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自向衣钵下会取

    各自向衣钵下会取    一个正在晒太阳的人,是没有人在晒太阳,没有太阳可晒,没有此事。晒太阳的人专注地晒太阳,他与太阳,与那晒本身浑然一体,不可感知,不可分别。为开示学人,强于世谛而假说之。    一个晒太阳的人,沉浸在阳光里而无任何关于阳光的想象。晒太阳,这是意识里的事,正晒太阳时,唯有那不住的、不可命名的真实本身,而无晒太阳之事。此中之事不可知,唯有行人自性识。所以赵州云,吃茶去!吃茶一事,难于上青天,亿万人中少有一人会吃茶!若会吃茶,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所以云,色不自色,因心故色;法不自法,因心故法。此中心者,因妄想分别,而错失真实。    一个真正打坐的人,不起坐念,不生禅想,不起体会,若也起此诸念,知是妄念,不复起也。一个幻人在坐幻禅,亦不作幻想,即是真实之坐也。能真实坐者,方名丈夫,世所尊重。    一个真正走路的人,只是专注地走路,而无走路之想。无人走路,无路可走,唯一幻人在走幻路,是真实走路也。能真实走路者,方过得了真生活,是真自在人。    经云:知上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者见者,行住坐卧,见闻觉知,晒太阳,穿衣吃饭,本涅槃相。但能不于此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别生妄想,即汝真心。    三藏崛多禅师,嗣六祖,天竺人也。行至太原定襄县历村,见秀大师弟子结草为庵,独坐观心。    师问:作什么?    对曰:看静。    师曰:看者何人?静者何物?    僧遂起礼拜,问:此理如何,乞师指示!    师曰:何不自看?何不自静?    僧无对。    师乃曰:汝师是谁?    对曰:秀和尚。    师曰:汝师只教此法,为当别有意旨?    对曰:只教某甲看静。    师曰:西天下劣外道所习之法,此土以为禅宗。也大误人!    其僧问:三藏师是谁?    师曰:六祖。    又曰:正法难闻,汝何不往彼中?    其僧闻师提训,便去曹溪,礼见六祖,具陈上事。    六祖曰:诚如崛多所言,汝何不自看?何不自静?教谁看汝?教谁静汝?    其僧言下大悟也。    三藏、六祖师所言自看者,性自看也,性自起看用,无能看所看。看自空寂,看不可得,是名自看,是名自空。所言自静者,性自寂静,不需看静,静亦不可得,即是空也,是自性空。所以六祖云,教谁看汝?教谁静汝?    若会崛多及六祖意,即入宗门之下识得真心。如晒太阳者,无生我想,无生阳想,亦无晒想,性自晒也,亦不立晒义,假名晒也,实无晒事。如走路人,无人走路,亦本无路,无可走也。走者,性自走也,走即是空,故名走空,亦名性空。    秀下僧悟得自看,自静,即会得理事修行,无别理事与修行。    所以诸行人,各自看取,坐去行去,吃去穿去,晒去卧去,何关外觅。如古人云:各自向衣钵下会取!珍重!

    2019-10-23

  • 宝香

    宝香    一个村子里有个小伙子叫宝柱,有一天忽然得了疾病,人晕过去了。邻居们把他送到医院,大夫也治不好,最后只能送回家。邻居和亲戚们全都来看宝柱,宝柱的媳妇在一旁哭。大家鸡一嘴鸭一嘴的,给宝柱的媳妇出主意。    大家纷纷猜测宝柱得的是什么病。有人说看见宝柱这几天在厂子里干重体力活,可能是累的。他妻子说,宝柱去年被一辆车撞过腰,宝柱也没去医院治,没过多久,自己就好了。是不是留下了什么后遗症。    宝柱有个姐姐,非常疼爱她弟弟。知道弟弟得了重病,来看弟弟。看到弟弟已经三天不醒人事了,她非常的揪心,在那里胡思乱想。她想起宝柱小时候有先天心脏病,是不是旧病复发。她到处去找大夫,但是大夫来了,都摇头,说不是心脏病复发,查不出什么病因,人可能救不活了。姐姐就这么一个弟弟,父母早亡,她们俩从小相依为命,听大夫这样说,姐姐哭的跟个泪人似的。    宝柱当天下午就去世了。    没有任何人知道宝柱的死因。    在五百里外的另一个村子,有另一个小伙子,叫宝强。他和自己的一个铁哥们小李,还有自己的哥哥宝明在建筑工地干活,他不小心从五层高的楼房上掉了下来,不醒人事。工地上的人都围了过来,宝明和小李都在场,他们都吓坏了。宝强摔的头部流了好多血,大家都不知所措,也不敢挪动宝强。    情急之下,小李想到了宝强的妹妹宝香,就给宝香打电话,说宝强在工地上出事了,从五楼高的地方摔了下来,问宝香该怎么办。宝香听了这个消息,告诉小李,转告大家不要紧张,千万不要动宝强,不要送医院,说宝强没事,过不了多久就会醒过来。放下电话,宝香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忙地里的农活去了。    小李给宝香打过电话之后,赶紧按照宝香的吩咐,让大家都安静下来,别吵吵嚷嚷的了,也不用紧张,说宝强应该没事。果然,连几分钟都不到的功夫,宝强就醒了,而且神智很清醒。大家把他送到医院检查了一下,只是轻微脑震荡,头破的地方缝了几针,人就没事了。    后来小李问宝香,你真是神了,怎么就知道你哥哥没事呢?宝香说,我神什么神,压根我就没想到宝强会有事。再说,我家还有十头奶牛等着我喂呢,我没功夫想别人的事。小李问,你不是跟你哥哥感情挺好的吗?宝香说,正是因为感情好,所以我才不担心他。不担心他,他当然就会没事。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是啊,这样的解释,谁能懂?谁肯信?谁能做到?一个村子的宝柱死了,另一个村子的宝强活了。谁杀了宝柱,谁救了宝强,没有人知道答案。这是两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只是人物的名字是编的。有人说,这都是因缘,纯属个人命运和巧合。因缘,巧合,是的,不同的用心,不同的因缘,才会巧合出不同的结果。这个故事的重点并不是谁杀了宝柱,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什么影响,而是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重要的不是宝香救了谁,而是宝香的定力和智慧让她自己生活得平静、平安、平实。

    2019-10-23

  • 若不实修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若不实修得于解脱,无有是处    问:师父好,我学佛法有一段时间了,也经常看您文章。道理也明白许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经常会升起恐惧感,尤其与人接触时,还有和老公吵架时会莫名的有恐惧感,条件反射似的,我很讨厌这种感觉,请师父开示,我该怎么办?    答:凡夫关注外境,所以会于境界取相生心,自寻烦恼。智者但观于心,空无一物,于一切境界知是心影像,虚幻不实,则无惧怕。    如何了知一切境界是心影像虚妄不实?要依止观之力,定慧之功。要依修行,实做功夫。  今时人修行,着文字者多,方便远离者少:思维义者多,如实修者少;口说者多,真练者少。所以临境心动,遇物则慌。临时抱佛脚,为时已晚矣。纵多知多解,及乎用时,毫力无有,以未加练习,未转所依故。    修行当依善知识教,放下世缘,多静少动,于空闲处,坐禅静虑,读经看论,领悟法义。理虽有悟,习气渐除。纵有祖师之见,若被习气境界转,不得妄言于理明白,自赚无益。当时时护念,不染万境。于念无念,于相离相。行住坐卧,善护心念,牧牛离妄,勤加练习。    佛与祖师知众生无始习气根深蒂固,故有众多方便教法,依学人根基因缘不同而有多种:或诵经,或坐禅,或持二甘露门,或牧牛,或行脚,或抄写经书,或正思维,或专心做事,或历事练心。一切教法指示,只是帮助学人休息心识,不取根尘,于诸世法莫生执着。    功夫做足,理亦不曲,因缘会遇,烦恼不起,本心则现。此心现前,智用同时,而得大力。此非知解所得,乃功夫见地成就,念念无滞,于一切境界真实无碍。    若无转依之功,纵见地超佛越祖,遇境依旧烦恼,自欺无益。如春笋虽不异竹,然不可做于篦用。待成竹后,方可为篦。众生知解佛性,亦复如是,虽知自心是佛,毫无用处。若不转所依尘境习气,还依识心轮回生死。若能方便练习,转所依识,不取幻境,知幻即离,如笋长大,成于竹篦,自能为用。众生修道亦复如是,见地要真,亦不离转依功夫,如鸟二翼,如车二轮,得出生死。    生命无常,时光如梭。得遇圣教,莫再蹉跎。无上佛法,非侥幸之心所能得也,非苟且之志可得悟也。若遇修道,当立冲天之志,须有大丈夫气,舍无常乐,于诸修行,不辞辛苦,读经看论,坐禅行脚,做一物不为功夫。积月成年,念念在兹,方有少分作用。若一功未施,一力未养,一理未悟,只看得几行佛法文字,于诸修行,如走马观花,而能透一切境界,成于佛道,无有是处。如种庄稼,种子未下,而冀收获,如愚痴人,终不得也。

    2019-10-23

  • 遇到自己

    遇到自己        无论你是谁,你都是我。        无论我遇到谁,都是遇到自己。        遇到佛,不如遇到自己。        自己即是佛。        佛莫做佛想,自己莫做自己想。        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你我形异,你我体同。你我如梦,你我不实。        你我唯假名,莫做你我想。        同心同体,莫做心体想,是名一心体。        佛不是佛,莫做佛解。我不是我,莫做我解。        不论你是什么样子,我深深地知道,你就是我。如果我爱自己,我一定会爱你。除非我认不出你就是我,除非我迷在了你我的外形上。如果我执迷于自己,我也一定会执迷于你。除非我能认出你我皆不实,你我皆非真。        我不一定总能在你身上认出我来,没关系,我总会在某一天认出我们都来自空。        我会经常地迷失在自我里而看不到真正的我:那一切的形象,一切的存在,一切的变化。没关系,反正一切都是我。我无法真正离开自己,我不可能不认识自己。当我迷失时,那是真实在我这个个体上最鲜明的体现,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真实不可分别的一部分。当我了解到这一点,我不再执迷自我这个个体,也不再执着任何个体。        当我认出你就是我,我会喜欢你,但不再迷恋你。我知道,你我只是梦幻泡影。        我无法离开自己,我不可能遇不到自己。  我就是道,离我之外,无别有道。        当我看到你痛苦时,我知道,那是过去的我。当我看到你喜悦时,我知道那是过去的我。当我看到你挣扎时,我知道,那是我的一个梦影。不论我看到什么,我都知道,那没有问题,那没有实性,那里没有我。我知道一切都不会停留,连我知道也是如此。        我不可思议,我不可观摩,我不可遇见,我不可分别。当我如是了知我、解达我,我遇到了我,我见到了我。        我中无我,是名为我。我中无人,是名为我。我中无实,是名为我。        我不是一,亦不是异。我不是有,亦不是无。我不可名,不可状,不可捉,不可牵。我无生灭,我无大小,我无方所,我无寿量。        我朝暮相伴,起卧相随,坐立同止。我须臾不可离也。不识我者,即是众生。若识得我,即名为佛。        虽不识我,我不失我。虽识得我,非实有我。我一见我,诸疑顿除。虽不见我,我亦不迷。迷者妄迷,悟者妄悟。若不作我想,一切皆我。若作我想,我都不是。        有所是者,皆非我也。不做是想,一切皆我。        经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在在处处,皆是我也。我有千面,有千眼,有千手,故名千面大士,千手观音。我有无量心,无量念,故云,一念知一切众生心。我之千手千眼,不可意测。我之心念,即非心念。        我道直用,莫思莫想。我道无忧,天真自然。我甚幽深,我道至简。我唯假名,我超诸有。识此真我者,做大自在王。不迷此我者,解脱一切法。

    2019-10-23

  • 你的单位就是阿兰若

    你的单位就是阿兰若,你的工作就是禅修        如果你想修行,你不必离开日常生活和工作专门找一个地方或时间去修行。        你的家庭生活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工作劳动就是你的禅七修行。        如果你是个厨师,把菜洗好、切好,把锅热好,把菜烧好,把厨房整理得干干净净,就是你的修行。当你想别的事时,把念头拉回到你的工作上来,除了你正在烧菜这件事,这个世界上没有重要的事。烧好菜,是你唯一需要考虑的事。如果你视烧菜为你安心的筹码,视你的工作为你解脱的契机,那么,你会重视你的工作胜于一切,你会爱你的工作,享受你的工作。若能如此,厨房就是你的寺院,烧菜就是你佛事。        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仔细地观察你要画的事物,把你的心安住在每一笔的线条上,一旦你开始打妄想,把念头拉回到纸和笔上来。专心每一个笔画,安住于每个构思,纸和笔就是你的道场,画画就是你的修行。于画画中不思过往,不念将来,于正画画时,不生画想。超于概念,脱于思虑。若能如是画画,画画就是你的禅修。    如果你是个车间工人,看好你的机器,做好每个零件,组装好每个产品,将你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你的整个流水线的工作上,每个环节都不出错,每个动作都专注认真,你的工作间就是你的禅堂,你的车间就是你的寺院。当你开始打妄想,当你开始想起自己的孩子,家里的事情或者其他分心的事,把念头拉回来,告诉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才是最重要、最神圣的事。告诉自己,做好你的工作,那是幸福的密钥。    如果你是个司机,专注于道路的状况,不违反交通法规,使你的乘客安心乘车,使自己不出任何事故。城市道路就是你的道场,其他的司机是你的同修。开车时不急不躁,专注认真,就是你的修行。一旦你打妄想,你就有可能违章,甚至出现交通事故。把心安住在道路和方向盘上,保护好你的车、你自己,还有路人的安全,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    让自己相信,一切吉祥如意都来自于你此时此刻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工作。你能把你的工作做好,上帝会为你的生活保驾护航,十方诸佛会加持你一切都会顺利。你能把最平常最微小的事做好,就是生命中最绚丽的事。        一旦你会修行,在哪里都一样,你都会修行。一旦你少欲知足,做任何事都能给你带来安宁。一旦你需要减少,你的痛苦和烦恼就会减少。一旦你学会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修行,你就能解脱生死大事。    一旦你学会在工作中修行,你的人生将不再枯燥无味。你的工作会变成七宝池,你的修行将成为八功德水。你收获的安宁是黄金铺路,你获得的安乐就是常寂光。    佛国不在远方,你每天都去的地方,那一定是你的佛国。极乐不在头脑里,你脚踩的地方,就是净土。阿兰若不在山林,妄念不生,即阿兰若处。出离名相,远离妄想,安心平凡,收获涅槃。

    2019-10-23

  • 担当与责任

    担当与责任        问:尊敬的师父,您好,请问现在学佛人都说要有承担,包容,理解,爱,尤其对于出家人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请问什么是承担、包容、理解和爱?        我每每听到这些标准并拿来对照自己时都会很惭愧,我会觉得自己离这些标准很远,我不是一个好出家人。我想被人认可,我想比别人优秀,我进入了一个幻想的漩涡。当我没想这些标准的时候,我好像很轻松。为什么当我想到去承担、包容和理解时,内心反而会不安呢?请师父开示?我要不要去为了圆满自己而做更多的事,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答:每个人都活在自我和他人共建的观念中。人们被公认的观念主宰和束缚,忘记了自己本来是解脱的。人可以不受任何观念捆绑,当他觉悟一切观念都无实性时。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要做些什么才能圆满,我们做到他人对我们的要求才能快乐。事实是,你永远无法满足别人对你的要求,你做再多的事也无法圆满。你实现了这个要求,会有更多的要求等着你,无穷无尽。你会因此而迷失。        抛开所有人对自己的期望,连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也放下,你就会放松、开心并解脱。这就是为什么当你不去想那些承担、包容和理解时你很开心。而当你把这些观念放在心里时,你就会不自在。因为没有那些才是真实的。没有人能给你任何压力,除非你相信了那些观念,你接受了它们。它们变成了一股力量,而那里什么都没有。        不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没有什么需要我们承担的,除非你对什么还有深深的执着。不管是世俗家庭,还是如来家业,那里面都空无实体,都是妄想和观念,都不需要你去承担,除非你把它们当真。承担、责任、包容、理解、爱,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鬼话,它们只能欺骗无明的人,欺骗想拥有自我的人,欺骗虚荣的人,欺骗想得到尊重的人。        觉悟实相的人只知道一种承担:不再执迷幻境。他们只会一种包容:作为空而不与任何事物冲突。他们只有一个责任:善护念,照顾好自己的安宁。他们只理解一件事:诸法空相,一切皆不可得。他们只爱一件事:什么都不做就能自在解脱。        觉者不会去为幻相承担什么,也不会去为任何人负责,他不会去理解虚妄的事物,他直接越过这一切而达无为。他爱一切空无自性的样子,而不是被某种观念逼迫着去爱虚妄的存在。他会作为空而融于空,所以,其实他是被空所包容。至于其他,他可以完全不顾。        切记,你只有一个责任:不被幻境所迷。你只有一个担当:不相信一切观念。        问:这样会不会被人认为是小乘心?自了汉?        答:是谁在分别大小乘?是谁在说你自了汉?除了你自己的妄想,没有人说你。而你的妄想,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相信了那妄想,你成了小乘,并因此而受苦。如果你看到那只是妄想,没有实义,大小乘消失了,自了汉消失了,一切分别消失了。

    2019-10-23

  • 你停下来,你做完了

    你停下来,你做完了    所谓的修行,就是从修行中走开。    所谓佛法,即不要佛法,是名佛法。    你对真实无能为力,而虚妄对你无能为力,除非你错认了它们。    所谓最上乘,即超乘,无有乘。当我不需要到哪里,就不需要乘。这是第一乘,上上乘。    你问我修行秘诀,我从来不染指修行。    解脱不是解开捆绑,而是发现没有捆绑。    你去解决一个问题,可以,但是当你解决一个问题之后,美好的结果会巧妙地铺垫出另一个问题。你还要继续解决,无穷无尽。彻底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不去制造问题。    方法是给那些执迷的人,他们需要方法,他们执迷于要实现并解决什么。他们想觉悟,所以需要修行。真正觉悟的人不需要方法,他不需要做任何事。因为他们知道没有迷,所以不需要觉。他什么都不想达成,所以什么都不需要做。    做什么没有错,需要方法也没有错,但是要认识到,无论你做什么,你想得到什么,都不会有结果。虽然习惯使你停不下来,但是,如果你知道这一点,你会试着停下来,会偶尔停下来,会慢慢停下来,你知道那是对的。你什么时候停下来,什么时候就是最究竟圆满的结果。你停不下来,就去做。你停下来,你做完了。    你做的一切都为不做做准备。你不再做准备,你的一切准备工作结束。    你学的一切都为无学做准备,你什么时候不再学任何东西,无学完成。一旦你觉得你还要再学一些东西才能无学,你永远无法实现无学。    不管你如何努力,你做多少功夫,只有当你发现,那无意义,那是空,你才会停止。    当你真正觉悟到不做与无学,你能做一切,你一切都会。这时不是你在做,你在学,是圆满本身惠顾于你,是佛性在推动你,是不可思议在成就你。而你,不需要费任何的心力。    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所有的事都是空。你只需要做一件事:什么都不做。

    2019-10-23

  • 他不是你的儿子

    他不是你的儿子  居士:师父好,有一个问题还请师父开示。我困扰了好久,也咨询过一部分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帮助。我家孩子玩游戏上瘾看抖音成瘾,根本不学习,成绩一直是倒数第一,连高中都考不上,为此我很苦恼,想尽了办法都无济于事。请问师父我该怎么做?        答:我出家后,偶尔家里也会发消息给我,你女儿怎么怎么样了,她考试又不及格了,她身体生病了,等等。当我听到这些消息,第一念是为女儿担心。但是,我会立刻告诉自己,那不是我女儿,那只是邻居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我这样想是自欺欺人吗?可能你觉得是。不,对我来说,这不是自欺欺人。这是实相。我很清楚自己这样想才是事实真相。当我这样想时,女儿身上发生的一切不再影响我。        你儿子每天沉迷游戏,学习成绩倒数第一,你为此非常忧虑,你担心孩子连高中都上不了,将来没有工作,娶不到媳妇…你掉进了关于你儿子的迷宫和深渊!你不需要解脱六道轮回,从你儿子的幻梦中醒来,告诉自己,那不是我儿子,你出离了六道轮回。        什么是六道轮回?你的六根被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事迷,就是你的六道,就是你的轮回。你的儿子就是你的六道轮回。因为你已经迷到看不清那根本不是你的儿子。    “那怎么不是我儿子?那是我亲生的,我看到他从我身体里出生。我无法相信他不是我儿子。”你一定会这样想。你这样想,就会有恐惧,有挂碍,有痛苦,有烦恼。因为这并不是真相。真相是,这一切,都是梦。你没有儿子。如果你不接受这个真相,没人能帮你解脱。        不仅你的孩子会让你操心,你丈夫、妻子、父母,他们发生任何事都会影响你,然后,你开始为他们烦恼。他们每一个都是你的六道。        真正地看透那不是你的儿子,你才能从他的六道里出离。这很难!然而,你没有任何办法出离这个幻梦,除非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你没有真正的亲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和你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除非你活在幻梦里,除非你活在错觉和颠倒里,除非你以为自己是真的。        你一直以为的儿子、女儿、父母,他不是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真正的亲人。这很难被我们接受,然而这才是真的。这是我们唯一需要认识的实相,这是解脱唯一的大门。        回到这个实相中来,你就不会关心你儿子如何。天下有太多的孩子每天发生太多的事,你关心不过来。你只会关心和你有关的人和事。如果你清楚地发现,那并不是你的孩子,你一定不再关心他学习成绩是否及格,他现在是否得病。除非你执迷于那是你的孩子。        你没有孩子。你不仅不拥有孩子,你连自己都不拥有。你觉得应该管孩子,为他操心,是建立在你是真实的这个最大的错觉上。在这个错觉的基础上,你以为你拥有什么,并错以为那一切都是真的。       那不是你的孩子,并不是让你否认孩子、抛弃孩子,而是认识到一切并不真实。你觉得这样的想法太残忍了,不,你觉得那是你的孩子才太残忍了:你会以此错觉不停地伤害他和你自己。那不是你的孩子,深深地领悟这一点,活在这个实相中,你会发现,你所有的担忧、恐惧和烦恼消失了。将你的孩子视为你的一个小伙伴,一个伴侣,一个在你的人生中正好碰到的人,甚至只是一棵小草,一片浮萍,一滴雨。将他视为一个精神完全独立的生命,一个不为你所有的神秘,即使他还在襁褓里。当他很小时,你可以关心照顾他的身体,而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精神、思想、性格,他的学习、兴趣、爱好,那是没有年龄的,那一部分你无法照顾,你没有资格照顾,你没有理由照顾,你照顾不了。如果你非要照顾,你会伤害他。那一部分不属于你管,那属于上帝管,天性管,因缘管。那一部分,他早就自己拥有了,没有人能改变。把孩子的爱好、天性、内心世界交给上帝,交给他自己,那是你对他最好的爱。        看到那不是你的孩子,就是觉悟;看到你自己尚不真实,你不再执迷于任何拥有。看到一切人都与你无关,你会放下任何人。如果你喜欢谁,只是陪在他们身边就可以了。只尽人力,天命由天。他如何成长、变化,把这交给因缘,还给梦幻。       从血缘关系中醒来,是觉醒的第一步。从你儿子的幻梦中出离,修行最难的部分达成。

    2019-10-23

  • 生无可恋,才能视死如归

    生无可恋,才能视死如归    问:师父好。学佛法是为了解脱生死。但是,我对死亡还是有畏惧之心,一想到临终或死亡,就紧张害怕。请问师父,怎样修行才能真正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答:“死亡”和“恐惧”只发生在头脑和意识中。它们在“想”中进行。当你没进入“想”中,或者出离于“想”,或者看到“想”不真实,“死亡”和“恐惧”就消失了。    所以,解脱生死,只是解脱关于“生”和“死”的概念,解脱关于它们的“想”,从住于生死之“想”中出来。    进入想,也即念头、意识和思维,则进入生死。从中出离,不被想黏缚,则得解脱。从观念中出离,是一个修行人需要面对的唯一修行。    这听上去很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因为把所想当真,执着于观念,被想法所束缚,是我们很久以来的习惯,改变这个习惯,可能需要几十年,一生,或者无数劫。它需要如理地观察,正确的方法和实际地练习。    从思想和观念中出离并不是指压制思想观念,不是不让思想观念出现,而是不相信它们的真实性,不被它们蒙骗。    在出离想之前,先要看到所想观念和想法的不真实,不再相信它们,才能不离思想而出离思想。    我们为何会怕死?因为执着有我,有我生,有我活着,有我所拥有,有我之父母、妻儿、子女,有我之身体、生命、思想。以有如是颠倒知见,妄见有生,故贪生,妄见于死,故怕死。故名众生。若悟无我与无生,自然无死亦无惧。    以生为实有欢乐,是人皆求生,着于生之乐,故怕死。见有生,则见死。乐于生,则畏死。若不恋生,不求于生,随缘于生,则视死如归。故畏死者,以其偷生故。怕死者,以妄见生故。若欲真不死,当见于无生。无生则无死。不求生,何谓死?不见生,何为死?不恋生,何拒死?    经常有人说:我生无可恋。你真的生无可恋吗?你只是一时找不到满足你的快乐而已。你生无可恋还怕死?生无所恋还不高兴?真正生无可恋之人,一切不恋,而无不满。真正的生无可恋,一切皆好,而无忧郁。真正的生无可恋,视死如眠如开关门,如闭目,如呼吸,更无奇异。    生死如幻,生死是妄,生死非实,生死由念,生死从想,生死因住,其知是者,不住不着,不思不想,即生而无生,死而非死,即无生死,即得解脱,即得自在。     凡夫畏死,以其有我故。觉者觉于无我,故爱死如生,不见真实生死,游戏于生死,如视梦幻。    只知无生死,不能无生死。无生死不在言说,不在论义。达于无生死,证于无生死,真实无生死,乃是无生死。若能如是知无生死,达生死出于妄念,于念而无念,有生死之想则不住,有畏惧之心而知空,以智慧观察,久久训练,功夫纯属,自然不被生死妄念所拘,超越生死。

    2019-10-23

  • 送你一世玲珑

    送你一世玲珑       问:师父好,我看到有人这样论述佛性,请您开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佛性本空。万法皆空,佛性亦空。众生不得觉悟诸法实相,正是因为着在佛性是有,即心即佛,我就是佛,我有佛性上。佛性是妄,佛性是空。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就是指佛性无。这个无包括佛性。佛说“万法皆空”,这个万法包括佛性亦空。    师父,我觉得这种说法有问题,很不严谨,容易误导别人。但是哪里有问题,我又说不上来。请师父指正。    答:“佛性”这个词是佛陀用来形容“真实”的一个名相概念。真正觉悟的人觉悟世间一切万法都虚妄不实,而有一种真实恒常存在,佛称之为常乐我净,称之为解脱,称之为大涅槃。但是,这种真实超越意识和思维,无法被思想捕捉。对这个真实贯以一个名字,佛称为“佛性”,或称为“实相”。它不属有无,非是造作而得。它本有,故名为有。它无一真实之法可得,故名为空。佛性有之与空,所说角度不同,皆非真实。    佛性、涅槃、常乐我净,作为名字,作为概念,无有实义,但其所指,其所喻,则真实常住。    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是无常,佛性是常,涅槃是常。故知,佛性常住,非为虚妄。涅槃体常,非为坏灭,故云常乐我净。    佛性真实是有,非为无也。只是,佛性之有,非有无之法,非意识思维分别所能知之。    我们学法,先要了解什么是佛性。“佛性”作为一个概念,作为头脑中的产物,它不是真实的,只是一个空名,没有实义。一切万法,但有名字,皆无实义。你用头脑和意识去思维“佛性”,你无法见到“佛性”。当你思维它时,它只是你的念头,是识,是妄,是无所有,是空,是有为生灭之法,是“无明”。但是,这并不表明没有佛所说的“佛性”。佛陀所说佛性,是自证圣智境界,真实是有,超越言说,离心意识。佛陀施设“佛性”这个概念,就是告诉我们这个词后面的那个真实,“佛性”所指的是真实,是真实存在。只是,如果你着在了“佛性”的概念上,你着在了意识所想的“佛性”上,着在了“存在”的概念上,你思维分别取着佛性,那里什么都没有,那里都是你的妄想,佛性是空。    众生不了此事实,或着佛性有,或着佛性无,皆是妄想。佛性唯自证得,道眼见得,真实解脱得,无作无为得,具足无量功德得,无所得中只么得,不从心想得,不从有为得,不从概念得,不从知见得。    学法第一不得执着于文字,第二,要领会文字所指。文字无障碍,只是自心着于文字,才有障碍。“佛性”真实是有,非为无也。佛性真实存在,非为空也。“佛性”一切众生有之,非是无也。只是,佛性之有,超越意识之有,超越心想之有,超越概念之有,超越有无之有,超越有所得有,不可思议,拟心即错,动念即乖,当体便是,不做是想。唯可顿悟,不从想得。悟时不做悟想,得时不做得想,证时不做证想,正用时不做用想,不可离,不可即。        为破着一切空者,佛说佛性是有。为破着意识中佛性有者,佛说一切法空,般若空,大般涅槃空,法性空,佛性空。如是有之与空,因人而论,因机示教,尽无实义,皆不可着。    佛性非有非无,是有是无,是有非无,是无非有。若人解此四句,不可定言佛性有无,执其一句。佛性者,南头岭,北头葱。春三月,放风筝。佛性者,跛飞跳,哑出声,少白头,作老翁。若君偃卧溪边,送你一世玲珑。

    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