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与禅师一般来说,法师与禅师都是于佛法中出家的僧人。但是,广义上说,能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宣说实相之理,为人解黏去缚的善知识都可称为法师或禅师。比如维摩诘、庞运、吕洞宾,他们虽然是居士,或者道教的出家人,因为了达实相,都可以称为大法师或大禅师。法师与禅师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在实际的修行和证悟的境界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别。所谓法师者,以讲经说法为主,主要阐释佛陀的文字经典,为大众解释佛法名相和实相的义理,未离心意识的境界,所讲所说,只可作为修行者入道之方便,不可以为究竟。所谓禅师者,不拘泥于文字经典,以自证和实修为主,通过牧牛、参禅及棒喝、转语等多种手段,引领大众出离心意识,实证诸佛解脱境界。法师者,依文解义,将文字经典奉为神圣,不可丝毫违犯。禅师者,视文字为影像,跳出文字,直用直行,以自己亲证之道理为真实佛法。法师者,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禅师者,说一切众生皆无佛性。法师者,以佛为真佛。禅师者,见佛如见鬼。法师所讲,禅师皆会,但禅师未必去讲;禅师所会者,法师尽其平生所学,皆不能会。法师者,一向而行;禅师者,逆行顺行天莫测。法师者,教学手段单一枯燥,沉闷无趣;禅师者,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研读唯识、百法、中论、中观,此法师所学也。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霄何所为。此禅师境界也。如永嘉大师感叹,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此法师界也;如赵州禅师说:我于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此禅师境界也。过去德山禅师曾担着自己的金刚经疏抄去见龙潭崇信禅师,想与南方禅师一决高下。路上被一个婆子问倒,后见龙潭禅师,悟道之后才感叹:文字知解,思辨玄说,如一滴投巨海,毫无力量。德山见龙潭前,此法师境界也;见龙潭后,乃为禅师。昔日临济见大愚禅师,一晚上对大愚说佛法,被大愚视为放不净。临济见大愚后回到黄檗那里,黄檗问,这汉来来去去,作么生得?待痛与一顿!临济云:说什么待来,即今便吃!随后便掌。临济见大愚禅师前,所讲所说,乃法师境界也;见大愚后,应对黄檗之机,乃禅师境界也。法师一辈子讲经说法,未必能真正开悟解脱生死。禅师或许从未升于法座,却逍遥闲适,于生死自在无碍。法师者,迷于文字,陷于义理,被心意识所障,若无大善知识提醒,终其一生,难于解脱。昔日太原孚上座讲涅槃经,讲得天花乱坠,却被一禅师讥笑,笑他讲来讲去,只讲得法身边上事,至于法身,未梦见在。太原孚上座虚心向禅师请教,依其开示如实而行,于夜间静坐时,亲证法身,才知平生所学义理文字,与真实佛法了无交涉。法师者,如神秀,五百人教授师,能解一切法,唯独不会修行,不会解脱。禅师者,如六祖慧能,不会一切法,一字不识,唯独会解脱。诸人知者,良遂总知,即法师境界。良遂知者,诸人不知,即禅师境界。维摩诘经中诸菩萨,乃至文殊菩萨所说不二法门,法师境界也。维摩诘默然,禅师境界也。达摩祖师回印度前问弟子所学,诸弟子所答,法师境界也。慧可礼拜,禅师境界也。香严智闲于沩山那里理尽辞穷,翻遍经典策子,找不到一句回应之话。此法师境界也。后离开沩山,不经意间听到击石破竹声而大悟,此禅师境界也。去年贫,不是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始是贫,锥也无。此是法师境界,又名如来禅。吾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此禅师境界也,又名祖师禅。牛头未见四祖前,天神送食,此法师境界。见四祖后,天人不来送食。此禅师境界也。修行只到法师境界,还不能真正见性,出离生死。须悟禅师境界,行禅师境界,方能大彻大悟,真正解脱生死。修行人,纵然未能亲证禅师境界,于此二种修行境界不可不知。若以法师所讲为究竟,终生闻法修行,不可见道。当以禅师之境为修行目标,依大善知识所教,勤而行之,终生不疑不退,必成圣道。
2024-01-17 学山文章
虚度生命问:师父好,最近这段时间没有上班,在家中无所事事,想干些什么,又没有动力,感觉自己虚度光阴,我要不要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去做些事呢?答:如果生命本身就是虚妄的,你怎么可能不虚度生命?虚度光阴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虚度光阴而不能心安理得。人们经常会一整天无所事事,在无聊和平常中度过。有的人接受了这种平常,从而能日复一日地安心于这样的生活。他们穿衣、吃饭、种花、锄地、割草,喂马,带小孩,打麻将,喝茶,说着无聊的话,在胡同里站着,坐在门口巴望着路上的行人,甚至还有可能去和麻雀、蚂蚁说话,他们接受了这样的生活,本来极其乏味的生活,在很多人眼里,却活出了诗意。而有的人无法接受生活中没有色彩和绚丽,没有故事和诗情画意,不想虚度时光,于是百般营造,创造新鲜,迷于故事之中,经历过山车似的惊吓,在生活中频繁出现事故,失去了最质朴的诗意生活。纵然创造出辉煌的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名留青史,被无数人纪念,又有哪个人不是在虚幻中度过呢?就算你发现了天大的真理,如佛陀一般,赢得无数人的尊重,享受了无数的荣耀,活得无比充实,最终还是要面对虚无。在梦中,人们会觉得一切都有意义。醒来时会发现,每一段时光,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在虚幻中度过。所谓凡夫,只是不能接受平凡,想创造不平凡的生活,最后迷在自己创造的故事中,经受起起落落,无法醒来。而一个领悟了实相的人,他会自觉地虚度生活,他不得不虚度岁月,因为他深知,岁月本来就是虚幻的。既知是幻,便能知止,安心无为。于是,他们可以无比“慵懒”、“颓废”地度过每一天,他们可以种菊、插花、整理旧物,可以一整天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或者可以为了做一顿饭花一个下午的时间。他们享受那种平庸和无聊,在下五子棋、跳棋或者玩俄罗斯方块的游戏中度过很长的时间,而不以为虚度。而大多数人,拒绝平庸,不能接受自己碌碌无为。他们为此创造了各种价值和意义,努力经营,看似活得充实,而实际上内心紧张而惶恐,就怕生活没有目标和意义,担心自己忽然间停下来,面对孤独和寂寞。他们需要不停地做事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们被“快乐”和“意义”俘虏,本来想摆脱空虚,最终却成了虚妄的奴隶。看到生命的虚妄,接受生活的平常,领悟到一切如幻,习惯于平庸的日子,享受虚度时光的悠闲和惬意,你的心便逐渐清如朗月,净如秋水。你会忽然发现一种弥足珍贵的真实:那永恒不灭的觉性。在虚幻与驰逐的故中停下来,发现那永恒真实的觉性,接受一切的平常。虽然生命依然是虚妄的,但从此,你的生命不再是虚度。
2024-01-17 学山文章
人人为镜像,互相见自己人与人之间相处,注意下面这些要点,就会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能透过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心智,并见到真实的自己。一,明界限,不越界。二,懂尊重,常赞叹。三,知退让,不争胜。四,表立场,敢拒绝。五,互借鉴,见自己。一,如何是明界限,不越界?你有你的道,他有他的道。你有你的事,他有他的事。你有你的功课,他有他的功课。你有你的生活,他有他的生活。你可以关心对方,也可以接受对方的关心,但是,双方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应该用在自己身上,应该努力了解自己,提升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把精力用在对方身上,更不是试图改变对方。即使对方是自己的至亲,也不能越界,去插手和干涉对方的生活。一旦你的注意力触碰到对方的边界,应该立刻觉察并停止,否则就会让对方感到不适,因此破坏你们的关系。六祖大师说:色类各有道,互不相妨扰。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有自己的因缘果报,有自己未完成的功课,有自己的道,离开自己的道,干涉别人的道,不仅自己一生过不好,也扰乱了别人的生活,两败俱伤。二,如何是懂尊重,常赞叹?你有你的观念和想法,他有他的见解和信念。你有你的兴趣爱好,他有他的兴趣爱好。你有你的脾气秉性,他有他的脾气秉性。你有你的习气毛病,他有他的习气毛病。你有你的长处优点,他有他的长处优点。不要认为自己的想法有多高妙,从而轻视别人的想法,只是因为各自的因缘角度不一样,所以才会有不同的认知和见解。不要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不足相比而心存傲慢,也不用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较而心存自卑。理解自己,也尊重别人。站在更高的实相角度去看一切人的一切想法,就会生起平等心、大悲心、尊重心和接纳心。常说赞叹的话、认可的话、肯定的话,少说挑剔的话、批评的话、指责的话。民间谚语说的好:顺情说好坏,耿直外人嫌。又说:人受一句话,佛受一柱香。多与别人共情,少去突出自己的个性和观点;多求同,少存异;多泯除自我的意见,多体谅他人的处境。自然就不会自负傲慢,自以为是。别人是否真的那么好,不重要,常尊重别人,赞叹别人,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好。赞叹的是别人,庄严的是自己。三,如何是知退让,不争胜?亲密关系或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喜欢争强好胜,不肯认输,怕没了面子,脸上挂不住,虚荣心受损。但往往是胜了道理,输了感情。胜了言辞,输了修行。胜了心气,输了友谊。胜了脾气,输了心智。胜了面子,损了关系。在与亲密关系的交往中,常察觉,常反观,更能历练无我与不争,更能考验一个人的真实修为。在有理的时候,能够退一步,不再争理,说明你真明理了。在可以多说的时候,不说了,或者转一个话题,说明你真会说话。在起冲突,有矛盾,生对峙的时候,你放弃了自己的坚持,撤销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的我执减轻了,定力和智慧提升了。就在与他人产生矛盾的地方看到自己的偏执,放下自己的偏见,去除自己的自负。那才是一个修行人的真正修炼处。四,如何是表立场,敢拒绝?如果因为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完全不同,也不必一味地忍让对方,被别人打压和欺诈。要懂得表明自己的想法和立场,敢于对无理要求和过分的干涉说不。就算是自己的父母和上级,如果对方向自己提出了过分的要求,或者强迫自己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纠结和犹豫,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向对方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心意。一定要态度坚决,不可唯唯诺诺,更不可出尔反尔,举棋不定。不要给对方自己软弱无能的印象,要懂得及时远离,与对方切断联系。如果对方是自己的至亲,要看到对方真实的悔改和表现,再决定是否与对方恢复关系。要知道,即使是佛菩萨,也有感化不了、度化不了的人。比如一阐提,比如那些顽固不化的恶人。对这样的人,我们不必执着要去改变他们,也不用去包容、原谅他们,要懂得果断远离和及时放下。不要因为那些永远无法改善的人际关系而心存苦恼,或者对一份过往的不善关心而耿耿于怀。对那样的关系要及时清理、斩断和放下,然后在新的人际关系中重新修炼自己。五,如何是互借鉴,见自己?人际关系最重要和本质的意义不是对方,而是透过对方看到真实的自己。对方就像镜子里的我们,而你自己才是站在镜子外面的人。你要透过镜子看到自己。你在对方身上看到的问题,十有八九是我们自己内在投射或折射出来的问题。你看到的外在的人,本质上都是你的分身,是你的化身,正所谓千百亿化身。你不可能遇到心外的人。你不可能遇到你没有进行投射而产生的人。一个人出现在你面前,你并没有对他投去任何想法,这个人并未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但是,就算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人,你对他有各种想法和评判,你要觉察到,那是你心里的生起的影像,是来敲醒你的一个契机。不要被那个相和你的评价所骗。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何如此?以心外无他人,唯有自己故。所见非他人,皆是自己故。从任何你关注的人身上看到自己,见到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提升自己,那才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意义。请珍惜并利用好所有你遇到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提起觉知,升起理解,开启心量,产生共情,生发慈悲,提练出爱。愿我们都能在人与人的这面大圆镜中照见自己,觉悟自己,才不辜负那一次次的相遇,相知与相融。
2024-01-17 学山文章
恶人与觉者城中一个臭名昭著的恶人来到一个觉悟者面前,觉者对他并没有任何讨厌和嫌弃,而是非常诚恳地邀请他坐下来。“恶人”突然发现,在觉悟者面前,他无法再生起恶心。他甚至认为自己忽然变得很好。他跟觉悟者相视、交谈,很放松,他不再像在其他人面前那样局促不安,而是既自然,又亲切。两个人坐得很近,觉者还把自己吃的桔子分给恶人,并为他倒了一杯茶,用觉者自己的杯子。他们像故友一样。坐在觉者身边,那气氛让“恶人”觉得非常和谐与融洽。“恶人”很惊讶,他在觉者面前不再感觉自己是个恶人,而在别人那里,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个恶人。他生平第一次感受到被人尊重和平等相待,所以,他兴致勃勃。他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开怀大笑,他天南海北地和觉者聊了很多。在觉者面前,“恶人”之所以不再觉得自己是个“恶人”,那是因为觉者并没有认为他是个恶人。在他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和他一样的平常人,虽然对方有很多习气和毛病,但是在觉者看来,它们都很可爱,而一点不可恶。就算这个“恶人”说话粗鲁,东拉西扯,思维混乱,甚至动作莽撞,毫无礼貌,但在觉者面前,这一切都成了可爱的特点,而不会变成讨厌的缺点。“恶人”被觉者当成朋友对待,所以,他感受的不是轻视,而是尊重。他感受的不是偏见,而是平等。他感受的不是嫌弃,而是重视。觉者跟恶人聊天,问他家在哪里,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爱好。“恶人”如实地回答觉者,说自己是一个屠夫,经常打架斗殴,经常欺负弱小,骗人钱财。当觉者听到他的叙述后,总是笑着说:嗯,这很好。“恶人”感觉非常惊讶,因为当别人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后,都会对他投以厌恶的目光,而觉者却没有。于是他问觉者:大家都很讨厌我,甚至怕我,您为什么说这很好?觉者说:因为我也曾做过这些事。“恶人”说:您看上去如此瘦弱,如此慈悲,怎么可能会欺负别人?觉者说:你是用身体欺负别人,而我曾经用思想、语言控制别人,伤害别人。从某种意义上,我对别人的伤害更大,我更恶。“恶人”不太明白觉者所说。他说:我不理解您所说的伤害,也不觉得您是一个恶人。我觉得您非常好。觉者说:那是因为你心中还存有最珍贵的善意。恶人说:我就是觉得您人很好,没有把我当坏人。觉者说:我也不知道我算不算一个好人,但是当你把我当成一个好人时,我感觉自己很好。当我告诉你我曾经伤害过别人时,你明明知道我是坏人,还是没有把我当坏人。所以说,是你心里存有的善意让你觉得我是好人。我很羡慕并赞赏你心里的善,那真是太宝贵了。它让你看到一切都是善意的。恶人说:可是我还是有看不惯的事和人。觉者说:没关系,只要你心里的善还在,你总会看到善。就算所有人都觉得你不好,你也会认为他们很好。因为那好只跟你有关,跟他们没关。这次恶人似乎听懂了觉者的话。他说:原来是这样。我看别人好,好的不是别人,是我自己好。我看别人恶,恶的不是别人,是我自己恶。是这样吗?觉者点了点头,然后说:你要原谅世人对你的看法,因为那原谅跟他们无关,而跟你有关。那是你心中永远珍藏的善意。它比一切都宝贵。当你原谅他们之后,他们将不再讨厌你、害怕你。就像你原谅了我,所以我一点都不怕你,相反,而是非常喜欢你。恶人听完觉者的一番话,沉思良久,然后默默地留下了眼泪。最后,他握着觉者手大笑起来,说道:谢谢您,您救度了我。觉者说:也谢谢你,你也救度了我。
2024-01-17 学山文章
什么是见性师父,请问您:如何见佛性?答:佛性这个概念的施设是诸佛对自证常乐我净境界的一种形容,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叫佛性,也没有一个实有的佛性可见。说见佛性,六祖大师说: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六祖大师所说离假即心真,是指非离假外别有一真心可见。言见性者,亦复如是,只是针对修行之人在具体的对境中不再执迷于幻象,不再分别自心境界的一种形容,而实际上,并没有一个能见佛性的主体,也没有实有的佛性可见。这种能所双泯而无所住的状态,假名为见性。永嘉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心法双忘,能所双泯,即自是真。非离此外,而别有真。金刚经云:非法非非法。又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一个人不再对现象世界产生痴迷和执着,亦了达没有一个内在的自我,把这样的一种智慧和能力,称为见佛性。诸佛觉者所有对佛性的描述,其用意不是强调佛性是什么,而是引导我们远离对虚妄境界的执着。如果我们修行的目标只是一味地研究或思考什么是佛性,而不去看自心执着了什么,该放下或远离什么,该转变什么用心,这样的话,就会陷入知解佛性和口说般若的修行误区,穷劫都不能见性。说佛性是真,是常,是善,是不生不灭,是决定,是解脱,这些描述,并不是引导我们去找这样一个存在,而是让我们认清我们执迷的那些东西都是无常、生灭、不善、束缚和虚幻的,从而远离它们。远离它们的刹那,就是见性,就是佛性在显现,离此远离,无别有佛性可见、可证、可得。故黄檗禅师说: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三祖僧璨大师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正是此意。但于一切时中,一切处,直用见闻觉知,而不生能见所见之想。六根常用而不染万境,烦恼不生,即是见性之义。问:那古人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又如何理解呢?什么是识得本心?本心不就是真心佛性吗?答:所谓不识本心,正是因为执着有法可得,有本心可悟,有佛性可见,所以不识本心。知道本心无少法可得,亦无法名本心,是名识本心。如是识得本心,一切修法、证法、得法之心即歇。诸心即歇,歇即菩提。离此歇外,无菩提可得。若不歇心,穷劫觅菩提不可得。所以释迦佛于燃灯佛受记,只是歇下了求菩提之心,只是悟得无有少法可得,是名无上菩提。实无菩提可悟、佛性可得。然说歇只是对求觅而言。有求觅,方言歇。若无求觅,亦不可执于歇。若着于歇,贪于静,则堕声闻二乘境界,入于死水,不得活于法身。所以从上诸圣只说贪嗔痴浊边过患,少言真实清净境界。若一味言清净境界,众生闻之,则有贪着。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古人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故知佛法只是对治之法,一期应病与药,黄叶止啼,非是真实。真实之法,离有无,绝对待,不思议,超心识,言下相应,顿超凡圣,乃诸佛自证圣智之境,不可有丝毫拟议取着,如大火聚,一切近者皆烧却。故知见佛性者,但离诸有为生灭、一切无常之法。经云:空者,谓无二十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不空者,常乐我净。若能离假,真亦不可持,实无法可得。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又云:知幻即离,亦无渐次;离幻即觉,不作方便。永嘉大师云:不见一法即如来。不见一法者,即是如来性。非离不见一法外别有如来性。达摩祖师云: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中道。故知非有非无心,即名本心,亦名不起一切心之心,亦名不“无端起知见”心。即祖师所云“切忌动着”之心。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何以故?是无法可得,故妄念都息。本无烦恼,焉有菩提?若本无烦恼,别说佛性者,是知上立知,即无明本。如今求佛道者皆立能见、能闻、能嗅、能触、能知者是佛性,或别立一真性,皆犯此病,修道人不可不知。六祖大师说: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圆觉经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众生本在法性中穿衣吃饭,若真了达,既不断妄,亦不修真,任心自在,名之为佛。此是见性之义,亦不可执着此说,以解为会。但向内转贪嗔痴为戒定慧,于诸习气中转动而无痕,自悟自修,亦不见能转所转,直用直行,得大自在,此人会修行,名为正见。自古以来禅宗祖师文字方便教授,皆不离此义,只是解粘去缚,并无实法与人。若离此别有所说,妄立真性,即知错谬,背道而驰。至于末后一句,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者,皆以此见性之义为基础。然后发挥本心,全体起用,纵横自在,不存轨则,超心意识,鬼神莫测,须实到恁么境地功夫始得,非是妄想意识所可测度也。
2024-02-02 学山文章
母亲,一场梦问:师父您好,母亲去年四月份在清晨睡梦中永远离开了我们,到现在我还是无法承受母亲无声无息的离开,除了悲痛欲绝,失眠,还有些抑郁。请教师父,如何从这种痛苦中走出?答:你母亲生下你,从小把你养大,爱着你,还有这中间发生的许许多多事,直到你母亲忽然离开你,这是一场梦。梦早就结束了,而你该醒醒了。让你痛苦的并不是母亲的离世,而是你对一个幻梦的执着和对一个既成之事的抗拒。问:怎么可能是梦呢?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答:若不是梦,为何母亲不在了呢?所以明明是梦。母亲早就离开你了,那只是个梦,而你还在梦里。承认那是个梦只会让你更加轻松,从而获得解脱。如果不承认那是梦,就只能继续受苦。就好比,一块石头挡在路中间。你不可能对这块石头耿耿于怀,一直怨恨着它挡了你的路。除非你完全不懂得爱自己,而想让自己活在痛苦中。你不可能永远去爱一个屏幕里的影像,除非你把他当成真的,而让自己在虚幻和不可得的妄想中受苦。你不可能会对一部戏里的角色的死去感到痛苦,除非你把自己活进了戏里,一直不愿从戏里走出来,去面对现实。你不可能对着阴暗的天色大骂,你为什么不晴朗起来?除非你极度的愚痴,想与无常的大自然对抗。你不可能看到一片落叶,而无比忧愁地反对它说:你为什么要落下来?请你不要落下!除非你疯了。你不可能对着水流说:你为什么要流动?请你停下来!除非你想操控水流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你不可能对着昨天说,请你回到今天来。过去已灭,不可复得。除非你神智完全混乱。你不可能看着自己变老的容貌而对自己发怒:你不要变老!否则,我就要憎恶你。除非你想虐待自己。如果你不能接纳母亲离世,你就无法接纳其他亲人离世和你自己的离世,你会在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一次次尝受这种痛苦。母亲去世,就像石头摆在道路上,叶子落下来,天色阴暗,水流动一样自然,而且,那并不是真的。那只是发生在我们心识和妄想中的梦,它们是无常的,早晚都会消失。而你迟早要醒来。你什么时候从母亲这个无明之梦中醒来,你的痛苦什么时候结束。你什么时候认识到,一切的发生都不是真相,你什么时候才能解脱所有的苦。我们对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没有控制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并接纳它们。母亲离开了你,这看似是个噩梦,而实际上是一份礼物。它在告诉你,你一直在做梦。现在,你该醒了。如果你执意还要继续活在梦里,好吧,继续受苦。如果此时你不醒来,你还要继续经历更多的噩梦,比如将来你其他亲人的离世,还有你自己的离开。觉悟到你和母亲都不真实,认识那个不会生,也不会灭的你,那才是你唯一要关注的事。母亲离世对你来说只是个幻梦,请醒来并忘掉她。你的母亲并不是真正的母亲,而只是你心中的一个执念。放下她,也放下对幻梦中一切的执着,你就超度了母亲,超度了世界,也解救了自己。
2024-02-02 学山文章
圆觉经中的四相之义经常有人问我圆觉经中的四相其义如何?我已在圆觉经中讲记中详细解释,有想深入了解的同修,可以去看我圆觉经讲记里的文章。今写此文,再简要描述一下什么是圆觉经中的四相及如何破除此四相。四相者,主要是讲修证者在修行过程中还存有的我执的状态,都是指还在心意识中做活计,而不自知。只不过,表现为四种稍有不同的方式,其本质都是在识心里打转,未能出离心意识。我相者,谓心识妄计我有所证。如:我觉悟了实相。存有我所觉悟的实相,乃至清楚了达实相是无法可得,如金刚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无上正等菩提。就算有人亲悟此理,如果只是知解及识心所计故,说明能觉的根本我执还没破。若破此我相,则居一切时,不得起我觉悟了实相的念头。所谓佛不住涅槃。人相者,谓心识妄计我有能证。如:我开悟了,我见性了。心中只要存有我开悟了,我见性了这一念,以此为真,心生住着,说明还有能觉悟的我没破。如金刚经中须菩提言: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须菩提不作是念,就是在破我相。所以,要破人相,不可心存我已经开悟的念头,不能心存此想,谓以为实。若于此想生于住着,则人相显。众生相者,谓心识妄计我离于能所。如:我没开悟,我没见性。我没开悟,看上去是没起开悟了的相,但其实还是有我。它和我开悟了是一样的,都是识心妄计出来的,都是我执。破此众生相者,既不能起我开悟了的心,也不要起我没开悟的心。如果真开悟了,该说就说,只要心中并没有真的生于此想就可以。不须回避于我,但能于我不生执着即可。如僧问六祖:黄梅意旨,什么人得?六祖说:会佛法人得。僧问:和尚还得否?六祖说:我不会佛法。如梁武帝问达摩:对朕者谁?达摩云:不识。此皆是离众生相者。寿者相者,谓心识妄计我离一切相。如:是觉性本身开悟了,跟我没关系。这仍是识心我相在起作用,只是换了一种说法。破寿者相者,连觉性都不能立,亦不立菩提、涅槃及一切胜义谛相。圆觉经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如洞山云: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如僧问云门:如何是佛?云门云:佛是狗屎橛。方能破寿者相。用现代话说,就是别在这儿杵着,该干嘛干嘛去!若想离四相,须学习禅宗祖师的手段和功夫,于一切处不住,及时转身,不被识心所缚。如赵州云: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证此语,即离四相。这就是圆觉经为什么是诸佛如来自证圣智境界的原因。此须心行,不在知解。须真参实修,真实离诸心意识者方能相应。只会得如来禅,不能除此四病。会得祖师禅,行得了向上一路,久久纯熟,才能彻底离此四病。
2024-02-02 学山文章
人生第一要务经常有人问我:师父,我可以带着孩子或老公一起来道场参学吗?面对这样的回复,我都是断然拒绝。想带着孩子或任何家亲眷属来道场修行这种想法,就像一个人要参加跑步比赛,想把自己跟另一个人绑在一起进行一样。一个人全身轻松地参加比赛,还不一定能赢,更何况绑着另一个人。修行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轻装上陈,全神贯注,不遗余力,心无旁骛。即便这样,也未必能完成比赛。修行亦复如是。即使全部心力都用在自己身上,尚不能有足够心智了解实相,出离生死烦恼,更何况心里兼顾着旁人。当有人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时,说明他还根本不知道修行意味着什么。你当然可以在红尘中修炼,你可以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在人际关系中修行、觉悟,那是你的自由和选择。你甚至可以抱着婴儿一起打座,扶着老公一起行禅,带着父母一起去拜佛,但那只能是表演和作秀,而不是修行。不管你在哪儿,和谁在一起,修行的前提是,你的用心是在自己这里。你不能把心思用在别人身上而欺骗自己说是在修行。六祖大师说:各自观察,莫错用心。又说:色类各有道,互不相妨扰。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心里挂碍着他人。不管你条件多好,如果你心有挂碍,就没办法深入实相。你的心不在自己那里,整个人是游离的,佛也帮不了你。学法修行犹如一人与万人战。只要你能放下所有人,孤注一掷,一心一意,专心学法,再笨的人,都能成就无上菩提。活着是自己的事,修行是自己的事,生死是自己的事,觉悟是自己的事,解脱是自己的事。你的神识只跟你自己有关,只有你自己为它负责。没有任何一个灵魂可以代替你觉悟或受苦。当你烦恼时,当你遇到生死大难时,你会发现,谁也帮不了你。而在此之前,你却把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他人身上。只有一种迷失,就是关心别人,操心别人,管控别人。当你开始操心自己,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就算你已经年过半百,但是你还从来没弄明白自己是谁,你的人生还没开始呢!如果你的心还在别人那里,你的生命还在婴儿的襁褓里熟睡呢。觉醒从关注自己开始。就算是你的至亲,你能替他走路、穿衣、吃饭、说话、上厕所、得病、受苦、修行、觉悟吗?不能。你除了在那里为他消耗自己,打各种妄想,你无法为他做任何事。这个世间还有多少人整天在操心儿女、妻子、老公、父母、他人的事!而忘记了最重要的一件事:自己。所以叫愚痴颠倒众生。生死路上,无明夜里,每一个灵魂都是独来独往。没有谁可以真正扶持谁、帮助谁,救度谁。人唯有自度,方能度他。古人云:自悟自修,自成佛道。努力地觉醒,认识你自己,那才是你人生的唯一意义。其他一切,都要为此让路。把所有从他人那里消耗的精力收回,用百倍千倍的时间和精力经营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操心你自己!那才是你人生的第一要务。
2024-02-02 学山文章
做一个无自我而有佛性的人佛教崇尚无我的精神,也会倡导众生达到无我的境界。然而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了无我,甚至将无我视为一种极端和偏见,泯灭人性,断灭真如,导致修行不仅不能解脱,反而进入了另外一种偏执和歧路,受无量苦。一个无我的人,并不是一个没有主见、毫无原则、软弱无能、任人宰割的人。如果你认为无我,就是彻底割除所有跟我有关的想法、观念与见解,那么,你进入了一种断灭的无我,会破坏人性,不见佛性,永远无法达到佛陀所说的真正无我。佛言:我与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名佛性。涅槃经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是故,无我的真实含义是离于我与无我的执着。若执于无我,等同于执着于我。一个无我的人,不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情感爱憎,没有是非标准的好好先生。如果你认为无我的人就是唯唯诺诺,逆来顺受,没有任何是非观念,对一切都说好,那不是无我,那同于无情。那是一种愚痴与邪见。以那样的认知,永远无法达到佛陀所教导的无我。涅槃经云:唯断取着,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性者,中道之义,非有我非无我。若执着于无我,以有执着故,执着成我,非是无我也。一个无我的人,更不是一个对一切人都好,唯独对自己不好的人。一个无我的人,首先是对自己仁慈,其次才会对一切人仁慈。对自己不好,能对他人好者,无有是处。一个无我的人并不是一个木偶人、机器人、植物人、麻木的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有觉性智慧,有善恶标准的人。有些人以为无我的人就要一味地忍受恶法和别人的伤害,一味地压制自己的感情,一味地要求自己没有分别心,那样的认知,只是把佛性本有的我之作用给扼制了,非但不能解脱,反而会制造更深的无明和痛苦。涅槃经云: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维摩诘经云: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一个无我的人,仍然会有自我,只是没有了对自我的执着。一个无我的人,仍然会有感情、分别心、自我的意识,只是没有了对自我和个别事物的痴迷和执着。一个无我的人,也会有爱憎、善恶、好丑的评判,只是没有了对任何事物的攻击和伤害。一个无我的人,只是没有了烦恼苦、无明、颠倒和邪见,不是没有慈悲喜舍、自在、智慧与解脱。一个无我的人,看上去可能仍旧是一个凡夫、一个有我的人,但是,他不再以有我的执心做一切事,生一切心,贪一切物。他会随顺世缘,不与世争,不与物逆,也会享受这个世间的一切美好,而于中不生贪恋。善知识,你对我无的领悟是怎样的?你还在执迷做一个“灭掉我”的人吗?你还在痴迷地想做一个好人吗?你还在泯灭人性地去要求他人做一个无我的人吗?你还在幻想着怎么把自我干掉而成为无我吗?请放弃那些想法和观念吧,做一个真实的人,做一个无烦恼而有佛性的人,做一个无我执而有主见的人,做一个无自我而有真我的人。
2024-02-02 学山文章
修行者的通病大多数修行人都会犯同情别人的错误,对别人滥施好心,结果,一次次被坏人利用,屡遭欺骗和伤害。不要同情别人,你同情谁,谁就会害你。要知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愚人背起别人的恶业因果,智者将别人的因果交给他自己。不要借钱给任何人。能还你钱,就不会向你借钱。别人好意思让你付出,你却不好意思拒绝,只能说明你太愚痴、太软弱。遇到任何人,不要轻易把自己不堪的事全都说出来,那样会让别人抓住你的弱点,会轻视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肯全抛一片心。删除和远离所有让你不舒服的人,及时止损比得到更重要。你的情绪就是你的命运,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世界。你可以原谅别人一次,但不要原谅第二次。如果你不是圣人,就不要强迫自己做圣人。去见任何能帮助你破除偏见、提升认知的老师。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去见他,向他学习新的思想和认知。不要总想着在网上学习,在线上学习,不要以为什么都不付出就能向别人学到什么。以苟且之心获得的东西一定没有什么价值。去见任何老师时,一定清空自己所有的想法,具足谦卑与恭敬,否则,你将一无所获。要记住,你的认知不变,圈子就不会变,人生就不会变,固有的轮回模式就不会变。人性是佛性的基础。了解佛性前,先了解人性。人性尚不了解,能了解佛性,岂不是天方夜谭。什么是人性?贪财好色,欺软怕硬,趋利避害,不敢承担,胆小怕事,恨人有笑人无。这就是人性。正面看待这些,你就不会义愤填膺。不要总想着做好人。不是让你去做坏人,只是建议你别老想着做好人。别贪图好的名声,更不要为了维护好名声而让自己活得越来越不自在。有时候,坏名声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好处,它会让你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形象,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你。而好名声会拖累你一生。对钱没有欲望的人都是不缺钱,或者挣够了钱的人。想挣钱,对钱有欲望,并不是坏事。重要的是,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途境,加上勤劳的工作而挣钱,这本身就能体现出你的修行和你与人打交道时的智慧。如果你想挣钱,却挣不到钱,要反思你的想法和认知。不切实际,活在对圣人的幻想中,渴望成为圣人,将佛法与修行视为神圣,也拿圣人的标准要求他人,是所有修行人的通病。这些人越修越幼稚、狭隘、愚痴、偏执、自负、可悲。并且到死都守着他们的成见,以圣人的尺子到处去衡量别人。结果,他们发现没有一个人符合他们心中圣人的标准。即使有,也是他们幻想出来的。当他们走近他,也会大失所望。因为他们发现,原来圣人也穿衣、吃饭、喝水、有七情六欲。远离那些给你设置条条框框的人,远离那些动不动就批评你、挑你毛病的人,远离那些总是否定你的人。去接近那些很少看你缺点的人,去接近那些坐在他身边,就会感觉轻松、舒服、自在的人。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当你软弱无能,就不要怨恨别人欺负你。自立自强,不是为了欺负别人,只为了震慑那些想欺负你的人。因缘和机会,都在行动的路上。不经历一无所有,很难经历拥有一切。修行人不是要把自己修成呆子、傻子、疯子、神经病和软柿子。而是要修成一个独立、自强、有主见、明是非、肯担当,敢出头的人。少几分儒雅,多几分痞气;少几分柔弱,多几分霸气;少几分佛气,多几分魔性;少几分规矩,多几分精怪。这才是一个修行者的本色。关注自己,少管别人,那是人生最重要的觉醒。你的坏我都知道,我只是不屑于同你一样坏;你的聪明我都晓得,只是我认为那是愚笨,并不是真聪明。修行者的善良与纯粹并不是幼稚和无知,而是明明知道世间的一切罪恶和丑陋,却依然不去造恶。虽然不去造恶,不代表默认那些罪恶,而是有力量向那些恶说不。想被所有人认可的心,是一种最大的恶。你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和包装,更不需要迎合别人而扭曲自己。
2024-02-02 学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