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直说8

2025.04.29

真心直说7

2025.04.29

真心直说6

2025.04.29

真心直说5

2025.04.23

真心直说4

2025.04.21

爱为佛性

爱为佛性佛说无我,只是对治众生我执的方便说,非是究竟。若人执着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不能真实见于佛性,不得解脱生死。经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又云:有病以空得医,空病无药可医。若人执空,生于断灭见,则生命易流于枯萎,了无生趣,亦于世间毫无利益,如同死灰,不复起于一切佛法。涅槃经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即是如来。又云:若人修习如来密藏无我空寂,如是之人,于无量世在生死中流转受苦。又云: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很多修行人被无我、空寂、断灭、虚无、无意义所困惑,堕入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或修于小乘自了,或逃避世间,守于寂灭,皆不能于广阔的生命中得大自在。这是因为不了解实相,堕入了断灭无我的空见中。所以,真正觉悟之人,不会堕入空灭法中,认为世间一切皆苦,一切皆为虚无,一切皆无意义。而会于众生中生起大悲,妙用如来自性,爱一切众生如同己子,即是生命最神圣和真实的意义。世间一切皆空,唯有如来性不空。世间一切皆空,唯有爱不空。爱即真我,爱为不空,爱为佛性。空只是觉悟之路上的化城,不空才是实相中真正的宝所。无我只是没有一切我执、烦恼、诸苦、无明,非无如来真实之性。如来真实之性有我,有常,有乐,有净,有一切清净解脱智慧功德,这才是实相。生命恒常,无有断灭,以爱为体,示现慈悲喜舍,这才生命的实相。所以,如果你感到生命虚无,没有意义,就去爱你身边的人吧,在爱中褪去自我,净化烦恼,断除一切虚无,彰显如来真实本性。慈悲喜舍,普行恭敬,布施爱语同事利他,将一滴水融入大海,在整体中,在众生中,圆满自己真实的本性。 

查看全文
虔诚问自好

虔诚问自好所有人际头系中的冲突与矛盾都源于自我的执着。谁先看到自己的我执,并低下头来,不再坚持自我,谁便会在关系中解脱。在关系中解脱不一定是离开对方,而是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不再坚持自己的认为。就算你逃离一种关系,你内在的问题未必得到解决。所以,伤害你的永远不是外在的攻击和意见的不同,而是自己对自己深深的执着与保护。自我是对真实自性的无明和关闭。每一个自我,都欠它自己一个折服。折服你的,永远不是外在的权威和对抗,而是你本性的柔软,自心的空无和内在的真实。你顶礼的可能是一个石像,一棵树,一座山,一个符合,一个人,你顶礼的不过是你自己内在的谦卑与柔和。每一个亟待解脱的灵魂都欠自己一个退让和伏软。没有谁需要你的认输,你高高的头颅和我慢需要一个跪拜来解脱它自己。当你向自己低头,你与真实融汇。古人云:退步原来是向前。一个抗拒外在力量的人,事实是在坚守内在的自我。没有任何外在和权威会控制你,除了你自己。尤其在亲密关系中,认输、服软是解决矛盾冲突的一剂良药。看到自己的过错,一个真诚的道歉,可以化解所有的怨恨。当自我低下它强硬的头,它便解脱了。它臣服的不是某个个体,而是真实的自性。当自我不再要求被看到,被凸显,被认可,被推举,它回归到无限中。让你低下头的永远不是外在的力量或人,而是你自己完全的破防。让你放下自我的永远不是外境的打压,而是你领悟到自我的虚妄与空无。防御和怀疑造就了坚固的自我,当你不再坚持自我的想法,撤消防卫,你会消失在圆满的爱里。一个人翻山越岭,去见不同的人,去经历一切,去与外在的一切摩擦和交战,不过是为了看到是自我在制造痛苦。除了疲惫,它终将一无所得。当他停下自己与自己的交战,他便能在完全的空无里与自己握手言和。一切都是你自己,你遇到的都是你内心光明的使者。你看到的所有引起你不适和烦恼的,都是融化你强大的自我的一道光。它带着爱来到你面前,那可能是一个痛苦,也可能是一个疑惑,可能是一个恐惧,也可能是一个忧虑。领悟那裂痕产生的原因,重新回到完整中。在所有的冲突中去看到自我的虚无,不要被自我蒙蔽在荒原。万物皆松软,一切都可爱,回心归自性,虔诚问自好。

查看全文
礼本折慢幢

礼本折慢幢法达禅师去见六祖,礼拜时头不至地。什么是祖师?看到学人平时的言行举止,一眼便能识别他的修行。六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法达说: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六祖说: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修行人学法亲近善知识,先须除却心中我慢、观念和知见,具足恭敬心,降服自尊心,方可求法。善知识若见学人心有我慢,要么严厉指出,如果对方根本听不进去,就会直接赶走。如果学人心存傲慢,而不自知,就算学习再多佛法知见,我相不除,空有道理,不得解脱。六祖大师说: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永嘉大师来见六祖,振锡而立。六祖大师说: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古人求法,不管你是何方大德,只要来善知识处拜见,先要伏下自己的我慢心,恭恭敬敬礼拜。虽然永嘉大师一开始没有礼拜,但是几番对话之后,还是具足威仪,礼拜了六祖。此是求法之人必须要具备的恭敬心。修行既不能拘泥于威仪细行,也要在细节处看到自己的真功夫。礼拜本身不仅仅是尊重善知识的一种礼仪,更是降服我慢的一种方式。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见到四众,会一一礼拜,并告诉对方,我不轻视于你。这种恭敬心正是去除我相和我执最好的修行方式。六祖一直告诉大众要普行恭敬。恭敬遍布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每件事、每个细节。会修行的人,只行此一事,即能成就无上菩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便是礼敬诸佛。诸佛者,一切众生是。行于恭敬,才是真修行。行于尊重,才是大智慧。礼敬他人,才是真功德。若轻人,有无量罪。阅读三藏十二部,讲法天花乱坠,证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恭敬他人之心。佛法智慧、功夫、功德,无不从恭敬中来。自古以来,得道之人,无不从恭敬中生一切慈悲智慧解脱三昧。恭敬即是一体,一体即是实相。不行恭敬,能得一体者,无有是处。佛法的道理和知见可能三五个月,三年五年就学会了,恭敬他人,真正去除我执,是我们一辈子的修行和功课。有些学法之人到善知识面前求法,经不起师父几句骂,反驳辩解,心生怨恨,愤愤而去。以如此轻慢之心,如何能学无上佛法。古人求法,皆是志诚慕道,对善知识伏膺诚恳,执掌屈膝,整仪端容。晓夜忘疲,始终虔仰。折挫身口,蠲矜怠慢。不顾形骸,专精至道者,可谓澄神方寸矣。学人恭敬礼拜善知识,并不是善知识需要你的恭敬和礼拜,而是学人自己需要那样一个礼拜来折服自己心中大大的我慢。所以,如果这个世间你找不到一个可以恭敬并给他顶礼的人,那么,给你自己顶礼。将你的自我低伏在空无一物的本性里。每一个众生都欠一个顶礼,欠对自己的一个顶礼。故修一分恭敬,去一分我执,少一分无明,灭一分我见,得一分清凉,享一分柔软,证一分解脱。修十分恭敬,少十分我执,去十分无明,灭全部我见,得十分清凉,享十分柔软,证十分解脱。恭敬别人,不是迷于别人,高推别人,崇拜别人,重视别人,而是降低自我,降服我相。尊重,礼拜,恭敬,是所有人的必修课。让我们在普行恭敬中亲证佛法的智慧和解脱,而不是在语言文字中议论高超的道理和知见。让我们在恭敬心中共享一心的平等,而不是在争论中被自我耍得团团转。

查看全文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通达因果,又不被因果所束缚,是一个觉悟的人重要标志。如果太执着于六道生死、因缘果报,就会堕入世间善法和有为法,还在生灭里转,无法真正出离生死轮回。如果完全忽视因果,不在意因果,没有真正转所依识,达到心无所住,不取着自心境界,又会堕入断灭空,枉受诸苦。尤其禅宗修行,不讲持戒,不强调因果,就会让很多人误以为学习禅宗可以不拘小节,不用去考虑因果的问题。这是大错特错的。禅宗的修行和持戒是从每一个心念上入手,在最细微的地方防范,而不是执着于外在的持戒或犯戒。虽不注重相上的行为,但是你的每个起心动念,每个不善用心,每个住着心都会对自心产生相应的作用,不会有丝毫差错。所以,禅宗的持戒更严,真正的禅宗学人对因果的领悟更深。大家不要觉得自己学了禅宗,学了个空理,学了个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本来无一物,就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你平时的每个起心动念,每个贪嗔痴念,每个住着心,每个不善用心,每个对立心、怨恨心、嫉妒心、恶毒心、欺诈心、谄曲心、骄慢心、狡伪心,都会在你的心上形成业力,第一受害者就是你的身体。如果你放逸、纵容你的习气,它们就会变成一种惯性的力量不停地作用在你的身心上,等待机缘成熟,便在你的身心和境遇中显现出恶果来,反噬你的心。那时,你只能自受苦报,无人能救。所谓领悟诸法空理,只是为了不取着一切自心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求、无所住,能够随时放下过往的不善用心,而不是为了让你继续贪著和造业。维摩诘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涅槃经云: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达摩祖师说:有疑即不做,做了不免因果。又说: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故学法人,于自己日常每个行为起心动念,不可不慎!切不可堕入空见中,任意胡为。古人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故学法人应当念念善护己心,相信因果,不昧因果,切不可任意妄为,拨无因果,放逸而行。否则,受殃有日在。 

查看全文
在你的痛苦上做功课

在你的痛苦上做功课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所谓世间,即是人际关系,离开人际关系,没有世间。所以修行就是解决人际关系中产生各种的问题,从而觉悟实相。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也可以被称为课题或功课。没有单独的课题。所有的课题都是双向的。因为没有单独存在的人,所有的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你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你遇到谁,和谁产生什么样的交流或链接,就会在你们之间呈现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我们内在没有完成的功课。只是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课题,而大多人迷在了别人的课题里,或者完全看不到自己的课题。只要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痛苦,那里一定有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只要它显现出来,就有它显现出来的意义。当一个矛盾或痛苦出现,迷人只会不停地想对方有问题,评价和指责对方,企图改变对方,而觉者一次次地回到自己这里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挖掘,看到自己哪里出了错,并改变自己。当一个课题或问题出现在我们生命中,那一定是在提醒我们内心中还有存留的没有解脱的自我,佛法中称为俱生我执。我执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当产生你烦恼时,那就是自我在起作用。所以,当你因为某件事痛苦时,要敢于直面自我和烦恼,直到你发现自我并不存在,痛苦也会慢慢消失。如果你畏惧烦恼和痛苦,想通过逃避来解脱烦恼,你会步入歧途。佛法中的声闻乘人就是无法面对在与众生接触时反射出来的无量烦恼而选择了暂时的清净和少分解脱。自我为了保护自己,它会穿上各种隐身衣,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回避自己的问题,让自己误以为自己是清净的、解脱的、没有烦恼的。而实际上,它只是把自己没有解决的我执隐藏起来了。你逃避的会永远出现,直到你勇于面对。面对是人生最高的智慧。如果你逃离,你只是暂时没有了痛苦和烦恼,痛苦和烦恼会一次次地来找你。我们总是讨厌痛苦和烦恼,却不知道,它们是真相的使者,是自由的信号,是通往真理的大门。面对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对真相的忠诚。没有烦恼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解脱。声闻乘人虽然暂时没有粗的烦恼,但是他们内在中压抑和潜伏的烦恼还有无量无边。只有勇于面对烦恼,透过烦恼,看清烦恼的本质是空,自我是空,无明是空,才是圆满和究竟的解脱。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实相?怎样才能真正解脱生死烦恼?去认识更多的人,在众生中修行。你遇到的人越多,越能在那些人身上看到自己各种各样潜藏的问题,从而认识自心整体。这也是大乘佛法中发菩提心的重要作用。发菩提心,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遇到更多的人,在各种人际关系的碰撞中看到自己的我执,去除自己的我执,从而圆满真正的自己。

查看全文
凡所发生的必有利于我

凡所发生的必历练于我你无比担心一件事会发生,你怎么认为它就是不好的呢?如果一件事要发生,谁能阻止得了它?你生命中该出现什么,就会出现什么;你需要出现什么,它才会出现。凡所发生的,一定是你需要的,即使那是一个烦恼,一个痛苦。当一件事来到我们面前,不要被它表面的不好所惑,欣然接受它,发现它的意义,它一定是要告诉你什么,所以才会发生。凡所发生,必有利于我。凡所发生,必有警醒于我的作用。凡所发生,都是一个考验。凡所发生的,都是我未完成的功课。我一次次在某件事发生时没有领悟到什么,它便会一次次地来到我面前,继续提醒我。直到我完成了那个功课,它便不会再来找我。当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一些糟心事,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讨厌,就是想将它推开,而不能静下心来反思为什么会经常发生这样的事?这些事频繁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它要告诉我什么。凡有所发生,必是我需要的。凡我烦恼的地方,一定是提醒我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别人做错了什么。生命中任何一个痛苦只有一种意义,那就是让你看到你自己,看到你的执着,看到你的心放在外面,而没有回到自己这里。只要你能反思自己的过错,烦恼就会消失。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六祖大师说: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无奈,人们总是看别人的错,事情发生后总是在抱怨别人做错了什么,所以烦恼不断,而又找不到解脱之路。让你烦恼的,一定是你牢牢执着的什么。让你困惑的,一定是你向外寻找什么。让你痛苦的,一定是你的紧张和对抗。凡有发生的,必是提醒你向内看的。把每一个事件当成一次考验,当成一个功课,当成一次反思的机会,当成一个觉醒的契机,当成生命中的一个礼物,当成一种恩赐。当你拥有这样的心态,你将不再畏惧生命中遇到的任何困境和烦恼。你会欣然接受它们,珍惜它们,甚至感恩它们。如果你走路摔倒了,不要去抱怨地面高低不平,要反思为什么自己走路不小心?当你被人诽谤和伤害,不要去怨恨对方是多么可恶,要反思,我是否同样诽谤或伤害了对方,而自己完全不觉察?当你跟任何人产生了对立和矛盾,不要急于去否定对方。安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自己真的完全无辜吗?当你反思到是自己先起了一念对立或厌恶之心,才感召到对方如此对你,你的内心就会平静,甚至会产生出愧疚和歉意,并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反思的意义不是沉浸在自责中,而是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让自己活在没有对立和抗拒的真相世界里。不论已经发生的,还是正在发生的,还是将要发生的任何事,那一定是我们生命中必须要经历的,不要抗拒和讨厌它们,它们是来唤醒你的,请驻足在那里聆听,你一定能听到爱的声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