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正好修行
失眠,正好修行居士:师父好,我每天都按您教导的方法坐禅并读诵经论,最近也一直在训练觉知,但是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我失眠已经很多年了,失眠一直让我非常焦虑和痛苦。请问师父,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解决失眠的问题?答:你想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睡着觉吗?居士:我想休息好身体,第二天继续坐禅用功。答:如果你晚上睡不着觉,睡不着觉正好用功,练习觉知,保持清醒。为什么一定要逼着自己睡着觉,而让自己活在妄想和未来心里?用功永远是从当下开始,身体疲惫了,它需要睡眠时,自然就会睡。身体不需要睡眠,用意识干涉它,自然会焦虑和烦恼。接受我们任何时候的任何状态,活在觉知而不是妄想和头脑中,你会发现,当你睡不着觉时,你不需要睡觉。当你困了,你自然会入睡。就像我们饿的时候才会吃饭,不饿的时候,不能逼着自己吃饭,否则身体会更难过。我们一生中贪着的东西太多了,而自己从来没有察觉。财色名食睡,尽皆贪着,所以轮回生死大梦中,难以醒来。人在清醒时,都是在大梦中,更何况在睡眠中?人在清醒时,尚不能觉悟,更何况于睡梦中。人在清醒时都是在无明里,更何况在睡眠中。我们需要睡眠,那是在身心极度疲惫的时候。当你无法入睡,或畏惧睡觉,是因为你潜意识里不想休息头脑。是头脑和意识不停地运转导致你害怕睡觉,而无法入睡。你只需躺在床上,保持觉知,放松身体,把心放在身体和床上,而不是大脑中。减少思虑,放弃要睡着这个妄念。静静地躺在那里,保持清醒,告诉自己,此时此刻的清醒才是你需要的,而不是睡眠。以此机缘,以清醒觉明的心,妄念不生,修习卧禅。如此训练,如此修行,即便整晚不睡,也不会消耗身体,让身心难受。让我们难受和消耗的永远是妄想和有求的心,而不是觉知。改变对失眠负面的认知,彻底扭转对失眠的抗拒。就像接受自己丢失多年的孩子,不再讨厌失眠,它也将不再折磨你。我们无量劫来都在无明之床上贪睡,从来不知道清醒。失眠正好给我们觉醒的机会。佛陀的诸弟子在修行时,为了避免昏沉和睡眠,用尽各种办法使自己不睡觉。我们却因为睡不着觉而焦虑烦恼。可不是颠倒!阿那律以贪睡故,被世尊呵斥,勇猛精进,七日七夜不睡,经行用功,虽眼睛失明,却得天眼通。我们这一生睡的时间太多了,我从未看到任何人因为高质量的睡眠而悟道。我却看到自古以来的真修行人都是日夜用功办道,而神清慧朗。五祖大师白天作务,晚上坐禅。胁尊者晚上胁不至床,夜不倒单。以此精神办道,何愁不得道。我们虽然很难如古人那样精进修行,但是,在睡不着的时候自然地练习一物不为,练习觉知,修习牧牛,训练活在当下,这是多么好的机缘。我们为何会为失眠难过和焦虑?有些人睡不着觉,是因为担心第二天身体不舒服,无法工作。无法工作,就不能挣钱。不能挣钱,就无法享受世乐。他从来也没有真正观察过自己害怕失眠的真正原因不过是贪爱生死,沉迷五欲,不能活在当下,把世俗生灭愚痴的生活看得高于觉醒和解脱。一旦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出了问题,心理自然会出问题。改变对睡眠和失眠的认识,你将不再贪睡,也不再害怕失眠。当你改变了认知,你甚至会暗自欢喜自己睡不着觉。何以故?生生世世中,你都懒散放逸,没时间用功修行。夜里无眠,天赐良机,正好修行,可不快哉!
2020-09-06
-
第一波罗蜜
第一波罗蜜如果我不动心,就算全世界人都在起心动念,心急如焚,于我何干?如果我在动念,就算诸佛都在加持我,也无法帮到我。地狱或天堂,是自心造,非关他人。世界的喧嚣只能吵到心有世界的人,一个心无世界的人,就算山崩地裂,在他那里,也是安静的。世界的宁静只能降临那些内心安静的人心中。就算万籁俱寂,一个念头起来而没有止住,天翻地覆,劫火来烧。善知识,能止心者,是真勇士,是大力人,是名金刚,是名涅槃。心若不止,诸法乱起,三界顿生,六道苏醒,法界轰然。故修行人,守心第一。于心上杜绝万缘,是名福慧庄严,是名紫磨金身。于心上不见法起,不见法灭,是名第一持戒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是名精进波罗蜜。于心上无裂缝,是名功德具足。古人云:如蚊子叮铁牛,无下嘴处。又云:如石头上栽花。经云:戒者,如渡海之浮囊,不可丝毫泄露。古人云:戒行增熏。心不漏法,是名自性戒也。于心上不见生灭,不见亲厚,不见得失,是名智慧,又名般若。修道人,第一防心。心曹无漏,诸法不生。古人言:做功夫者,决定不流入第二念。第二念起,万念俱起。于心上不动,不分别自心,是名妙观察,又名平等性。古人云:我这里针扎不入。又云:拟心即差,动念即乖。所言差者,非别有差,迷入诸法幻境差别,是名为差。知幻即离,是名无差,又名大圆镜智。修道人,犹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须臾松懈。所言万人者,妄念、烦恼、无明习气是也。烦恼尘劳,日夜在侧,伺机而袭。稍无觉心,即被捉拿。修行者,犹如在逃犯人,全国通缉。稍有放逸,即被烦恼督察擒获,捉拿而去。诸行者,于四念处严身而住,切忌放逸。经云:放逸趋于死。所言放逸,未善防心。起心动念,而无警觉,是名放逸,又名破戒。古人云:善护念。善护念者,莫于念上生念,莫于心上生心。念念不住,心心不生,不劳施功,当处解脱。
2020-09-06
-
安静的思想与华丽的现实
安静的现实与华丽的思想两个人站在海边,海风吹来,空气中带着咸咸的味道。一个人说:海风真好,海的气息好美。另一个人在那里默默地沐浴着海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海的气息直入他的心脾。四个修炼者在赏月。其中一个问到,我们何不各自说一句你心中对月的领悟。三个人用诗词分别抒发了对月亮的赞美。只有其中一个人默默地转身离开了。他并没有走远,只是不想被那三个人的声音吵到。他一个人来到另一个地方,坐了下来。他甚至都没有抬头看一眼天上的明月,月光照在他身上。他沐浴在月光里。据说百丈禅师为了选拔一个能住大沩山的人,把沩山禅师和华林觉首座分别叫到面前,让他们对一只净瓶下一转语,以此考验他们对诸法实相的领悟。华林觉禅师说了一句奇妙的话。而沩山禅师则随脚踢倒净瓶,径直走开了。于是,百丈禅师把大沩山交给沩山禅师来守候。第欧根尼,一个苦行主义者,他平时居住在一只木桶内,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每天白天,他都会打着灯笼在街上“寻找诚实的人”。一天,第欧根尼在他的木桶里晒太阳。可是很快阳光就被一片阴影挡住了。“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一个身穿披紫色头篷、目光炯炯有神的年轻人站在他面前,而在此人身后,是黑压压的人群。此人是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皇帝,希腊的征服者。“第欧根尼先生,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亚历山大俯下身子,微笑着又问了一次。“能。”这个衣衫褴褛、肮脏邋遢的人懒洋洋地说,“请往边上站一点,你挡住了我的阳光。”如果我是一朵奇葩,我希望你在看到我的那一刹那,不要惊叫。默默地感受我,而不是评判我,描绘我。如果我是一丝和风,我只希望被你的静穆包围,而不是言辞和思想。如果我是一只水杯,我希望你在握住我的时候,心无旁骛。即便你端着的这杯水是送给一位举世公认的伟人。我希望你活在平凡安静的现实中,而不是华丽的思想里。
2020-09-06
-
想象,总是在扭曲现实
想象,总是在扭曲现实。村里有一间老房子。关于老房子各种各样的传说给它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每次你从离它很远的地方经过,都会感到害怕。直到有一天,你走进老房子。它只是一间普通的老房子,你在里面呆了很久。那里什么都没有。你看到邻居家的小孩,你不喜欢那个小孩子调皮捣蛋的样子。每次见到它,那讨厌的投射都会迅速地占据你的大脑,使你认为他是一个坏孩子。你从来也没有真正细心地观察过那个小孩,更别说理解他,接近他。直到有一天,你的孩子把他带到家里来,他站在你面前。瞪着一双天真的大眼睛,喊你“阿姨好”。你看到了那个孩子居然那么可爱,你再也找不到当初对他的讨厌。你朋友推荐给你一部电影。你曾经在别处看到过一些人对这部电影不好的评价,你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你就相信了那些评价。以至于当朋友推荐给你这部电影的时候,虽然你答应朋友会去看这部电影,但心里立刻否定了这部电影。直到有一天,你无意中看到同事正在电脑上看这部电影,其中的一段情节非常吸引你,你回到家中,认真地看完这部电影,你从头到尾由衷地赞叹这部电影:真棒!人们宁可看一千篇关于坐禅的文章,也不愿意真正坐下来去修习坐禅。为什么如此?评判容易,不管是赞美,还是否定。去经历它,实践它,亲近它,理解它,很难。人们更愿意活在头脑对事物粗浅的想象中,而不愿意接近事物,去观察、经历并理解事物。我们看到一篇关于行禅的文章,那里讲述一个行禅者的专注、安详、自在,你非常羡慕并赞赏那位行禅的人。可是自己放下这篇文章,继续寻觅别的文字,而不愿意放下书本,找一条同样的小径去练习行禅。人们宁愿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活在烦恼和妄想中,也不想调整好心态,把心专注在脚下或呼吸上,安心地练习觉知。因为他活在想象中,他认为专注地练习觉知很难,而散心地活在烦恼里却非常容易。他相信了他的想象。直到有一天,他再也不想这样慌乱和烦恼下去,他开始尝试着带着正念走路。一步,两步…一分钟,两分钟。他笑了,是的。带着正念和觉知走路并不难,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除非你被大脑欺骗,认为那很难,而永远不去尝试。在我们的想象中,一个人根本无法孤单地生活一辈子。可是,当你带着正念和觉知,一整天都在独处中间度过,你发现,独自一个人生活,非常容易。除非你被头脑所骗,想象着独自一人生活,那一定很难。想象从来不真实。想象扭曲着现实。你无法在想象中观察到任何真实。你只能一次次地被想象欺骗。你看着一块蛋糕,你认为它不好吃,你根本吃不下它。你的认知在前面,想象就会做出判断。但是,当你带着正念,慢慢地咀嚼那块蛋糕时,它好吃的惊人。在你亲自去接近并理解事物之前,别急着下判断,别被头脑和想象欺骗,别被先前的记忆蒙蔽。去走近它,观察它,经历它,陪同它,就像你走进那老房子,走近那个孩子,走近坐垫,走近蛋糕,走近黑夜。明天不可怕,临终不可怕,黑夜不可怕,行禅没有那么难。没有什么是可怕的和困难的。只要你提起正念,只要你带上觉知,只要你鼓足勇气去接近它,去理解它。
2020-09-04
-
觅一处静地,于此终生
觅一处静地,于此终生你这几天心情很沉闷,想去海边散心,可是到了海边,你的心情仍无法平静。你希望到山里小住几天,好彻底地放松一下工作上的压力,让自己好好安静地休息。到了山里,你无法放下电脑和电话,还在和别人聊天,谈工作,看影视。你只是把平时的生活搬到了山里,你还是得不到寂静。你梦想着无数种生活方式,想去很多的地方。但是,就算老天给你机会将你所有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都过一遍,你还是不会满意。在你真正安下心来之前,你无法去任何地方。在你真正休息下来之前,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让你真正满意。如果你一直和自己的妄想在一起,即便你寻遍大千世界,都无法找到安身之处。如果你心里有物有求,青山白云,就在眼前,你还是无法看见。心若不安,到哪里都是不安。一旦你安心了,你发现,海边、森林、山里,不再那么吸引你。一旦你安心了,你发现,在哪里都一样,你都安心。有求法之人,四处游走,不肯于一处静心办道,功夫不成,被妄念欺骗,到哪里都不能长久。终年徒受劳苦,终生不得成道。生生世世,如此轮回,如此在心外流浪。你不必舟车劳顿,大费周折一定换个地方修行。你心安了,哪里都是道场。凡夫换境以安心,道人空心境自安。愚人转境不转心,境虽转,心依旧不安。智者转心不转境。境虽同前,以心转故,娑婆变成极乐。转境容易,转心难。知道容易,行道难。改变思想容易,改变习气难。过一天简单的生活容易,天天过,年年过,难。欲安心者,先从安身开始。身不妄动,心自安静。人是自心妄念的走使和奴隶。以不觉妄念故,被其策使,终日奔忙,丧失本心。找一个地方停留下来,不管是山村,还是城市,不管是居家,还是道场,在那里安身养道,静身静心。观察自心妄念,不被驱使诱骗,身不妄动,念自无功。久而久之,身心安泰,一切妄想无明,不复有力,心得安定,即入正道,无有反复退转。
2020-09-04
-
恐惧的根源
恐惧的根源一辆车从你身边驶过,差点撞到你,你吓了一跳。那不会给你带来恐惧。你丢了身份证、手机和钱包,你会烦恼,会担心,但是你不会恐惧。你和家人争吵,你很生气,很难过,但你不会恐惧。什么时候你会恐惧?如果你深爱一个人或一件东西,当你要失去它,或者,有什么东西威胁到它时,你会恐惧。如果你依赖什么,当再也无法依赖它时,你会恐惧。如果你执着什么,当它要消失时,你会恐惧。如果你全部的注意力都在某个人身上,他会成为你恐惧的根源。如果你执着自己的生命,你的身体将会成为你恐惧的根源。如果在意自己的名誉胜过生命,当有人要诋毁它时,你会恐惧。让你恐惧的,一定是你抓取的。让你不安的,一定是你执着的。当你把自己交给某个人,那会是你恐惧的开始。你的心离开了自己,而落在了别处,你在为恐惧种下种子。你的心不在当下,而游于过去和未来,并形成习惯,你在为恐惧制造机缘。如果你一直依于六尘而活而无正念。六根坏灭时,你会陷入恐惧。地狱不是在地下,不是刀山火海,不是在黑暗中。恐惧,那是地狱的真正名字。当你深陷恐惧中,你堕入地狱。当你习惯于抓取而再也抓不到什么,你会陷入恐惧。恐惧与生俱来,因为我执与无明与生俱来。想要彻底摆脱恐惧,要觉悟无我,练习无依,习惯独处,拥有定慧。在没有独立之前,你不可能脱离恐惧。独立并不仅仅指一个人生活。独立是尽量少的减少需要和依赖。你看母亲丢失了孩子的那一刻,那种焦虑、恐惧与绝望,是真正地狱。你看男女失恋时痛不欲生,肝肠寸断的样子,那是真正的地狱。你看妻子老公出轨时对方心里的痛苦与恐惧,世间没有比那更可怕的。你看病人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时的恐惧。你看世人临终时的恐惧与绝望,地狱就在恐惧生起的刹那。这一切恐惧都因为心有所依。心无所依,才能彻底挣脱恐惧的魔爪。佛说:稽首如空无所依。出离恐惧和地狱没有别的途径。如果不能一下子抽调所有的依托,那么带着警觉和先知,看清自己所依赖的一切并不真实,远离所依。先从独处开始,练习觉知,正观诸法实相,觉悟一切无生。
2020-09-04
-
拿起与放下
拿起与放下师父好,近几年我陆陆续续地一直在寺院做义工,护持寺院,各种各样的工作都做过。我相信修行需要有利他的心,需要忘我的投入。但我总是烦恼不断,会和其他人发生矛盾,虽然一直在忍,但有忍不下去的时候,就非常烦恼。对自己的修行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很想放弃寺院的工作,但很多人都说,在放下之前,先要承担,先做事,积累资粮。我现在很迷惘,不知何去何从。感觉自己现在既拿不起,又放不下。请师父开示,真正的承担是什么?什么又是真正的放下?答:不管你是否还在寺院为大众服务,在我看来,那都与承担还是放下无关。如果我们对修行的认知出了错误,整个修行的方向就会出错,就算付出再多的劳动和辛苦,也是背道而驰。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安心,而不是为了满足妄想中的成果。拿起与放下跟你所想的天壤之别。那完全是另外一件事。安静地坐在那里,拿起水杯的瞬间,带着觉知,而没有进入妄想。手触碰杯子的刹那,知道它的温度。拿起杯子的整个过程里,心无颠倒,心无挂碍,心无所求,把杯子稳稳地握在手里,心和手在一起,手和杯子在一起,杯子和水在一起。水进入喉咙,水和心在一起,这是真正的拿起。将杯子放回原处,同样带着觉知,心无妄念,亦无急迫,如一片树叶缓缓落下,手臂带着杯子稳稳地落下,杯子安静地落在桌子上。那一刻,你感受得到杯子与桌子的接触和手的离开。这是真正的放下。我所说的拿起,不需要任何承担。它只需要带着觉知拿起一个杯子或一双筷子。我所说的放下,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放下的,只是带着正念把拖布放回原处。人们迷在了头脑中关于“承担”与“放舍”的概念里,在佛法的现象中迷失,以至于承担的根本不是什么“利益众生”的重任,而是自己无尽的妄想。人们不肯放下的也不是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不过是自己的无明和妄念。我们总是掉到自心的妄想而不觉不知。反而忘记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承担”与“放下”的。当你带着觉知坐下,完全地满足于当下的坐着,这是我所说的承担。当你安静地坐在那里,所有的妄念不再生起,那才是真正的放下。当你带着觉知起身,带着觉知来到阳台上收起晾晒的衣物,那是真正的拿起。当你放下手里扫帚,同时一切的妄想尘劳也消失殆尽,这是真正的放下。你以为的拿起与放下,看上去重于须弥,大义凛然。而我告诉你的拿起,只是轻拿轻放,平常的不值一提。这个世界,包括你自己宝贵的生命,没有什么需要你承担、负责、拿起,更没有什么压迫你,让你身心疲惫而需要放下。你只需要从种种的妄念中醒来,把自己手里的杯子拿好,放的时候小心一些,别打破了它,你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全部使命。你没有辜负它的存在。你能晾好衣服,收好衣服,那才是真功德,真承担。你能带着觉知从座位上起身而心无焦虑,胜过你绍隆佛祖事业,度无量众生信向佛道。你能于平凡的生活中安心,在细微之处满足,我说你是真正的觉者,能自觉觉他,利益人天。历事练心,这是修行的唯一宗旨。永远别忘了这一点。有了正念,带上觉知,安住当下,在寺院服务大众,或是一个人在家独处,一样修行,一样得道,一样解脱,摒弃原来的修行理念,放下从前总总的学佛知见,掌握好方法,勤加练习觉知,活好当下。这才是你对自己法身慧命真正的承担。
2020-09-04
-
致美丽的人
致美丽的人 女人们,你们的脆弱、恐惧、烦恼来自你们的依托。丈夫、子女、父母、家庭、工作、容貌,甚至健康,那都不是你永远的依托和港湾。你永远的依托是自立,是独处,是觉醒,是你自己。切记!切记!莫在外在的依托粉碎幻灭之前,还没有找到自己,还没有学会独立。那时,如果你还没有完全习惯无依,你会深处地狱。没有人会为你的恐惧、痛苦、绝望买单,除了你自己的执着和懦弱,除了你的贪婪和放逸。切记,你自己是你永远的岛屿,永远!找到这个岛屿,发现这个岛屿,习惯这个岛屿,让它成为你永恒的陪伴。这个岛屿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的存在,那就是你当下的觉性。发现觉性,领悟觉性,依于觉性,那才绝对安全。外在的一切都会塌陷,唯有与自觉为伴,唯有以觉性为侣,依于空,依于无所依,那才是永恒的。女人们,你们永远不要做任何事物的奴隶。不要做自己妄念的受害者。陪伴自己,那才是你的义务;照顾别人,那是幻梦里的故事。认识自己,那才是你人生的意义;爱别人,那是世间凡夫的信条。先认识自己,陪伴好自己,再去完成经历幻梦里的故事。在生活中,一定时时刻刻警觉,莫对任何人事产生粘着和依赖的习惯。你依赖什么,将来什么就会让你痛不欲生。每天训练觉知,增加独处的时间,习惯于无依的生活,别被家庭这个最大的幻境欺骗。虽然身处居家,而心在自己觉知和无依的港湾。莫让心有所属,莫让心有拥有。当你心有所属,你丢失了自己。当你拥有什么,你被什么系住。你既不属于任何人、事、物,亦不拥有任何人、事、物。只因无明,向空捉取。只因我执,妄为己有。一切都会离你而去,包括你自己。所以,即便依于自己,也要觉悟什么是真正的自己。自己只是无所有的另外一个名字。自己是空。自己是幻。自己是苦与求的息灭。自己是无所依。无所依,是真正的自皈依。女人们,你们的名字本来不是女人,因为依懒外境,你们变成女人。当你独立,当你无依,你变成美丽的人。美丽的人不再有性别,就像观世音,就像战士,就像禅师。女人们,恢复你们的本来面目,做一个美丽的人,做一个自立者,做一个自觉者,做一个自度者。
2020-09-03
-
戒急躁
戒急躁急字,心上有刀山。如何是急?离开当下便急,活在未来心便急,被目的功利驱使便急,以有所得心做事便急,被无明习气牵引便急。急者,心在别处,以为有更好的事等着你,而不见当下的圆满。丢失自心,是名为急。向外奔逸,是名为急。急则成苦,急则成忧。功利目的心非仅指对名闻利养的欲求。乃至求法求道,一念离开当下,向外驰骋,皆是功利心。以有功利心故,心成急躁,被妄念之刀割绞。以有得失心故,走路匆忙、做事匆忙、吃饭匆忙,一切皆忙。忙者,亡心。亡者,失也。失去本心,故名为忙。故匆忙者,离失本心,向幻取著。幻中取著,必乱必烦,必忧必恼。与急忙相反者,闲暇也。古闲字,从门从月。门里有月,能看月者为闲。暇者,从日从假,能见日者必有暇。能闲暇者,见于当下,安于当下。故道人是无事人,是闲人。古人云:绝学无为闲道人。当你心中有事,行于急迫,即错失当下,与道相乖。故修道者,第一戒急、戒匆、戒忙。戒匆忙者,心得缓也。心趋于缓,则近道也。居则有闲,动则有暇。能闲暇者,妄念全歇。道无忙乱,道无急迫。急迫属识,急迫因妄。心无妄想,急迫自消。心无急迫,一切合道。急躁会把你带离当下,掉进未来心的故事里,使你认识当下的心一直向后拖延,甚至一直迷失在念头中。觉悟,始于行为的缓慢。从身体所有的动作中放慢速度。起、坐、拿、放,这四个动作是觉悟的敲门砖。在这四个动作中放慢速度,带着觉知,发现寂静。因这四个动作戒急戒躁,戒匆戒忙。借助这四个动作中,转所依识,认识自心。借这四个动作,安住当下,不堕未来。从这四个动作中扩展到行、住、卧皆缓慢,皆悠闲。再到看、听、尝、闻皆安静。不急不躁,需要训练。训练前,先要认识诸法如幻,诸法无所有,诸法是空。不识此至理,无明为前导,依旧从前,被有所得心策使,急匆匆循它一切幻境去,造善造恶,皆是幻业,不出生死。心无急躁,要须识心。心无一法,何来急缓。说缓对急,说离对粘。说真对妄,说悟为迷。真静非急缓,真法离离妙。真真无真妄,大觉绝悟迷。急非我所要,缓亦不可执。急缓中有觉,两两不相碍。
2020-09-03
-
如何爱这个世界
如何爱这个世界师父,了解了世界的真相,依然爱着这个世界,却不执着于这个世界。如何?答:“依然爱着这个世界,却不执着这个世界。”这只是一个传说,一个理论,甚至是一个谎言。你想要知道的,和你所说的毫无关系。人们到处在传递爱的箴言。所有爱的箴言,同时也是爱的谎言,即使它们出自“觉悟者”的口中。一个真正了解了世界真相的人,一个懂得爱的人,只会去做另外的事,而那是你完全无法想象的。爱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如果你看到它的真实模样,你会目瞪口呆。就像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只是一个理论,这丝毫也无法表达佛陀真正要表达的。佛陀如是说,只是给真正会这句话的人一个信息,给他们一个证明。而不会的人,会有一万种解释。却与这句话了无交涉。即使是大觉世尊所说的话,也与真相毫无关系。佛自言:“若谓佛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又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若人领会佛所说意,则知佛既不是一个真语者,也不是一个妄语者,而是一个梦语者、怪语者、不可理喻语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没在这里,没在这文字之中。它在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个地方”仍旧不是一个理论,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别的。“别的”仍不是你想象的什么。“那是什么?”你会不停地问。如果我给出一个定论,就会终结你的问题。然而,那必定是谎言。如果我告诉你真实的答案,你会疑惑。你会继续问:“那是什么?”“那是一枝花。”我说。当我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枝花”时,你又会迷在“一枝花”这个概念上,因它而陷入无限的想象。你迷在想象里,迷在概念中。你迷在自己的问题和我给你的答案里。你甚至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问题,都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问题。你的问题是:“如果真正了达实相,是不是会依然爱这个世界,而不执着这个世界?”我曾经无数次告诉你怎么爱这个世界。我只是端给你一杯开水,然后告诉您,小心烫。爱这个世界,你可以讲出一万种方式。但真正的爱,只有一种。我会递给你一杯水。你会说:哦,我明白了。原来爱这么简单,只是递给你一杯开水。不,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你的理解,而不是我所表达的爱。我所表达的爱已经过去很久了。“爱这个世界”,“不执着”,“无所住”,“一切都是虚幻的”这些可以成为一个口令,一面旗帜,一个号召,一种信念。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达这些口令的“导师”但很少有人能成为一个“觉者。” 你会问:什么是觉者?我说:水快凉了。
20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