“忍让”、“无诤”,结果弟子神会法师却逆行而为,这是违背师训吗?或者是我的理解哪里错了,请指点迷津…感恩,谢谢。答:佛法修行的核心是向内看,看自己。然而绝大多数人都在向外看,见别人过,着相求菩提。六祖大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向内看,一念菩提成。向外着,万年背道驰。看自己,是依师教;看别人,是违师训。神会是否违师训,诸佛尚不能下定论,你如何知?你不看自己当下这念心是否心平,是否行直,却曲行到“神会”那里,在一个幻境中见是见非,是你自己心不平,自己正在做“神会”,你可知非?我们从祖师那里学到的告诫是用来看自己的。你只能确定自己是否做到了心平,而无法从任何外在的行为上看出别人是否心平。六祖大师首先自己做到了心平,才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并告诫那些愿意心行平等的人,依此修行,即便得道。而不会去评价或者强迫别人做什么。神会所做的事,只有他自己知道合不合道,是否违背师训。不论别人做了什么,那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什么,以什么样的心而做。能不能察觉自己所做是向内看,还是向外看,这才是你要关心的最大的问题。六祖大师所开示的一切都应指向你自己,而不是神会或任何人。诸佛的一切教诲、戒律、修行,都应指向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真正会修行的人,他听到见到遇到的一切,都会回向到自己,都会反观自己,要求自己,而不会去关注他人,更不会评论他人的是非。这才是修行的关键。在没有搞明白自己前,我们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向外用功,毫无意义。古人说:向外做功夫,总是痴冥汉。过去阿阇世王带着恐惧和烦恼来向佛问法,自己的问题还没搞明白,还在问提婆达多是不是有罪。佛陀告诫他,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提婆达多。我们整天把“向内看”挂在嘴边,张口即说别人是非。每天讲心平直心,动念即心行谄曲。于此不平之心,念念住着,生于疑虑烦恼,住于是非之中,尚不觉察,却是我们自己有过,而不干他人。永嘉大师云:但自怀中解垢衣。又六祖云:常自见己过,即与道相当。此是诸佛教,此是座右铭。居士,每个人自有他的修行、因缘、成办,皆是幻化,不可执持,不可见相分别。我们只要照顾好自己,善护己念,莫离本位,便是修行,便得解脱。一念心向外驰,即拉回来,回到自己的心上来,安于当下,做到心平,行于直道,真正实践祖师言教和告诫,实现解脱。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关心的事情。

    2020-12-08

  • 自性的恋歌

    自性的恋歌有时你落在枝头有时你爬上架子有时你挂在墙角有时你伏在案头 打开窗户,你就在阳光里同时,你也在我的手指上在窗帘的边褶上在那一串串挂钩上 夜色来时你潜入台灯的灯罩下浮游到半掩的门缝中飘到溪边的萤火虫身上 当我端起杯子你在我的唇边在杯子的边缘 当我喝茶时你在我的喉咙里在那无限绵长的口水里在那回甘中 不管我是不是坐在椅子上你总是在那里不论我在那里打盹、沉思还是在锄地、编织箩筐或在市场上叫卖你像空气一样将我紧紧包围 你不仅莅临我同时也光顾一切你不仅在清澈的溪流里也在污浊的水坑里在孩子们的笔筒里在老师的评语里 一只公鸡舞动着它的脚步在草里寻食你在它圆圆的身上影现在它尖尖的嘴上在被它踩到的每一片草叶上 你在烟花里你在冬雨的丝丝凉意里山坡上竹林中闹市里大漠中你藏在那戚戚的声音里 不管是黎明还是夜色你都在那里仰面朝天整个湖泊是你的眼整座山被你斫成脸 你闪烁在池塘的微光里跳动在小狗的尾巴和额头上 银杏的叶子变得金黄晃出秋色桂花还在迟迟的开放散出幽香你频频向我示好你处处露出芳踪 花虽然枯萎了星星却出来了花香虽然不在果香却应入心里太阳虽然落下月仙子却信步走来 喔我被你粘腻了我终日与你缠绵想躲开你哪怕一小会儿都不行你像一团绒绒的丝线像一个絮絮叨叨的妈妈像那炉上的火苗烧在冬天的小屋里我嘴上嫌弃你心里爱你爱的要死 桔子被电热器烤蔫了你就在那老皮里石头被流水冲圆了你就在那圆润里狂风吹来你在那风的中心安坐大火冲天你躲在蚂蚁洞里 你无处不在,无处不显百合花是你的衣服狗尾草是你的毛发柳树是你的腰身白雪是你的皓齿我是你的心你是我的身 认识你那才是三生有幸遇到你那才是见到心上人 喔我何时曾疲倦我何时曾厌烦醒时梦着夜里白天与你把手与你言欢

    2020-12-08

  • 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黎明,上午,还是慕色降临那对我已不再重要我关心的不是时间而是每一个时光里的安宁 每顿饭吃半碗或一碗,吃什么菜,在什么地方吃那都不是我最关心的我关心的是我吃饭时心中是否有事。我关心是否尝到了饭的清香和菜的味道 打坐,还是散步;读经,还是打岔;与你在一起,还是与椅子在一起那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心都满足、安适我都喜从心流乐上嘴角 坐在亭子的石凳上,还是山坡的草地上坐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次都能听到风吹草的声音感受到那最美诗人的吟唱 我的生活如此简单我的生活如此快乐不过是看的见山雾模糊了丝瓜藤溪水的声音流入房间野鸭的羽毛飘到了脚下 我的生活里到处都是光明那光明甚至闪耀在夜色里那光明甚至发生在冬雨里那光明被包裹在小葱炒鸡蛋的香味里 今天是什么季节是星期几还是什么天气对我来说都一样都平常而神奇都胜过跋山涉水见到通天塔或是历尽艰辛而刻成一尊佛我的神奇来自一滴雨我的神圣在地板上的一只袜子里 我的生活就像水牛的生活吃草、睡觉、抬起头来看看路人它摇它的尾巴我鼓动我的两腮它倒卧于溪边的水洼我陶醉于我的床榻 我的生活只剩下清风、细雨、紫藤花我的生活只有拖鞋、布鞋、棉鞋我的寺院被山峦、溪水环绕我的起居被鸟声、水声、风声、流年声、笑声围裹。 有时我也会兴奋地跑出寺院不过是看一眼夜里的池塘有时我会到镇上的饭馆去吃小吃只因他家的醋酸的地道为了看到薄薄的轻雾我会起的很早为了那彩色的房顶我会爬到很高的地方为了送给朋友一张优美的相片我会赤脚趟进河流 我的生活不过是混吃等死我的生活只剩下饮光沐歌我的生活只有穿衣吃饭我的生活万年一念

    2020-12-08

  • 学习六祖坛经前言

    学习六祖坛经前言坛经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它文字简洁,义理深奥,修行的见地与方法直接了当,一目了然。在坛经中,既有如来禅的处处直指,又有祖师禅的生动演绎,令当时的学法者和后世的修行人都耳目一新。六祖说法,不拘文字,处处都流露出自性的智慧,深入浅出,生动风趣,贴近生活。经中记载,六祖当时为大众开示,与会的很多听法道俗,一品下来,都心开意解,信受奉行。据说六祖不识文字,却能演说出令无数文豪汗颜的文字般若智慧,语言朴实优美,毫无斧凿刻意的痕迹,可见佛法的智慧皆从自性而有,不分男女老少、身份地位,不能取相分别。由此也可知,一切众生,但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皆可悟道成佛。坛经中很多出表达出见性成佛的思想。这也是禅宗这一法门最重要的特色。作为佛法的正法眼藏,顿悟的理论和修行贯穿着整部坛经。六祖也因为明确开示“一悟即至佛地”的宗门见地,与教下多劫修行才能成就的观念截然不同。顿悟的思想非是祖师独创,大乘了义经典中也记载了宗门的顿悟思想,如维摩诘经,金刚经,楞伽经等。禅宗见性成佛,教外别传的法门特色,使禅宗在中国佛教所有的法门中绝妙独拔,另其他各宗各派不可窥其涯际。同时,禅宗从六祖时代,也成为中国佛法宗派中影响最大,传承最广的法门。六祖示现在中国,传承了达摩至弘忍的禅宗心法和衣钵,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又开出了后世禅宗五家宗脉的宏大气象。正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坛经的影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上至中国帝王,下至贫民百姓,文人墨客、商贾艺人,各个领域的人,大家几乎都知道慧能大师和他留下的六祖法宝坛经。坛经的思想和智慧,也深深地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之中,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永恒瑰宝。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坛经,一是为了领悟古人留给我们的探索生命的智慧,二是如实掌握修行和解脱的方法。既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烦恼,又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死无明的大事因缘。所以,学习坛经,实践圣道,获得解脱的能力和智慧,利益现实生活,所谓现法乐住,解决人的现实问题,实现娑婆即净土的大乘菩提本愿,就变得非常有意义。《坛经》云:若识众生,即是佛性。佛法是人的关怀,是生命的关怀,是解决众生烦恼的最现实的智慧,是实现众生自性自度的最捷津梁。这样的学习本身就是自觉觉他的行为,也是精进修行的体现。现在学法者大多都是在家居士,都有很多事情缠身,大家都能抽出宝贵时间来到道场听经闻法,参加共修,护持正法,这种精神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更显得非常宝贵。所以非常随喜诸位。我们学习坛经和祖师留下的语录,包括学习佛陀留下的经典,并不仅仅是学习他们的思想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思想和智慧变成自己的,把佛法的智慧和解脱的方法用出来,行出来,活出来,使这些思想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正本领,真正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发光发热,利益自他。如果学习佛经只是为了了解一种思想的境界和见地,那很容易将佛法变成一种知识,而不是智慧和能力,那无异于数别人的钱财,而自己一分钱也用不到。学习经典的目的是在认知一种实相的见解以后,如何通过善巧方便,通过训练和修行,使这样的见解和智慧变成自己的,能随时指导我们日常生活行为,让自己生活在清净、自在、解脱的实相中。如说修行,自觉觉他,改善现实乃至当下的生活,这才是我们听经闻法的真实目的。希望大家都能把这样一种学法的观念植入自己的内心,永远不要忘了学法是为了建立解脱的观念,训练解脱的方法,获得解脱的能力,来指导当下的现实生活,解决现实的生死问题,而不是将佛法和解脱拖到临终和来世。今天因缘会遇,和大家宿世有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六祖法宝坛经,使这部处处蕴藏着智慧光芒的经典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

    2020-12-08

  • 你很美

    你很美师父好,40多年来,我的身体一直处在绷紧僵硬,就是紧张加密集恐惧症的状态,把我折磨的筋疲力尽。今天午休,面对老板。我的身体又开始绷紧,同时因为密集恐惧症,脸部特想抖动,但是老板在,我不敢抖动。怕她笑话我,看不起我。平时我的嘴也会控制不住的抖动,在孩子面前也没自信。我经常压制自己的抖动,很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样子轻视、嘲笑我,搞得自己快要累死啦。请问师父,我如何解决自己的紧张和在别人面前的恐惧?答:嘴部脸部抖或抽搐,就像树叶被风吹动一样,没有任何问题,接受它,你就不会再紧张。如果你觉得嘴唇不受控制自己会抖不正常,你就会紧张。事实上,不论嘴动或不动,都不是你能控制的。嘴和脸都不是你,它们只是一种“美丽的存在”。如果它一定要抖,而你不想让它抖,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是你的对立情绪让自己紧张,而不是嘴的抖动。从今以后,视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为正常,甚至为一种美丽:别人没有的特殊的美,就像有的人有酒窝,有的人有很长的捷毛,而大多数人没有一样。有酒窝的人并没有觉得自己有问题,甚至还觉得那很好看。所以,他过的很好。你也可以那样,告诉自己“我很美”。从内心深处接受自己的任何样子,别被外人的评价所骗。事实是,除了自己不接受自己,没有外人的评价。所有外在的评价和不舒服,都来自你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否定和评价。撤销那评价,还自己一个赞许和肯定,你将不再紧张。我记得演员徐峥以前脱发,他非常苦闷,用了很多方法增发,都没有成功。秃顶的问题折磨了他十几年。后来有一天,他终于放弃了增发的想法,接受了自己秃顶的现实。在他接受自己的刹那,他一下子轻松释然。原来一直让他苦闷的不是自己没有头发,而是不接受自己没有头发。以前有一位居士,她的女儿是同性恋,她非常苦恼,后来她跟我说起这件事。我告诉她,同性恋太正常了,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苦恼?就好比如有人喜欢吃玉米,而有人喜欢吃生鱼片,有人喜欢吃野菜。虽然吃野菜的人很少,但吃野菜有什么不对吗?就算所有人都不认同吃野菜,喜欢吃野菜的人还是喜欢吃。烦恼的不是吃野菜的人,而是认为那有问题的人。我告诉她,接受你女儿的同性恋倾向,你不再有任何烦恼。就像有的人,他的孩子不想结婚,接受那个事实,他将不再烦恼。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对既定事实的不接受。你在上司和家人面前的紧张与恐惧和自己嘴角的抖动没关系,跟你过分看中于自己的样子并想改变它有关。跟你对立于自己的样子有关。跟你在虚幻的对象上用错了心有关。我看到太多过的“病人”、“残疾人”、“弱智”、“胖子”、“侏儒”、“同性恋者”、“洁癖”都过的很开心,很快乐,即使那些人身边总会有人朝他们投去异样的眼光。但那些异样的眼光停留的时间取决于你自己是否认同它。如果你不认同那嘲讽,它们瞬间就消失了。而如果你认同了那些评价,它们便深深地留在了你的心里,即使那些人早就将你忘掉。而我也看到很健康、多仪表堂堂的人过的并不幸福,那是因为他们太过于执着自己的心念,他们快乐与否与他们的外表没有关系。真正让我们快乐的是一颗接纳自己的心,是一颗放松、没有要求的心。接受自己的嘴角的抖动,带着这样的觉知,在老板和孩子面前展示真实的自己,别再讨厌并对抗自己的样子,你就会越来越放松,也会越来越有自信。 

    2020-11-29

  • 觉者的角度

    觉者的角度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一粒糖,你是一只蚂蚁。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一只骨头,你是一只狗。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草或庄稼,你是一匹马或一头牛。如果你的眼里只有财和色、妻子和孩子,你是一个凡夫。如果你的眼中同时拥有一粒糖、一只骨头、一片草原、一群马、人们的喜怒哀乐,你是一个思想家或艺术家。如果你的眼里有善恶、是非、对错,你是一个法官和审判者。如果你的眼中有仁义理智信,有道德、伦理,你是一个世间的圣人。如果你的眼里有生死,有涅槃,有寂灭,有解脱,你是一个罗汉。如果你的眼里有慈悲,有众生,有六度万行,有利他的思想和行为,你是一个菩萨。如果你的眼里有戒定慧,有坐禅,有三宝,有福报与功德,有修行与觉悟,有生死与涅槃,有轮回和解脱,你是一个还在迷途的修行者。如果你的眼中看得见一切,又知道一切如梦如幻。你能接受一切,心中又什么都没有。你是一个觉悟者,一个佛陀。你是什么,取决于你的眼光、视野和角度。你是否自在,取决于你能接受多少想法和观念,而又不执着于任何想法和观念。你的角度越狭隘,你的生命层次和质量越低,你享有的自由度越受限。你的角度越宽广,你越能接近实相。你的想法越活跃,你越不受其禁锢。你的观念越不定,你的行为越自由。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制于他的想法、视角和观念。凡夫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以各自有限的观念,看到的都不是事物的真相。佛是一个没有固定观念和想法的人。佛是一个没有知见的人。佛是一个无角度的人。佛说,实无定法,名无上正等正觉。不定之法,即是无角度,无偏见,无观念。以无角度故,得见全貌。佛不站在任何角度看人或事。或者说,佛站在全角看世界,佛站在制高点看世界,佛跳出事物之外看事物。佛经中记载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国王让一群盲人来摸象,然后各自形容自己所摸到的大象。有的人说大象像一堵墙,有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有的说大象像一口锅,有的说大象像一个盆。盲人之所以不能形容大象的全貌,是因为他们站在各自的角度,他们所摸的只是大象的局部。只有站在一旁的国王,清楚地看到大象的全貌。觉悟者不会站在任何角度看问题,他们跳出角度,以无角度的般若智慧看事物,以空三昧的洞察力看到事物的本质并不存在,以无相的佛眼看穿一切事物都无自体性,无实性。仁者,你以何眼看事物?你以什么角度看世界?如果你还存有角度,你还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你看到的是局部,你会活在幻象里,你会有烦恼,你不会得自在。丢掉你所有的角度和观念,你将看到真相。开发你的佛眼,以不定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20-11-29

  • 这一切,真好

    这一切,真好我还在呼吸,这真好。就算有一天,哪怕下一秒,我不再呼吸,那也很好。除了接受,我又能做什么?我能阻止任何发生吗?除非我想让自己难过,我才去对抗现实。与大家在一起,这真好。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样子都那么好,除了这样,我们还能是什么样子。当我心里有爱时,我很幸福。我怎么可能选择挑剔、指责或不爱别人?除非我想让自己陷入僵硬和难过。树叶黄了,这真好。秋天就该是这样的色彩。哪怕到了冬天,树叶被雨水浸泡,腐烂在泥土里,金色消失了,那依然很好。叶子怎么可能常绿常在?雨水怎么可能常下常湿。也有一种常久。叶子又绿了,雨水又在敲打着窗户,阳光照在同一张茶几的同一个位置。我们又聚在同一间屋子里紫藤花又开了溪边的蝴蝶还是那几只白色的。一切都很好,完美的出奇。它们在不停地歌唱,似曾相识,又不尽相同。一个人在房间里光着脚走来走去,真好。那怎么可能不好?除非我不珍惜这最美的时刻而进入了妄想。除非我没有活在脚下而活在了头脑中。就算我不可能总是光着脚在屋里走来走去,我可以做任何事都拥有光脚走路时的觉知和满足。如果我满足于坐在院子里听雨我就可以满足于在田间散步在清晨来到薄雾里浸润那湿湿的空气在农贸市场寻找鞋垫在小店里吃个下午的菜包或是半天缩在沙发里打盹生活中哪里有不好?哪一处不发光?哪一段时间不是金色的?哪一个池塘不静谧的如同熟睡的婴儿?哪里会有孤单、寂寞?除非你进入头脑,在那里探索寻觅。不论你找到什么,那都是贫瘠的。真正的丰盈就在路边的红宝石一样的野果子身上。充实的不是头脑而是带着泥巴的乡间索道是高耸的杉树是雨中的垂钓者真正的美在你刻意所摆的pose上在你的丝丝白发上一切都俊美一切都满足一切都安逸我还活着,真好。我怎么可能死去?如果我不进入妄想。大地、天空、泥土、就连那水上的涟漪,哪个不是我?发光的地球,黄金铺地的乐土,七宝闪烁的树林。一切都曼妙一切都吉祥一切都好极了

    2020-11-27

  • 心净一切净

    心净一切净我们生活在大圆镜智中,每个离你最近的人,都是你在那个时空交叉点上的镜中影、镜中相,都是你心智的写照。发现这一点,就是修行,就是觉悟。只可惜,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一点,把身边的人当成一个心外的个体,而产生种种的执着、对治和操控,陷入幻境中,生种种烦恼。一个好的修行人,不必离开身边的人而别求善知识,别寻修行的境界。你身边经常出现的人,就是你的道场,是你修炼的对境,是你修行的入手处。认识那个离你最近,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人,那个人身上一定有可以觉悟你的东西,只要你善于观察。抓住他一次次在你面前的示现,那一定是你的心在影现。如果你不了解你自己,去认真观察你的伴侣、孩子、父母、学生、邻居或老师。那些人如同你刻出来的模子。如果你看不到自己,去看他们。他们的样子,一定是你的样子。你不用每天花很多时间照镜子,镜子里看到的不是你,去看你身边的人,那才是你的镜子。就算你再不喜欢谁,如果他经常出现在你面前,而你又无法避开,那么,安静下来,去观察他的一言一行,你一定会看到自己。如果你看到他自负,那一定是你自负。反观自己,直到看到自己的自负,然后改变自己,你自负的丈夫消失了,而他依然如故地站在你面前。如果你看到她懒惰,那一定是你心中生起懒惰。看到自己的懒惰,改变自己,然后那个懒惰的妻子消失了,你的妻子依然坐在沙发上。如果你看到某个人贪欲炽盛,你一定和他一样正浴火中烧。改变自己,你会看到一个平静如水的人。如果你见到谁面目可憎,那可憎的样子就是你。别去试图改变外在的人,那毫无意义。改变自己,一切都可入眼,一切都不再可恶。如果你看到谁一无是处,你就是那样。反观自己,你发现没有人有任何问题,大家都完美得出奇。你看到的一定是你自己,分毫无差。诸法实相如此,心外无法。万法是镜,如实照出你的心。你无法离开镜相别处觅心。境即是心,心即是境。你看到一头水牛,未必是指你的心正处在畜牲的无明中。你的心安闲时,你能看到水牛的安闲。水牛是你内心安闲的折射。当你陷入无明与愚痴,你看到周围全是畜牲,而那可能是一群人。当你看到大家都傻时,你才是真正的傻。真正智慧的人,看不到愚痴,看不到无明,看不到凡夫。他智慧的心中无法折射出愚痴的幻影。他心中没有的东西,怎么能影现呢?一个人心中没有淫欲,他无法看到淫欲,即使他看到两个人在交合。一个人心中没有妄语,他怎么可能看到有打妄语的人,即使有人整天胡说八道。一个人心中没有杀害,他无法看到真正杀生的人,即使他的兄弟是一个屠夫。你心里没有的东西,一定无法折射。看好自己的心,别让诸法观念在那里生根发芽,别让任何影像在心上安家。六祖大师云:若欲修行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诸修行人,若欲清净,莫著倒影。诸法心现,心生法生。一心不生,诸法自净。能净其心,一切自明。明光不昧,不拒不迎。

    2020-11-27

  • 直行菩提

    直行菩提我们经常会因别人的一句批评而陷入烦恼,或者因自己的自责而痛苦不堪。别人的话真的对你有那么大的作用吗?还是你自己对自己太过执着?我们也会因别人对我们的要求而做很多不情愿做的事。我们到底被什么支配而不得自由?没有人逼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只有你自己的观念。你信什么,就被什么缚。你依赖什么,就因什么而不自由。没有人在评价你是对是错,只有你自己的妄念在不停地割杀自己。你认定什么,什么就会约束你。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否定你,说你错了,而你不予认同,谁能影响的了你?外在的人事物可能会左右你的身体、行为,但是你的心可以不受任何影响。如果你自己不囚禁自己的心,谁能囚禁的了你?一切都无法做你的主,只要你自己能做的了自己的主。但能肯心,谁能主我?昔大梅法常禅师只听马祖开示即心是佛,便即大悟。何以故?知主人故,以自肯故,能承当故。六祖大师云: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同于此理。所以,摆平别人,如犬逐石,犬愚,不知扔石者是人,而去逐石。搞定自己,才是智者,以目标明确故,如驾车知打牛而不打车,车乃能行。修行也是如此,自修心是佛,修别人是魔。做好自己是圣,做别人或为别人活是凡夫。转自己则脱绳而去,转别人如同驴拉磨。一切都在你这里,都从自心而起。搞定自己,一切ok。搞定别人,错认了目标,如水中捞月,穷劫不得。六祖大师云: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从自性中起”者,看好自己,善护于念,莫向外逐,莫被境转。只要你自己不给自己贴标签,没人能给你贴标签。你不给自己定罪,天地奈何不了你。所有的否定、批评、惩戒、烦恼、执着都来自于你自己,而不来自于任何外境。对自己有要求,就会为自己建框架。有了框架,画地为牢,诸法纷起。没人给你建框架。天地不仁,亦不恶,不给你任何枷锁。所有的枷锁、框架、限制,都是你狭隘的心智、所接受的观念赋予你的。四祖道信禅师向三祖僧粲大师请法: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三祖云:谁人捆你?对曰:无人捆我。三祖云:既无人捆你,即是解脱,更求什么解脱?道信言下大悟。一切诸法,本不缚人,唯人自缚,故不解脱。自若无执,诸绳自脱。执者,种种妄想、观念、框架、知见、想法是也。除此知见想法,众生无别执着。除此知见自缚自绑,无别有法绑你。能除心中各种执念,山是山,水是水,是法住法位。心中执念不除,临山不见山,在水不知水,于头脑妄念中而行云里雾里,如入冥间。解脱,从来不是别人给你的。系缚在你,解脱亦在你。但无争扎,无纠结,绳尚不见,结不可得,解亦无须也。古人云: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此之谓也。天堂地狱,不在外境。心不自缚,即是天堂。心绳自结,恶道现前。地狱天堂,二无踪迹。唯过量人,直行菩提。

    2020-11-27

  • 接受的般若

    接受的般若当你遇到不幸的事,身边会有许多灵修者告诉你,接受,就不会痛苦了。可是,就算他们给你讲述再多接受的理念,你还是无法接受那样的事。你根本不知道“接受”意味着什么。因为讲述者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接受”。“接受”作为一个时髦的词和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传诵。然而,如果你无法实现“接受”,你只是知道这个观念,那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无法出离烦恼和痛苦,你能接受什么呢?烦恼和痛苦吗?那样的忠告就等于“你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而苍白无力。我们都相信,你接受的观念、思想、角度越多,越自在。然而,如何才能接受的更多?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我们无法接受的事多的遍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我们花了许多钱,上了很多关于“接受”的理论课程,我们还是一点点也没有接受更多的事物。为什么如此?因为你完全没搞明白接受的主体到底是什么。你更不知道接受的主体是否存在。你站在自我的角度,如何能接受哪怕是极小的事情呢?你以为有我的存在,那怎么能接受空的世界呢?现在“圣人”和“大师”们都在教导“接受”,大师们只是在传诵着一个近似神话的理论而用来欺骗愚痴的人们,至于那理论管不管用,谁会在乎!如果站在有你有物的角度,你永远无法接受任何事物,就算你把你拥有的紧紧地抱在怀里。如果站在有的角度,除了对立,不可能接受什么,即便你深爱着什么。一块石头无法接受什么,但是一个空杯子可以用来盛水和沙子。一个空杯子比一块石头能接受更多的东西。一双握住东西的手已经不能再接受任何东西,但是,一双空手,可以随时接受任何东西。一个有实体的东西,无法接受其他。虚空却可以接受万物。有,无法接受哪怕一丁点儿的有;无,才可以接受一切。山顶无法容纳湖水,而山谷却能。空气、水、泥土可以从一根空心的管子里流过,一个实心的管子无法流过任何东西。一个有我的人,无法接受任何与他对立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一个无我者,可以接受任何的存在。一颗有的心,无法接纳任何事物;而一颗空心,可以接受一切。你想接受更多的事物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吗?去悟你是空,去悟无我,去以无面对一切。当你悟到你是空,你自然能接受一切,没有例外。空,什么都能接受。没有什么是空不能接受的。经云:芥子纳须弥。为什么小如芥子许的东西能装须弥山一样大的东西?因为芥子与须弥山,尽皆是空。唯有空能容纳于一切。如果不悟诸法空相,不悟诸法无我,你永远无法接受任何事物。就像你不理解芥子如何能接纳须弥山一样。如果你想接受一切,作为空心而存在。无我,空,并不是意想中的无我与空心,不是思维出来的无我与空心,而是意想无实性,思惟不真实,念头无自体。意想性空,念性空,无念,那才是我所说的真正的空。当你觉悟意想无自性,念性无我,念无实体,念不是我时,自然能接受一切。以般若的智慧才能真正接受一切。当你的接受变成了般若,连接受也不再存在。

    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