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祈首无所依
祈首无所依人们很难甘于寂寞,总要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到不空虚。人们大多数行为都是受命于自我。自我的特点就是创造事情、滋味、内涵和意义。而那,并不是真实的。自我是一个巨大的幻境的骗局。就算是一个修行人,一个理解诸法空相的人,他的习气还是让他无法安住寂静和无为中。他必须为自己寻找一个支撑,寻找一套理论,寻找一系列的观念和想法,哪怕那是纯粹精神和思想上的,他也无法做到撤除所有的依赖,活在空中。人们无法活在完全的空无意义中,所以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和生活体系。吃喝拉撒、财色名食睡、各种价值观念。这些是世间的体系。六波罗蜜,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菩提涅槃,开悟见性,这是出世间的体系。有了这些体系,思想才有依托,自我才有存在的意义,无明才得以安身立命,我相才能游戏命根。世间的一切都是为自我服务的,除非看透这一本质的人,不再受命于自我和他的创造,而能活在无意义中。一个觉悟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再依托任何东西的人,包括思想上,也是全然的无依。一个好的修行人会关照自己的每一个探求心、执取心、嗔恚心、有所得心,依托心,不被这些心所骗。在生起这些心的时候能够看到和觉察,从而回到原来没生起这些心的状态。这个短暂的甚至刹那的过程,是修行唯一的重点和关键。会在这里修行的,几乎没有任何修行的痕迹,一刹那顷,便已成佛得道。不会在这里修行的,就会随着自己的妄念而离开当下,向外流转,愈来愈远,乃至穷劫,都不得道。永嘉大师云:学人不了用修行。六祖大师云: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不了道者,即不会修道。若能了道,方知道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证。有修有证,皆增上慢。故拟心即错,动念即乖。故古人云:上上根人,言下明道;中下根人,波波浪走。意识攀缘诸法,不能无依,故造种种幻境及玄妙之理以安其意。学法之人所以不得道者,皆被心意识所骗。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诸道人!什么是修行?若无心修道,是最上乘修行。若知无道可修,是第一等修行。若通达实无生死涅槃,是诸佛涅槃处。若悟妄心歇处,即是菩提,实无菩提可得,是名得佛菩提,亦名开悟,亦名见性。诸道友,莫随诸妄念,莫心有行处,莫不守本心,莫心有所住,是名诸佛用心处。诸道者,无定法,无实法,无能修,无所修,是名为道。道者,非是心能所至。但心有至处,皆非道也。莫心有所是,有所是者,皆非菩提。诸善友,诸同道。何者为善?何者为友?何者为同?何者为道?若能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佛是无依道人,是无事人。做一个无依道人,成一个无事人,胜修一切法,施一切功。十方三世佛,祈首无所依。无所依之处,是名诸佛心。
2023-11-04
-
在人际关系中修炼、觉悟
在人际关系中修炼、觉悟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一定是自己的问题,没有例外。一个大人几乎不会和一个孩子争吵。如果发生争执,有谁会认为是孩子的错呢?只有愚蠢和迷失的人。一个有理的人怎么可能去指责无理的人。当他指责对方时,他的理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你还认为是对方的问题,说明你还在迷失自己,你还没有看清一切事物的本质和一切问题的根源。事物的本质是无我的,是清净的,是无非,无乱,无错谬,无恶,无罪,无过咎的。问题的根源在自我的执持,在自我的分别,在看不清实相。自己没错,就算对方有错,你也看不到对方的错。而自己还有错,就算对方没错,你也会盯着对方的错,放大对方的不是,心从自己那里跑失,完全迷失到了对方身上。所有人际关系中还在指责对方的人,都是还没长大的孩子,都是一个迷失自我的人,都是一个还在向外看的人。不识自己,就会迷在外境里,迷在关系中,迷在别人那里。不知道自己才是一切迷题的答案。智者在人际关系中都是向下兼容,并不是突出自己,而是隐藏自己。不是依赖对方,攀缘对方,崇拜对方,或与对方内耗,诋毁对方,针对对方,而是接纳对方,允许对方,尊重对方。人的强大并不表现在他拥有势力,而是表现在他什么都没有。强大不是要压倒对方,不是要控制对方,而是让对方完全感觉不到你的存在。强大不是攻击别人,而是不敌而化,不战而屈人之兵。强势不是咄咄逼人,不是拥有有的力量,而是虚怀若谷,拥有无的力量。在关系中,真正强大的一方的力量永远不是指向对方的,而是内省,是内敛的,是反观的,是回来的。不是出去,不是寻觅,不是向外,不是挑剔,不是批判,而是自觉。普天之下所有痛苦的人际关系都是互相挑剔,互看过错,互相攻击。出了问题,向外指责的。所有幸福的人际关系都是互相尊重,互相接纳,互相鼓励。出了问题,向内自省的。人只要活着,就要与人打交道。就算住进深山老林,也避免不了与人相处。在人际关系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普行恭敬,去除我执,和谐共处,是每一个人终生的必修课。珍惜你面前的每一个人,他是一面镜子,是你内在的折射。不要迷失到镜相中,不为跑到对方身上。反过来,看自己,你会释然,你会大彻大悟。
2023-11-04
-
当你不要了,一切都会朝你涌来
当你不要了,所有的一切都会朝你涌来当你极度痛苦或被困住的时候,你一定在要什么,一定是在求什么,一定是在等什么。求什么,被什么所挡。要什么,被什么所困。等什么,被什么所障。你忘了还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和可能,还有一个无限就在你旁边,在你身后等着你。而你,却被眼前狭隘的事物所蒙蔽和障碍。主动放手,你不要了,你放弃了,你走开了,就会立刻解脱。在那一件事上明白这个道理,在任何让你受苦的事上你都能放手、走开、不要了,你会大彻大悟。婚姻如此,事业如此,人际关系如此,健康如此,生命如此。放下什么,得到什么。这才是宇宙第一真理。禅宗祖师们的每一次转身,走开,都蕴含着这深刻的智慧。看上去他们放弃的只是小鹅怎么从瓶子里出来的问题,而实际上,他放弃的是整个生命的紧张、探寻和执着。在一个地方、一个契机、一个境遇上能醒悟并走开,就会在很多地方和境遇中转身并走开。这个世间只有一种解脱和尊贵,就是不再僵持,不再拉扯,不再纠缠,不再内耗,不再争论,不再狡辩,不再住着,不再争强好胜,不再对立,不再抗拒。转身走开,看上去是一种消极和逃跑,是一种悲观和放弃,而实际上那是一种成全与和解,是一种接纳和融合,是一种皈依与还原。放手和走开不是形式上的,不是外在的。一个人可能正走向你,朝你伸出双手,甚至拥抱你,但是他在内心已从对你对的执着和迷恋中走开。看上去你正走进一个事物,事实上,你可能对此事早已窥破并放下。没有一种圆满是建立在分裂和突出中实现。撤销自我的努力,圆满就立刻现前;放下自我的意识,真实就立刻灌顶。转身走开,哪怕放在你面前的是亿万资产,是整个世界,是自己的至亲挚爱,是你的生命,是成佛,是悟道,是开悟和见性,是涅槃。放下和转身的那一刻,潇洒走开的那一瞬间,才是真正的辉煌,才是真正的开悟。撒手的时候,你得到的东西一定比你想要的东西更好。当你撒手,你会得到所有。当你归零,你会遇到全部。当你放松,你会进入整体。当你不再抓取,你会变成手本身。当你不要了,所有的一切都会朝你涌来。
2023-11-04
-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永远不是一个智者所关心的。一个智者关心的永远是自己内心生起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演绎了什么。别人心里想了什么,永远不是一个好的修行人要关注的。一个好的修行人关注的是自己心里有了什么想法,安心与否,清净与否。迷人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内心的阵地,跑到别人的世界里指手画脚,妄加评判。而觉悟的人会一直坚守自心,不会跑到别人的世界中去说三道四,胡乱指责。会不会修行,觉悟没觉悟,在这里便见分晓。没有人能改变这个世界发生什么,也没有人能改变别人心中想什么,更没有人能决定别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不能改变孩子,老师不能改变学生,诸佛不能度化众生。一个人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佛陀是正遍知,有大神通,也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一丝一毫,他唯一能做到的是对这个世界不加丝毫干涉。佛法的意义不是向外改变什么,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幻影。改变外在,犹如水中捞月。佛法的意义是自心的觉悟,看到实相中一切都不真实,不再执迷于虚妄的世界和身心。自古以来,有那么多诸佛祖师出现于世,他们没有度化任何一个外在的众生。他们不过是度尽了自心的妄想。众生修行觉悟亦复如是,不要去度外在的众生,而是觉察自心的种种不善之心。如何是不善之心?让自己紧张、对抗、恐惧、焦虑、烦恼、不安、纠结、难过、痛苦、绝望、抑郁、悲伤、憎恶、嫉妒、嗔恨、抱怨、骄慢、疑虑、谄曲、愚痴、贪爱、冷漠、虚伪、虚荣、虚妄、报复、挑剔、呵责等种种无明之心。度尽如是妄心,是名修行,是名觉悟,是名度众生。如是无量无边自心烦恼众生尚无暇度及,一个修行人怎么可能有时间和余力去度外在的幻化众生?纵然对外在众生有所言说指示,亦是方便引导之词,随缘利益之,不得生起执着教化之心。若起教化之心,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己尚不能了脱生死,何况能脱别人生死。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请牢记六祖大师如是说。如是发愿,如是心行,如是成就,方知众生界如梦如幻,不增不减,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2023-11-04
-
建立自己的极乐世界
建立自己的极乐世界你永远看不到一个外在的人,你看到的永远是自己内在的世界。你永远无法看到外在的事物,你看到的永远是自心编织的各种故事。你不可能了解任何人。一生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你以为自己遇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而实际上,你遇到、看到、认识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影。你的心里构建过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它们折射在你遇到的人事物上。你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它们,而事实上,你看到的是你自己。你每天与之生活在一起的人,你抱怨的、指责的、期望的、喜欢的、崇拜的、痛恨的,都不是那个人,而是你自己。你在任何人身上了解到的东西永远是你自己。你曾经无数次揣测、怀疑、勾勒、判定的人,并不是别人,那都是你自己。你对面的一切人、物、事都是你自己的倒影。你看到的世界,实质上都是心镜和性水中的倒影。你可能怨恨一辈子的人都不是你怨恨的样子。你怨恨的部分,在你自己身上。你每天批评着的那个人,你永远无法批评到他。你在和自己交战。所有人出现在你生命中,都是为了启发你看到你自身。除了接纳、尊重和爱你面前的人,你不可能有更好的方式对待他,因为对方真实的面目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智者从不去想别人是什么人,而是致力自己要做什么人。智者从不去打扫别人心里的各个角落,而是清除自己屋里的各种灰尘。智者不会盯着众生的贪嗔痴慢疑,而是努力降服自心的过失。智者见性而离相。何以故?知相是虚幻,知相是自心。智者放弃想象任何人的样子,而努力构建内在的美好与仁爱。智者看不到阴暗、负面和罪恶,因为他的心里从未构建这些东西。阿弥陀佛在因地建立的极乐世界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内在清净美好的世界。当你再也看不到世间任何过失时,你自己的极乐世界就建成了。当你一念回过心来,一刹那顷,你的极乐世界就会呈现。佛国不是向外建立的,而是朝内的。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极乐世界,像任何一尊佛一样成就自己的佛国。
2023-11-04
-
秋赋
秋赋秋天在江南这个地方很短,很珍贵,于我印象也最深。吃过中饭,在诸暨乡村的小路上随意散步。午后的阳光铺撒在远处的稻田里,泛出金色的光茫。蜜和奶一样的桂花香扑鼻而来,一棵,两棵,五棵,六棵,到处都是桂花树,忽然之间,二度开放。第一次是阴雨中含蓄而开,这次是在阳光下怒放。黄色的蝴蝶,薄得像一片纸,上下起舞,忽涌忽没,跟人的念头一样,行踪不定,悠然无拘。枯黄的草叶,虽然行将凋落,却依然饱含着生命最后的顽强。秋天的日头如此贴心,如此温馨。就像一颗仁慈的心,成熟,宽阔、通透,无微不至。秋天的阳光经过夏日的烘焙和洗礼,将你心中最后一点薄凉晒干。日子在秋阳和成熟里停滞。时间在农夫的耙杆前放慢脚步。所有的满足充满了每一片草叶。所有的静谧笼罩着片片山峦。悠闲在炊烟上匍匐。熨贴在风中展开。进入骨髓的浪漫不从人得。渗入毛孔的惬意皆从秋来。澄色的柿子在太阳下变成红色,在蓝天中更透晶莹。金黄色的稻子一半躺在地里,一半铺在路边。池塘边的野草不知不觉高过了人,小鱼悠哉悠哉地摆动着尾巴,摆着摆着,长成了大鱼。野鸟起飞的身姿闲适而从容。雏菊夹杂在稻谷中独自摇曳。风也会拣择,拂过杉树,绕开银杏。青苔也会挑剔,有的长在石头上,有的长在泥土里。绍兴乡村的胡同里到处都是发呆的老人。诸暨乡下街头的墙壁黑白相间,宛如水墨。还在枝头的香榧能闻到青涩的味道。叽叽喳喳的鸟叫虫鸣更显秋的寂静。秋像一个善男子,像六祖的偈子。厚重,古朴,历久弥新。秋像一个善知识,不动唇舌,便能口吐莲花,不用一功,即能变长河为酥酪。秋钻到我心里。秋荡在我眼中。秋牵我手,挽我腰,更我头皮,吻我额头。秋馈赠我它最后的一次燃烧。秋启迪我毫无保留地赤裸自己。散步回来,坐在廓下,院子里依旧桂香垂涎,阳光撒满长椅。便赋词一首:青盏漫插黄花,小几凭窗依榻。黄精既烹已久,只等闲心啜它。一首秋赋赠君,同我坐卧蒹葭。有功才能种菊,无暇怎肯爱它。知止再观前事,不过秋阳一把。谁说世间苦多?自是众生外求。谁说极乐最妙,我道娑婆有趣。四季别有风味,谁能堪忍雷同。秋阳秋雨秋风,醒时梦时一同。
2023-11-04
-
以一颗绝对满足、无求、感恩的心面对一切
以一颗绝对满足、无求和感恩的心面对一切。让你安心的永远是一颗无求、满足、接纳的心,而不是发生了什么。你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获得安心,只要你不抗拒现实。如果发生了什么,就打破了你的安宁,或者发生了什么,才给予你安宁,那你还没有获得真正的安宁。你的安宁还建立在海市蜃楼中,还建立在生灭的沙滩上,还建立在梦幻里。无常一来,它就会坍塌。真正的安宁不从外来,不从有为中来,真正的安宁从来都在真实心里,在一颗空心里,在一颗不再需求什么的心里。那是一颗无论何时何地都满足的心。那是本心的安宁,那是唯一的安宁。认识本心,领悟真实心,看到它的圆满,绝对的安宁就在那里等你。本心的安宁绝对的真实、亘古、不可动摇。你可能会丢失工作,为此,你惶惶不可终日。你怎么知道丢了工作不会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呢?你怎么知道不会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等着你呢?或者,就算从此你不再有任何工作,你怎么知道自己不会作为一个无事人、一个佛而轻松地活着呢?你损失了一笔钱财,为此而闷闷不乐。你怎么知道丢失这笔钱就一定是件坏事呢?如果你不善于使用金钱,疾病或是虚荣,嗔恨或者疯狂,会随时找到你。你身患绝症,病痛本身加上死亡带给你的恐惧,使你如处地狱。你对死后的世界茫然无知,你对未知的事情无法把握。所以你心神不宁,如被煎熬。你怎么知道你一定不能好起来。就算你会死,你怎么知道死就是可怕的?你真的经历过死亡吗?不论将要发生什么或正在发生什么,以一颗绝对满足、喜乐和感恩的心迎接它,就算死亡,也会褪掉它可怕的面具。你怎么能确定将要发生的事不是天大的好事呢?满足于你的心,满足于它什么都不占有,满足于它没有故事、跌宕和起伏,安宁就在那里等你。你怎么确定当一扇门向你紧闭,一片天地不向你打开呢?不要被心识上带来的安乐所骗,去悟那什么都没有发生的。那才是你安宁的唯一原因。那个从来也不缺失,也不获得,从来不惊喜,也不失落的。去悟它,与它在一起。那是你的大陆,是你的立命的根基。
2023-10-17
-
佛法只为解脱,不为是非对错
佛法只为解脱,不为是非对错佛法并不特别强调逻辑上的对错,而是解决内心的纠结和烦恼。众生因为不了解实相,于诸自心境界起种种执着,颠倒用心,故佛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众生放下无明的用心,而去认识实相。实相非是二法,非是对法,非是因果法,非是逻辑头脑思惟之法。实相非法非非法。逻辑是非对错,是二法,是相对之法,是意识之法,非是真实之法。所以逻辑上成立的未必是佛法,非逻辑的未必不是佛法。闻到花香,看到白云,触到微风,做了一个怪梦,情绪忽然低落,这些都是超越逻辑、没有对错的。从对错中出来,才是真正的佛法,而不是执着于对错。如果把是非对错当成佛法,那佛法非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使人陷入矛盾并创造出更多的问题。佛法直接超出是非对错,超出问题,直捣烦恼巢穴,回到真实受用中来。比如金刚经云: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将这句话当成一个逻辑命题,它就不能成立。何以故?这句话如果是对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定法。那么它自己所立的论点将变成自相矛盾,逻辑上就出现了错误。但这句话的本义并不是提出一个逻辑上绝对正确的理论,而是指出人们烦恼的起因是执着了定论和定法,以有执着故,不能彻见诸法实相。若无执着,任心自在,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如是说,是以此来破除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执着和我见。所以,佛法给出的所有观点都是为了解决众生实际的问题,而不是为了突出一个绝对正确的观点。六祖大师云:能善分别相,于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于第一义不动,即是超逻辑,超对错的。此是心行,非是意识知解所能达到。佛法是对治众生烦恼和执着的,而不是为了讲对错。虽然有时也不得不使用对错这两个词语,那也只是针对众生的执着和烦恼。能使众生出离烦恼,那便是“对的”;使众生进入烦恼,那就是“错的”。能让众生自在的观念,便是“对的”;让众生束缚的想法,便是“错的”。佛法不是为了强调逻辑上的错误。就算在辩论中指出他人逻辑上的错误,也是为了帮助其对佛法建立信心,对实相有所领悟,而不是为了争胜负。所以六祖云:诸法本无诤,诤即失道义。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有人认为佛性是常,把佛性的“常”性理解为死常,六祖便说“佛性是无常。”有人执着佛所说的诸法无常,六祖便说,“一切诸法是常。”六祖所言,并不是提出一个正确的观点,而是破除人们对实相的误解和心意识的执着。如果一个修行人在读佛与祖言时,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掉进二法的对立和是非对错中,错失了佛法真正的意义。佛法真正的意义是不住,是解脱,是了达实相,而不是在幻境和心意识中执着对错。超出对错,利用因果,而超越因果,达到实相,那才是佛法的本质,也是它超越世间一切哲学、宗教的意义所在。
2023-10-17
-
没有明天
没有明天现实的世界里没有明天。明天,那是传说和童话里才有的东西。觉者都活在现实的世界里。活在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不再期盼,不再预测,不再计划,不再安排,不再幻想,不再做梦。明天是梦幻的、不定的、变化的。明天是紊乱的、诡辩的、不安的。明天,是念头里的事,是空中的楼阁,是海市蜃楼。一旦从头脑和念头里出离,明天,以及与明天有关的一切都将消失。比如衰老、疾病和死亡。当然,还有一切是非对错,爱恨情仇,恩恩怨怨。没有人能真正的活在明天中。凡是活在明天里,一定活在无明里、颠倒里、虚妄里。明天,那是一个最大的幻觉,是人们为自己设置的一个最大的骗局,以此来打发无聊和无事。现实的世界,不仅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也没有今天。昨天、今天、明天,那是人为了麻痹自己而创造的游戏。人们不愿意面对清醒的自己和寂静安宁的世界,于是为自己和世界化了妆,盖上一层层美丽的小屋,自己在里面做着各式各样的梦。时间就是这间小屋最华丽的屋顶。而时间里的各种故事、期望、梦想则是小屋里的种种装饰。我执则是这间小屋的主人。活在现实世界里是什么样子?把自己交给当下,交给因缘,不再控制事情的发生,接受一切的到来。生活就像流水一样,它只是流动,流动,没有故事,从不停留。既不回首,也不翘望,也不停滞。时间在那里消逝。事情在那里结束。幻梦在那里破碎。在真实的世界中,只有不停地流动,流动,流动。一旦它不再流动,那里就有人的意识在进行干涉。真实的世界里没有明天,没有时间,没有发生。只有流动,带着人们错觉中的悲欢离合,带走一切苦难,无情地洗刷掉一切的发生。
2023-10-17
-
做一个不忙的人
做一个不忙的人忙者,从心,从亡。亡,古文有丢失的意思。把心丢了,就是忙。身心分开了,就是忙。忙,就是把真实的当下的自己丢在原地,跑到头脑和意识里去干别的了。或者说,人在这儿,心跑到别处。干着这件事,想着另一件事。这些都是“忙”的人。干什么或不干什么,并不能看出一个人忙不忙。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事,才是忙与不忙的标准。一个认真干活的农夫并不是一个忙着的人。一个跑遍大小乡村的邮递员也不是一个忙着的人。一个每天埋头画画的人也未必是一个忙人。一个女人坐在门口织毛衣,可是心里却一直想着他的丈夫。一个老人在院子里鼓倒他的花草,但是他却一直担心自己的身体。一个男孩在跑步,可是心里一直在挂念下星期的考试。这些人,看上去并不忙,但是他们却是“忙人”。忙,是身心的分离,是心不在焉,是神不守舍。忙,是活在未来,是三心二意,是错失当下。忙者,被欲望所引,被结果所导,被功利所牵。忙者,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让心休息。当一个人身心在一起,就算他每天都在“忙”,他仍有可能是一个悠闲的人、惬意的人、不忙的人。不忙,多么动听的一个词。不忙,多么诗意的一副画面。一个不忙的人,那是我知道的最幸福的人。一个不忙的人,一定是一个临在的人。一个不忙的人,一定是窥破了时间的虚幻,活在时间之外的人。一个不忙的人,一定是窥见了事物表象,而活在真实中的人。手到哪儿,觉知就在哪儿。人在哪儿,心就安住在哪儿。做什么事,注意力就在什么事上。与谁在一起,心就和谁在一起。干什么,就享受着什么。不忙的人,就像整日被风吹动而摇晃的树叶,就像一朵开在山谷里的花,就像一条淙淙的小溪,就像荷叶上的青蛙、椅子下面躺着的猫,就像闹钟上的秒针,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运行。让心慢下来,陪着身体。让头脑歇下来,多用用眼睛和耳朵。做一个不忙碌的人,做一个悠闲的人,做一个一直陪着自己的人。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