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修的重要意义

    实修的重要意义师父好,我接触上禅宗和看您文章有好几年时间了,平日喜欢看佛经,抄经和听您开示,特别是看经书和您的文章,明显能感受到法喜。实修动作较少。因为因缘不成熟,也没有机会来道场拜见过您。这些年我的自觉变化是:自我烦恼明显减少,通俗来讲就是想的开了很多。经书和您的文章也可以从头脑层面理解,因此貌似也没有什么疑问。不过遇到境界触发,比如丈夫和孩子发生矛盾,以及和挚友分开的时候还是会起心动念,甚至会情绪波动。和之前的区别只是可以很快看见,然后试图转念先让自己离开烦恼心,再尝试用智慧去调节。我想请问您,我目前状态是否就是属于只是在头脑中知解宗门学问,而因为缺乏实修,没有真功夫?谢谢师父指导。[合十]答:你有疑惑,说明自己对实相和解脱之理并不十分清楚,所以才会对自己有疑。实修和有效的功课就是为了让我们更透彻清晰的了解实相,转无始以来识心取着幻境的习气,对一切境都能透得过去,心无所住,于生死中得大自在。乃至居一切时,都没有丝毫疑惑。你看我文章,听开示,明白了一些道理,观念转变了,心态转变了,这当然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也会对我们解脱烦恼有一定的作用,只不过,它不能解决我们的根本无明。如果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也只能降服粗重的烦恼,而我们的俱生我执和心有所依的习气却无法转变,还是不能真正觉悟和解脱生死的。所以,再没有时间,再不想做功课,也要抽时间进行实修,练习坐禅和一物不为。学习一切理论,都引导我们休息身心,实证解脱。如果只是看文字,就会把知解当成功夫,把道理当成智慧,没有实际离念和转身的功夫,不能透过一切境界。而这些功夫,都可以通过做具体的息虑忘缘的功课长养出来的。而且,这种功夫需要花很长时间长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做功课或者做了没多久就半途而废的原因,因为做功课是和我们平时的用心相反,是逆生死习气,逆有所依的习气,逆心向外驰的习气。所以学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少如麟角。你的问题和状况也是现金许许多多学法人的状况,大家都想偷懒,不做功课,只想看看文章,看看直播,就算修行了。那是自欺欺人,最后受苦的是自己。以事情多,生活繁忙为理由,其实是懒惰,对佛法和修行心存侥幸心理,以为可以在生死大事面前混过去,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无常一来,自己就知道自己一点力量都没有,只能白白受苦。古人云:受殃有日在。所以,不仅要认真做功课,还要在生活中的每件事上尽量多地去练习觉知,减少欲求,把见解和功夫融到一起,做一个真正独立、无惑和解脱的人。那才不辜负自己的这期宝贵的生命。

    2024-05-18

  • 懒,是诸苦之源

    懒,是诸苦之源懒,是万恶之源,诸苦之端。人的大多数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懒惰造成的。懒惰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好好做事,挑三捡四,偷机取巧。只求结果,不肯付出;唯图己利,不顾他人;只图省事,不能享受过程。静坐不是懒,静坐需要勤加练习。无为不是懒,无为是舍下一切懒惰和放逸。休息不是懒,休息是身心不再造作和奔波。懒是懒于正念,懒于觉知,懒于改变,懒于自在,懒于开心,懒于行动,懒于活着,懒于面对,懒于反思,懒于心安。懒人身虽懒,心却不能消停。懒人思想成千上万,行动一个也无。懒人身体什么都不想做,脑子却不停地开小差,打妄想,希望不劳而获。懒人贪图六根的享受,不肯让心安宁。懒不停地消耗身心,让人消沉、颓废,丧失了生机,如同死人。古人懒,心安理得,内心安静,没有任何负面情绪。今人懒,浑浑噩噩,生无可恋,全是消极和沮丧。有人学法,看到禅宗讲无修,无证,无为,便暗自庆幸,以为自己是学禅宗根基。却不知道无修无证,乃是于一切无心,于一切处无求。懒人只是无心学法,于世法却贪着迷恋,心存侥幸。因为懒惰,因为什么也不想做,却给了自己更多时间胡思乱想、纠结、烦恼的机会。不停地内耗,反复地思虑,让自己身体越来越虚弱,精神越来越无力。正是因为身体的精力无处使用,全都耗费在心上。这个时代的很多精神心理疾病都跟懒有关,跟我们太容易获得快乐有关,而失去了活动身体的机会。过去我们走几里路赶集买东西,路上有美丽的风景,集上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赶一趟集要半天。现在,几分钟在网上就把东西买了。东西买完了,人却一点不快乐,只能继续路思乱想。过去做一顿饭,要自己砍柴、烧火、淘米、煮饭、炒菜。现在全都点外卖,省下的时间,想入非非,自寻烦恼。过去自己扫地,洗衣,洗碗,现在全都交给机器,剩下的时间坐在那里无聊,无事生非。懒在侵蚀着今天的每个人,越来越多人变成了行动的小儿,幻想的巨人。就连修行,也只爱听别人讲,看别人做,自己要做功课时,懒得做,不想做,宁愿烦恼,也不想精进。就连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这么简单的事也不愿做,懒得出奇,懒得不可思议。因为懒而抑郁,因为懒而不安,因为懒而空虚,因为懒而无聊,因为懒而不想活着,因为懒而烦恼重重。古人言: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尚勤,何况人乎?佛言: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遂。佛言:欲免生死之患,昼夜精进,求于无为。佛言: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于无上正真之道。佛言:精进遍于六度,贯穿修行始终,直至解脱。精进转一切烦恼,消一切业,重新恢复生命的活力。愿我们都能提起精神,猛着精彩,好好生活,好好修行,慎莫懒惰。懒生一切苦!懒滋一切恶!谨记!!!

    2024-05-18

  • 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星河

    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星河 当你回到自己这里来,所有的一切都跟着你一起回来。 你一次次地离开自己,前往集市和人群,你实际上是去往沙漠。你一次次待在自己的院落,那里种满了云朵与星河。 在你和外界产生和谐的联系前,你先要在自己这里满足。不满足于自己,外在的一切都无法满足你。 你越是寻觅,越是缺失;你越是安静,越是富足。 迷时,你找它;觉时,它找你。 当你满足于你自己:空无与寂静,你就可以享受一切。所以,一次次回到自己这里吧。如果你不甘于自己,你也无法甘于任何存在。如果你甘于空虚,便能甘于一切。 我从来不怕孤独,那里拥有一切。我也不怕黑夜。对我来说,黑夜里全是光明。最初,我不喜欢痛苦。经历的多了,痛苦褪去了面纱,它是一颗美丽的宝珠。 我听过很多的歌曲,都不如布谷鸟的叫声好听。我也看过各种诗歌,一阵微风吹碎了所有文字。 山的寂静和水的灵动,夜的庄严和风的灰谐,它们都是好友。 这个世界最大的笑话就是,根本就没有死亡。你会一直存在,以不可思议的方式。 对我来说,躺在水边或坐在廊下,便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当你接纳,没有任何东西是可怕的,包括死亡。抗拒带来可怕,没有别的可怕。 当你寻找,你就找不到。当你停止寻找,你成了你要寻找的。 只要遇到你一次,就会永远遇到。 文字为大脑创造美丽的幻境,美感为痛苦和伤心铺路。 绝大多数美,都是一种错觉。真正的美,没有停留。 智慧的文字是引你出离文字。 文字本身并没问题,只是我们的心习惯于依附文字,在文字中迷失。 什么都不需要知道,那才是真知。 人们都是头脑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大多数人都在艳羡他人,活在幻想中。反复地练习,那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没有别的真理,练习本身会让我们习惯于当下,满足于当下。当下发生的,就是真理。

    2024-05-18

  •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反思就是觉悟。当人知道反思时,便不会向外抱怨和驰求。知道向内找原因,就是觉悟的开始。只有心静下来,才知道反思;只有不再迷于外物,才知向内察找。古人云:静坐常思己过。心若不静,便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若无觉知,开口便说别人不是,动念即是他人有错。人若不能反思,便是颠倒之人,不知道自己才是一切问题和烦恼的制造者。人遇到问题和矛盾,会习惯性地怨天尤人,找别人的错误,指责别人,抱怨别人,掉在幻境里出不来。甚至到死都没有反思是自己出了问题。只有通过修行和训练,有了觉察的能力,才会知道向内看,看自己,改自己。六祖大师说: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要想改过,先要看得到自己的过失。看得到过失,才能改过。什么才是过失?凡事过度、过分、执迷、对抗、紧张、攻击,受苦、沉沦,这些都是过失。见别人过失,不反省自己,是最难察觉的过失。不顺应实相,顺应紧张,顺应烦恼,顺应不安,顺应习气,顺应无明,让自己和别人活在痛苦中,这些都是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想善待自己和他人,有了改过的心,人才能改过。改过,人才能出离苦海。有人说:不是说本自圆满吗?不是说心地无非吗?为何要强调改过?为何要跟自己过不去?既然本自圆满,为何还偏执一端,为何还自恼恼人,让自己和他人生出这么多烦恼?既然心地无非,为何只看得见他人过失,唯独看不到自己有错?可见,古人的这些话,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拿来说说,给自己的烦恼和过失找借口,给自己犯错找理由,又哪里真的圆满和无非呢!遇事、遇缘、遇境,每个人先检察自己,不要盯着别人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真的时常反观自己了吗?只要能看到问题是从自心这里生起的,就不会再埋怨别人做错了什么。反思不是攻击自己、否定自己、内耗自己。恰恰相反,反思是直面自己,认识自己,客观地观察自己,提升自己,不逃避自己的问题,从而让自己越来越清醒、冷静,不被外境所骗。六祖大师说:各自观察,莫错用心。遇到困境,我们应该观察的是自己的用心,而不是揣测、抨击、否定别人的用心。愿我们经常能反思,不要怕看到自己的不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024-05-18

  • 人心即佛心,常情即佛性

    人心即佛心,常情即佛性万物都在随风而舞,为何我独自一人困在念头里?一切都静谧安然,为何我却郁郁寡欢?只是因为我追求神觅,错失眼前。一切刹那刹那不住,还有何喜何忧?何避何求?何思何虑?何碍何留?如果你的榻边还有一小块地,在那里踱步好了;如果一碗茶里有一丝清香,就泡在那里好了;如果你的院子里只有一张椅,坐在那里好了;如果你的屋子里只有一本书,哪怕是插花的书,编织的书,打开它看就好了。如果你的园子里的树上长出了新叶,看着它好了。如果你的眼睛看到什么,那一定是从你的心尖上长出的。如果你的面前出现什么人,那一定是从你心里诞生的。不要讨厌自己的生活,那里全都是你曾经的付出。不要讨厌污垢,莲花从那里绽放出它的洁白。不要害怕孤单,孤单里才会有安全。你孤独吗?不,你有一个永恒忠实的朋友:那就是你自己。试着跟你自己在一起,先从十分钟,再到二十分钟,再到半个小时。每天与自己在一起待一会儿,你会了解自己,爱上自己。大海让你浮想联翩,你可曾驻足于村落里的一缕炊烟?山峦让你心驰神往,你可曾发现母亲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你身边的拙妻,请再看她一眼,用你的慧眼!你身边的桌椅,用手摸一摸它们,它一样有着温度和灵魂。人们都会说,人心不死,道心不生。我却说,让你的人心活过来,灭却道心。当我们执着道心时,道心却障碍了道;当我们执着作佛时,佛却遮住了我们真实的眼。人心就是佛心,离人心外无别有佛心;平常心就是道心,离平常心外无别道心。用直心待一切人,直心便是道场。用真心看一切事,一切事都是佛事。直心胜千金,真心无比伦。人心即道心,常情即佛性。度得平常心,此人即道人;了得家常事,家常胜真常。 

    2024-05-18

  • 遵循内在的法则,过自在的人生

    遵循内在的法则,过自在的人生没有绝对的真理。适合你的,歪理也是真理。不适合你的,真理也是歪理。只可惜,有些人由于执着真理,放弃了那些适合自己的歪理,而去追求那些不适合自己的真理,让自己活得无比痛苦,甚至把自己逼到绝路。所以,捆绑你的是自己,解脱的还是自己。比如在学习佛法时,有的人执着于持戒。他自身的条件做不到持戒,但他坚信持戒是对的,而自己又破了戒,所以内心非常纠结,总会否定自己,批评自己,导致自己状态越来越不好,以至于对修行失去了信心。比如,有些人认为学佛的人必须吃素,因为那是佛在经典上所言,他相信了这个真理,并认为这适合所有人。所以他看到信佛的人不吃素,就会劝对方吃素。如果对方做不到,他就会很生气,会轻视对方,这种盲信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烦恼。再比如有些人认为修行想要成就,一定要断淫欲,而自身在断不了淫欲的情况下,仍坚持相信这是真理,用尽种种办法,强迫自己断淫欲,还是做不到,便因此而产生苦恼。有的人修行之后,坚信只有发菩提心才是修行正路,不发菩提心,就是错的,所以会轻视那些自修的人。这些烦恼产生的原因并不是来自那些道理,那些道理本身并没有错。而是来自于那些执着道理的人,他们把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因缘下所说的相对真理当成了绝对真理。所有的道理和法则,都是创立者给适合自己和某一部分具足实行因缘的人提出的,而不是为所有人。有些人提出一些法则和观念的动机是有利于人,他们希望更多的人都去理解那些法则,实践那些法则,从而受益。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那些道理。那些做不到却强迫自己按照某些法则行事的人,就会困惑和受苦。原因是,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建立自己法则的勇气和智慧。真理和法则在你这里,不在任何神圣和权威那里。所以,建立在你,打破在你。不立不破,亦在你。适合你的,哪怕是邪法,也是正法;不适合你的,哪怕是正法,也是邪法。所谓相信神圣与权威,不过是无知者对自己不能建立法则的一种逃避和妥协,是不敢于面对真正的自己的一种软弱。而那样的信仰,正是人最大的愚昧和无明。你完全可以自己订法则和真理,只要你有力量在执行它时不受任何其他观念和法则的影响。佛说,一切法都不能执着。这句话的完整含义是:一切法都不能执着,不执着,也不能执着。人们之所以误解圣人所说的真理,就是因为只是在头脑中理解它们,并没有亲自去实证那些道理。只有在实证的过程中,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才会有超越头脑的真知出现,才知道哪些是适合我们的真理。而那时,我们才知道那些话的真实含义。愿所有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和佛法,行走在自己的轨道上,遵循自己内心的法则去过自在的人生。

    2024-05-18

  • 爱来自认同感

    爱来自认同感你是否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跟身边最亲近的人争吵?事后才发现你们争论的话题一点也不重要,但是因为争论对错,而完全记了彼此的感受,甚至给彼此造成很大的伤害。为什么会如此?我们被自我的认知所欺骗,而完全忘记了自己存在的感受和状态。你是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做过无数荒唐事,到最后,就算你被认为是对的了,你仍旧不开心。你是不是经常会因为过度关注一件事的进展和结果而完全忽略了自己是否快乐,而一直被困在那件事中,不懂得及时抽身,让自己恢复原有的轻松和快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被头脑所骗,而忘了心的感受和对自在的体验。你是否因为买一件家具而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最后仍不知道买哪一件家具,而忘记了家具是用来坐卧和享受的。一个智慧的人,会花最少的时间用在那些跟我们内在体验无关的事,会忽略头脑的判断和纠结,直接选择心认为舒服的。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残疾,而父母认为孩子是不好的,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完好的存在,没有给予自己孩子足够多的认同感。他们很痛苦。他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的心是爱孩子的,但是他们却听从了头脑的指挥,没有遵循心的认同。这样一来,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导致孩子不仅在身体上是残缺的,在精神上也是残缺的。而如果是一个深刻领悟和接收过一体感和认同感的父母,他们就会不在乎孩子身体上与其他孩子的不同,而给予他更多的赞叹和接纳,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爱孩子时内心的愉悦和感受,他们希望孩子快乐,这样,孩子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残疾人。心理上的不认同、否定、评判,才是造成残缺的要素和原因,而不是身体、身份、思想上与他人有什么不同和残缺。一个人所有的行为,包括他的语言、思想,本身都没有任何问题。哪怕他从生下来就倒着走路,说话像鹅叫,这些都没问题。但往往我们被他们的行为、语言和想法中的逻辑对错所骗,讨厌他身上那些“不正常”的标签,那些标签都是大多数人毫无根据的头脑评价和妄想揣测,那里面没有一点点对真相的理解和爱。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理解和爱?存在的就是真相,显现的一切都是合理的,都是纯净的、完美的、来自整体的。接纳存在,就是理解和爱。就好比如一个人说苹果是蔬菜,这有问题吗?没有任何问题。但无数人都会说这个人错了,从而攻击他整个人。他只是说了一句违背常识的话,这句话里有些信息不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然后就被他人否定和攻击。这就是人类的愚昧和无知。真正的尊重和赞赏不是来自对逻辑或观念的认同,而是对人的存在的状态认同,不论他以什么方式存在。对他整个人的状态的认同,那才是真正的尊重和赞扬。而不是对一个人有什么超常的东西的认同。那不是尊重,那是迷信和歧视。真正的认同感,同一感,和谐感,只有来自对真相的深刻领悟,对心的认识。认识到同一,那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除此以外的一切都不重要。去尊重你身边的一切存在、一切生命和一切事物吧。他们都是来自同一真实,同一本体,同一慈悲,同一神奇。去认同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本身吧,而不要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与众人的不同而轻视他们或疏远他们。超越对错好坏的分别,直接看到人这个存在的事实和真相,接纳事实和真相,接纳存在本身,而不要被表相的语言、思想和行为所干扰,掉到评判中去。从那些评判中出来,直接去赞叹和认同他的状态,同理他的感受,理解他的经验,尊重他的生生不息。那样,你不仅会爱你的家人,你会爱所有的人。你会透过人的外衣而爱上他的本质,那属于一体的律动和喜悦。

    2024-05-18

  • 你的意义有多重要

    你的意义有多重要禅师你好,我经常感觉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毫无意义。我想象不出自己有任何价值,没有人需要我,我每天什么都不想做,只想着怎么结束自己的生命。请问您,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答:生命是一种永恒的能量,只是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无论它怎么变化,那都是你,你是永恒的。认识到这一点,所有的无意义感都会消失。生命看上去是个体,实际上却是整体。小中有大,微中有著,一含一切,一切即一。你可能不知道,当你觉得自己毫无意义时,你正照亮着另一个生命。你可能不相信,当你郁郁寡欢时,有的人因为想着你的一句话而从泥潭中拔出。不要讨厌你自己,你比你以为的要好千万亿倍。你没有意义吗?那是多么荒诞的事。你可能不知道,当你沮丧、低沉而无力时,你可能正在进行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蜕变和自愈。就好比冬天的树叶凋零,但是过不了多久,嫩绿的新叶就会在原来凋落的地方长出。你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司机,但是你的安全直接关系无数人的安全。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但是你的状态决定很多人的状态。你只是一个食品检测员,但是你的认真维系着很多人的健康。就算你的工作没那么重要,你一定是一个儿子、父亲、女儿或是母亲。对你的家人来说,你是最宝贵的存在。假使你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你也可能是一座城池的守护者,无数人的靠山。每一个存在都有它的意义和必然。每一个存在都在昭示着那不可显现的真理。你觉得你毫无意义,但是有的人每天吃着你做的煎饼,会无比的开心。当有一天你不再出现在大街上,孩子们巴望着你,老人们互相询问,你去了哪里?你可能只是一个乞丐,一个孤独的老人,一个寡妇,但是只要你还在呼吸,你的身上就有光。你可能觉得自己无比渺小,但是有人因为你的出现,觉悟了生命的实相。一颗螺丝钉毫不重要,但是它可能承载了一座桥梁。你可能是一个残疾人,但是一个抑郁的人因为帮助了你而走出了抑郁。对那个精神抑郁的人来说,你是他的桥梁和渡口,是他的天使和菩萨。一只小虫有什么价值?但是一个人因为看到它的知足和惬意而成佛。一朵花有什么神奇,但是当它开放时,一个人的心也因它而开放。你认为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那真是最大的错觉和谎言!你的意义无比神圣。它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你的存在关乎一切的存在。如果你消失了,一切都将消失。如果你黯淡了,宇宙里也将没有了光。如果你微笑了,银河也会笑出声音来。你和一切都有着紧密的链接。那链接永远不会断裂,因为那链接就是实相,就是存在本身。你的出现不仅是你的生命的完成,它伴随着许许多多生命的生长和完成。你连接着无数的存在,点亮了所有的生命。这才是真实的你。就算你感到无比疲惫,无限伤心,极度愁苦,你只需要闭上眼睛,好好休息,忘掉一切,有一种复活的力量会立刻降临于你。你会一直存在,以超出你想象的完美的形式存在。你怎么可能没有意义,你的意义就像虚空,它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如果你有很多精力,你可以分享你的意义,向其他的生命倾述。如果你累了,那么,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风声雨声,万物都在为你朗诵关于你生命意义的篇章。

    2024-05-18

  • 我以这样的方式爱你

    我以这样的方式爱你如果我爱你,我不会过度关心你。如果我爱你,我相信你是完好无损的。我会尽量把你自己交付给你自己,那是我爱你的方式。我不再担心你,我相信你会很好,一切都在按照不可操控的方式在你身上发生,那是我爱你的方式。当我这样讲,我知道很多人并不认同我。没关系,只要你好,认不认同我,那并不重要。不论你是怎样的,我都欣赏你,因你而愉悦,那是我爱你的方式,而不是关心你是不是不舒服,是不是缺少什么,是不是过得不愉快。将你搁置,将你交出,与你并行,而不是驾驭你,承载你,那是我爱你的方式。如果你不快乐,那是你要经历的,而不是我要关心的。如果你感到恐惧,那恐惧只是提醒你面对它,理解它,看到它的本质是什么都没有。它是上天送给你觉醒的礼物,我完全不必干涉你的恐惧。如果你感到缺失,你生命的本能会灌溉它,滋润它,圆满它。而那完全不需要我去关心。我的关心毫无意义,那只是一种干扰。如果我过度关心你的缺失,只会让你更深地陷入你是缺失的错觉中,那是害你,而不是爱你。我爱你,会忘了你。这听起来不可理喻,不近人情。是的,忘掉你,回到我自己这里,这是我爱你的方式。我以这样的方式爱我的父母、女儿、兄弟姐妹,爱我的同参道友,爱一切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忘了你,不是不与你联系,不是不坐在你身边,不是不与你共同经历一切,而是不论你在哪里,我都尊重你,信任你,支持你,与你共享生活的乐趣,看到万物的可爱。而那,并不是关心所能做到的。关心只会让我陷入你,让你陷入我,让我们纠缠在狭小的笼中,而迷失了广阔的天空。那对我们来说,是双双沦陷,双双消耗。我不关心你,不代表我疏远你,冷落你。我不关心你,是我和你在一起时,只是爱慕你身上的一切,而不是担心你,忧虑你,聚焦于你。我不会放大你身上的任何缺点、烦恼和恐惧。我不会盯着你缺失的部分,而是欣赏你具有的一切。当我那样对你,你会收到一种信息:你很好,你没有任何问题,你无比可爱,我陪着你,我爱你。还有比这更好的爱吗?世人把关心当成爱。而在很多时候,关心是一种伤害,是提醒对方注意他身上不足的部分,不好的部分,难过的部分。如果我爱你,我会尽量不去关注你身上所有你认为不好的地方。我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如此完美。因为我爱你,不管你怎么样,我都爱你。当你感受到这种无条件的爱,你就会越发的可爱与快乐。这就是我爱你的方式:让你做自己,让你完成你该完成的,经历你该经历的。我爱你,当然也会给你买礼物,陪你散步,与你共享晚餐,与你一起唱歌跳舞。我唯独不会担心你出事,你有问题。就算你卧病在床,就算你即将撒手人寰,我都会笑着看着你,因为我知道你很好。你外在的样子永远不欺骗我。在我的心里,你永远完美。我不关心你,因为你很好,而且是永远,那是我爱你的方式。

    2024-05-18

  • 万物各有表法

    万物各有表法问:师父好,看到您写的身穿袈裟,心已还俗的文章,很是欢喜,破了我很多相。但有个小问题请教您。袈裟有表法的作用,代表着僧宝,不能否定它的意义吧?答:不仅袈裟有表法的意思,世间万物皆在表法。袈裟所表之法,毕竟是有为,是有限,是相对之法。对于初学,有摄受的作用,但是若想入道,了解实相,则须看到世间万物各有所表,不可爱一憎一,喜一厌一。袈裟表出世,白衣表入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一味赞叹出世,则世间众生无由得度,失去佛法本怀。出世入世不二,才是佛法。天表高远,地表深厚。佛法高远而深厚,心性宽广而坚实。不可厚天而薄地,赞一而厌一。觉悟众生心如虚空,藏如大地,性如天远,觉如地深,则近道也。男人表阳刚,女人表阴柔。阳刚与阴柔,皆是道。不可谓男胜女劣,更不可说女人不能成佛。刚柔并济,阴阳调和,非男女相,离诸二相,乃名丈夫。山表坚定,水表变化。山表定,水表慧。常与无常,定与慧,皆是佛法。不可爱一憎一,取一舍一。古人云:取舍之心成巧伪。故知山水乃心,相依而独立,不一而不异,乃是真法。风表流通,智慧之喻;雨表润泽,慈悲之表。众生觉心,本具一切,智慧流通,则解脱自在。慈悲润泽,则广利有情。悲智双运,乃为佛法。花表仪容,果表贞实。花表福,果表慧。花表修道,果表悟道。内外庄严,福慧双圆,修道悟道不二,不二之性,乃是佛法。不可轻一重一,取一舍一,近一远一。二翼双举,方可远行。又天表高洁,地表谦卑;山表庄重,水表慈悲;木表讷钝,草表灵动;鸟喻自在,花喻庄严;直喻道心,曲喻修行;火喻嗔心,水喻贪爱;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子喻诚实,女喻善良。心平即持戒,行直即修禅。病喻休息,健即作为;阴喻默然,晴喻无遮。世间表法者一一皆是,万物皆法,万物皆佛,万法皆真。故真修道人,但莫爱憎,洞然明白。若心有所偏,见有高低,则佛法不能周圆,佛性有不到之处。故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莲花表菩提,淤泥表烦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菩提出于烦恼而不黏。不可厌淤泥而赞莲花,亦不可喜菩提而厌烦恼。世间表生死,出世间表涅槃。出世不离世间,犹如涅槃不离生死。生死与涅槃,世间出世间,若做二法看,此人不会佛法。法从心生,表从慧来。心非有无,慧亦不定。不定之法,乃是佛法。故修道人,从世间万物中取譬喻而得解脱,从所表之法中取增益于我而修行,是名通达法也。

    2024-05-18

1654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17181920212223

...

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