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的解脱,无关外境的变化

    心的解脱无关外境的变化问:师父好,给菜地的菜和自己家养的花放佛号,它们会不会长的更好一些?答:给自己的儿子放佛号,他就会长高吗?问:如果我亲自念佛,对周围的环境和家人会不会有益?答:你认为什么是有益?问:比如人会越来越健康,植物会长的很好。答:没有谁能证明它们之间有必然关系。问:念佛是一种善念。如果说念佛对人对环境没有任何作用,那么日本江本胜博士做过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就是水知道答案。此外,有人还亲自做过实验,给苹果贴上“我爱你”的标签,苹果就会保留很长时间。这些现象又是为什么?答:即便这样,仍无法证明心念与环境之间的必然关系。我们唯一能证明的是,当一个人心存善念,受益的是他的心,而不是外境的改变。如果动念就能改变外境,那么你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去想,让这个世界没有贫穷,没有灾难,没有疾病,让自己变富,让自己永远年轻,而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心念解决的只是它自身的问题,它无法改变外境。即便外境改变了,而那与心的解脱毫无关系。一个人可能生在环境美好的地方,而他一样有烦恼。也有可能一个人生在贫穷落后的地方,而他会很快乐。你所说的这些现象只是幻梦里的故事,是自心编织的故事,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识心的活动,并非实相。以识心观察事物的因果变化,无法解决人们的根本无明,无法解脱人的生死烦恼,相反,还会让我们迷到生死中去。人们总是执迷现象世界,痴迷于因果,而不去解决自己的内心问题。总是分别事情的对错、善恶、好丑,而不去认识实相是什么。实相是一切事是妄念所生,是心识的分别。心若不生,万法无咎。不要把注意力放到外境的变化和因果上。就算你把全世界所有的事的前因后果都研究的一清二楚,你还是会衍生更多的问题和因果,而没有从根本生解决心的问题。若想得到根本的解脱,永断无明,那就要从故事中走出来,莫信于识,当依于智。何为识?何为智?用而生想,是为识。用不做用想,是为智。水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研究的。研究也只是为了解决人们饮用的问题,而不是在这些问题中别生玄妙的问题。苹果直接把它吃掉,至于菜地里的菜和阳台上的花,大自然会给予它们最好的照顾。而人的健康与否,来自他自己的用心是否合道,不来自于你的祝福和期待。以平常心,看平常事,一切问题,不复产生。如果在这些平常事上妄加观念和想法,那是妖魔鬼怪入心,神经兮兮,不是正常人。

    2021-03-29

  • 佛法的核心

    佛法的核心佛法的核心问题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如何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一切的问题,也即如何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看上去是一个外在的问题,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心。如何对待自心,这才是全部佛法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对待自心,这直接关系到自他的生存状态、苦乐、解脱与否。所以,如何面对自心,或者说一个人的心态如何,才是整个佛法的灵魂和佛法的终极目的。想知道如何对待心,就要先认识心。心是什么?怎么认识心?心的本质是无我中的常性,是独立而又共生,自由又不放逸,与一切外境不一不异。也即,所有的存在,性同而相异。认识到这一点,领悟到这一点,才能和谐自我和一切的关系。才能从自我中超越,而看到真性的大同。心的状态趋于自在、轻松、无我、解脱。当一颗心对立于外境,取着于外境,分别于外境,心就被分裂,而成了我执或自我。当一颗心觉悟到一切外境是自心所现。觉悟到对待一切外境,都是对待自心,那么,它就不再向心施暴。这时,心自然恭敬、尊重、谦卑于一切,不与外境对立并产生矛盾。即便偶尔紧张、贪着或恐惧于外境,那只是心未觉悟时的习惯。而觉悟的力量和习惯会照破这一点,引导心识放下紧张和对立,还心自在和解脱。诸法实相是:一切万法,唯是一心。犹如一切金饰,唯一金成。又如一切水月,一月所现。一切枝叶,唯一根出。一梦之人,百千之梦。一镜之中,有千万像。万法唯心,一切诸法,皆是自心影现,非实有个体性,唯一本性而已。学法之人,悟此本性,识此真心,方知如何对待此心。觉悟之人,以了一切皆是自心,对待一切皆是对待自心,待一切皆是对待自己,故能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痴。以了一切唯心,方能与自心和谐,与人和谐,与境和谐,与天地万物和谐。以温和对待一切,即是对待自心,故心常温常和,常友常爱,常慈常悲。何以故?待物即是待己,待境即是待心。故知杀生者,非有心外之法可杀,但杀自己也。贪嗔痴慢疑,亦复如是。非有外物可贪、可嗔、可伤、可害、可疑、可惑,皆嗔痴疑慢自己也。此无明所为。觉心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何以故?以达唯是一心故。佛法的灵魂正在于此。全部的修行都是如何对待自心。佛法的所有修行都是指向心当下的态度,指向心当下是否解脱。所有把修行和解脱推到未来与来世的思想,都不是真正的佛法。所有拜物,迷佛,着相的修行都是假修行。所有不是围绕着自心去转变自己,而去改变外在、包括自己身体的修行,都不是真正的修行。认识心,改变心态,默契自心,不与境违,心不外驰,那才是真正的佛法。觉悟于此,如实行之,当下心得快乐解脱,久久湮没的佛法才能昭示天下。

    2021-03-29

  •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这种见解和二乘所学的、所领悟的完全不一样。所以说,修行见地非常重要。见地是整个修行的方向。方向如果错了,怎么用功都没用。二乘人,声闻乘人,不觉悟的人,是生了烦恼,再断烦恼,他一定要断烦恼、要离烦恼,要对治烦恼,再去证取涅槃。没有通达烦恼性空,烦恼不可得。他无法了达烦恼不生,烦恼无生,烦恼不实,烦恼不住,烦恼即菩提。所以他要断烦恼,他要离生死,他要离开众生,他要远离一切世间法,不敢接近世间,到寂静之处,执着修法而去求取涅槃。他不知道生死即涅槃,非离生死而有涅槃。他忌惮生死和烦恼,所以急急地去修证,去取涅槃寂静,去证灭尽定。而大乘,乃至于禅宗,它的宗旨是:烦恼性空,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这是禅宗。也是维摩诘所开示的修行见地,所开示的实相之法。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就是通达贪嗔痴性空,烦恼性空,一切法性空,从真如本性起一切虚妄烦恼而不住,即入涅槃。知烦恼涅槃都不可得,这叫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诸法无行经中说: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有无量佛道。若有人分别,贪欲嗔恚痴,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菩提与贪欲,是一而非二。皆入一法门,平等无有异,凡夫闻怖畏。去佛道甚远,贪欲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见者,是人为贪欲,将入于地狱。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是二法一相,所谓是无相。若能如是知,则为世间导。  一切烦恼、无明,都是妄自执着,妄自缠缚,本来没有缠缚,也没有烦恼。他错以为有个我,有个执着,有个生死,如经云: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见者。是人为贪欲,将入于地狱。是因为他妄见一个心,妄见一个我,妄见诸法,这才是贪欲,以此我心我见,才入于地狱,而不是起了世间所谓的贪嗔痴。世间的贪嗔痴只要不住,当下即空。修行去的是住和执着,不是去贪嗔痴,不用去断烦恼。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一切相即解脱相,一切相都是涅槃相,一切相都不住。所以,不断烦恼,即入涅槃。我们学六祖坛经也学到了,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涅槃相如是。一切现象本自解脱,本来清净,包括有情无情的一切显现,包括一切众生的所有行为,都是涅槃相。只要你不分别自心境界,不取著自心境界,不错见解脱,不错见涅槃,不去执取解脱和涅槃,那么,当下即是涅槃,非实有涅槃可得。这即是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声闻乘他是很难理解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因为他把佛陀讲的方便法当真了,得少为足,不知进取。所以他需要破除原来的知见,深入大乘,了达实相,才能真正解脱。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维摩诘说,如果你能如此领悟我所说的宴坐,这种完全没有形式的宴坐,这种心法,那才是真正佛所印可的坐禅。也就是说,于三界不现身意,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不住于内亦不住外,虽现修行而于诸见不动,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如果你能这样坐禅,那才是真正的坐禅。这种坐禅,才是佛法唯一的正修行路,显现了佛性的自在、无拘、通透。不再执着一个坐着的形式。而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行为都可以坐禅。这是心的解脱,心上的修行。如果你着相的话,你看不出这是修行,是坐禅。

    2021-03-28

  • 荐福古寺山居诗

    荐福古寺山居诗 抱山居日日看青山夜夜沐风波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年阔朝朝群鸟共和鸣暮暮云松逞婀娜青山不改志和风不变心白鹭时时腾绿水桂树梅树倚黄檗 佳音我有佳音一曲无弦无音无指奏有耳听不着将心亦难泊凑世人梦里寻他何如豁然无我小荷才露尖尖头已是耄耋赵州 一粒宝珠我有宝珠一粒非色非形难追觅风里种麦始得无脚行路见真迹知音何必子期真僧不必挂锡有朝一日看衣里原来一刻未曾离 读古心读古德之训诫沐心性之芳霖度一日之平实安累劫之颠倒山雨未邀而眷顾心花不待而盛开五米小室以息虑而成广博严净一把素椅以无求而成楞伽宝山道远乎哉?何如穷子而向外奔游法秘藏兮?青草随风弄缁衣庭坚问道于祖心抛肝撒胆分毫不瞒 海印三昧静坐山堂虫鸣交响声似迦陵美过咒章至道果真不难难因取舍不忘不觉脸痒摸去忽悟直心道场问我海印何在脚底涌泉正穴才起下心拟议雨打寺院南窗 清凉山炎炎夏日一柱香廓廓云天不见短长一支青钵域外悠扬谁能更清唱 周流虽热无人声张才知清凉不在文殊场 纵大汗淋漓亦只增酣畅只因心地无尘可扬 不如听雨悠悠山中日长更无一事商量登座说法如聒噪不如听雨甚妙 世人愁闷无多由思虑一秒难消一切苦恼自找不肯将心静悄悄 雨从昨夜下如今为寻三五知音无奈无情说法声太小兜率大士难了 俗人日日叨叨感得人天频频叫好可怜我祖睡得安不被阿师吵 袈裟披得一身无事衣胜过世间万功集三千珍奇顶上戴怎比心中不挂伊 无事最胜行过得一分淡泊,消得一分旧业。度得半日无事,胜过修道十劫。忙圣忙凡皆妄,不如林下哼唱。这里那里求索,总是空中捞摸。世人修道不成,只因得心不灭。大智利根之人,撤销一切梯阶。悠然空里眠睡,不与万法为侣。但能特立独行,不劳坐禅诵经。一切众生自缚,只因心有所依。过得无依无倚,得道只在须臾。 桂花赞满城都是你,无须苦追踪。走出头脑屋,自然入鼻孔。花瓣如星星,花色黄与红。不分贫与富,一味解脱浓。九月伊开放,十月满虚空。早年甚愚痴,不识汝君容。世事多变化,我心亦不同。唯有此芳馨,年年落此中。 古寺满院寂膛膛,唯有桂花扬,墙被墨绿染。梁绕古禅香。 十里长溪羊随蝶拥乡间晨路古寺山下氤氲浮浮水牛坐卧一事不管白鹭矗立犹如顶柱世间繁华刹那即空不如返此认祖归宗十里草径风光无限一条长溪直达梵宫 清流一道开芦苇随风荡清流一道开野花独自摇寂静声闹外白鹭戏白蝶游鱼绕青苔寻言索真理不如放形骸一颗纯净心能见真实性邀我看明月复来林下待 熏风听月星空舒廓寂辽青山几多妖娆枕石天为花盖沐风水为琴箫星星闪闪烁烁凌乱不相侵夺各各放光自妙颗颗摩尼珍宝纵有云雾飘缠难掩其光桀骜天地何其莹莹万法本闲人闹来我溪边听禅随我田间观稻风姿绰约属你夕阳西下恰好 顿悟菩提偈菩提只可顿悟谁能向后做功心离现前觅法穷劫难到彼岸刹那出离妄念心珠慧日明圆不用六度三学不须将功用功但能心不住念顿超三世无难心不住法即真无别有真可得觉知当下假名不可意中取荐回到脚下勤行念念无迹无踪亦无明心见性亦无腊月年关生死无明非实开悟解脱亦幻直用直觉直知一切置之莫管 在家修行偈家中本是佛国,因执而成汤镬。彼此相敬如宾,何须相背而坐。若能心中无求,家里家外同乐。若能不执己见,何处不是寺院。家中本应清凉,因诤而成战场。若能各退一步,正好修行举唱。今日已无寺院,寺院不在伽蓝。家中自有珍宝,在家一样得道。沙门无关道服,无依真正僧衣。身心安静无事,胜过十方兰若。今日红尘修道,不即不离正好。执有修行难契,离世觅佛兔角。一言一行得体,触目皆成菩提。一举一动无妄,谁能与我恐慌。息得诸有取贪,何须听人讲演。解脱只在悟空,不关晨钟暮鼓。我劝诸君识真,识真不被妄牵。若能体得无生,不再向往极乐。离得诸执取舍,自然人天赞叹。若不悟得真理,光头只被人笑,智慧心中悠游,戴发修行不难。

    2021-03-28

  • 法语开示

    法语开示再美的语言也无法安抚一颗波动的心。文字从意识出,从妄想有。贪着文字,只能增加心的波动,而无法给它带来真正的安宁。真正的安宁从智慧生,从定力有,从息虑忘缘而得长养。 

    2021-03-24

  • 快乐的秘密

    快乐的秘密你所有的烦恼来自不满。你所有的缺陷来自于不满。不满,让你的生活处处不如意。不满意你的工作,你就会在工作中备受苦楚;不满意你的家庭,你就无法在家庭中得到乐趣;不满意你的孩子,你就无法在孩子身上看到美好;不满意你的性别,你就把自己局限于一半的人性。当你满意于你的工作,那里成了你的天堂,因为那是你花时间最长的地方。满意于你的工作,不代表那份工作受人嘱目,或是一种被人尊重的职业。你的工作场所有可能只是一间普通的工厂,也有可能是一块农田,甚至有可能是流浪街头,在大街上乞讨。你满意于它,那才是你生活在天堂里的理由,而不是你干了些什么。当你满意于你的家庭,那里成了你的乐园,因为那是你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你满意于你的家庭,并不代表它是一个富裕的家庭,或是一个名声显赫,一个子孙满堂的家庭。也许那个家庭只有三个人,或两个人,甚至一个人。不管你的家里有几个人,你都满意。也许那个家,只有一间茅草屋,你还是满意。是这样的满意,让你活在乐园中。而不是家庭的状貌。当你满意于你的妻子、老公、孩子、父母,你成了世间上最快乐的人。你满意于他们,并不意味着他们要美丽,要优秀,要聪明,要慈悲,要出色,而是无论他们是什么样子,你都满意,你都接受。你都知足,你都尽可能地尊重他们,爱他们。当你满意于自己的性别,你才发现,那单一的性别里蕴藏着整个人性。你才会爱到圆满,而不是残缺。如果你不接受你的性别,那么,你是你不接受的那部分。这是一种智慧,满意的智慧,接受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有太多的人对圆满充满着艰辛的想象。不,圆满是这个世间最容易获得的。只要你能满足于你的现状,满足于你当下的所有,不管是什么,你都满意,你都满足,那便是圆满。圆满是不需要努力就能达成的。圆满不需要过程。所有需要过程的努力,带来的只是暂时的圆满。只有当下的满足,不需要任何努力的圆满,才是真实永恒的圆满。满足于你的身份、年纪、相貌;满足于你的收入、心智、才能。满足于你的身高、体重、肤色;满足于你的学历、性别、健康程度。当你对这一切都满意,你就是世间最完美、最富足、最智慧、最幸福的人。完美、富足、智慧、幸福哪有什么绝对的标准。如果有,那就是满足你当下的样子。你完全不需要改变什么,只要你满意,你的心里融入了满意,充满了满足,你就是一个快乐的人。满意,满足,快乐的秘密,幸福的秘诀。

    2021-03-24

  • 净土是化城接引,非真宝所

    净土是化城接引,非真宝所师父好,看到您破斥净土宗的文章,我是学净土宗的,我很疑惑,不知何去何从?请师父慈悲开示,净土亦是佛说,为何您不认可净土的修行?如果像我们这样根基的人学禅宗学不上去,又不念佛,会不会堕三途。按照佛经和净土大德所说,念佛至少不会堕三途,甚至能带业往生。是不是这样?希望听到您的开示。答:净土虽是佛说,但要知道佛说的净土和当今学人所修的净土不是一回事。佛说净土是心,从心上净一切法,知一切法本净,是名净土。而净土学人,不识自心,妄求他土,以为净土。不识自佛,妄求他佛接引,非佛说净土之本意。佛虽说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犹如佛初期说法,说四圣谛,苦、空、无常、无我。说五戒、十善,说戒律,说六度,说菩萨行,一样,是方便说。佛后于金刚经、维摩诘经、涅槃经等实相经典,复说般若第一义谛、常乐我净、佛性真我,复于其他经典广说实相。故不可执着佛一时说法,方便说法,不了义说法。又如佛在法华经中所说化城,非真宝所。净土实是化城,是众生修道歇脚之处,非真宝所。宝所在心,心是宝所。心遍一切处,但能心净,则一切法净,一切佛土净,一切诸佛净。不论行者所修何法门,不契实相,皆不能解脱。堕落三途跟念不念佛,学不学禅宗,学的好学不好没关系。跟如实了达实相,如实修行有关。并不是学净土法门,就能不堕三途。若人我是非无明贪嗔不断,当下即是三途,何等临终。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顿断无明,一切烦恼不生,当下即是净土,不必更待临终往生而到。欲生净土,当识自心。识得自心,随处净土。经云: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若净土在西,即净土不遍一切处。若不遍一切处,如何成为净土。净土唯心所现。心净则一切净,心净则众生净,心净则佛土净,心净则佛法净。心若不净,妄求净土,如沙蒸饭,无有是处。若欲成佛,先识得何者是佛。佛是自心,离心之外,无别有佛。弥陀者,自心之假名,非离自己之外别有弥陀。若以为心外有佛,凭外佛接引,外佛不可得,心外无佛。弥陀是众生妄想,从心想生。心若不生,非有弥陀,非无弥陀。一切法亦复如是,非法非非法。佛是自心作得。若知自己是佛,更念佛者,无有是处。如同知我是我,更念我者,无有是处。又如知己是谁,更念己者,亦无是处。知我是我,若仍念我,或是愚痴,亦或疯狂。故念佛者,必不识真佛,若识真佛,终不念佛。如同念自己名者,必不认识自己。若仍念自己,愚痴疯癫,非健全人。

    2021-03-24

  • 满足

    满足只要还能走在原来的小路上,就很满足。只要还能听到鸟叫,闻到菜香,就很满足。只要有一块馒头,一碗米粥,就很满足。看的见油菜花和嫩嫩的柳枝就很满足。有把伞打在雨中的小路上就很满足。能一个人无牵无挂地呼吸就很满足。满足哪需要那么多。一点点就能让心满足。不满足的是欲望,是心念,是意识和思想。不满足就会苦。不满足的心会骗你离开当下去渴望一个事情的完成而获得满足。那种期待完成什么而得到的满足还会产生更多的不满。小心被念头骗,骗你去经历种种而获得满足。经历种种只会越来越不满。满足是当下就满足,靠经历什么而满足,永远不会满足.静静地坐在那里,一下子就满足了。满足哪需要恒常的东西陪伴?接受无常,就能满足。满足不在千里之外,就在脚下。满足不在未来,就在此时。满足不在做些什么,什么都不做,就能满足。满足不来自于意识,而来自于意识的出离,不住于意识。满足无关年纪、身份、男女,它来自于智慧,来自于自制,来自于善护念。放逸会让你越来越不满足。贪着会让你越来越不满足。拥有会让你越来越不满足。不知一切如梦如幻,无得无失,就无法满足。放松,放下,放手,满足神奇地出现。只是看,只是听,只是闻,只是尝,只是触,只是知,而不生别想,不生染着,就会带来满足。若于见闻觉知上别生种种心,起种种见,存种种想,不满足立刻即至。若只是见闻觉知,不更立知,便是神光,即是圣贤,何须别求?心无物才能安,不是填充一堆事物。越填越不满,欲壑难填。心知止,才能满足。心满足,才能究竟离苦,远离颠沛流离。

    2021-03-24

  • 念佛不能成佛

    念佛不能成佛念佛若能成佛,念钱就应有钱,念饱不必吃饭,念什么就能来什么。事实则不然。念什么都是打妄想。佛是自心做得,是自己做得,不是念得,不是靠他人成得。佛是自己悟得,是心是佛,离此心外,无有他佛。弥陀佛,迷驮佛,迷了才驮佛觅佛,不知自己是佛。若知自己是佛,更念佛者,无有是处。如同知我是我,更念我者,无有是处。钱须自己挣得,付出劳动所得,不是念得,不是无缘无故妄想而得。念佛亦复如是,念佛只是念妄想。念佛若是修行,念一切皆得修行。何以故?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念其他而不得力,念佛凭何得力?若念佛得力,亦是靠自心妄想而得虚妄之力,自欺欺人,实无力也。佛只是人,人无神奇。诸多神奇,皆是众生妄想加之。纵有神奇,与你我何关?佛无神奇,以无神奇故,而生一切智,故有慈悲方便。是故佛说念佛,空拳诳小儿,方便哄众生。饱须吃饭,钱须去赚。吃饭方能解饱,干活方能赚钱。念再多的饭,念再多的钱,也不能解饱,也不能变富。念佛亦复如是。念再多的佛,佛也不会出现,也不会成佛。佛不是靠念得,是识得什么是真佛,是当下做得。去掉一切关于佛的概念和妄想才能成佛。念佛亦能成佛。若知自心是佛,念自心佛,于念而无念,应念成佛。知佛无佛,念亦无念,是真念佛。若知一切念无实性,真如自性起念,一切言语文字,皆是佛念,皆是空声,不可得音,是名念佛。经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如是念佛,即得成佛。愚痴众生,终日念佛,不知佛是自心做得,期佛接引,如同终日念钱,期望钱从天而降,不知钱是挣得,永无得钱之日。佛藏经云: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决定毗尼经云:若有比丘常念佛,此则非真非正念,常知佛从分别起,实不可取亦不生。达摩大师云: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六祖大师云:迷人念佛求生西方,智者自净其心。维摩诘所说经云:心净则佛土净。是知,佛是自心,离心无佛。佛须自成,别成非佛。

    2021-03-24

  • 坐下来,无上法宝

    无上法宝,坐下来不论你此时此刻多么难过,多么痛苦,多么空虚,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坐下来,坐在那里,放松,停止思虑,放弃任何的努力和对治。坐下来,不是坐下来几秒钟,或几分钟,而是尽可能长地坐下来。给你的难过以时间结束。给你颠簸的心以安静下来的时间。给你从幻梦中抓取的习惯停下来的时间。给它们自行退去以时间。在你以为遇到绝境的时候,不要再想任何办法对治。停下来,停下一切的对治和解决之道,那是最灵验的根本解决之道。它虽然不能立即解决你的困境,但那是唯一的办法,它只需要你的耐心,需要你的智慧,给它时间。切忌对治。一切对治,皆是魔业。生死烦恼,万恶之源,皆从对治生。坐下来,停下来,休息下来。不要乱动,莫找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让问题自己消失。这是一切智者面对任何困境的秘诀。如果你昏倒在地,或遇到任何突发事件,莫急急对治,先自救,莫求他救。最好的自救就是不救。无论何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立刻停止一切身心的活动。平躺下来,不仅是身体,心也要平躺下来。放松,停止思虑。休息,放手,莫抓紧。让心接受一切的发生,不要对抗,不要想任何办法去解决它。然后一切会奇迹般的好起来。除了停止所有的活动,你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来解决你遇到的所有问题。所有的对治,只能加深问题的存在,而不能根治问题。对治只是从表象上清除了问题,但产生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问题的根源是对治的心没有清除。所以它还会产生无数问题。休息产生并对治问题的心,那才是彻底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人们面对空虚和寂寞时,急急地对治,寻找外在的依赖,虽然一时不再空虚,内心深处却越来越不安,越来越空虚。完全不能独处或安静地呆一小会儿,就是因为不知道坐下来才能让自己真正安心。抓取什么去对治空虚,那只会让你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就像吸毒一样,它只会让你越来越依赖。因为一切终将消失,而你的抓取也毕竟幻灭。到那时,你的心因为无东西可抓,地狱境界即便现前。朋友,你还在捉自己的尾巴吗?你永远也捉不到,休息下来,尾巴就在那里。你还在拼命寻找什么以求安心吗?你永远也找不到。休息下来,心便自安。坐下来,久久地坐下来,休息身心,停止寻找与对治,那才是无上的法宝。

    2021-03-24

1654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91929394959697

...

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