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悟如此简单

    开悟如此简单千百年来,开悟对一个修行者来说,近乎是神秘的,是一个迷。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开悟。或者,就像盲人摸象,大家都在形容开悟,而无法亲证开悟。凡是神奇的,那是头脑的诡计,那不是开悟。开悟就在现实生活中,那是自行境界。开悟无处不在,开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毫无掩盖,没有任何神秘。佛陀说,我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掩藏过真相。它清楚的就像手中的掌纹和天上的太阳。佛陀甚至说,你可以用肉眼见到佛性。你可以用眼睛开悟。六祖大师说:开悟是在言下。你说话的当下就可以开悟。五祖说,轮刀上陈,亦可以开悟。你每天都在开悟中,每时每刻都在开悟里,只不过,你还未察觉。当你弯腰的刹那,你正在弯腰,你开悟了。但是,你总是错过那一瞬间,你无法想象开悟离你这么近,这么简单,如此直接。当你手触碰到杯子的刹那,你觉知到了。你生平第一次触碰到杯子,那一瞬间虽然立刻就消失了,但你已经开悟。只不过,你不以为然。你不会相信,那就是开悟。你一直认为开悟是一种连续的、可住的,可以体会并加以认知的状态。不,你无法让开悟停止哪怕一瞬间。事实上,你无法体验开悟。你所体验的,已经进入了你的识海。它消失了。虽然你无法让开悟停止,也无法真正捕捉到开悟。但是,你又无时无刻不在开悟。它是一种持续的不住的本来状态,只要你不将自己带入头脑。觉知的瞬间而不住于觉知,即是开悟。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你的眼睛看到树叶的刹那间,你真的看到树叶的那一刻,你开悟了。当你从妄想中出离,听到了鸟叫声,如此清晰,你开悟了。你想,开悟怎么如此简单?所以,你从来也不相信,觉知的刹那就是开悟。虽然觉知是开悟,但是,你无法留住那觉知,无法留住开悟。当你去体会、捕捉并形容那觉知时,它已经不在了,那已经不是开悟,而是妄想。开悟时时在找你,而你总是不认识它,而逃避于它。你在找开悟。你们如此互相寻觅,一直在互相错失。当你的鼻根闻到花香的刹那,你很清楚自己闻到了花香,正恁么时,你开悟了。然而,你从来也没想过,那就是开悟。当你躺在床上,身体接触床的刹那,你知道你的背碰到了床,而在那一刻,你没有打妄想,你开悟了。但是,你觉得,开悟应该要比这更神奇,更困难。我知道自己身体触碰到床,这怎么可能是开悟呢?你无法理解,也不相信。是的,没有别的开悟。除了你觉知的当下,除了你出离妄念的瞬间,除了你未在头脑中做活计的那一刹那,你不可能有别的开悟。开悟简单到你无法想象。开悟平常到你瞠目结舌。开悟使你恍然大悟。开悟使你哑然失笑。开悟使你拍案惊奇!开悟让你大呼“苍天”!自古以来,无人说破此事。因为无人相信。自古圣贤,对此秘而不谈,因为它须自行自证,它无法被谈论。自古觉者皆如是开悟,只是它道不得。当我用一个词语或一种状态形容它,开悟早已面目全非。当我说那就是开悟,如同刻舟求剑。当学人问禅师如何是佛,禅师说,你把水瓶给我拿来。学人拿过水瓶来,禅师说:“古佛过去久矣。”当我告诉你,觉知脚与地面的接触就是开悟,你又会去执著那觉知,甚至去分析、谈论于那觉知。你又错失了开悟。当你问我什么是开悟,我端起杯子。你说,你知道了,端杯子就是开悟。不,端杯子是自行境界,是不住境界。当你说端杯子就是开悟时,你进入了妄想。虽然没有人能形容那觉知,描绘那开悟,但是你可以让自己训练休息妄念,止息寻找,带着觉知去与开悟幽会。当你知道开悟不是别的,你不再寻求开悟,而开悟会来找你。当你忘记关于开悟的所有知识,只是专注度过你的生命中的每个刹那,而不留丝毫的痕迹,你会活在开悟中,而不是活在开悟的想象中。

    2020-08-26

  • 正念的奇迹

    正念的奇迹你把它叫什么都可以,正念,觉悟,觉知,定力,智慧…名字虽别,其意无二。觉性在前,引导行为。不随无明,不入迷梦。正念,那是所有修行者的铠甲,以防烦恼之贼的侵害。觉知,那是所有觉悟者的锡杖,能敲响所有无明之梦。正念,那是娑婆世界的一个奇迹。觉知,那是令无数佛国诸佛嗟叹的法宝。你看龙潭崇信禅师递给德山纸烛的刹那,若无智慧在前,就不会将纸烛吹灭,德山也不会在那刹那间大悟。你看,南泉禅师,若无正念在前,就会同百丈、智藏一样,被马祖一问,拖在句下,入于泥潭,而不能拂袖而去。你看临济禅师,若无觉性现前,就会被大愚禅师追着打。因为有了这一念觉悟,才能抱住大愚,向他肋下送三下。才能反宾为主,反退为击,反烦恼为菩提,反无明为般若。你看高亭简禅师去见德山,还在江上时,一见德山在岸边,正念现前,即豁然大悟,掉船而去。莫小看这一转身。此一转身之力碾压须弥。此一正念可碎虚空。此一念可出亿劫尘劳妄想。此一念贯穿一切修行。不见古人云:销我忆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有了正念,你的生命才刚开始复苏。有了正念,你才知道脚下真是极乐。有了正念和觉知,你给了自己对出租车司机或外卖小哥说声谢谢的时机。有了正念和觉知,你可以停下来,送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有了正念和觉知,你再也不怕狗和虫子。有了正念和觉知,你对任何人任何事很难再生起嫌恶之心。有了正念和觉知,你第一次发现,原来天空如此美好。有了正念和觉知,你一整个下午的独处不再觉得空虚。而且,你可以日复一日地这样过,惬意地任意地大把地消磨时光。有了正念和觉知,你可以不再匆忙地做任何事。有了正念和觉知,你不再是妄念和头脑的奴隶。有了正念和定力,雷声或噪音再也刺激不到你的双耳。有了正念和觉知,你的心跳正常,心地趋于宁和。正念,那是战士的剑,船的舵,过河的桥,鼓手的槌,树木的根,房子下面的地。有了正念,那才是一个修行者。没有正念,那不过是一个假货,是个修行贩子,是个广告商。觉悟和解脱与他没有关系。有了正念,才是正法,才是人天眼目,才是佛之心印。正念不在,即是末世,众生受苦,无有边畔。

    2020-08-23

  • 解脱的秘密就在你身上

    解脱的秘密就在你身上觉知疼痛,可以减弱疼痛,甚至完全融化疼痛,使疼痛消失。当我们身体某个部位疼痛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生起厌恶之心,不愿意去觉知疼痛,不愿与疼痛待在一起。当我们厌恶疼痛时,其实,我们错过一次最好的觉醒。一念厌恶之心生起,你离开了当下的觉知,进入了头脑。你被头脑捉获,开始对疼痛进行肆意的诋毁、想象、对立和背离。正是这些念头的演绎夸大了疼痛,扭曲了疼痛的面目,而把你带入烦恼和忧虑之中。而疼痛是完全无辜的。但是,如果当疼痛来时,你以觉悟的心,没有生起对立和厌离感,而是觉知疼痛,与疼痛刹那刹那不相舍离,念念相知相处,这时,你没有被带进头脑和妄念。疼痛就在这觉知的过程中慢慢地减弱,直至消失。觉知是最好的医生,最灵的妙药,它根本不需要任何药物和治疗。它发生于理解、相处和接纳的瞬间。当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发痒时,也是这样。别急着去挠,先忍住,然后去觉知那痒。无论多么难以忍受,再多忍一会儿,与那痒在一起,像爱自己的命根一样去觉知那痒,接纳那痒,与它平静地在一起。告诉自己,如果我去赶走那痒,我会错失觉悟,我会丧身失命。当你觉知那痒,而没有进入头脑立刻进行对治而生起厌离它的心念时,不用多久,你会发现,那痒减弱了,甚至消失了。你生活中很多身体不适出现时,都不要急着去对治,别被头脑带到对立和厌离的妄念中,这时,那疼痛或不适不再伤害你。相反,它是你的善知识,它来呼唤你开悟。当你失眠时,别急着对立,产生赶快睡着的念头。而是觉知你的身体,你的后背,你的头部或腰部。不停地觉知,最好中间没有任何妄念插入。忘记睡眠这件事,告诉自己,如此躺在床上训练觉知,与身体的任何觉受在一起,比睡觉好一万倍。当你不再急于达成一件事而被头脑逼迫时,你发现整个人变得轻松。一切都不一样了。这时,继续回到觉知上来,离开头脑对你的挽留。当你走一段长路或上坡的山路,你感到很疲惫。这时,回到觉知上来,回到脚下,离开想立刻达到目的地那念心。放慢脚步,让全部的身心都安住在觉知脚下的每个动作上,你忽然发现,你不那么累了。当你面对一件突发的事件而慌乱时,这时立刻停下自己的头脑。安静地与自己能捕捉的任何觉知待上一会儿。比如左手握住自己的右手臂,觉知那手臂的温度。感知自己的呼吸,让念头停在那呼吸上。饥饿、痉挛、身体麻木、憋尿、眩晕、恶心、心跳加速或忽然变慢,急性病突发,面对所有这些突发或临时出现的症状,都不要急着对治,立刻回到觉知上来,与那饥饿、麻木、难受、疼痛在一起。如果运用的好,那些本来很危险很难对治的状况,会慢慢减弱,甚至消失。当你安住在觉知上时,你的正念和智慧得以生起。再次面对那正发生的事,它变得不再那么突兀和可怕。而你慌乱的心也平静了许多。与觉知在一起,不论是疼痛,还是骚痒,还是疲惫,还是任何恐慌和不安,别急着驱赶它们,别被头脑带到厌离它们的妄念中,尽量去觉知那感受,它们会被你的觉知融化、治愈,而把你重新带回无苦的状态。觉醒不是头脑和讨论的事。发现觉知,练习觉知,觉悟觉知,那才是生命的觉醒。

    2020-08-23

  • 最好的休息

    最好的休息师父好,您曾经说过,你所教导的修行是悟后起休,而不是悟后起修。所谓悟后起休,我认为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多休息,不要执着做功课。但是您最近又一直带着大家训练觉知,而且要求学人每天要用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训练走路、吃饭、喝水等。这和您所说的悟后起休是否矛盾?答:如果你没有真正训练过觉知,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休息。你以为自己在休息,却可能在打妄想,而你根本不知道。少做事或不做事就一定会休息吗?不一定。我所说的休息,更多的是指休息头脑。头脑和妄念休息下来,身心才得到真正的休息。训练觉知,对绝大多数修行者来说,是一种休息。除非他不会觉知,不懂得觉知。一个人坐在那里什么都没做,未必是在休息,他有可能在打妄想。而另一个人在走路,甚至在做事,他却有可能在休息,如果他带着觉知而专注地走路和做事。休息主要是指头脑、心念、妄想的止息。如果你会休息,你可以在做任何事中得到休息。如果你不会休息,就算把你关起来什么也不做一整年,你也无法休息。通过觉知的训练和习惯,那是最好的休息头脑方法,没有比这更有效地休息方式了。当你带着觉知,习惯于觉知,你走路是休息,坐禅是休息,吃饭是休息,说话是休息,你消耗的并不多。如果你没在觉知里,就算你睡着了,你仍然很疲惫,得不到休息。我们通常以为是身体的劳动让我们疲惫不堪,事实上大脑的活动和妄想对身体的消耗更大。我们看到一个农民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地里劳动,他看上去并不太劳累,只要他专注而安心地锄地。而一个有烦恼的人,就算什么都不做,他也会浑身无力。当我们不停地胡思乱想时,我们会焦虑、抑郁、失眠。是你的妄念让你无法休息下来,从而无法入睡。当你带着觉知躺在床上,你每个动作都了了清楚,你不再痴迷于头脑的游戏,你发现,虽然你一直在觉知自己翻身的动作,你的呼吸,但是没过多久,你睡着了。你之所以能入睡,正是因为觉知使你不再胡思乱想。你真正休息下来,所以才能入睡。有意识地训练觉知,那是最好的休息,也是最好的修行。如是修行,无功利心,无目的心,没有压力,那纯粹是一种放松和觉醒。除非你错用了心。消耗我们身心精力的并不是精进、带着觉知走路或坐禅,而是我们没能真正休息心念。带着觉知,活在当下,心念止息下来,才是真正的休息,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你在训练觉知的过程中感到疲劳,那多半是你在打妄想,立刻回到觉知上来,疲劳会逐渐消失。觉知是一种无功用行。当我们不再沉迷于头脑,它自然地从心上生起。觉知而念念不住,正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师说:妙观察智见非功。觉知一点也不需要用力。正是古人所谓省心力处得力,得力处省心力。在练习觉知的时候,一旦离开了当下,进入了妄想,立刻回到觉知上来。如此反复练习,自然会得其中微妙。觉知的训练需要身体的配合,所以也会疲惫和疲劳。只要适当调整身心,把握适度,它更多的作用是身心的休息而使整个生命觉醒。  当我们在觉知中而未生一念妄心之时,那正是大圆镜智性清净;当我们在觉知中而未起分别执著之心时,那正是平等性智心无病;当我们在觉知中而未胡思乱想、猜忌疑惑时,那正是妙观察智见非功;当我们看只是看,听只是听,享受当下时,那正是成所作智同圆镜。

    2020-08-23

  • 身上有奇香,脚下有黄金

    身上有奇香,脚下有黄金一个带着觉知生活的人,一定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一个有觉知的人,是一个真正怀宝的人。这样的人遇事不惊,处事不乱。这样的人从容优雅,如沐春风。他带着觉知,所以,头脑和妄念很难再欺骗他。他带着觉知,功利心再无缝可入。他和觉知在一起,得失心将瞒他不得。他带着觉知,可以看到分别心变弱,直到远离。带着觉知,贪心将逐渐失去机会。拥有觉知,会活在真正的安宁中。如果你有觉知,你不再丢三落四,手忙脚乱。如果你拥有觉知,你将拥有这个世间最宝贵的品质。拥有觉知的人,不再痴迷于识的世界,他活在大圆镜智中,活在平等性智中,活在妙观察智中,活在成所作智中。拥有觉知,你不需要额外做些什么。你只是做你原来要做的任何事,只是加入了觉知,带上觉知。就像在你推的车上加上一根树枝,那一点不难。困难的不是带上觉知,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要带上它。没有觉知时,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活着?有了觉知,你清楚地知道并无自己,活着,只是活着。没有觉知时,你时常被自己的妄念恐吓,被它带到黑洞、深渊和绝境。有了觉知,地狱都无法蒙蔽你。你可以瞬间出离一切灾难。没有觉知时,你是你念头的受害者,它日夜不停地欺凌、迫害、摧残你。有了觉知,你发现那些念头没有任何恶意,也根本不可怕。你可以和你的念头相安无事。你只是不再相信它们。没有觉知时,你活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妄想中,一会儿憧憬,一会儿失望。一会喜悦,一会儿疯狂。有了觉知,你活在自心境界的现实里,你只是经历、经历、经历,而不再有任何执取。开关灯时,带着觉知去碰开关,这个最简单的动作,将变得意义重大。你也会第一次触碰到那个“开关”。它将开启你新的生活。开门时,带着觉知去握门把手,这个最平常的动作,将变得“非凡”。这一次的开门,将为你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上电梯时,电梯门打开的瞬间,停止一两秒钟,然后再踏上电梯。这一停顿,只因为有了觉知。只有觉悟者能在做任何事的时侯停下来,不管是思想,还是动作。以前踏进电梯的只是凡夫,你是和自己的妄想升降。今天踏进电梯的是佛陀,你和觉知与清明同在。打开水龙头时,带着觉知去触碰。以前你触碰的是自己的妄想,今天你摸到的是佛身。不要轻视这个动作,如果你没有觉知,可能这一生你从未摸到过水龙头。你摸不到水龙头,你就无法从妄念和无明牢狱中挣脱。有人朝你走来时,带着觉知,也缓缓向他走进,不投射任何概念,你不再紧张、脸红或尴尬。上来下去,出来进去,这里或那里,或行或坐,或立或卧,或语或默,常觉常知,无难能侵。与觉知在一起,不论你身处多么黑暗的地方,你的心灯亮着,你不再恐惧。带着觉知,你变得从容、淡定、自在、悠闲。带着觉知,你身上有奇香,脚下有黄金。

    2020-08-23

  • 有一法,净众生,度忧苦

    有一法,净众生,度忧苦佛言: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四念处者,即觉知的训练。又《楞伽经》云:当离愦闹、昏滞睡眠,初中后夜,勤加修习,远离曾闻外道邪论及二乘法,通达自心分别之相。此处勤加修习,通达自心分别之相,即觉知的练习。觉知的训练可以遍及生活中的每一处。训练觉知,可以从下面这些事练起。一、起床起床时,知道起床。缓缓起身,觉知起身。坐在床边,知道坐在床边。小坐半分钟或一分钟再起身下床。起身下床,觉知起身下床。每天起床时,如是提起觉知,练习觉知。二、穿衣穿衣时,拿衣服,知道拿衣服。抬臂知道抬臂。手臂伸进衣袖,知道手臂伸进衣袖。腿伸进裤子,知道腿伸进裤子。拿起袜子,知道拿起袜子。脚伸进袜子,知道脚伸进袜子。如是缓缓而穿衣服,每天勤加练习。三、刷牙刷牙时,手拿杯子,知道手拿杯子。手拧水龙头,知道手拧水龙头。向杯子里放水,知道放水。挤牙膏,知道挤牙膏。刷牙时,手臂每动一次,觉知一次。牙刷每一笔接触牙根,都要觉知。如是慢慢刷牙,慢慢觉知。四、洗脸洗脸时,手碰到水流知道手碰到水流。水碰到脸,如实了知。手拿起毛巾,知道手在拿毛巾。擦脸时,知道在擦脸。挂起毛巾时,知道挂起毛巾。每天洗脸时,如是觉知每个动作,勤加练习。五、走路抬起左脚,知道抬起左脚。脚面落地,知道脚面落地。抬起右脚,知道抬起右脚,脚面落地知道脚面落地。脚在空中划过,知道脚在空中划过。迈大步,知道迈大步。迈小步,知道迈小步。快走知道快走,慢走知道慢走。如是长时练习,勤加觉知。六、吃饭坐在餐桌前,知道坐在餐桌前。手拿筷子,知道手拿筷子。端起碗,知道端起碗。饭菜放到口里,知道饭菜放到口里。咀嚼食物,知道咀嚼食物。这些动作,都要放慢速度,了了觉知。七、坐禅上座时,知道上座。坐在垫上,知道坐在垫上。整理双腿知道整理双腿。坐定后知道坐定。呼气知道呼气。吸气知道吸气。呼吸长知道呼吸长。呼吸短知道呼吸短。如是反复觉知,反复练习。八、喝水手碰茶壶知道手碰茶壶。倒水时知道倒水。手拿杯子知道手拿杯子。杯子送到嘴边,知道杯子送到嘴边。水进嘴里,知道水进嘴里。放下杯子,知道放下杯子。如是反复练习,反复觉知。九、扫地、刷碗、拖地、擦桌子、整理家务扫地知道扫地,手拿扫帚知道手拿扫帚,手拿抹布知道手拿抹布。拖地、洗碗、擦桌子、洗衣服,洗菜、切菜、烧菜等,也是除此。放慢每个动作,觉知每个动作。十、说话说话时,放慢语速。说话前,知道要说什么。正说时知道在说。说时的声调、语速、音量要尽量觉知。说话时要知道停顿,知道什么时候再说。知道自己的用词,知道转变话题,知道结束话题。十一、睡觉上床时知道上床。躺下时知道躺下。背、胁、腹、腿、头接触床时知道接触。翻身时知道翻身,腿动时知道腿动,身动时知道身动。身体不动时知道不动。呼吸时知道呼吸。安住在这些觉知上,一旦打妄想,立刻回到这些觉知上来。反复练习。除了上面这些事,平时在看、听、嗅、尝、受、想时,看到只是看到,听到只是听到,闻到只是闻到,尝到只是尝到。感受风吹只是感受风吹,想到问题只是想到问题。如是六根清净,六尘清净,六识清净,十八界清净,一切法清净。清净者即是空,空即般若,般若即解脱。正见闻觉知时只是见闻觉知,莫生见闻觉知想,莫住见闻觉知解,莫思见闻觉知是何意。以上之事,是每天经常要做的事。带着觉知做这些事可以把修行融入到生活的细节中,可以延长训练的时间,快速养成觉知的习惯。平时走路时,有觉知才能时常转身、回头、放慢脚步、观察周边状况。平时思考问题或表达想法、与人交流时,有觉知,才能转念、止念和出离妄念,以防沉迷知解与诤论。如是勤加训练,练习觉知,活在当下,一切佛法皆不用学,能离烦恼诸苦。故名一道清净。诸佛没有妄语,行者自然证知。

    2020-08-20

  • 没有觉知,你的生活是一团糟

    没有觉知,你的生活是一团糟你是不是经常走过一条街道,而连一间店铺都没看到?可是当你回来时,看到那条街上店铺林立,商店里的东西琳琅满目。你走过那条街时,到底在干什么?你在打妄想。你出门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落下钥匙、手机或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会忘记拿重要的东西?因为你走神了,在你应该拿什么东西的时候,你没有觉知,而进入了妄想。你是不是经常忘记自己是否关了门、煤气、电热水壶?而要重新回去看一遍才能确信?为什么?因为你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没有带着觉知。你是不是在做饭的时候经常被油锅或热水烫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不专心。因为你一边做着这件事,一边想着那件事。你是不是经常人坐在那里,心思却跑到十万八千里地之外去了。而别人跟你说的话,你一句也没听进去。当你切好菜,菜板上堆满菜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少发现自己是怎么把菜切完的?有时,你还会切到指甲或手指。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没有认真地在切菜。你是不是走路时经常踢到一些东西,而伤到脚?为什么?你没有安心走路。你一定有过扭伤脚踝或抻伤胳膊的时候,你受伤的那一刻到底在做什么?你是不是经常喝水抢到,或者吃饭时噎到?为什么。你喝水或吃饭时太急躁了,你没有好好地喝水或吃饭。你是不是总是心不在焉,人在这里,而心在那里。不管你在干什么,你是不是总爱和头脑在一起,而不愿意和觉知在一起?你为什么会经常打妄想?因为你执着你想的东西。你太贪恋那些你有过的经历。你是不是经常毫无理由地发脾气?为什么在你发脾气的时候察觉不到?因为你从来没有活在觉知中。你是不是经常和别人争论、吵架,为什么会如此?你没有正念,无法看到自己的我执。你是不是买了一个很贵的东西,买回家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需要它,而非常后悔?你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贪心和习惯?没有觉知。你是不是经常食不知味,话不知说到哪里,每天看着一样东西却熟视无睹,听而不闻?生活昏昏噩噩。为什么?你活在妄想中。当你无事可做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会感到不安。你想再去抓取什么而又抓不到,然后你陷入恐慌之中?为什么?因为你掉进了头脑中,而没在觉知里。你是不是因为没有活在觉知中而做了很多荒唐的事,让自己烦恼重重?怎么才能让自己活在觉知中从而避免上面那些错误和烦恼?从有意识地训练觉知开始。从认真走路开始。从穿衣吃饭开始。从扫地洗衣开始。从最简单、枯燥、无聊、经常做的事上练习觉知开始。每个动作都放慢速度,了了察觉你身体的觉受,让那身体的感知经常地陪伴你。不要小看觉知的练习。那是你出离无始以来生死轮回的开端,那是你真正的觉醒。觉醒不是来自于头脑,而是来自于觉知。觉悟从端起杯子的刹那开始。你真正触碰到杯子,你才能端起杯子。训练觉知从抬起手臂摸到自己的脑门开始。你每天早晨都会洗脸,觉悟从你真正碰到水流,摸到脸开始。在这些日常做的最多的动作上反反复复练习觉知,那是你觉悟和解脱的真正筹码。练习觉知的意义并不是找到什么真理或实相,而是使你从烦恼和苦中出离。当你离苦时,你发现,那才是唯一的真理与实相。觉知的特点是不住、无缚、清净、无疑惑、无问题;念头的特点是住着、缠缚、烦恼、制造问题、产生困惑。觉知是自性起念,是善于分别诸法相;念头是知上立知,念上生念,无明之本。觉知是一种习惯,它可以通过训练而养成习惯。诸佛活在觉知的习惯里,而众生活在无明的习气中。不要沉迷在研究觉知的意义和道理中。勤加练习,实践觉知,意义在你的脚下,而不是在你的头脑中。

    2020-08-20

  • 实相不思议,不可分别觉

    实相难思议,不可分别觉如果你畏惧死亡,那是头脑在诱骗你进入死亡的错觉。回到觉知上来,回到你的身体的觉受上来。死亡消失了,你的恐惧消失了。如果你心生妒忌,那是头脑在呼唤你进入我相人相的幻觉,回到脚下来,回到对地面的感知上来,嫉妒减弱了。继续回到脚下,嫉妒消失了。如果你心中生起嗔恨,那是头脑在把你拽入假象,那是念头在引你进入妄想,回到手指上来,回到茶杯上来,回到嘴唇碰到茶杯的觉知上来。嗔恨被觉知代替了。如果你不停地想着一件事而无法解脱,那是头脑把你麻痹了。坐下来,觉知自己的呼吸,先是深呼吸,然后让自己的呼吸变得绵长,轻弱,想象着自己快要死去,一直和自己的呼吸在一起。不论你有任何烦恼,你一定进入了头脑。回到觉知上来,回到脚下、手上、背后、脸上,回到你正看的东西上来,回到你能听到的声音中来,回到你能接触的任何觉受上来。如果你只是在打妄想,而没有任何紧张、不安、恐惧或烦恼,你本来就在觉知中,你可以继续打你的妄想,做你的梦。你甚至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听音乐。你可以一边走路,一边与人倾心交谈。你可以同时做几件事,如果你能安心于此,专注于此。你不是一定不能住于头脑。如果你专注地思维一个道理,一个道理可以让你明白一件事,从而得到解脱。专注地思维,那也是一种觉知。你不是不可以打妄想,如果那个妄想可以让你摆脱是非分别及纠结和烦恼。觉知是一种智慧,觉知有着深广的意义,觉知不会带来任何负担。觉知虽不离于识,却超越于识。觉知起于识,却不依于识。觉知转识为智,觉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佛所说法,引我们认识觉知,看到觉知,领悟觉知,行于觉知,安住于觉知,不分别于觉知。觉知即觉。觉知之名相不重要,它所早表达的心行才重要。觉知的概念不重要,依觉知而实行才重要。问:师父,如果人死了,那觉知还在不在?答:回到脚下,回到觉知中来,回到无妄念中来,回到无住中来。当我说觉知是佛性之用时,不可于“佛性”之用起于有解,生于常住想。若起于有解,生于住想,非是觉知,亦非佛性,亦不是用。佛性不可思议,觉知亦不可思议,一切法亦复如是。听我说偈:觉知不可得,觉知不可住,无觉亦如是,非有有无觉。觉知离生灭,不住生灭法。生法非真实,死亡亦如是。莫起心住著,亦莫分别觉。住著非觉知,不能了生死。觉不可复觉,实相难思议。

    2020-08-20

  • 但恁么行去,自然得力

    但恁么行去,自然得力师父好,您从前说法中很少谈到觉知的训练,甚至还针对一些学人提出不用观照,更不用修法,直用直行,直接解脱。最近看您文章,您一直在提醒学人重视觉知的训练,这和您以前的教法矛盾吗?答:觉知的训练,不同于观照。 观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妄想烦恼趋于减少的情况下,自心自然生起的一种观智,虽不离心意识,然能觉悟诸法实相。此种观照,是学人在安住于觉知而不令妄想烦恼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起的。是名观智,又名般若。 另一种观照,是以思维和有求之心,于本性所起见闻觉知上妄加的“觉知”,妄见真实,于中生见生解,住于定法。如观照自己的念头不真实,如观色即是空,观五蕴是幻等,观诸法无常,认灵灵觉知即是自性。此等观照,非是修习佛法,恰是熏修无明。此等观照,以不了法性故,不识真心故,虽言观照,同于妄念,住于意识知解。如很多学人观念性是空,而不能出离妄念,于念头中无法解脱。何以故?以此“观照”是后知后觉,非是真观也。 我所说觉知的训练,是真如自性起用的当下,未离此当下,亦不住于当下,于此觉知作用中,出离妄念与烦恼,合于法性,起于观智,顺于解脱,是真实佛法,不是意识知解。更非以有思维心,妄测实相,住于佛法。 古人云: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即我所说“觉知”。又洞山禅师云: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渠今正是我者,不离见闻觉知即得见性也。我今不是渠者,莫住见闻觉知以为佛性,莫于见闻觉知上生解。若认此为佛性,起于知见,是认贼为子,故云:我今不是渠。又云:古佛过去久矣。亦是此意。又古人云:不离见闻觉,超然登佛地。此之谓也。古人云:于作用上见此本性。所谓: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又在人为有情,在物为无情。在迷为众生,在悟为诸佛。体总是一,相无不周。此古人所谓作用者,即我所说见闻觉知,又名觉知。非实有体,亦非是无,离一切戏论名言,假名佛性。众生迷于此作用,于中妄生取著,故名为识;诸佛觉悟此作用,于此不住,亦无知解,故名为智。问:四大分解,六根坏时于何处见此作用?答:古人虽说于作用上见本性,然而不住于见,亦不见实有四大,亦不见六根。不见四大分解,不见六根坏灭。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于一切处见无所见,住无所住,是名见于作用处,亦名见空,亦名无见,亦名佛见,亦名见性。若有所见,若住于“作用”,即非是见,是名为住,亦名邪见,又名知见。作用者,即非作用,是名作用。故知佛法大难,拟心即错,动念即乖。故我所说觉知,正是祖师所说,直用直行,大机大用,当观密作用,直达解脱。非是修法,亦非不修。如祖师所说,修与不修是两头语,但无染污即可。染污者,离于觉知,住于头脑也。 以学人于幻尘境界中多生妄想取着,忘失本心,不能直用直行,处处粘着世间五欲六尘,或缠缚于佛法,故以自性本有作用而引导之,使离妄想分别执着。若无妄想诸尘劳者,于我所说觉知,亦不可住着知解,即是行于本性,当处解脱。若生执着,则是知上立知,是无明本。我所说觉知,念念不住,念念空寂,实无有法,亦不可思维测度。若认觉知为佛性者,则同于生死。于觉知生于想者,非我所说觉知。觉知见性,但有名字,做方便说,实无定法。学人但恁么行去,不做恁么想,离一切知解,日久得力,自然明澈。

    2020-08-20

  • 觉知,你一生的必修课

    觉知的训练,是一生的必修课觉知并不是从头脑中生起的意识上的觉知,亦不是思维解释出来的觉知,而是本能本有的觉性的作用。不可做觉知即是觉性解,但觉性亦不离觉知可得。若将觉知做觉性解,认为实有觉知,“觉知”即流入知解,则成定法。     觉知本有,须臾不可离,犹如呼吸、心跳、身体的所有活动,它同头脑和念头都是本性的作用,但区别是,头脑制造问题,念头能起贪着,令人沉迷。而觉知刹那即空,念念不住,了不可得。虽然刹那即空,又恒常起用,非是意识知解的断灭空。六祖大师说,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即是形容此“觉知”。又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亦是形容“觉知”。故知觉知,非是知解思维、起心分别所生起的觉知,而是不可思议,超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本性”作用,此作用,亦是假说,不可执着,于此幻用而生分别。又见闻觉知不可作见闻觉知解,见闻觉知即是本性,若作见闻觉知解,即是妄念,非是见闻觉知也。如眼见物时,见只是见,不可于正见时生起“我在看”之心。听声嗅味触物时,亦只是听,只是嗅,只是触,此即“觉知”,不可于正听时生“我在听”之心。若生此心,即非听也,而是知解。如正喝茶时,不可生我在喝茶想。若生此想,非在喝茶,非是觉知,而是妄想。觉知的训练遍于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处。不论座上座下,都可以练习。坐禅时,如果头脑思维活跃,妄念纷飞,可以觉知呼吸或住于身念处,让自己的头脑逐渐休息下来,生起观察诸法实相的般若观智。此观智虽然亦离不开思维,却不住于思维,顿悟顿见,了不可得。座下训练觉知最好的方法是经行。选择一小段安静的路,十米至五十米即可,来来回回地慢走。每抬起一次左右退,都要了了分明。每次脚步落地,都要觉知脚底和地面接触的刹那,及整个脚落在地面时的觉受。一旦念头离开脚下,即觉察到,拉回脚下。如果你想出离妄念和轮回,安住脚下和手下,是你一生的必修课。除了坐禅和经行,座下训练觉知的时间和机会更多。我们在家人不像出家人有很多空闲的世间专门练习坐禅和经行,还要做事和工作,所以,在做事中练习觉知是绝大多数人修行的下手处。   尤其在走路和做事的时候,因为我们一天之中,这做两件事花的时间最多。走路或做任何事时,除非有特别着急的事,先从慢下来开始。在慢动作中,我们更能把握住觉知,提起正念,也能觉察到妄念和习气,然后拉回到当下。于一切事上放慢速度,这是练习觉知的重要前提。动作速度越慢,觉知的时间和机会越多,觉知的越细腻,心安住的越久,妄念越无机可乘,烦恼越无法乘虚而入。觉知力增强了,无明和习气主宰我们的力量就越小,直到完全失去力量。佛在临涅槃时,阿难问佛:佛灭度后,佛弟子依何而住?佛言:我之弟子,依四念处严身而住。“严身”者,缓缓行动,绵绵密密地觉知,安安静静地观察,不给妄念和烦恼任何侵袭的机会。除了工作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处,比如待人接物、说话、散步、沏茶倒水,穿衣吃饭时,都要有意识地练习觉知。除了日常生活中安住在动作和觉知中,把握所有的时机来练习觉知,每天还要专门练习觉知的时间不能少于两个小时。因为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是带着功利心、有所得心、执着心和分别心来做事,很难有质量地训练觉知,无法养成安住当下的习惯。训练觉知,说其辛苦,是对未练习者而言。一旦养成觉知的习惯,觉知则如同走路、呼吸、吃饭、睡觉,自自然然,而那时,你的生活将彻底改变。你会活在无限的悠闲之中,生活将变得惬意和享受,你会成为无依道人。修行和解脱没有捷径,只有苦练。谁练的多,谁出离妄念的力量大,谁得力,谁先解脱。一个修行人,如果每天沉迷在头脑中知解佛法,口谈般若,那离道还尚远。什么时候觉悟到觉知的重要性,并开始认真、勤奋地加以练习,持之以恒,什么时候则近道也。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