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苦的正途
离苦的正途居士:师父好,我现在很痛苦。答:不,应该是你曾经很快乐。居士:是的,我过去确实很快乐,但是现在不快乐了,很想回到从前。但是我现在没有了获得快乐的能力,每天心灰意冷,了无生趣,对什么都生不起兴趣。请问师父,我应该如何解除这种虚弱无力的痛苦?答:你要了解痛苦的原因。所谓“痛苦”,是相对于“快乐”的一种错觉。当你不停地追逐感官的快乐,身心透支,体力虚弱,心识上就会生起这种空虚和痛苦的感受。你得明白,快乐的代价就是痛苦。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要再追逐快乐。居士:我听您的,以后不再贪恋快乐。我现在怎么办?答:以后不再贪恋快乐,是避免更久以后的痛苦。现在痛苦,是偿还以前获得的快乐。所以,你应该从现在做起,不要再偷心不死,不要再贪恋任何快乐。居士:这个道理我也知道,但是好像我内心深处还在寻求快乐,我不甘心就这样萎靡不振下去,只是我找不到任何活着的乐趣,所以很痛苦。答:只要你还有一丝寻求快乐的心,你的痛苦就无法根治。居士: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解除痛苦的方法吗?答:有。居士:什么方法?答:追求更大的、更刺激的快乐。但同时也要准备偿还更大更久的痛苦。居士:佛经里说烦恼即菩提,诸法本来空寂,了即业障本来空。有没有好的观空的方法,顿除烦恼?答:正是因为你错解了这些话,才会受苦。居士:那这些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答:快乐与烦恼没有实质,不可住,不可停留。不仅烦恼是空,快乐也是空。真达其义者,快乐,烦恼,二俱远离。功德天,黑暗女,二俱不受。当你不再追逐幻乐,自然也没有幻苦产生。你之所以痛苦,是被虚妄的心识和念头所骗。通过坐禅,牧牛,诵经,善护念等功课来转变自己心识的习气和惯性,安住于简单,少欲,寂静的生活,饮食清淡,保证睡眠,节制身体的消耗,减少无益的社交和娱乐,降低自己各方面的需要,你的痛苦就会消失,而且会彻底根除。如果不通过修行,想用其他有为之法来消除痛苦,那只是一种麻痹和转移,无法根除痛苦。居士:您的意思是说,除了忍受现在的痛苦,进行修行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除痛苦吗?答:不要再追求新的快乐。包括想减轻痛苦的想法都不要有。通过有效的修行和功课,老老实实接受现在身心感受的一切,慢慢地消化它,不要试图消灭它。等你心甘情愿接受它,心能逐渐安住在当下,不再被妄念支配,它就会逐渐减轻,然后消失。前提是,时时看好自己的念头,不要再追求新的快乐,切莫饮鸩止渴,否则,恶性循环,无有终止。所以,在此同时,也提醒和奉劝那些还在以快乐驱逐空虚和痛苦的人,那并不是远离痛苦的良方,而是治标不治本,背道而驰。正确解脱痛苦的方法是正观痛苦的来源,转无明为智慧,远离贪嗔痴,及时止损,猛然警醒,痛改前非,着手修行,改变心性,了解实相,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三世诸佛没有一尊佛是以乐除苦,都是苦乐不求,心无所住,斯乃大乐。
2023-08-13
-
小习惯,小改变
小习惯,小改变人们都想做大事,构建大的愿景,完成大的人生目标,而不屑于做好小的事情,坚持小的习惯。做好任何事都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需要坚持,而坚持需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人们不愿意坚持一件事,或者无法坚持一件事,是给自己定的要求太高,任务太重,事情难度太大,所以很难长时间坚持做完。一开始还可以,气势足,力量多,爆发力强,还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时间久了,力量用尽,便自暴自弃,不愿再坚持下去。有一本书,叫百分之五的改变。那是一本心理辅导书,是说一个人在困境里只要心里肯改变,每天只需做出很小的努力,哪怕非常小,时间久了,整个人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做事也是一样,如果你给自己定的目标过于高大,每天的任务过多,你很难长年累月坚持下来。比如跑步。你可以从每天三分钟小跑、慢跑开始练习,只要你能坚持到一个星期,之后,你就自然而然可以跑到五分钟、七分钟,然后你可以固定在一个适中的时间和速度上,每天坚持下去。这样,你想通过跑步而锻炼身体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比如大拜。你不用一开始就拜一百拜或半个小时。开始时,你每天可以拜十分钟,拜四十个。拜上几天,如果你体力允许,你再增加到十五分钟或二十分钟,直到你找到一个适中的时间和运动量,每天坚持下去。很多人不能长期坚持大拜,是给自己定的任务太高了,比如半个小时或四十分钟。对我来说,每天十五分钟就非常好,我要的不是拜多久,而是通过拜佛,让自己的身体适当的动起来,并且在拜佛的时候,降伏自己浮躁的心和我慢心。当我给自己定的任务很小,我就愿意长时坚持下去。比如诵经。有的人每天要诵三四卷经典。时间长了,就不愿再读诵了。你可以选择每天坚持读诵一部金刚经,或半部六祖坛经,三分之一部圆觉经,四分之一部维摩诘经,时间大概在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之间。这样,你就不会累,而能长期坚持下去。比如写字。我的经验是,一开始,你可以每天只写一百个字,但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要慢,要专注,而不要去在意写的好看不好看。时间在二十分钟左右。你可以临摹,也可以直抒胸臆,完全按照自己的风格任意书写。练习书法的深层意义并不是成为一个书法家,而是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息虑忘缘,静心专注,带着觉知去把每一个字写好,让自己活在当下。比如练习瑜伽。你可以先练习一两个简单的动作,每天坚持。时间久了,再做一些稍微复杂,符合自己身体条件的动作。不要一上来就做高难度动作,或做太长时间。只要你坚持,一个开胯动作或青蛙趴的动作,都能让你的身体越来越矫健和轻松。再比如吃素,坐禅,行脚,读书等等,你都可以从很小的目标开始。吃素可以从每周一天开始。然后争取每三天吃一次素食。坐禅从每天十五分钟开始练习,直到能坐到半个小时。读书每天从二十分钟开始,每天读十页到二十页,直到能读到四十分钟。当然,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做任何事都可以达到修行的效果,通过做一些简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来进行静心养性,训练专注,提高觉知,柔和心性。朋友和同修们,希望您能找到一两件喜欢的事,每天做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坚持下来,养成习惯,循序渐进,时间久了,你会惊讶地发现,你身心的改变早就发生了。如同春雨润物,不知不觉。我们身心的健康、安宁和愉悦也在坚持做这些事的过程中越来越来明显,最终变成一股自然而然的力量。愿你我都能拥有健康良好的生活和修行习惯。人生中哪来那么多大事和辉煌?那些不过是头脑骗人离开当下画的大饼而已。做好一件件小事,养成好习惯,从小目标,小的改变开始。
2023-08-13
-
自觉修行
自觉修行修行是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时时提起正念,时时警告自己:生命无常,道业未办,应当收心摄念,努力精进,转业力为戒定慧,化烦恼为菩提,如此者,方是自己真正善知识。师父再好,善知识再慈悲,诸佛再有智慧,也度不了懒惰放逸,不肯自觉修行的人。修行要靠自觉,自觉才是道人最宝贵的品质。自觉是主动放舍世间享乐,主动用功,主动修行的一种觉悟和能力。对自己要做的事目标明确,态度坚决,方法清楚,充满信心,是名自觉。围绕着核心的具体的事情,每天都做一些,持续进步,循序渐进,从不懈怠,是每一个自觉者所行。自觉是内驱动力,时刻不忘记目标,时刻不忘记努力。修行除了自觉,谁能经常督促你、提醒你、砥砺你、鞭策你、打磨你?没有人。只有自己带动自己,那才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才是自我解脱最大的保障。无论在寺在家,修行都要自己做自己的监院,自己做自己的维那,自己做自己的护法,自己做自己的教授师,自己做自己的阿阇黎,自己做自己的证明师,自己做自己的和尚。自觉远离五欲六尘,自觉减少营营造作,自觉断除贪嗔痴三毒,自觉亲近诸善知识,自觉用功老实修行。自觉诵经,自觉坐禅,自觉阅读经论,自觉做务劳作。自觉息虑忘缘,自觉持戒精进,自觉看破世间如梦如幻,自觉成办一切助道之法。此事除己之外,无人能替。修行除了亲力亲为,谁能为你保证?修行之人,若无自觉心,犹如车无马,箭无弦,懒散放逸,一事无成。培养自觉心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安住当下做起,从走好路,吃好饭,说好话,拿好东西,关好门做起。从每日按时起床、睡觉、诵经、坐禅开始。修行就怕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自觉持续用功,干干这,玩玩那,将此一生糊里糊涂荒废过去。将他一期大好人生,白白浪费。明白修行的道理,做好修行的功课,每天自觉做这一切事,修行即如同骑牛归家,不至而止。诸同修,你在自觉修行吗?还是经常要靠别人鼓励,靠师父提醒,靠同修督促?若那样,离道远也。古人云:迷时师度,悟后自度。自度者,即自觉修行也。
2023-08-06
-
改过之法,实修之道
改过之法,实修之道师父好,看到您文章里经常提到,修行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过失。请师父具体开示,要经常反思哪方面的过失,才能更快入道?又佛经说无我无人,既然无我无人,为何祖师又说,常自见己过,才能入道?见自己过失,不还是有我吗?答:学人当常反思自己是否还有贪、嗔、痴、慢、疑、嫉妒等心,是否还有杀生、偷盗、邪淫、恶口、两舌、绮语、邪见等不善之行,是否还不孝父母,不重师长,不敬他人,是否还见别人不是,是否还随意指责批评别人等种种行为。首先反思,自己还有没有贪心。于诸顺境、财色名食睡,还有没有贪爱取着之心。若有,当勤觉察,精进修行,殷勤忏悔,当少欲知足,于一切贪爱之境,常知其幻,不取不着。第二反思,自己还有没有嗔心。于诸逆境、怨怼之人、不合己意的否定和批评是否还有嗔恨之心。若有,当勤觉察之,精进修行,诚心忏悔,当起大慈之心,悟人法空,努力改之。第三反思,自己还有没有迷惑颠倒之时,还有没有愚痴呆滞的时候,还有没有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糊涂混乱之时。若有,当勤觉察之,常诵经典,广学多闻,诚心忏悔,提升心智。第四反思,自己是否还有贡高我慢,是否还自以为是,轻慢他人。若心中还有我慢,则常于佛像前礼佛忏悔,观诸佛功德,见自己无知,起平等观智,消除我慢。第五反思,自己是都还对佛法僧有疑,对善知识有疑,对自己的亲人有疑。若心中经常起疑,当时常反照此疑来自何处,有无实体,毕竟是何物?正起疑时,精进用功,观疑性空,则疑心自除。第六,反思自己是否还有嫉妒之心。若心中对同修、兄弟姐妹、同事,乃至陌生人,经常怀有嫉妒之心。当勤觉察,殷勤忏悔,当起同体大悲之心,好归他人,恶向自己。嫉妒便可逐渐消除。第七,反思自己身口意是否还有不善?是否常常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若有之,当殷勤忏悔,坐禅经行,独处牧牛,读诵经典,提高觉知,远离此诸恶行。第八,反思自己是否不孝父母,不敬他人。若有,当于父母身边勤加侍奉,柔和软语,尊重爱戴。对他人要普行恭敬,不得轻慢。视一切众生如同佛菩萨。第九,反思自己是否常见他人不是,而不见自己不是。常说他人,不反思自己。若有,当勤觉察之,时时反观,多坐禅,多礼拜,多忏悔,精进修行,不见他非。第十,反思自己是否还有邪知邪见,是否真正彻悟本性,修行圆满。若心中于法不彻,于理不明,于心不识,当勤忏悔,读经看论,亲近善知识,识自本心,达诸佛理,荡除邪见。以上略说修行人应常反思自己的种种过失,有则改之,无则不令再犯。若繁说,则无穷无尽。愿诸同修,善思念之。古人云:深深拨,有些子。没有,只怕拨的不深。六祖大师说: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有人大言不惭,自称无过,不须改也。只此自称无过,我执我相毕露,过已显矣。真无过者,不言无过。言无过者,早是过矣。如须菩提言,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圣人尚不敢自称无过,更何况凡夫俗子,妄言无过,是大罪过。众生学法,只爱口说,贪图空想,见他非易,见己过难。不愿实践,不务实修,沉迷空理,犹如说食不饱。有人言,无我无人,何来过失?却不知见自己过失,正是无我无人之真实功夫。若不见自己过失,如何去除我执?如何觉悟无我?可见,真正的无过与无我,不是口上说来、意识知解,而是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而达到真正的无过,实现无我。学法应当务实,行得一寸,胜过说得一尺。莫只图口快,只见他人不是,看不到自己烦恼恶习如须弥山,未动丝毫,却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六祖大师云:改过常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正视自己的过失,勇于改变自己的过失,方是修行正途。常常反思,老实改过,才不辜负自己法身,不枉受轮回之苦。觉悟之道无他,但见自己过失。解脱之道不难,但能改过即得。
2023-08-06
-
不怨人,诸佛之秘钥
不怨人,道人珍宝,诸佛密钥百病从怨起,诸苦从恨生。嗔心,怨心,指责,批评等心最伤精神,是修道者第一之戒。所有的疾病都来自内在的不善之心,内为因,外为缘,故有和合之病。内心若无怨恨、毒害之意,外缘只伤其表,难伤其里。一直认为是别人错了,怨恨藏于心中,一直不能原谅别人,对身心是最大的消耗和分裂。长期以此,身心不知不觉遭受自己恶念的毒害,所有疾病都跟此怨恨有关。不怨人,看自己,是安乐之宝,平安之符。经常反思是自己错了,改变自己向外找原因的习气,反过来回向自己,则心性逐渐柔软、内敛,怨就不发于心,诚自内出,对身心则是一种滋养和收摄,身心自然康泰,诸病不侵。所以六祖常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古人常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勿论人非。又云:吾日三省吾身。古之圣贤,皆以反观自心为修道之要务。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即是观自己,莫观别人,莫怨别人。此一句,道尽一切修行之关键。又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者,深刻反省,常常反观。六祖说:学道常于自性观,即是行深般若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色者,我慢,受者,贪爱,想者,妄想,行者,恶行,识者,恶念。此五蕴实质,从无明起,从怨恨生,从迷境有。以妄见人我,故有对立,五毒怨起。若能时常反观自己,深入观察,常见己过,则此五蕴怨毒自然不生,是则名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故学法之人,坐禅及一切时中,当常思过往所行,待人接物是否有怨人之心,是否经常见别人过失。心中是否还有不能原谅的人事物。若有,应诚心忏悔,乃至发大誓愿,痛改前非,化解怨气。不是表面上做忏悔的形式,而是静下心来,泯除所有怨恨和指责之意,将心收回来,融在一片柔和大化之中,好好做一番内省治愈的功课。若能日日如此,常观自己,则正心诚意的功夫自然增长,不但心性愈来愈平和,身体的众病也会消除。诸同修,真修行是做内观,自省,改过的功夫,而不是执迷知解道理,或做其他表面上的功课。做所有的功课都是为了让我们安静下来,看到自己的用心,改变自己的用心,常观自己的不是,不再怨天尤人。什么是开悟?开始反思自己的不是,就是开悟。什么是见性?开始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再分别外境人我是非,离一切相,即是见性。古人所说所行,我们经常做奇特想。而事实上,佛祖教言平实无奇,只是我们错会,做玄妙想。以错会故,不去践行,故与道转行转远。六祖说,常自见己过,即与道相当。愿我们不仅常忆此语,更当常行此语,践行古人言教,自然解脱身心诸苦,吉祥如意。
2023-08-06
-
认知决定世界
认知决定世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矛盾,那就是观念的矛盾。接受更多的观念,你会接受更多故事和人生。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战争,那就是认知的战争。打破认知的屏障,接受新的认知,这世界上将不会再有战争。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隔阂,那就是思想的隔阂。质疑思想的真实性,允许各种思想的存在,世界就不再有冷漠与墙壁。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冲突,那就是见解的冲突。放下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的见解,所有的冲突都会化为友好。你与别人所有的不快都建立在对事物的认知不同上。不能理解和认同对方的观念,是一切对立和敌视的根源。你对别人所有的否定,都建立在你无法接纳对方的行为、思想和观念,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本来很友好的你们,忽然犹如仇敌。当你想要反对什么,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你的反对就不那么强烈,甚至还会理解他。当你要批评什么,请反思一下,你真的了解事情的真相?你确信对方做的是错的吗?你的观念、认知、角度和思想构成了你的世界,你的界限和你的维度。如果你允许自己的观念,那么,也试着接纳其他人的观念。有什么样认知,就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就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三恶道并不是外在的,贪嗔痴即是三恶道。天堂极乐也非外在,心地无非、无乱、无痴,即是天堂和极乐。你的世界是由你内在的投射建造的,而不是由城市、小区、街道、花园和人组成。生活在同一个小区里的人,有的人在地狱,有的人在天堂。一个球,左半边是黑色,右半边是白色。站在左右两边的人坚信自己看到的颜色是对的,并因此而争吵起来。当他们发现,对方看到的颜色并没有错,只是因为自己站的角度而误解了对方,他们发现自己很愚蠢,居然坚信着一个假象而从未怀疑过自己。你有多少时候只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看世界,看他人,评判世界,评判他人?你有多少时候是在盲人摸象?你有多少时候因为看到了什么而自己在那里编织故事?如果你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你看到的永远是片面和狭隘的。如果你只用自己的观念看事情,你看到的只是善恶是非对错,你无法看到圆满。打破固有和陈腐的观念,用更广阔的视角,更高的认知去看待别人,你会看到一个个新颖而美丽的人。角度有了变化,认知有了提升,思想有了灵动,你的世界才会变化,你的人生才会丰富,你与他人的共鸣才会更加精彩。所有的痛苦都是观念带给你的。观念变了,痛苦就会消失。所有的分裂和对立都是思想和知见的差异造成。提升认知,了解实相,再看事物,无不圆满,无不究竟。再看人,无不可爱,无不绝妙。
2023-08-06
-
什么是爱自己
什么是爱自己并不是给自己花很多钱才是爱自己,爱自己是让自己减少欲望,不做物欲和虚荣的奴隶。并不是买高级化妆品,食用贵重养生品就是爱自己,心地纯净,简衣素食,感恩知足,那才是爱自己。并不是到处旅游,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才是爱自己。找一个地方休息下来,静观万法如梦,不再随物流转,那才是爱自己。不停地追逐感官的刺激,那不是爱自己,而是毁掉自己。真爱自己的人,了解自己的本性,放慢生活的节奏,宁静淡泊,心不附物,那才是爱自己。放逸、造作、追求生灭的价值和意义,那不是爱自己。静下心来,了解诸法实相,悟人法无我,那才是真正的爱自己。别人都在识心的波动中颠簸躁动,你歇下来,在寂静中安住平淡的生活,不再被识心所奴役,那才是最爱自己。最爱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会伤害自己,什么才是对自己有利。追求五欲,那是愚人爱自己的方式。不染六尘,那才是智者爱自己的方式。消耗身体,尽情享受生活,那是疯子爱自己的方式。自律守身,深居简出,栖心寂寞,那是觉者爱自己的方式。贪慕虚荣,聚众娱乐,歌舞升平,那是无明者爱自己的方式。不求名利,独处无依,坐禅诵经,那是觉醒者爱自己的方式。朋友,你爱自己吗?你是怎么爱自己的?爱自己,却让自己受苦,这是愚痴之爱,可悲之爱。爱自己,应当让自己远离危险,不被烦恼所噬,解脱诸苦。如是爱者,才是真爱自己。爱自己是你一生唯一的责任。没有人能真正爱你,或者替你来爱自己。爱自己,是你的本分、天职、要务。只有你自己是自己的桥梁、渡船和守护者。你可以不爱任何人,但唯独不能不爱自己。爱自己,需要清醒过来,需要安静下来,需要反思和觉悟。不觉悟,能爱自己,无有是处。爱自己,是改变那些让你受苦的习惯,改变那些让你不安的行为,改变那些让你不快乐的观念。知道什么是真正爱自己,努力践行,自己才会变得越来越好。自己好了,不再受苦,不再惶恐,不再不安,那才是爱自己。
2023-08-06
-
静心铭
静心铭愚人逃境以安心,心静才是道人亭。常读此篇静心铭,不需换他南北境。静能生幽兰,静可起山谷。静能造凉棚,静能淌流泉。若人心得静,大地一时平。心静境自宁,心静诸法净。静者能生光,静者万虑亡。静是法王根,静是万相主。静心以澡浴,静生诸神通。心若静者,处暑天而不热,在炎夏而不烦;宅三伏而清凉,于当阳而不炙。心若得静,居山谷而不寂,卧闹市而不乱。混人群而不杂,离物外而不孤。在在处处,恒常安乐;于一切时,不骄不慢。一颗安静的心,千金难买,万劫难求。一颗安静的心,无拘无绊,万般不换。一颗安静的心,不染万境,久久习成;一颗安静的心,历经幻境,知水中月。心安静下来,诸苦自息,诸恼自灭,诸邪自远,诸难自消。心安静下来,诸兽见之不惊,诸天见之恭敬。贪嗔痴渐薄;狂慢疑渐消。心安静下来,即便身居红尘,出入街市,也是山水人家,世外桃源。心安静下来,就算一间陋室,家徒四壁,也是满屋福祉,蓬荜光华。心静,无关形式、动静、相貌、作为,只关乎心安与否。心若安之,行亦静,坐亦静,起亦静,卧亦静,独亦静,众亦静,作亦静,止亦静。扫地搬运亦静,出言吐气亦静,与众交流亦静,室中独坐亦静,七月流火亦静,寒风刺骨亦静。心静,世界静;心静,佛国生。心静,只因见到世界是心识的影像,万般如幻;心静,那是心识转所依,不再认奴作主。悟万法唯识,心不附物,心自安静。悟唯心无境,境即成心,心自安宁。做一个安静的人,悟一颗安静的心,成一道安静的光。
2023-08-06
-
无聊的真实面目
无聊的真实面目每个人都有无聊的时候,而且会有大量的无聊的时间。当你无聊的时候,你应该坐下来休息,让头脑歇下来,而不是去找刺激头脑和消耗身体的事去做。无聊是身体和念头给我们发送的一个宝贵的信号,它告诉我们,你需要休息了,你需要停下来陪伴“无聊”了,你需要坐下来了解并观察“无聊”的真实面目了。只可惜,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理解这个信号,而是错过了它,以为它需要持续的刺激和快乐,却不知,持续的快乐是对身体和心神最大的消耗与伤害。你又感到无聊了吗?如果是的,请放下正想做的事,放下影视、音乐、饮食、闲谈、四处闲逛、与人聚会以及任何娱乐活动,请坐下来,睁眼或闭眼都可以,请静静地与“无聊”在一起,好好地陪着它,好好地认识它。无聊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聊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它一次次地来找我们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你将永远被“无聊”所惑,而永远被动地“无聊”下去。当你能够坐下来,每次坐三十到四十分钟,一次,两次,三次地坐下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与你关系最亲密的并不是任何人或事,而是无聊。可是你却忽视了它。你成年累月地厌恶它,总是用一些替代物来驱赶它,压制它,消灭它。你越是压制它,驱赶它,它越会潜藏在你的意识深处,与你死死地粘在一起。除非有一天,你愿意正视它,陪伴它,了解它,与它为友,那时,你才发现,无聊——也即寂寞,那是上天的礼物,诸佛常处的地方,是世间最美的存在。世人以生灭感受为乐,诸佛以寂灭平淡为乐。请觉悟无聊的真正意义吧!接受无聊,陪伴无聊,享受无聊。不要再畏惧它或推开它。所有的修行都指向无聊,所有的觉悟都指向寂灭。无聊的真正面目是安宁、清净、自在、无苦。怎样与无聊相伴?你只需要安静地坐下来陪着它。你只需要安静地走在任何一条小路上。你只需要坐下来诵一部金刚经或任何经典。你只需要站在那里听听鸟叫或蝉鸣。你只需要坐在窗边看着大街上车来人往。你只需要在公园里或湖边独自散步。你也可以专注地洗衣服、擦地、剥菜、洗米。你可以安心地做好任何一件小事。这些都是陪伴无聊,也即陪伴你自己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多独处,减少所依,不染六尘,你会越来越喜欢无聊。认识无聊吧,它没那么无聊,它才是最有意思的。你即无聊,无聊即你。无聊是你的本来面目,不要再推开它,或者寻找别的东西来替代它。它是不可替代的,你终将要与它在一起。
2023-07-10
-
如何从精神内耗中解脱
如何从精神内耗中解脱居士问:顶礼师父。最近我做了一件自认为正确的事,却遭到了身边亲人和朋友的严厉指责,让自己万分痛苦。与他们争辩很累,也没办法向他们解释,就是自己内心想做一件事,却得不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相反,却遭来种种非议。时间长了,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感受到了“精神内耗”和“自我否定”带来的抑郁,毕竟他们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我又不能完全不在乎他们的想法。请问师父,要如何面对这些评价和心里频频生起的挫败感?答:被自己最在意的人否定,似乎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但这仍不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是不了解实相,把自己和他人当成真实的,把别人的评价当成真实的。这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其他所有痛苦都与此有关。为什么会有精神内耗?是因为相信了自己的念头,那些批评看似来自他人,其实是来自自己。他人的指责引起了内在自我的强烈共鸣,导致自己也在强烈地谴责和怀疑自己。这种连续地否定自己,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巨大的消耗和痛苦之中而无法自拔。如何避免精神内耗和自我否定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了达万境唯心,离心无境。永远不要去关注任何人,因为任何你关注的对象都并不真实存在,而那,仅仅是你的念头和妄想。觉悟到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在的人在与你对立,也没有来自外在的评价,这是解脱烦恼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这需要深入的修行。只要坐在那里心不妄动,通过坐禅、诵经、行禅、牧牛等方式来练习息虑忘缘,不要相信你的念头,就不会有任何东西能伤害到你。所有伤害到你的,并不是外在的攻击,而是你对那些攻击的认同和回应,是你自己停不下来的念头。你回应了那些评判,就接受了那些伤害。而评判你的人可能早就忘记了对你攻击,你自己却还在那里不停地舔舐自己的念头带给自己的伤口。你不回应那些评判,那些东西就留在了评价者那里。不管对方是否一直关注评价你,那些评价都不属于你。何以息谤?无辩。辩,则是伙同对方攻击自己。何以止怨?不争。争,则是联合对方消耗自己。所有抑郁症、焦虑症、心理疾病患者都是相信了自己的念头,不停地用一种无休止的否定来消耗着自己身心的能量,直至耗尽为止。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心念,但是却可以控制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念头,质疑自我的真实存在。当你不再相信念头,也不再相信自己的真实性,心念对你就无能为力。不管那是些什么样的念头,就算是极其疯狂和可怕的念头,当你照破它的实质,它们将仅仅是一些念头而已,就像云一样,不管是白云还是乌云,在心的天空中飘来飘去,丝毫影响不到虚空。一个没有经过训练和转化的心是很难质疑念头、看破念头、出离念头的。是念头伤害的我们,包括所有抑郁症患者、地狱众生以及所有正在经历巨大痛苦的人,无一不是自我念头的受害者。认识到心并没有一个自我,念头也没有任何实质,不要住在念头里,你就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包容和安全,那就是真实的力量,无所有的力量,空的力量。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