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辜负自己
不辜负自己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真正救度你。佛也无法救度任何人。当一个人开始向内,不再寻求外在的救度,佛陀来到了他的心里。佛是自心,度是自度,觉须自觉。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真正关心你是否能出离生死轮回。但向自心深省觉,不向诸圣求解脱。你以为佛菩萨会关心你,会帮助你解脱,那是你的妄想。你自己是你唯一的佛菩萨。阿难自以为是佛陀的弟弟,佛陀可以惠其三昧,不修行而得开悟,仅凭多闻而得解脱,直到佛陀涅槃,阿难也没开悟。最后还是自己用功,老老实实实修,方乃成就。迷时佛度,悟后自度。迷时凭师,悟后靠己。佛不度众生,众生自性自度。你不想救你自己,渴望你之外的佛菩萨救度你,你没救了。你不想解脱,渴望有一种外在的力量能帮你解脱,你死定了。没有心外的佛,心外的菩萨,心外的法,心外的救度者。没有人可以真正帮助到你,如果你不想为自己负责,不爱惜你自己。一个人再爱你,有超能力,也无法替你修行、觉悟和解脱。了解你自己,照顾好你自己,不让自己受苦,只有你自己可以为你做这些事。不要去关注任何人,所有向外的关注都会让你忘失最重要的一件事:觉悟你自己。除了你自己的生命状态,你无法确定任何人的生命状态。除了掌控你自己的命运,你无法替任何人分担他的无明。除了对你自己负责,爱惜你自己外,你无法为任何人负责,你无法真正爱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度,没有人可以真正救度你,你也救度不了任何人。欺骗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不爱自己,不直面自己的问题,却去关注其他,是世间最可悲,最愚痴,最可怜的事。所以,把所有的精力收回到自己这里,关注你自己,认识你自己,那是觉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管你羡慕谁,崇拜谁,敬重谁,爱慕谁,都无法代替你自己的觉醒和解脱。无论你多么爱你的老公、妻子、父母、孩子、恋人,那都不比爱你自己更重要。宁可负人,不可负己。不负自己,即不负一切人。自信,自律,自修,自学,自爱,自重,自省,自觉,自证,自在,这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完成。自爱,自救,自度,自除习气,自断无明,自转所依,自悟自修,自证解脱,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替你做这些事。若不觉悟,轮回受苦,无穷无尽,没有人替代你。爱你自己,觉悟法身,那才是你人生唯一的大事和最重大的责任。不要去关注羡慕任何人、任何事,没有什么比觉悟自心更尊贵更重大的事,世间没有任何成就大于觉悟自心。照顾好自己的念头,断除一切习气,好好爱自己,觉悟诸法实相,活在常乐我净中,便是世间至尊至贵。了却今生须努力,谁能累劫受余殃!
2025-05-16
-
常随众
常随众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不仅佛陀有常随众,你也有常随众。一切众生皆有常随众。所谓常随,时时不离,处处不离,恒常不离,乃谓常随。佛陀与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若据相上而论,皆已灭度,相互舍离,非是常随。若论真正常随,需见本性,识得一体法身,了自性三宝。什么是佛陀?什么是常随,什么是众?如何是千二百五十?自心佛性是名佛陀,性常随缘显现,随现随空,随空随现,是名常随。随缘显现而变化多端,不拘一格,是名为众。自性具足智慧功德,无量神通妙用,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诸法,乃名千二百五十。虽有如是常随之众,不见其形,无主无客,无能无所,无自无他,能随所随,俱不可得,是名正法住世。古人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作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此常随众之最好诠释。又,真如自性起念,念不离性,性不离念,是名常随众。心常随顺念头,不与念头对抗,知念性空,任其起灭,不对治,不驱遣,是名常随众。随顺世间,不与物违,会万物为一心,了诸法如梦幻,于一切境,不评判,不取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名常随众。身不离心,心不离身,身心一如,性相不二,是名常随佛学。身到哪儿,心便到哪儿。身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心常在身,身常在心,是名佛陀与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时中,心不外驰,才起外游之心,便自回来,是名僧宝常住世间。日用动静,才起佛见、法见、僧见,才起凡圣见,才起烦恼见、菩提见、涅槃见、才起迷悟见,便自觉了,不随见转,是名敷座而坐。遇一切人事,心不逐境,亦不厌离,不厌生死,不爱涅槃,随诸法性,任缘不任己,常怀慈悲,普施一切,是名随佛出世。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直用本心,不更立名。唯断取着,不断作用。念念不愚,处处自在,是名佛常住世间。若能如是信解,如是而行,是名常随自性佛学,常随自性佛行,常见自性功德,常随自心佛示现世间,优游自在,脚踩莲花,处常寂光。是名自性三宝,常在世间,无不现时。
2025-05-16
-
开悟和见性
开悟和见性开悟和见性是一回事,有人把它们讲得非常玄妙,而事实上,它们是世间最容易的事,最平常的事,最普通的事。关于开悟和见性,如果你的认知错了,你修行一生,甚至多生多劫,也无法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轮回。开悟和见性是对了达于实相,自证于解脱,断除于无明的形容。开悟见性如此简单,简单到完全超出了你的理解和认知。简单到你本已在开悟中都不知道。之所以不开悟,是因为你还在找开悟,还在等待开悟,你误以为自己没有开悟。就像你已经是自己,却还在找自己。当你找自己时,你丢了;当你停下来不再找自己,你找到了自己。开悟和见性是众生的本来状态,是法尔如是,是天经地义,是没办法不开悟和不见性。只是众生不知道自己终日所思所想,所用所行,一切都是性在作用,都在开悟中,都在默契见性,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在主宰这一切。以为别有法开悟,别有法修行,别有法见性,别有法成佛。不知心即是悟,心即是修,心即是见性,心即是成佛。心呈现什么,什么就是开悟。心作用什么,什么就是见性。心不追逐于自己,就是解脱;心不缠缚于自己,就是涅槃。不可于作用与呈现上更安一念开悟和见性想或不悟与不见性想。奇哉!原来我们看色闻声的当下,正说话的时候,正回头的时候,正起身的时候,正喝茶的时候,正走路的时候,正吃饭的时候,甚至正睡觉的时候,正打妄想的时候,就开悟了,就见性了。原来打个哈欠就开悟了!笑一笑就开悟了,低头正沉思的时候就开悟了,而无关你笑什么,沉思什么。原来没起开不开悟的念和见不见性想的时候就在开悟见性中。当你去想为什么那是开悟和见性的时候,你又当面错过了开悟和见性。当你去定义和知解看色和闻声就是开悟的时候,你已错过了开悟。你一念进入头脑意识并住着于此,你把开悟盖上了。你只能经历开悟,无法留住开悟。你只能放过开悟,不可住于开悟。无论你如何定义开悟,你都不得不错过开悟。问:如何见性?答:正问时即是见性。问:为何我不见?答:见与不见,都是见性。问:如何确知我已见性?答:不须确知,即是见性。若欲确知,即是妄想。本在悟中,不须确认,如同手自是手,不须找手。若找于手,永不见手。问:悟后还可修证否?答:非关修与不修,任运而行,但无染着。问:如何是染着?答:即是染着。六祖大师说: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洞山禅师说: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不作见性想,即处处得逢性。若作见性想,即不见性。此是诸佛祖师开悟见性法门,一道清流,纯一无杂,无上甘露,最上教诲,唯一法印,悟之即入道,行之即成佛。奇哉!原来肉眼可以见性,耳朵可以见性,鼻子可以见性,舌头可以见性,身体可以见性,意识可以见性。原来肉眼即是佛眼,识心即是智慧,父母所生身即是法身!原来众生即是见性,非离众生别有见性。原来见性是众生本分事,是本来事,是日常事,是最平凡、简单、容易的事。原来正迷时即是开悟,正起疑情时即是开悟,正问问题时即是开悟,正起贪嗔痴时即是开悟,正不知不觉时即是开悟。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经云: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虽一切时皆是开悟,不可住于开悟想。若住于开悟想,是名妄想,假名迷失。真实之中,都无如是事。关于开悟和见性,你还有疑惑和误解吗?若还有疑,回心反思,正疑的又是个什么?莫错过!莫住着!你还会再寻找开悟和见性吗?你正寻找时,停下来反问自己,正找的又是个什么?莫错过!莫住着!
2025-05-16
-
关于轮回
关于轮回经常有人问我,到底有没有轮回?轮回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同一屋檐下的人,有的人已经出离了轮回,有的人还在轮回之中。如果问问题的人当下还不了解实相,完全不清楚有没有轮回,不知道万法唯心所现,非有非无。对于这个人,在他没有完全证悟诸法实相前,轮回是一直存在的。如果他现在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执着于自我,并因此而受种种苦。这一念无明和受苦的心会一直重复不断,这就是轮回。一旦他了达诸法实相,并且拥有了解脱生死无明的力量,轮回则在他的世界消失。古人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当你不觉悟时,六道轮回历历在目,清清楚楚,真实不虚。犹如正在梦境中,一切发生,何曾是假?当你开悟见性,证得无生,不仅六道空寂,乃至十法界亦不可得。这时,轮回和生死对心体来说,只是一个梦影,而觉悟者已经完全从这个梦影中影来。那梦中的一切,又何曾是真?经云: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所以,对于觉悟的成就者来说,轮回与非轮回,都是一念妄想,本来没有。以心无所住故,一切法皆不可得。而对未实证解脱的凡夫来说,轮回明明是有,怎能妄言没有轮回!圆觉经云: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又云: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轮回是怎么产生的?轮回由一念妄想和无明产生,本来是妄,并非真实。以妄想故,念念不知,妄认四大为身相,妄认六识为自心相,取着自心幻境,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明轮转生死。如何出离轮回?识自本心,悟自本性实无少法可得。了达轮回从一念妄想生,本来不实,心不住法,念念熏习,不取自心境界。依照佛所说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方法,长时熏修,转识成智,永断生死无明习气,方出轮回。有学人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通达无明本空,轮回是幻,六道虚妄,不需修习,即免轮回。此乃大错,于解脱心存侥幸,误人慧命,令入三途,罪过甚重,不可不惧。经云:理虽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古人云:顿悟本性,与佛无殊。无始习气,难卒顿除。故依悟而修,渐熏功成。长养圣胎,久久成圣。虽明实相,若不修习,其力未充,遇生死境,依过去无始习气,着境取相,仍旧轮转,受诸苦痛。不可不慎!故知轮回于未悟未证凡夫份上,真实是有,学法之人,不可错信邪见,堕断灭空,拨无因果,未证实相,妄言无轮回。若不修行,不转所依,临命终时,随业轮转三途,受苦无穷,无人能救,悔之晚矣。欲免轮回,当珍惜生命,努力精进,信佛所言,深入修行,了达实相,实证解脱,乃永出轮回,方是究竟。
2025-05-16
-
礼本折慢幢
礼本折慢幢修行人第一障碍即是我慢心。心存我慢,是最大障道因缘。古人云:法水不流慢心田。以有我慢故,于善知识前不得受法。许多学法之人,心存我慢,或于善知识前恃己所能而心存骄慢,不能信受善知识教法;或于众人前,傲己所能,轻视末学,不能折服自我,与道相乖,而不自知,纵有多闻智慧,总不成道。 真性无我,以有我之心求道学法,犹如煮沙成饭,永不可得。六祖大师云:若轻人,有无量罪。法达禅师去见六祖,礼拜时头不至地。六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法达说: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六祖说: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修行人学法亲近善知识,先须除却心中我慢、观念和知见,具足恭敬心,降服自尊心,方可求法。善知识若见学人心有我慢,一定会严厉指出,因为此乃修行大忌。若心存傲慢,就算学习再多佛法知见,我相不除,空有道理,不得解脱。六祖大师说: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永嘉大师来见六祖,振锡而立。六祖大师说: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永嘉只是外现我慢,实则为法而来,非实有慢心。古人求法,不管是何方大德,只要来善知识处拜见,先要伏下我慢心,顶礼善知识。虽然永嘉大师一开始没有礼拜,但是几番对话之后,纵然在禅机智慧上并未输却六祖,以世间礼仪来说,他还是具足威仪,恭恭敬敬礼拜六祖。此是求法之人必须要具备的恭敬心。修行既不能拘泥于威仪细行,也要在细节处看到自己的真功夫。礼拜本身不仅仅是尊师重法的一种形式,更是降服我慢的一种方式。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见到四众,会一一礼拜,并告诉对方,我不轻视于你。这种恭敬心正是去除我相和我执最好的修行方式。六祖一直告诉大众要普行恭敬。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每件事、每个细节都可以修恭敬心。会修行者,只修此恭敬心,即能成就无上佛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便是礼敬诸佛。诸佛者,一切众生是。行于恭敬,才是真修行。行于尊重,才是大智慧。礼敬他人,才是真功德。若轻慢人,有无量罪。阅读三藏十二部,讲法天花乱坠,证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恭敬他人之心。佛法智慧、功夫、功德,无不从恭敬中来。自古以来,得道之人,无不从恭敬中生一切慈悲智慧解脱三昧。恭敬即是一体,一体即是实相。不行恭敬,能得一体者,无有是处。佛法的道理和知见可能三五月,三五年就学会了,恭敬他人,真正去除我执,是我们一辈子的修行和功课。学法之人到善知识面前求法,要经得起师父棒喝与责骂,不论师父如何教训呵斥,都不得反驳辩解,更不可心生怨恨。若违逆师父,要及时反省,求哀忏悔,否则与善知识因缘当面错过。永嘉大师云:应当博问先知,伏膺诚恳,执掌屈膝,整仪端容。晓夜忘疲,始终虔仰。折挫身口,蠲矜怠慢。不顾形骸,专精至道者,可谓澄神方寸矣。学人恭敬礼拜善知识,并不是善知识需要你的恭敬和礼拜,而是学人自己需要恭敬和礼拜来折服自己心中的我慢。故修一分恭敬,去一分我执,少一分无明,灭一分我见,得一分清凉,享一分柔软,证一分解脱。修十分恭敬,少十分我执,去十分无明,灭全部我见,得十分清凉,享十分柔软,证十分解脱。恭敬别人,不是迷于别人,高推别人,崇拜别人,重视别人,而是降低自我,降服我相,捐除我执,去除我见。尊重,礼拜,恭敬,是所有人的必修课。让我们在普行恭敬中亲证佛法的智慧和解脱,而不是在语言文字中议论高超的道理和知见。让我们在恭敬心中共享一心的平等,而不是在争论中被自我耍得团团转。
2025-05-06
-
躺卧歌
躺卧歌有人打坐数息,有人诵经明理。有人布施修福,有人放生养慈。我无一事可练,最爱床上卧倒。我无一法可修,平生最爱床榻。一天数度上炕,不管上午下午。有时闭目养神,有时睁眼望窗。不论昏沉打盹,管它无计做梦。事来即起应对,事完重新躺下。众人这里那里,休骗和尚下床。长伸两脚躺平,舒服最好倒着。春来右卧听雨,夏来仰卧吹风。秋来似猫蜷缩,冬来棉被紧捂。世间忙忙碌碌,不知毕竟空花。人人来来去去,总被妄情牵引。谁能床上一躺,顿断三世因缘。不劳东参西学,只要妄心休歇。休逞口舌技能,只论妄心不起。卧倒最为合道,道人最喜躺卧。净名示疾寝卧,劝令众生休息。室内空诸所有,所剩唯有一床。躺须躺得彻底,不可身躺心忙。一切劳苦虚受,只因心有所求。一朝明了实相,诸缘不再缠绕。偷心未能断尽,总要下床奔驰。一旦彻底死心,平生只剩躺着。莫嫌躺平消沉,此中别有妙趣。诸佛寂灭为乐,无苦无乐乃常。牛马不知休息,所以披枷带锁。六根骗汝驰走,徒诳眼识手脚。到头竹篮打水,终是水中捞月。不仅一法不得,反而业力熏成。不是做了便了,将来总要受殃。善恶之业不亡,自心自作自受。众生不达实相,绝难撒手躺下。唯有过量之人,呼呼鼾声不断。心中无事牵绊,才能逍遥作仙。一功不施天成,无汝用心之处。如漂不系之舟,任尔东流西流。
2025-05-06
-
你担心的事永远不会发生
你担心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师父好,我今年五十五岁了,独身,身体不太好,小病不断,一想到自己老的时候会重病缠身,又没人照顾,一想到死亡,心里就特别焦虑,非常恐惧。请问师父,我该如何排除这种焦虑和不安?答:你担心的事永远不会发生,除非你离开了当下,进入了妄想。每一个未来,每一个境遇,都不是绝对的,除非我们不停地幻想它,在心里描绘它,在妄想中编织它。当你进入妄想,未来就会出现,你担心的事已经提前发生在你的心里。当你瞬间看到那是一个妄想,从妄想中出离,你担心的一切都消失了。你认为自己身体不好,总是有小病缠身,孤单一人,没人照顾,也是同理,都是你当下进入了妄想和定义。如果你会善护念,随时知道从妄念中出来,不再相信你的念头,就不存在你身体不好,老年的病苦,以及死亡。这一切都会从你的世界消失。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除非你先于下一秒进入了妄想。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除非你一直在想象着明天发生的事。没有人知道死亡是什么,除非你进入死亡的妄想。没有人知道什么是老,什么是病,什么是恐惧,除非你想象它们,分别它们,创造它们。一切诸法,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当你只是面对,面对,面对,一切都会消失。逃避和想象创造了一切事情。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是你没有活在当下,没有直面当下,进入了妄想,进入了幻梦。只是面对事情,不做事情想,一切事情都不存在。每一刻,每一个当下,每件事都是不住的,都是不可得的,都是无生的,除非你进入意识挽留事情,延续发生。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你担心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不存在摔倒,你正摔倒这件事在它发生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除非你一直想象着摔倒,你在心中停在了摔倒这件事上,它发生了,并且会一直存在。不存在被骂,你被骂的事在发生的刹那已经结束了,除非你进入被骂的故事不肯出来,你会一直被骂。不存在变老,不存在没人照顾,不存在死亡,除非你此时进入变老、孤单和死亡的妄想。一切事物只发生在妄念和幻梦中,真实之中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从现在开始,练习看到妄念,出离妄念,活在当下。从现在开始,练习善护念,不相信任何让你不安的念头。当那些念头出现,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你担心的事永远不会发生,除非你此时进入了妄想。人生没有下一秒,没有明天,没有未来,没有死亡,没有伤痛,没有恐惧,没有孤单,没有不幸,没有灾难,除非你离开了当下,进入了关于它们的妄想。人生没有车祸,没有失败,没有黑暗,没有疾病,没有老去,没有地狱,没有三途,除非你在妄想中不断地去定义它们,演化它们,坐实它们。过好眼前,活好当下,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心无所求,随遇而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敦伦尽分,用平常心,做平常事。不论发生什么,随顺因缘,接纳发生,不对抗,不妄想,不逃避,不揣测,不放大,不纠缠。直用直行,用而不住,一切不留,一切不想。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念念清明,念念安好。如是而知,如是而悟,如是保任,如是修行,于红尘中,做自在人。
2025-05-06
-
逃避,是唯一的困境
逃避,是唯一的困境师父好,我有一个烦恼一直放不下。我有一个常年卧病在床的父亲,我一直在照顾他,但是常年照顾他,我心力交瘁,我总想逃避,想把父亲交给我弟弟照顾。但是我担心弟弟照顾的不细心,让父亲受苦,我良心上又过不去。我也想按照师父提供的方法做功课,专心修行,学习经典,实修打坐和练习一物不为,但是我大多数时间都在上班和照顾父亲,没有时间做功课,我心里很苦恼,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请师父开示我该怎么做?答:你的困惑来自于你对功课的错误认知和对修行的错误理解。真正的功课和修行是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时,我们敢于面对和承担,而不是逃避和改换境遇。功课是内在的,修行是心性上的转变。打坐,读经,听经闻法,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功课。形式上的功课为内在的功课服务,内在的功课需要通过认知的彻底改变才能达成。什么是内在的功课?在你的执着、抗拒和逃避的地方做功夫,转化你的执着,放弃你的对抗,勇敢地面对和接纳自己的境遇,这才是真正的功课,才是真正的修行。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你目前的困境不是生病在床的父亲,也不是你工作和照顾父亲的劳累,而是你在照顾父亲的同时还夹杂着修行的妄想。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的境遇,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是你的心态出了问题,你的生活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你把修行看做是另外一件事,而不知道心甘情愿地照顾父亲才是你的功课和最重要的修行。并没有一个外在的困境,世界上唯一的困境,就是逃避。当你直面,任何境界都会消失。当你接纳,所有的困难都会不见。对抗和逃避创造了逆境,而境界本身不是境界。讨厌和消极创造了烦恼,而事情本身并不创造烦恼。自我与争执创造了压力,人际关系本身并不会带来任何压力。如果你在照顾父母这件事上认头,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照顾父母就会变成一件幸福的事。如果你在抚养孩子这件事上没有要求,没有期待,无条件地陪伴和接纳,抚养孩子就会成为一件轻松的事。如果你在生活中处处都能随顺和接纳,勇于面对,积极处理,不去逃避,生活将不再是一件苦恼的事。这个世间永远没有沉重、劳累、痛苦的事,有的只是想要更多的贪心和杂念。当我们一心一意做一件事,以无所求、无所得的心态欢迎一切的到来,不与发生的相抗衡,我们就不会有苦受。苦受来自心的分离和妄想,来自对抗和逃避。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安住当下,接纳现实,不分裂自心,不患得患失,直用直行,随用随空,随所行处恒安乐,便是最好的修行,最重要的功课。
2025-05-06
-
自我与真我
自我与真我这是一个追求自我和灵魂独立的时代,也是一个崇尚自由,展示个性的时代。追求自我和独立,尽现天真自然的本性没有错,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我,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真实的本性?人们常把无明和自我当成真我,把放纵当成自由,把本能当成天性。所以,很多人看似在追求自我和真理,追求自由和解放,实际上是在追求迷茫与痛苦,追求荒芜与刺激,追求轮回与懵懂。那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真我?自我与真我非一非异。自我是真我的作用,没有真我就没有自我。如水与波,灯与光,体是一故。所以自我即是真我,自我与真我非异。自我执迷于自己,取着于自己,不认识自己,认为实有自己,缠缚于烦恼,纠结于得失,覆盖于真如,故自我与真我非一。自我只是一些不实的念头,并没有实质,没有实体。执着于自我会带来苦,觉悟于真我则不再执迷于自我,则解脱一切诸苦。执着于自我,会处处以我为贵,以我为尊,以我为胜,轻视他人,人我对立,是非竞起,增长我慢,坚固己见,受种种苦。那些标榜成为自己,为自己而活,世界上只有自己的人,不要错认主人公。你要成为的自己,是成为自我,还是真我?为自己而活,是为我执而活,还是为真性而活?这里不可疏忽,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真我无我,清净无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真我无执取,无造作,无得失,无骄慢,无嗔恚,无对立,无胜负,无谄曲,无住着。真我离于苦乐,离诸对待,离诸盖缠。真我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觉悟真我,则自我力弱,烦恼远离,痛苦不生。不悟真我,则自我力强,处处执取,造种种业,烦恼缠身。实相中本无二我,但于迷妄众生方便引导,离诸执着,假名自我与真我。经云:我与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名佛性。自我不执取自己就是真我,真我执着于自己就是自我。觉悟者既不执着于有我,亦不执着于无我。于我与无我中但去取着,不断作用,是名真我智慧。只有认识真我,默契真我,方得真正自由。一切以执着自我为前提的个性和自由都是莽莽荡荡招殃祸,有智者所不为。诸仁者,你在坚持的是自我,还是努力默契于真我?你在突出的是愚昧的个性,还是自在的真性?你在追求的是自我的牢笼,还是天性的自由?先认识真我,再化解我执,消融自我,实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2025-05-06
-
爱为佛性
爱为佛性佛说无我,只是对治众生我执的方便说,非是究竟。若人执着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不能真实见于佛性,不得解脱生死。经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又云:有病以空得医,空病无药可医。若人执空,生于断灭见,则生命易流于枯萎,了无生趣,亦于世间毫无利益,如同死灰,不复起于一切佛法。涅槃经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即是如来。又云:若人修习如来密藏无我空寂,如是之人,于无量世在生死中流转受苦。又云: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很多修行人被无我、空寂、断灭、虚无、无意义所困惑,堕入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或修于小乘自了,或逃避世间,守于寂灭,皆不能于广阔的生命中得大自在。这是因为不了解实相,堕入了断灭无我的空见中。所以,真正觉悟之人,不会堕入空灭法中,认为世间一切皆苦,一切皆为虚无,一切皆无意义。而会于众生中生起大悲,妙用如来自性,爱一切众生如同己子,即是生命最神圣和真实的意义。世间一切皆空,唯有如来性不空。世间一切皆空,唯有爱不空。爱即真我,爱为不空,爱为佛性。空只是觉悟之路上的化城,不空才是实相中真正的宝所。无我只是没有一切我执、烦恼、诸苦、无明,非无如来真实之性。如来真实之性有我,有常,有乐,有净,有一切清净解脱智慧功德,这才是实相。生命恒常,无有断灭,以爱为体,示现慈悲喜舍,这才生命的实相。所以,如果你感到生命虚无,没有意义,就去爱你身边的人吧,在爱中褪去自我,净化烦恼,断除一切虚无,彰显如来真实本性。慈悲喜舍,普行恭敬,布施爱语同事利他,将一滴水融入大海,在整体中,在众生中,圆满自己真实的本性。
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