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摩诘经讲记第三十七讲

    维摩诘所说经直说第三十七讲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香积佛国的菩萨众们来到娑婆世界,看到佛教化众生,这么辛苦,这么殊胜,所以,便请法回去,想把这里的佛法带回到他们的国度。于是,他们向释迦牟尼佛请法。佛对众菩萨说,当然这个法,经书上是对香积佛国的菩萨们说的,其实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益,也是对我们所有人讲的。有一个法门,叫尽无尽法门。什么尽?什么无尽?怎么尽?怎么无尽?尽是指有为,无尽是指无为。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里重点是不尽和不住。我们学佛法,总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对空,无为,无作的理解,对无事,无求的理解。会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行于无为,行于空?行于无事?这里理解错了,很容易偏执到一端,容易堕入两边。一说空,一说无相,无愿,无为,就容易堕入什么也不做上面,反正都是空的,都是假的,干脆像死人,像木头人,彻底消极无为就可以了。其实这还不是真空,不是真正领悟空。空,不是断灭,不是摒弃有为,而是以无为心,随缘施为。这是不尽有为。声闻乘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包括辟支佛,他们的修行,是尽有为,是入无为正位,取一个相对的解脱果,叫有余涅槃。有余就是还有余地,还不究竟。所以他会尽有为,尽有为就是停止有为,完全的无作,堕在了无为坑里面。佛也讲无为,主要是从心性上讲的,讲心态,讲不造作,不刻意,不强求,不较真,而不是刻意地不做,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不度众生。他是随缘,用智慧,用善巧,用方便,量根施教,不攀缘,不造作,这个是无为。所以这个无为本身就是不尽有为,他在心态上是无为的,在形式上是有为的。不尽有为这方面,主要是针对二乘人的解脱见地来讲,同时也对初发心的菩萨,是一种激励。因为初发心的菩萨,他喜欢做事,他执着于有为。这里不尽有为,是对所有的菩萨的一种激励。尽有为和住无为,是一个意思。正是因为住于无为,所以才尽有为。因为执着了一个尽有为的思想,才会住于无为。所以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菩萨行。何谓不尽有为?我们看维摩诘详细的开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声闻乘人没有大慈大悲,他谈不上慈悲,他也不说法,也不教化众生,只喜欢入定,只喜欢寂灭,喜欢神通,喜欢清静,喜欢到没人的地方去,看到人就觉得恐惧,畏惧生死,贪爱涅槃。没有耐心,没有智慧,求于自了,如救头燃,生不起度众生的心。这个和禅宗祖师不度众生有本质的区别。禅宗祖师不度众生,是随缘度生而不做度生想,禅宗祖师是大慈大悲而不于众生有取着。我们都知道像达摩祖师,像六祖大师,像马祖、百丈、沩山、黄檗、临济,都是度无量无边众生,而不执着自己有众生可度。这和声闻人的境界完全不一样。声闻人是根本没有智慧帮助任何人,也没有那心量,也没有善巧方便。禅宗祖师则不然,他们有无量的善巧方便,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智慧,有真正的大慈大悲,他们才是真正领悟了佛法的核心,真正觉悟实相,真正合道的人。虽然知道实无众生如来度者,但依然慈悲喜舍,不舍众生,不尽有为,这即是不离大悲,不舍大慈。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发一切智心,就是以彻见佛性为目的,究竟通达诸法实相,这个志愿非常坚固,于修行的过程中,不会忘失道心。教化众生,终不厌倦。其实也不能说声闻辟支佛完全不教化众生,因为没有完全通达众生幻化,没有般若智慧,所以会执着,会较真,会心生疲倦。他们讲着讲着,会生疲厌心。一看众生难度,不度了,就跑了。佛经里记载,讲舍利弗想帮助一个众生,众生几次刁难他,就不度了。有个典故,有人向舍利弗要眼,当然,这是个故事,是比喻。向舍利弗要眼睛,我看你左眼挺漂亮,把你左眼给我吧,听说菩萨大慈大悲,把你左眼给我吧。舍利弗秉持佛的教导,要慈悲喜舍,要行布施,然后真就把左眼给了他。不行,拿过来左眼,闻了闻,你左眼太臭,不要你左眼,要你右眼。这是找茬,明显找茬,好吧,我忍了,给你右眼。反正留一只眼,也不好看,索性都给你了。右眼个小了点,放在地上踩碎了。舍利弗急了,太过分了你!哪怕喂狗,也不能踩地上浪费啊!喂狗?你确信狗会吃吗?舍利弗傻了。哇!还有这样的人,我不度众生了行吗?众生太难度了!没有智慧,没有法眼,不了达众生根基,不懂得随缘度化。不过,也确实太为难舍利弗的了。要俩眼,都给你了,一个嫌臭,一个嫌小,我走了,我不度了。比喻啊,别当真。舍利弗那眼,我给你讲,即便用了,也什么都看不见。别当真,这是比喻,是形容声闻乘人没有耐心,没有智慧,不通达般若智慧,一根筋,没有善巧。有了智慧,就不会疲厌了,就不着众生相,而是以智慧逗他,接引他,让他学佛学法,最后心开意解,让他在开心快乐中修行,慢慢地把他领上贼船,引到实相上来。这个就可以了。但是,声闻乘人,死脑筋,一根筋,做啥事情都非得有个对错,有个模式,有个定法定论,所以,他们度众生会生疲厌。只有不着众生相,于众生不起爱见大悲,不生执着,才不会疲厌。否则的话,就会厌倦。受点打击,退心了,对吧?我还是自悟自修去吧,一个人,找一个地方,精舍啊,山村啊,山洞啊,有山有水有鸟叫,多好!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我度他们干嘛?佛都不度众生,我为什么要度众生?你看,他也会说,也会用金刚经里的话,这是借口,是退失道心的说辞。自己多好度,干嘛度人?于四摄法,常念顺行。就是与众生接触交往,和他一起修行的时候,不忘四摄法,爱语、利行、同事、布施。这四摄法,常念顺行,就是一直都在用,随顺众生而用。这个布施,就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总会送他一些礼物,给他一些好处,送他一些喜欢的东西,投其所好。因为他一开始不信佛,也不相信你,他觉得你们学佛的人,都可怜巴巴的,都苦。我们很富裕啊,我们很大方,这是布施。当然,这个布施,不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智慧上的,各方面,能给的都给他,让他对你生起信心。爱语,就是总哄他,他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像母亲对婴儿讲话一样,这个太难了。但是,就算你说不了那么柔软的话,你也要会骗他,哄他,要说对方爱听的话,反正你得会编故事,不能老实巴交的,这个怎么做就靠你自己了,这个不能教你。俗话讲,巧言令色,在这里可以变成正面的助人。在佛法里面,只要能用上,那就没有坏的,全是好的,这是爱语。利行,就是帮他做一些事情,递个东西啊,推个车啊,做有利于他的事。做什么没有限定,不管是谁,只要他能够学佛,父母、妻子、儿女,甚至朋友等等,你要利行,要尽可能的帮助他。我们没有求,无偿地帮他做他喜欢的事。如果说有求,只是希望他能够修行,但这个也不能执着。如果他就是不修,也要放下。一定要观察对方的根基,才能利行,做对他有利益的事情。同事,就是和他在一起,本来你不想干这个事情,但是为了引他入佛道,跟他做同样的事。法华经里面,大富长者丢了儿子,儿子离家出走二十年没回来,后来儿子来到了他父亲暂居的一个城市,一个聚落。他父亲发现他了,想接近他。因为这个孩子,离家出走,迷路了,一直在外面流浪,也没钱,孤苦伶仃的,穷的都不行了,天天给人家打工去,很凄惨。稍微富一点的人,在他跟前,他就自卑。一开始,他父亲不知道这一点,派俩人去,这俩人穿的都是很富有,穷子一看,把他吓坏了,以为这俩人要把他逮走,强迫他做什么事情,吓得昏倒在地。后来他父亲发现,哦,原来那是吓的。又派俩人,这次派两个穿的破破烂烂的,跟他差不多的去,然后告诉他去除粪。一说除粪,他不害怕了,这就叫同事,做和他一样的事情。虽然你的身份很高贵,福报很大,很富有,每天也干干净净的,也彬彬有礼,也有智慧,也有气质,有文化,但是为了教化众生,你可以装的跟没文化似的,装的很穷酸的样子。反正都是装,你要装的像点。你就记着,为了帮助他,你可以什么都装,什么都可以演。所以,菩萨这个智慧、大悲,不可限量。为了帮助一个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这是四摄法。大家记住了,虽然你做不到,最起码你把这四摄法背下来,你背下来,可能有一天就会用上。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为了护法,不惜生命。这是一种真正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关键时刻总得有人出头啊,对不对,要想护持正法,总要有人做出牺牲,为法忘躯。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时期,又是一个大乘气象的时代,不需要我们真的去卖命,这是一种护法的精神,修行的精神。种诸善根,无有疲厌。种诸善根,就是行一切善法。以无所得心而行一切善法。这个有点难,难,不是做不到,能做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种诸善根,不知疲厌。今天大热天的,听这个人嘚啵嘚啵的,一句正文也没有,而你还在很认真地听。这也是修行,也是种善根。就算一句正文也没有,我们讲的是维摩诘所说经,是吧,这一个维摩诘所说经,一个名字,净名经,这个名字,种入你的阿赖耶识里边,成为金刚种子。啊,有一天你开悟见性,这就是自己曾经种的因,结了果。所以说种诸善根,无有疲厌。不管多热,不管多无聊,大家都在坚持听法。志常安住,方便回向。这个安住,是安住实相,安住一心。方便回向,是指你做了,就不白做,我们无求,但是它会有作用,功不唐捐,这就叫方便回向,智慧回向。不是让你起一个心,把自己做的都记着,再回向。就是你知道没有能回向的,没有所回向的,回向也不可得。方便回向有二种境界:一,做事的本身,安住的本身,就是最大的回向。这是自证境界,就是不去做回向。还有一个就是表演,为众生表法,为初学讲,做的一切,都会回向众生成佛,回向自己成就,是为了大众能有信心。比如说打禅七,带一些初学的,带着他们一起受八关斋戒,求佛加持,让自己这次禅七顺顺利利的,不要有障碍。然后禅七结束,或讲经结束,带着大家念一下,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这都是方便回向。明明知道没有什么可回向的,但是因为是初学,他们还领会不到这一点,他们还希望能够被加持一下,给自己的修行增加一些信心,所以带着大家方便回向,这是从助道法的角度,也是从不尽有为的角度。求法不懈,说法无吝。自学佛法,或向善知识请法、学法,从来不懈怠,不得少为足,也不疲厌。有很多居士,大家都很精进。只要有机会,向我问法,这个没关系,你问法,没关系。但是你别看到什么好东西,听到什么音乐,你认为好听的音乐,有什么赚钱的道,有什么便宜的东西,就发链接给我,就推荐给我,我没有兴趣,不要骚扰我。你问法,这个没问题。你问多少都没问题,只要你诚心求法,不懈于求法,不懈怠。说法无吝,有机会就给大家讲法。大家在说法这方面,可能这个环节薄弱一点,总觉得自己没有觉悟,还没成就,还是个凡夫,不能说法。错了,不管成没成就,见人就说,先拿别人练。别怕说错了。就是说说,不停地说,在给别人说的同时,把自己说明白了,说清醒了。你要多说,管他爱听不爱听呢,他不爱听是他的事,我爱说是我的事。除非他比你更清醒,更有智慧,知道你说的不对,也就不听了。那是他有心眼。但你不一样,你要抓住机会,找听众,为他们讲。比如说你父母,你家的小猫小狗,都可以当你的听众。他们听的懂听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说法,要练习说法。这是说法不厌,说法无吝。只要有人问,就全盘的讲给他,不要吝法。佛法是出世间法,是自觉觉他,就是要利益别人的。一切众生都是一体,并没有一个自他,没有你我,都是一心,所以不能吝法。自己懂的,不告诉别人,怕别人比自己强。如果你吝法,只能说你不通达法性。它不像世间法,世间人,掌握了一门技术,自己得了什么利益,会算计,想独占,不与众人分享。佛法不是这样,一定要与大众分享,要多做法布施。世间人遇到一个好东西,我不告诉你,这个东西这么好,我才不告诉你,我要独吞。修行人没有这个心,他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了达众生同一种性,同一佛性,他有这样的智慧,所以他对一切众生,平等法布施。法布施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吝惜,因为他知道,没有布施给别人。圆满的是法身。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这个供养诸佛,也有两层意思,一个实相,一个就是世间法。实相上面,就是通达佛不可得,没有佛,通达十方诸佛都是我们自心的一念妄想,这就叫供养诸佛。那你初学,刚信佛的,要护持三宝,要礼佛,这是表法,为众生表一个信。到了寺院,礼佛,在寺院里面每天礼佛。其实,表面上是礼佛,但实际上不是礼外面的佛。其实是向内,修我们的恭敬心,谦卑心。不仅礼佛,对一切众生都要心生恭敬,内心都要视之如佛,这叫供养诸佛。故入生死,这个故入,就是示现入于生死,为度众生而入生死,非是迷入生死。就是平等、尊重、普行恭敬,对待一切众生都尊重如佛,就叫供养诸佛,而无所畏。不会因为示现入生死,来到这个世间,怕解脱不了,总怕轮回,总怕自己修不上去,没有这念心。因为通达人无我法无我,已经通达实相,所以不畏生死,示现入生死,与其同事。于诸荣辱,心无忧喜。对于荣和辱,都没有忧喜。荣就是好事,辱就是有人损害你,有人侮辱你,逆境。不会有爱憎之心,不会说大家赞叹你,呵,心里边美滋滋的。有人诽谤你,有人侮辱你,有人瞧不起你、指责你,心里边就难过,不会。于荣辱没有忧喜,心里没有波动,可能会有一些习气,但是很快就过去,不会当真,不会住在别人的评价里。谁说你什么了,别人把你捧得多高,或者谁诽谤你了,对这些都不会住。八风不动,利衰、毁誉、得失、苦乐,等等都不能动其心。不轻未学,敬学如佛。未学呢,有时候会用末字。末学,未学都一样,就是初学的意思,这句经文是不轻视初学。好的修行人,对那些还没有真正深入佛法的人不会轻视,而且会心生恭敬。像六祖大师最初到五祖那里求学,慧能不会写字,希望张别驾代他写偈。张所言有轻视之意,六祖就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即使对一个完全不会佛法的人,也不能轻视。因为众生都有佛性,完全平等,都值得尊重。对一切人要普行恭敬,就像对待佛一样。这个尊重,不能从表面上尊重,要从内心,真正把对方当佛看待。学禅宗的很多人容易犯轻狂的毛病,会很傲慢,目空一切,轻视初学。这个是修行人的大忌,也是禅宗学人要注意的。你没到祖师的境界,不可以轻易地学祖师呵佛骂祖,不能效仿祖师睥睨一切,桀骜不驯的样子。祖师有祖师的功夫和境界,有祖师的手段和示现。而凡夫若动不动拿祖师的话来当自己的境界,这是自欺欺人,可笑至极。这一点,不轻初学,希望大家都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没有则是你的本份。说到实际,轻视别人是自己心性扭曲难过。佛让我们避免的心行,都是因为你有那样的心行,苦的难过的是你自己。有人来道场了,我开几句玩笑,说这个人长得压抑。你就真的长的压抑了吗?不能从表面的语言上去判断是否轻视,要看对方对你的用心。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说,长的不好的都学佛了,长的漂亮的都搞对象去了,当明星去了,做买卖去了,当名人去了。是吧?所以,歪瓜裂枣,剩男剩女们,老弱病残的,被社会放弃的人,都跑到道场来了。除我一个例外,相好庄严,有大智慧。天啊!这人怎么那么直言不讳,不知道含蓄一些吗?不知道。所以我轻视你们,但这个轻视是假的,这只是言语上面的调侃,里面全是关爱、喜爱,是一种对待亲人的态度。这个不轻初学,尊重大众,不是流于表面,在那里装谦卑,装恭敬,做表面文章,不是。语言上可以调侃,但内心绝不能轻视。哎呀,这个人,好坏话都让他说了,怎么说都是他,常有理。这一段,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我们好好学习,在修学路上,这些我们都会碰到,都是长养我们的善根和菩提心,让我们越来越吉祥如意。我们先别说大彻大悟,别把目标放那么高,那么远,我们先随时随地随处,把自己的现实生活搞好,让自己在哪儿都能够安详,都能够平和,能够快乐,这个才是我们学法的一个真正的目的,一个很现实的目的。而不是天天求一个什么大彻大悟,那个东西太远了,谁也看不到。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不执着,没有烦恼,这才是最主要的。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打开我们的心量,让我们对一切,都能够生起一个慈悲之心,一个平等之心,一个智慧的心,一个尊重恭敬的心,一颗通透的心,无挂碍的心。堕烦恼者,令发正念。有的人,生活一遇到逆境了,遇到问题了,烦恼了,找到你。你可以用善巧方便,帮他转移。让他生起正念,为他输入正能量,给他讲点笑话,讲点事情激励他。大家出去玩玩。太不容易了,我跟你讲,度人真的需要智慧和善巧,所以我们也很能理解这些二乘人,自己如果没有大智慧,大心量,根本帮不了任何人。堕烦恼者,令发正念。就是带着他修,你要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视一切众生如罗睺罗。因为这是实相,最后你会发现,你只能这样做,才能成就,才能圆满。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佛法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修行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很难得的一个环节,就是乐远离心,出离心。远离世间,远离家亲眷属,远离世间享乐,不是抛弃,不是彻底的远离,而是保持距离,这个很难得。但是你一旦能做到这个了,一下子你的修行,你的心境,就会有一大块的提升。你会断掉很多的烦恼,减少很多的挂碍忧虑,所以这个真的非常难得。声闻人为什么能速断烦恼,取证四果?就是因为出家修行,远离世间,烦恼断除了一大块儿。但是就算你能做到这一点,也不要以此为骄傲。你要以此为骄傲,那又坏了,我相又出来了,虽然你没有烦恼,虽然你也没有世事的挂碍,但是如果你内心生起一个以此为贵,以此为骄傲,生起这个心,你还是解脱不了。那样你和众生是对立的,你有一个我,有对立,你就不屑于接近别人。和一切人都保持距离,和家亲眷属,和朋友和同事,和所有人都保持距离,但这个保持距离,你不能保持距离保过了,过犹不及,你太远了,你站在一个高高的角度俯瞰大家,那就完了。你以自己为贵,你没法长养自己,你也圆满不了自己,因为一切人都是你,这个距离,要保持好一个度。保持好了,你能自觉觉他,你能借助利他而修自己。保持不好,就成了孤家寡人,就把自己局限起来,你无法看到自己身上的习气和毛病。所以,距离太远,也不能成就。二乘人,就是尽了有为,以远离为贵。菩萨虽然也乐远离,但不以此为贵,虽然和众生和家庭,和所有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不逃避,不厌弃众生。看到众生有机缘的时候,能够接引,能不遗余力的去跟他同事、利行,引导他,不疲不厌,这就叫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不着己乐,庆于彼乐。自己很快乐,既有智慧,又有能力,也有条件快乐,有很多方式自娱自乐,做什么事都能让自己快乐。但是,不以自己快乐为贵,不贪着己乐。庆于彼乐,这也是一种随喜,也是心量大的一种体现。就是别人快乐时,我们看着不会嫉妒,不会生气,不会羡慕嫉妒恨。能够随喜他人,很高兴看到对方好、对方快乐。我们看到亲人、朋友、同修开心快乐,自己也很开心。有人问我,师父,在厕所里能听您的开示吗?在床上可以听您讲的经吗?可以,都可以。没那么多事,只要你听法,你学法,怎么都可以。打个岔。别人修法有了提升,心态有了改变,心性变得柔和了,为他高兴,就像为自己高兴一样。遇到事比以前冷静了,不再烦恼了,我们要跟着他一起开心,不要羡慕,不要嫉妒,不要恨,因为那是你自己。其实你开心,不是庄严你自己嘛?庆于彼乐,就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其实对方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他只是显出一个样子,但是你快乐了,这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收获,是你的心态。因为你看到了什么,你快乐了。这才是重点。大家不要把重点搞错了。我们为什么要庆于彼乐?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你嫉妒、羡慕、恨,那能快乐吗?不能。所以有智慧的人,他自己就会做出选择。我们要学习随喜,要时时刻刻都不要忘了随喜。在诸禅定,如地狱想。这句经文是针对声闻乘所讲的。是说菩萨行人,修大乘者,看待禅定,就像处于地狱一样,很苦。可是有的人贪着禅定,他不知道禅定会把他整个人身心都束缚在一个虚妄境中,不得解脱。而菩萨观于禅定,就像在地狱一样。为什么?因为禅定是识心境界,住于禅定,即被境界和法所缚,不得自在。禅定是大梦境,大妄想,犹如醉酒,很难醒来。禅定的觉受,会把修行者定在那里。所以大乘行者,在诸禅定,如地狱想。对于很多修禅定的人,这是一个警告。修禅定的人,好寂少思,很少读经,不能深入经藏,所以得少为足。二乘人贪着禅定,贪着灭尽定,贪着轻安,贪着身体的空受。到最后他会发现,任何法都不定,都是空,都不可得,无法长久,什么都没有。最后,他发现禅定也是无常的,不真实的,是识心的境界而已。金刚三昧经云:佛言:如是,彼二乘人,味着三昧,得三昧身,于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数劫,犹不得觉。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后得佛身。楞伽经云:三昧酒所醉,住于无漏界。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转,以得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佛。即便涅槃,都不是实有的境界。涅槃只是烦恼诸苦的息灭,假名涅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境界叫涅槃。而声闻人把自己所证的灭尽定叫涅槃。他以为涅槃要在禅定中证得,最后发现不是,最后他发现禅定是假的,是不真实的,他会生起一个恐怖之心,如堕地狱一样。在有余涅槃中,他会发现还有个我在里面,被困在禅定里,他发现自己居然还没解脱。过几大劫,可能才明白。在诸法无行经里记载,有声闻弟子,命终之后,发现自己没有解脱,有受生处,于其所修菩提道中生起了大疑惑,大恐怖,应念堕入地狱。所以诸修行人,在诸禅定,当生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二乘人畏惧生死,害怕生死,不想投胎,不想再来世间,不受后有。我们也经常听到身边人,尤其念佛求往生的人,好多人,还有初学佛的人,都讲,哎呀,轮回太苦了,这个世间太苦了,好好修,这是我最后一世,我再也不来了。我一定不来了,口号是喊得挺高,但是你喊错了。没有你,哪有什么来与不来?谁来?谁不来?这都是畏惧生死,被生死所缚。虽然是畏惧生死,却被畏惧所缚。二乘人就畏惧生死。而菩萨观生死犹如开门,出入生死,如进出自家庭院一样。如游园观,园观就是自己家的花园,天天进进出出,自自然然。所以一次次示现生死,从来就没想过我不来这个世间,没想过。讲这个很多人又开心了,师父我也是,我很喜欢生死,我很喜欢这个花花世界。这些人,拿佛法当借口,给自己轮回生死,贪逸、放逸、贪着找借口。你乐意那样想,谁能管得了你?只能说自作自受。这里的如游园观,是针对二乘厌离生死,不想来世间,于佛法究竟之理不通达的人讲的,不是讲给凡夫,让他贪着生死的。反正都是自作自受,你怎么想,怎么做,你说了算。你只要自己喜欢,能够让自己开心就好。但是这个开心,是不是永久的,是不是究竟的?你要想清楚。你要想一想,你这个一时的贪着,你的开心快乐是常乐我净?还是感官上的快乐,将你带入生死轮回?于生死中,如园观想。我们不要一听这个,就觉得可以放逸了,不是。这是对畏惧生死的一种解缚。你畏惧生死,不想投胎,怕堕三恶道,这个怕的心,就是轮回的心,就是我相。这个也要除。这句话,是对这些畏惧生死,畏惧轮回的人,对他们的一种引导。不用害怕,没有实有的一个生死和轮回,你贪着生死,会轮回;你畏惧生死,也会轮回。于其中间,不贪不畏,是为入不二法门。你好好学法,通达实相,什么都不畏惧了,根本没有生死的概念。于世间一切事,坦然面对,视生死如睡觉,如休息,如坐禅,如见风吹草动一样,就是很平常。根本不会动念,什么都不会想。这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这是修行见地和功夫的体现。你的观念正确了,功夫到家了,这个自然而然达到。你的家亲眷属去世了,你一句佛都不用念,连一个念都不用起,该干嘛干嘛,给他整理衣服,擦擦身子,临终的时候也不用给他讲没有生死,什么都不用讲,好好的看着他,陪着他就行。你知道没有一个人出生死亡,对这点,了了清楚,毫无疑惑。你不动念,就超度他了,其实是超度了自己心里的妄想。我们不要去动念,不要去想一些没有用的东西。这个时候,就是于诸生死,如入园观。自己有那么一天,也是这样,心态平和,跟睡觉一样,什么都不用想。做到这一点,是你一生修行的体现。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这句经文是说,来求你的,找你办事的人,你不要觉得他是求你帮忙,他应该感激你,不,恰恰相反。有人来找你,表面上是求你来的,但其实是来帮你的。他不是求你帮忙来的,他是帮你来的。怎么是帮我来的呢?明明是他求我,怎么变成他帮我了呢?他是成就你来的,给你当陪练来的,给你修慈悲喜舍提供机会和道具来了。这些人是你修行的对境,是因缘派人考验你来的。对这样求你的人,如善师想。善师就是善知识,自己的老师,师父,于你有恩的人。虽然是求你办事来,但是你要有慧眼,要有觉知,要认出他来,他是考你来的。你要把他作为自己的师父想。求你来的,我们非但不能起一个求我来的心,傲慢的心,不能起这样的心。还要起一个他是来成就你的,来考验你的,来锻炼你,给你做陪练的这样的心。这个确实也挺难,一般我们都会用生死心,用习惯的思维方式来对待这样的人。对吧,他求我嘛,我姿态当然要高。就好比如说你给乞丐布施,一般你都是居高临下,你作为一个施舍者,你有恩于他,乞丐坐在地上,你站在高处。这是正常的心理。但是真正会布施的人,要把乞丐当成佛来布施,要弯下腰,甚至蹲下身子,很恭敬地把钱放到他手里,布施完之后,还要向他合掌,这才是觉悟,才是智慧,才体现你的修行。很有可能,你这么谦卑的举止,这种用心,一下子就把乞丐度了,他多年痛苦冰冷的心一下子就化掉了。这才是布施时真正的心态,才是会修行的人。世间无智之人,可不会这样。你求我,我还要把你当老师想,当恩人,我疯了吧?但是菩萨就能做到这一点,菩萨做事,既为帮助众生,也为自助,他知道他做的一切都在修自己。菩萨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觉知。这是觉悟的一种表现,菩萨所有的行为都是带着觉知,他知道实相是什么,知道自己怎么做合道,怎么去用心才合道,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事,更自在,更快乐。你觉悟了,觉性提高了,才能做到见来求者,如善师想。你在布施的时候,才会非常谦卑,像供养自己的父母一样。就不会落在一个相上,不会以无明心来修行做事,不会随顺习气。凡夫是什么?有人来找你,有人求你办事,或者求你问法,你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是他求你来的,你就把自己当成人物了。那是凡夫。一个好的修行人,有人来求,要警觉,要知道表面上他在向你问道,在有求于你。其实,他是来度你,来成就你的,给你机会,让你行法布施。就像涅槃经里讲到,佛陀过去生中修道,天神为了试探佛陀是否真的是修行人,就化身成罗刹,向他要身上的肉。佛陀就抓住了这个机会,答应了他。他想用这无常的血肉之命,换得常乐我净的妙法,这是一个道人的警觉之心。他永远知道什么对他是最重要的,他不会把心思用在世间无常之乐上而耽误了自己的修行。我们问问自己,如果有人来找我们,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就算你帮不了他的忙,你对待他的态度是恭敬?还是对付?还是嫌弃或者厌恶?你怎么面对有求于你的人?这是你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帮不帮他。所以,见来求者,当善师想。这部维摩诘经的开示太殊胜、太难得了,它开示的法理在其他经典里很少见,稀有难得。此经开示的实相,开示的修行,和我们平时的用心正好是相悖的,相反的,他会颠覆我们很多的见解,也会启发我们新的领悟,用新鲜的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修行。我们以后在生活中,你换一个角度用心,换一个角度看事,你会发现整个人都不一样了,这就是智慧,就是以前你那样用心,后来你转变一下,只是转了一个念而已,你会发现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境界不一样了,你的心态,你的心情,整个生活幸福的指数,一下子就提高很多很多。你不执着了,你会逆向思维,你会反思,用智慧去处理事情。世间人为什么烦恼?因为他用一惯性的思维,他以得失心、有求心、好胜心去处事,一定要争个高低对错,处处较真儿,当然会烦恼。就算一时获胜、得逞,将来还会败灭,所得的一切早晚都会幻灭。正是这些用心,导致的生死轮回。你一反过来,整个用心变成智慧心,解脱心,无挂碍心,不计较心。这一品我们学的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讲的是菩萨行,讲我们怎么去长养自己的善根,深入修行,长养自己的功德,熏修智慧,让自己习惯于用正念正见来修行生活,在生活中实现解脱。

    2021-05-18

  • 真伪不重要

    是真是伪不重要法师吉祥!我最近在听法师讲得音频,我有一个疑问?法师在讲祖师集时为什么说不仅《楞严经》是伪经,《圆觉经》也是伪经。法师为何这么说?弟子愚钝,肯请法师解除弟子心中疑惑。答:释迦佛是真的吗?释迦佛只是个相,所以不是真佛。佛若不真,所说之经是真的吗?所以,不但楞严、圆觉、金刚经是伪经,三藏十二部皆是伪经。真经需从自性流露,智慧方便,嬉笑怒骂,无形无相,不拘文字,不可思议。所以,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又佛说,我四十九年,一字未说。若欲听真经,且向菜市场人声鼎沸处听,且问哑女,且问聋子,且去问木头,且向石头嘴边听。如是之经,方有少分相应。问:既然金刚经也是伪经,那为何还要读诵金刚经?答:经虽是伪经,不妨去读。何以故?经虽不真,却引我们去见真。如指月之指,虽不是月,却能指月。说经是伪经,亦复如是,只为让你不着文字,莫着佛所说法。因你着于文字,执指为月,故说伪经。若不着,经又是真经。何以故?一切皆从本性流露,示人解脱,如何不真?所以,说真说伪,意总不在这里。但能无染无着,是你修行处。

    2021-05-16

  • 活着的意义

    活着的意义如果生命必将结束,而你不觉悟,你活再久又有什么意义?你依旧还是要轮回受苦!如果你立刻就死,而因此觉悟,那么就算你只能再活一天,一个小时,一分钟,甚至一秒,那又如何?还你真身,给你真性本我的自由,灵魂获得解脱,就是死一万次,而且立刻就死,那又有什么可犹豫。若放舍生命可以悟道,我愿意随时放舍生命。朝死可悟道,朝死可矣。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死死地抓住生,以为活着就有机会觉悟。事实上,如果放不下生命,永远不能觉悟。当你不再执迷于活着,你未必会死,但你一定会觉悟。若不如是,你虽然抓着生,其实是抓着无明和我执。而有的人,在死亡和病苦面前,决然地交出生命,给出自己,不再紧抓着生命不放,同时,也不再执迷于觉悟。当他放弃生命的那一刻,当他不再求于觉悟,他觉悟了。他虽然放弃了对生的执着,却获得了永恒的慧命。 

    2021-05-16

  • 做功课的意义

    做功课的意义智慧非从诵经得,非从文字得,非从坐禅得,非从禅定得,非从觉知得,非从修一切法得。智慧从息心得,从忘缘得,从无求得,从无得得,从出离妄念得,从无住法得。心不住法,是名智慧,何有智慧可得?心不生妄,是名智慧,哪有智慧可得?智名为空,觅智了不可得。若以为有智慧可得,是名无明,非是智慧。无智亦无得,是名真智慧。修一切法,坐禅读经,持咒念佛,皆为歇心。心若不歇,坐禅修法,有何意义?心若有住,成佛作祖,皆是妄想,皆是着魔。愚人不知此事,以为坐禅有功,读经生智,有佛可成,有觉可悟,此是颠倒。功非坐来,智亦非外,佛是妄想,但息一切心,是名得道,是名为佛。如果你在做功课时,不知道做功课的意义,那么,你做多少功课都是枉费功夫。如果在做功课时,能借助功课而安住当下。读经时,不必求于理解经意。但能眼看舌念耳听,不打妄想;行禅时,不必求于一心不乱,只要感知脚的移动,心能安住在每一脚步上;诵咒时,不必求灵验,但能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所住;坐禅时,不必求禅定与一切境界,不住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念念无住。若能如是做功课,不必求解脱,已在解脱中。不必求开悟,已做开悟者。不必证涅槃,念念证涅槃。故做功课者,先明此理,方可用功。所言用功,无功可用,以妄遣妄,依幻离幻,幻幻俱灭,非幻现前。若幻不生,不必更执离幻之法。执幻除幻,幻妄无穷,何有终止?做功课只是为了息心离妄,无求无得。心若不生,法即不用。但有少分可求之心,回到所做功课上来。假借读经坐禅,以离妄想颠倒。莫因修法而迷法也。若迷于法,与迷五欲六尘有何区别?若妄想尘劳不断,亦不可执于不做功课,执于不调伏心,放逸四大,口说般若,将来受苦无穷,自赚无益。经云: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2021-05-16

  • 汝即文殊

    汝即文殊人们不知万法唯心,便认外境为实有。不了唯心,即认心外有佛,有文殊,有人,有物,有生,有死。若了唯心,则无复一切境界。不执境界,此智慧者,是活文殊。然此智慧亦不可得,故文殊不可得。所以文殊无相,不可以相见。文殊无言,不可以言说。文殊无知,不可以知道。若有所见,即非文殊;有所知,即是无明。经云: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故云,文殊是汝本地无明。无明不可得,故无无明也。经云,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文殊亦复如是,但有名字,自心假名,实无有法名文殊菩萨也。文殊文殊,实无文殊也。五台山无文殊,觅十方界,亦不得文殊。若达此理,文殊坐骑来汝胯下,文殊慧剑落你手里。三世诸佛被你削掉头顶,故云无见顶相;十方世界被你踏平,故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文殊大智,汝之智也,诸佛之母,非别有文殊之智。汝与文殊无二无别,有别者,自心妄想。你才起有别见,便是拔剑刺瞿昙;汝才见外文殊,便被贬至二铁围山。说你是文殊,莫执于你。若执有你可得,反成无明。若无执,文殊是你,大迦叶是你,畜牲、恶鬼、十方诸佛,一切法皆是你,大迦叶没在鸡足山。大迦叶在哪里?文殊、诸佛亦复如是,皆是你之妄想。若认少法可得,文殊则不现。若妄心不起,文殊来附你体。你之智慧是活文殊,无别文殊也。你到底是谁?你不是谁。莫说什么就着什么。你是假名,莫执着有个自己可得。你是佛,你是观音,你是阿难,你是文殊,莫执于你。如是说者,只是劝你心莫向外驰。心不外驰,亦不内找,是名智慧,亦名文殊。汝求智于文殊,甚颠倒也!如以手找手,以眼觅眼,以我觅我。汝即文殊,实无汝之外文殊也。汝一念心歇,即文殊现于目前。汝一念识心出,即智慧剑出。汝一念分别不起,即与文殊释迦携手共行。丹霞梦与六祖共游性海,傅大士梦与维摩弥陀共游,当被棒喝。若无所梦,无所见,即活丹霞,活大士,堪与祖佛共游履。莫起文殊见,莫生文殊解,是名释迦文,又名诸佛母。

    2021-05-16

  • 心无无明,便是至孝

    心无无明,才是至孝你更愿意祝福亲人,还是选择安静地生活。你选择祝福而不是完好无损地活着,是因为祝福简单,而完好无损地活着很难。如果你伤痕累累,如果你心有不安,你能祝福吗?你在祝福父母、亲人的同时,却无法摆脱烦恼和恐惧,那祝福又有什么意义?你在父亲节、母亲节到来时送给父母最好的祝福,自己却深陷无明,那祝福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你送去的不是祝福,而只是你的无明和妄想。只有一种祝福,觉悟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如果你不了解实相,你的祝福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可耻。如果你不能活的轻松、自在而解脱,你拿什么去祝福自己的亲人?你用自己的紧张、焦虑、恐惧、不安、嫉妒、贪婪、生活的压力来祝福自己的母亲吗?你用自己的抑郁、狂躁、绝望祝福世界安好吗?你用自己的妄想、昏沉、疑惑来祝福家人平安无事吗?只有一种祝福,那就是你真正的独立和觉醒。只有一种报恩,你的智慧和安宁。你们更愿意对母亲说:我爱你,而我选择忘了母亲。你有你爱你双亲的方式,那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父母想到你,无比的放心,无比的安心,那是不是更好?如果你是一位母亲,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安好,还是希望他送给你一座金山而痛苦不安。让父母知道你是一个安静的人,知道你现在很好,知道你是一个从来不找事的人,知道你是一个让很多人都恭敬而尊重的人,还有什么祝福比这更大?还有什么比送给父母这份安心更好的爱。你们更愿意送花送礼物给父母,而我选择送平安给大地,送无事给天空。你们从来在这一天都会更加地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心里充满感激之情,而我,连一念都不会想到我的父母。我知道,所有的感恩,都无法相比于我活的安好。如果你活的一点也不开心,一点也不明白,一点也不轻松,那感恩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我总是烦恼、不安、痛苦,我拿什么去报答父母。曾子临终时让身边的人看他的全身上下皮肤没有一处受伤,他说,这就是孝。身无损伤,只是小孝,心无无明,那才是至孝。人们注重仪式感,而我更看重实际。你的心在父母那里,我知道我与父母俱是幻梦。即便我知道父母想我,但是,只要他们知道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人,那才是我给父母最好的祝福。从六道家亲眷属那里醒来,那才堪为真正的祝福。人生最美好的事并不是深爱着父亲、母亲或任何一个人,也不是热爱着一件事业,而是心中不挂念任何人,也没有任何热爱的事。

    2021-05-15

  • 关于觉知的开示

    关于觉知的开示当你理解了疼痛,才会爱上疼痛。你爱上了疼痛,它就会现真身给你。它的真身是空,是不住。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当你理解了它,你就不再讨厌它。你不再讨厌它,它就会现出真实的面目:空与无住。人们不是活在觉知里,就是活在妄想里。觉知本身虽然也是妄想,但是觉知的特点是不住,以不住之觉知而离住着之妄想,是训练觉知的目的。实无觉知可得,故不可分别觉知。坛经云: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六根有见闻觉知者,即是觉知。不染万境,即不住觉知。善于分别诸法相者,觉知也。于第一义而不动,不染觉知也。故解脱非在别处,正在觉知的当下,而不住觉知。在出离妄念的当下,而又不住出离。觉悟亦复如是,见性亦复如是,非有神秘,亦无境界。触目菩提,声色无碍。烦恼来自于住着过去、未来、现在之心,念念分别,念念寻觅,念念有所住,得失不断,所以受苦。若能不住思虑和妄想,随时回到见闻觉知上来,而又不住见闻觉知,念念空寂,念念般若,念念解脱。

    2021-05-14

  • 觉悟的启蒙:觉知与疼痛

    觉悟的启蒙者:疼痛与觉知身体的每一个觉受都是我们觉悟本性的启蒙老师。每一个来到我们心上的声音、景色、感知、触受,都是把我们从头脑中叫出,喊我们回到当下的使者。身体的每一个疼痛都是一声呼唤,它呼唤我们去觉知它,感受它,理解它。当我们去觉知它,它的意义已经从单纯的疼痛变成了一个领悟,一个温柔的陪伴者。它用不带有任何评判和偏见的安静,默默地引领我们离开了妄想和烦恼。当我们发现了疼痛和觉知的意义可以帮我们解脱更深的烦恼,我们就更愿意去陪伴那些觉知和疼痛,而不是讨厌它。当我们改变了对疼痛和其他觉受的认知,它们的意义变得神奇起来。觉知的意义在于我们面对事物时有了一个愿意理解它的态度。觉知的意义可以改变我们以往对待一切事物的负面认知。比如疼痛。以往我们感知到疼痛,我们的第一念通常是厌恶、误解和讨厌,一秒钟也不想留住疼痛。因为对疼痛的看法使我们无法真正觉知到疼痛,我们不停地被疼痛的错觉引入头脑,烦燥和痛苦在这时产生。就是因为没有花哪怕再多一点的时间陪着疼痛,理解疼痛,我们误解了疼痛,错失了疼痛对我们意义。或者说,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去觉知疼痛,而不理解疼痛的实质是空,它的意义是叫我们回到真实。当我们去觉知疼痛,耐心地像带着爱意去陪伴自己卧病在床的孩子一样去陪伴疼痛,我们发现,一切都消失了,世界安静了,大脑之城空寂了,只剩下疼痛。疼痛的意义忽然间被我们发现了。它赶走了一切妄想和分别。觉悟了疼痛的意义会让我们改变对疼痛的看法。它原来是唤醒我们内部的觉性,而不是折磨我们的。它原来是帮我们离开对所有感知的评判,让我们看到实相,而不是让我们痛苦的。我们对疼痛和所有感知的误解导致了痛苦,而不是疼痛和感知本身。一旦我们对疼痛、声响、色尘、味道、触觉的认知和态度发生改变,我们理解了它们,我们将不再讨厌它、推开它,而是会爱上它,陪着它。所有的觉知,包括极度的疼痛,都是帮我们回到当下、带我们解脱的,是引领我们出离头脑和意识的迷宫的。当我们觉悟这一点,我们便不再讨厌这些感知和疼痛,我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着它们,感知它们,善待它们。当我们理解了疼痛和感知,它们的作用就完成了,它们的意义也实现了。那时,你会发现,它们早已安静地离开了我们。觉知感受和理解疼痛不是一门理论课,而是一门实践课。把握住每一次疼痛的机会,捕捉到每一个来到你心灵的使者,带着耐心和理解去陪伴它们,认识它们的真正意义,那都是你开悟的时机,也是你获得解脱的唯一时机。每一个声音,每一个景色,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气味,每一个触受,每一个觉知,每一个念头,都在把我们从头脑中叫出来,叫回当下。会修者,法法皆般若。不会修者,法法皆束缚。会修者,尘尘放光。不会修者,念念成滞。去听,去看,去闻,去感知,去觉受,跳过一切的思虑和理论,没有比这更好的修行,没有比这更快的觉悟。

    2021-05-14

  • 为自己活:独立与觉悟

    为自己活:独立与觉醒师父吉祥!昨晚有同事电话让我回重庆上班,月薪七千,当时第一念是:我要跟师父学法了生死,常住道场,我每个月有一千七的养老金够了,就拒绝了她。但通话完了第二念又感觉这工作诱惑力很大的,如果我不工作,儿子将来要钱怎么办?虽然儿子已经成家,但还是担心他将来需要我照顾。此外,如果不上班,也没有多余的钱供养师父。请问师父:若是您,您如何选择?答:我们人生中很多问题都是一个问题,很多选择都是一个选择,那就是你为谁活?你能否独立?你做什么才真正安心快乐?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也经常的面临各种选择,但是,每一次选择,我都很果断,很决绝。因为我知道什么对我最重要。我知道要为自己活。我更知道怎么选择我才会开心快乐。你的心会告诉你答案。但是注意,观念、他人的想法、自己的欲望和无明,自己对他人的依赖,无法独立,这些因素会干扰你,经常让你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自己真正想过什么生活,做什么才会开心。那该怎么办?除了听从你内心的最后选择,你还能怎么办?要么一直纠结下去,要么做出选择。你的心为了安抚它自己,它总会在最后的时候不得不做出选择。在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对你最好的情况下,选择那个让你安心的。那不是思考和判断的结果,你不得不那样选择。你的心需要那样的选择来减少痛苦。为什么选择如此艰难?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不知道为谁而活,你不知道如何做才能长久地安心。即使你的心做出了选择而暂时得到了安心,你会发现,没过多久,它又开始不安了。心又会碰到无数类似的问题,又面临同样的选择。当你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不知道要为什么而活之前,你在任何选择面前,都会徘徊、犹豫、纠结、患得患失,让心受苦。所以,在下一次选择之前,为了不再纠结,不再烦恼,你应该认真思考活着的意义和为谁而活这个问题。子女,父母,伴侣、眷属当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照顾他们,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情感上的依赖。但不是全部的责任和义务,也不是永远的依赖。你还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是照顾你自己。你还要找到你人生中更重要的永久的依赖。如果我们的一生全部放在别人身上,那谁负责过你的人生?如果你的人生出了问题,谁来解决?如果你依赖的一切都消失了,你依赖什么?当然只有你自己。但是,如果你的心思和精力全都放在别人身上,你拿什么爱自己、照顾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我看到太多的人为别人而活,最后迷失了自己而陷入绝境。那种为他人而活,并不是一种觉悟后的无我的生活,而是内心深处无明和有所依的体现。不解除这无明和有所依,你永远无法安心并照顾好自己。照顾不好自己而能帮助别人,那是不可能的。你声称为了儿子和供养师父而想去工作,你确定儿子需要你的帮助吗?你确定我需要你的供养吗?还是你自己需要这样做?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需要。如果你确实认为这样做会让你快乐,为什么会犹豫?因为那可能并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你儿子不需要你的钱财,我也不需要你的供养。那都是你此时此刻的妄想。即便我们在你身上有所求,有需要,你完全可以在任何时候加以拒绝,不论他是你最亲爱的儿子,还是你最尊重的师父。学会拒绝,这也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不会建议你如何选择,因为那是你的人生。我也几乎很少在遇到困难时求助别人。自助,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如何去做,那是我的人生课题,那是我们觉悟和究竟解脱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和经验。只有孩子,只有傻瓜,只有大大的傻瓜才会每次遇到问题都求助别人,听从别人的建议。把你人生的课题拿到自己面前,重新审视自己,认真思考为谁而活,想想这一切问题的原因是不是内心不能独立?认真思考如果不独立,是不是你永远无法真正安心和快乐。是否继续工作,这并不是你要做出的选择和考虑的问题。如何从各种所依中解脱出来,孑然独立,觉悟实相,这才是你要考虑的最重大的问题。

    2021-05-14

  • 若无妄,不需觉

    若无妄,不需觉师父好,看了你关于训练觉知的文章,你说觉知是永恒的陪伴。人死了之后,没有了觉知能力,又如何保持觉知呢?答:若无妄,则不需要觉知。以有妄故,用觉而离妄。虽用觉而离妄,却不可住着于觉。若住于觉,觉亦是妄。如果你真的在训练觉知并领悟觉知的话,当你内心中生起这个问题,你会立刻觉知到它的虚妄,而从这个问题中出离。这就是我所说的觉知的作用。觉知只是作为一个刹那即空的作用,而不是一个可以执持的实有的法。它是一个工具,而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对我们来说,你无法住在觉知上而解脱,相反,住于任何一法,都无法让我们解脱。通过刹那的觉知而让自己从对诸法的分别和心念的住着中出离,这才是觉知的意义。觉知只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工具,它本身并不是实有的法。当你没有生起妄心和烦恼时,你不须要刻意生起一个觉知。觉知是你本有的作用,所以,它随时可以被我们作为解脱的工具而使用。但它又无实质,随用随空,不可住着。所以,你永远找不到一个实有的觉知。活着与死亡,这是一个最大的妄想和错觉,以有此妄想故,需要训练觉知,来遣此意识心中对于生死的妄想。至于你如何出离对妄念的住着,你可以通过听到声音,触摸到物体,品尝到食物,感受到冷热,觉知到法空而离开妄念。你也可以通过转个念,去想其他的事情来出离妄念。当你没有妄念时,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你只是自然见闻觉知,而不住见闻觉知。如果你临终时没有妄想,就像你平时没有妄想一样,你不需要保有觉知,你也不会经历死亡。你只需要放弃一切思惟的住着,而不需要去找一个觉知。如果你认为有觉知可得,去想一个觉知,那是你的妄想、分别和执着,你会因此而轮回。觉知是一个离妄的工具,而并非结果。当你无妄时,你不需要生起觉知。若执着有觉知可得,那是一个妄想,正是识心诡计,生死之根。所以,根本不存在你问的问题,除非你在打妄想,除非你没有练习觉知,除非你不懂得通过刹那即空的觉知来泯除识心的住着。当你生起这个问题的刹那而不觉,作为谴妄的工具,你没有觉知。因为没有觉知,所以你才会频频地生起问题,而迷失在问题中。而那,才是你轮回生死的原因。生死只是那一念的住着。实无住着,所以实无生死。所以,我们并不是在死亡的时候没有觉知,而是在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一个可以停住的觉知。因为本来就没有一个拥有觉知的主体。若无我,谁觉谁知?谁生谁死?我说觉知是永恒的陪伴,那不过是以一种形容,非实有觉知可陪伴。如果你以为有觉知可得,那是妄想无明。觉知是心行,是一种智慧和实证,而非知解。不可住于觉知,不可分别觉知,不可留住觉知。若住觉知,是妄非知。因觉知而离妄,如同以火来烧木。觉起妄无,灰飞烟灭,二俱为空。空才是真实的你,无所有才是诸法的实际,不可得才是觉知的本来面目。觉知是一个方法和工具,它念念空寂,又念念生起。它从不间断,但又了不可得。它不经历生死,没有能所,不被拥有,也不属于任何。觉知不可思议,觉知不可住着,觉知不可知解,觉知不可执持。觉知是自行自证境界,默契而已。

    2021-05-12

1654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84858687888990

...

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