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修行

    亲历修行修行是一种亲历的行为。不论是坐禅,经行,还是持咒,先自己去做,去摸索,而不是一上来就请教无数个老师,怎么坐禅效果最好,觉知怎么练习?经怎么读最好。还没去做,就开始打种种妄想,期望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的结果,这是最愚蠢的。最好的结果和经验是在行人亲自实证过程中产生的。你自己的实修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什么比你身心的经验更好的答案和标准了。没有任何的指导比你自己亲自的感受更有说服力。但是,许许多多修行者,将自己的修行停滞在纸上谈兵,说食不饱的状态,迟迟不能实修。修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无法向他人精确描述修行的体验和解脱的安心,那需要你去亲历和证明。你无法向任何人描述一物不为,那需要你去实践。你也没办法去形容独处。当你去思考和形容独处时,你已经跟自己的妄想在一起,而离开了独处。独处需要行。一切的佛法指向行。你无法和任何人分享寂灭的快乐,那需要你亲临寂灭。你不可能与任何人同时解脱,解脱是你自己言下妄心休息的结果。你也无法向任何人证明实相是什么,因为实相是息掉向别人证明的心。当一个人无论遇到任何问题,不去向别人求助,而是靠自己的实际探索去寻找答案,他便接近觉悟了。凡夫遇到困难,第一是向外求援,向别人寻求经验和捷径,不懂得自己立刻去探求。而一个好的修行者,他会立竿见影,顿悟顿修。当他明白一个道理之后,他会立刻实施,他不会用意识去揣测或评判任何的理论指导,他会用自己的行为去证明某种理论。诸佛觉者都是实践的大士,是真正的实干家。他们的理论来自亲历,来自历炼,来自实修。你在干什么?是在无休止地准备实修,还是立刻就开始实修。开始永远不会晚,只怕不开始。

    2021-04-27

  • 但恁么行去

    但恁么行去顶礼师父。看到您的下面开示:不指示真性,亦无实法可断除,以此法眼即可识别世间说法之人,凡立灵灵觉知为真如佛性,或意识思维知解佛性,或有个真心可守,或认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处为佛性,但有人指出佛性,必是妄想分别,是识非性。请问师父:这段话讲认觉知为佛性是妄想分别,那就是不需训练觉知了吗?答:在头脑中定义觉知和训练觉知是两回事。定义觉知或觉性,是妄非觉。经云: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认一法为佛性者,是识心妄计。古人云: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又云:心不是佛。又云:切忌道着,道着即头脚生。又云:菩提无是处。训练觉知只是牧牛的一种方式,它并不是让我们去认定觉知为佛性或住于觉知,而是训练我们从头脑和知解中出离,是直接运用觉性,而不住于用,亦不住于觉知。不给学人指示真性,不认灵灵觉知为佛性,不认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处为佛性,是把学人从对佛性的认知中领出来,直接去行于觉知,直用见闻觉知,而不做见闻觉知解。所以,不认灵灵觉知为觉性,只是为除学人对佛性的知解,并不是跑到相反的方向,认为无觉性或无觉知。说有觉性,说无觉性,都是妄。说觉知,说无觉知,亦是妄。离此两边,跳出知解,或喝茶去,或扭头就走,或随便转移一个话题,直接恁么行去,是名修行,亦名会佛法。莫小看这一转身,十地菩萨抬不起脚跟。所以大家很清楚地看到,如来禅和知解佛法的局限性,它无法真正地描述觉性。古人只是为我们破除对觉性的认知,却并未否认觉性。经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文字说法,无论怎么说,都说不到关键处,反而越说越容易让学人迷惑。那就是意识的功能。意识的功能并不是出离,而是进入,是住着,是混乱,是制造更多的问题。牛头法融禅师,是四祖道信禅师的弟子,有心铭留世,亦留下法语开示。南泉普愿禅师却说他,横说竖说,也没说到关棙子。维摩经法会上,诸大菩萨各述不二法门,皆在识心里打转,唯有维摩诘默然。文殊师利赞叹说,是真入不二法门。不学祖师禅,能得真正解脱,无有是处。问:师父好,您说知解空性起不到解脱的作用。那如果遇到一些事,去观空性,空掉它,我觉得还是会起到一些作用。您怎么看。答:除非你对实相的领悟已经完全纯熟,这时已经不是后起一念心去观空性,而是般若的智慧成为先导,自然自觉地在发挥作用。若别起心观空,所起之心本来是识,如何能以识灭识?只会识上生识。当遇到一些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直接从意识中出来,不起觉观,而是回到本性的见闻觉知用上来。所谓回到觉知,非是回到意识知解的觉知上来,而是回到六根的作用上,回到眼看,耳听,鼻闻,舌尝,身触,意知等觉知上,又不住于觉知。若回到见闻觉知而生住着,你会发现,问题还在那里。观空永远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离开觉观,不住意想,回到本性的见闻觉知上来,那才是最捷解脱之道,也是训练觉知的意义所在。训练觉知,永远不是把你带入知解,并找一个真实的东西。而是从对一切的住着中拉出来,从对虚妄的认定中叫醒。训练觉知,是行于佛性,而不是知解佛性。

    2021-04-27

  • 没有亲密关系

    没有亲密关系人们始终看不到一个事实,无论你的生命多长久,你活的怎么样,那都是一个梦。你活着,这是一个梦。你有一个好妻子,好丈夫,这是一个梦。你有一个好家庭,一个好儿女,这是一个梦。你有一份工作或一个爱人陪伴,这是一个梦。无论梦多长多美,还是多么可怕和痛苦,那里发生的都不是真的。无论你多么不想醒来,梦终究要破灭,你终究要面对醒来的一无所有。你经历的一切,霎那间就会消失。但是如果你贪着你经历的,当那一切消失时,带给你的将是绵绵无尽的悲伤与难过。即便那时你是一个百岁老人,或者万年的天神,如果你没有提前认识到这个实相,而是一直活在有所依的世界,你都会用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失去快乐和所依的痛苦。不要以为那一天很久才会到来,它立刻将至。很久,那是意识的错觉。它立刻就会发生,随时都在发生,只不过,你还不知道。觉悟的人,只是看到了这个事实,不再活在快乐或痛苦的梦里,而是活在寂静的真实中。冲破狭隘的心和捉持,把你的心从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物那里移开,延伸到万物,回到当下的觉知,安住四念处,看到一切法无我,那才是唯一的解脱之路。你所有的抑郁、忧虑、恐惧、苦闷来自亲密关系和对爱的执着。如果你还一直在寻找爱,渴望一段亲密关系或努力地维持一段亲密关系,放弃那个方向,那是轮回的方向。回到你自己这里来,回到没有任何关系中来,那才是真实的世界。觉悟者没有任何亲密关系,他与一切的关系平等而淡泊,没有捉持,没有控制,以慈悲喜舍面对他人,以无我智放舍一切人。没有人强迫你一定要做一个觉悟者。那是心的选择。心不想再受自我的愚弄,不想再受苦,所以它选择了理解它自己,看破它自己,放过它自己。而一个贪着轮回的人,他会用一万个理由选择轮回,直到他受到苦,他才会寻找彻底解脱之路。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2021-04-27

  • 自性,假名施设

    自性,假名施设师父慈悲!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作何解师父?答:那在古文里是哪的意思。六祖问学人,你正不思善,不思恶时,哪个是你本来面目?这只是启发学人息虑忘缘,莫做善恶思维,直接去默契它,去行于不思善,不思恶,不让你认定什么。如果你认定正与么时,便是本来面目,那恰恰是思善恶,没有做到六祖提醒的不思善,不思恶,也就错失了自性。问:坛经里六祖大师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又是何意?答:是方便说,依众生妄心而说,非是实相。自性是佛陀施设的一个名相和观念。真实自性,息虑忘缘,默契而已。你什么时候歇下来,什么时候默契它,而又不生默契想,那时,其实没有那时,就相应了。佛与祖师也会用自性这个词,但他们知道,没有一个能讲出来、能思维知解出来的自性。自性是自证的,无法用意识思维来形容。只是佛要为众生开示,方便用语言描述,就用了一个词,叫自性。而我们,却在意识里理解它,琢磨它,住着它,早就不是了。

    2021-04-27

  • 一切法从妄想生

    一切法从妄想生一切法皆从自性显现,这是佛法中最大的一个误区。然而,世界上大多数老师都在这么讲。人们探讨自性、空性、佛性、灵性、道、天父,不知这一切皆是众生妄想。当有人说,一切法都是自性的显现,他不知道他所说的自性已经变成了一个妄念,而他早就错过了真实的自性而毫无察觉。如果这是个真理,人们知道这个真理又有什么意义?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能解决我们问题的才是实相。如果一种被称为实相的东西使人们迷的更深,那它一定是伪装了的实相。人们相信一切法都从自性显现,就会问,那自性是什么?不论你给出的任何关于自性的答案,一定是你的妄想,而不是真正的自性。真正的自性?那不过是佛陀和觉悟者自证境界的一个名字而已!!!哪有什么真正的自性!实无有法名为自性也。若着于探讨真正的自性,这个问题只会把我们带入更深的意识,带到更多的妄念和分别中,使我们永远也无法休息下来而默契于自性。还有关于一心三藏,一念未生时即是你本性,灵灵觉知,觉性的种种论述,皆是识心妄计,非真实性。但有说真实性者,必不识真。识真者,不说真,唯破众生识心住着处。六祖大师云: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故知世间说真说性,说觉说悟,皆是颠倒汉!自尚迷背,如何为人解缚?自性,它不是去探寻,越寻越远。而是息心,默契而已。一切法皆从妄想生,这才是适合我们修行的见地和真理。一切法不从自性生,一切法真实无生。无生者,非有生,非无生,超心意识,但有名字,名字亦空。一切法,但有名字,名字亦空。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妄念生,从识而生。虽生而实无所生,故名为空。愚人迷法,住着妄念,不见真性。以思维心,知解佛性,不悟真性。不知息虑忘念,佛自现前。空性,佛性,涅槃,亦复如是,都是佛陀施设的假名,并无实法名为空性、佛性、涅槃。若有一法生,皆从识心来。心生则种种法生。当你真正明白这一点,你开始息虑忘缘,开始善护念,开始不相信念头。你开始不再分别自心境界,开始放弃生灭心,开始休息头脑。当你开始休息头脑,真正的修行才刚开始,而解脱从这一刻已经发生。修行就是转变一直用意识知解的习气。为何要转变此习气?因为生灭与轮回,正是从识心的住着和知解生。一念住着,即是轮回,即是生死。一念无住,一念解脱,一念涅槃。

    2021-04-27

  • 静坐与静心

    静坐与静心一旦你开始不安或烦躁,这时静坐是最好的安心办法。你之所以不安或烦躁,是不知不觉被妄念所骗。你不知道静下来,是心没有觉知的能力。你不知道所有心的苦是追逐妄念所导致。这时如果你能静坐下来,静静地看着是什么样的念头让自己不安的,观察它们的实质,看着它们来去,不要加以干涉和驱赶,只是在旁静静地观察。你观察的越久,它们越无力量。那些念头就会随着你的观察而减弱,甚至消失。如果你坐下来,但是心还是很乱。那怎么办?那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是说,没有立刻就能让心安静的办法,不是没有慢慢解决的办法。这时,先不要去想如何安心。先发现一件重要的事:即便你坐下来,心还是不安,说明你的心太散乱而难以安静,说明你从来没有练习过止和观,说明你的心一直是向外驰逐而没经过修习,说明你需要付出时间通过练习静坐来变心的习惯。发现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发现自己的心如此散乱开始,慢慢地练习静坐。所有的习禅者,都是从发现自己的心不安开始的,都是一次次练习而慢慢安心的。没有人能例外。你羡慕的那些能够静心的人,他们不过是比你先开始练习的。心一直在寻找乐趣来娱乐头脑。它不知乐趣的实质是空,乐趣是无常,乐趣与苦相伴。看清所有的乐趣都会带来苦,求乐之心才会止息,你才肯歇下来。当你静下心来,你才发现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你一直在自己的心里打转,一直跟自己的妄念游戏。只要你还在追求乐趣,你还有多余的精力,还需要做事,你就无法默契诸佛觉者的寂灭为乐。当你一次次靠做事来安心,你无法真正安心,你只有停下来。从另一个方向寻求永久的安乐之路。慢慢习惯停下来,练习静坐。在停下来时看清诸法的实相,在静坐中观察诸法唯心所现。心不附物,即同如来。静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之道。一切问题从心想生。心能安静,所有的问题自然消失。所有的佛法和修行,不过是安心,降伏心,与心和解的过程。静坐是安心最好的方法,通过静坐,你能够随时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乃至能在动中观察它们,看着它们来去,消失,而不须用力干涉,这时的静心已经超越了形式上的静坐。你在任何时候,行住坐卧中,做事中,都能静坐,都能安心。那就是佛所说的涅槃。心静则一切静,心安则诸苦灭。

    2021-04-27

  • 病人行

    病人行当你开始步入实修,你要行于病行。病行者,借病人之心行,比喻修行人之用心。在实修的过程中,你的每一举一动,就好像自己是一个重病患者,刚刚做过手术,正在恢复期。你的起心动念,每个行为,都非常缓慢、小心,不敢放逸。所有事情都要放下,除了保护身体,其他一切事交给别人,不再操心。手术后留下的刀口需要很久才能复合,稍有不慎,伤口就会破裂,不但要重新做手术,还有生命危险。重病带来的心力微弱也需要很久才能调整和改善。所以,你的每个心念,每个行为,都直接关乎你的生命安危。当你开始实修,你是一个生死轮回大海中刚开始探出头的大病初愈的患者,以无明习气尚未根除,所以不能放逸,当远离五欲淤泥,善护诸根,坚持禁戒,莫口说般若,心不行般若,否则自招罪殃。世间大病初愈者,医生给你开的每副药后面都有一个宗旨,好好休息。如果不好好休息,服再好的药都不能治病。修行也是如此,佛之大医王给我们开的所有药都是为了服一药:善护念。好的修行人将善护念一事,做善护生命想。将休息一事,当救命想。当你开始实修,你需要做的事只有一件事:休息。不论你读咒、诵经还是打坐,只有一个宗旨,好好休息身心,心不造做,心不外驰。带着觉知做每一件事,一举一动,都要缓慢,都要回到觉知上来。就像一个刚刚做完手术的病人一样,他的每个动作都要轻缓。他要时刻记住,自己才刚刚走下病床,不能劳累,更不可操心任何事。所有的事都要放下,唯有恢复身体,那才是最重要的。恢复身体,无第二种方法,唯有休息。不论做什么,都是休息。修行亦复如是,欲破无明习气,真实出离生死,唯休息一事。以众生无始劫来攀缘造作,心向外驰的习气根深蒂固,所以才自招烦恼无明之苦。若欲真实解脱烦恼,唯有放舍一切,休息一途。如何休息?行病行。病行者,非真实有病,借病人心行于无事行,以病人心,行休息行,以病人为喻,行保护行,以病人为鉴,行不放逸行。此病人行,是改习气行,是行微细行,是行觉知行,是行无妄行,是行安稳行,是不急行,是不躁行,是不管世间行,是守命行,是誓出生死行,是遵医王嘱行,是无力行,是大人行,是大力行,是越三界行,是离苦行,是涅槃行。世人患病,遵医休息,或三月五月,或一年两年,即可病愈。生死无明大病,多劫养成,习气深固,此病人行,非一朝一夕能愈,须长年累月行,须时时念念行,是生命中最前行,是第一行。稍有放逸,前功尽弃。经云:放逸趋于死。以行病人行,念得调伏,心得安稳。心得安稳,觉性现前,始知自心从来无病,终不颠倒,远离一切苦。

    2021-04-27

  • 觉悟者都坐在“轮椅”里

    觉悟者都坐在“轮椅”里师父好,我是个残疾人,整天坐在轮椅里。以前没学法时,心灰意冷,每天活在绝望和痛苦中,不知如何解脱。学佛后,心态变得好些。自从看了师父的文章,开始进行实修,但是心还是不老实。还是经常会生起能走路的妄想,渴望像其他人那样到户外去禅修和打坐,在大自然中练习觉知。请问师父,我如果一直坐在轮椅里,能解脱生死吗?答:我知道有些学法的人眼睛看不见,每天只能听别人讲法的音频。还有人耳朵不好,只能看文字。而你,眼睛和耳朵都很健康,只是不能走路。在我看来,不能走路,对一个修行人,反而是一种有利条件。老天爷给了你一个修行的最好礼物。走路对很多人来说,只是攀缘和妄心的显现。当一个人不能安住寂寞,他就会走来走去,到处乱走,做这事做那事。即使把他绑在椅子上,他的妄想心还是不能停下来。就像你,即使不能走路,心还是不能彻底休息下来。带给你烦恼的并不是你失去走路的能力,而是你不肯歇下来的心。一旦你歇下来了,能不能走路,走的多远,就不再是你烦恼的根本原因。坐在轮椅上,和坐在禅凳上一样,正好可以逼迫我们休息身心。一旦我们的心和身同时休息下来,你将不再烦恼。你的烦恼来自于身体活动受限,但思想和意识不甘心休息。练习觉知,在哪里都能练。坐在轮椅上,能更安静地察觉自己的动作、行为和观念。因为你奔忙的习惯减弱了,造作的条件没有了,所以你不得不安静下来,动作变慢,觉知增强。就像一个盲人,他的听力会增强。一个聋子,他的嗅觉或视觉会增强。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哑巴的眼睛非常明亮,就是因为他减少舌根的使用,而增强了其他五根觉知的能力。凡夫被动地坐在轮椅上,而一个觉悟者主动地“坐在轮椅上”。凡夫因为不能走路不得不休息身体。觉悟者因为觉悟到一切如梦如幻,任何事物都是空中花,而自动停下妄心和攀缘,自觉坐在“诸法空的轮椅”上。你很难看到一个觉悟者每天到处奔忙,走来走去。他们大多数时间不是坐在椅子上,就是躺在床上。除了必要的穿衣吃饭,他们的生活几乎和你一样。甚至,他们还不如你。他们不仅很少使用腿,同时他们也很少使用眼、耳、鼻、舌、身、意。他们全身心都处在一个几乎“残废人”的状态。在世人看来,他们就是一群“废人”。他们的生活看上去了无生机。但是,那只是世人眼中所看到的,是一种外在的生活。觉悟者过的是内在的生活。他们可不是残疾人。他们使用六根有度,而不是废弃不用。他们转八识成四智,活在寂灭无苦的世界里。而这样的生活,每个人都能获得,与他能不能看到听到或者是否坐在轮椅里没有关系。只要能认真地修行,如理如法长期地训练觉知,学会牧牛,不被妄念所骗,安心活在“轮椅里”,以诸法空为座,享受大自然所给予你的视听,一样能成为真正的觉悟者。

    2021-04-23

  • 无事真无事

    无事真无事师父好,很多人云淡风轻,活的洒脱,是因为他们不做事。如果让他们做事,可能就不洒脱了。您怎么看他们的洒脱?答:如果让他们做事,这是你的妄想。正是因为他们看破了一切事的虚妄,放下了做事的心,所以才活得云淡风轻,才有时间享受那份自在洒脱。你无法洒脱,正是因为放不下做事的心,要依赖做事来让自己安心,当然无法享受云淡风轻。问:那能不能既做事,也能洒脱自在?答:你这念心就不是洒脱的心,如何过得洒脱?问:师父,您说做事不可能享受寂静,您现在不就是做着弘法利生的事,您建道场,讲经说法,不就是在做事吗?您在做事的同时,不也能享受清风明月吗?答:什么是做事?什么是不做事?于所做事中有所求,有功利心,有所期望,有所执着,是名做事。于所做事中有苦,有紧张,有压力,有抱怨,是名做事。于所做事无所求,无得失心,无目的心,虽做事,却是无事人。如人穿衣吃饭,听雨观花,弹琴吟唱,坐禅诵经,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亦是做事,却不同世间人做事。何以故?以无所求故,以无攀缘故,以无苦故。弘法利生,讲经说法,那是你心中的事。我若有你这些想法和做你认为的事,就有我执与我相,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有苦、有烦恼,则不能享受清风明月。我只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在那里生活、修行,写写文章,做一些简单的事,不费力的事,穿衣吃饭而已,所以能在那里享受清风明月。有人喜欢过这样的生活,来到这里,向我寻求一些经验,如果大家能和睦共处,并相信我,我欢迎。有人来找我向我问法,我可能会讲一些佛法,我总要说话,也愿意在某些时候说。如果我不想说,我就给他指向天空,让他听天空说法。或者起身便走,留他在那里打妄想。我确实无事可做。做事,是你在做事,你的心在做事。若我有事可做,我心自知,不必骗你。若心里有事可做,心知肚明,心即被事所障,则无法全心享受风淡云轻。我若把弘法利生当成事做,就会有心,即有疲倦,即不能自在无事的活着。有人看我整天说法度众生,带众修行,觉得我很苦。不,我享受那样的生活,觉得苦,那都是他们自生妄想。人们总是用这样或那样的观念来给自己做事找理由。他们无法空掉心,所以不能了却事。佛是无事人,无事真无事,非是在做事中无事。以无为心做有为事,那是愚人的想象,是有事人的座右铭。

    2021-04-23

  • 无佛

    无佛师父,您经常说,无佛。您如何确信没有佛呢?您怎么能证明您说的无佛不是您的妄想呢?答:此是自证自觉观察所知所证,非头脑妄想分别而能证知。如人知疼知痒,知冷知热,只可自知,无法向外人证明。若欲证明,但自观心,深入觉照,即得证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而生。如尝酸甜,但自尝去,即得证明,非是言语劝说所能证知。诸法无我,亦无人,亦无佛,此是觉心自证,法尔如是。但观世间一切诸法,皆是无常,须臾变灭,唯心无境,一切法,从识而生,无有实性,众生亦然,诸佛亦然。一切法无自体性,没有实在的个体存在。若有佛存在,必存在众生妄想中,唯识无佛,唯识无法。心生法生,心灭法寂。故知佛从心生,从妄想有。佛者,觉悟之心,觉悟之性,非觉悟之人。说人是佛,只为初学法者说,为着相者说,是方便说。所以古人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又云:佛举金色身,为诸世间说。佛自于经中说,实无有法名为佛也。复于般若方等经典处处说,无佛无众生。此是佛自证实相,亦是一切觉者所证。所证什么?所证人法无我,所证无佛。又说,若人以为佛出生,佛出家,佛修道,佛说法,佛涅槃,是名声闻邪曲知见。若有佛,则有个体性存在,有实法存在,违背法性。法性无我,法性无佛。若有佛,则有人有我,有法有性。诸法无性,是名真性。真性无少法可得,若有佛,即有法,即乖实相,非觉心所证。佛者,从意识出,从妄想有,假名无实,实无佛也。又无佛非是头脑意想而知,自心反照深入观察而实证人法无我,故知无佛。无佛者,自证圣智所行境界,非言语意识分别所能知之。若以意识分别有佛无佛,俱是妄想。以众生执着有佛故,故说无佛。无佛者,但无佛之妄想耳,非无佛性。佛性者,自心异名,亦是假说,真佛性者,超心意识,非关名相。若欲证知,息心便得。

    2021-04-23

1620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83848586878889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