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是爱的化身
孩子是爱的化身——谨以此文送给天下的父母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孩子是爱的化身当你有了一个孩子,爱来到你的身上。你被爱临幸。你的孩子像一道光一样降临到你的世界。不要把他赶到黑暗中。不要在他身上植入你的思想和观念;请撤销你的投射,全然地欣赏、接纳、喜爱他。不要强迫他做你希望他做的事。理解他。询问他想要什么。为了孩子,你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天下没有不是的孩子。不要忽视、疏远你的孩子。他爱你,如同蝶恋着花,向日葵向着太阳,河流向着大海。他恋你,远远超越了情人之间的恋爱。为了来到你们面前,他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各种形质,只为依偎在你怀里。他如此信任你,依恋你,来寻你,对此你怎么会挑三捡四、无动于衷?不要推开孩子,指责他。不要嫌弃他,即使他丑得像一个怪物。不要对他有任何要求,他是来祝福你的。他来找你,是为了送你一个至尊的礼物。你可以一直爱孩子,无条件的爱,从他还在你的腹中,一直到他年纪花甲,你都要把他放在你的心头,而不是逼他做任何他不愿意去做的事。就算他是一个傻瓜,一个废物,只要你爱他,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也会和你一样,被甜蜜包围。世间的一切跟你对他纯然的爱怎能相比?就算他瘫在床上,他来这个世间,他来找你,是送你礼物来的。他带来了爱,他带来了真正的钻石、珠宝,口里含着金。因有了他,你心中植入了爱与光。他带来觉悟,因有了他,你开始知道自己是光,是爱。他不需要成为任何样子,他是你的孩子,他只是你的孩子。他不需要做任何事,他只需要你理解他,端详着他,冲他微笑。他不需要任何改变,让他成为他本来的样子,你只需要欣赏、爱和接纳他。不要想他未来会怎样,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爱他。不要想他是否会有工作能养活他自己。你爱他,他享受你全然的爱,就是他全部的工作。不要想如果溺爱他,他会不会独立。当他感受到了最纯粹的爱,爱已经把他融化,他也会成为爱,而浸润一切。不要有任何的担心。全然的爱会把一切做好,你只需要在爱中沐浴。借着孩子带来的爱,你可以爱一切的存在。就算你的孩子已到耄耋之年,只要你还在,请托起他满是皱纹的脸颊,亲吻他,告诉他,你爱他。
2024-09-05
-
你没有任何问题
你没有任何问题人们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你遇到一些老师,问到他们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老师都会默认你有问题,然后给你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殊不知,你和那位老师,都被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和他所持有的偏见所骗。请远离那些强化你的问题,让你觉得自己有问题的人。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无论你问他任何问题,或者,你自认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他都会提醒你,除了此刻你对自己的评价和不接纳,你没有任何问题。他会用各种善巧方便把你从问题中带出,引导你回到当下,回到没有问题中来。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还是未来会发生什么,它们都不重要。现在的你和你的心态,才是你要真正关注的。看到眼前你的心在什么上面,你是否正与自己的心在一起,那才是你是否安乐的关键。你问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如何才能保持精进?他会告诉你,懈怠并不是问题,执着精进或厌恶懈怠,那才是问题。你问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你长期失眠,怎样才能解决失眠的问题。他会告诉你,身体是否要睡觉,不是你的意识所能控制。失眠不是问题,在身体不想睡着时,逼着它入睡,那才是问题。你是一个出家人,你想还俗,但是你认为还俗不好。你问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出家人还俗会不会有果报?他会告诉你,重要的不是出家或还俗,而是心得到解脱。如果你还俗能得到解脱,还俗有什么不好呢?你问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怎样才能不让自己有情绪?他会告诉你,有情绪是正常的,看见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情绪就不会让你困惑。毫无觉察地讨厌并驱赶情绪,那才成为问题。你问他,孩子不听话,怎样才能让孩子更温顺?他会反问你,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听话?孩子为什么要温顺?孩子呈现出什么状态,就爱他呈现的样子,你的问题立刻消失。你问他,怎样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他会告诉你,为什么要让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要允许自己出现所有的心态。当你允许自己成为任何样子,与你的心在一起,你会逐渐变得乐观。你问他:怎样才能断除烦恼?他会告诉你,除了你的心住在一个虚幻的烦恼的概念中,根本没有烦恼需要断除。烦恼是不存在的,你给一件事,一个念头,一个想法贴上了烦恼的标签,烦恼产生了。你不去定义,不去关注那个想法,烦恼消失了。你问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如何出离生死和六道之苦?他会告诉你,没有生死和六道可出。从妄念中出来,活在当下,活动起来,直用六根,即是极乐,即是涅槃,即是解脱。你问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怎样坐禅才能坐更久?他会反问你,为什么要坐更久?你说,为了让心静下来。他会告诉你,心本安静,以有求故,心成不静。心静非由久坐,无住心即安宁。安宁不在外相,放过是为妙诀。你问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如何才能开悟?他会告诉你,当你没问这个问题时,你本就在开悟中。当你追求开悟,你错失了开悟。当你有问题产生时,不管那是什么问题,请安静下来,先问自己:这真的是一个问题吗?还是我进入了妄想?在你打算问任何人问题时,请对自己说:莫妄想。你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妄想和分别,而那并不是真的。学会接纳和拥抱自己,看到自己圆满无缺,看到自己一直都很好。请随时随地告诉自己:你没有任何问题。
2024-09-05
-
心若不生,万法无咎
心若不生,万法无咎居士问:师父的书请到了,请问可不可以在书上标注重点?答:可以标注。居士:太好了!又多一个自在,少一个挂碍。答:当你还需要问别人可不可以做什么时,就算别人告诉你了该如何做,你也是不可能得自在的。如果我现在改口说不可以,你是不是就不敢标注了?那你这个自在是真的吗?这明明就是束缚。能不能做什么事,自己说了算,谁说什么都不管用,这才是自在。另一居士:没有智慧,乱来也不行啊!回复:你觉得什么是智慧?什么又是乱来?自己能做主,就不是乱来!做了心无所住,不纠结,就是最大的智慧。总结:所谓自己做主,就是做任何事时不会生心。既不生心,就不会有烦恼和果报。有疑即不做,做了就不要疑疑惑惑。一切因果都是从心上讲的。有心就有因果,无心即无因果。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生即是罪生时。你喝了一杯水,本来好好的,这时有人告诉你,那杯水是一个刚刚死过的人喝的,你心里忽然感到不舒服,甚至想吐。是那杯水给你带来的烦恼吗?不是,是你心生的分别。所以,心生即果报生,万法从心想生。你去寺院吃了一顿斋饭,你没有给寺院供养吃斋饭的钱,你觉得在寺院吃顿免费的斋饭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没把这件事当回事。过了很久,有人跟你说,吃寺院的斋饭要供养的,否则将来要加倍地偿还。你相信了他的话,心里开始紧张不安,担心以后要偿还。其实,当你没听到那样的说法时,你很清静。如果你永远没听到那样的说法,或者即使听到了,你也不信,你就永远不会有任何果报。但是,在你生心的那一刻,你不清净了。果报就在你生心的那一刻产生,你在那一刻开始经历偿还的果报。偿还的果报不是因为你吃了寺院的斋饭,而是你相信了要偿还的说法,是你的起心动念使你遭受烦恼。所以,万法的主宰是心,是心创造一切境和果报,而非事情本身有任何神秘和作用。希望所有人不要对自己做过的事妄加分别,任何事本身都是纯粹无辜的,罪非从事起,从心而起。心若不生,万法无咎。
2024-09-05
-
一切问题,但回自心
一切问题,但回自心问:师父好,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答:关注你自己吧,完成自我的教育才是最高的教育,唯一的教育。孩子是完美的,不需要你教育。问:我老公跟我三观不合,怎样跟他相处?答:先跟自己相处,接纳自己,跟自己合了,就能跟一切人合。打碎自己的所有观念,就会接纳所有的三观。问:父亲离世,怎样做才对他有益?答:做对自己有益的事,就对一切人有益。爱自己,就是爱世界。照顾好自己的心,就能照顾到一切人的心。愉悦自己,就是愉悦一切人。自己心安了,世界就安静了。灭度了自己的妄想,就度化了一切众生。问:家里被老公和孩子弄得又脏又乱,每天的心情也乱糟糟的,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清净无染?答:乱从心起,脏从意生。心若清净,则随处净。所以,愚人除境以安心,智者心安境自安。接纳孩子和老公的行为,转变观念,改变认知。家里不是宾馆,不是车间,不是展览馆。家就是自在、放松、乱糟糟的样子。自己的心温馨了,家就温馨了。自己的心尽是挑剔,家就变成了冷漠的监狱,难过的牢笼。问:怎样帮助身边痛苦的人?答:除了你自己,没有人需要帮助。除了你自满自爱的状态,没有比这更好的对别人的影响。除了看到痛苦是不真实的,你不可能帮助任何人解除痛苦。除了自己觉悟,你不可能觉悟他人。除了自立,你无法帮任何人独立。除了自救,你救不了任何人。当你自己圆满了,没有了缺失,你发现一切人都是圆满的,没有缺失的。问:怎样改变世界,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答:改变世界,是人最大的妄想。世界改变了,人未必会幸福。人的内心觉悟了,一定会幸福。改变世界的人,是迷失的人;改变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明白的人。改变世界,世界会变好,但还会变坏。人心改变了,觉悟了,永不再坏,永不迷失。问:如何能使禅宗的法脉传承下去?答:心悟了,心自传承,实无传承者。心不悟,传承个什么?又如何能传承?所以道由心悟,法由心承。以心印心,是名传承。心无我人,法本无法,以无传无,究竟无宗,亦无传承。故知,一切法,唯是自心。但看自心,管好自心,觉悟自心,直用自心,安住自心,满足自心,回向自心,是万事本源。无所行,无所住,无所求,不动妄念,即得菩提。但能了心,所有问题不复存在,所有烦恼当即消失,所有苦不离自除,所有乐不求自得。
2024-09-05
-
吉祥八法
吉祥八法你想获得吉祥如意的幸福生活,有八法可以施行。一,活在当下,珍惜目前。你所有的欲求、烦恼、恐惧、不安和压力都来自于活在过去心和未来心,惋惜失去的,贪求更好的,不知道眼前的一切已经十分完美。总是在妄念中编织各种故事来折磨自己,吓唬自己,催促自己,压迫自己,从而错失当下。错失当下,就会造成不安的错觉。回到当下,一切都回复平静。二,关注自己,心不外驰。通过有效实修方法,比如静坐,牧牛,让心安静下来,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和每一个投射。不评判他人是非对错,不操控他人生活,不干涉他人因缘。把所有用在别人身上的精力收回到自己这里。从孩子、老公、妻子、父母、恋人身上回来,回到自己这里来。爱自己,认识自己,满足于自己。在爱护好自己之前,不干涉不介入他人因缘。不依赖他人,不向他人索求,完全独立,自给自足。三,少欲知足,简单活着。少欲,则少求。知足,则常安。少欲,则少耗。知足,则常乐。人能少欲知足,人生十之八九的烦恼都会消失。把自己的生活简单化,减少需要和欲望,减少消费,减少俗事应酬,多花时间独处,练习无依。事少,境界自然就少,生活压力随之减少。生活压力少,心安恬静,淡泊自宜,心无挂碍,快活自在,即无忧佛。四,感恩感谢,心常赞美。心中常怀乐观、感恩、赞美、满意之心。常肯定,少否定;常随喜,少嫉妒;常赞叹,少批评;常鼓励,少打击;常欢喜,少忧恼;常认同,少抱怨。见一切人事皆阳光,皆美善,皆正面,皆愉悦。多见他人优点,少观别人过失。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事有多面,多看到积极乐观的一面,以幽默风趣心面对变化多端的世界,则一生无忧无愁。五,接纳允许,包容体谅。接纳,则地狱变天堂。不接纳,则天堂变地狱。心如虚空,心如山谷,无所不容,无所不收。若会接纳与允许,天地悉皆归。所有的苦来自不接纳。不接纳就是抗拒和分别。不接纳无聊,你会更无聊。不接纳穷,穷成了真实。不接纳病,病得更厉害。接纳什么,什么就会消失。接纳是无分别,是合而为一。接纳狭隘,狭隘会消失。接纳虚无,虚无会消失。接纳自己,自己会消失。智者接纳自己,愚人与自己打架。六,尊重理解,同理共情。能理解才能尊重,能尊重才能各自安好。理解,必有同理心;尊重,必能与一切共情。无缘大慈,则烦恼无处存活;同体大悲,则私心无处可匿。无私即无惧,无己则无不己。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智慧眼观一切如幻,用平等心等视一切如梦。一切差别即是无差别性,一切存在即是真如本心。尊重与理解,世间再无冲突隔阂;同理与共情,世间再无批判对立。诸法无诤,人我消失,一片祥和,人间成净土。七,陪伴链接,互为照见。人无法独立存在于天地间,必假借诸缘,和合而有。从关系中照见自己,在陪伴中互相成长。自他不二,天人合一,爱在其间,互为流动。交流与互动为最高秘法,懂得链接是无上智慧。在关系中,爱能滋长;在对境中,历事练心。心不执己,一切为友;爱无边际,周流无穷。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不断佛种,不舍世间。故欲自觉觉他,先从爱身边人开始。与一切生命链接,与万物不离不弃。八,随顺世间,和光同尘。完成自我之爱,不能做自了汉,不可沉迷自乐,得少为足。当发大愿,入廛垂手,愿一切人都能离苦得乐,愿一切人明了本心。不请而友,与其同事,付诸行动,分享喜悦,善巧方便,随缘度化。若能做到上面八法,人生将获得恒久至乐,不负生命韶华。
2024-08-27
-
一切刚刚好
一切刚刚好你女儿今天冲你大声说话,你非常生气,认为女儿不孝顺。你生气不是因为女儿对你的态度,而是你认为女儿不该那样对你说话。你不接纳女儿所呈现的样子,所以你才生气。当你认为女儿那样很好,你完全接受女儿的态度,因为你有时也是那样对你父母或别人,你不再生气。你每天遇到的每件事就是那样。你遇到的事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你的不接纳,问题是你认为事情应该是另外的样子。这种固化的认知造成了你所有的困惑和烦恼。一切刚刚好,一切很完美,一切增加不了一点,也减少不了一点。你要去一个地方办一件事,忽然堵车了。你非常着急,担心事情办不成了。你怎么知道不堵车才好呢?你怎么知道一定要在某个时间办成那件事才是最好的呢?现实是,你正在堵车。接受此时此刻的堵车,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只有这样,你的心才能回到平静。心回到平静中,好过一切。你病了,你很担心你的身体,你四处医治,病情没有好转。你为此非常苦恼。你怎么知道你身体不应该患病呢?你怎么知道你身体确实病了呢?给你带来苦的不是你的“病”,而是你对自己身体患病的厌恶和恐惧。接纳你身体呈现的样子,不要在它上面加任何评判,告诉自己,身体需要那样呈现,你需要那样呈现,一切刚刚好。当你的心发生转变,你发现你的身体没有病得那么厉害了。生活中没有任何逆境和不如意,如果有,那一定是我们的不接纳,不理解。逆境和不如意不来自境界,来自你内心的期待、评价和分别。降低你的需求,减少你的评价,远离你的分别,你发现,一切都变得如意而美好。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不对、不好、不顺的事,有的只是一颗不对、不好、不顺的心。心顺了,境自然顺了。心美了,境就靓了。心对了,事就吉祥了。境无好丑,好丑在心;事无好坏,好坏在心。心若知足,一切都好;心若无非,万物自美。现实就是实相,实相绝对完美。一切刚刚好,一切完美无瑕。若有一点点不好,向自己的心去看,不要去看外境。将心里认为的不好转过来,世界就变了;将自己的挑剔去除,美好就在那里呈现。发生的就是最好的,呈现的就是完美的。一切刚刚好,请谨记这句真言,请践行这句真言。
2024-08-27
-
开悟,一个美丽的梦
开悟,一个美丽的梦世间最简单的事就是开悟。世间最难的事也是开悟。想要开悟,先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开悟。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开悟,他们把知解当成开悟,在思虑里研究开悟,寻找开悟。开悟与你想象的完全不同,它完全出乎你的意料。在不经意见,你就开悟了,然而你总是错失它。开悟如此简单,简单到你伸手时就开悟了。开悟如此容易,容易到眨下眼睛就开悟了。开悟如此平常,平常到你坐下时就开悟了。你听见鸟叫就开悟了。你看到桃花就开悟了。你闻到饭香就开悟了。走路时你是开悟的,吃饭时你是开悟的,扫地时你是开悟的,抬头时你是开悟的,举手时你是开悟的,唱歌时你是开悟的,跳舞时你是开悟的,喝水时你是开悟的,说话时你是开悟的。当你看到、听到、碰到、闻到,当你做一切事时,你生了开悟想,你错失了开悟。开悟毫不费力,简单到出奇。你几乎时时在开悟,念念在开悟,事事在开悟。你只是对此完全陌生。开悟如此明晰,明白,清楚,没有任何疑虑与困惑。如果你还有一点点对开悟的疑惑,你只是把开悟的方向弄错了。你不知道你一直在开悟中,所以才去找开悟。你不知道那就是开悟,所以你总是错失那。你以为有那,你无法开悟。你回味那,你又丢失了眼下的开悟。你愈找愈迷,愈找愈远。你越想开悟,越错失开悟。你越想确定开悟,越与开悟背道而驰。开悟是在你念有所住的地方出来,而不是进入。是在你黏着的地方脱开,而不是贴紧。是在你纠缠的地方转身,而不是缠绕。开悟是从识里出来,从住中转身,从探寻中停止,而不是相反。你正在想一件烦恼的事,我喊你一声,你一答应,正恁么时,你忘了刚才的烦恼,你开悟了。你正在思考如何开悟,我让你把水壶递给我,你从刚才的思考中出来了,你开悟了。你正问我问题,我说,你家里几口人?你回答我的瞬间,忘了刚才的问题,你开悟了。你问我什么是佛?我说我今天吃的是西红柿炒茄子。你问我如何是空性?我说人有脸,树有皮。你问怎样才能出离轮回?我说山外青山楼外楼。你说你不懂我的意思。我说,为什么要懂?当你不懂时,当你未生一切想时,你正开悟。正恁么时,你去找这个开悟,你又迷了。很多导师关于开悟的教导都是错误的,那些有所描述的都不是开悟,他们迷在开悟的讹传和妄想中。开悟是一个美丽的梦。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时刻和状态是开悟。诸佛并不住在开悟里,开悟里也没有任何心可住。开悟只是对心未住着于意识时的一种形容,它本身并不存在。能存在的一定是你的妄想和定义,那不是开悟。所以菩提无是处,开悟无是处。法里无开悟,开悟里无法。如果你认为我在教导和描述开悟,那是你理解错了。我在引导你怎么从对开悟的想象和执迷中出来。开悟就像是你自己。你本是你自己,却在找自己。当你不再找自己,你是你自己。当你忘了开悟,你开悟了。
2024-08-27
-
送给你的歌
送给你的歌我写的每个字,遇到你便成了诗。我的每个念头,遇到你便成了舞。我的眼睛,遇到你,便成了琉璃。我的心,遇到你,便成了光明。遇到你,我的身体开始曼妙而轻盈;遇到你,我的思想开始灵动而新颖。遇到你,我漫长的梦才苏醒。看到你,我混沌的心终于清明。谢谢你,朋友、爱人、知己。谢谢你,爸爸,妈妈,孩子。谢谢你,同修,道友,路人。还有花、树、云、水、山谷、原野。还有小虫、水牛、蝴蝶、蒲公英。谢谢你们打开我的心,谢谢你们装饰我的梦。谢谢你,来到我的庭院。谢谢你,我推开门,便遇到了你。谢谢你,围坐在我身边,让我看到了你;谢谢你,来参加我的盛宴。你的驻足丰满了我的贫瘠和荒凉;你温暖的心焰点燃了一盏久已熄灭的灯;你温柔的手推倒了我心中冷漠的藩篱;你无分别的智慧拆散了我所有的边界和墙壁;你如春风化雨,我内在的生命因你而滋长成熟;你似烈焰骄阳,烘干了我内在所有的阴冷与冰凉;你似晨钟晓星,驱除了我的漫漫长夜与深深无明;你似甘露琼浆,解除了我灵魂的饥渴与慌张。你吹遍我心的田野,渗透进我灵魂的肺腑。你在那里悄然地灌输,如土长苗,如雨润物。我的脚步,遇到你才成了翅膀;我的脸庞,遇到你开始闪亮;我的血液,遇到你开始奔流;我的身影,因你而安适恬静。没有你,怎么有我现在的我?不遇到你,怎有今日的静夜神清?我的呆傻,遇到你变成了可爱;我的怪异,遇到你变成出类拔萃。我的肉身,遇到你,有了灵魂。我的声音,遇到你,有了生命。我笨拙的舞姿,遇到你,也变得别有韵味。就连我僵硬的身体,吞吞吐吐的话音,我的木讷,我的羞涩,我的犹豫不决、胆小、嫉妒,我所有被人嫌弃的缺点,遇到你,它们都变成了光彩。谢谢你接纳我;谢谢你中意我。谢谢你陪伴我,谢谢你未嫌弃我。无始劫来,我一直重复着这首歌。谢谢你,众生;谢谢你,心灵;谢谢你,光与影;谢谢你,醒与梦;我把它唱给你,每一个我遇到的你。希望你也能吟唱它,送给你自性中的每一个生命。
2024-08-27
-
心生即是罪生时
心生即是罪生时师父好,我弟弟开酒吧,我的一个同修总劝他让他不要开酒吧,说那样会造很多业。我也觉得弟弟的工作不太好,请问您,我要不要也劝我弟弟,让他不要开酒吧?答:你弟弟没罪。当有人看到你弟弟的行为,认为他有罪时,看到的人有罪。我给你讲两个故事:一个妇女要过河,水有些急,女人害怕。正好有师徒二人也来到河边。师父背着女人过了河,徒弟在后面跟着。到了河对岸,师父把女人放下,继续和徒弟前行。过了很久,徒弟终于忍不住说:师父,我们是出家人,不能近女色,你背女人过河,是不是犯戒了?师父说:我早就把那个女人放下了,你为什么还背着她?犯戒的并不是做了犯戒的事的人,而是虽然没有在行为上犯戒,却心生分别和住着的人。一个人问大珠慧海禅师:一只船划到岸边,压死了很多水边的生物,是船有罪,还是划船的人有罪?大珠和尚说:船与船夫两两无心,都没有罪。是你有罪。为什么杀死动物的船和船夫没罪,而是问问题的人有罪?因为只有问问题的人在那里心生分别,心有所住。经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问:您这样讲,岂不是鼓励杀生和开酒吧吗?答:是你在鼓励杀生和开酒吧,没有人在鼓励任何事。问:师父您为什么这么说?答:当我说对方没罪,是你有罪时,你要关注的不是对方在做什么。对方做的事已经过去了,而你现在正心生分别。如果你一直执着在外境和他人身上,你的心就会向外驰,就会分别自心境界。不守本心,是名为罪;心有所住,是名为罪。起诸妄念,是名为罪。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我所说的话,认为杀生有罪,这是佛陀说过的话。佛陀虽如是说,是对幻说幻,是方便说,非是实相。实无有众生杀生也。若有,只是你在妄念中妄见杀生。我说杀生无罪,是让你从杀生的相上离开,不住在一个已经消失的境上。如果你认为杀生有罪,你在你的心里认定了杀生是真实的,而这只是一个故事,是你的识心分别出来的。真实之中,实无杀生,亦无有罪。佛陀所有教法的最终意义都是针对那些有缘人,针对你当下的心,是启发你,而非论断别人。杀生永远发生在你心里,而不可能发生在任何人那里。杀生有罪,是指那些在心里杀生的人,是指那些把杀生当成真的人。这几个事情的重点是在告诫我们每一个人要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而不是去分别外境的对错与好坏。如果你执着于评价外境对错,你就会迷失本心,而掉入幻境和分别中,自寻烦恼。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和外境,当你分别虚幻的外境时,你在分别你自心,批判你自己,只有你自己烦恼。另一居士问:师父,您说杀生无罪,那么觉得自己没犯罪的杀人犯会不会受到惩罚?答:当我说杀生无罪时,我在说,当你看到杀生而没有生杀生想,你是无罪的。同样,当我看到有人杀生,而没生杀生想,我也是无罪的。杀生者自己也是如此。这里的重点仍然不是杀生者,而是你。你是否在分别。这是你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你解脱的契机。当你看到我在讲一个杀生无罪的故事时,你掉进了一个杀人的相和境界中去,你成了那个真正杀生的人。所以,有罪的永远是你,不可能是任何人。谁生心,谁有罪。罪,永远指向你,指向生心的人。而那与别人无关。因为在你的世界里,别人永远是相,是虚妄的。你也是相,也是虚妄的,但是当你不了解这一点,你把自己当成真实的,把杀生当成真实的,把罪当成真实的。你迷了。你永远不知道别人是否生心。但是你自己生没生心,你很清楚。所以,什么是罪?什么是业?什么果报?什么是烦恼?心生罪即生,心住业即起,心动果即成,心想烦恼现。一切佛法和修行都在指向你自己,而不指向别人。除了你的妄想和分别,法界中并无别人、别心、别法、别的烦恼。所以,看你自己的心吧,不要去分别境界和他人。又一居士问:师父您好,只要不生心,杀生就没有罪吗?答:你正在生心,正在杀生。永远不存在相上的杀生,因为杀生不自杀生,唯心认定和分别才有杀生。所以,杀生者,只在妄想分别那里发生。又问:师父好,看了您昨天的开示,我的理解是可以杀生,但是杀生时不要做杀生想,是这样吗?答:没有可以或不可以。可不可以,都是你的妄想。有疑即不做,做了不免生死。
2024-08-15
-
宗门只论息机忘见
宗门只论息机忘见释迦佛过去生中于林中修道,歌利王带眷属经过。其女眷看到林中有一修行人,不免好奇,凑到近前观看。歌利王知道后,以为佛陀对自己的王妃心生爱恋,偷看她们,故心生恨意,以剑肢解佛陀身体。佛陀不生嗔心,歌利王不信。佛陀作誓言:我实无嗔心。若我所说是实,身体当恢复如初。言毕,其被歌利王肢解破碎的身体复合如初。当我们读到这个故事时,一般都会被这个故事中佛陀的忍辱精神所震惊,也会把这个故事当成真事来看待。此事是否是真的,我们不必去钻究。故事背后更有喻意,那才是佛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佛说,智者以譬喻得解。凡夫之人执着佛说的故事,迷在表象中,只看热闹,不会修行,不得解脱。智慧的人了知其故事所说的真意,了悟其所指的修行,如实行之,真实解脱。歌利王者,无明众生也。释迦佛者,众生法身也,又名佛性。歌利王之王妃亲眷者,虚妄不实之六尘也。歌利王肢解佛陀身体者,以自己种种妄想、分别、知见、嫉妒、嗔心害于自己法身也。以观念剑,知见刀,知解刃割于自心,是名歌利王肢解忍辱仙人。佛陀无嗔者,法身不受也,智慧不染也,心体无分别也。所以此故事意在启发修行人离一切见,不起一切见,不评判自心,不被自己观念所害,是名修道。离一切见,即名得道。不受一切见,即名忍辱仙人。所以文殊执剑害于瞿昙,佛陀赞叹文殊是为善害。云何善害?破于佛见,是名善害!破于法身见,是名善害。破于解脱见、圣见、涅槃见、菩提见,是名文殊害于瞿昙。殃掘摩罗持刀害佛,亦喻破于佛障也。经云:造五无间业,方得解脱。五无间业中出佛身血者,你一念心觅佛不可得,于一切境不起诸见,处处黑暗,是名出佛身血。如是杀佛见、法见者,是名出佛身血。如是出得佛身血,方得解脱。故文殊才起佛见法见,便被贬向二铁围山。铁围山者,众生知见之山也。以山坚固,喻知见坚固难破。故知经中所言种种皆是譬喻,皆喻修心。种种境界,皆指本心,非说其事。三祖大师曰: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故修行只在息见,不言其他。黄檗禅师说: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忘机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忘机者,离一切知、一切见。分别者,诸见缠绕,妄念不息。诸修行者,但于自心起一切见处,掉头走开,即大修行,是名于诸见而不起,寝疾而卧。
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