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准备好了吗
你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好迎接一切,尤其是死亡吗?当我们还有极强的生的欲望,如果你忽然患病,或即将离世,你就会遭受巨大的恐惧。恐惧是疾病或死亡带给你的吗?不是。是你对活着的执着和贪恋,是你不肯接受死亡这个幻梦的发生。生死是一场梦,而所有的人都把它当真。有的人身患绝症,不停地治疗,导致身心多年遭受无比难忍的痛苦。是绝症让你如此痛苦的吗?不,是你对生命的挽留,对活着的执着。一旦你忽然明白,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只是一个幻影。你内心深处那只手不再紧抓着活着,你会瞬间解脱。而那解脱,无关生死。如果你不提前做好接受死亡的准备,让心平静地面对死亡,无论你将死亡推迟多久,你都会在临命终时遭受巨大的痛苦和恐惧。如果你不能在患癌时放舍对生命的执着,那么,你痊愈了,更不能放舍。你只能更加执着于活着,而不能接受死亡。我看到很多人身患绝症,最后杀死他们的并不是绝症本身,而是恐惧。对失去生命的恐惧,想活着的强烈欲望,极力抵抗死亡的紧张。是这些内心的无明加速了身体的病变,最后导致迅速死亡。如果老天立刻把你的生命拿走,你会不会恐慌与痛苦?这并不是让你放弃生命,选择死亡,而是说,当有一天,你不得不离世时,你是否能内心平静,甚至充满喜悦。如果你对活着怀有强烈的欲望,你就无法接受死亡。如果你在世间还有特别依恋而不能立刻放舍的东西,你就无法欣然死去。当你不再执着生,也就不再害怕死。不再执着生,从现在开始,而不是等到老天拿走你的生命。你要随时为那一天做好准备。在无常剥夺你的一切之前,你要提前把你拥有的一切交出去。如果你被动放弃那一切,你就会非常痛苦。如果你认识到一切如梦如幻,你可以主动放手,从心上舍离它们,而让自己提前进入寂静,从而免受死亡的恐惧。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一直是从当下延伸的。当下的状态,就是你未来的样子。所以解脱是顿悟的,修行是言下的。平淡无味,那才是生活的常态,生命的常态,安住的常态。不要以为无常和死亡离你还很遥远。一个月的生命,一年的生命,十年的生命,三十年、五十年的生命,都是一样的,转眼即到。放下对生命的执着,看到活着的虚妄,安住当下,不再营求与造作,接受平常,满足于平常,以平静的心过好每一刻。生命只是一场梦,活着只是一个梦,死亡也只是一个梦。没有任何事值得欣悦,也没有任何事可怕。平静地接受它们,一切将变得美好。从现在开始,为迎接生命的真相,安住于寂灭与无生,随时做好准备。
2021-03-24
-
常乐之道
常乐之道快乐是虚妄的,它只能带来苦。而寂灭才是永恒的,它才是常乐之道。就像你无法避免死亡一样,一切快乐的消失也无法避免。如果你贪着感官心识的乐趣,以为可以无限延长那乐趣,最后,你只会迎来幻灭与空虚,而那,会让你无比的痛苦。若不现在看清快乐的虚假,在快乐失去时,你就会无限痛苦,而不能舍离。寂灭才是永恒之道。生灭之乐,终是无常。回归寂灭,才是安身立命之处。期望未来放下快乐,立地成佛,那是痴心妄想。希望永远快乐,就像期望永远活着一样,只有愚蠢的人才会那样。看破生之虚幻,放下一切乐着之心,证得寂灭,满足于寂灭,才能彻底解脱轮回之苦。如果你现在不能面对死亡,那你永远也无法面对死亡。如果你现在还留恋活着,那你就会永远畏惧死亡。如果你现在没准备好随时离世,你永远无法在离世的时候安心。无论你活多久,如果你现在不能不觉悟活着的虚妄,你就永远贪生怕死。觉悟是从当下开始,看破生的虚妄,永远不会太早。如果让你现在离世,你还情有不舍,那么,百年之后,你还是情有不舍。情有不舍,即是轮回。分享给大家一个故事,希望这个故事能给贪恋活着的人以启发。有一个伟大的国王,他的名字叫作亚亚提,当他一百岁的时候,他生活过得非常好,他享尽了人间的一切。 死神来临,告诉亚亚提说:准备好,你的大限已经到了。我要来带你走。 亚亚提看到死神,虽然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打过很多胜仗,但他面对死神还是会颤抖。他说:但是现在太早了。 死神说:太早了?你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连你的小孩都已经老了,你的大儿子也已经八十岁了,你还想要怎么样?亚亚提有一百个儿子。因为他有一百个太太。他要求死神说: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我知道你必须带走一个人,如果我能够说服我的一个儿子,你能不能再给我一百年,而带走我的一个儿子? 死神说:如果有别人要跟我走,那没有问题。但是我不认为,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你的儿子就会准备好吗?你是父亲,你已经活了比较久,而且你已经享受过每一件事,你为什么还想活着?亚亚提招来他的一百个儿子,年龄较大的那些都保持沉默,没有人说什么。只有一个最年轻的儿子,他只有十六岁,他站起来说:我已经准备好了。甚至连死神都为那个男孩感到遗憾。他告诉那个年轻人说:你太无知了。你没有看到你那九十九位大哥都不敢吭声吗?有的已经八十岁,有的七十五岁,有的七十八岁,有的七十岁,有的六十岁,他们都已经活过,但是他们仍然想要继续活下去,而你根本都还没有生活过,要把你带走甚至连我自己都觉得难过,你再考虑一下。 那个男孩说。不,看到这种情形我就能够完全确定,我并不觉得难过或遗憾,我做这个决定是带着全然的觉知。我可以看到,如果我的父亲在一百年里面都无法满足,那么我停留在此还有什么意义?我怎么能够满足?我看到我的九十九位哥哥,没有一个满意的,所以,为什么要在这里投资时间?看到没有人可以满足这种情况,我可以彻底地了解一件事:即使我活到一百岁,我也不会满足。所以,我今天走和九十年之后再走是一样的。你现在就把我带走吧! 死神就带走了那个男孩。经过了一百年后,死神又来了,亚亚提的情况还是一样,他说:这一百年过得真快,所有我那些年老的儿子都过世了,但是我还有另外一群儿女,我可以再给你一个儿子,你就饶了我一命吧。故事就这样继续到一百年,死神来了十次,有九次他都带走其中的一个儿子,然后亚亚提就再多活一百年。第十次,亚亚提说:虽然我还是跟你第一次来的时候同样地不满足,现在,虽然不愿意,但我还是得走.因为我不能够继续要求你帮忙,已经太过分了。对我来讲,有一件事已经变得很确定,如果一百年还无法帮助我满足,那么即使再过一万年我还是不满足。 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言,它并不是让我们主动放弃生命,而是告诉我们,当你面对死亡时,如果你早就看到死亡是一种假象,而能完全地接纳。当你接纳时,死亡就不是一种苦,而是清凉和解脱。
2021-03-24
-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见了破戒的人,要起救护自己这样的念头,而不是看其过失,生救护他想。诸法无行经云:若人分别戒,是则无有戒。若有见戒者,是则为失戒。戒毁戒如梦,凡夫分别二。实无戒毁戒,知是为导师。 又云:于持戒则生利想,于毁戒则生碍想,以不学佛法故。这个和前边的,见来求者,为善师想,是一个意思。不是把自己当成善师,而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善师,是来救自己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觉得谁谁破戒了,我要帮他,要救他。这是从度他的角度讲,是迷时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从自度的角度讲,遇到这样的人,就应该反观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执着有人持戒,有人破戒,自己会不会分别,会不会见他人过。这里的起救护想,不是去救护别人,而是人家到你面前来示现,来提醒你,来救你的。要这样想,才是智慧。见破戒的人,他破戒了,我要去救他,他有烦恼了,我要去救他。这是有为法,这是世人的见解。世间法里面会有这样的思想观念,他遭难了,不幸了,我状况比他好,我比他优越,我比他吉祥,然后我帮帮他,以一个高姿态的心去看待对方,这是世间人,这是不平等心,这是有为心生灭心。那这里面讲到,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起救护谁想啊?起救护自己。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态,对方破戒了,那是自己心生的法相,自己在分别,才会有破戒。这时候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在分别。如果分别了,毁戒的人正好是自己,而不是对方。所以一个破戒的人,他是来救我们的。见一个破戒的人,是着相。没有破戒的人,那才是实相。破戒的人,是你投射的关于破戒的念头,才看到这样的人。就拿这部经来举例子,有两个比丘犯了重戒,犯了淫戒和杀戒。找优波离来了,优波离是一种什么心态?优波离的心态就是凡夫的心态,他要给这两个比丘去说戒,他想帮这两个比丘,他非但没帮了,反而把这俩比丘弄得更烦恼了。本来就戴着一层枷,是想让优波离帮着解缚的,结果优波离没给人家解缚,反而又给人戴上一层枷锁。这就是起了救护对方的想法,才导致的结果。到了维摩诘那里,维摩诘看不到对方有真实的罪,真的破戒了,直接除其罪想,这才是佛法。最后,两个比丘受到启发,直接解脱。从烦恼中解脱的不仅是这两个破戒的比丘,其实优波离也听到了维摩诘的开示,也豁然开朗,他因这两个破戒比丘而对持戒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优波离他心里应该想,哎呀,多亏这两个比丘破戒了,才能听到维摩诘的开示,才知道自己以前修错了。这就是会修行的人,知道反观自己,而不会执着外境对错,甚至想去帮助对方。如果你认为有人破戒了,你要去帮他,这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像诸法无行经中说: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轻蔑于他人。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但自安住立,有所得见中。一个好的修行人,无论看到什么,都知道那只是一个不实的虚妄的影像。不论看见什么,都是来提醒自己,是自己分别出来的,是让自己悟到心地无非自性戒。应该感激对方,知道对方是来救护成就自己的。所以起的是救护自己想,而不是救护别人。所以无为法,无相的法门,实相的法门,真的是和我们平时诸多的用心是正好相反的。我们平时的用心,会让我们的心念、心性,一直在起伏波动,一直心向外驰。我们会有挂碍、有烦恼、不安。而实相是,你安住实相,出来的智慧和见解,会让我们很安心,让我们的修行有明显的提高。一旦你的认识不同了,你的用心发生了转变,你整个人就变了,就舒服了。就不会自寻烦恼,就不再去关注外境,不去关注、评判别人,更不会因之生烦恼。因为你一关注别人,你就是在分别,就有了二法。有了二法,就与实相不相应,就会卡在那里。所谓生死轮回,就是分别自心。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正是这个道理。
2021-03-24
-
禅宗与净土宗的区别
禅宗和净土的根本区别禅宗的解脱是言下可以自证的,而净土宗的解脱不能亲证和自证。禅宗的修行是当下心体离念,于念而无念,可以自证断于烦恼,无明不生,心得解脱。净土修行,将解脱推于未来妄想中,在妄想中修行,不得亲证解脱。即便如佛所说,见到佛来接引,亲见净土种种境界,与无我之真性,了无交涉,故不能自证断烦恼,不能自证心得解脱。佛法的目的是自证烦恼与苦的息灭,而不是见到有相的佛或证得任何境界。见佛,见种种境界,不能代替无明与执着的解除。而禅宗修行,亲见本性,善自护念,不染万境,可以自证无明与诸苦的息灭。就算依净土修行,亲证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受用,见佛菩萨来接引,那只是禅定和妄想中的境界,与断烦恼没有任何关系,与解脱也没关系,与见真实佛性更无关系。解脱是通过了达实相,正确的修行而当下可以自证的。禅宗的自证与亲证并不是证到什么境界,而是亲自证得不住于念,心得解脱。禅宗的修行,通过牧牛与离念,可以亲自证得心无所住,即烦恼不生。亲自证得心不住法,即心体清净。亲自证得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心得自在。而净土宗的修行只是佛的一时方便之说,只能引导众生信佛,却不能令众生得见实相,亲证解脱。净土宗的修行只能见到境界,却不知境界唯识所变,皆是虚妄。净土宗的修行不识真佛,凭妄想中的佛接引或往生于他国,烦恼无明不断,我法二执未除,能得解脱,无有是处。禅宗修行,是自行圣智境界,如人饮水,行者自知自证,言下即亲证佛法解脱之实效,非待将来,亦不必依于言说,更不必向他证明。净土修行,是在未来心中修行,在妄想中生种种心。纵能念念弥陀,不知所念是何。虽然口中称念弥陀,人我是非不断。纵功夫成片,有所得心不灭。纵念至一心不乱,只是三昧现前,没有少分智慧。纵然念至一念不生,不知真如自性起念,念性是空,修行非是一念不生而得解脱,而是达念性空,念念不住而得解脱。故净土修行,念念痴迷,念念住着,念念有为造作,不合法性,与道相悖。禅宗修行则不然,当下妄心不生,亦不住不生。居一切时,心无妄想,亦不断妄想。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在生死而证涅槃,正烦恼而悟菩提。言下见性,心得解脱,学人个个可以亲证,人人实修可以亲得。又言禅净双修,此是愚人所说,与理相悖。何以故?禅净二法,见解不同,迟疾不同,方向不同,修行方法不同,如何双修?如水与火,两不相融。禅与净,不能相合。净土修行,不识本心,不见本性,我相不断,如何解脱?禅宗见性成佛,默契法性,念念自知自证,真切不疑。故知禅宗修行,乃是佛法之本怀,是正法之眼藏。而净土只是佛陀说法之一期方便,引导众生修行之权假,非是真实佛法。佛于佛藏经及其他经典中,所言分明,念佛往生,皆是无明,妄想颠倒。只是愚人不知,执迷净土,虽亦学佛,却是谤佛毁法。古人云:若人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又六祖大师言:迷人念佛求生西方,智者自净其心。可不是乎?
2021-03-18
-
知道有多少粒米又如何
知道有多少粒米又如何您好,读了您的文章,信佛是最大的迷信。请问师父,随便抓一把米,你知道多少粒吗?佛陀肯定是知道的。如果你不知道的话,那是为什么呢?答:佛陀知道有多少米又如何?你能因为佛陀知道有多少米而断除自己的烦恼和无明吗?知道多少米,那跟真实的修行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那只是幻梦里的事。就算佛陀告诉你所有的事情,如果你不能了解实相,你还是不能解脱。我不知道有多少米又如何?虽然我不知道有多少米,但我清楚地知道,不论有多少米,那根本不是问题的重点。问题的重点是,我知道没有实在的米,也没有实在的人,更没有实在的法。以通达如是实相故,于一切法不执不取,不住不着,故得解脱生死无明。不论你看到什么,知道什么,都是识心所见,佛也一样。佛陀被称为正遍知,并不是因为他知道所有的事,也不因为他知道一棵树上有多少树叶。不,知道这些,并不是佛陀的正遍知。知道无论有多少米,有多少数叶,那都不真实,都不是事实,这才是正遍知。了达并没有一粒实在的米和一片实有的树叶,一切法亦如是。能知这一点,才是正遍知。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如洹河沙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管佛陀知道有多少米,多少世界,甚至你的过去生是谁,那都不是实相,都是妄心所见,是依众生妄心方便说法,莫生执着。金刚经分明说到,佛知无量世界众生之心?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皆为非心,即是实无有心。以无有心故,如来知一切众生之心。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皆不可得,即是无心。无心即是空,空即是性。佛能悟达此空性,我亦能悟,你亦能悟,众生具足因缘,皆能得悟。是故佛为说法,只为此一事实故。非为知一把米中有多少米,亦为他事。若信他事,即是我所说,信佛,是最大的迷信。他事者,佛之方便,非是实相。故吾亦知恒河沙众生心之所念。何以故?恒河沙众生之心,皆是我一念妄想,皆是无心。既是如此,我非旦能知一把米之粒数,亦能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米数。为什么?所有米皆是空,皆不可得,不可住,不可执着。过去米不可得,现在米不可得,未来米不可得。是故修行解脱,关键不在知道什么,而是要了达什么都不真实,在于不知。若能于一切法无所知,不着不住于所知,是名真知。佛之神通,不在知道米有多少,亦不在一念知众生心之所念,而在知无米,知无众生,亦知无众生之心。众生既无心,佛亦无心。是知佛本非佛,假名为佛,实无有佛也。能如实了达如上实相,是名神通,亦名正遍知。此神通真性本具,此正遍知是人皆有。一切众生,若能了达诸法实相,通达一切法皆从心想生,从意识有,从妄念见,唯心所现,究竟不实。法本无法,是名为法。则皆具此神通,亦得名为正遍知也。
2021-03-18
-
信佛,最大的迷信
信佛,是最大的迷信作为一个佛教徒,可能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就是,佛法是迷信。当有人说佛法是迷信时,你总会看到许多佛教徒为此而极尽辩解:佛法不是迷信。就像卫道士一样,他们信誓旦旦地守护着佛法。真正的佛法到底是什么?佛法真的不是迷信吗?佛教徒守护的是真实的佛法,还是自己的妄想和知见?你亲证过听闻的佛法吗?还是盲信了很多佛法中的善巧方便?你确定佛经里讲的都是你所理解的意思,还是那只是佛陀的权宜之说,本来没有实义?你确定佛说的一切都是对的,都是真的,都是不可更改的吗?作为一个佛教徒和一个信佛的人,你深入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佛陀无骗人之心,亦无惑人之意。但是,如果你错解了佛陀的意思,佛法将成为比信众求佛求神更大的迷信。佛说,若谓如来有所说法,是为谤佛。当你坚信佛说的一切都是真理时,你已经忘记了佛陀真正的教导:如来无所说,亦无有定法如来说。当你不知不觉到处举着佛陀的言说以为真理时,你已经成了一个狂热的宗教徒。不信佛是迷信,信佛是更大的迷信。不信佛的人,他们只是不信有佛,他们迷的不深。信佛的人,信佛实有,坚持佛说的法是定论,他们迷的更深。相信有佛,那只是佛的一时方便之说;开示众生无佛,那才是佛陀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佛尚非实,更何况佛所说法?不管你信什么,就算是佛陀所言,如果你对此坚信不疑,你已经完全迷了。佛从来不想以自己所说迷惑更多人,但我们却被自心所迷,执着佛所说法。佛所说法,因时,因地,因人,因众生根基,因事,因理,因于无量因缘,非为定说,非一时说,非一向说,非为一人说,非只为出家说,非只为在家说,非为菩萨说,非为罗汉说,是方便说,非是定论。若听闻者执于佛所说法,动辄佛这样说,佛那样说,佛法将成为最大的迷城和禁锢。修行之人,佛病最难医。杀盗淫妄酒,尚有了期;执佛执法,永世难出。经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怀琏禅师云:世法里面,迷却多少人;佛法里面,醉却多少人。龙牙禅师云:祖佛虽无骗人之心,为时人透不得,祖佛成骗人去,不得道祖佛不骗人。如未透得祖佛意,但学佛学祖,则万劫无有出期。今学佛法者,看自心中有多少佛法知见,一并倒却,始得干净。若有分毫不去,一翳在目,千花乱坠。经云:蠲除诸法戏论之粪。众生信有佛易,信无佛难。信因果易,不昧因果难。信佛法易,信自心难。学佛学祖易,识得自己难。不迷鬼神易,不迷诸佛难。如果你心中还存有丝毫的佛之知见,皆是迷信。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虽然信佛,莫以为自己是真正的佛教徒。真信佛者,须是谤佛、杀佛始得。若不欺佛灭祖,谤佛毁法。此人非是真信佛者,皆是迷信,不堪佛法。经云:谤诸佛,毁诸法,不入僧数,乃可取食。取食者,正信也,正命也。
2021-03-18
-
打破所有的观念,还心自在
打破所有的观念,还心自在枷锁从不来自枷板和锁链,它来自观念一个枷板和锁链只能锁住有所求的人,它锁不住无求者。枷板和锁链只能锁住心存观念的人,它锁不住已经打破任何观念的人。对于一个内心没有观念和欲求的人,一个枷板,一条锁链,最多是一种装饰,它们对一颗觉悟的心没有任何控制力。控制力来自于观念。所有的咒语和加持,所有的恐惧和压力都来自于自己,来自于妄念。当一个人心中存有一种观念,他给自己套上了一层枷锁,也会把这层枷锁套到别人的头上。当一个人心中存有一种知见,他给自己戴上了一条锁链,也会随时把这条锁链戴在别人脖子上。当一个人对什么持有意见,他腰间佩戴了一把刀,那刀不但能伤人,亦能伤己。一个人心中持有一种见解和想法,他会在一团火焰中看到鬼神,在一根木桩上看到魅影,在一块石头上看到妖邪,在一块土地上看到神灵,在一杯白水中看到魔力。火焰、木桩、石头、土地、白水中什么都没有。妖魔鬼怪、神魔灵圣从来不会附着在任何东西上,它们附着在人的念头里,附着在人的想法中。破除对所有观念的执着和相信,那是一个修行者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只要他还相信什么,他就不可能自在而觉悟。觉悟者只是觉悟一件事:没有任何观念是真实可信的。佛陀所觉悟的也是这件事: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对事物持有坚固的观念,让我们处处受限,而不自在。限制我们的正是那些本来不实的观念,以执着故,于虚妄法中较真而自吓吓人。破除所有的观念,深深的我执同时破除。我执表现在对事物存有坚固的见解。当你不再执迷于一种见解,我执与法执自破。破除所有的观念并不是说你不能使用任何观念,而是对那些观念没有迷信,不会执着于那些观念。你也会去寺庙,但你只是去那里观赏风景,而不是去求神求佛为你实现什么。你也会去烧纸,但只是因为想念已故的亲人,而不会相信你能通过纸钱带给他们什么,或期望他们保佑于你。你也会于佛像前礼拜,但你不再相信有佛,你只是借助一个佛像而修行谦卑与恭敬。你也会佩戴佛菩萨的像坠,但那只是装饰,而不相信它能保你平安。你也会使用鬼神这样的名字,但你不再相信鬼神的存在。你知道一切的神秘和神奇都来自于你。所有的意义都从你的意识和妄想中放出。你觉悟了一切的根本是你的心。那才是万法渊薮,真实所在。
2021-03-18
-
镇宅之宝
镇宅之宝如果你听信了风水先生的一些言论,认为自己的房子有问题,然后在你的房子里挂了一块镇宅之宝,而你相信它对你的房子有保护作用。其实,你相信的不是那块镇宅之宝的保护作用,而是相信你的房子有问题。当你挂上那块镇宅之宝,你已经在心里认同了你的房子有问题。于是,你的房子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不管你的房子出现什么问题,那都是你心理的问题。扔掉你的镇宅之宝,不再相信自己的房子有问题,连心里的镇宅的概念也扔掉,那才是对你和你的房子最安全的保护。保险推销员或医生建议你为自己买一份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认为那样可以保障你的未来,而你觉得那才安全。事实是,如果你认为一份医疗保险能让你安全,其实你早就在自己心里种下了你未来不会安全的想法。而到了老年,甚至还没到老年,你的身体和你的生活就会接连地出现问题。你以为你在为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做准备,其实你在为自己的疾病和问题做准备。你的身体和生活到了老年不会有任何问题,是你的心理提前出现了问题。是你心理的问题影响了你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所以,你的生活频频出现问题。不再为自己买任何的保险和存任何的储蓄金,不再相信医生对自己身体的认定,把未来心从你心底撤销,改变医治和对治的习气,你的人生才绝对的安全。你孩子的家长给你打电话,说你的孩子有各种毛病和缺点,比如懒惰、贪玩、头脑笨,不听话,而你认同了你孩子的这些问题。你为孩子制定了很多改善的计划,但没有一样成功。你为孩子换了一所一所学校,但是老师对你的孩子做出了同样的评价。最后,你因此烦恼重重,甚至痛不欲生。是你的孩子出现了问题,还是学校的老师和你出现了问题?你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在提出问题的人身上。如果你的孩子无力反抗你和学校的老师,那么,他是你们内心问题的牺牲品。如果你希望影响或改善别人,先认清你自己。当你完全认识了你自己,你发现任何人都没有问题。问题永远来自于自己的认同,而不是别人。问题永远来自于虚妄的分别,而不是真实。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先要认清,他本来很好。而不是先认定他不好,再去改造他。当你认定他不好,再试图让他好,你在摧残他,你在伤害他。他只会越来越不好。如果你认为你的屋子有问题,不论你如何改善它,不论你放什么样的镇宅之宝,你的屋子永远会有问题。因为问题并没在房子那里,问题在你这里。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身体有问题,哪怕你请来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也无法治愈你。身体不会患病,就算患了癌症,它依然完美。疾病出现在你心里。不认清自己当下的心,寄希望晚年保护它,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了。所有的问题来自于你对事物的态度,而不是屋子、身体或你的孩子。他们是无辜的,而你把罪恶、丑陋、问题强加给他们。你先给他们定罪,然后想拯救他们。不,当你想拯救他们,你在确定他们的罪。你在证实他们有问题。一切都没有问题,房子、孩子、你的生活、你居住的环境,空气,水,一切都没有问题,只要你没有问题。一切都是清澈完美的,只要你是清澈完美的。所有的问题来自你的分别和无明。当你看到一切都是明澈的,所有的问题消失了。镇宅之宝、医疗保险、教育机构,所有这一切都在增加这个世界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真正的保护和教育始于觉悟,终于觉悟。自觉觉他,从无明黑暗中醒来,那才是解决你人生所有问题的镇宅之宝。
2021-03-18
-
草系比丘的寓言
草系比丘的寓言人们以为拿着什么,拥有什么才会快乐。不,什么也不拥有,什么都不坚持,那才会快乐。一位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玻璃杯,问在座的学生,你们猜一猜,我手里的这个杯子有多重。有的同学说三两,有的同学说五两,有的同学说一斤。老师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同学们很诧异,希望听到老师的答案。老师说:我手里的杯子的重量跟杯子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它的重量跟我握住它的时间有关。我握着它的时间越长,这个杯子的重量越重。如果我放下它,它的重量等于零。事物的重量永远不来自事物本身,更不来自地球引力,重量来自于面对它的人的态度,来自你的执着。是你的执着赋予了事物重量和压力,而不是事物有什么重力。我们总以为事物有多重要,以为是外在的事物给了我们压力和障碍。事实并非如此。没有任何东西有任何的重量。一座山可能跟空气一样,轻如鸿毛,只要你绕过它。一根草可以勒死一个人,如果他牢牢地执着那根草。一个观念可能让你发疯,如果你执着于那个观念。佛陀时代,有众比丘路遇盗贼,盗贼用青草将比丘系缚住。众比丘因持戒律,慈不伤物,宁愿被草捆绑,也不折断青草,而求脱身自由。以前读不懂这个故事,以为这个故事是在赞叹比丘们持戒精严。现在才恍然明白,这个故事的真正意义是告诫我们,当一个人哪怕执着一根草,它也会成为杀害自己的武器。一根草会变成一个坚固的锁链,只要你对这根草有任何的见解和执着。而一根粗硬的铁链可能对一个人没有任何的束缚,如果他心里完全不在乎那根锁链。就算你心里哪怕还存有慈悲、善良、正义,乃至清净、涅槃、解脱这些概念,你都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捆住草系比丘的并是那脆弱的青草,而是他们对慈悲、戒律和佛法的执着。佛陀所说的慈悲和戒律是为了让我们获得自由,而不是束缚。有人说,在修行路上,我遇到了太多的障碍。不,没有任何东西障碍你,除非你对什么生起了执着。也有人说,修行路上经常遇到逆境,是好事。逆境对我们是一种磨练。真的是这样吗?逆境和磨练,那不过是你内心深处还存有贪着和求取的表现。逆境和磨练的唯一意义就是让你意识到,它们来自于你的执着,而你永远无法从外部克服逆境和障碍。当你什么都不执着,哪里来的逆境和磨练?如果能于一切事息心无求,所有逆境顿失,一切障碍立除。我们总以为自己拥有的越多,才越快乐。而实际上,我们越什么都不拥有,才越快乐。我们越是两手空空,我们越轻松,越富足。不仅对物质如此,对知识、技术、观念,你拥有的越多,越不快乐,离真实越远。你越什么都不拥有,越与道相合。你的快乐永远不来自你手里的杯子有多重,你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你的抱负和理想有多大,是什么系缚和障碍了你。而是相反。看清这一切的虚妄,放下它们,不对任何事物、任何观念存有执着,那才是你解脱的唯一途径。
2021-03-18
-
圆满不需要努力和过程
圆满不需要努力和过程问:觉醒是清清楚楚让局限的我,跟无限大的意识同时存在。不是我们再活生命,而是生命来活出我。怎么让我和大的意识融合交汇。对这个问题,我和一些人有争议,都不太理解,望师父开始。答:你所说和你们的争议,全都是妄想,跟修行没有任何关系,跟觉醒也了无交涉。问:开悟的人不会碰到这些问题吗?答:这根本不是问题,而是妄想。开悟的人不是碰不到这些问题,而是不会碰到任何问题。开悟的人没有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从意识生,从妄想生。真正悟到这一点,不再生诸问题,知道任何问题的当下都是妄想,不住于妄想,便是觉悟。觉悟亦无住,若有住,即非觉悟。所以,连开悟也是妄想。你永远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停留的开悟,当你说开悟或以为自己开悟时,开悟早消失了。你所说的我及大我,大的意识,融合,等等,皆不出识心分别,皆是妄想。以此妄想诸无上菩提,穷劫不得。问:开悟是一步到位吗?没有一个需要圆满的过程吗?答:要想圆满,先要觉悟什么是圆满。圆满不是我人能圆满,而是本自圆满,从未缺失。圆满无法通过任何努力和过程能达到。相反,放下种种努力和过程,才能言下默契于圆满。只因众生妄想圆满的心不能止息,造作有为的心不能息灭,种种妄想心不能停歇,所以欲圆反缺,欲得反失,欲做而成徒劳,不知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圆满心寂,圆满现前。所以,欲得圆满,先要识得圆满。不识圆满而能圆满,无有是处。问:请师父直接开示,什么是圆满?答:将不圆满的拿来。问:那佛法就不需要修行和过程吗?答: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想修行,当知什么是修行。不起妄心,即是修行。于一切法,无染无着,即是修行。以无所住心而行一切事,即是修行。言过程者,但转无始劫来取着自心境界之习气,于念而无念,非实有修行之过程。修证亦复如是,非实有法可修可证,但莫妄用心,于本来无物真性上不加施功,无你用力处,即是修行过程。实无过程,亦无修证。若妄心不歇,分别不停,思虑重重,如何相应?言顿言渐,言修言证,皆不离妄想。如此追问,何有了期。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