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心是道场

    直心是道场人与人交往需要理论吗?人与人交往需要揣摩对方吗?不需要,用真诚心即可。所有的理论不过是让我们用真诚心去和他人相处。所有的理论不过是对治种种的谄曲心、分别心、傲慢心、虚伪心、有所求心而已。如果你能直接用天真赤子心,用干净柔和的心,用真诚无矫饰的心与他人交往,你又有什么可担心与挂碍的呢?直心是道场。直心是通往友谊最快的道路。直心是攻破一切障碍的利器。直心可以绕开所有的云雾与揣摩。直心即是无我心。直心是无所住心。直心即无所求心。直心即是真心。用真心与直心面对一切人事物,那一定没错。用真心与无住心面对一切问题,一切问题不再成为问题。用直心与无所求心面对任何人,你一定坦坦荡荡,无所畏惧。

    2021-11-28

  • 和谐人际关系

    如何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我们特别在乎某个人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希望对方认可自己。这是所有关系中最容易引起压力和痛苦的原因。在亲密关系中,越是你尊重爱戴的人,你越想在对方面前证明自己的优秀。期望得到对方的肯定与认同,导致了所有关系中的紧张与重负。最美好的关系不是做对方眼中最优秀的人,或期望对方做成自己想象的样子。而是真实地展现自己,同时接受对方真实的样子,并且对方也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如果双方都能以无所求,无所证明,无所期待的心相处,那样的关系才是最轻松和最惬意的。如果你想和谁建立某种关系,不管它是什么关系,你不需要任何的掩饰、造作和希求。做你真实的自己,你一定会赢得对方的喜爱与接受。如果你在这份真诚和自然中加入太多的杂念,对方会被你的杂念干扰,无法看到你最美好的部分。不是你不好,只是你担心你不够好。你很好,真的。你很好,去掉你的担心,你真的很好。

    2021-11-28

  • 各自的修行

    各自的修行付出与感恩是每个人各自的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付出,他只需要考虑自己怎么付出,自己付出时是否开心快乐。感恩是对方的事,不是付出的人要考虑的事。如果付出的人考虑到对方应该怎么感恩自己,那么,他就无法完成付出。同样,一个人接受别人的付出,他只需要考虑怎么感恩对方。对方付不付出,付出多少,是对方的事。那不是一个接受付出的人要考虑的。受恩者如果一直考虑对方应该给予自己什么,认为对方必须为自己做什么,那么,他就一直无法接受到真正的恩惠,他也永远不会生起感恩心。付出与感恩的行为都是顺于无我的行为,都是布施自我和执着的心行。所以,真正的布施者会得到快乐。而感恩的人,又同样把他获得以另外一种方式回报回去,那同样是一种布施和给予。付出或感恩,那是每个个体完成在自己身上的行为,与对方没有关系。付出与感恩,那也是一颗心自我成熟的过程,它始终指向的是自己,而不是对方。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与别人和解,也是如此。你所给出的尊重、理解与和解,都立刻回到自己这里来。我们对外在的人事物所做的一切,都是立刻回向到自己这里。其实你做的一切,做者是自己,受者是自己。施者是自己,报者是自己,从来没有第二人。

    2021-11-28

  • 无诤

    无诤阳光与阳光互照,你与我相对而坐,鸟声与诵经声此起彼伏,云雾与炊烟交融在一起。当我们各自撤销自己的知见和观念时,我们只是两只相伴而坐的小狗,两片萍水相逢的落叶,两株同时绽放的花朵。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抹温暖的阳光,只要你不去和别人诤论。当你与别人诤论,你在灼伤自己和身边的人。当你停止诤论,呼应对方,你们在彼此照亮对方。桔子与苹果从来也没有争吵过,鸡与鸭,与狗,与猫,和谐相处。为什么我们要争吵?停止争吵,谦让对方,后退一步,是是是是,你将收获两颗心,你的心与他的心。当你无诤,两颗心变成了一颗心。须菩提言: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阿罗汉者,离欲而已。离欲者,无诤而已。朋友,我们一起学习耐心聆听对方的心声,学习理解对方看事物的角度,多多承认、赞叹、欣赏对方。只要我们能给予对方足够的耐心和理解,我们一定会和任何人成为朋友。 

    2021-11-28

  • 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很难做到理解别人。理解别人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就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处理人际关系最智慧的方式,也是实现无我的重要方法。换位思考有一个前提。有我很难换位思考。无我才能真正的换位思考。当你能够换位思考,这时,你的我执就退到了一边,而无我正在上位。

    2021-11-28

  • 提升

    提升每一次在不舍的时候舍掉一些,一个人的修行才会真正提高。每一次在不忍的时候牺牲一些,一个人的心量和气度才会提升。每一次在犹豫是否付出而选择付出时,一个人内在才会更加弘大和深厚,而这些都不是外在的回馈所能比拟的。求回报的付出和牺牲,并不会带来真正的提升。以有我,有所得故,并不能解除我与我所的禁锢,所以不能获得自由。修行不过是放舍自我的过程。成长不过是牺牲自我的过程。快乐发生在逐渐敞开心扉接纳更多的时候。让自己像阳光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自己活成阳光,只是燃烧,只是奉献,只是牺牲,只是照耀,那是最快的解脱。把自己当成太阳,温暖一切,成熟一切,长养一切,付出一切,毫无保留,那是唯一的成就。

    2021-11-28

  • 一颗安静的心

    一颗安静的心一颗心安静下来可能需要无数劫,也可能在一瞬间。无论多久,无论这颗心经历了什么,安静下来就好,安静下来才最重要。安静的心贵于黄金。安静的心历劫难得。一颗安静的心,胜过心上的一切包裹。一颗安静的心,才是一颗解脱的心。心若不静,纵拥有三千大千世界,亦是自欺,亦是狂惑。心若不静,经历再多,总是空中捞摸,幻梦一场。安静的心,不过是觉醒的心。安静的心,不过是回到原来的心。我们一生都在追寻的快乐,到头来才发现,停下来,你才能拥有快乐。我们一生都在寻找不寻常的事情,到头来才发现,平常,才是你要找的不寻常。我们一生之中见了很多人,去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事。当你静静地坐在床边,你才发现,能安静地坐下来,胜于一切地奔波和造作。当你走了很远的路,放一盆洗脚水,水流缓缓地滑过脚面,静静地泡着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若你心无挂碍,一盘青菜,一个馒头,一碗米粥,静静地吃着,菜、面、米的味道没有被妄念淹没,那才是获得快乐的方法。一把椅子,早晨洒满阳光。晚上坐在上面看月亮。快乐的生活,一把椅子就足够了。心安静下来,哪里都是乐园,哪里都是净土。净土不是外在的庄严,而是内心的满足与安静。心安静下来,不用诵经,不用坐禅。只是坐在那里,坐穿春夏,坐穿阴晴,坐穿人来人往,坐穿一切沉浮变化。心安静下来,风声变成了乐曲,月亮美仑美奂,一杯清水,可以从早喝到晚。心安静下来,一切虚假都自行褪去,露出真实。心安静下来,它不再追逐自己,不再奴役自己。它静静地陪伴自己,心照不宣。一颗安静的心并不是一颗枯寂的心。一颗安静的心雅致、有趣而灵活。心安静下来,只是不再追逐浮夸,并不是不享受它自己的光彩。一颗安静的心自娱自乐,自乐乐他。一颗安静的心始终认得自己,不再迷于自己的幻影。

    2021-11-22

  • 关于见性的误区

    关于见性的误区师父,我失眠。外面月亮很亮,正看月亮时,我明白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见性是指明白了六根是心的作用吗?觉性,觉很清晰,犹如虚空,觉是本来面目。抬头正看月时,无想只清清爽爽一了了觉知当前,这算是吗?吃饭穿衣心无杂念清清楚楚,算是吗?这能觉之心,在无想之时,即便是想,也在清清楚楚,这算是吗?答:这都不是见性,而是你的妄想。祖师明明说,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又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你却正用之时,妄想不断。明明刹那刹那一切已经消失,你又有所住而生心,做种种分别,知解佛性。不是妄想是什么?古人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又说:觅即知君不可见。正恁么时,不恁么想。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学人于此处有所悟,但不可住于悟,于所悟处亦不得生见生解,才是入手处。学法之人,不得见性,多以为有性可见,将意识知解妄想分别当成见性。能所不断,妄念不歇,故不得相应,转寻转远。正是从头脑妄念中出离,是名见性,实无佛性可见。佛性乃佛陀不得已对实相的一种表达。而见性是对不住一切法,直接解脱状态的一种形容,超越有无,非法非非法。经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性亦复如是,实无有法名为佛性。佛性非法,非非法,不得以有无佛性计。说无实法名佛性,只为破有佛性可见。不可因此便认无佛性。若认无佛性,同于认有佛性,皆是边见。祖师云:尽属情所记,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学法之人,以无始以来分别妄想不断,迷于心意识,于妄想中琢磨实相,将心待悟,求佛求道,求见性求境界,求解脱,求开悟。如是心行,皆是妄想,分别觉性,思维佛性,知解佛性,是名入泥潭,又名搬粪入,又名自带枷锁。当于如是正分别时,不住分别,转身出离,方是修行。祖师云: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应常处那伽定。如人正低头思考着什么,这时旁边一把笤帚倒了,忽然打断他的思维而大悟。又如一个人正陷入烦恼之中,忽然一场大雨从天而降,他扭头就跑,刚才的烦恼,也随之无影无踪。如是种种从头脑妄念中出来,不论主动还是被动从自己的妄想中出离,方是悟道解脱的契机,也是行人下手的地方,而不是向意识思维窠臼中埋没自己。学人种种关于见性的见解都是出于心意识,若不离心意识,则无法见性。若执离心意识,亦堕边见,仍不出心意识,亦不可见性。此是见性之难思议处。

    2021-11-22

  • 关于六祖的偈颂

    关于六祖的偈颂问:师父好,您认为六祖大师的偈颂“本来无一物”,已经见性,学人有一事不明。五祖看过六祖大师的偈颂之后,用鞋擦掉,说亦未见性。请问师父,为何当时五祖说六祖亦未见性?请师父慈悲开示!答:你要结合当时的情境来看五祖所说的话。当时五祖会下有很多人觊觎五祖的衣钵,如果五祖公开说六祖见性,六祖会有性命之忧,而衣钵也很难再传给六祖。问:很多人说六祖偈子只识得本体,还没认识到自性的妙用,所以五祖说他未见性。等到六祖后来说出五个何期自性后,尤其是自性能生万法后,认识到妙用了,所以五祖印证他见性了!答:识得本体即是见性,见得本性自然使得妙用,所以六祖刚到五祖那里,就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常生智慧,即是妙用,不可别有妙用。识得根本自然能起妙用,若将识得根本与妙用分做两截,即不见性。何以故?见性者,一切时中自见分明,把得便用,离此日用万物之外,如何更起妙用?所以,你所听到的那些说法,自是他们自己不见性,不知一切妙用福田不离自心,非我祖师不见性。六祖后来所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只是对以前所悟更加确信和深入而已,并无根本区别。复有人问:师父好,您说六祖悟到身心俱幻,即是见性。可是永嘉大师却说:幻化空身即法身。又有人说:山色无非清净身。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说:一真一切真。如是说者,是否与六祖所说矛盾?答:说身心俱幻,是从一切诸法无实性的角度讲实相。所以永嘉大师云: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说幻化空身即法身,一真一切真,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从真性遍一切处的角度,但令众生见性,非说一切法为实有。角度虽不同,实相并无两种。何以故?一切皆幻即是真性,本来无一物即是法身,无我自性即是真如佛性。悟道前,身非菩提树。悟道后,身心俱从性起,说身是菩提树亦无过,说明镜台亦无不可。无论说真说幻,都是方便说,不可执以为实。若执以为实,则真亦不真,幻更成幻。若执文字,则横说竖说,总是妄想,并无实义。故知佛法不得着于文字言说,但悟其理,明其修行,从心而行,亲证解脱,非为嘴说。若执文字,则一切自然不通。若悟于心,不待分别,一切自知自通,不用文字证明。故悟道之人,顺说逆说,正说反说,皆顺佛道,说邪法亦正。不悟道人,祖说佛说,皆是魔说,说正法亦邪。悟道之人,知法法皆器,法法皆筏,法法皆指月之指,无有实法,所以纵横妙用,变化多端。如六祖说佛性是无常,赵州说如来有烦恼,仰山说涅槃经是魔说,维摩诘云谤诸佛、毁诸法、不入僧数,乃可取食。章敬云:汝无佛性。如是说者,非但不是谤佛谤法,反而能起佛法,令无数学人顿悟本性。此是见性之人通天手段,非是凡夫着法相者所能了达。故知诸佛祖师所说法,只为去众生种种执着,随立随破,解粘去着,并无实法与人,亦不将法系缚于人。经云: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亦无定法如来可说。所以,古人一言半句,皆是不得已方便说,但能去众生执着,心自了知,不论别人如何看待,都自有主张,毫无疑惑。而做为学人,则不可于祖师诸佛言句上生种种解,做种种妄测,以己之狭见,论他之圣智有无。 

    2021-11-22

  • 时时勤拂拭与本来无一物

    时时勤拂拭与本来无一物师父吉祥!我有一个疑问,如何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何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平时就觉察念头,算是时时勤拂拭吗?请师父慈悲开示。答:你的疑惑也是很多人的疑惑。如果单单从这两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来看神秀大师的偈子,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这两句话的前面还有两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把这四句连起来,它的意思是在身心上时时做功夫,勿令本性有所染污。这样的见解与实相违背,所以被五祖大师斥为未入门内。我们一开始修行,不能悟得本性,都会错在身心上用功。而一旦悟得本性,则知身心俱幻,从妄念生,从分别有,虚妄不实。若能彻悟于此,了心不实,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再观以前,于虚妄的身心上所做的种种功用,一切的拂拭和修造,都徒劳无益。这就是五祖大师说神秀的偈颂未见性的原因。神秀以身为实有,以心为实有,以为有道可修,有法可得,与实相相违背,不了本心,是见地出了问题。以这样的见地修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未破,我法二见未除,穷劫用功,皆不得道。而六祖大师悟到自性本来无法可得,身心俱幻,本不实有。所以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即是身心皆幻的意思。身心既幻,则一切法皆幻。故云一切无有真。既悟到身心是妄,则不须于虚妄身心上做任何功夫,只须保护自己不染万境,不妄修道,善护六根,假名修行。此保护的功夫,只是一种方便,非实有法可修可保护。以众生无始以来有种种贪爱染着的习气,就算了知自性无法可得,还是会被习气带走,被无明牵引,去造贪嗔痴业,所以为了防止继续染着六尘,才需要方便做功夫,即所谓的修行。如发出离心,修种种助道法,诵经安禅等,如是修行,并不是有妄可断,有真可求,而是了达妄本空,真亦不可得,以如是见地,如是智慧,勤加保护自心,不再取自心幻境,说拂拭亦可,说保任亦可,说牧牛亦可,说长养亦可。如是修行,与神秀不达实相所说的时时勤拂拭,完全不同。神秀所说的勤拂拭,是有为的修行,比如执着持戒,打坐,除妄,就算功夫做的再好,人我相不除,法相不断,根本无明未破,于妄念中妄修菩提,妄证道果,故不得道。而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悟到诸法实相,抓住了修行的根本。纵然有习气,不足为碍。只要平时多注意善护念,多做不染的功夫,就可以念念顿证菩提。何以故?以不失根本故。六祖的偈颂,是顿教法门,顿悟顿修,念念保护,言下成佛,为最上乘根基的人所说。小根之人,以贪爱覆蔽,业障情牵,既无法领悟,又狐疑不信,不能悟入。若欲修此最上乘法,须在平时勤做功夫,不能有丝毫懈怠及放逸,比之其他法门要求更高、更严格。于自心上不得染一物,一念不染不住即佛,一念染污住着即众生。一念觉即般若生,一念迷即愚痴覆。如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修也。若能前念后念不愚迷,心不住于法,亦可名为“勤拂拭”。然此“拂拭”非彼“拂拭”。何以故?以无法可除可拂拭故。但不住着一切法,当体清净,假名拂拭。故知禅宗所说修法者,实无法可修。禅宗所言得道得菩提者,实无道可得无菩提可证。若了此意,才是修行根本。以悟得根本,才好修行,实无法可修。古人云:但得本,莫愁末。正是此意。

    2021-11-22

1616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58596061626364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