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过情关
如何过情关师父好,经典里说,情不重不生娑婆。我有过几次的感情经历,每段感情都给我带来很多伤痛。我不想再和任何人建立任何感情,可是每次面对新出现的人,还是无法控制自己,还是想去建立一段新的关系。请教您,修行怎么过情关?答:对我来说,修行什么关都不需要过。你只需如实面对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心,享受自己的心。修行不是断除外境,不是割断与别人的联系,而是不执迷于外境,不过分依赖与他人的关系。如果过情关意味着断除自己所有的情欲和感情,这不是佛陀所教导的过情关。阿罗汉断除了所有的情欲,却被佛陀称为自了汉和焦芽败种。因为他们害怕与人接触,无法与众生互动,无法发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利他之心。所以他们成就的解脱犹如死水,没办法利益并帮助更多的人,他们获得的解脱也不是真正彻底的解脱。佛陀并没有教导彻底断除爱欲,而只是教导我们离于对情爱的执迷。如果完全的无欲就是修行和解脱,那么石头、树木或者植物人,就是最厉害的修行者。真正的修行和解脱什么都不需要断除,只需要关注是否对外境产生执着。在哪里有过度和执着,在哪里放松,就在哪里得到了解脱。当你一次次想过情关而无法度过,放下这种想法,你便从想过情关而不得的苦恼中解脱了。当你面对一段感情而过度执迷于对方时,把心收回到自己这里,与对方不即不离,你在这段关系中解脱了。直面你的感情,在亲密关系中看到你的控制和执着,放下那些执着,给予对方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各自关注自身的成长,并在某些事上产生共鸣和互动,那时,你非但不会被情爱所困,还会在情爱中而超脱于情爱。六祖大师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并不是亲密关系和情爱,也不是任何人,而是我们对自己观念和想法的执着,是我们对实相的完全陌生。情爱是人之本性的正常功能,不迷失于情爱,甚至可以享受情爱,那才是修行的正途。诸佛菩萨并没有断除他们对家人、朋友、爱人的感情,而是调伏自己的心,不迷失在任何的感情中,利用这样的感情,引导有缘人认识实相,共同解脱。这才是大修行人应有的正确见地和观念。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害怕会受伤,就躲避,甚至压抑自己的感情,那就丧失了人最自然的天性。佛陀的教法从来不压抑和泯灭人的天性,只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度依赖外境和关系。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不要急着去表达爱,先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你知道怎么才能真正去爱对方吗?在你没有学会爱自己之前,你无法真正爱任何一个人。你会一次次地在感情中受伤,这些伤害会提醒你,先要认识自己,爱自己,然后,你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在爱和情感中,我们更能发现自己的种种偏执、过分和缺点,通过对方来照见自己,并改正自己。所以,不要害怕感情,也不要盲目地去爱,好好借助于人际关系来调伏自己,认识自己,圆满自己。当你一个人生活也不会有匮乏感,那时,情爱对你来说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须品,而是艺术品。过情关,不意味着放弃情爱,也不是迷失在感情里,而是坦然面对自己的感情,超越于感情,享受无条件的爱所带来的喜悦。
2024-10-08
-
不思议解脱法门
不思议解脱法门今天上午与大众学习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经中提到不思议三昧。不思议是一个法门,是诸佛最直接的最快的解脱法门。若利根人,一见此法门名称,便能言下大悟。若于此不悟,言下错过。维摩诘经中有一品,叫不思议品。维摩诘经又有另一个名字,叫不思议解脱法门。诸佛如来种种言说教化,皆为令众生会此不思议解脱法门,因此法门而得大解脱。但是对于如何是不思议,许多人完全茫然,不知所措。为何我们一看到不思议这个词,或者任何关于祖师的公案,还有诸佛所说的甚深之法,就会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呢?因为我们总想去知解不思议,总去想一个不思议,不会直接行于不思议。就算有人告诉你,不思议是要行的,我们还是不会行。为何如此?我们的习气使然,习惯性地又去思维怎么行于不思议。或者,有人执着了不思议的文字意义上,着在了不思议的状态上,认为实有一个不思议可得,压制头脑,刻意不想,不去思维,这些都不是不思议。不思议是不住的异名,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功夫,是直用直行而不做用想的形容,是从一切住着、思虑、分别、计较、纠结中直接转身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自行自证圣智境界,非言语意识思维所能到,非思议非不思议。正思议时,即是不思议性,非离思议别有不思议可得。正思议时,既不可住于思议,亦不住不思议,是名不思议法。开悟如是,见性亦如是,但莫住于思议与知解,洞然明白。法达问六祖: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凡夫但悟自心,便名得佛知见,若非上根,不免疑谤。请和尚开示。六祖说: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陀与六祖所说,患在度量,就是患在思议,患在揣测、思虑和分别。患在度量,不是空掉头脑,住在一个不思量上,而是不执迷于思量,亦不住在不思量上,念头一转,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便可相应。洞山有偈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闻。学人看到眼处闻声方得会,便生种种妄想,认为心通则法通,一旦开悟,便可六根互用,眼处即得闻声,作种种知解。不知洞山禅师明明写道无情说法不思议,不思议,不思议,我们却还是拼命去想,当下便于不思议错过。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心意识者,即执着思惟也。慧明追赶六祖,六祖为慧明说法: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听后,依教奉行,忽然大悟。虽然言下大悟,没过多久,又被无始以来的习气所骗,继续问六祖:除了刚才您开示我的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本来都已经会了,一念意识心起,又进入了思议境界。六祖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就是告诉慧明,别再找了,停下寻觅的心,该干嘛干嘛去。夹山善慧禅师去见船子和尚。船子和尚几番开示夹山禅师,夹山本来已经悟了。但是临行前,思议分别的习气又起来而不觉,他还在想有没有更究竟的东西是我没领悟的,所以频频回头。船子看到夹山贼心不死,为了断除弟子的疑心,便投河自尽。在文殊师利所说般若经里,佛陀与文殊讨论不思议三昧,文殊已经开示的非常清楚,舍利弗仍旧问,有没有比不思议三昧更殊胜的寂灭三昧?文殊师利回答:若实有不思议三昧,可说有胜于不思议三昧法可得。若不思议三昧本身不可得,哪里还有胜于不思议三昧的法存在呢?舍利弗所问的问题,就是代表众生的习气,总是去找一个更为究竟的东西,总是去思维甚深实相之法,从而错过言下见性的大好时机。永嘉大师云: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所言不思议者,非有法名不思议。但于一切日用万行中,不住不着,应用无染,不作用想,即是不思议也。故洞山云: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此之谓也。诸佛祖师种种教法,种种开示,无不是引导我们不要住着在意识和知解中,学会直用本性,直行解脱,直会不思议。不思议法虽不可得,不可住,然亦可以通过方便而入,方便而得。如人学射箭,最初有心去射,久练而熟,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学不思议三昧解脱法门,亦复如是。初学法时,系心一缘,于法有住,有心得法。久久练习,更无心想,心无所住,言下相应,自然能入不思议解脱法门。所言入不思议法门者,实无有法可入,亦无有法可得。故知修行,虽得开悟,知道如何修行,如何转念,亦需久久保任,不可放逸,否则习气上来,如慧明、夹山、舍利弗等,依旧于意识心中轮回不止,不得真正解脱。
2024-10-08
-
一物不为的静美
一无所有的丰盈和一物不为的静美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就会从虚幻的世界中回到你自己那里。你自己才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 你被你拥有的遮蔽了眼睛,放弃你抓取的手,你会看到自己。当你什么都没有时,你会与真实的你、纯粹的你、清净的你相遇。你一直等着你,等着你从幻境之中回头和转身。当你一无所有时,你就像虚空,拥有一切,接纳一切,爱上一切。当你不再执于一物,你是一切。万物都是你,你遍界开花,你住进一切的心里。拥有什么,就被什么束缚。执取什么,就被什么拴住。放手,才会真正获得;放松,才会真正享有。当你想抓住水时,水从指间流走。当你不想再抓住水,你沐浴在水中。当你想拥抱光时,光从你身上溜掉。当你放弃捉取光时,你成了光。当你想占有一个人时,你从真实那里逃离,逃离到自心的幻境中去了。你失去了真正的自己。当你想拥有什么时,你从最宝贵的那里走丢,越走越远。你迷失在虚妄的影像中。回来,去见你自己,那才是人生真正的会晤和约会。向内,与自己在一起,那才是获得永安唯一的正途。向外即迷,回来即悟;向外即苦,回来即安。只有当你的心什么都不做时,你才能真正跟自己在一起,才会拥有你自己。只有当你一物不为时,你才作为整体而法性施为。什么都不必拥有,什么都不用做,便抵达真相,便与自己相遇。这是多么神秘而美妙的事,这是多么惬意而容易的事。当你只是安静地坐着,安心地走着,专注地看着,认真地听着,只是活着,呈现着,不寻觅,不逃离,你才是你自己。你虽然没有掌控一切,但是你成了一切。你不需要改造自己,你呈现什么就是什么,那便是真实。你不需要做任何事,你就是一切,你就是实相,你就是寂静。回心便是佛,莫向外头寻。外头是荒漠,无边复无际。徒劳受辛苦,解脱无有期。一念知止处,是名佛菩提。只有你自己,一切都是你的影子,那便是唯一的真相。
2024-10-08
-
放弃,人生最大的智慧
放弃,人生最大的智慧放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负面的心态,而且不被人们所推崇。相反,我们会嘲讽和轻视那些放弃的人,认为他们软弱,意志不坚定,做事不能持之以恒。而对那些一直苦苦坚持的人则给予更多的赞叹,完全不顾他们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和压力。然而,真正的觉悟者并不是通过一味地追求而得道的,相反,他们在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放弃。放弃,是人生最妙的智慧。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对于一个错误的方向,停下来,就到达了目的地。对于一个错误的见解,扔掉它,就是智慧,不需要再找别的智慧。对于无法摆脱的束缚,停止挣扎,便获得了解脱。当你临终无比恐惧时,那时因为你牢牢地想抓住生命。放手,你会发现死亡原来如此轻松和美妙。佛陀经历了无数的苦行,一直也没有证悟。有一天,他放弃了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无上正等正觉,无意中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明星,他证悟了。六祖在被慧明追逐的时候,他跑不动了。他把衣钵扔在了大石头上,自己停了下来,他不再逃跑。当他停下来时,他并没有失去他的衣钵,相反,任凭慧明怎么用力都提掇不动那衣钵。香严智闲禅师在沩山禅师那里学法学了二十年,一直没有开悟。有一天,他扔掉所有的书本和经论,说:此生不学佛法也,就做个行脚僧人,免被心神奴役。他离开沩山后,一日,在铲除草木的时候,偶然间抛出一块瓦砾,瓦砾击到了竹子上发出声来,他忽然省悟。夹山善会禅师离开船子和尚的时候,心中对所了悟的实相还存有一丝疑惑,他频频回头看船子和尚。船子和尚为了让夹山善会彻底死心,投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祖师和所有开悟的人都深谙放弃的智慧。选择放弃的人,都知道对抗带来的苦。选择放弃的人,都发现努力除了受苦,什么都不会得到。觉悟的人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放弃的,而是在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之时,发现自己的方向弄反了,忽然间停了下来,便豁然大悟。我们人生中大部分的苦恰恰是因为无法停止追求,当一个人追求了很多东西,发现依然并不能快乐的时候,只要他肯停下来,他就会如释重负,如鸟出笼。放弃和追求是同步的,没有前期的刻苦追求,就谈不上放弃,也谈不上放弃带来的觉悟。没有受尽辛苦的追求,就不会有放弃带来的觉悟的契机。放弃看上去是一种失败和结束,而实际上它是一种止损和修正。只有当你的方向正确了,你才可能获得你真正想要的。在虚幻的世界中,人们总是想得到什么,然而,他们不知道除了他们的妄想,什么都不存在。只有停下来,才能默契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中什么都没有。放弃看上去并没有获得什么,然而它正与真相完全默契:真相什么都没有。放弃获得的是空,是无所得,是唯一的实相。我不要了!当你从内心深处喊出这一句话时,那便是你解脱的时刻。诸仁者,你还在努力追求什么吗?追求本身并没有错,你要追求的是什么?你所追求的东西真的存在吗?你什么时候停下来?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2024-09-25
-
如何照顾好自己
如何照顾好自己问:师父您好,我是与您连过麦的人,我问过您,我对众生很麻木,一直生不起利益众生的心,我问您该怎么去做?您回答说,生不起利益众生的心很正常,不用去生利益众生的心,把自己照顾好,就能利益一切众生。我每天要早起,要做早餐,照顾孩子吃饭,送孩子上学,像打仗似的,非常的忙碌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怎么照顾好自己呢?还有您常说的要做好自己,又是怎么做自己呢?答:把这些事做好了,就是把自己照顾好。满足于这种平凡和琐碎,不去别求精彩的生活,就是把自己照顾好。照顾好自己,并不特指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或心情,而是善护好自己的心念,不让自己的心念离开当下,不让自己的心念去求取虚妄和不可得的东西。不要去想怎么照顾好自己,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自己需要你去照顾。也不要去想怎么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去评价,不别求一个更好的自己,就是做自己。每时每刻与自己在一起,与你正在做的事在一起,与你的身心在一起,不分离,不对抗,不妄加评判,不自寻烦恼,就是照顾好自己。不要在头脑中照顾自己,也不要在头脑中做自己。一切时中,本来是自己,不需要更做自己。做你需要做的事,做你必须要做的事,做你能做到的事,就是照顾好自己,就是做好自己。穿好衣,吃好饭,走好路,照顾好孩子,陪伴好老公、父母和家人,与同事朋友和睦相处,尊重所有的人与事,就是照顾好自己。看时专注地看,听时认真地听,想时专注地想,尝时认真地尝,欣赏时一心一意地欣赏,正发生的事就积极面对,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未来的事不去担忧,就是照顾好自己。安住在每一件事上,不生是非,不自寻烦恼,不别求一个东西,就是照顾好自己。直用直行,心无妄求,就是照顾好自己。古人说:一念不生全体现。做什么而未生做想时,即是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自己,就照顾好了一切众生,就照顾好了整个世界。度化了心中的妄念,就度化了所有的众生,就净化了一切世界。所有的众生,一切世界都是从我们心里生出的。心静了,众生就静了。心净了,佛土就净了。心安了,众生都得到了安抚。心平了,世界就平了。不需发利益众生的心,安住在无分别、无取舍的心中,过好当下的每一刻,就是利益一切众生。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是一心故。
2024-09-25
-
祝福
祝福我每时每刻都在送祝福给所有人,给天地万物,给一切的存在。我祝福一切如其所是,如其所现,自爱自满。我祝福你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成为自己。我的祝福不是希望你如何,而是尊重和接纳你自己要如何。我的祝福不是希望你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收入高,过得幸福,而是希望你保持童真,自由自在,对生活充满兴趣,灵魂稳妥,收入恰好,过得平安。我的祝福,不是希望你做成多么伟大的事业,而是希望你能安心于平凡,享受于无事,觉醒于真实。我的祝福不是祝福你获得什么,而是祝福你丢掉评判,扔掉攻击,去除计较,失去抓取,丧失攀比,遗落烦恼,不沉浸于苦难。我对你的祝福不是每天关注你做了什么,而是对你完全放心,甚至将你忘记。对你的生命没有任何的干涉和期许,我完全信任于你作为完美而展现。我对你的祝福里什么都没有,它空空如也,它净洁如光。在我的心里,福与祸,乐与忧,喜与愁,都是不真实的。我要送与你的不是这般的祝福。我送你的祝福里无福无祸,无苦无乐,无得无失,无好无坏。我也会送礼物祝福你,送书,送画,送音乐,送歌声,这些都是我的祝福,这些祝福里只有一个信息,送平常,送平安给你。我也会送清风,送明月,送白雪,送梅花,送小溪,送山野给你。这些祝福里只有一个内容,送当下,送满足给你。祝福你,那同时也是对我自己的祝福。能祝福自己,才能祝福别人。您在我心里,与我同频;您在我的意念里,动念便至。我所有的祝福一刹那间遍满虚空。祝福您,无论您是谁,在哪里,正在干什。祝您安心,祝您满意,祝您与自己在一起,祝您白云常伴,青山无限,人间至福,清安闲适。
2024-09-25
-
你如虚空一样清净、完美、永恒
你如虚空一样清净、完美、永恒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劝告和教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当你相信这样的想法时,并试图这样去做时,你永远无法完美,更无法接纳自己。因为你已经将自己定义为不完美了。你已经将自己分成两个了,一个能接纳者,一个被接纳者。你已经把自己曾经的、已经完全消失的状态当真了。你已经认定自己是不好的了。你活在了过去心里。而那不是实相。实相是,你从来就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状态是不完美的。无论在你身上发生什么,你正经历什么,你的心上生起什么,那都不是真的,那都是完美的,那都过去了。所有你认为的不完美,还有你需要接纳的部分,都是你的评判,你的妄想,都是你以世俗的观念给自己贴的标签,而那,没有一个是真的。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当你开始评判和否定自己,不要相信它。你不需要接纳自己,你本来就是你自己。当你认定自己不好,再去努力接纳自己,想让自己变好时,你永远在幻梦里,你永远在无法到达好的路上,你永远无法触及到真正的完美。所以,真正的接纳是没有什么可接纳的。连接纳的念都不需要起。真正的完美是不需要到达的,本来就是完美的。真正的觉悟不需要努力醒来,而是顿悟自己从未睡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你才能真正接纳自己,成为自己,成为完美本身,成为觉性本身。朋友,不要再相信任何疗愈、接纳、回归、觉悟的理论和观念了。那会让你在意识深处植入你是不好的、你是个体的、你是迷失的错误信息。你如浩瀚的虚空一样璀璨、完美、清净,不可沮坏、不可更改、不可动摇。从来如此,一直如此,永远如此。
2024-09-14
-
只贵子眼正
只贵子眼正师父,所谓悟后起修,是不是找到自己的觉性,保任这个觉性,安住在这个本觉上?答:许多人把这样的见地当做开悟和见性,并依此做功夫,是完全颠倒和错误的。现在有很多没有真正开悟和见性的人都持这种认知,也这样教人,自错亦错人,一盲引众盲。你永远也找不到觉性,因为根本没有一个法叫觉性。觉性是诸佛自证解脱,不住一切法而方便施设的一个假名。你无法找到本觉,更无法安住在本觉上。经云:实无有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觉。涅槃即觉性之异名。以为有觉性可得并找到觉性,那是人的妄想。只要有这样的观念和认知,就不可能真正开悟和见性。开悟和见性不是去找到本觉,也没有一个觉需要你去找。没有一个法叫觉性。见性不是去发现觉性,而是发现自己用错了心,以妄想故,覆盖了本觉。离开这念心,本觉就显现了。所以云:妄念不生,便证菩提。实无菩提可证,只是妄念不生,烦恼不生,假名证菩提。见闻觉知,直用直行,即是本觉,不可做本觉想。故云知上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本觉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说似一物即不中。若找这个本觉或定义它,它早就消失了。所以觉性又称空性,实无有性可得,亦无法可得。只要不起寻觅、求证等虚妄心,就默契于本觉了。所以六祖大师说:人性本净,因妄念故,覆盖真如。人性本净,就是觉性本来就在,不需要找觉,不需要更立一个觉,不需要觉一个觉。三祖大师说: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虚明者,本觉也。虚明虚明,本来没有明不明。本觉本觉,非觉非不觉。若有觉可得,有觉性可见,有觉可保任,是妄非觉。修行最重要的是不要错认主人公。佛法里的主人公,恰恰是没有这个主人公,你道多微妙,你说多不可思议。认为有觉性可见,有觉性可安住,有觉性可保任,这些都是识心妄想,把此识心当成主人,无量劫修道,都不得解脱。所以古人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做本来人。本觉无觉。醒时是觉,睡觉也是觉。正念是觉,妄念也是觉。清明是觉,昏沉也是觉。修行是觉,不修行也是觉。礼貌是觉,无礼也是觉。哄人是觉,骂人也是觉。贪欲是觉,嗔恚是觉,愚痴是觉,无明是觉,骄慢是觉,疑惑是觉。一切时中,一切法,无不觉也。不起觉想,不起不觉想,直用直行,心无所住,假名为觉也。所以经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又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何以故?本来觉也,不须更证也。诸修行者,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本心,识本心,非有本心可识,只是无妄而已。故云离假即心真。修行见地,最为重要。修行最怕认错主人,把识心当成觉性,把知解当成见性。见地若错,南辕北辙。沩山禅师说:不贵子行履,只贵子眼正。真正开悟和见性,方好修行。说是修行,无法可修,无道可行,只是保任。保任什么?不是保任真性,而是保任一切时中,不妄加一个觉,不妄除一个妄,保任自己不去做任何多余之事。寒山大师说:叮咛善保护,勿令有点痕。如何是有点痕?才起觉念,即染污也。
2024-09-14
-
时时开悟,处处见性
时时开悟,处处见性正打妄想时就是开悟,开悟不是打妄想。不可作开悟是何种状态想。何以故?正打妄想已经过去了,开悟亦已过去。正说话时就是开悟,开悟不是正说话时。正说话时已经消失,开悟亦消失。若觅说话时,说话不可得。开悟亦如是,觅之早逃逝。正看时就是开悟,开悟不是正看时。根本没有什么正看时,亦没有开悟时。开悟不可住,一切法不可住。正听时就是开悟,开悟不是正听时。没有什么正听时,正听时早就过去了,开悟也早就过去了。正闻、正嗅、正触、正知时即是开悟,开悟不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念念不住,开悟亦不可留不可住。所以祖师说: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正恁么时,非正恁么;正未生时,早就生了。又说: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说是恁么会,实际无所会。不得作会解,此人会祖意。正起身时即是开悟,开悟不是起身。何以故?起身不可得,开悟不可得。开悟与起身过去久矣。故虽正起身即是开悟,不可做起身即是开悟想。正动念时即是开悟,开悟却非动念。何以故?动念即是空,动念不可得,动念不可住。开悟亦如是,不可得,不可住。正思维时即是开悟,开悟非思维。何以故?思维非思维,思维即是空。开悟亦如是,开悟不可思,开悟不可知,开悟不可解。正觅、正找、正求、正寻本性时即是开悟,非别有本性可寻可觅,亦非离寻、觅、求、找别有开悟。但不得做开悟即是寻觅解。何以故?实无寻觅,亦无开悟。正贪时即是开悟,非离贪别有开悟。故云贪欲即是道。亦不得生贪即是悟想。何以故?贪不可得,贪不可住,开悟亦如是,不可得,不可住,不可想,不可解。正嗔、正痴、正慢、正疑时即是开悟,非离嗔、痴、慢、疑别有开悟。莫做嗔、痴、慢、疑即是开悟解,若做如是解,是名知开悟,非是真开悟。正坐、正行、正住,正卧时即是开悟,正举手,正抬头,正扬眉时即是开悟,不可生行住坐卧便是开悟想,不可做低头瞬目即是开悟想。若生如是想,是妄非是悟。正想即是悟,悟却非正想。何以故?想与悟皆是假名故,皆是性空故。正昏沉、掉举、无记、不知不觉时即是开悟,非离昏沉无记别有开悟。但不可做昏沉无记是开悟想。何以故?昏沉过去久矣,开悟过去久矣。非实有昏觉,亦非实有开悟。祖师云: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莫生于今想,莫生俱是想,是名为见心,亦名为见性。又云:于作用上见性。虽于作用上见性,但不可生有性可见想。性不可得,故悟不可得,见性亦不可得。经云:肉眼见佛性。不可生肉眼见性想。见即是性,非离见处别有见性。耳听、鼻嗅亦复如,皆一真法界,不可生真想。六祖云: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此是诸佛印,亦名正法眼。若人会得此,无不见性时。随时可开悟,处处得见性。莫生开悟心,莫作见性想。此人得法眼,方是真修行,实无法可修,假名成佛道。
2024-09-14
-
一日三餐,闲度余年
一日三餐,闲度余年生活处处是修行,修行就在生活里修。会生活的,就知道何处是修行。会修行的,就会生活的很惬意,很安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鸡毛蒜皮琐琐碎碎处,便是悟道处。平平淡淡无聊烦闷处,便是光明显照时。离开一日三餐,更于何处找修行?离开穿衣吃饭,更于何处求开悟?能平常度日,便是大修行。不无事无非,便达诸佛玄旨。才起一念修行的心,便是妄想。才起一念出离的心,便入另一个窠臼。才生我愚我贪我凡的心,便是自寻烦恼,才生我要悟要觉要解脱的心,便是自披枷锁。起心无错,错在念念住着。动念无非,非在念念分别。只是活着,于活动中不妄分别,即便嬉笑怒骂,淫怒痴慢,无非佛法。若妄加分别,就算戒定慧施,得百千三昧,亦是无边罪业。每天如同一天过,不觉无聊,便已成道。每处都如同一处,不自爱憎,便是净土。一日三餐,粗茶淡饭,餐餐知足,餐餐没满,吃饭便成世间最乐之事。仅此形饭即成般若餐,即此相食即成净法食。过早中晚,度无事时,时时安心,念念无求,只此烟火人间便是天上神仙,只此俗间凡人便是成圣成贤。得道只在须臾,但能无妄;见性只在刹那,要行便行。修行如此简单,心性不生;解脱只在目前,要见便见。莫离吃喝拉撒别觅大法,吃喝拉撒便是无上妙法。莫离家长里短更求解脱妙门,东家西家,便是真常寂灭。会修者,病榻前,工作中,家庭里,锅碗瓢盆磕磕碰碰处,好做功夫;会练者,人情世故是非曲直处,繁华喧闹场,才见智慧。心若不寂,山林深处,亦是纷乱迷失。妄若不生,醉酒当歌,亦是神通妙用。茄子土豆,土豆茄子。大米白面,白面大米。一日三餐,三餐一日。穿衣吃饭,吃饭穿衣。日复一日,流水潺潺。年复一年,时光匪迁。一真一切真,万事自如如。无端莫生见,无事莫找事。只此无事人,便是富贵人。只此平常日,便是辉煌时。我只活着,安闲度日。我只恁么,哪有恁么。我非是我,是名为我。活亦非活,是名生活。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