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你不知道,有一种生活,它就像稻田里的风,自然、轻松、寂静、孤单、宁静,自由。可能你不相信,有一种活着,它就像天上的云朵,无依、悠闲、灵动、缓慢、惬意、简单。它唾手可得,易如反掌。只要你卸掉沉重的计划,放下紧张的操控,扔掉过多的欲望,松开双臂,不再攀缘。它一个人生活,却并不寂寞;它并不快乐,也并不忧愁。它与人同居,却并不吵闹;它虽然平常,却自在悠然。它什么都不拥有,却享有一切;它可在城市,也可在田园。无求品自高,无心最合道。无事人自贵,心远地自偏。当所有的人都在患得患失中经营计较,它只需静静地坐在床边,跳出头脑编织的一切故事。当所有人都在灯红酒绿中追逐刺激,疲于奔命,它只需要呼吸,看着窗外的树,聆听滴答的雨声。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它极其简单,简单到你无法想象。每天吃着简单的饭菜,穿着简单的衣服,吹着简单的风,重复着简单的散步,在一个地方重复地坐着,一本书可以读十遍,一百遍。房间里,禅堂里,廊下,池塘边,田埂上,树林里;街道上,胡同里,菜市场,超市,公园,小区,药店,医院,饭馆。所有的地方,都是他的游乐场;所有的地方,都是他的花园与天堂。那样的生活只有:树木、花草、星辰、微风、细雨;吃饭、拉屎、撒尿、穿衣、睡觉。有时,会来到一片紫藤花的阴凉下;有时,会遇到一条长流不止的小溪。有时,会爬上山坡,看到竹林中的鹳鸟;有时,在稻田中看到金色的稻子映黄了天际。极简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能拥有。极简的生活方式,不需要你费一功、施一力。你只需从头脑中出来,那才是真正的出枷;你只需从是非中走开,那才是真正的大咖。当你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时,当你实在不知道要干些什么时,就在沙发上或床边静静地坐着吧。或者去大街上散步,在同一条街道走来走去。谁不是这样生活的呢?人生就是重复平常,日复一日,花开花谢,日出日落。还有什么比静静地陪着自己更好的活着的方式?还有什么比坐着更简单、轻松、惬意的事?还有什么比独处更能清楚地看清真相?毫无希望的生活,才是最美的生活。在毫无希望里,有比希望更美好的东西:无苦无乐,无忧无虑,无得无失,无生无灭。没有比这样的生活方式更安心、更陶醉、更满足的。如果你一直追寻什么而又追寻不到,你会痛苦和绝望。当你不再追寻,绝望消失了。当你不再生起希望,绝望不见了。痛苦来自快乐,绝望来自希望。放弃希望,你将迎来光明。朋友,如果你看到有这样的一种生活,请在难过的时候想起它,去尝试这样的生活,去训练这样极简地活着。愿它能够把你从幻梦中唤醒,愿它把你从痛苦中解救。
2024-07-01
-
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开
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开居士:师父好,父母去世了,要做些什么,才会对他们最好?需要诵经回向给他们吗?答:父母或亲人去世了,随顺家人意愿,正常处理后事即可,不需要额外做任何事,亦不需要诵经做回向。居士:为什么这样?佛教徒不是有专门的超度仪轨吗?我希望自己离世的父母都能够往生到净土,不再痛苦。答:佛教徒的仪轨,只是佛教徒的仪轨。我不是佛教徒。我无法告诉你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只能告诉你我自己认识到的。你无法帮助已故父母做任何事,你只能帮助自己认清实相。什么是实相?无论发生任何事,那都不是真的。我清醒地认识这一点,也坚定地站在这一点上看待世间一切事。没有谁真正来这个世间,也没有谁离开,这才是唯一的真相。认识真相永远比做一切事重要。当你认识了真相,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你只需要轻松地活着,尊重一切的变化,接纳一切的发生。你,我,父母,世界,山河大地,万事万物,生,死,去,来,都并不真实。保持对这一实相的清醒认知,是我们对生命最好的祝福。知一切众生本来如幻如化,没有来去,这是最好的祈福与超度。超度不是超度心外的众生,而是超度自己的无明和妄想,超度所有愚昧的想法,超度对梦幻世界的信以为真。生死去来,皆是幻妄中事。在幻妄上动念生心,再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是妄上加妄,迷中转迷。不识真心,不了真相,做再多事,于人于己,没有任何意义。放下对亲人的贪爱和执迷,接纳他们的离开。告诉自己:亲人离世,只是自心的一个梦影破灭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发生。以清净心活在故事之外,没有比这是对自己和他们最好的回向了。你要关心的重点不是父母,或者他们会去哪儿,而是你自己是谁?你是真实的吗?你自己在哪儿?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儿?这些才是你要关注的问题。当你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你的父母消失了,你的妄想息灭了,你的一切困惑寂灭了。你灭度了自心的贪爱与无明,你自己的一切故事也随之寂灭。又一居士问:师父好,看到您的文章里写到,父母和亲人去世,不用为他们诵经,也不用为他们做任何事,我很难理解。父母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他们也有神识,也有佛性,为何您却说他们是梦幻?没有生灭呢?我觉得为他们诵经,为他们祈福,那是一种孝道。佛陀也提倡为已故亲人诵经回向。您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本无来去,没有生死。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所以才有颠倒和轮回。父母只是我们无明和贪爱的投射,他们并无实体,所以我说他们是梦幻。没有实体,就是佛性。我们自己也是一样,也是自心投射的幻影,并不真实。无真实性,即是佛性。佛性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并没有一个人生,也没有一个人死,这才是真相。如果你把自己和父母都当成真实的存在,真实的生,真实的死,你就会陷入心识的最大骗局和最深的梦幻。无论你为他们做什么,诵经、祈福、超度、回向,你都会同你的父母一起沉沦,一同颠倒,一同受苦。当你明白你和父母都是心识的梦影,你醒来了。你同你的父母一同被度,一同解脱,一同寂灭,一同无生。佛陀在经典里所说为亡人诵经和回向,那只是对初学佛法者,以及还不了解实相的人做的方便说。如果你认为诵经有用,就去诵经。如果你认为回向对他们有用,就做回向。你永远无法做出超出你认知之外的事。做你认为对的事情,那永远是你的自由。如果你看懂了我说的,你不可能会做任何事。因为实相中本来无有生死去来之事,无一切相,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都是你自心的妄想。法界中自己尚无,何有父母?若一念心不起,灭度无量无边恒河沙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找人为父母念经,为他们做佛事,为他们超度,送往生,这些都是活着的人的妄想,都是在自己的生灭意识中轮回,非但帮不了任何人,还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无明中,有何意义?面对亲人的离去,你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自己醒来,灭度自心的一切妄想分别。发现亲人只是出现在我们梦境中的一个念头,那是你唯一能做的事。觉悟到一切众生实非众生,假名众生,是你能做的最大回向。需要超度的不是他们,而是你自己,这是亲人离世给你的最大礼物。
2024-07-01
-
为自己而活
为自己而活人不为自己活,天地都会落泪。人为什么要为自己活?因为你无法控制任何人的生命轨迹。别人的生命只有交由他自己去运行和度过。为自己活,做好自己,关注自己内在的感受,那是一个人的天职。爱别人,爱家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管别人,担心别人,则是其次,而且大多时候,并无必要。在你没有足够的独立和自爱之前,你对任何人的关爱和帮助都是一种打搅,更有可能是一种伤害。把别人应该经历的磨练交给别人,自己管好自己,不要活错轨道,用错心。先把自己活好吧。不要担心你的儿子,老公或父母,他们很好。只要你不担心他们,他们会很好。当你担心他们,他们出事了,在你幻想的世界里出了事。坚决地为自己活,那永远没有错。把父母、老公、老婆、孩子从自己的心里清除干净,把他们交托出去。告诉自己,他们有他们的轨道和命运,你只能管好自己,做好自己。你没有任何办法去主宰和改变任何人的命运。只要你心里还装着任何人而忘了在自己的轨道上生活,你就会有恐惧和不安,你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安乐。因为你的心离开了本位而跑到了虚幻的事物上。在心里清除他们,并不代表离开他们,或者不照顾他们。只是在心里不再牵挂他们,完全相信他们会活的很好。把心收回到自己这里,好好管理自己的内心,训练自己独处,认识心本来的样子:无依,无住,无为,无得。不要再去越界进入任何人的世界和生活了。不论你和家人建立多么好的感情,你都在和自己投射的幻影建立一种虚幻的感情,那种感情迟早都会坏灭,所有你爱的人都会以他们各自的方式离开或消失。最终,你还是要回到自己这里来,还是要面对单独的自己,面对那个绝对空虚、寂静、一无所有的自己。如果你把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一个幻影上,而忘了陪伴自己,认识自己,满足于自己,当这个幻影破灭或发生变故时,你会非常恐慌、痛苦和绝望。你忘了,他们本来就不是真的。他们只是你生命中的配角和过客,你才是主人,你才是主角。所以,早日从亲人的幻梦中醒来,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来,认清真相,活在自己的世界,与自己好好地相处,陪伴,直至永远。问:如果人人都为自己,那佛菩萨也是为自己而活吗?他们如果也只为自己而活,又如何度众生呢?答:佛菩萨就是通过完全为自己活来影响众生,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活出自己来。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做任何度众生的事。他们说种种法,行种种行,不过是启发众生活出自己的天性。
2024-07-01
-
成佛就是做自己
成佛就是做自己《血脉论云》: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同归一心,就是唯有自己。《传心法要》云: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诸佛与一切众生,只是自己,更无别物。《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也只是做自己。对于一心,最形象的理解就是自己。此三句都讲出了佛法最重要的核心和本质:做真实的自己。虽名自己,实有无自己。虽名自己,亦不可执自己。虽用自己,不作自己想。 真实的自己,它呈现出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接纳自己,不分别自己。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即是做自己,即是佛。做自己,做自己,不要去想怎么做自己,也不要想什么是自己。直接做,做就是自己,一想自己,一分别自己,自己被想僵住了,就不是自己了。全体是自己。眼耳鼻舌身意,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全是自己,离开自己,无别物可得。万法皆是自己造。犹如一辆火车,不仅车身是火车,车上的一切器具、乘客、物品,皆是火车。众生不能见性,都是不会做自己,只是想自己。一想,就把自己覆盖住了。众生不识自己,也只是因为一边做自己,一边分别、评判、否定自己。或有时做自己,有时做别人,被外境所骗。谁会做自己,谁就会做佛。佛就是自己,没那么多玄妙可讲。当你真的明白佛法,你会发现,佛法不是佛陀的法,而是适合你的法,你用着自在的法,就是佛法。洞山禅师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独自往,就是不再想,直接做自己去了。做自己最简单,不需要道理可讲。如婴儿一样,想要什么,直接去抓,需要什么,直接表达。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天真自然,没有矫饰。做自己是本分,冷了加衣,饿了吃饭,累了休息,困了睡觉。无一人不会。无一人不能。所以个个是佛,本自圆成,不待修造。自心是佛,自己是佛,佛是做得,不是思考、测度、想象得。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无不是佛。达摩祖师说:若不执,即一任作为,于生死中得大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心有疑者,于真如运用,妄自分别,心有所住,故有轮回。故知,一切众生,但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自然合道。临济禅师云: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纵有从来习气、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随处作主者,即是做自己。回换不得,即不被他境转。又云:只要你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什么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又云:你且识取弄光影的人,是诸佛之本源。故知若欲见佛,但见自己。若欲做佛,但做自己。若欲求佛,但求自己。若欲成佛,但成自己。会做自己,佛诞生了。能见自己,圣人出世。山河大地,一切众生,诸佛圣贤,天龙鬼神,唯是自己。万法从己心出,变化多端,灵动神通,无所不能。唯有勇者敢做自己,唯有达人能做自己。做自己,即是佛。离开自己,若别有佛可得,即是妄想,即是外佛,非是真佛。
2024-07-01
-
与内在的自己合解
与内在的自己和解师父好,看了您写到关于要爱妈妈的文章,我无法做到爱妈妈。我妈妈过去一直操控我,否定我,骂我,对我发火,冷待我,给我的心理造成了创伤。我不仅害怕她,也怨恨她,始终也无法原谅她,从心里不能接纳她。请问师父,我该怎样去面对妈妈?答:不仅妈妈,所有我们遇到的人,都不可能是别人。如果我们不投射,就不会有任何人存在,即便是我们自己,也是自我投射的影像。当你明白,所有人都是我们自己心意识创造的影像,你不可能再害怕任何人,也不会再怨恨任何人。你会拥抱她,会爱她,会与她融合。当有一个人骂你,冲你吼,对你生气,她是在对自己做这一切。你同样是她投射出来的不满意的自己。对她来说,你仅仅是她对自己发泄的一个渠道和入口,你不可能真实存在于她的世界,她把你当成一个痛苦的自己来回应,她只是不知道而已。当你知道一个人正在对你愤怒,或正在用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攻击你,你不仅不会怨恨她,你只会心生悲悯,你会拥抱她,你会做任何能让你和她在一起的事。如果你认为自己被伤害了,那是因为你认同了她和你自己是真实存在的。然而,你们彼此都是各自的影像,没有谁是真实的。歌利王曾经用刀剑来肢解佛陀的身体,佛陀没有丝毫恨意。当然,经典里所写的伤害也许是一种比喻,以肢解身体来比喻那些语言、心念、态度、感情上的攻击。佛陀知道,没有心外的歌利王。他们互为镜像,但是佛陀觉醒了,他了解到这一点,而歌利王还没有。歌利王是佛陀心中过去的影子,他还在沉睡,还不明白实相。他在自己的幻梦中制造了一个贪图他王妃的影像。他把自己当真了,也把那个佛陀当真了,所以才会对自我进行攻击。佛陀不仅不恨歌利王,还哀悯他,感激他,他深知是歌利王帮助他看到了自我的不真实,看到了自己创造的人物的不真实。他帮助佛陀看到了无我,也即佛陀真实的面目。所以,佛陀心中对伤害他的人充满了感激,也充满了同情。当歌利王化身为另一个人,乔陈如,佛陀第一个度化了他,他心里的歌利王。同样,当我们遇到一个伤害我们的人,要看到,没有一个真实的人在伤害我们,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人被伤害。当你用智慧之眼看到这一点,你会去拥抱那个想伤害你的人。你看到他在受苦,除了拥抱他,除了用你自己的“受伤”来安慰他,陪伴他,接纳他,你无法做任何事。无论那个伤害你的人是谁,是你的母亲、父亲、老公还是子女,甚至是邻人、陌生人,看到他们的真实意义,那是另一个你自己来唤醒你,让你看到无我。不要把它们推开,至少在你接纳他们之前,尽量地在他们身上看出你自己。珍惜这个认识自己的最好机会。只要你对那刺痛你的人还有恐惧,还有怨恨,你的功课就没有完成,你会继续受苦。而他们,也会同你一同迷失,一同受苦。除非你醒来,他们才会醒来。你可以一直回避所有伤害过你的人,你也可以不做这个功课,这是你的自由。但是,他们会不停地变幻成别的形象继续出现在你面前,直到你接纳他们,你无法逃避自己。重新去面对你怨恨的任何人吧,只要怨恨还在你心里,不管你是否离开了她,不管你逃到哪里,你都没有完成你的功课:无我。这份伤痛和怨恨会随时投射在另外的人身上,只要你还有一部分自我没有与自己和解。你的功课不是和外在的人和解,而是和你自己。你要爱的也不是“妈妈”,而是你自己。
2024-07-01
-
你遇到不可能不是你
你遇到的不可能不是你居士:师父您好!虽然从未谋面,但一直跟随师父,听您的音频 ,看您的文章,觉得理上都懂了,可是遇到事儿还是透不过,最近心很烦。婆婆衰老生病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跟我们住到一起,要长期照顾她,我要面对这一状况,心里就烦恼。我也努力劝自己,但内心还是很沉重,很压抑。师父,我该怎么办?恳请师父开示。答:照顾婆婆就是你目前最需要做的功课,而不是诵经或坐禅。佛教导我们诵经和坐禅不是为了把我们训练成一个会做功课的机器,不是让我们失去人最基本的感情,不是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完全不顾及身边的人的感受。而是通过功课,让我们更有觉知,更能安住在每一件事上,包括照顾年老患病的父母。如果你没办法离开这个家庭,就把心态摆正,像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照顾婆婆,甚至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婆婆。事实上,她就是你,只是你还不知道。你不可能遇到不是你的任何人。如果你推开她,不去照顾她,你错失了一次真正认识自己的最好机会,你错失了一次最好地爱自己的机会。我们总以为爱自己就是爱自己。不,大多时候,爱自己是通过爱我们身边最近的人实现的。爱你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当下,甚至每一个物。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别的爱。你无法爱一个空洞的你,你无法爱一个概念中的你。你只能通达爱具体的事物来爱你。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你创造的。接纳自己的创造,接纳自己的因缘,就在每一个境遇里安心,安住,修行。愚人逃境以安心,智者心安境自安。缘来而应,缘去不留,这样才能训练出自在的心智。否则,就算换了个环境,内心的障碍还会显现出各种外境,来影响你。就算给你大把的时间做功课,那又如何?有什么意义?人难道是为了做功课而活着吗?人不是机器,不是为修行而修行,是为了更有爱心,更能与周围的一切互动,与一切人事物和谐相处才修行的。如果你不想照顾任何人,没问题,也不要依赖任何人,自己完全独立。你能做到完全独立吗?如果不能,就接纳每一个与你有关的人事物。人不可能完全独立活在这个世间。老公,婆婆,孩子,父母,饮食,房屋,工具,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修行的道场。除非你完全不需要他们,你可以谁也不照顾。如果你接纳丈夫带给你的家庭安乐,你也要同时接受他的父母和家人。你无法只接受莲花而不接受淤泥。莲花生于淤泥,你的丈夫来自他的母亲。如果你爱丈夫,爱他的母亲,那是天经地义的。你也可以选择不接纳婆婆。那样,你就要接受不接纳的后果,你要面对老公,面对你们的疏离,甚至分开。每个家中都有一尊佛,两尊佛,三尊佛。父母是佛,老公是佛,孩子是佛,兄弟姐妹是佛,自己也是佛。佛与佛在一起一定是美好、快乐、温馨、互助,有爱的。六祖大师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所以,让你沉重的根本不是婆婆的身体,而是你的妄想和杂念,不好好活在当下,心中有太多欲求,不懂得感恩和付出。完全活在清净的妄想中。真正的清净就是在与众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过度,不越界,不干涉,不疏离。而不是离开所有的人,别有清净可得。希望你在照顾婆婆的过程中照见你自己,也通过照顾她,好好地爱自己,爱你心中慈祥的母亲,那尊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佛。居士:谢谢师父开示。我的心结打开了,将近十年了,一直听经闻法,跟随师父看您的文章和音频,可是又执着在读经,看书中,干其他事就觉得很烦,也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喜欢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干家务上,与生活脱离了。所以对世间的事情都很烦,事上还是透不过,事情来了,没有一点力量,您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借事炼心,消除自我。感恩师父指导。
2024-06-19
-
爱是自己与自己的故事
爱是自己与自己的故事当你爱一个人,不管对方如何回应你,请记住,你爱他,那只是发生在你心里的事,那是你的事,与对方无关。所以,请守护好自己心里的那份爱,不要去守护那个人。请像爱自己一样爱那份爱。如果因为对方的反应而生起任何怨恨或不愉快的心,受伤的是你自己,你并没有学会爱。无论你多爱一个人,重点是你和你的爱,不要把精力花在他身上。如果你的重点在那个人身上,你完全迷失了,你还不懂得什么是爱。通过爱一个人来爱自己吧。通过爱一个人来爱上自己的爱吧。通过爱一个人来享受爱吧。那才是爱的秘密。当你执着于你爱的对象,你被自己的爱所迷惑了。爱的对象只是你内心映射出的一个幻影,通过他,来照见你自己,认识你自己,爱你自己,享受你自己。当你明白这一点,你甚至会爱上一切人,你不得不爱他们,因为他们是你自己。那才是事实的真相。你会以不同的方式爱着不一样的自己。你用心的重点不是他们,因为根本没有他们,只有你的心、你的爱和你自己。永远记得,你爱别人,那是你的事。别人无权拿你爱她这件事来要挟你。如果对方因为你爱他而提出过分的要求,要让他明白,他无权那样做。他不过是你创造的一个影子,如果你被自己创造的影子要挟,你丧失了自己。当你被自己爱的对象控制时,他会以你爱他之名,无限度地绑架你,奴役你,伤害你,要求你。只要你有一次不满足他,他就会生气,愤怒,攻击你。同样,如果有人爱你也是这样,那是他的事,你只是他心中投射的一个影像,不要把自己当真。你不能因为对方爱你,就抬高自己,对他提出过分的要求。那样的话,你也在奴役、绑架和伤害他,破坏你们之间美好的关系。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愉悦自己。爱不是向对方索求什么,而是在自己心里创造美好。爱不是驾驭爱的对象,而是双方互相尊重,完全平等。爱不是抱怨对方哪里做的不好,而是接纳对方一切的显现。因为爱无关对方,只关乎你自己。因为没有你之外的人,除了你自己。爱,永远指向你自己。爱,永远是跟自己谈恋爱。爱不可能会带来痛苦。带来痛苦的,那一定不是爱,而是爱的反面,控制、评判、要求、索取、攻击。爱永远是滋养自己,也滋养对方。愉悦自己,也愉悦对方。爱是一颗看见自己的心,它是自己与自己的游戏,自己与自己的故事。
2024-06-19
-
揭开开悟的面纱
揭开开悟的面纱学法人多迷于开悟,被开悟所迷。不需要开悟的开悟,才是真实的开悟。真实的开悟也可以说没有开悟这件事。但有一法可得,皆是梦幻,包括开悟。开悟是一个故事,一个幻相,一个工具。没有开悟的人,没有可开悟的法,没有开悟可住。当你没有迷的时候,你不需要开悟。没有迷的时候,你寻求开悟,你迷了。犹如你没有病的时候寻求医药,你病了。你的病不是真病,只是你在做一件完全不需要的事,假名你病了。没有执迷的时候寻找开悟也是这样,那完全没有必要。你本在悟中,你会因为寻求悟而迷。开悟只是对迷而言,对烦恼而言,对一个需要解脱的念头而言。当没有一个要求解脱的心念出现,如果你还要寻求开悟,那是悟上寻悟,被开悟所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间是不需要开悟的。或者说,我们本来就在大悟中。什么是大悟?不起妄想即是大悟,心无所住即是大悟,直用直行即是大悟。走路是开悟,吃饭是开悟,喝水是开悟,看是看悟,听是开悟,嗅是开悟,触是开悟,逢人问好,问话答语,拉屎撒尿,穿衣睡觉,自然而然,都是在大悟之中。此悟没有悟想,此悟没有生心,此悟了无悟法,是名真悟。真悟无悟,真法无法,真修无修。一切时中,但无烦恼心现前,无不在悟中。若妄想心起,直接看到,不住妄想,亦名开悟。此开悟并无悟法,只是心无所住。于烦恼起时,心不住法,一念不住,一念开悟。念念不住,念念开悟。于此功夫纯熟,是名修行人开悟处。此开悟实无所得,亦无其法,无痕无迹,只是回到本来清净中。若以为有悟可得,有清净可住,非开悟也。你还在寻找开悟吗?你本来就在开悟中。你还觉得自己没开悟吗?那不过是一个妄想。你以为自己开悟了吗?那又是一个妄想。我烦恼很重!不相信这个想法,你开悟了。实无开悟。我无明很深。不起这个妄想,就没有无明。无无明,你开悟了。实无开悟。怎样才能见性?放下这个想法,你在开悟中。什么是言下?当你不起这一念时,你言下开悟。实无开悟。悟无开悟,不需要开悟的开悟,才是真正的开悟。
2024-06-19
-
真正的功课
真正的功课修行做种种的功课,都为了做一种功课:看护好你的念头,不相信你的念头。当一个不舒服的念头生起时,看到它,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然后不住于它,离开它。所有会修行的人,开悟的人,解脱的人。都做这一种功课。读经,坐禅,行禅,礼拜,行六度万行,如果与善护念无关,都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功课,是有针对性的。它只针对我们的执迷和烦恼。什么是执迷和烦恼?所有让我们紧张、恐惧、压抑、焦虑、对抗、嫉妒、嗔恨的念头和想法。针对这样的念头和想法,我们需要做实实在在的功课。功课的目的不是断除这些念头,你永远无法断除任何念头,你要做的是不相信那念头,不住在那想法中。石巩慧藏禅师一日在斋堂坐着。马祖看到他,问:你在干嘛?石巩禅师说:牧牛。马祖问:你怎么牧牛?石巩说:只要它吃庄稼,我就把它的鼻子拽回来。马祖说:你这才是真正的牧牛。真正的修行只有一种:牧牛。真正的功课也只有一种:牧牛。牧牛,就是看好自己的念,不让它去想烦恼。想烦恼,就是牛吃庄稼。一想烦恼,我就要看到它。看到它,我就会把它拉回来。一拉回来,当下就清净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把牛拉回来?在吃庄稼时。在什么时候需要看好自己的念头,在它想烦恼的时候。除此之外的任何时候,你不需要做功课,你只需要好好生活即可。牛也不需要时时拉它的鼻孔,只有它犯苗稼的时候,才需要把它拉回来。功课是非常具体、现实、有针对性的。如果你还不知道你要针对什么做功课,你还不会修行。在哪些具体的想法发生时,我们要做功课呢?当你想到“那件事我做错了吧?”而烦恼时,这时,你要做功课。你先要看到这个烦恼,然后告诉自己:那已经过去了。我做错了,这是一个谎言,我不会相信它。否则,我就会伤害自己。当你想到“他讨厌我吧?”而心里不舒服时,你要看到自己的不舒服。这时,你要做功课是告诉自己:他不喜欢我,这不是真的。他喜欢我与否,那与我无关。你会立刻清净。当你想到“我的身体出了大毛病”而忧心忡忡时,你要看到这种不安只是因为你相信了自己身体有病,而不是因为身体本身的状况。这时,你只需要告诉自己,那想法不是真的,你要无比的相信,你身体没病,而不是相信它有病,你的不安就会消失。当你想到“那件事不该发生”而后悔万分时,不要沉浸在懊恼中。抓住开悟的时机,这时你只需要告诉自己:那不该发生吗?不是那样的。它已经发生了,这才是真相。它必须发生,因为它已经发生了,没有比这更好的。当你不再相信“那不该发生”,你放过了那发生,你变得像它从来没发生过一样安宁。所有烦恼生起的时候,你只需要看见。当你看见它,那是你开悟的最好时机:不相信它。只有当你真正做到这一点时,烦恼才是菩提。烦恼即菩提,这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它与知解无关。它是一种契机,是一种自证解脱的功夫和能力。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诸如此类的功课吧,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真正的唯一的功课。所有的功课如果不是在心内这样无形地进行,那都只是表皮无用的功课。只有将烦恼转为清凉的功课,才是真实的功课。
2024-06-19
-
做你自己的天真佛
做你自己的天真佛作为一个佛弟子,你很难相信,束缚你最深的,不是任何东西,恰恰是佛法。我们学习佛法,本来是为了获得自由,结果却被一层层的佛法套得牢牢的,甚至从来没有质疑过佛法,放下过佛法。佛法里讲,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妄语,不能淫欲,不能饮酒,不能骄慢,不能吃荤,不能恶口,不能嫉妒,不能嗔怒,不能邪见,不能贪爱,不能两舌,不能不恭敬三宝,有这罪、那罪,受这报、受那报。有太多的不能。我们完全不了解这些不能是对谁说的,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去遵循。而是一时间把所有的不能套到自己身上,完全忘记佛法是因缘法,是随顺众生的方便说。众生有缘,自愿相信,自然而然能做到,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这时佛法就会变成一种智慧和力量。除此之外,佛法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真理和被盲目相信、盲目崇拜的东西。如果你因为学了佛法,非但没让自己轻松,反而处处紧张、不自在、压抑,那你一定是学错了佛法。当我们错解了佛法,佛法就变成了毒药。当我们在不需要佛法时,强行使用佛法,佛法反成枷锁。犹如我们没病时而去吃药,再好的药都成了毒药。我们每天学佛法,信佛法,执着佛陀这个人所做的一切、所说的一切,完全被佛所迷,被法所迷。佛法只是因人施设的、暂时的、不定的工具,若把佛法当真,此病最深,世无所医。你心里还有多少佛法的知见?还有多少对佛法的执着?还有多少佛法的捆绑?如果你已经没有问题了,把所有的佛法统统扔掉。不然,佛法会成为你最大的问题。你是怎么信佛的,还要怎么把佛扔掉,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佛。你必须把全部的佛法都忘掉,你才能做佛,做自己的天真佛。就好比如,你必须把从教练那里学到的所有游泳技巧全忘掉,你才能更好的游泳。你必须把从舞蹈老师那里学到的所有舞蹈动作全忘掉,你才能真正跳出属于自己的最美的舞蹈。你必须把从绘画大师那里学到的所有绘画技巧都忘记,你才能成为真正的画家。只要有一点佛法的痕迹还留在你心里,你就会被佛所障碍,无法成为真正的属于你自己的佛。黄檗禅师说: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佛是你自己,是你的心,不是心外的佛,不是释迦牟尼,不是阿弥陀,不是弥勒,不是观音,不是普贤,不是文殊,不是任何人。佛是你自己,你自己说的、做的、运用的一切,无所住着的心,那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经典。请相信你自己才是真正的佛。这是诸佛所有教言中唯一真实的教言,最后的教言。正因如此,我们才对佛陀和所有觉悟者怀有最崇高的敬意!
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