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就是你的天堂

    当下就是你的天堂离开当下,你就会进入故事和幻境。故事再美,都已模糊;幻境再真,不可挽留。如果你沉迷于故事,在头脑中扩散它,演变它,它就会消耗你的心神。当下也正在变成故事,但那是离你最近的故事,最温热的故事,最不需要你耗力的故事,最能让你安住的故事。当下也在刹那刹那过去。只要你心无所住,它就会一直呈现新的故事,源源不断,无穷无尽。所以,你不用担心放手任何事,你放手的越多,迎来的越多。无论你正在做什么,与你做的事在一起,不要进入头脑篡改它,虚化它,蔓延它。就算你卧病在床,跟你的身体在一起,跟你的床在一起。你会慢慢平静下来。当你的心静下来,疾病就会不知不觉离开你。这时,你会发现,疾病由你心想生。你本无疾病,因想成病。当你累了,躺在床上,跟你的呼吸在一起,跟你的心跳在一起,疲惫不知不觉消失了。这时你会知道,你经营的不过是头脑的风暴,紧抓的不过是识心的妄想,它们没有任何意义。就算你正经历最危急的事,注意脚下,调整呼吸,把心神收回到眼前来,不要进入猜测和预想,照顾好你当下的身体,一切都很好,除了你的妄想,不会有任何事发生。不管发生多么重大的事,保持你平静的呼吸,照顾好你的心跳,相信任何事都有它自己的因缘,你要做的就是和自己在一起,不要被头脑演绎的各种情节所骗。如果你想到不安的事,告诉自己:莫妄想。如果你在听音乐,沉入音乐的旋律里,与歌曲的节奏合拍。如果你在户外静坐,闭上眼,感受风吹在脸庞,聆听虫鸣鸟叫,闻空气中树叶、草叶或是泥土的气息。那里没有能所,没有我人,没有故事。做饭时,认真淘米,认真摘菜,认真洗菜,认真烹调,那一刻,你的世界里只有厨房和食物,只有菜香和米香。吃饭时,专注地吃饭,哪怕只是一块红薯,一碟花生米,一碗小米粥,几块咸菜,一口一口地咀嚼,一口一口地吞咽,品尝食物特有的味道,享受吃饭最单纯的快乐。除了食物的美味,不要让任何事进入到你的心里,不要让任何人影响你与自己最神圣的约会。走在路上,放慢脚步,感知脚与地面的接触,感受地面的高低软硬,全部的心神都在腿的抬起、前移、落下、停留上。那是你与大地最亲密的沟通,也是你作为生命最神奇的神通,你可以移动,可以感知,可以跳跃,可以起舞。不管你在哪里,正在做什么,不要离开当下。如果你发现你离开了当下而变得不安,把念头拉回来,回到见闻觉知上来。如果你进入妄想而未察觉,也不用因此而沮丧,进入妄想而没有烦恼和不安,你仍旧在当下。天堂不在别处,就在你的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地方,它们是看一片云,听一首音乐,身体感受温度,嗅到花香,尝到甜味,回忆起某个温馨的瞬间。在做这一切时,都没有生起烦恼和紧张之心。心随时生起而无所住,心一直在动而无所动。无论你拥有什么样的才华和能力,都不如拥有活在当下的能力,那才是生命的顶配,最高级的生命技能。谁拥有了活在当下的能力,谁抓住了自在的密码,解脱的关键,快乐的源头。 

    2025-03-16

  • 今日的修行

    今日的修行古时修行人大多在寺院,今日修行人基本都在红尘。古时修行人都身穿袈裟,今日修行人都披上了俗服。古时修行人都坐在禅堂里,今日的修行人穿梭于大街小巷。古时修行人念经看论讲法,今天的修行人都在学习接纳自己。时代变迁,佛法的精神虽没变,但表现形式与修行方式已经悄然不同。你人在哪儿,道场就在哪儿。你的执着在哪儿,你的修行就在哪儿。你的烦恼从哪儿起,你的功夫就用在哪里。你的人际关系在哪儿,你的功课就在哪儿。你在哪里住着了,在那里转身走开,那成了你最重要的修行。你哪儿也不用去跑,佛法就在你的家里,就在你工作的地方,就在你待人接物的每一个境遇里,就在你的每一个言谈举止里。恭敬父母,就是供养佛。尊重伴侣,就是供养法。接纳子女,就是供养僧。家庭和睦,就是和合的僧团。日用常行慈悲喜舍,就是正法久住。过去辞亲割爱,剃度出家,跋山涉水亲近善知识,才能求法修行,今日在家中,在邻里,在职场,在街头,在闹市,普行恭敬,心向内看,即不用远处寻师,一样修行。心平是持戒,微笑是布施,不说是非即忍辱,不起妄心即精进,心无所住即禅定,心无所得即智慧。你不用去另外的地方修行,在你眼前着手的事上历事炼心,就是大修行。你不用去寺院拜佛,你自己才是你要拜的那尊佛。你不用向观音弥陀许愿,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帮助你实现愿望。寺院里除了泥和石头雕塑的佛,什么也没有。自己是真佛,不用寺院拜假佛;自己是活佛,不需佛像前求死佛;自己是弥陀,不必声声念弥陀!佛法在世间,佛法在日用处,佛法在人情世故里,佛法在人与人之间。佛法就在你生活的每一处,看好自己的心,用好自己的心,不住你的心,你就在践行佛法,传承佛法,弘扬佛法。今日的佛法不需要有人荷担,你只需要照顾好自己的念头,不让烦恼侵袭,你就在荷担佛法。今日的佛法不需要你登上法台讲法,你只需要休息下来,认真吃饭,老实睡觉,你就是真正的讲师。今日的佛法不需要竖幢幡,立宗旨,活好自己,过好日子,不无事生非,即是阐扬宗风。今日的佛法已经褪去了它僵硬的外衣,扯下了它玄妙的面纱,变得更朴实,更接地气,更灵动,更实用,更真实。过去人们修行,太执着于佛陀的教法。今日人们都在觉醒于自己的活法,直用自己的佛法,作自己的佛。今日,真正的修行人,不再执迷于佛法的形式,不再别求成佛,不再向往他方。他们只做一种功课,那就是在烦恼生起的地方转念,在心有所住的地方转身,在言下见本心,在举手投足间成道。

    2025-03-16

  • 请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

    请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我不上班很快乐,但是我并不认为每个人不上班都会快乐,所以,即使我非常喜欢自己不上班的状态,我依旧尊重和喜欢那些上班的人。当一个人对不上班感兴趣,但是他不想放弃工作时,我绝不会因为自己的经验而劝他放弃工作。如果人有因看到我不工作也这么快乐,他想和我一样,那是他的选择,与我无关。我独处就很快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有伴侣的人就不快乐。我只是享受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也尊重每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当有人不想一个人生活时,我绝不会因为自己一个人很轻松就建议他也一个人生活。如果有人看到我独处很快乐,也想像我一样选择独自一人生活,那是他的自由,那不是我的怂恿。我喜欢过清净、出离、隐居的乡村生活,并过得非常惬意,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过这样的生活。我尊重每个人选择他所在的城市或乡村,住在房子里或露天生活。如果有人看到我过的生活并生起向往之心,那是你心中的热爱,与我无关。我喜欢吃茄子、土豆、粉条,不喜欢吃生鱼片、肥肠和蜾蛳粉,但这并不代表那些东西不好吃。别人喜欢吃什么,我百分之百没有意见。别人喜欢什么,那是他的自由,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喜欢。至于别人看到我喜欢吃什么,也去尝试吃什么,并喜欢吃那些东西,那是因为他本来就喜欢吃那些东西,而我丝毫没有建议他去吃什么。我喜欢轻音乐、古典音乐、流行歌曲,不代表戏曲、民谣或其他风格的音乐不好听,我个人的爱好只属于我自己,我没有资格以自己的好恶标准来评价别人,更不会随便建议和推荐自己喜欢的音乐给别人。如果我正在听的音乐有人听到了,产生了共鸣,那是他的事,跟我没有关系。我喜欢在僻静的山野、树林和田间散步,不喜欢到世界各地名胜古迹去旅游,我只是因为懒而不想去太远的地方。这不意味着远方的旅游胜地景色不美,只是我自己的喜好与别人不同。我从来不会否定任何人的爱好。我选择出家修行,做一些特定的功课,比如坐禅,读诵经典,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每个人都要出家才能修行和解脱,或选择某种固定的方式修行才能成就。我尊重每个人以他自己的方式修行或不修行。在我看来,修行是广义的,每个生命都在以他自己的方式修行。如果有人因我出家而产生了出离心和信心,请相信那是他内在的信仰成熟了,那与我无关。我喜欢无所事事地活着,不工作,不社交,不劳动,不创造,我接纳这样的我,我并不觉得亏欠谁什么。我虽然很喜欢自己作为一个闲人活着,但并不意味着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这样活着。我尊重人们的工作,尊重他们以他们的方式获得生存的意义和快乐。我对所有人的生存方式没有评价,也对别人的评价无动于衷,那是他们的自由,但我完全不受其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他自己认知的世界中,他是绝对的自由,也随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状态由他的心理状态和想法构建出来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对他人的生活状态指手画脚。尊重生命,理解他人,不见他非,是你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和平与快乐的根本原因。所以,如果你无法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请接纳它,爱上它,因为那是你自己的选择。坚定地做自己,活出自己,不要关注别人的生活和评价,过怎样的生活,你说了算。

    2025-03-16

  • 像他在襁褓里时那样爱他

    像他在襁褓里时那样爱他送给所有因孩子而紧张焦虑的父母: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或母亲,你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焦虑,因孩子玩游戏而不安,因孩子不聪明而嫌弃他,因孩子肥胖而担心他,因孩子的异常表现而对他有种种忧虑,请安静下来,找回你对孩子的初心,放下所有的不安和恐惧,享受和孩子唯一的链接:对他无条件的爱。想想你们刚刚怀上他时你们心里的兴奋和喜悦,那时,你们对他有要求吗?想想他呱呱坠地时你们的欣喜和快乐,你们想过要让他上多好的学校,每门功课要考多少分吗?想想你孩子在襁褓中熟睡时,你们曾对他大喊大叫怒吼咆哮吗?想想你的孩子睁开灵动纯净的眼睛望着你时,你当时内心溢满的爱,现在哪里去了?想想你孩子向你伸出稚嫩的小手抓着你的脸时,你曾经是多么的幸福。现在,那幸福哪儿去了?它被什么蒙蔽了?想想你孩子蹒跚学步时奔向你的步态,那时你的心满意足现在到哪儿去了?那满意和知足难道抵不上他的好成绩带给你的快乐吗?虚荣真的胜过孩子和你脸上的笑容吗?想想你孩子一声一声的妈妈、爸爸的叫着你们,他对你完全地信任、接纳和爱慕,你为什么对他有那么多的期许、怀疑、评判和打压?这对小小的他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和不公!想想你的孩子不经意间一句话,逗得全家都乐了,你的孩子带给你的快乐,你全忘了吗?那些导致你和孩子远离的世俗观念真的那么重要?当你的孩子实现了你的期望,你去观察你的孩子他真的幸福吗?想想当你对孩子没有任何期待和要求时,他是多么的放松和快乐,他是多么地依恋你、爱你,信任你、维护你。想想你的孩子在没有上学时,你的家庭是多么的温馨,为什么孩子一上学,你的人生就变成了战场?你想过吗?是什么在作祟?你知道这一切导致你对孩子态度的变化,都是因为你的欲望、愚痴和攀比蒙蔽了你对他最初的爱吗?看一看生活中那些松弛和快乐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不会有要求和评判。他们深知,孩子的快乐比自己的期望要重要的多。他们更懂得享受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完全不关心他的成绩和外在的成就。爸爸、妈妈们,请撤销对孩子所有的要求和期待,对他们无条件地接纳和爱护,想想他婴儿时的样子,他们什么也不需要成为,他们只是你的孩子。除了爱他,你不需要做任何事。你对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无条件地爱他,不要用自己的狭隘和愚痴将孩子从你身边推开。天下的父母们,在你自己未成熟之前,不要总想着去教育孩子、改造孩子、培养孩子。教育的对象和重点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一切。很多父母把精力和关注点放错了地方,父母应该更多关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当父母完成了自我的教育,孩子会自动向父母学习,会同步完成他们的学习和教育,而那,不会给父母带来任何消耗。只有一种教育,那就是无条件地爱。请像他在襁褓时那样爱他,也请你永远温柔地对待你自己。

    2025-02-27

  • 修行人常见的见地误区

    修行人常见的见地误区首先,常见,认为不管是否修行,经过无数大劫因缘变化,时节到了,自然得到解脱。第二,断见,拨无因果,认为没有六道,没有因缘果报,执于空见。昔百丈堂下一老人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答不落,而五百世堕野狐身。后经百丈替下转语,不昧因果,方脱野狐身。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第三,虽学习实相之理,以知解为究竟,认为不需要做任何功夫,可以随心所欲,放任习气,一任作为,一切无碍,本自解脱。后舍报时,见识心有去处,生前所做各种业报牵引,十交报现前,即大恐怖,无人能救。即圆觉经中所言任病。第四,执着有六道轮回,有三世因果,有六度万行,有各种果位,要修一切法,有佛可成,有菩提可证,有涅槃可得,落在有法里。以四相未除故,乃至证得如来种种境界,皆是我相,不得解脱。即圆觉经中的作病。第五,虽知实相之理,空有知见,口说般若,却行在有中,自欺欺人,自受业报,无人能救。第六,认为要修禅定才能开悟,要亲证清净的境界才是见性,要有神通才是大成就,要有身体上的觉受才是证境,此诸种种,皆不了达一切境界,皆不出识心妄计,非为实有。第七,要往生净土才能成就,要得佛摩顶受记才是证悟,要见佛见光才有保障成就,靠自力无法解脱,要靠佛力才能解脱。第八,要预知时至,身无病苦,睡时无梦,严守佛戒,丝毫不犯,才是成就者的特点。第九,认能见、能闻、能听、能嗅的为佛性,认灵灵觉知为佛性,把知解当成见性,将识心妄计作为悟处,不做转所依和心不住法的功夫,枉受烦恼,不得佛法妙用。第十,执着无为无作,着无众生可度,无法可修,执于无见,堕无为坑。诸二乘人所住境界,即圆觉经中的止病。如大通和尚开示智常,便堕于无见: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第十一,执着寂静和涅槃,住一念不生境界,堕法身清净境中,不能绝后复苏,百尺竿头不能更进一步,犹如死水不藏龙,即圆觉经中灭病。将寂灭无作当成涅槃,不知转所依才是大涅槃,不知生死即涅槃。如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以上各种修行见地都是凡夫、外道、诸二乘人的见地,皆是自心妄计作解脱。以见地错,用功方法即错,实是生死根本未除,无始无明未断,四相未灭,所依识未转,皆不出轮回。如实修行者于此种种错误的修行见解不得不知,以免堕于其中,解脱无份。所以,修行者当以明了正确的解脱知见为修道前提,多读经论,常亲近见性的善知识,阅读禅宗祖师法语,掌握正确的解脱见地,自修自悟,自证离烦恼解脱之法。若未悟谓悟,未证谓证,自误误人,实可怖畏。

    2025-02-27

  • 慢慢活

    慢慢活草籽过了很久结出了草,树过了很久长出了皮,你过了很久长出了茧,风过了很久吹到你的房子里,石头过了很久被水抚圆。慢慢来,慢慢长,慢慢地起舞,慢慢地赏。山峦的雾聚集了很久很久,等你来时,飘逸成黛。巢里的雏鸟过了很久长出羽毛,墙角的蜘蛛网一丝一丝地结网,冰河一点点融化自己,它们不急,你也不要急。慢慢地起床,慢慢地端起水杯,光着脚慢慢地在地板上划走,慢慢活。树叶徐徐飘落,你也要徐徐关窗、转身、落幕。水缓缓流动,你也要缓缓呼吸、散发芬芳。苔藓长了千年,只为等你为它吟诗,为他叹息。你牙牙学语,不过为了喊一声妈妈。你渐渐会走,只是为了踮起脚尖够到桌子上的苹果。慢慢地听,慢慢地嚼,慢慢地飘起,与云同舞,与天同阔。音符轻轻地闪耀,细雨不急着填满水沟,没有一片雪花是匆忙的,你也要把心沉下,捧着自己的眼睛,沉入万物之心。慢慢来,不要急着治愈,等一等,直到你发现你本无伤。慢慢来,不急着要答案,缓一缓,直到你发现问题本空。小虫慢慢爬,水塘慢慢地干涸又慢慢充盈,高楼慢慢平地起,羚羊慢慢地学会了飞过岩壁,你也要慢慢活。把每一个路途当成终点,把每一个风景定格成光明。不要急着到下一站,不要急着寻结果。给自己时间,给生命以变幻。慢一点来,花慢慢开,风徐徐来,月光轻洒,你慢慢踩。

    2025-02-25

  • 修行和开悟的根本

    修行和开悟的根本修行和开悟的根本是转念,是不住于心,是离执着,是走开,是从意识知解中出来,是恁么行去,是行门,而不是去见一个性,不是去求一个真,不是认定一个什么,不是知解概念,不是进入思维意识。所有那些认定一个真,有一个性可见,有一个境界可得的,心有所住的,知解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开悟和见性。大家在这个地方清晰明白了,并且能时常做到,你就真正开悟了。请记住,当你听到有人说,见到那个空性的本体,见到那不生不灭的灵灵觉知,回光一瞥,就是见性时,或类似的描述,这不是真正的见性。这是在知解一个妄想中关于佛性的概念,而不是真正的见性,不是禅宗祖师们的见性。真正的见性完全不是这样的,它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当你完全没见到什么或体验到什么时,当你开门时,当你坐下时,当你自然地地拿起茶杯,或正在做任何事,而没生什么想时,当你心无所住,无所思,无所评判、不分别自心境界时,你见性了。而这样的见性,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浑然无觉中完成的,众生日用中几乎都是在这样的见性中,只是不知而已。虽不知,却整日于法性海中饮啄,从未失去。所以佛陀觉悟那一刻才会惊叹!奇哉!大地众生皆见佛性!它跟知解全然无关,跟理解了无交涉。切记:任何体感、觉受、知见上的体验和认知,都不是开悟和见性。离开这些体认,于一切法心无所住,假名为开悟,实无有法名为开悟。这是禅宗意义上的开悟和见性。禅宗学人,于此务必清楚了达,否则错认定盘星,不仅不能度人,自救不了。古人所有开悟和见性都是在这个地方大悟,在这个地方掌握了修行和解脱的钥匙。这个地方会了,就能解脱生死轮回,就能言下顿见真如本性。我们看下面几则祖师的公案法语开示,就知道古人悟处在哪里了。伏牛和尚与马大师送书到慧忠国师处。国师问:马师说何法示人?对曰:即心即佛。国师曰:是什么语话!又问:更有什么言说?对曰:非心非佛,亦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笑曰:犹较些子。祖师此说,彼说,总不给你指个定处。祖师说且置一边,你且作么生?药山惟俨禅师初参石头,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常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山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山禀命,恭礼祖,仍伸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山于言下契悟。我们看,石头和马祖是六祖的高足,药山去问法,两位大师就是不告诉药山一个确定的答案,这样,药山才会大悟。于岫公问紫玉禅师:如何是佛?玉唤:相公!公应诺。玉曰:更莫别求。(这回答的就是)药山闻曰:噫!可惜于家汉生埋向紫玉山中。公闻,乃谒见药山。山问曰:闻相公在紫玉山中大作佛事,是否?公曰:不敢。乃曰:承闻有语相救,今日特来。山曰:有疑但问。公曰:如何是佛?山召相公,公应诺。山曰:是甚么?公于此有省。大慧宗杲禅师对昙懿禅师说: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此话道尽祖师悟道之玄机。从上以来也只恁么。但是,若也错会,又认东认西去了,百生千劫也不得。我们看上面几则祖师公案,古人为学人开示,从来不下定论,不乱指示,前说后说,只教你放下那一求证之心,直行去,自然相应。因为这个时代,大家被错误的开悟和见性观念所骗太久,见地错,不知道如何实修,导致不会解脱烦恼,不得佛法真实受用。在此,不得已才为大家指出来。虽指出不是的,怎么相应,怎样做功夫,怎样善护念,还要各位自己身体力行,不是别人为你说了,你就有了解脱的能力。饭得自己吃,衣得自己穿,功夫要自己做,方得受用。

    2025-02-25

  • 为自己活

    为自己活从古以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为别人活。不管是伦理道德,还是宗教信仰,为别人着想是一件光荣而高尚的事。如果你特别强调为自己活,你成了自私鬼。如果你特别强调自己,你成了自我中心。你处处为自己,所有人都认为你人品有问题。智者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他,不受任何观念的影响,他选择快乐地为自己活着。凡夫在乎别人的看法,他选择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他活在种种观念中而不自由。其实,不论你受什么观念影响,不论你怎么活,你终究是为自己活。为自己而活没有任何过错。有过错的是明明为自己活却声称为别人活。明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却口口声声说为了对方,然后要挟对方回报。你没有好好地为自己活,冲突、失望、抱怨等等问题接踵而来。真正为自己活的人没有任何问题。活好自己,对自己完全满意,才能帮助别人而无所求。为自己活没有怨恨。怨恨来自那些没有活好自己而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把心用在别人身上,你会很累。管理好自己,你很轻松。奇怪的是,人们宁可非常累,也要去操心别人的事,而不选择轻松地照顾好自己。一个人把自己照顾好,他会照顾好整个世界。如果你不能没有任何期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就会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别人身上。你做别人喜欢的事,那是灾难,对自己的灾难。如果你对自己的付出有所期待,你的付出成了一剂毒药。真正的付出者是甘于付出的人,对他来说,那已经不是付出,那是自然地交出自己,他没有付出的概念。他情愿做任何他喜欢做的事,做事本身就是收获,他满足于他做的事。真正为自己而活,永远伤害不到别人。只有那些声称为别人而付出的人,正是他们在伤害别人,当别人不能做到他们预设的期待时。为自己而活,是真正的秩序。就像各种道路,人走人行道,自行车走自行车道,机动车走机动车道,交通才不会出差错。走好自己的道,把自己活好了,才能真正地利益周围。如果你因为别人而痛苦,你真的是为别人着想吗?向自己内心深处发问,你是在为谁而付出?是的,为了你自己。既然为了自己,那么一切都是恰如其分。如果付出要求回报,那已经不是付出,那是操控,那是依赖。真正的付出对任何人都没有操控,没有要求。真正的付出就像蜡烛燃烧自己,没有任何目的。它是纯粹的呈现自己。太阳毫无保留地发光,它从来没有为了谁而发光。它利益万物而不居功。春雨浇灌着树木花草,它并无心润泽万物。它完成自己,它展现自己。大地承载万物,却无承载之心。它只是铺展自己,宽厚自己。玫瑰花绽放着姿态,散发着芬芳,却无绽放之心。它只是绽放着,美丽着。白云飘荡,悠然自得。白云无自在之心,无通畅之意。唯独人,做种种事,存种种心,起种种想,居功自傲,不能尽其本性,得其自在。如果不管你做什么,都是为了自己,那么,让自己纯粹地展现你的全部。向万物学习,为自己活而无自利利他想,活出自己的天性,完全地绽放真性的芳香。 

    2025-02-25

  • 关于灵灵觉知的误导

    关于灵灵觉知和一真法界的误导大家看下面这段开示,这是典型的知解佛法,认一个意识里的灵灵觉知为一真法界,如是见解,既不能真正解脱生死,更不是真正见性,恰恰是根本无明,生死之本。如是见解,只能诓骗无智之人:怎么见到一真法界呢?就是当你不思善、不思恶,一切妄念不起时,回光一见,这个一念不生, 了了分明又非同木石的是谁? 现在大家可以当下试验, 一念不起时, 看这时是不是了了分明? 它是不是像石头一样无知无觉?显然不是,它还是了了分明(听得明明白白, 看的清清楚楚)像镜子照东西一样的朗照,只是不起分别(没有纤毫的爱憎之心和取舍之念)这个不起分别的了了灵知, 就是我们的本性——一真法界——摘自某某注:很多学法之人全都停在这种见解,把妄想当成了佛性而完全不知,立了一个灵灵觉知为自性。这样的见地只会让我们进入心识,而不能转身出离极微细的心意识。不知解脱烦恼的关键是出离妄念,而不是进入知解。所以,虽然自认为已经见性了,可是又总是有疑惑,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又不肯面对自己,自欺欺人,以盲引盲,大家不可不知。真正的见性非常简单,一切时中,直用直行而不生用想,不要那回光一见,亦不立一念不生、灵灵觉知、非如木石这一见,就相应了。只得言默契,不可言哪个境界是。古人云:菩提无是处。不起这念妄想心,恰恰是应生无所住心。佛性和一真法界只是诸佛觉悟之人自证解脱不得已而立的一个假名,并非实有法名为佛性,亦实无有境界为一真法界。正因为多了这一回光一见,便成了知上立知,即无明本。古人云:回趣真如,法还不净。三祖云:归根得旨,随照失宗。作为善知识,在这里不可随便指认,模糊笼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古人云:切忌道着,道着则头角生。有人说:不起那回光一见,又怎么知道直用直行即是?虽直用直行,常用诸根用,不可生即是想,若生即是想,还是妄想,还是知解。只得言默契和相应,言默契,早已不默契了。所以云:古佛过去久矣。若于用处,立一个灵灵觉知和一念不生,岂不是天大的妄想和知见。那如何知道相应呢?正用而不生用想时,相应而不生相应想,心无所住,妄想烦恼无所存,言下解脱,故云诸佛自证圣智境界,又云千圣亦不识,非思议所能知之。大家可以去翻阅所有禅宗祖师的开示,几乎没有任何一位祖师会给你指示什么是一真法界,更没有回光一见,灵灵觉知一说。六祖虽然说过不思善,不思恶,阿哪个是明上座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这是六祖引导学人当下息心,去默契自证本来面目,并没有指认一个叫佛性东西。佛性只能默契和自证,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不可向他证明,一但产生知解,能所就出来了,那就不是佛性了。洞山禅师云: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只有独自往,也就是该干嘛干嘛去,完全不起那一念返照甚至觉悟之心,才得逢渠,也即默契相应也。大家再反复阅读传心法要,黄檗禅师一次次说,直下无心,默契而已。绝诸思议,默契而已。就是说,你不用起一个觉,一个知,一个认领的念,不用起任何念就相应了。只要起一念想见性的心,想认定什么是实相、什么是自性的心,就是头上安头。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歪打正着,傻乎乎什么都没想,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时,那时都在见性之中,却不知道。故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而那些以为自己见性了的人,反而并没见性。这里大家只能去自行自证,说再多,都只能是引导各自息心默契,不可执着义理的对错。若一味在道理和意识中争论,则一样了无交涉。

    2025-02-25

  • 知解佛法,了无交涉

    知解佛法,了无交涉师父,究竟什么是诸法实相?我问这句话就不是了吗?不问就是了吗?纠结就不是了吗?不纠结就是了吗?答:佛说诸法实相,或说佛性,或说不生不灭,或说第一义,只是为了让我们不去执着生灭有为之法,非实有法名为实相,亦无有法名为佛性,更没有一法为是为非。所以,即使是第一义,即使是不生不灭,即使是佛性,亦不能执着。诸法实相只是对不生住着心的一种形容,对自心不取幻相,于一切法不即不离的一种形容,是诸佛方便安立的假名,而没有固定的法叫诸法实相。你可以继续问,求一个是难道就不是了吗?不求是难道就是了吗?执着就不是了吗?不执着就是了吗?如果你陷在这样的问题中,就背离了修行的目的,只会陷入更深的意识悖论,完全背离了“诸法实相”,忘了怎么去解脱,变成了一种意识的自我诡辩和戏论。只有一颗执迷的心才会陷入这样的问题,执着于一个答案。所以,时时警觉你的心,不要进入这样的问题,不要被带入这样的问题。即使很多老师和教授师,也经常会被学人带入这些问题中而完全不自知。故云: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佛法与修行不是为了解决意识的问题或者求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为了回到没有问题和没有答案的清净本来状态,那才是有效的修行和真实的解脱,那需要离心意识,需要练习从妄念中转身,而不是执迷于头脑游戏去证明什么。就算我告诉你,你的这些问题和状态都是诸法实相,那又如何?你真的就没有烦恼和执着了吗?不是的。你会解脱吗?你不会,你的烦恼和执着还在。所以修行和解脱的关键不是进入问题或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如实地转所依识,看到自己妄念生起,而被不被它所骗,真正断除自己的无明、执着和烦恼。有的人一辈子修行都迷在这种意识的知解中,把这种思维修当成修行,不去正面自己的烦恼和习气,自欺欺人,不得受用佛法。所以,修行者只需要做好一个功课:看好自己的念头,不要进入头脑去修行和找答案。一旦进入知解,立刻转身而不住,不被任何问题和确定的答案所骗,那才能真正出离无始生死轮回。

    2025-02-25

1654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45678910

...

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