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除痛苦,是佛法的唯一意义

    解除痛苦,那是佛法的唯一意义在你紧张的地方松开,解脱发生了。在你偏执的地方放手,回到中道上来,那便是解脱。在你争执的地方谦让,解脱出现了。在你激进的地方缓和下来,你不再痛苦。在你僵持的地方转个身,你可能会开悟。在你坚持的地方退一步,快要痛苦窒息的你可能立刻复活。解脱需要的理论很少,它是一种灵活的智慧。开悟几乎不需要技巧,它听从内在的指引。它甚至是一种自发的力量。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它悄悄地神秘地运作,用我们永远捕捉不到理解不了的方式。任何理论都可以被打破,当它无法解决你的烦恼,或者给你带来烦恼的时候。只是我们经常被从外在吸收的观念和想法干扰,不知所从,犹豫纠结。只是我们内在的自己经常跟自己打架,被一些知见怂恿,被一些观念分裂。我们太爱听从理论,而忘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们经常被理论肢解身心。我们经常被观念误导,忘记了本性。而有时,我们又疯狂地跟随内心的想法,全然没有节制,而忘记了跟随内心,那同样是一种理论。错误地理解它,同样会把我们带入险境。我们总是很难把握中道。因为我们内心有太多的所求。我们有太多的依赖。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所需要的不过是一种平衡。你把所有的佛法都学遍了,不过是为了去除执着。如果你在一切事上都无执着,你可以越过一切佛法,直接做佛。如果你学遍了一切教法,内心却还有贪嗔痴,那你所学的又有何意义?如果你对所有人都真诚、宽容、善意,你什么都不用学。这些内在的品质,才是一个解脱者所需要的。如果你安静、少欲、坚忍,你不用坐禅读经。你只需要绽放你自己,那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你能经常把自己从空虚的幻想中叫回当下,那胜过学一切法,做一切的功课。所有佛法里的功课和方法,不过是为了让你出离妄念。如果妄念不再迷惑你,那才是真正的成就。如果你能经常从任何的执迷和痛苦中退出,那是你内在的佛陀说法。解决自己的烦恼,才是真正的佛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解除痛苦,那才是佛陀教法的真正用意。如果你的修行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你需要重新申请你的修行。修行是最现实的事,是解决当下的事,它是一种调整,而不是一个定论。调整你的心,你的想法,观念,直到你在这调整中获得均衡、平静、安乐。 

    2022-01-11

  • 死后去哪

    死后去哪儿师父好。我们死后去哪里?觉悟的人临终之后又去哪里?答:迷时有我们,有死有死后,有来去,有去哪里。觉悟的人觉悟到没有人,没有自己,没有他人,没有众生,没有佛,没有生死,没有临终,没有来去,没有去哪里。一念有我之心生起,即无明生,即是生灭,即有我们,有死后,有去哪里。即是轮回,即是投胎,如是之有,皆因一念妄想。一念不生时,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做一切事,任运自如,直用直行,不生我想他想,不生佛想众生想,不生生想死想,不生来去想,不生去哪里想,即是诸佛觉者去处。诸佛觉者实无去处,以妄想不生,分别不起,说明大般涅槃。不但诸佛觉者无生死,无去处,常处大涅槃。你我一切众生皆无生死,无去处,皆常在涅槃。若有所去,即是妄想。去处者,识心住处,虚妄不实。经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涅槃经云:诸佛住无住处。又说,佛不般涅槃。何以故?佛尚不可得,如何取涅槃?是故迷时迷一念,觉亦觉一念。一念迷,即是众生。一念觉,即是佛。一念住,即识海泛。一念不住,即智海生。一念心生分别,即诸法现。一念心不生,即法界寂。法界者,因心而有,但有其名,实无法界也。法界尚无,生灭何有?修行者,居一切时,但于第一念上妄想不生。第一念妄想不生者,非生非不生,生亦不住,是真修行。若流于后念,念念妄想不停,即被念缚,法界相起,一切诸法生,故有我人生灭去来,迷背实理。实理者,即是真实。真实者不可思议,离一切相,一切意想言说不可到。若有所到,皆识心计度,实无所到。告诉修行者:欲知死后所去,当觉无死亦无后。欲知死后所去,但知此是一念妄想。欲知死后所去,今冬梅花开甚早。欲知诸佛所住之处,把手问虚空。欲知六祖去处,识得自己是真六祖,自知六祖去处。欲知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所住之处,当知妄心歇处,即是西方。不必临终更求西方。临终求西方者,不到真西方。欲知诸佛大涅槃处,手拿筷子夹菜之时,不住不着,不生法相,即是无上大涅槃处。欲知死后去处,合掌问木头。

    2022-01-11

  • 以心印心,恰到好处

    以心印心,恰到好处所谓佛性者,即是中道,中道者即是度,度即是分寸。分寸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高不低,不卑不亢,真挚而含蓄,热烈而温存,自爱而爱他。万法不可独立存在,所谓抱阴而负阳,究其实质,唯一空性而已,故觉悟之心,于一切法,皆不可执,不可着,不可住。何以故?诸法了无实性故,空无自性故。如是觉者,则行中道。行中道者,于一切法不定生解,不可坚持。所以在待人接物中,悟中道者能把握好分寸。分寸者,与人与物,保持适当的距离。过近容易破碎,过远流于冷漠。过近则起执迷,过远则偏于无情。过近,会把人性的特点放大为缺点,过远,则变得僵硬、冷漠,同于无情。佛是有情而不迷,觉而不住,知而不慢。慢者,过也。过犹不及。有了这样的分寸和度,人与人会默契,人与物会和谐。有了这样的分寸,友谊会长存,陪伴会久远。有了这样的分寸,狭隘会变得宽阔,自私会变得无我。有了这样的距离和度,私情会转化为大慈,我执会变成法爱。有了适度,万物的特点和韵味得以彰显。有了这样的距离,人和人之间可以放松地交流,没有了控制与紧张。有了适当的空间,人性的美得以变化和舒展,你和我可以心照不宣。有了分寸与度,你的视角逐渐打开,你的心性渐渐提升。人人可以为人人。人与万物本来就是不即不离。心与法从来不一而不异。若是一,一则不说是一,因二而言一。若是二,二则不可独立存在,二法俱无真实,究竟是一。所以释尊拈花,迦叶微笑,心心相印,默契而已。历代祖师,以心印心,以心传法,不假言说。所以我与你,你与他,他与她,她与它,不可分裂,不可远离,不可断灭。从来都是如梦与梦,似幻依幻,即真是真,即妄无妄。中道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诸法也。诸法也,即众生心。众生心者,即分非分,合无所合,妙不可言,无尽无边。

    2022-01-03

  • 新年祝福,共沐心光

    新年祝福,共沐心光愿我新的一年里看见每一个人都带着笑容。愿我新的一年里扬弃过去的恶习:贪婪、对抗、紧张、嗔怒、傲慢、呆滞。愿我新的一年里心真真地装进更多的耐心、专注和理解。愿我新的一年里捐除厌恶、悔恨与冷漠。愿在新的一年里,这扇心门更加的敞开,拥有更多的真实。愿我新的一年里内在的世界万象更新。愿我新的一年里对你、对他都像对自己一样柔情似水。愿在新的一年里,我能把所有人都当成自己的女儿或父母。愿这一天成为无数个新的开始中的又一个,让它带着我们遇到更新更好的自己。新年是一个信号,一个提醒。它是自己对自己的督促和唤醒。它提醒我,过去的已过去,不可留恋执迷,深陷其中;现在的正划过,应当珍惜今天,未来的是从当下延伸,从今天开始,呵护好自己的每一念心,也照顾好身边的人。未来还没来,但我们有的是机会,有无限的可能。把握好现在,营造好今天,就会有美好的未来。新年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一个童话,一个激励,一个慰问。是你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一个阶梯,一个鼓舞。借由它,让我们勇敢地迈出脚步,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一间殷实的殿堂。谁不喜欢新年?谁不愿意更新自己?旧有的美好需要守护和保留,心的温馨和新的美好更需要我们开启和创造。愿这一天你能打破旧有的观念和牢笼。愿这一天,你能洗尽铅华,展露本真。愿这一天,你能脱落烦恼,唯剩贞实。愿这一天,你的羽翼丰满,独立坚强。愿这一天你我约定,共发菩提心,携手同行,自利利他。愿这一天,你的眼睛清澈,诸苦渐息。愿这一天,让我看到你的笑容从内心涌到脸颊。愿这一天,你的内心收获更多的安宁、宽容、善解人意。愿你能从过去的泥潭中走出,看到真实的自己从来都圣洁无暇。愿真实的你从这一天诞生。愿这一天和未来的每一天,你能守护这新生的婴儿。愿我在这新年的清晨里,送去这甜蜜的祝福,融化你那苦涩的冰海。愿你在这如婴儿般的日子里,用赤子的爱融化世界。新年新年,那是你一直的召唤。新年新年,祝你过好心的日子。让我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把最深的问候捎到你的心头。愿在这个清晨,我们相遇。让我们促膝而坐,共沐心光。

    2022-01-03

  • 三种渐次修行方便

    三种渐次修行方便《楞严经》里边讲到,众生无始劫以来生死的习气、无明妄想颠倒的习气,主要有三种原因:一个叫助因,一个叫正性,一个叫现业。那这三种因怎么去克服去对治?佛讲了一个三种渐次的修行方便。一是不能食五辛。为什么不能食五辛?佛讲了一切众生都是因为食物而有性命,所以这五辛是性命、生死的一个助因。这个五辛味道重,你越喜欢吃这个东西,就增加了你对生死、对自己生命的执着,所以它是一个助因。第一要除其助因,就是要断五辛,必须断五辛。我们在道场长住的肯定是不能吃不辛的,来参学来修行的同修,以后你在家也不能再吃五辛了。前面所讲的那都是一时的方便,说什么素食是心里的素啊,那都是方便引导你。现在你修行到了一定程度了,就必须得断这五辛。这是第一,断其助因,也就是断五辛。第二,刳其正性。“刳”就是割掉的意思,彻底斩断。那“正性”是指什么?这里的正性,是指生死的正性,轮回的正因。是指淫欲和杀生。《楞严经》里讲到“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又讲杀生负命,一报还一报,永在轮回,不得出离。我们怎么来断这个淫欲的习气?有很多方便:一是在道场修行,远离六尘;二是我们不要看那些跟色情有关的东西,包括激发你感情的那些东西,都要尽量少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做功课!有淫欲习气的、淫欲心重的,你要多诵楞严咒,必须大量地读诵,你这个心一起来的时候,要用楞严咒来对治它。这个“正性”里面一个是淫欲,还有一个就是杀生。杀生包括了吃肉,不杀生就包含着不能吃肉。我们以后如果想修行有大的提高,这一世你想解脱生死,不把修行拖延到下一世再说,那你必须断肉、戒杀,还有远离淫欲。淫欲是本性本能里的习气,它很难断,那我们就用种种的方便来断除。首先生活要有规律,饮食有度,不吃晕肉,不饮酒,不放逸。难断也要断除。这是你修行的课题。必须断这个淫欲,淫欲心不除,尘不可出,是不可能出离生死轮回的,三界众生,贪欲为本。淫欲是生死之根,是最难拔除的根。我们就是借这个淫欲来这个世间的。这是刳其正性。第三,违其现业。这个“现业”是指什么呢?是指六根攀援六尘、追逐六尘的习气,这个习气根深蒂固。我们每天在道场通过什么来远离对六尘的这种贪着呢?就是通过做功课。我刚才发的那几段开示都是围绕着做功课来讲的。也就是说要么你做功课,要么你一定是攀援六尘。我们做功课的形式有很多,有定课,还有一种灵活的课,就是觉知的训练,在生活里进行实修。也就是说有狭义的和广义的功课。狭义的做功课就是诵经、打坐、持咒、经行、立禅,这些是狭义的;广义的就是带着觉知去做简单的事情,你知道、你很清楚你做的事情并不是贪着六尘、执着五欲,能善护六根,不犯律仪。在生活里修行看上去简单,其实非常难。这是在你做好了定课的基础上再去做简单的事情,这时候染污得就少了。这三条,是让众生无始以来轮回生死、不能解脱的三个因,我们通过三种渐次的修行方便来转变这个因、真正地出离生死:一个就是除其助因,二是刳其正性,三是违其现业。这三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多学法之人不注重实修,对断除五辛和肉食,还有断除淫欲不引起重视,或者因为完全做不到,就任由自己熏染这些习气,放弃了这方面的修行,这是大家的通病。大家在道场相对来讲会有实修的优势,就是比在家有很多的优势:一是做功课的时间多;二是有道场的加持,有师父的鞭策、督促;三是(主要是)很多的外缘割断了,很多很多的世缘远离了。你不要觉得我在道场每天也吃吃喝喝,有时也会玩儿,做功课也不是太多,就觉得和家里差不多。即便是这样,也比你在世间有更多的保护。在道场常修,你已经断了很多很多的外缘、很多很多的染污。至少你起心动念不会再想我去挣钱啊,我去娱乐啊,我去旅游啊,我去喝酒啊,我去打牌啊……这些粗的妄想和兴趣全都没了。在道场吃的、喝的都很清淡,生活简单,有规律,所以我们首先从饮食上面来断这个因,断生死的因、断淫欲的因。饮食是生死的增上缘,淫欲是生死的本因。怎么断淫呢?再重复一遍,先从饮食上改变习惯,饮食清淡,饮食要少、要适量,尤其味道要淡。你看我们道场每天饮食比家里清炎很多,基本上还挺好,我看大家喝的菜粥都挺好。饮食一清淡,你整个人的状态就越来越清净。很多的欲望啊、妄想啊,包括你的感情都会淡,淡很多。你要知道感情是从哪来的?感情都是从食物来的。转变习气,也就是断除这三种生死因缘,主要就是靠做功课!功课做够了,你可以在道场休息、放松、调节,你自己有个度。你对实相领悟得越透彻、你的见地越透彻,这个度自己就越能把握。就是平时自己散乱的时候,赶紧去坐禅,赶紧歇下这个识心,一歇下来立刻就清净了。你觉得你状态好的时候,你可以放松放松,在道场做做游戏啊,这些都没问题。主要是饮食,还有这个戒律,修行到后面持戒是越来越严,你一染六尘就破戒了,而不是说杀盗淫妄那些才是破戒。一染就等于破戒了。但是因为我们都是有很重的习气,所以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才需要坚持不停地、反反复复地做功课。做功课一定不能断!道场的定课你要尽量做,除非你身体病了或者是特别地难过,你请假休息,否则你要坚持跟着做功课。没有定课,放香的时候,你自己也要把你的基本功课做一下,自己得有个数,每个人修行都是自己的事儿。当师父的不可能所有人都照顾到了,所有人都盯着。只是我看到了,觉得你好像在玩,我说一句,我也不可能一直盯着你。所以修行要靠大家自觉,自己调整、调节。我们在道场共修,道场就像一个金刚罩,是一个保护伞,大家能在这边修行,能一直坚持着做功课,远离五欲六尘,这机会是非常难得的,要有很大的福报才能在道场修行,这是良性循环。即便你将来离开这里,你在这边呆一段时间,养成一种习惯,你回家也能做功课。好多来过道场的人回家都在坚持做功课,都一直在群里边报数。下面是关于楞严经里修行渐次方便的原文和几篇文字解说。一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楞严经》楞严经所说第三修行渐次者,即修行者不染六尘。不染六尘,须勤做功课。做功课者,或诵经,或持咒,或坐禅,或经行,或拜忏,或听经闻法,或书写经典,或为人讲说。或带着觉知做事,心不外逸,不逐妄缘。因人而异,无定不一。末世众生无明业力习气重,自制力低,若无功课约束守护,能于一切事中心不外驰,不逐六尘者,万中少一。是知,初入实修者,若一时不做功课,即攀缘六尘。若一天不做功课,即一天放逸六根,熏染无始以来无明妄习,造种种业。若做功课,即远外缘,渐渐安住,心不依物,而得清净。二各位同修,大家反观自己,一天之中,即便诵经坐禅时,仍妄念纷飞,躁动难耐,更何况不做功课时,能安心者,难上加难。做功课时,即得远离六尘境界的熏染。不做功课时,要么看手机,要么吃零食,要么与人闲言碎语,要么到处闲逛,要么昏沉睡觉,要么懒散无所事事。总之,不诵经坐禅做功课还能正念觉知,不逐六尘者,少之又少。楞严经云,因六根放逸,而受十交报,堕落地狱饿鬼畜牲三途。诸位根据自己的实修情况,每日坚持实修,勤做功课,善护六根,于诸佛殷勤教导,当善思念之。三楞严经的那段经文的大意是指,如果要转无始以来的生死习气,断除无始无明,应当渐次修行三种方便。第一,不食五辛,第二远离淫欲和杀生,第三,不染六尘。现在还在食五辛、食肉、杀生、习淫、贪染六尘境界的同修要注意了,要发愿改变自己无始以来颠倒乱想的习气,先从改变自己上面的生活习惯,如实修行佛法,渐次增进道力开始。莫道宗门不论淫欲杀生,只论见性。此是祖师过来人语,与你何关?若能一切俱舍,有大解脱力,出生死如开门相似,自无争辩。四如果你追逐六尘,你永远无法满足那念无明,识里空无所有,唯有虚妄与轮回。除非你立刻停下来,休息识心,止息妄想,坐禅诵经,或一物不为,转变识心攀缘的习气,否则你就会一直在六识里轮回与迷失,无法自拔。什么是轮回?无法出离六识,即是轮回,无别有轮回。不能转变识的习气,被识束缚,不得解脱,即是轮回。

    2022-01-03

  • 众生心中的佛只是一个妄念

    众生心中的佛只是一个妄念请教师父:平时结缘的有些法宝(用坏的),还有带有佛字的背包,以及平时学习佛法笔记,该怎样如法处理?感恩!答: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处理,你会带着这个疑惑吃饭、睡觉、做事,甚至死去吗?你终究要放下的。如果你放不下,你会烦恼,你会担心,而这担心与烦恼来自无明,它不是必须和一定的。佛法真正的意义就在这里,去除本来就不存在的无明和烦恼。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实相,这个无明和烦恼就会经常困扰你,比如你现在的问题和经常在你心里升起的这个顾虑和担忧:你认为如果不处理好这些物品,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如意。而事实是,除了你现在自己妄想生出来的不如意,你因这个困惑而给自己带来的难过,你不会有任何的不如意发生。佛只是众生心中的一个妄念,它的本质并没有任何意义。所有关于“佛”的意义,都是无明众生妄想出来的。而“佛”的真实意义全然不是我们所想。当我们摒除了所有关于“佛”的妄想,那才是“佛”的真实含意——它没有任何固定的意义。也就是说,任何的不如意,不会因为你怎么处理一个佛像、一本佛经或任何一件东西产生,而是因为你对这些虚妄事物的执着,因为你不了解实相。不论你怎么处理那些东西,如果你的心里还存有好与不好,你心里还有对“佛”的迷信,对“佛”的误解,对“佛”的妄见,你都不可能安心。怎样才是最好的呢?没有最好的处理方法,除非你放下这个问题,除非你破除关于“佛”的种种知见。如果你以任何一种你以为好的方式处理了,这时别人提出了另一种说法,与你认为的不同,你又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你又会把这件事提起,放到你的心上,开始疑惑、折磨自己。虽然它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但你会觉得不舒服。你会觉得你先前处理的方式不太好,你又会生起同样的问题和烦恼:既然有人说那样处理不好,怎么才是最好的呢?可见,你所有的烦恼和疑惑其实并不来自于如何处理佛经、带佛字的背包与佛法笔记,而是来自你的知见,来自你对虚妄事物的执着,来自你的无明。你所说的这一切,都和桌椅板凳没有任何区别。所有的区别和重要性,是你的分别心所致,是你从外在吸收的知见所致。它们本身只是地水火风虚妄和合,究其实性,空洞无物,无法可得。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也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去执着和分别对待,除非我想让自己烦恼。不管是佛经、还是与佛法有关的一切,还是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只是一种工具。作为觉悟的工具,佛法只是提醒我们去除执着。如果我们对这些工具产生执着,佛法就失去了意义。不仅失去了意义,还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无明和执着。所以,连佛法,连与佛有关的一切概念,也要放下。放下它,是唯一的解脱之道。放下对“佛”、“佛像”、“佛法”概念的执着,不要在心中植入任何可贵、重要、神圣的概念。当你拆除了心里的那些包括“佛”的妄念和知见,那些东西将变得就像风一样消失。这才是“佛法”的真实意义。直接把那些东西扔掉,或像保有任何旧衣物、旧物品一样,把它们放在箱子里,存放起来。如果将来需要它们,就再找出它们,继续使用。如果不再需要,就像忘记你曾经放起来的任何东西,忘记它们。当你不再执着它们,无论你怎样对待它们,它们都不再给你带来困惑和烦恼。古人云:一切病中,佛病最难医。何以故?佛法本来是药,非是实有,为对治众生幻病而方便施设。众生无病,若执幻药,本来无病,因药成病。故佛药不可执持,不可乱服,不可无病而服。众生以服佛药而医治烦恼,不可复执佛药。若执佛药,此药亦能杀人。修行之人,不可于“佛”之一字,生于执着或畏惧。赵州禅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何以故?佛者,但有其名,实无其法。达摩祖师说:三世诸佛,皆是众生妄想。故不可着于“佛”相。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作佛解,此人不知佛。佛是自心做,非心外有佛。心无实体,不可捉持,故不可着心。若着于心,同于着佛,亦不识佛。若悟自心是佛,即自不执。若有所执,即是着相,不得见真佛。

    2022-01-03

  • 行者的禅院

    行者的禅院我所在的寺院里没有佛像,没有香客。那是山谷里的一所平常的房子。还有一个院子。从四面八方会一直有微风和花香袭来。从天南海北会一直有佳人不期而至。那是一所忘忧的寺院。那是一片无苦的山野。它平常的就像一间农庄。它简单的如同农家乐。它深远和宁静。它淡泊而充实。我爱这里共住的佳人,虽然他们经常来来走走。这座寺院并没有主人,谁在这里居住久了,自然就成为这里的主人。驻进这座寺院里的人会变成孩子。生活在这里的人会返璞归真。来这里的人会欢喜,离开的人会留恋。这里有池塘,有炊烟袅袅;这里有香榧,有樱桃;这里有水牛,有萤火虫。这里有金色的稻田,有白鹭;这里有银杏,有梅花,有桂花,有栀子花,有山茶花;这里有桔子树,有竹子,有雏菊,有三角梅,有古樟树;这里有无数种鸟,有蝴蝶、老鼠、公鸡、母鸡、鸭子、大黄狗;这里有紫藤,有玫瑰,有山坡,有溪水。这里一树动而百树动。这里一雨来而岚蔼聚。这里云淡风清,天蓝水亮。这里种菊插篱,围火烹茶。随便走在哪里,你都会呼吸到宁静的空气。无论你在院子里还是院子外,你都觉得那是你的家园。这座寺院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没有标志,它只是一个普通的院落和几间房子。它欢迎一切疲惫的旅人在此休息。它为一切不安的灵魂提供住所。流浪的人会在这里安家落户。受苦的人会在这里找到快乐。迷失的人在这里终于找到了方向。绝望的人在这里终于获得了新生。到达这座寺院,一切所做俱息。留在这座寺院,犹如倦鸟归巢,百川到海。它向所有的赤子招手它为所有的行者铺路。这里有无数的佛法宝藏。这里有各种的以法自娱。在这里不需要劳作,只需要捐弃烦恼。这这里不需要担心未来,只需要过好今天。在这里可以行禅、观雨、坐断妄想。在这里可以水边林下,独享幽静。这里有很多寒山拾得、懒残鸟窠。这里有周利盘陀伽,有各种各样的婆子。这里时间越来越模糊,这里远离了老病死苦。这里尘尘是宝,这里光光相照。这里慈心相向,这里同心同德。欢迎你,亲爱的法友,久远劫来的同参。欢迎你,奔波的身体,疲惫的灵魂。来这院子里,到这山谷里。这里有幽香,这里有清凉。

    2021-12-26

  • 圣诞节

    圣诞节今天是圣诞节,人们都知道,这是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耶稣是西方的圣人,他把爱的福音传遍了世界。在以他诞辰之日命名的节日里,全世界人都沉浸在快乐温馨的气氛中,这真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是,在我看来,圣诞节,还有更加美好的意义。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圣诞,比如默罕默德圣诞,孔子圣诞,释迦牟尼佛圣诞,甚至还有一些民间贤圣诞辰的节日。如果你觉得以圣人诞辰日为节日就是圣诞节的话,这只是一种狭隘的圣诞节。佛陀的圣诞日又叫佛欢喜日,基督诞生的前夜叫平安夜,一切圣人来到世间,只是想告诉我们这两件事:平安和欢喜。如果你自己不欢喜,如果你自己内心还没有获得平安,这两个节日有什么意义?如果你不开发自己的圣心,只是一味地沉浸在人们烘托的节日气氛与快乐中,当你撤除圣诞树、蜡烛、长明灯、鲜花和音乐时,那样的快乐转瞬即逝。如果你只是在一些身份、名相、人名及形式上去认识圣诞,你辜负了圣人道成肉身的悲心,曲解了圣诞朴实平凡的意蕴。如果你还在分别基督教节日和佛教的节日,厚此而薄彼,自是而非他,你就是驱逐耶稣的法利塞人,是歌利王割截佛陀的身体。四海之内皆兄弟,一切众生我手足。佛陀倡导的是平等、喜悦、爱与慈悲!基督倡导的也是平等、爱与慈悲!你为什么只看到了他们穿着的衣服和语言的不同,而看不到他们的用心完全一样呢?不管是佛教徒,伊斯兰教徒,还是基督徒,我们每天念的经文里充满了“平等”、“原谅”、“慈悲”的字眼,更要把这些精神投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处。圣人施教,只是为了引导我们出离生命的执着和无明,不陷入痛苦与迷茫。如果你信奉耶稣,就要赞美佛陀;如果你信仰佛教,也要向基督徒合掌。如果你内心中有平等、慈悲和喜乐,你在哪里都看得到圣人。如果你真的信仰基督,你更愿意成为基督。如果你是一个好的佛弟子,你会默默践行佛的教导。我从来没觉得今天是西方人的节日。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年,是所有新的一天中的又一天。新的一天,新的心性,心的慈悲,心的温柔,愿我以这样的一颗新心来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息却了心中的愤怒,摒却了心中的狂乱,改变了旧时的习气,你就会默契圣心,此时耶稣又一次诞生了。佛是常住,一切圣人从来没有离开过世间,你也一样,万古而常青。一切圣人的生日都是你的生日。圣诞节并不是别人的节日,只是你的节日,如雪洁白的节日。

    2021-12-26

  • 诸法如义

    诸法如义金刚经云:如来者,诸法如义。此处所言如来者,非是人,非不是人,非是一法,非不一法,乃一切法如其本来者,故名如来。一切法如其本来者,不生心取相即是。本无一切法,亦无本来,假名一切法,复名本来。若能见如是如来,是见真如来。诸法如义者,知一切法如本来义,本来义者,实无有意。凡所有意,皆是妄计,假名所陈,并无实意。若于一切法之假名上,不更生义,即是诸法如义,即是如来也。故经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所言涅槃者,但于一切法上不更起见即是。古人云:悟道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正是此义,即诸法如义。虽云山水,不更别立他义。虽言世界,知非世界,是名世界。虽说有我,知无有我,是名为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山水,有世界,有我。我说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又经云:诸法唯心所现。唯心所现,即并无实法,唯是一心,即一切法皆如,即诸法如义。又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但有其名,并无其法。一切法皆是佛法者,即诸法如义。如何义?如无实意义,如实相义,如空义,如不可得义,如真实义,如一心印义,如不可说义,如非法非非法义。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住法位者,即诸法如义。世间相常住者,即一切法皆如。所言如者,但有其名,非有实法可如也。古人见一句经文“诸法如义”,即得悟道。何以故?诸法如义故。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诸法如义。六祖大师说: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作凡圣见,不起涅槃解。何以故?以知诸法如义,不更起意故。诸法如义者,即楞伽经“圆成实性”,即法华经“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金刚经“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即涅槃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以无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法如义者,即维摩诘默然,即达摩对梁武帝言不识,即寒山我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即慧思目视云汉,即李翱吾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即傅大士不起于座,便证涅槃。即洞山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诸法如义者,即“劫火烧海底,涅槃相如是”,即狮子捕杀羚羊时,即老公懒在沙发上,老婆在那里大喊大叫时,即你学佛,他学外道,即雾霾、饥饿、疾病正起时,即地狱、饿鬼、畜牲道,即是三界,即一切众生是。所言劫火、疾病、地狱、外道、三界者,俱是空名,实无其法,故云诸法如义。若有一法是实,即不如义也。故经云:若微尘众实有者,如来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故知诸法如义者,即你我正在吃饭时,正说话时,正看书时,正走路时,正听声时,正闻香时,正睡觉时,正打妄想时,正摸东西时,正恁么而未生恁么想时,即诸法如义。所言诸法如义者,于此不应生心动着。若动着,即头角生。是故经云:若心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起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如来所说诸法如义,若实有所如,如来即不说如也。古人云:道个如如,早是变了也。是知此事不在口说,唯行人默契而已。

    2021-12-26

  • 爱上现实

    爱上现实什么是现实?你每时每刻六根接触的一切,无不是现实。你对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觉知,无不是现实。你所起的每一个念头,都是现实。不论你是男是女,高矮胖瘦,贫穷富有,身在何处,你都爱自己正过的生活。我所说的现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空洞的说法,而是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感受,具体的时间发生的具体的事情。我说的爱上现实,是爱上你每时每刻的生命。安住一天之中的每个时刻,满足于你正在做的每件事,接纳你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境遇,是我所说的现实。爱上这样的现实,你的生命将变得丰满充实。除了爱上现实,你别无选择。我所说的现实,它们是很具体的事情,甚至很琐碎,在平常人眼中,它们微不足道、枯燥无聊。你收起晒好的衣服,把它们放在沙发上或床上,你非常专注地把每一件衣服叠好,整齐地放在柜子里。不管这时外面是车水马龙,还是隔壁家传来装修声,都影响不了你此时叠衣服的安宁和满足。吃过饭,你开始收拾厨房,你的心完全安住在所洗的碗筷上。洗好碗筷、锅盆,你用干布又把它们一一擦了一遍。你完全不急于去做另外一件事,你甚至都找不到另外一件事要去做。此时的厨房,就是你的天堂。当你走在去学校接孩子的路上,或是在去医院看家人的路上,或是去公司上班,你的心都安住在脚下。你的事,孩子的事,还是父母的事,你很少去操心。你陪着他们,并不代表你会介入他们的世界,你相信他们的命运会有自己的运行轨道,你根本无法干预任何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即使那是你的至亲,那是你的骨肉。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把当下过好。每天你做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时,你都非常享受。你非常清楚,除了眼前六根接触的世界,并没有什么现实生活。在很多人眼中的现实生活,不过是种种计划和妄想罢了。你被那样的现实欺骗了很久。你发现了真正的现实,那并不是什么大房子,老公升职,你的工资升高,每年有几次出国旅游。你此刻眼前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知道的一切,即使只有一间五十平米的小屋,你都无比热爱并满足于它,那才是你的现实。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喝一杯菊花茶,自己动手包一顿素水饺,看几页古书,摘几片树叶插在花瓶里。你的现实如此简单,你的生活如此丰富有趣。你爱这样的现实超过任何人承诺给你的任何美好生活。你爱这样的现实,因为这样的现实能给你绝对的安宁。你爱这样的现实,因为这样的现实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拥有。发现这样的现实,爱上这样的现实,那才是常乐我净,才是诸佛解脱之道。

    2021-12-20

1616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56575859606162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