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心能转物,则同如来师父好,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则同如来。请师父开示,什么是心能转物?是心清净,即能改变外物和环境吗?答:不是。心能转物,是能转变对物的看法,转变看物时的心境,非是改变物境。见物即见心,即是心能转物。见物唯心所现,即是心能转物。如是转物为心,是名心能转物,则同如来。同样是一间茅草屋,有的人看它就是一间破破烂烂,穷酸不雅的屋子,一分钟也不想在里面待。而有的人看这间茅草屋就很温馨,很舒适,待在里面犹如天堂。为何如此?心境不一样,对茅草屋的看法不一样,非是茅草屋有何不同。又比如同样一条河,一个心无挂碍的人,看不到水上漂的纸屑,尽情地欣赏水的波光粼粼。而一个挑剔者,盯着那些纸屑看,指责人们没有公德心。同样是一条河,有的人享受它的美好,有的人执着自己的观念。有的人看到的是河水,有的人看到的是纸屑。又比如,同样是一棵树,一个普通人,可能从来也没有认真地看过它。而一个修行者,可能看到了树在说法。树非是两棵,但不同的心念,却看到了不同的事物。不知足者,分别好丑者,心里观念多者,看什么都不是。知足者,少欲者,分别心轻者,看什么都能接受。这才是心能转物,则同如来。能用平常心,清净心,无分别心看事看物,即不被物转。不被物转,即是转物,非改变外物为转物也。愚人不解佛意,以为有超能,能改变外境才是神通,才是本事。不,那不是神通,那是妖魔作怪。那不是本事,那是多事。神通者,心通。本事者,本份事。凡是于平常事中见神见异,见奇见怪,非事物有怪,见者心中有怪。同样一杯茶,有些人能喝出各种滋味,有些人只是解渴。二者心境不同,喝出不同的味道,非茶有二种。故知,经云:心能转物,则同如来,非转于物,但能转心,即同如来。如来不转境,若如来转境,何不转坑砍为琉璃?何不转家族不被杀?何不转一切声闻为菩萨?何不转一切众生成佛?欲转外物外境,此是迷心外道。何以故?转境不转心,不能出诸苦。转物不转心,不能得解脱。转物者,不被物转。转物者,转于物在心中的概念。转物者,转于对物的看法。心中概念变了,世界就变了。心里的观念转了,物境就转了。非是世界物境有所变,乃是心境变了。能如是转物,心不附物,解脱诸法,方是如来。不可错会。若错会,即成痴人外道也。诸同修,一切外境,都是梦境。转境是迷人所为,转心才是智慧。何以故?境从识有,虚妄不定。致力改境,幻中捞摸。外道和凡夫才去转境,虽频频换境,烦恼不断。诸佛觉者,只是随其心净,则一切境净。
2021-04-06
-
愚人节
愚人节今天是愚人节。你想怎么过?是愚弄别人,还是被别人愚弄?愚弄人的思想,那才是真正的愚痴。那不是愚人节真正的意义所在。人们都拼命想做一个聪明人。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烦恼都来自聪明,而不是愚钝。学会至少在这一天做一个愚钝无知的人,做一个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的人,那才是愚人节唯一的意义。五祖弘忍会下五百弟子,四百九十九人都是聪明人,唯卢行者一人是个傻子。这个傻子开创了中国禅宗法门修行最兴盛的时代。世人皆欲避愚笨而求灵巧。不知愚笨带来的是平安,灵巧惹出一切事端。人们只知聪明招人喜爱,不知愚笨使人觉悟。傻有太多的好,愚有太多的妙。人们都不想自己太傻,想变成一个聪明人。傻本来不傻,不想自己傻,那才是真傻。人们总以为知道什么比不知道好。知道什么,那颗心不再宁静。不知道什么,那才是奇宝。不知最亲切。多知多解,翻成拥塞。一切贤圣皆以无知法而有差别。道人各有各的傻样,觉者各有各的无知。道人与觉者的无知,不是愚痴,那是大智,那是真正通达一切法空,一切法唯识,一切法如幻,一切法无法。以觉了一切法不可得,故舍一切知见,以无定见,而能见诸法实相。愚人节真的是一个美好的日子,不仅美好,而是好美,好温暖。当你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可能会有烦恼?当你什么都不懂,心却最轻松。愚笨永远不会伤害任何人,而聪巧却总是奴役我们的心。如果你不知道愚笨和呆傻的意义,那才是真正的呆傻。如果你不能在生活中以无知的智慧而活,你才是一个愚人。扔掉自己所有的知识,以空的智慧看待世界,傻傻地活着,快乐地活着。
2021-04-06
-
世界与境无关,与你的心有关
世界与境无关,与你的心有关一个影院要放一场电影。整个屋里坐满了一些纹着身、光着头,看上去十分凶悍的人。这些人袒胸露背,表情怪异,就像监狱的罪犯一样。这是一个夫妻专场电影,影院里只剩下不多的几个空位。陆陆续续进了几对夫妻,他们一进入影院,看到这些光头的人,个个纹身,都不敢入坐,嘀嘀咕咕地离开了影院。电影马上就要开演了,最后,有一对夫妻走了进来,他们自然地坐到了空位上。当他们坐下来的时候,影院的灯打开了,全场的人站了起来,向这一对夫妇欢呼致敬。大家之所以向这二位欢呼致敬,是因为这对夫妇并没有把他们看做坏人。这是一个实验,所有那些剃着光头看上去像罪犯的人,都是实验举办者从民众中请来的普通人,只是将他们的外形稍做改变。他们既不是罪犯,也不是打手,只是一些平民百姓。但是,当他们的外形稍有变化,看待他们的人就会投射出自己心中各自的妄想。离开的人,他们是被自己投射的妄想吓到了,而事实完全不是那样。你还相信你看到的吗?你还觉得一个护身符或者一块能量石真的有任何意义吗?或者说,在你看到一件事时,你会不会反问自己?我看到的是事实,还是我自己编织的故事?我看到的是别人,还是我自己?我看到的是真相,还是妄念?我们平时看到的一切,你还信誓旦旦地认为,事情就是那样的吗?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我们的想法,而那与外境无关。你看到一个人在你面前生气,你以为他是因你而生气,当你为此事烦恼了一上午之后,你才发现,他完全是因为另一件事生气。我们看到一个扫大街的,就会认为他很穷,没文化,会轻视他。而他很有可能是一个大企业家老板的父亲,或者是一位退了休的大学教授。我们看到两个人手拉着手,就会以为他们关系亲密。而他们有可能是一个路人拉着一个完全不认识的盲人过马路。当你再看什么的时候,先觉悟你在想什么。把你的想法抽掉,你将什么也看不到。或者说,你再看到的一切,都是纯净的,自然的,美好的,没有善恶的。就像舍利弗看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垃圾和污垢,地面高低不平。而螺髻梵王看此世界,却如同极乐世界,一片光明。求往生极乐的同修们,你们在此世界看到了什么,才去求于生彼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在他方,在你的眼里,在你纯净无染的心中。世界是什么样,不来自世界,而来自你的心,来自你的眼光。他人如何,亦不来自他人。不论他是个罪犯,还是个圣人,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他。你如何看他,关系的不是他如何,而是你如何,你的心如何,你的生活如何。学会看世界,你才能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改造这个世界。你的心是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你心里存有什么,就会捕捉到什么。世界、他人与世界无关,与你的心,与你如何看他有关。
2021-04-02
-
念观音
念观音顶礼师父 今日是观音诞辰之日,网络上很多念观音圣号化解危难的事例,弟子愚钝,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弟子只是粗浅的认为,人们念观音是至诚心发出来的,与观音圣号代表的大慈大悲相应,因缘和合。请师父有时间解答弟子的困惑。感恩师父答:不知心念的实质,念观音圣号,念一切佛号,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至诚心不代表智慧与了解实相。了解实相需要的是如实知,如实见的心,需要不迷的心。若知念性空,不住于念,于念念之中,心无分别,无取舍,无妄想,是名正念。如是正念,与念什么无关。念无所念,不住妄念,是名正念,名念观音。心不住法,是名念观音。心无静乱,是名念佛圣号。心无所望,是名念观音。于所念一切名号不生一切想,以一念,泯万念,是名念观音。若于念观音时生种种心,求种种法,期种种灵验,是名邪念,是颠倒念,非是正念。若念观音,当识真正观音。真正观音者,一空名,一空相,一音声相,一无所有相,一无法可得相。能识此相,是名念观音,非关耳闻嘴念心想。若心有一见,一求,一解,一得,是念妄想,非念观音。众生不了念性虚妄,于无所有法中妄生诸念,念念流转,妄求福报,祈福消灾,是痴心妄想,如煮沙成饭,无有是处。若念观音圣号时,心不外驰,亦不生种种心,只恁么念去,身心寂静,妄念都消,悟无所得,是名消灾祈福。所言消灾祈福,非消外境灾难,非得外来之福。只因妄想尘劳脱落,一切是非不起,是名化冤解难,非有外冤难可化解也。学人若不了此实相,终日念佛念观音,成千上万人聚众念观音,只增无明,不是修行,亦不能改变世界。若念观音能消灾者,念世界好,世界应该大同,念众生无病,一切众生应无病。念佛念圣,乃至念于一切,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念佛念圣,只是解决自己问题。欲解决自己问题,应当正念观音。正念观音者,通达无能念,无所念。若如是通达,鸟叫亦是观音圣号,溪声亦是诸佛妙音。风吹树响,可拯世界危难。汽笛叫卖声,可度一切贫穷困苦。故知世界危难,非是外境。贫穷困苦,不是他人。皆自心妄想耳。若知念无实性,一念不起,即度毕恒河沙世界众生。何以故?知无众生故。
2021-04-02
-
佛法是自行圣智境界
佛法是自行自证境界就像一个医生发表研究论文,阐述一种理论,一定是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而且所阐述的理论也是个体性的,除非经过多数多次的临床试验,得出的结果,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这种普遍意义仍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佛法的理论亦复如是,它一定是修行者亲身反复观察和实践得到的结果,即便是经过多次亲证,它仍不是绝对的适应每个人的真理。如果一个修行者,只研究佛法的理论或他人修行的经验,而没有自己的亲证,即使能讲说再精准的佛法,仍然毫无意义。佛法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凭空说理,不是学术研究,不是分析名相,而是自行解脱境界。从烦恼中解脱,从痛苦中出离,这才是佛法。不论你用什么方法,能解脱自我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就是真正的佛法。相反,再好的理论,再好的方法,只是增加我执,增加烦恼,增加束缚,那一定不是佛法,而是无明。真正的佛法,没在佛陀那里,没在研究者那里,没在书本和经典中,没在你的大脑里,而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转身处,在你和一切的不对抗处,在你面对一切的不执着处,在你能和谐与外在环境的关系处。真实的佛法是活的,是变化的,是不定的。它不可能形成任何理论。它能形成的唯一理论就是,没有任何法是固定不变的。佛说,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各位朋友,诸修行者,如果你还执着任何一种修行观念、修行方法、修行功夫,那不是佛法,或者说,那不是真实究竟之法。真是究竟之法,无一切法,无任何观念,无任何知见,是名佛法。放弃你任何执着和认定的,那是佛法。放下你任何知解和贪着的,那是佛法。放弃你任何坚持和对立的,那是佛法。佛法在心上行,从心上松开,从心上转身,从心上解脱。而不是在头脑中寻觅、建立和争论。
2021-04-02
-
佛陀是世间最无能的人
佛陀是世间最无能的人师父好,看到您在回答学人的问题中说到,人的心念无法影响外在的环境。我认为这只是对凡夫来讲。如果是一个觉悟的圣人,他的起心动念就会影响周遭的环境,因为他是一个觉悟的人,他的心念肯定跟凡夫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加持一说。比如佛的加持,上师的加持,菩萨的加持等。不知道我的看法对不对?答:你认为凡夫的心念影响不到周围的环境,觉悟的圣人的心念可以影响到周围的环境。不,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正是因为他不再对外在的环境施加任何心念,他无心去影响和改变外在的环境,他也没那个能力。佛陀之所以是一个觉悟者和圣人,并不是因为他获得了超越凡夫的能力,而是因为他觉悟到外部世界的不真实。佛陀非但没有超越凡人的能力,相反,他是这个世间最无能的人。他什么都不能,就像空气一样。即便他用慈悲喜舍助一切众生成佛,他一辈子讲经说法,他依然一个人也没帮助,他依然像空气一样存在。不仅佛陀如此,一切觉悟者,一切众生亦皆如此。佛陀之所以是一个觉者,是因为他觉悟到一切境界,都是自心境界。自心境界是如幻境界,如幻境界即非有真实境界。试图去影响或改变他人及世界的想法,只有凡夫才会有。觉悟者只在用心上去合道,只在如何用心上去下功夫,而不是改变外境或他人。佛陀或任何觉者丝毫也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更无法度人,也不会去动念帮助任何人,更不会给任何人以加持。所有佛有加持力的观念都是众生的观念,是众生的妄想。佛不加持任何人,佛不动心去帮助任何人,佛不度人,亦不改善世界。佛只是觉悟自心,度尽自心种种妄想和执着,深达诸法无我。以度尽自心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假名为佛。佛之觉悟,非但觉悟众生是幻,佛亦是幻,佛亦非真,故名是佛。所有关于佛的能力、智慧、神通,都是众生的妄想。佛无能力,佛无智慧,佛无神通。佛无一切。若有一法佛能具有,即不名为佛。佛若有心,有能,有智,有神通,自认为能度众生,能加持众生,则佛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名为佛。经云:实无有法佛得无上正等菩提。起心动念,助人救人,那是凡夫的心行。诸佛圣人,无心无行,以无心意识,而行一切平常之事。虽亦起心动念,而不住于起心动念。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穿衣吃饭,见闻觉知,与凡夫无别。诸佛圣人,心念所行,与凡夫无异。唯一不同是,不住不着自己心念所行,不执着有我能行,有法可行,故于一切时一切事中自在清净,不被境染。
2021-04-02
-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维摩诘经云: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萨埵,菩萨等等,皆是假名。假名是空。假名假名,连名字都没有,是空的。名字就是一个妄想,是妄想安的一个东西。如空中花。空中花你别问从哪来的,你别问它又到哪去了。空中花,病眼所看见的,没有那个花。所以你不要问空中花从哪儿来的,灭到哪儿去了?没有来处,也没有灭处。因为它是一种影像、颠倒、幻梦。名字与诸法也是如此,非实有故,妄心所见,妄想安名。故名假名。连菩提、真如、佛性、涅槃、佛、解脱、般若,这一切,皆是假名,并无实义。所以说,假名是菩提,也就是说,菩提是假名,没有真实的菩提可得,名字空故。这部维摩诘经就是净一切假名的经,所以叫净名经。净所有的名相,净一切的概念,破除我们所有的知见。这部经之殊胜,就在于它直接讲到了众生无明的根本,就是起心动念,执着名相和概念。破了这个根本,就能开悟见性。这部经根基好的人一听,豁然大悟。天人听了,全都捧花。魔王波旬听了,全都丧气。十方诸佛听了,全都赞叹。一切众生听了,皆得菩提。净就是让你不要执着,让你看空看破自己的妄念,所有的名相都是从妄想生。妄想不生,名相自破。让你知道没有什么名字,没有什么法,没有什么法相,一切法全都是假名。你就找不出一法不是假名的。师父,那佛性不应该是假名吧。佛性亦是假名。真佛性者,超越假名,不可思议,是自行自证解脱境界,非诸言语思维动念所能知之。佛性,一个名词而已,从头脑生,从妄想生。故云十方诸佛并是众生妄想。若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是梦幻。是不是你给它安的一个名字叫佛性?佛性也是狗屎橛,你别一说佛性又着佛性去了。佛性自己会说我是佛性吗?不会。讲出来的那是佛性吗?讲出来就是名字了,一落到你嘴上就是名字,就是识心,就是妄念。那师父,那个东西呢?哪个东西?但有个东西,都不离你妄想。除了你的妄想,还能有什么东西!你一动念,真如就变成了名字;你一拟心,佛性就成了名字。说不拟心。不拟心也是名字。那我们怎么办?怎么默契呢?有怎么就无法默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你活得也挺好的是吧?就是你最近太无聊了,老长时间没发工资、没奖金了,所以跑修行人堆里混来了,问一些无聊的问题。一发奖金,眼睛立刻亮起来了,什么佛性啊,无生法忍啊,全都扔一边去了。也就不问怎么办了,是吧。一快进球的时候,你喜欢的那个队一快进球的时候,完了,到底啥是菩提,早就九霄云外了。对,那个时候就对了,你就多来点那个时候,那就是解脱的时候。你彻底把佛法里所有的名相、概念忘得一干二净,根本想不起它来时,正恁么时,方有少分相应。你就知道为什么古人到禅师跟前,问:如何是佛?禅师会说,吃了吗?吃了。吃了刷碗去。刷过碗了。刷过碗了刷筷子去。筷子也刷了。一脚就给他踹走了,还听不明白。总惦着问出点啥来,是吧。你问出来的是不是全是名字?告诉你的是不是全是名字?如果你捧着一堆名字,一堆文字当答案,是不是被骗了?谁说的也都是名字,祖师说的是名字,佛讲的也是名字,谁讲的也是这两片皮蹦出来的。所以有一部经,叫佛语法门经。真正的佛语,是无语,离名离相,是真佛语。无语,离名相,不一定是不使用语言文字,而是别相信语言文字,别执迷语言名相。所以,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就这一个假名,一个名字,迷惑了、障碍了多少学法的人。全都是因名字而起,一切皆空,一切都不可得,一切都是假的。师父,那佛性是真的吧。明明告诉他一切都是假的,你又立一个佛性。明明告诉一切都是假名,非得弄一个真的。开悟的这个事有吧?古代有很多祖师都是开悟的吧。开悟、见性、成佛、解脱,这都是方便说,没有一个是真的。如果说是真的,是随世俗语,随世谛,说这个人开悟了,成就了,成佛了。但这并不是实相。实相是没有任何一法可住,可得。有一个法叫开悟吗?开悟会住吗?大家想一想,金刚经里说得非常非常明确,所谓的开悟就是成佛。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个法叫开悟啊,没有一个法叫正觉啊,没有一个法叫成佛啊。那你为什么非得说我要开悟,你开什么悟?这一句话你明白了,不就叫开悟吗。这一句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明白了,就知道什么是开悟了。而这个开悟有悟可开吗?一切皆假,佛性呢?佛性是有吧?又来了。已经告诉你什么都没有了。那是不是断灭啊?断灭还是有啊!你有执着,自心起分别,我说什么,你就执着什么。告诉你没有,你执着没有。修行只是去掉你的执着,只跟你的执着有关。佛法不讲有无,讲的是去除你的执着。你落到一边,就是意识知解,就不是佛性。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断灭从哪蹦出来?还是从你意识里,还是名字啊。你要明白这个,不就是开悟了吗。甭管你立什么,立佛,立菩提,立众生,立涅槃,全都是法。有所立,即不能超越假名。所以诸法都是假名施设。所以要空就空得彻底,有一法不空,佛性不能胜出。别回头又蹦出一个法来,你给它安什么名字,那也是个名字。
2021-04-02
-
所有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
所有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师父好,最近我每天晚上都会打坐。但是打坐过程中,身体会发热,有一股气向头顶上面冲,每次都是这样,我有点怕,不知道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也听说过气脉,脉轮的说法。不知道是不是身体气脉的运行导致?请师父赐教。答:修行要抓住根本。根本是心得解脱,莫无绳自缚。打坐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对打坐本身存在执着和目的。不要执着打坐,打坐不是修行。打坐时用对了心,那才是修行。一切时中一切事用对了心,都是修行。若错用心,有所求,诵经、念佛、坐禅,乃至四禅八定,尽是魔行,非是修行。打坐只是休息身心的一种方式,而无其他任何意义。如果你对打坐有执着、要求和目的,那么,在打坐过程中,因为这些用心,就会出现一些反应和问题。出现了问题,又会迷到这些问题中,期望得到解决。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修行全然无关。当身体有反应的时候,下坐,或者活动一下身体,放松,就没事了。切记,不是打坐使你身体有了变化,而是你打坐时的用心,你的紧张、用力、妄念使身体产生了一些变化。修行不能执着一定要坐着。无论怎么坐,坐出什么样的境界,乃至坐到身心空掉,见十方佛,皆是妄想浮尘,都跟修行没有任何关系。修行是休息身心,而不是打坐。除非你在打坐时知道是休息身心,而不执着身体的变化,否则,打坐没有任何意义。更不要去观察研究经脉、脉轮这些现象,那离实相越来越远。何以故?身体尚虚,何来脉轮?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在坐禅时出现任何问题,立刻停止坐禅。一下坐,上面的问题就都没了。为什么不选择下坐?而非要坚持坐着?以有所求故。因为执着打坐,把打坐当成修行,所以才不肯下坐。不,打坐不是修行。把打坐当成修行,整个修行的方向就错了。如果只是坐在那里休息,那就不一样了,而且,如果只是以休息的心态打坐,就不会有你说的那些现象了。所以,你的疑惑来自不知道修行是解决心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身体、气脉、发热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执着虚幻的身体导致的。如果不再关注身体,对打坐也无任何要求和期待,所有的问题都会消失。
2021-04-02
-
每个宁静都伴随着休息
每个宁静都伴随着休息而来每个宁静都伴随着休息而来每片翠绿都进入无妄想的心每一抹夕阳都映衬着一次坐下来 每一声鸟鸣都把我们从故事中叫出,呼唤我们进入乐园每一朵花都向我们散发着解脱香每一个阳台上都有无量光佛,日德佛,月德佛,日月光佛,光明遍照高贵德王佛。 高贵就在你坐下的那一刻庄严来自你无心事的面孔美丽来自那颗日趋寂静的心 你到这里,到那里不过是为了到寂静和安详里你做这事,做那事不过是为了让心安静 你做了一切,如果心还是不安那你该思考要不要停下来你去了很多地方,心还是不满足你该思考心的满足不是去填充什么而是清空所有的存储 你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五十三参问东问西如果那颗心还是带着疑惑和问题你期望谁能给它一个满意的答案 看清问题的虚妄答案则无处安放 如果你不再打开地图不再开辟道路不再寻求方法不再渴望进步当你放弃一切奔波和努力妙乐忽然从天而降珍宝以一无所有的姿态呈现在你面前 演若达多,一天在镜子中看见镜子里的头非常可爱,忽然心生狂惑,以为自己身上的头不在了,狂性大发,疯癫而跑,到处去寻自己的头。奔走多时,狂心消失,一摸脑袋,发现自己的头还在,又恢复了正常。众生亦复如是,从来是佛,只因认妄念为自己,迷失真性,不知念性虚妄,被念所使,狂走意城,枉受轮回。若识本心,不复追于妄念,妄念一歇,歇即菩提。如演若达多,狂心顿歇,识得本头,不更寻头。
2021-04-02
-
如何面对被伤害
如何面对被伤害这件事师父,想请您开示,我一直对凶狠蛮横的人,特别害怕。就是明明自己是对的,自己有理,但他们对我进行语言攻击的时候,我就会特别害怕,不敢跟他们对峙。内心总有恐惧,因为童年一直被老师批评,结婚后一直被脾气不好的前夫辱骂留下了阴影。不知道怎么面对小人,如何放下恐惧。请师父开示。答: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蛮横、凶狠的人吗?是谁在让你害怕?修行、禅修或静坐,就是要思考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从问题的表面看到实质。到底是外在的某个人或他们的斥责在让自己害怕,还是其他什么?我们总以为是一个外在的人或境像让自己害怕,事实则不然。当一个人被家暴过,被父母压制过,被人强暴或霸凌过,他会认为,是那些痛苦的经历和可怕的人在不停地伤害他们。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到底事情的真相是什么?事情的真相是,一切伤害都来自于你,而非他人。即便有人杀了你,实相依然是没有人伤害你,如果有,那一定是你自己。面对任何的“伤害”,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让伤害结束在它结束的时候。要么,牢牢地记住这件事,一次次地重复有人伤害你这个记忆,然后认定你是被伤害者,活在被伤害的记忆里。如果你觉得有人伤害了你,没有那个人,除了你自己。伤害不来自外在,它来自我执和无明。一根木头,一把匕首,一只枪,一场暴雨,一次疾病,一次灾难,一个人,一件事,一次暴力、一场欺骗,甚至一次谋杀,永远伤害不到一个人。自我的认同,自我的执着,对过往事情的住着,在伤害你。于无我法中妄见于我,在伤害着你。于无生中妄见发生,这样的知见在伤害你。把梦幻中的事当成真的,是这种错觉在伤害你。在我他的对立和抗衡中,自我的力量在伤害你。是厌恶和仇恨在伤害你。所以,当你觉得自己被某人伤害了,不要把心放在某人和那件事上,把心放在我并不存在这个实相上。认识到无我,觉悟到我并不真实,以这样的智慧,可以免除所有的恐惧和痛苦。问:我们该如何面对那些看上去非常凶狠的人和很坏的人?总不能逆来顺受,任人宰割吧?可以反抗吧?答:你没必要和一团大火或者洪水、猛兽相抗衡,除非你认为能战胜它。你当然可以反抗,但是在反抗之前,要确定能否反抗它。如果你认为你面前的人很可怕,又不能战胜它,躲开它就是了。躲开它也是一种无我智慧的表现。只要卸下紧张和对立,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它都会解除痛苦。痛苦来自自我的突出,来自长时间的紧张与抗衡,来自执着。问:如果是家里人的伤害呢?既不能抗争,也无法躲开,那怎么办?答:用无我来接受那伤害,用空来化解对方的愤怒,用沉默来警告对方的无理。问:生活中面对批评和辱骂,该如何对待?答:不要用我的思想来接受它,依然用无我的智慧来面对。当你一直拥有无我的智慧,不管遇到任何境界,任何不公的对待,以及所有的辱骂,这些都会自动退还给施汝者。
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