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金刚经除了它的义理究竟,直指人心,长期读诵受持者,能够了悟实相,它更殊胜的地方在于通过读诵可以成为最有效的实修和解脱法门,可以转无量劫来的生死习气,可以最快获得安心的力量,可以消除无量劫来所积的重业。金刚经云: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又云:信心清净,能生实相。是故大众应对此经生起信心,并如说修行。读诵金刚经是最好的实修法门,只要克服懒惰放逸,静下心来,每读一部,有一部的作用。每读一节,有一节的作用。每读一句,有一句的作用。读诵金刚经不可思议的果报,唯有读诵者乃知。此法唯有实践者方知,行动高于思惟,实修胜于知解。读诵此经,是最快的安心法门。读诵此经,能言下见性,识自本心。六祖在坛经中高度赞叹此经。整部六祖坛经,也都是发挥金刚经的妙义。金刚经云: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应如是住。怎么住?以读诵金刚经来安住。读经时,六根不攀援取着六尘,故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以是安住。应如是降服其心。怎么降服其心?读诵金刚经,即能降服其心。读诵时,心念兹在兹,身心一如,神不向外游猎,回归本位,故能降伏其心。眼看经文,耳听声音,嘴诵文字,三根同用,六根敞开,收摄身心。心才外游,即回到经文上。才起妄想,再回到经文上。如是一心读诵,不必有心思惟其义,其义自现;不必起心安心,其心自安。一切烦恼、业障、诸病,妄念,即得消除。金刚经解其义不难,如理如义读诵难。以众生妄心难歇,六根不停向外驰逐,所以明知此经功德不可思议,还是不肯去读。唯独宿世曾重善根者,能深信此经,读诵此经。经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诸善知识,读诵金刚经获得无量善果乃至开悟见性者,自古以来,不胜枚举。望大家对金刚经和读诵金刚经生起信心。每天至少读诵一部到两部,日积月累,烦恼障除,开悟见性,不求自得,乃至究竟解脱,皆不离此经也。

    2023-07-10

  • 禅师的样子

    禅师的样子禅无固定的形态,禅师也无固定的样子。禅不死气沉沉,禅师也一样灵活多变。禅无住处,禅师也一样,心无所住。禅师可能是一个老人,也可能是一个孩子。可能是一个男人,也可能是一个女人。禅师可能是个力气很大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孱弱的人。禅师可能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残疾人。禅师可能是一个教授、老师、医生、歌星,也可能是一个农夫、小贩、清道夫、乞丐。同一个禅师,也有可能同时是上面所有这些人。禅师有千面,但每一面都出自天真的心,自由的心,自觉的心。禅师有时铁骨铮铮,有时柔情似水。有时天真烂漫,有时道貌岸然。有时庄严肃穆,有时嬉皮笑脸。有时夸夸其谈,有时沉默寡言。你无法在一种固定的形态中看到禅师。禅师识得了禅,他认识了真实,而对所有的幻象都不再执迷。你看到的禅师可能是一个持戒精严的居士,也有可能是一个破戒的比丘。你看到的禅师可能是一个地痞流氓,也有可能是一个怪物和傻瓜。但这些都无法改变一个禅师的自在和独立,无法改变他活在实相中的清醒,无法改变他一直做他自己。他偶尔也会在大家面前表演一些角色,放弃做他自己,但那只是暂时的。他大多数时间,活在自己本真的世界里:他显现什么样,就接受自己什么样。如果你想接近一个禅师,首先要打破自己所有对禅师的想象和定义。带着一个空心去见禅师,你会在他那里认识你自己。只要你心里对禅师还有一丝一毫的限制,你都无法真正接近一个禅师,当然也无法从他那里有任何的领悟。领悟来自谦卑和虚心,来自虔诚和接纳。事实上,一个禅师也没有什么东西教导你。他只是以身演法,打破你内在所有的坚固观念。你本来是什么,就还你本来的样子。这是所有禅师的心法。你在哪里有束缚,他在哪里帮你指出,帮你解开。这是所有禅师的智慧。你去找一个禅师,不要被他显现的样子所迷惑,而要去倾听他教你的获得自由的方法。你去跟一个禅师学法,不要关注他做了什么,你要关注的是他怎么面对事情,怎么处理问题,怎么出离烦恼。禅师并不神秘,甚至非常简单。不论他显现出什么样子,那都是一颗单纯的心映射出来的样子。只是你看那些样子时编织了太多的故事,给予了太多的想象。在禅师那里,你看不到太多的轨则。你站在他面前,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包容和接纳。那种包容一切的心态,才是禅师身上最珍贵的东西。禅师的心永远是天真、灵动而透明的,他很少关注别人怎么看待他。他唯一关心的事,自己是否被妄念和故事所骗。从一切虚妄之中出来,活在纯粹的世界里,活在是非无法到达的地方,那才是一个禅师的天职和本色。禅师是谁并不重要。你是谁,你怎么面对自己,怎么认识你自己,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永远别忘了,你也是一个禅师,天生的禅师,自由的人。

    2023-07-10

  • 善知识对你真正的意义

    善知识对你的真正意义你遇到一个出家人,一个师父,一个善知识,你作他的弟子,跟他学法。你如果一直专注于他的身份,想象着他应该如何,不能够如何,你遇到的并不是一个师父,而只是你自己的一堆妄想。很多学法者会因见自己上师的不是而生无量的烦恼,以至一直不能遇到让自己满意的师父。当你用自己的观念评价师父的人品如何、行为如何、修行如何,你忘记了最重要的事,向师父学习你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你会说,我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确定是否要和他学法。选择师父,是要考察他。但是,你知道怎么考察一个师父吗?你看到一个师父持戒精严,为人善良,道德高尚,从来没有对人发过脾气,你确定那就是他真实的人品吗?就算你看到的都是真的,那些并不是考察善知识的关键。修行和觉悟的关键是对实相的了达,是通过改变自己的用心而远离烦恼。而这些,一个真正的善知识首先自己能做到,并且能够指引别人做到。而这,才是你选择善知识的标准。对善知识最重要的考察是尝试他的教法是否能帮你达成解脱。你要做的不是考察他的行为是否合你和大众的心意,而是按照他提供的教法去实践和修行,验证那些方法是否对解脱烦恼有效,是否对了解实相有效,是否对觉悟自心有效。看看自己是否因为接受了新的观念和修行方法而得到改变,并亲证解脱。如果你专注他教你的解脱方法,去实践那些方法,并因此而受益,你遇到的才是你内在真正的善知识。如果你不再关注善知识做了什么,而只是用心聆听他的心法,你遇到的才是你心里呈现的善知识。只可惜,很多求法者,甚至是善知识身边的多年弟子,都被“师父”的身份、外在、所做的事迷惑,一直在用自己的观念和标签拘禁“善知识”,忘记了修行的重点是按照善知识的教导觉悟自心,而不是用自己狭隘的心去评判他做了什么,他应该怎样,他是否是一个完美的人。愿所有求法者,远离对善知识的评判,破除自己的对“善知识”的构架和想象,不要去执迷他的身份,不要执着他所显现的样子,而是去汲取和消化他的智慧,用那些智慧实现解脱。如果他的教法对你无益,离开他,去寻找更好的善知识,直到你从善知识那里获得解脱的智慧。如果你忘记了这点,即使你现在还深信你的师父,但是将来,一旦你看到他的行为违背了你的构想,你会对他产生怀疑,从而会远离他,丧失了向他学习的更多机会。如果你一直执着善知识的身份,他的形象、他的行为,而不知道吸取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那么,即使你遇到更多的师父,你仍然不会满意,你会一次次地离开那些善知识,永远也找不到真正帮助你的人,因为你的心一直放在错误的地方。直到你完全从对善知识的要求和想象中走出来,虚心地学习他的经验,亲自验证那些方法,只从他那里汲取对你解脱有益的东西,那才是善知识对你的真正意义。如果你以这种心态来学习,我相信,你的生命中会出现很多善知识,你也一定会遇到那个直接让你看到自己本来面目的人。

    2023-07-10

  • 常察其用心,莫逐境改之

    常察其用心,莫逐境改之当你的外境或身体出现问题,请不要急着到事情中去寻找错误而试图解决问题。请反思自己的用心处。常反思自己,是道人行处,是真修道人。不知道反观自己的用心,一味地解决外在的问题,就算问题暂时得到解决,还会再出现更多的问题。如此反复,心向外驰,是名舍本逐末,亦名轮回幻境。是故,凡夫改境,智者改心。凡夫除事,智者离念。凡夫对治,觉者转念。凡夫迷境,觉者悟心。如果你身体的某个部位长期有病,请不要再四处医治。停下来,坐下来,好好反思自己日常待人接物的用心处,逐一逐条地询问自己,每件事的用心是否与道相背,是否还有贪嗔痴慢疑,是否还有嫉妒、冷漠、暴躁、自负,是否还见别人不是,还在分别外境,还在指责抱怨别人。如是真诚地反观自己用心,找到自己的不是,发愿改变自己,而不是心向外驰,去看别人的不是,那才是一个好的修行人。即使发现自己用心有问题,改变自己仍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那是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在有过失的地方,坚持改变自己,直到有一天,你的外境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你会发现,内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外在的问题就会随之而解决。原来实相如此神奇,如此不可思议,如此简单。六祖大师说: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学道常于自性观,离诸法相心中洗。如果你一直解决不了自己外在的问题,就是你内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继续向内寻找,直到找到它,直到改变它。世界乃至色身是心之表。心若正之,身则自正。心有偏邪,身自损伤。如果你正面临逆境,不要到事情中寻找问题和答案。到你的用心处去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哪里错用了心。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向外寻错,无有是处。学习佛法,了解实相,好好修行,提高觉察力,你就会知道如何是正确用心处。所以,身心世界出了问题,正是需要自我反省的地方。不知反省者,永处轮回。能知反省者,得道须臾。不知反省,欲解决问题,如驾车赶车,而不赶马,车永不动。知道反省自己的用心,一切问题不解而解。犹如驾车直接赶马,车即行动。当你身心出现任何问题,请回到自己内心这里来,请反观自己。静坐寻思己过,常察用心之处。心若转之,物则随之。此是诸佛用心处,诸佛得道处。

    2023-07-10

  • 烦恼起处,就是用功处

    烦恼起处,就是用功处、解脱处你很讨厌你的烦恼,是不是?烦恼真的那么令人讨厌么?是的,确实令人讨厌,那是在你还不认识它的时候。当你认识了烦恼,你不再讨厌它,还会感激它。烦恼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不了解烦恼的实质,被烦恼的假象所骗,住在烦恼中,问题才会产生。认识烦恼的实质,烦恼不除而除,不断而断。什么是烦恼?并没有烦恼。心生则烦恼生,心灭则烦恼灭。心住则烦恼长,心移则烦恼消。什么是烦恼的实质?烦恼的实质是空,是无实性,是虚妄,是妄想。怎样解除烦恼?看到它的虚妄不实,看到烦恼因念而有,心无所住,烦恼即消失。不需转境,不需除事,只需离念,烦恼即除。知念即离,离念即觉。一次次地看到烦恼因念而起,一次次地练习不住于念,那是解脱烦恼唯一的办法。只知道烦恼是空,而不能有效地练习不住于念,烦恼并不会消失。于烦恼起处,不怨恨,不纠结,不畏惧,不沮丧,心能转移,那才是真功夫,真菩提。诸同修,请铭记此语:烦恼出现的地方,就是修行的地方。烦恼生起的地方,就是做功夫的地方。烦恼起来的地方,就是解脱发生的地方。不要再讨厌、害怕烦恼,它是你成就的基石和警钟。经云:若烦恼有相,可以供养如来。又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何以故?烦恼处,即是开悟处;烦恼处,即是用功处;烦恼处即是解脱处。六祖大师云: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当你因为一件事起了烦恼,你要看到的不是事情让你起的烦恼,而是你的念头不停地思虑和住着,是你停不下来的分别和评判。如果你看不到这点,你会心向外驰,你会一直怨天尤人,你会一直念上生念,而无法看到烦恼生起的根本原因。这时你要做的不是讨厌事情的发生,不是抱怨别人的错误,不是纠结怎么去改变既成的事实,而是觉悟你的心住在哪里。看到心有所住,知其空幻,念头一转,心无所住,一切逆境、是非、善恶、烦恼,应时冰销。念头再住,如是再转,如此反复练习,烦恼又会消失。六祖大师云:前念迷即众生,后念觉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正是此义。前念迷者,即念有所住;后念觉者,即念无所住。前念着境者,即心有所住,后念离境者,即心无所住。心无所住,烦恼即无。所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善知识,不要再畏惧烦恼,更不要错失烦恼生起时,正是你开悟和修行的最好时机。当它生起来的时候,好好练习转念,好好牧牛。珍惜烦恼一次次生起的时候,不要被它淹没,好好利用它,砥砺自己的修行,保护好自己的念头,莫有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你成道的地方。

    2023-07-10

  • 回到概念未生起的地方

    回到概念未生起的地方不论你的屋子里装满了多少东西,它都是空的。那些家具、摆设、用品,不过是一个个空名,一个个无实性的念头。你可以觉得它们可爱、漂亮、典雅,也可以觉得它们沉旧、奇怪、丑露,这都没关系,只要你不去跟它们较真。所有的物品都是无辜的,当你觉得它好或者不好,不过是你的念头在欺骗你,在逗你。只要你看破这一点,念头就对于没有任何伤害。当你静坐,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当你没有关注什么的时候,你的屋子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当你关注什么时,你的世界才会出现。如果你发现自己被什么束缚了,不用离开那样东西,转移你关注的念头,你就会解脱。世界无论堆积了多少山脉,流淌着多少河流,发生了多少故事,它是空荡荡的。你完全不用害怕这个世界,除非你在赋予它可怕的意义。所有的存在和障碍都来自你的头脑和观念,而不来自事物本身。你可以看着世界,欣赏着它的形态、滋味、颜色,但所有这些都是你在和自己的念头做游戏。离开了你的念头,它们什么都不是。它的本质是空。你见到的所有人,它们只是一些影像,是你赋予了它们生命、实质和意义。你赋予了它们生命的特质。你在创造你生活中所有的人物关系。你与一切的关系都来自你的头脑和念头,除此之外,这个世界只是一片空寂。一旦你发现什么在伤害你,不要去外境中寻找伤害你的,你一定是自己的念头在伤害你。世界就像一个空城,并无一人居住。包括你,也只是你自己创造的概念和影像。发现这一点,那就是觉悟。你的心是一个巨大的空城,无论它装了多少思想、观念、想法,它们都只是一些空无实质的念头而已。你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心和一个叫心的东西。当你找不到心时,你见到了真正的心和真正的你。当你只是坐着,说着话,或干着什么,当你没有生出一些想法并住着在上面时,你的世界是无生的世界,是佛的世界,是涅槃的世界,是常寂光的世界。只有当你关注和执着什么时,世界才会产生,事情才会出现,万法才会生起。随时从你执着的事物上抽离出你的念头和评判,从你关注的事物上转移出你的投射,解脱和觉悟就在那里发生。当你从生起的心那里回来,从投射中回到你本身,你开悟了,你解脱了,你自由了。一次次回到概念和执着未生起的那个状态,那是唯一的修行。

    2023-07-10

  • 谢谢你,我的重负

    谢谢你,我的重负因为你的重负,我不得不缓缓地前行。因为你的羁绊,我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脚步。因为你的阻挡,我停下飞驰奔波的心。因为你一次次地阻拦,我在悬崖边停下车轮。谢谢你,我的朋友,我的伙伴,我的同修。谢谢你坐在我发飘膨胀的车上,你虽然增加了车的重量,延长了我的行程,但是你也让我看到了天边的彩虹,金色的稻田,淙淙的河流,闻到了栀子花香,触摸到了流云,让我啜饮清风,享受当下。起初,我是多么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四处驰骋,放浪不羁。最早,我是多么清高孤傲,与世隔绝,在自己封闭的城堡里做着各种可笑的梦幻。遇到你,我的羽毛虽沾满了泥泞,但它不再好高骛远;我的船只虽然再也不能远行,但是它老朽的机器正需要保养休息。多亏了你,将我系住,使我安然地栖息在港湾。而那些一次次出海的船,遭遇了风雨,再也没有回来。多亏了你,将我拦住,让我安全地歇在枝头。而那些总是向往远方的飞鸟,都累死在了沙漠。谢谢你,我的宝贝,我的爱人。我奉你为上宾,因为是你,让我歇下了狂心,踩下了急刹车。是你,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厚重,让我不再轻薄,不再狂妄。是你,让我得以降落在地上,不再于云中建造楼阁。是你,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华而不实。谢谢你,给了我生命的河道,让我不再泛滥于田野。谢谢你,把我囚禁在这里,让我不再四处流浪,受尽辛苦。谢谢你,我的佳人,家人,我的嘉宾,贵人,谢谢你用你的朴实、谦卑、弱小治愈了我的高傲、浮夸和自负,谢谢你根治了我的清高和狭隘。因为你的锁链,我不再奔向悬崖。因为你的重量,我的楼宇扎根在深厚的大地上。因为你的默默无闻,我的歌声响彻虚空。因为你的滋养,我得以心花努放,香气四溢。谢谢你,我的重负。谢谢你,我的至尊。

    2023-07-10

  • 听雨入道

    听雨入道绵绵长长的雨天,放下所有的事,静静地听雨声,可息灭我们所有的妄想,止息一切的造作。将耳根系于雨的滴答声上,闭上眼睛,或静坐,或站立,可得听出法喜,悟入旋陀罗尼。在窗台上手支下巴,或躺在床上听那趴答趴答,簌簌拉拉的声音,没有比此更惬意的事。坐在廊下或阳台上,听那带着节奏的四面八方的响声,看大珠小珠落玉盘,你会进入寂静安宁的世界。专注地听雨,不放过每一个滴答声,你会走进无生国。听那雨声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你会进入没有生灭,没有烦恼的涅槃世界。认真地听雨,声声入耳,你会从所有故事中醒来。好好地听雨,滴滴进心,你会从一切妄想中出来。雨,一声声呼唤心回来,回来,回来。回到故事之外,回到真实中来。雨声演说法要,胜过所有的语言文字;雨声唱演梵呗,胜过所有的乐器敲打。滴答滴答,雨菩萨。滴答滴答,善说诸法。滴答滴答,能演神咒。滴答滴答,东语西话。滴答滴答,大庄严花。滴答滴答,盘扎盘扎。普沓普沓,菩婆那,菩婆那。今日上堂不答话,桔树上面摘樱花。巴答巴答,北涌南下。菩萨,菩萨,大庄严花。自心地上恒演悉但多般惮拉,梵音清雅,如来国中永飘无相花。来,让我们一起听雨声,听雨入道。来,让我们一起听神咒,无情说法。听雨顿超诸有,自古禅师皆是檐下冷清客;听雨顿悟菩提,多少作家永夜使雨煮清茶。听雨顿解千忧,上上根人一闻尘劳永脱尽。听雨别立生涯,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亚。此一法,不费一功,超百千三昧。此一门,十地顿超,诸佛齐夸。听雨,听风,听鸟,听虫,从耳根入道,以声音得解脱。听海,听溪,听河,听江,听水声修练,把声音成佳话。 

    2023-07-10

  • 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金刚经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须菩提问佛:“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部经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如何安住?如何安心?须菩提的问题,正合世尊意。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是众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人们不能安心,不能降伏其心。众生心就像猿猴一样,不停地攀援、跳跃、躁动,取着六尘。很难有一刻真正安心,即便一时安心,也是通过抓取,而不是通过无依来安心。佛言:善哉!善哉!佛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太及时,太好了。“须菩提,如汝所说”,须菩提啊,正像你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陀示现在这个世间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众生觉悟实相,回到当下。“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大众要认真仔细听,下面佛陀就要开示怎么来安住,怎么来降伏其心。“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应立刻提醒自己,这是佛陀把我们叫回当下的咒语,这是提醒我们回到当下的一句妙法。就是这样回来,就是这样安住。从妄念中出来,回到妄心未起的现实中来。从妄念中出来,回到六根上来。就能安住,就能降伏其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我们要时常念这句无上咒,无等等咒。我们乍一看这句话,似乎是为了强调后边的开示:应该这样来安住,这样来降伏其心。我们会期待佛将要讲的话,而把佛当下的这句话错过。佛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心是一种什么状态?佛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他的心是安住的。所谓安住,就是安于平常,心无所住,没有执着,没有过去心,没有未来心,现在心不住。佛一直安住当下,一直活于正念,一直在为众生表法。从这部金刚经的开始,佛就上演最平常的佛法: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我们看,佛陀做的事跟我们平时做的事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是佛陀的心是安住在当下的,六根是不外驰的,他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穿衣吃饭,走路行乞,洗足坐下而已。佛陀一直向大众表活在当下的法,表最平实的法,表直用六根的法,表最简单的法。但众生总是向意识中取度佛法,流入未来心,错失当下的“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什么是“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你现在做什么,就在那里修行,就在那里安住,就在那里安心,就在那里开悟,就在那里解脱。不要离开你正做的事,就能安住,就能安心,就能自在。这是佛陀所讲的法中最高级、最上乘的法。如果你把安心和答案寄托在下一秒,你永远无法安心,也永远找不到答案。回到此刻这里,从思虑里出来,你会发现一切都在那里。不管你问任何问题,请收回你的问题,答案和奇迹就在那里。你的问题没出现的刹那就是一切的答案,也是宇宙唯一的秘密。当佛陀讲: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我们要看佛陀在做什么?他不过是在做一些最平常的事。他刚吃过饭,洗过足,坐在那里,他在说话,有条不紊,缓缓道来,并没有急于要表达下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却以为他下面的话更重要,而错失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陀讲法的过程中,在他的那些听众中,唯有迦叶,又一次会心地微笑了。上一次他听懂了佛陀最高妙的法时,是在佛陀拿起一枝花的时候,迦叶立刻就明白了佛陀的用意,他会心一笑。这一次,当佛陀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时,大迦叶又笑了。他知道,佛陀最高妙的法已经讲完了。佛在这样讲的时候,根基好的人言下就顿悟玄旨,就像大迦叶一样。他会被佛当下示现的一言一行所触动,立即开悟。我们的每一个当下,一语一默,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回头一转脑,一起身,一坐下,都是悟道的机会。当你心不外驰,一念回光,就能做佛。“唯然,世尊!愿乐欲闻。”须菩提说:我们会认真仔细地听,怎么来安心,怎么来降伏其心。当须菩提这样说的时候,佛陀最直接的开示已经说完了。须菩提代表的是大多数错过当下的听众,代表那些没有听懂“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人。佛陀只能继续巧施方便,详细讲解在下一个当下,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金刚经中的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我们要反复地参寻、受持这段话。须菩提问佛: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陀说:你们应像我此时这样安住,像我此时这样降伏其心,像我说话时这样活在当下,像我此时这样心中没有任何期待,像我此刻这样安详。明明已经讲了,只是大多数人听不懂,没听见,听而不闻。大家于金刚经此处,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若能反照,安住当下,不流入未来心,即会佛意,即会修行。也不劳看佛陀后面委曲开示,一遍葛藤。我们再念一遍这句咒语: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回来,回来,回到呼吸上来。回来,回来,回到觉知上来。回来,回来,回到手或脚上来。回来,回来,回到耳根上来。回来,回来,回到触受上来。如果不能言下相应。那么依教奉行,读诵金刚经。通过读诵金刚经,领悟解脱的妙理,在读诵金刚经时安住,降伏其心。这部经在末法时代,尤其我们这个时代,流传的非常广泛。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受持这部经?因为受持这部经确实能够起到降伏自心、安心的作用。现今人心越来越浮躁,尤其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比如自闭症、焦虑症、烦躁症、抑郁症、恐惧症。经常有人会跟我讲:“师父,我特别的不安,特别的恐惧,也没有原因,在家呆着就很恐惧,找不出任何原因,而且多年了。一直受着这种无明恐惧的折磨,就是不能安心。请问师父,我该怎么办?怎么才能安心?”我们病的时候,只知道求药,而不去反思自己为什么这样?你为什么会不安?为什么心里会慌、会恐惧?因为你被妄念宰割!因为你没有收摄妄念的能力!因为你相信了你的念头,被它不停地消耗着。现在有个词叫“精神内耗”。你的心识已经离开了你的本尊。你一直心向外驰,流浪迷失,于幻境中捞摸,导致你身体的精力全都没有了,所以你会慌,你没有心力把妄念收回来。当你习惯了活在妄识中,你就会不安。那怎么才能把心收回来呢?受持读诵金刚经!读诵时,把心安住在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读音上。通过读诵,一次次收回自己向外分散的心。要发心多听经闻法,多亲近善知识,常来道场,要让大众加持你。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其心烦躁,总是不安。其心躁动如猿猴一样,拿起这个,又盯着那个,放下这个,又拿起那个。正是因为六根不停地向外攀缘,导致心神和精力大量地消耗。生命力耗空了,整个人处在一种无力的状态,身心疲惫。所以会有种种的不安、种种的恐惧,难过、焦虑现前。你抓取什么,只是感觉一时安心,其实那个东西会增加你不安的错觉。不安也是错觉,但是一旦你习惯了,它就变成了真实的,让你非常痛苦。所以当我们习气出来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大量地做功课来转变这种习气。当你专注地读诵时,眼耳鼻舌身意都在金刚经上,就是安住,就是降伏其心。这部经佛陀讲得最多的地方是什么?是读诵、信解、受持。读诵是这部经的主要实修方法。几乎就像一个交响乐一样,就像一首磅礴的音乐一样,不停地在演奏着同一个主旋律:读诵。难道我们还听不出来吗?如果你真的很认真地读金刚经,你一定能读得出佛陀的用意。如果我们不去读,这部经的作用就很难在你身上发挥出来。古人不诵《金刚经》,可以直接牧牛,直接安住。我们不诵《金刚经》,就会去贪六尘,就很难安住,无法降伏其心。“师父到底怎么来安心呢?”“读金刚经。”“读金刚经怎么就能安心了?”“你不读,就会一直问问题,就歇不下妄想,就不能安心。你去读,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消失。其实根本没有问题,你就是想问。”“你给我的这颗种子,真能长出西瓜来吗?”你要去种啊!有些人还没去读金刚经呢,就给自己弄一个台阶,奔下滑:金刚经不用读诵,知道意思就行了。为自己的懒惰和放逸找借口。金刚经云:“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是让你按照佛陀所教的去安住的。单纯从读诵金刚经这件事上,很多人就放弃了。因为真正去读诵的时候,你要花时间,要花精力,要布施六根的享受,身体要累,要布施很多的娱乐、休息时间,布施睡眠,布施饮食。这些都要放弃的,都要牺牲的,都要布施的。金刚经讲得最多的地方,一个是受持读诵,还有一个是布施。这才是金刚经的主旋律,而这些都是“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如是布施,都是让你不着、不住、不染,让你当下安住,降伏其心的。怎么舍?怎么布施?怎么不着?怎么安住?老老实实地读诵,通过读诵来牧牛,来安心,来于念离念!一旦你通过读诵金刚经养成了活在当下的能力和觉知,那么,生活中一切处,做一切事,你都能安住,都能言下相应,如同世尊。你也就明白前面所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含义。那样,二六时中,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在受持金刚经。

    2023-07-10

  • 与你的师父建立深深的链接

    与你的师父建立甚深的链接佛说法句经云:若善知识诸有所作,种种境界,不应起于毛发疑心。所以者何?若有疑心,不得正受甚深法句。汝等大众,于善知识,应断疑念。修行学法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与你的上师建立甚深持久的精神链接和无比坚固的信任,时时感念善知识和诸佛菩萨的恩德。不能因为善知识的一些表现不符合自己的心意而对他失去信心。若对善知识少有怀疑,是为大失,是为自损,是为愚痴。会修行的弟子想尽一切办法亲近师父,恭敬亲近,尊重赞叹自己的师父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和心思去见善知识的过失。对自己的师父建立信心,会在我们的修行之路上得到最大的加持,能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净化。善知识本来就是我们自心的显化,怀疑上师,就是怀疑自己。仅仅恭敬尊重善知识这一法就是最快的成佛法门,如果深入修持这一法,可令我们速疾消除过去的无明和业力,迅速培养善根,圆满福慧。何以故?恭敬心即是真心故。能行此恭敬心,即是行诸佛心,一时间具足诸佛无量功德。诸佛祖师修行成就无不从恭敬善知识中来。会修行的人,永远不忘亲近善知识,观善知识功德。何以故?善知识者,具足一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能令众生出离生死险难,得见佛性,究竟解脱。阿难问佛:善知识具多少梵行功德?阿难问:具半梵行功德。佛言:否也。善知识具足圆满梵行功德。是故当对一切善知识升起恭敬尊重之心。一旦你开始不信任你的上师,你们之间的因缘就已经结束。你将丧失修行路上的路标和灯塔,你将没有方向,就像孩子失去母亲。前途险峻,道路漫长,你随时可能步入歧途,跌入悬崖。若能反思自己对善知识的疑心和不敬,一念知非,当于善知识前至诚忏悔,方可重回修行正路。所有过失,刹那即消。当知自未得度,又没有明师指引,能解脱者,万万之中少有一人。若已得度,忘失善知识功德者,亦无有是处。与你的善知识建立甚深的连接,在你深陷困境的时候,在你痛苦绝望的时候,在你无助不安的时候,一瞬间忆念善知识的功德,便能解脱诸苦。遇到一位明眼的善知识是我们过去生中有修过善法,供养诸佛。所以作为学人,一定珍惜与师父的因缘,勤学佛法,深入经藏,建立对善知识的信心。越对佛法和实相了解透彻,就越会对善知识生起信心。何以故?善知识者,传法之工具,道之乘载者。众生虽有佛性,若不因善知识种种引导,不辞辛苦,叮咛嘱咐,恳切劝谏,终不得知。以不知佛性故,无量劫来轮回生死,无有出期。

    2023-07-10

1616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24252627282930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