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放下家亲眷属
先放下家亲眷属师父好,一直在看您的文章。我真的感觉佛法很好,我怎么影响家人学?他们毕竟是我缘分最深的人,他们还在做着贪嗔痴的事,种着六道轮回的因。请师父指点。答:无始劫来,众生轮回六道,不过是家亲眷属而已。六道轮回的因虽然来自贪嗔痴,但贪嗔痴恰恰来自我们对家亲眷属及我和我所的执着。亲人对每个人来说,是最深的无明的外显。所以,如果你想真正学佛和修行,先放下家人,管自己,不要管家人。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再过无量劫也不会信佛学佛。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和家人并不是真的,而是虚妄识心所见的幻化相。所有人都是一心所起的妄念而已。如是甚深的道理,恐怕你自己用尽这一生也未必真正领悟透彻,又如何能帮的到别人。所以,无论如何,先要把家人放下,才能一心用功办道。越是重要的人,越必须放下,否则,会双双轮回。修行人要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学法悟道上,等自己成就了,再去帮助真正与你有缘的人,而不是仅仅去帮助家人。至于家人学法的问题,要看他自己的因缘。如果他真的跟佛法有缘,跟你有法缘,他一定会受你影响,主动跟你学。但前提是,你必须先放下他,先成就。放不下的话,你自己首先会轮回,自己尚在轮回中,又如何救的了家人。
2021-10-23
-
这条路
这条路生死是一种假象。世人迷在这个假象中,无法参透真相,所以多生多劫轮回生死。两千五百年前,印度的佛陀,辞亲割爱,六年苦行,最终在菩提树下静坐,夜睹明星而悟道,参破生命的玄机和万物的真相,并为沉迷在生死黑夜中的无穷众生开启了一条真实的解脱之路。从此,黑暗的世界才真正出现了明灯。从此,有无数的学人,按照佛陀的教法用心修行,也都参破了生死的谜团,觉悟了宇宙人生的实相。词曰:人天长夜,宇宙黮黯,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佛陀觉悟的这条大道,至今还有无数人在孜孜以求。这条路,未来还会有无数生命探寻。因为这是众生唯一一条从无明长夜中觉悟的大路。这条路,是唯一一条究竟离苦得乐之道。这条路,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意义。这条路,是三界六道幻梦中的一道光芒。这条路,是常乐我净之真实大道。这条路,唯有具利他之心者能行。这条路,唯有志愿高远,百折不挠的人所能行。这条路,唯有植众德本,善根具足者能行。这条路,是诸佛觉者无量劫来布施头目脑髓,无量劫来捐身舍命,历劫勤苦修行所换来的法身常住之路。这条路,自古以来少有人行。因为它需要行者布施最亲爱的一切。所谓:王位布施、妻子布施、头目布施。佛说如是三种名为大施,名极妙施,得无生忍诸菩萨等,应修如是三种布施。如是三施者,王位,世间财富受用最贵重者,喻一切我所。妻子,世间一切情爱之中最亲爱者,喻贪爱。头目,自我生命中最珍贵者,喻自我。能施我与我爱及一切我所,是名最上施。能如是施者,方得佛道。无数众生欲行此路,皆中路退失,因为此路长远,幽深难达,路途艰辛,困难重重,难于布施自己最亲最爱。所以修道者多,退失者更多。欲行此路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应发普贤行愿,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行佛道。欲行此路,应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如理思维,如说修行。欲行此路,应难舍能舍,难行能行,为法忘躯,至死不渝。此路是诸佛之路,此路是大乘之路,此路是觉醒之路,此路是离苦得乐之路。
2021-10-23
-
公案与疑情
公案与疑情 世间司法部门会留有多年以来悬而未决的各类案件。禅宗祖师以世间司法悬而未决的案件作比喻,把古人留下的一些让人起疑的法语开示当成公案,供时人和后人参禅使用。所谓公案,就像司法公安机关办理的案件一样,侦查人员需要对整个案件的细节了如指掌,侦查时须细致入微,才有可能勘破案件的可疑之处和破案的关键点。在重要的地方生起疑情,是勘破整个案件的核心之处。参公案亦是如此,也是要在明白公案表述的基本情况下,生起疑情,才可参寻探究,体察领悟。就像公安警察破案一样,如果对案件的基本情况都没有详实了解,又不用心去观察相关细节,又如何找出真凶,勘破案件呢?之所以把古人留下来的一段对话或一个故事称为公案,是这段故事给人留下悬疑,从古至今,少有人知道公案的答案。即便有些人给了答案,还是模糊不清,让人们更加生疑。人们无法对公案下定论,给不出一个标准的合理的答案,令当时和后来无数人迷惑不解。这正是公案的魅力之处,也是千古以来吸引人去探究参寻的地方。看公案者,越能生起疑情,公案本身对他的修行就越会有帮助。只不过,在没有参破真正的答案之前,人们无法领会这一点。当他领会到疑情的作用时,在关键之处,参禅已经结束。而那一刻,就是伴随着极大的疑情而实现突然的领悟。就像公安人员办理案件时,在生起极大的疑情后,日夜咬着案件,随时随地想着疑情,时时刻刻专注在案件的细节里,在可能的任何一个因缘时节事情会遇的刹那,办案之人会忽然发现答案。这边是破案的整个过程。破案整件事中,需要具足很多因缘。要了解案情,要认真调查,要寻找证据,要起疑情,要耐心参究,直到参破答案。参禅亦复如是。参禅者首先万缘放下,一心放在公案上,了解公案本身的背景和涉及的所有人员事迹,能够咬住公案的可疑之处,用心参究,时节因缘会遇,才有可能忽然契悟。在整个参禅的过程中,了解修行的目的,具备正确的解脱知见,是前提。但只有知解,不能悟道。须对公案的重要之处起大疑情,然后真正置心一处,心不外驰,日夜参究,细细提察,丝毫不放过,才有可能忽然明白此一大事因缘关钥之处,一碰即开,一悟永悟。世人学法参禅,只因事缘太多,用心太杂,也想参与无上禅法,只可惜心力散乱,时时被杂事分心,于古人一则公案前后事迹、相关事宜尚看不明白,也不用心去看,又如何参得直接关系悟道之绝妙公案?所以学法之人,欲参禅看公案者,先学世间侦查人员破案的精神,将世间一切挂碍带累万缘万事统统放下,一心办此件大事,如同办案人员,要将家中世俗琐事,一齐放下,专心办案。不破此案,茶不思,饭不想,睡不着觉,也没心思做任何事。不破此案,誓不为人。参禅者,亦当如此,白天想它,夜里念它。走也是它,坐也是它。昏睡中是它,清醒时也是它。一切时中,心中总是它,如念丢失的珍贵宝贝一样,必寻到方得安稳。
2021-10-23
-
一念住着即迷,一念方下即悟
一念住着即迷,一念放下即悟临济被黄檗三次棒打,后到大愚那里参学。大愚问临济:从什么处来?临济说:黄檗处。大愚问:黄檗有何言句?临济说:我在黄檗处,三次问佛法真实之意,三次被打。不知某甲有过无过?大愚曰:黄檗这么老婆心切,为汝说的太明白不过了,你却在这里问有过无过?临济于言下大悟。乃曰: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看他临济,只因原来抱着个有过无过而不悟,到大愚那里,被大愚轻轻一弹,先前一切覆盖,一时脱落。一念放下,即大悟也。又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着。严阳云:一物也无,放下个什么?州云:就知道你放不下。严阳一听赵州恁么说,言下大悟。言阳不悟时,不过担取个一物不将来放在心里。听赵州恁么说时,不过忽然将一物不将来放下了,便言下顿悟,有何难处?黄龙慧南参慈明。慈明见黄龙在丛林中颇有名气,先是恭敬招待,询问之后,才知黄龙并没有领悟云门宗旨,便几次垢骂黄龙。黄龙不堪辱骂,向慈明道:某甲因为不解,故来问和尚。善知识宜施方便,和尚不为学人开示,只是骂人。这难道是从上以来祖师授徒的法式吗?慈明听黄龙这样讲,很惊讶,说到:南书记,我以为你是个有悟性的人,没想到你居然认为我在骂你。黄龙闻慈明这么讲,汗如雨下,忽然大悟。黄龙以前见过很多丛林名哲,大家都认可他,唯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没有透彻。到石霜处,被石霜看到他确实大事未明,经慈明几番打击,而黄龙不悟,以为慈明只是骂他,住在了一个被骂上。被石霜一语挑明,放下那一念无始无明,当下大悟。原来佛法恁么容易,大悟不难,只是学人尽在不知不觉中长时辛苦端着一物,后被他善知识一棒敲碎那物,现出原型而已。又白云守端见杨歧方会禅师。杨歧问白云剃度师茶陵郁悟道偈,白云依实复述,杨歧听后大笑而去。白云心中起了大疑,不知是先师有过,还是自己有过,一夜未睡。第二天,疑心不去,复去见杨歧。杨歧举年会中伴舞演戏者,讥笑白云守端还不如他们。白云疑团更大。待他询问杨歧:为何不如演戏者?杨歧说,他喜人笑他,你怕人笑你。白云一听,立刻放下那念疑着守着的心,忽然大悟。六祖大师云: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此之谓也。佛法精妙处,只是在大执着处,忽然放下。在大疑处,忽然开朗。在大背道处,忽然转头。在大苦痛中,忽然知非。在大轮转时,忽然知止。在大寻觅中,忽然知歇。在大端持处,忽然放手。在有所得处,忽然不求。在大住着处,忽然释然。故古人云:大疑方得大悟,大精进方得大休歇。此是参禅津钥之处,亦是学人深自省悟处。切忌向一边倒,要么胡乱寻觅,起邪精进。要么懒散放逸,不知用功。若欲相应,但看担取了什么!若也看不到,即放下着。嗯,云门说,到法身边,己见犹存,放不下是病。透过法身,放过亦是病。同学!大须努力,自赚不得。
2021-10-17
-
逆耳方是忠言
逆耳方是忠言当有人说,你就是佛,不假修证。有人看到此说,未明真意,欢心鼓舞,懈怠放逸,自谓作佛去也。不知前路深坑,堕之无有出期。当有人说,直用就行,何必思前想后,一切皆空,了无所有,不执着就行。有人以为佛法容易,便恁么行去。细看其不执之处,只是不执修行,不执学法,不执悟道。世间一切贪嗔痴慢疑,皆有所执。如是人等,被自己无明贪爱覆蔽,而不自觉,受殃有日,无人能救。有人见六祖大师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便心生欢喜。依而行之。只不过,所依所行,是不持戒,不坐禅。而心依旧不平,行依旧不直。心不平,行不直,置之不顾,却一味咬住不用持戒,不劳修禅,莽莽荡荡,殃祸随身。如是之人,最上乘法,只成鸩毒。学法之人都爱听罪本空,妄本空,烦恼本空,不用除妄,当下即是,但能悟心,不用修行,随心所欲,何劳辛苦修道之言说。此悦耳之言,乃魔性入心,正是腐蚀心性之毒药,愚人爱之,智者远之。经云:无智人前,莫说此经。六祖大师云:忠言必是逆耳。人们只爱听学法容易之说,有作如是说者,趋之若鹜。一说精进用功,无数人转身而去。诸佛祖师耳提面命,不过叮嘱生命无常,贪欲是苦,及时止息,用心办道而已。见有利根成熟众生,以其无始习气消融,机缘成熟,为说一句即心是佛,不假修造。而无智之人,执迷此说,而堕断灭,如乞丐而自称国王,见他人宝而误为己财。甘露妙药,翻为毒药。众生不爱听用功办道辛苦之言,因此言违逆其无始以来懒惰放逸贪爱之习,故巧妙避之,寻容易之说教去也。唯喜听文字般若,爱论大道容易之辞,自欺欺人,将一段大好生命用在偷懒放逸之中,辜负自己清净法身。此是众多学法之人歧路深坑,不可不慎。古人云:了即业障本来空,不了应须还宿债。又云:豁达空,拨因果,茫茫荡荡招殃祸。经云:执有空能治,执空无药医。学法之人,不达实相,错解诸佛所言空法,不知只是一时方便,妄言一切皆空,不见不空,不了佛性,以为诸法断灭,故长劫枉受生死。此节至关重要。若是大事至理自若不明,应虚心求善知识开示法要,时常亲近,久久熏习,转识成智,荡尽心中无明疑惑妄想尘劳,与实相解脱真实相应,方不辜负自己。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2021-10-17
-
你准备好了吗
你准备好了吗基督教有末日的审判一说。有些人不信基督教,认为末日的审判跟自己没关系。即便信仰基督教的人,也并不完全相信末日的审判。就算相信末日审判的人,也会经常忘记末日的警戒,而继续沉迷在世间的享受里。末日的审判是一种譬喻。不管你信不信基督教,它和每个人都有关系,无人能逃脱。一切出乎你者,都要返乎于你。你不相信什么呢?不相信又有什么用?好比如你欠了债,不想还,你说你没借。但是,你明明签了借债的字据。你做过的事印在了你的神识里,你无法抵赖说你没做过。佛教中的无常和临命终,就是基督教的末日。佛教里的因果,就是审判。不管你信不信佛教,每个人都会面临生命结束的刹那和你这一生造做的因果。无论你怎么回避,你都无法回避你终将失去生命这件事。当它要消失的时候,你怎么办?所以,末日的审判不是一个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现实问题。它会直接击碎所有还没有准备好的灵魂。在生命终结的时候,你能轻松地放下生命吗?你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吗?即便你能放下生命,你这一生做过的事,造下的业,神识养成的贪爱、嗔恨、傲慢、嫉妒等习惯你能放下吗?即便你早就生无可恋,阿赖耶识的记忆会给你营造出真实的“审判”境界。你又如何逃脱?面临堕落三途的危险,你如何在生前回避它们?还是想赌一把,到时再说?有些人以为那一天还很遥远,干嘛去想没来到的事?没来到就不会来了吗?你以为末日的审判,真的在未来很远的将来吗?无常杀鬼,不择老少。自古以来,黄泉路上,没有老小。末日或生命的终结,不是指未来,离你很近,很近,近得你难以想象。佛问:生命在几间?有人答:在几日间。佛言:汝不知道。又有人答:在饭食间。佛言:汝不知道。又有人答:在呼吸间。佛言:汝知道矣。生命在呼吸间。五蕴的生灭在每一瞬间完成并结束。临终在每一个当下。无常随时都会来。善恶业力的定夺与审判也随时在考验着每一个灵魂。朋友,你准备好了吗?同修,你难道真的一点都不害怕那一天的到来吗?你当然可以不害怕,最好,你真的能不害怕。
2021-10-15
-
劝世二喻
劝世二喻世人皆怕死,而用尽一切办法,不得免死。佛法中有不死之法,甘露灵丹,常乐妙药,依之而行,即得不老不死之身,常住不变,成无量寿,然世人不信,亦不修学,呜呼哀哉!身有不死关钥,不知不觉,而甘受生死,故名愚痴可怜悯者。若人信佛,如说修行,能获法身。无智之人,贪恋幻尘,被情所困,宁将一生用在无常危脆虚妄身中,唯为纤毫之乐而失法身无量大宝,不知求取不死之身。智慧之人,闻佛说法,信解受持,舍诸世间刹那之欢,而究不死常乐之道,舍无常命,而得常命,不枉此生也。如人行于旷野之中,被猛虎所追,见一枯井,井中有一枯藤,随时将断。其人为逃命故,攀于藤上。悬于井中。井下有三毒龙,有四毒蛇。复有黑白二鼠,兼相咬藤。藤边不远,有蜜少许,滴于口中。因贪蜜故,而忘其身处于险境,随时都有丧命之危。夫旷野者,三界也。枯藤者,众生命根危脆,随时可坏。象者,无常杀鬼。黑白二鼠,日月交替,岁月侵蚀。井者,死亡命终。三龙者,贪嗔痴三毒也。四蛇者,四大也。蜂蜜者,五欲也。食蜜者,因贪财色等欲,遂忘生死大苦,不求办道解脱之法。世人亦复如是,身处生死无常陷阱,命在旦夕之间,不知轮回是苦,不知处境危险,不求解脱圣道,但有少分喘息之时,贪五欲蜜,沉溺其中,忽然之间,命终而亡,堕落而死,随业流转。又复有诸求法之人,得少分安静,消少分业,身心一时安泰,心便懈怠,放逸而为,复逐五欲之乐,忘记生死大苦未得真实解脱。如攀藤者,见少分蜜,便生贪着,而忘身处陷阱,不求彻底出离。世人贪求世乐,忘于法身无量自在之乐。譬如一村有若干人。人人有一块田,虽然荒芜,但勤加整理,开垦耕种,皆得收获果实。有人买来种子,辛劳治地,撒种灌溉,勤加护理,时节既至,收获庄稼,自用有余,亦能贩卖,获利甚多。更复有人,以懒惰故,见地荒芜,弃置不用,每天好吃懒做,不久之间,家中父母所留产业耗尽,以平时未加耕耘拥作故,收入皆空,无钱买粮,饥馑难忍。见他人收获庄稼,徒生羡慕,而不得食,饥饿而死。众生亦复如是,于生死荒芜田地之中,有人得遇佛法种子,勤加修治,努力耕耘,善于护理,不辞辛苦,时间既久,因缘既熟,收获定慧解脱之果,得常乐我净,时时满足。又有众生,于一期生死荒田中,唯贪欲乐,坐吃过去福报,不求耕种佛性种子,不知修道,积累善法福慧功德。每日只是随诸无明,放逸生死,于诸道业,而无少增进,福报耗尽,恶业现前,受苦无穷,如彼懒人,平时不知播种,于佛法圣财,并无少分,无常大难来时,唯羡他人修道之果,为时晚矣,穷苦而死。
2021-10-15
-
打坐的青蛙
打坐的青蛙如果你能像一只青蛙一样静静地坐在那里,苦渐渐地离你远去。如果你能安心地坐在那里,业渐渐地被你消除。如果你能经常地安心地坐在那里,不再奔波动荡,你的一切苦都会媳灭。当你妄想熄灭,你会自然坐在那里。妄想不息,坐在那里只是减少身体的活动,与苦的熄灭没有关系。当你不再造作,苦才离你远去,非关坐与不坐。所言坐着,一切无明坐化而已。坐在那里休息之后,又起来继续造作,那样地坐着,并不能终结烦恼与痛苦。坐在那里,心中无妄,故称宴坐。宴坐者,心安而坐,心明而坐。心不安,慧不明,而欲安坐者,不可得也。故知宴坐在心安,静坐在妄止。取蛙坐喻,正取其造作止息义。若只身安静,得形似静者,不识蛙寓意。永嘉大师劝友居山书云:忘言宴旨。所谓忘言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宴旨者,心舒适义。执于止,则心难安。执于静,无从容。故知古人安心之旨在得意忘言,得法舍法。净名云:于三界不现身意,是为宴坐。如是而坐,佛所印可。若人在座上,心向外游,非为宴坐。若身恒动,心亦随动,亦非宴坐。何以故?宴者,身心安泰,诸欲止息。以古人所言而掩盖其俗心奔逸之习,自欺而已,愚昧至极。修道之捷径无他,但息一切造作奔逸驰求的心,无如许多贪嗔痴慢疑恶觉情见,譬如秋水澄渟,淡泊无为,亦无功行,本心自然莹透,不假修饰。学人之所以不得道,唯偷心不去,动心不止,觅心不死,妄心不歇。妄心若歇,造作若息,自然得道。故学法人,唯在此处着眼。谁放得彻,断的干净,能做死人一个,世间一切不在心上,无依无倚,是真道人,不用许多善巧方法,直趣菩提,是修道第一捷径。古人云: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若有少法可得可悟,燃灯佛不与我受记。我者,莫做释迦会。但消归自己,且不要他受记,燃灯佛亦不作。不见老黄龙曰: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不与路为仇。一切学人,自作障眼法。目前无少法与汝做阻隔,但自作隔也。知此者,千万人拦不住,吃饭延时,只饱饱的在那里吹气,唤做无事人,非是自夸,本来容易耳。
2021-10-15
-
真实行道,到达宝城
真实行道,到达宝城一个善知识在说法时,如果只善于描写涅槃的寂静、解脱的快乐,向众人展示他的智慧,而不为大众提供解脱的方法,不是一个好善知识。善知识者,自行善法,亦教人行善法;自得正见,亦教人正见;自修圣道,亦教人修圣道;自断烦恼,亦教人断烦恼;自得圣果,亦教人得圣果。如果一个善知识在示教之时,有所偏颇或遗漏,亦不提供针对学人相应的方法,只是一味地描述修行的结果,学人虽然心向往之,却不能实际受益。如是教者,则非善教。如是善知识,亦非真善知识。好比如有一座宝城,非常繁华,物产富足,人民炽盛,安居乐业。某甲听人说过有此宝城,便想去那里定居,但不知宝城方所,而且据说路途遥远,多涉艰辛。他向另外一人某乙打听路线。正巧某乙也知道那座宝城,或是因为去过彼城,或者听他人讲说过彼城,总之某乙对那座宝城了如知掌。某乙便向某甲描述宝城如何繁华,其中城市四周布满河流池泉,花果园林,繁茂香洁,大小街道,井然有序,娱乐场所,应有尽有,人民衣食无忧,寿命长久。某乙不停地向某甲描述着那座宝城是多么地富有、整洁、祥和,绘声绘色,乃至连那里人民生活的细节都描述得一清二楚,仿佛他在那里生活多年一样,但就是只字不提如何到达宝城。某甲听得也很入神,通过对方生动地描述,他好像身临其境。某甲以前曾听人说过那座宝城,通过某乙更详细地描述,他对那座城市越来越心驰神往。此二人一直在那里论说着宝城的胜景,一人讲得兴致勃勃,一人听得津津有味,某甲听得越来越多,仿佛已经身临其境。他情不自禁地也跟着某乙附和几句宝城的美妙景致,好像自己已经到了那里一样。讲者不觉不知听者的意途,听者亦忘了自己想去宝所的心愿。二人沉浸在对宝城的描绘之中,把去宝城的事放置了一边。一个不善教的老师和不善学的弟子亦复如是,如彼二人。一人不知是否真正到达涅槃安乐之城,或只是因为听过佛所讲的涅槃寂静,仿佛自己亦至涅槃境界一样,在那里一味地向大众讲说涅槃解脱的快乐。一人沉迷于他人讲的解脱里,忘记了自身的修道和真实的解脱。如有学人问他:“如何是色?”他即答言:“色即是空。”虽然如是回答,并未实证其义。又如有人问:“如何是学人本来面目?”他回答:“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即是汝本来面目。”祖师圣人如是说,他亦如是说。但他自己做不到“不思善、不思恶”,也不知如何是“不思善、不思恶”。他一味地向大众讲说修行的结果,解脱的快乐,但就是不为大众讲说达到解脱和涅槃的方法。他只讲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却不讲如何识得本心;只讲说定和慧的安乐,却不向大众讲说持戒;他一味地讲说念性本空,却不向大众讲说收摄六根;他一味地向大众描写自性离于因缘,却不讲说见性须从无量因缘及方便生;他一味地向大众描绘常乐我净,却不讲说达到常乐我净,要通达无常、苦、空、无我;他一味地向大众描写实相,却从不讲说方便。他如是说法,虽让无数听者如饮甘露,感受法雨,却成毒药,不能医治众生烦恼疾病。如果一个老师所说法要,不能为众提供有效可行的方法,使大家真正断除烦恼,达到解脱,则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真正的善知识,首先要通过正确的知见和方法,真实修道,自己达到解脱,再为大众开示方法。讲法不仅要讲结果的美好,让大众对修行生起信心,还要为大众讲说详细的方法,注意的细节。不仅要讲说方法,还要带领大众共同修行,陪着学人示教利喜,甚至一同遭受修行的辛苦。只有这样的善知识,才堪为众生的真善知识。如一个好医生,不仅为病人提供医药治疗,还要时常陪在病人身边,照顾安抚他的精神,询问病人随时出现的病情,让病人感受到医者的慈悲,使病人对治愈疾病充满信心。只有这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一个好的善知识也是如此,不是在那里说一大堆道理,一味承诺解脱的前景,至于他人是否领会,修与不修,怎么修,修错了怎么办,他都置之不理,而且自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无为法,只有这样不着于众生,才是无众生相,是大智慧。这样的善知识,就像一个高傲的舞者在那里独自舞蹈,有很多人频频问他怎样才能学得这高超的舞技,而他对众人所问熟视无睹,他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舞蹈和众人的赞叹声中。虽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但是一片喝彩声后,人们离他而去。没有人因他而真正学会舞蹈。他的舞艺也因此而绝。若欲到达佛法的宝城,一切行人,皆应远离二见,默契于中道,常勤修学八圣道,所谓正语,正念,正业,正命,正精进,正见,正定,正思维。观十二因缘,达诸法无自性,了二无我,修习止观,修空三昧。修四无量心,行六波罗密,离于我相行一切善法,见自本性,达诸佛理。如是修行,如是解脱,须舍离世间一切贪爱,到寂静之处,如理思维,如实观察,自行证得,断一切见思烦恼之惑,涅槃宝城,则自现前。佛法犹如传灯,一灯能燃百千灯。所以佛祖不毕竟入于涅槃,只要有因缘,便示现世间,为诸众生开真实道,自修圣道,引领众生修行圣道,与大众同获解脱。
2021-10-15
-
关于任性
关于任性一切众生本来只有一性可任。迷时,任惰性、贪性、痴性、慢性、嗔性、放逸性等诸无明顺生死习性。所谓背觉合尘性。悟时,任觉性、智慧性、定力性,戒力性,解脱性,不染性,佛性性,慈悲喜舍性等合道之性。所谓背尘合觉性。古人云:凡夫任己不任物。圣人任物不任己。凡夫所谓任性,不过是一己无明生死习气惯性而已。唯诸佛觉悟者,能转习气,能化无明,而不任己,能随于物,法性施为。多有学法人,在业障习气来临时,不任智慧法性,而任自己习气无明,不知悔改,强言任性而为。不知正是如此任性,导致自己多生多劫被贪嗔痴覆盖,轮回生死,不得解脱。又引佛经云:贪嗔痴性即是佛性,烦恼即菩提,无明佛性无异境界,来为纵容掩盖自己的恶习,放任自己的习气,反说般若,自言一切皆空,自欺欺人,自己害了自己都不知道。将来果报现前,才知前非,为时晚矣。佛法是自行自证境界,不在口说诤论,唯在心行。心行得般若,无始以来习气转为道力,才是真任性,才是真洒脱。非如世间凡夫狂人,将自己愚痴无智、莽撞颠倒、胡作非为当为任性,又将断灭空当成任性。所以,当我们遇事遇境,自己心底深处的无明生起时,一定不要被心意识,被自己的习气带走,受它蛊惑,意气用事,做完之后,又生悔恨。如此一来,恶性循环,修行总在原地踏步。每每遇到同样境界,总是顺自己习性,任自己本能随自己堕性,向下向容易处行,修行转身之力,永远无法养成。
202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