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经常有人问我:师父,我打坐时经常会头紧,有时也会嗡嗡响,还有头快裂了的感觉,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也有的人问我,师父,我平时一抄经书就头昏,怎样对治昏沉?还有人问我,师父,我平时身体总会抽搐、控制不住地在震动,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如此等等,是学人常有的问题。    答:上面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所应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太在乎自己的身体,太执着于“我”,也即是“身见”过重。因为执着了一个假的无常的身体,所以才会看到这些问题,才会关心这些问题,而不能了达这些根本不是问题。    好比如有很多人每天早晨起来几乎都会感到头昏。这是太正常不过的现象。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太在乎这样的状况,除非一个特别执着身体的人,他的身体稍微出现一点变化和不适,就会疑神疑鬼,想办法对治。比如咳嗦几声,就担心是嗓子出现问题了,就开始喝治嗓子的药。一睡不好觉,就认为自己是失眠,身体出现了问题,就开始到处寻医问诊,对治失眠。身体哪里不舒服了,就胡思乱想,认为一定是哪儿出现了问题。本来都是最正常的事,本来不是病,因为执着身体,因为不接纳这些自然的现象,而进行种种对治,反而弄出很多病来。    不管我们是不是在打坐,还是在做任何事,身体出现一些问题,都是正常的。除非已经严重到影响生活,或者非常痛苦,则需要去医院治疗。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我们就不要对身体出现的例如头发紧、嗡嗡响、感觉气脉不通,四肢发麻,经常会震动及诸如此类的问题太过敏感,更不需要关注。作为一个修行人,你最应该关心的是实相。什么是实相?身心是幻,并非实有。执着幻身,其病无穷。若愈治病,莫看身体。看到根本,其病不存。    若不停地在身体上看到问题,然后去对治,以求解决身体的问题,犹如在空中画画,永不成画。为什么?空中无物,空不生画,空中无画。于幻化身心而起对治,欲除疾病,亦复如是,徒劳妄为。身尚是妄,病从何立?但因众生妄想颠倒,而见疾病及诸问题,复欲除之。如于空中画画,于空用功,徒劳无用,故不成就。  道吾禅师临终前,对身边的弟子们说:我心中有一物,久而为患,谁能为我除之?    石霜禅师说: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道吾赞叹到:是的!是的!你说的太对了!    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他不会过多的关心身体上出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他知道那一切都是虚妄的,是因缘所生法,是空无其实的幻体,没人能主宰并改变它的无常与坏灭,所以不会去执着任何外在发生的现象。他更多地会关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关注真实的是什么,关注自己是否又迷于幻境,在虚妄中徒劳用心。

    2019-10-23

  • 此事须躬行,不在于言说

    此事须躬行,不在于言说        事没做过,是不知其中滋味的。一个五十几岁的人,每天坚持晨跑,看上去只有三十几岁。只有真正晨跑过的人才有资格谈论晨跑的益处和感受!而那些只是看着、羡慕甚至赞叹晨跑的人,无论他们怎么形容和描绘晨跑对于身心的好处,都也只是说说而已。其中真正的滋味,晨跑对身心的作用,只有一直坚持晨跑的人知道。        打坐、读祖师法语、一物不为、行脚这四门功课,甚至只是其中一门功课,它对于修行和解脱的重要性,只有亲自练习并一直坚持练习的人知道。你看再多关于行脚、一物不为、牧牛的文章,但是你从不实施或很少实施,你都无法体会亲自行脚或水边林下静坐时的那种安宁和解脱的快乐,你都不知道它对于你转识成智的重要性,你都不能亲自体验因为做过这样的训练所带来的无依的自在,那种不需要抓任何东西的安稳,那种独处和寂静的美妙。        学道者多,成就者少,就是因为说者易,行者难。想象易,操作难。憧憬易,实施难。计划易,实践难。        做事易,什么都不做难。依于六尘易,无依无倚难。散步易,行脚难。有伴易,独处难。一天容易,一年难。读文字易,休息难。有为易,无为难。烦恼易,出离难。住着易,离念难。何以故?不习惯故,未操作故,不熟悉故。        所以,真正智者,亲自躬行。无智之人,在旁观看。智慧之人,收获解脱。无智之人,羡慕解脱。智慧之人,默默行之。无智之人,一再拖延。你拖延的不是别人的解脱,是你自己情愿受苦。愚人闻之疑惑不已,智者听后立即实行。        善知识,修行解脱的关键就在这里,你的命运的转机就在这里,你的习惯的转变就在此处。不要等到明天,从今天就可以实施。如果时间还早,到小区里行脚二十分钟,或者睡前关掉卧室里的灯,睁着眼睛坐在黑暗中四十分钟,什么都不要做,什么都别想,适应一物不为,适应黑暗,适应独处,然后入睡。        做这四门功课,实践修行,从今天开始。

    2019-10-23

  • 此处讨真,马中寻牛

    此处讨真,马中寻牛         问:如何确定自己见没见性呢?         答:对于见性,但有丝毫疑惑,即所见不真。多有人自认为:我已经见性了吧?我这就是见性了吧?我这种体悟就是开悟吧?我这种认识就是见到实相了吧?我曾经经历过的那种一如的境界就是见性吧?我现在差不多见性了吧?如此种种乃至有丝毫疑惑,有丝毫见处、悟处,觉受处,皆与真正见性了无交涉。乃至认为我这肯定是见性了!我见的没错,那就是佛性!如此种种,皆不出识心计度,皆是妄想,非是本性。        若真见性者,只是不疑,并无所见。只是不被假惑,并无真可得。只是不被妄骗,非有实可悟。只是不迷幻境,非有真境可觉。只是不住虚妄,非有真实可住。真见性者,一切瞒他不得。真见性者,实无所见,无确定及不确定想,自知见性,而不做见与不见想。若住于我见性,我没见性,此是我相,非真见性也。        经云:我王库中无如是刀。但有所描所绘,总不是真刀。真刀无形,真刀难见,真刀不可示,真刀一切碰之皆断。        若论见性,此唯自证,向外人道不得。此唯自知,如人偿味,向外人描不得,所描皆虚。见性之事,超于文字言说所表。若于此处讨真性,如同木马之中寻牛崽!        故学法人,不得容易草率,心存侥幸,自赚无益,各自努力。见时自知,悟同未悟。

    2019-10-23

  • 须弥水上行

    须弥水上行        问:我有次体会到自我消失,当时很恐惧,明白到彻底无我,思想意识不是自己,觉得自己作为人的存在与草木石头无别,没有有情和无情的区别,做什么都跟自己无关,一切都是幻觉,全是个自己。这是悟到真空了吗?        答:但有所悟,有所觉,有所受,都不离识心计度,皆是妄想!        问:虽体会无我,但有个触摸不到的在,这不是真心吗?        答:那是你意识中的真心,仍是妄想!!!        问:那什么是真心?        答:有什么即非真心。真心无所是,真心无是处,真心超意识,真心不可示,真心不可得。        问:那无所是即真心吗?        答:若认无所处是,则同于有所是,不离于意识,不出妄计度。        问:那到底如何认识真心!        答:到底与如何,即是生死海,此处不知出,永不见真如。真如不可见,所见尽非真。若欲见真实,此处不可留。        问:有次别人敲出响声,问我听到什么,我说触摸不得,唯有默契,但我不敢认,他说我叶公好龙,般若现前却吓跑了。        答:你敢认不认,都是妄想,都非本心。本心不可认,所认皆是妄。若欲会真实,初一十五日。会得初一十五日,许你一只眼。若欲全见性,须弥水上行!        问:初一十五皆是月,不执初一不执十五即是见月。如何是须弥水上行?        答:此非初一十五日。一只眼尚不具,更何况全见!大须努力!!!

    2019-10-23

  • 采宝人

    采宝人  有一人于一宝所得无量金银财宝,回到家中,买房置地,构办家产,日用丰饶,无人能及。邻里乡亲看到他一身富贵,无不羡慕,纷纷前来询问,是如何发家,富足若此。  此人告知:因到一宝所,那里财富无量,取之不尽,用之不乏。彼宝所处,人人可到。人们争相发问:宝所在哪里?此人随手一指,朝宝所的方向指去。  第一种人,多是愚人,因急于寻宝,未加详问,即朝得宝人所指方向奔去。途中见到熟人,问之去往何处,告知去寻宝山。有信者,随之前往。此诸第一人等,经过多年,艰辛跋涉,不见宝山,不得珍宝。   得宝之人,其名得扬,前来询问宝所的人越来越多。得宝人便详细为他们讲说宝山方向并指出路线,要经过的城镇、村落、山林,并为其描绘宝山的状貌。有第二人等,亦因急于寻宝,未来得及听宝人描述途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急忙前往宝所。途中遭遇强盗,而被杀害。  又有第三等人,来宝人处询问如何到达宝所及如何寻宝。宝人为其开示详细路线及宝山形状,途中所遇陷境及如何避开盗贼,寻宝人虽仔细倾听,然未听完,便急忙离开,前往宝所。此诸人等,虽知宝山处所,亦皆达宝山,无奈宝山险峻,复杂难入,既不知宝藏所在,又没有工具,无法开采,无功而返。  第四种人,于得宝人处,详细问寻,宝山所在宝藏何处,如何能到,带何工具,得宝人一一详解,和盘托出。如是人等,回家置办工具,准备出发,无奈家人阻止,多有其人,虽知修行方向,亦知佛法,只因父母妻儿羁绊,无法前行,寻得财富。  又第五种人,独处独行,于得宝人前,详细问明前往宝山路线及宝藏所在,备足给养及采宝工具,毫无羁绊,勇往直前,达到宝所,采宝而归,如得宝人,富足丰盈,受用自在。  得宝人者,喻诸佛觉者,一切大善知识,知修行路,具善巧智,无诸烦恼障碍,明见佛性,故称法王,又称为佛。  第一种人者,喻无量众生,虽闻佛法,未得多时亲近善知识,以未闻法故,所知所说,多是臆想猜测,背于真实,以讹传讹,因见地偏邪,方向模糊,相牵入坑,不到宝所,贫穷困乏,流转生死。  第二种人者,喻无量众生,虽闻佛法,以少修行,不敌烦恼恶贼,中途退转,不见宝所,随业流转,不得解脱生死。  第三种人者,虽闻佛法,以无善巧方便,及不知宝山究竟入处,不会做功夫,不转所依,虽知众生皆有佛性,而不得亲见,还同穷人,流转生死。  第四种人者,虽闻佛法,亦得修行,以被家亲及诸贪欲烦恼所障碍,虽知一切修行之路,亦知工具及开采方法,无奈无暇做一物不为之功夫,亦不知善护念,放逸六根,沉溺贪爱,着于泥潭,于生死境前,无力无功,而丧失无量解脱法乐,枉堕三途,轮回生死。  唯第五种人,如狮子王,特立独行,无诸挂碍,于善知识所,其心沉稳,细心闻法,如理思维,领悟受用,如实而行,亲到宝所,以善巧智,以无为功,得见佛性,自在受用常乐我净,一切法财。得称人天师,亦名狮子王。

    2019-10-23

  • 离诸法相心中洗

    离诸法相心中洗    问:感恩师父,请师父解答:意根、法尘、意识各自有所不同之处是什么?麻烦师父您能举例说明?感恩!    答:你现在问我这个问题,就是意根和法尘,而这是虚妄的,分别它们同与不同,都是你的妄想!毫无意义!思考这些问题只会陷入更深的无明,不得解脱。离开这些妄想,你找不到什么叫意根和法尘,即时解脱。一切问题亦复如是,皆从头脑生,妄想生,实无答案。若以为有法问,有法答,是名双陷,问与答者,俱不得脱。无问即是答,离问即是答,无答即是答,转身是最上答,最妙答。    问:金刚经里讲:不应以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不就是不住六尘而生心,既然六尘都不住了,其它的六根和六识也都会不住。因不住十八界而生的心有是什么心呢,这个心不是超离十八界了吗?佛教讲的七识、八识、如来又是什么呢?感恩师父解答!    答:这些都是名相,如来说诸相即是非相。若见诸相无相,也即不于一切相生心,即得解脱。你要关注的不是这些名相的意思,而是这些名相没有任何意思,所有的意思,都是你想的意思,都是相,离开那些相,你就解脱了。佛法是解脱法,而不是名相研究法、执着法。六祖大师说:离诸法相心中洗。但能离相,无不清净。    问:意根叫第七末那识,它是“清净意根”,这种说法对吗?    答:知道这种说法对或不对,对你有什么意义?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你的妄想和分别!不起这些妄想和分别,离开这些对错,才对你有意义,才是佛法。    问:有人对这个耿耿于怀,差不多不承认这个,就不是佛弟子,我才有这一问。    答:你要觉察到:没人对此耿耿于怀,是你自己对此念念不忘!放下这个问题,你就解脱了,跟别人无关。一切事物,一切修行都指向你我们自己的执着,都需要自己的解脱,而不是别人。如果我们执着于帮助别人解脱,或者改变别人的观念,我们就会被这一念妄想所缚!把这样的实相开示给有缘众生,假名利他,如是利他,实无自他,不见自他,故无缚无着也。    问:师父,请问:照见五蕴皆空,四大一散,谁照谁空?    答:若有人照,有人空,即不名五蕴皆空。五蕴者,即非五蕴,假名五蕴。空者,本来无法,故名为空。无能空者,亦无所空,是名为空,实无有人而起空见,亦无有人而起觉照,是名照见五蕴皆空。    问:四大分散,能所双亡否?若亡,何不说死即涅槃?若否,谁能谁所?    答:四大者,假名四大,实无四大,亦无分散。见四大及四大分散,是众生妄想,是生灭心,非为真实。真实者,无生死,无涅槃,无能所,亦无双亡,但以假名,名之佛性。若欲见性,莫着一切虚妄。虚妄者,从你心想生。你一切问题,不离心想,皆是虚妄。若了于此,不复疑问。若有所问,不离妄想。

    2019-10-23

  • 我所说家

    我所说家        问:师父您好,您说修行在寺能得,在家亦得。在寺庙里修行障碍少,挂碍少,修行易得,这个我能理解。在家庭中障碍多,牵缠多,修行很难,经常会起烦恼,而且有没完没了的事等着你去做,怎么亦得呢?        答:我所说在寺庙能得,此寺庙非彼寺庙。我所说在家庭亦得,此家庭非彼家庭。        寺者,上土下寸,方寸之间,心地之名,是名为寺。庙者,从广从由,出入自由,天地广阔,是名为庙。一寸之土,安得心者即寺;出入自由,一切无碍即庙。能安得心,自由自在,是我所说之寺庙。        家者,从屋从豕(畜),人畜相安为家。庭者,从门从廷,日用万行为庭。于方寸之中相安无事,于万行之中彰显本性,是我所说之家庭。        又寺者,似也。似者,性也。有所似而不定,有所喻而无实,是我所说寺。庙者,妙也。妙者,法也。微妙难知,绝妙难言,是我所说庙。寺庙寺庙,唯妙唯肖,是我所说寺庙。如是寺庙,非人能住,唯智能居。        家者,佳也,佳者美好,一切皆佳,不见不佳,是我所说家。庭者停也,停于贪著,止于营求,无求无得,常自知足,是我所说庭。家庭家庭,佳人知停,是我所说家庭。如是家庭,唯觉者能居,无求能行。        所以在寺得者,识得心地,居之安然,是我所说寺。  在家亦得者,能安于心,居之无恼,是我所说家。        心不外驰,是我所说家。        识得本性,是我所说家。        不扰于物,各得其所,是我所说家。        不见他过,离于争论,是我所说家。        随所住处常安乐,不离当处常湛然,是我所说家。        我所说家,万事不关心,是非与我迢。常伸两脚卧,日日恁么过。        我所说家,空空荡荡,唯有一床。空空荡荡者,空诸有法。唯至一床者,唯是一心。我所说家,常自寂静,常自满足。        我所说家,虽然空荡,亦有眷属成群。虽然寂静,亦有歌舞和鸣。        智慧是我父,慈悲是我母。        善巧是我兄,方便是我姊。        法喜是我妻,开心是我女。        无为是我儿,无事是我祖。        懒散是我家佣人,不管是我家管家。不往来是我家表亲,不相识是我之邻居。        无缘是我朋友,不攀是我同事。无作是我工作,无愿是我大愿。能安居者,是我家居士。能休息者,是我家眷属。我家成员,个个示弱;我家成员,个个无能;我家成员,个个失败;我家成员,个个无名。        我之家庭,行畜牲行,唯吃与睡,是我家法。退缩逃避,不思进取,是我之家风。一切人闻之,嫌弃厌恶,掉头便走。唯具慧眼者,识得我家,是智人之宝宅,诸佛之护念。        我家园苑常有诸佛来游,我家屋户常有天龙护卫。维摩是我之法侣,文殊是我之上宾。达摩与我互通书信,六祖带我同游性海。        我之家庭,日夜常有法音和鸣,时时常有天女起舞。妄心不起,是我之琴瑟;不住烦恼,是我之舞女。能离于念,是我之教师;不取于相,是我之善友。        我家亦有无量娱乐。天真是我之花园,诚实是我之浴池。深心为我上服,惭愧为我饰物。理解为我花蔓,尊重为我美颜。        常行恭敬,是我园中小径;谦卑不轻,是我苑中坐椅。心平是我之卧榻,直行是我之修行。常自开心,是我之波罗蜜;常不放逸,是我家柱梁。不逐六尘,是我之禅定;不见愚痴,不求智慧,是我之般若。        不见善恶是非,不分高低贵贱,一切平等如幻,是我家住址。世人以欢聚为乐,我家以独处为美。        我家广大,无有边畔。四摄法是我之四门,四无量心是我之院墙。我家常有无量众生来参,我以三十七道品为馈赠,以常乐我净为嘉奖。以诸苦灭尽为利诱,以涅槃解脱为酬偿。        住于根本,是我所说家。不舍万法,是我所说家。我所说家,沙门尚难得居,天人不得其门。我所说家,高高山顶建,深深海底施。我所说在家得者,难于出家。出家者,不复入我所说家,不得名为真出家。出得彼家,入得此家,行得此事,安得此家,是真正居士。        我所说之家,又名曰如家,        如家如来家,不自套锁枷。        谁闻此法音,不生此家中,        除彼不肖者,痴顽无智人。

    2019-10-23

  • 真实的你,没有你

    真实的你,没有你    问:师父您好,有些事,我总是过不去。我谁都能原谅,唯独不能原谅自己。我曾经做过让我自己非常后悔的事,一想起来,我就恨的要命。我谁也不恨,只恨我自己。这种恨,我怎么也无法摆脱,非常痛苦。请问师父,我怎样才能原谅我自己。    答:你永远无法原谅自己,除非你认识到并没有自己。了知发生的一切并不真实,才能彻底原谅自己。    以为有我,习惯性地认为有一个自己,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解脱痛苦只有一种方法:深刻认识到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    和你一样,我也经历过无数的烦恼和不如意的事。每当我想起过去的烦恼和不开心的事,我就会立刻告诉我自己:没有我,没有一个真正烦恼的人,没有什么真正发生过。除了头脑在演绎一个虚妄的故事,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我会告诉自己:你不过是故事里的一个人物,那并不是真的。然后,我会敲一下自己的脑袋,或者立刻站起来,换一个姿势,提醒自己不要掉进妄想里。我会转移想法,让自己去干些别的事情。    当我住进头脑,一切似乎都变成了真的发生过。当我从头脑里出来,去做别的,或者忽然被其他的事转移了念头,那让我烦恼的一切消失了。    当我没想起我时,我在哪里?我不在哪里!根本就没有我。虽然我不停地在说话、做事、思考,我在吃饭、睡觉、上厕所,我在走路、想事情,到处看,甚至为某事着急或生气,但是没有我。当我没想起我时,我不在。当我想起我来,我似乎出现了,但那只是一个念头,而那并不是真的。我不会总想起我来,我不会总住在“我”这个念头里,甚至,我大多数时间都不会想起我来。我不需要想起我来就能很开心,很健康,很美好地活着。相反,想起我来,我倒会经常变得不开心。    如果想起我来我变得不开心,我为什么一定要想起我来并认定那真的是我呢?我为什么会以为有我呢?那不过是“我”的一个习惯和无恶意的骗局。如果我深知并没有我,“我”只是一个称呼,一个名字,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代号,我就不会上自己的当。我会很轻松,我不再有压力,我不再紧张、嫉妒、憎恶和愤怒,也不会再烦恼。    认识到这一点:没有你。一切痛苦结束了,一切烦恼消失了。你不再有敌人:你不需要原谅自己。你不再有伤心事:那些事是妄想做的,跟你没关系。    认识到没有任何真实的人,你不再需要原谅任何人。认识到没有任何事物真实存在,过去的一切消失了。你用空的智慧呼应了空的实相。那是真正的金刚,是能断一切,是不可坏的真理。    没有自己,谁会要求去原谅?没有我,谁又能经历过什么?一切不过是妄想在经历妄想,梦中人在悲伤梦中事罢了。    你永远无法改变梦境中发生的事,你更无法原谅梦中的你,除非你觉悟到:你并不存在,梦里的人不是真实的你,梦里发生的一切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你根本不用后悔,更不用伤心,因为那一切都不是真的。    真实的你,犹如虚空,那里既没有你,也没有任何故事。那里什么都没有。如果有什么,那一定是你头脑里的故事,但那不是真的。

    2019-10-23

  • 此解脱法,离于诤 论

    此解脱法,离于诤论    问:师父,既然您说真实之中,没有任何真实存在。那么,您是如何知道这是真的?如果您这种说法是真的,就有背于您说的一切都不是真的。既然一切都不是真的,又是谁在这样说呢?    答:我做如是说,非为定是非,亦不在真假。执着于真假,世间愚痴人。学法之人,当远离于对自心境界的执着,看破一切的虚妄,莫着文字及一切相,解脱于诸惑,是我此说之目的,修行之根本。    汝惑从何起?起于分别。汝非从何来?来于妄念。    若我知道我说的是真的,那么,那就不是真的。若有谁这样说,那就不是真实说。    我所知者,非头脑所猜,是如实观察,如实践履,是自觉自证境界,非是思虑分别所能知之。此自证者,实无有我,亦无有人,更无有法可知可证,非心非识,非意非想可到,故云不可思议。    真实者,无能说,无可说,无说说,无有说与不说。真实者,非心可测,非念可到,非识能知,但唯假名。了此者,假名为了。悟此者,假名为悟。实无了悟,亦无了悟之人。真实亦复如是,实无有法名为真实,假名真实而已。    真实者,一切无真。此不在辨,不在诤,唯自心智慧法眼能见。        问:如何能见?答:所见俱非,是名见真,实无所见。    一切没有真的,我与我说亦不真实,假名为真。你莫着于“真实”。    众生修道,所以不成,都因于头脑中觅“真实”,意识中分别真假,执着于真,不知本无有真。一切无有真,是名真实。此须自悟自证,向外道不得。道得尽非真。    此是解脱法,离于诤论分别。若执诤论,即背道矣。一念住于妄念分别,即无量劫矣。    一切实无有真,这是你要注意的。莫寻于真,这是你要警惕的。悟一切无真,即是修行。了于真实无一切法,即是解脱。    佛法不是逻辑学,不是头脑游戏,更不是文字游戏。莫执着一切,是道人真实。不住于真假,是道人智慧。解脱于头脑,是修行之重心。穿衣吃饭,莫住妄想,是你之法宝。

    2019-10-23

  • 般若锋兮金刚焰

    般若锋兮金刚焰    问:师父您好,看到您的文章总是流露出源源不断的智慧,请问怎样才能拥有像您这样的智慧?如何认识根本智,怎样训练后得智?    答:你从文字里看到的永远不是真正的智慧,你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心识流动。真正的智慧无法训练,更无法拥有。当你放弃了想训练并拥有智慧的心,智慧便来到你面前。    这样的智慧,只是什么都不拥有。这样的智慧,亦无人能拥有。    如是智慧,又名为空,又名波罗蜜,又名到彼岸。智度者,非有法可度,非有此岸彼岸,只是度尽妄想有求之心,是名智度彼岸。    如是智慧,不从外得,不从思考得,不从分析得,不从努力得,不从一切有为得。如是智慧,从根本得,从无分别得,从无生心得,不从后得,是名根本智。如是智慧,从休息得,从无求得,从满足得,从无所得得,从无为得,又名后得。    如是智慧,众生本具,名根本智;不假修饰,名后得智。空无所有,名根本智;用则无穷,名后得智。内不动心,名根本智;外不着相,名后得智。直用其心,名根本智;随用随空,名后得智。一法不立,名根本智;能建万法,名后得智。根本后得,是一非二。后得根本,非前非后。不离根本,即是后得;得无所得,即是根本。    不着于名,即是根本;不着于相,即是后得。一念心起,向外求玄求胜,即错失根本智;念念不住,念念营造,即不得后得智。    如是智慧,一切人本有,只因迷于自心幻境,向外着相而求,所以错失。 心自解脱,即是根本,不妄自缚,是名后得。  求知于法,是名为识。知法无知,是名为智。能知所知,尽是妄想。无知无觉,是名本智。智不自智,因人而立智名。觉不自觉,因妄而立觉心。实无有法,名觉名智也。    所以,欲得智慧,即失于智慧。欲求后得,所得非智。经云: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又云:德性如愚。若不见愚痴智慧,不见根本后得,是名真智。    昔日孔子求法于老子。老子云:掊击尔智。能舍智慧,是名智慧。不见于智,是名慧眼。    文殊手中所举之剑,喻于智慧。此智慧剑,非斩于无明,更斩于智慧。愚痴易断,智慧难离。斩于愚痴,是凡夫智。自以为智,是二乘智。能斩于智,无智无得,是名大智文殊。    般若慧见,锋利火热,能烧一切,能杀一切,触之即化,碰之即亡。一切妄想分别,无由接近。古人云: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能杀无明,亦杀智慧,能杀烦恼,亦不取菩提,是名金刚宝王剑。    若人不起慧见,不生智想,不见般若,不离愚痴,安于平常,随分过日,人是伊人,并无二般,此是真智慧,此是真如心。

    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