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什么,就把什么做好

    你是什么,就把什么做好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很多身份,要做很多事,在很多地方工作和生活。你可能是一个母亲,又是女儿,又是妻子,又是祖母,又是医生,又是领导。你可能是一个父亲,一个厨师,一个病人,一个学生,一个员工,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行者。是母亲,就把母亲做好,慈爱子女;是女儿,就做好女儿,孝敬父母;是医生,就把医生做好,好好医治病人;是领导,就把领导做好,关爱员工。你是厨师,就把饭菜做好。你是老师,就把学生教好。你是清洁工,就把街道扫好。你是农民,就把地种好。你是咖啡师,就把咖啡调好。你是商人,就把东西卖好。你是画家,就把画画好。你在哪个身份中,就把哪个身份做好。你是什么角色,就把哪个角色演好。你做什么工作,就把什么工作做好。你在哪个环境中,就去融入那个环境。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种应身,我们每个人都有三十二种应身。所有的身份,都不是真实的你。但是,演好那个身份,就是真实的你。有人不知道如何修行,到处去求法,到处拜师,到处找道场,学各种法门,不知生活中处处是法门,处处可拜师,处处是道场,处处可修行。哪里是法门?眼是法门,见一切色而不着色故。耳是法门,听一切音而不分别故。鼻是法门,嗅一切香而不染故。舌是法门,尝一切味而不贪故,终日说话而不与世诤故。身是法门,触一切受而不迷故,觉知而不住故。意是法门,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不动故。以何为师?人人皆我师。我若急躁,缓慢者是我师。我若懈怠,精进者是我师。我若骄慢,谦卑者是我师。我若散乱,专注者是我师。我若嫉妒,随喜者是我师。我若贪婪,少欲者是我师。我若吝啬,布施者是我师。我若沮丧,欢喜者是我师。我若自私,奉献者是我师。我若冷漠,热情者是我师。何处是我道场?举足下足,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皆是道场。于家中,家就是道场。在单位,单位就是我寺院。在亲情中,亲情就是我阿练若。在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就是我的法堂。在车间,车间就是我的禅座,做好每一个零件就是我的坐禅。在柜台前,柜台前就是我的方丈室,接待好每一个顾客,就是我的诵经。在厨房,厨房就是我的练功房,做好每一餐饭,就是我的持咒。在开车,开车就是我的菩提道。看好道路,保证安全,就是我的觉知课。走路,上班,说话,眼神,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我修行处,都是我用心处。你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角色。你在哪里,就安住在哪里。你干什么,就把什么干好。没有比这更近的道场,没有比此更快的修行,没有比这更绵密的用功,没有比这更妙的成就。善知识,心安即是道场,不须外求;当下即是涅槃,不须远望。

    2023-12-19

  • 亲近善知识与实修的重要意义

    亲近善知识与实修的重要意义我见到有太多人修行,学了无数修行理论,每天都会听经闻法,说理头头是道,讲法天花乱坠,仍然有无数烦恼,仍然不得安心,仍然不能真正见性,亲证解脱。为什么这样?一味地学习理论、听经闻法,那是意识的功能,生死的习气。正是增长无明,熏修生死,鼓动心识,强化轮回,所以,不得安心,无法解脱。欲得安心,解脱烦恼,见性成佛,非是学得,非是思得,非是解得,非是论得,非是思量分别所能了达。达摩祖师说: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怎样才能真正解脱一切无明烦恼?顿见真如本性?须是狂心顿歇,须是息虑忘缘,须是了无所得。古人云:沙门果者,息虑而成,非是学得。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又云:知离者是佛,离即是法。但无烦恼,是无法可得。知此理者,不计其数,为何还是歇不下狂心?为何还是离不得妄念?为何还是停不下有所得的心?因为没有善巧方便,因为不知道如何去实修,因为没有长期练习转念的环境和条件,因为不会真正牧牛,因为没有种种悟道因缘。如何是方便?如何去实修?如何具足悟道因缘?亲近善知识,依其所教,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做功课,日积月累,自然掌握实修方法。假以时日,才能转变识心繁动的习气,不依一物,不再攀缘自心境界,自在安心,亲证解脱。知道实修方法,在家自己做功课可以吗?一个人在家中实修,会贪图享乐,会懒散放逸,会没有自制力,会得少为足。一个人在家里实修,其力量小,其障缘多,效果轻微,需要花的时间也更多。实修时断时续,难以维继。一个人在家实修,出了问题,没有人指导,见地和修行方向错了,会枉费功夫。实修需要的善巧方便中最重要的一点,正是道场共修的加持和善知识的指引,以及善知识为修行者提供的各种悟道因缘。如果没了这个善巧方便和助道因缘,就算你会按照禅宗离念的方法修,你也很难持久地做功课。你的习气起来的时候,你的业障现前的时候,随便一个因缘,就会打断你的修行,甚至使你退失信心,转修别的法门去了。所以,找到好的老师和道场,与同见同行的道友一起共修,让善知识和众生给你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悟道机缘,帮助你打磨习气,改变心性,是实修的重要方便,望有缘者得知此要点,多去亲近善知识,到道场参加长时间的共修。不要因为贪图家中舒适享乐的环境,或低估烦恼习气的力量,以侥幸之心来对待解脱生死之大事。或者因为我慢,不来亲近善知识,而浪费自己宝贵的人身,把成就法身、见性解脱这样的大事废弃掉,岂不是愚昧之极?可惜之极!!请善思念之!善思念之!

    2023-12-19

  • 如果你不能享受当下,又怎么能享受下一刻

    如果你不能享受当下,又怎么能享受下一刻当你在沐浴时,你有多少时间感知到水流在你身上滑过?当你没有感知到水流从你的皮肤上滑过时,你的心在哪里?你可能会想洗完澡美美地喝一杯果汁,或者躺在床上看一部电影,或者去院子里的桂花树下闻闻桂花香。总之,你在沐浴时大部分时间都在想沐浴之后要做什么,错失了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沐浴。你的生命中所能掌控的只是眼前所做的事。不管它多么琐碎和微小,把它做好,尽可能活在那件事中,那是你最重要的使命。当水流从你头上一直流到脚底,如果你的心一直在那里,你一直和你的身体的感受在一起,那里就拥有一切。你在其他时刻、其他地方、其他事情中所能体验到的最好的东西,在一次沐浴中都能体验。如果你在沐浴时不够专心和临在,就算你洗过澡之后喝了果汁,或是吃了你想要吃的美食,做了你认为开心和快乐的事,你同样也很难真正满足并享受它们。如果你不能在一件事上专注,在别的事上你也很难专注。你会一次次地把生命推向未来。你看似做了很多事,活了很久,却从来没有活在真实中。事实上,哪有什么真实,生命不过是像水流一样流过,你与它同步,你与它合拍,你与它没有脱节罢了。与它同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没有你,意味着你是放松的、自在的、无我的。意味着你成为了道本身,你成为了流动,你成了变化,你成了无穷。流动本身就是不动,流动本身就是奇迹,就是永恒。当你在阳台上晒太阳时,你的朋友约你去海边。你问他去海边干嘛?他说去晒太阳。你说,你现在就在晒太阳。他说,那怎么能一样呢?你说,当我和阳光在一起时,还能有别的吗?除非我没有一心一意地晒太阳,除非我在晒太阳时打妄想,除非我太贪婪,太阳的温度还不够温暖我。你的朋友听了之后,哑然无语。当你吃饭时,每一粒米你都能咬到,你尝到了米的味道,你与米融到了一起,你变成了无我。一切抓取、紧张、无明、对立在你带着觉知吃饭时消失了。这时,就算有人告诉你还有比吃饭更开心的事等着你去做,你也会安静地把饭吃完。一颗安静的心,到哪里都安静。一颗宜美的心,做什么都宜美。一颗知足的心,感受到什么都很满足。当你去往一个湖边,你一直想象着湖的美丽,没有安住在脚下。到了湖边,你在那里匆匆地转了一圈,拍了几张照,就匆匆地被头脑中跳出的另一个目的带走了。如果你不能享受当下,你又怎么能享受下一刻?如果你不能做好眼前的事,你又怎么能做好下一件事?如果你不能安住在此时此处,换一个地方你又怎么能安住?从下一个目的地、下一件事、下一个时刻那里出来,回到眼前,回到当下的事来吧。这里,此时,眼前,才是你的佛国,才是你的舞台,才是你的精彩。

    2023-12-19

  • 心生即是罪生时

    心生即是罪生时居士问:师父好,血脉论里讲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他何。见性,真的就一切罪报都没有了吗?答:心生则种种法生,不论罪与不罪。心生即是罪生时,心若亡时罪亦空。居士问:这么说,不生心,所造恶业就没有因果,就不受报了吗?那佛所说的因缘果报难道是假的吗?答:这么说,你还是在生心。心生即是罪生时,心若灭时罪即空。居士问:怎样才能让自己造的重业不受罪报?答:若心有住,罪则不消。心若不住,罪凭何立?居士问:那见性了就什么都能做,而不受报吗?答:见性了,就不会住在任何所生的心念上。心生则罪生,心住则罪有。问:心生即是罪生时,我还是不太懂。我受过菩萨戒,也犯过戒。有时一想起犯戒的果报来,就会很恐惧。您说心灭即是罪亡时,我的理解是,心不生时,当下就没罪了。但是,将来还是要受这个果,只不过,将来受时,身受心不受。是这样吗?答:你说心不生时,当下就没罪了。你现在心不生了吗?你现在一直在生心,所以你的心一直在造罪。未来受不受报且放一边,你现在一直在受罪,还说什么未来受不受报。问:那未来到底受不受罪?答:未来到底在哪儿?未来心不可得。居士问:我知道我一直在生心,也相信您说的义理,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怎样才能做到不生心呢?答:烦恼即菩提。正是因为你有这个疑惑和恐惧,才会激起你求解脱的愿望。你是想让自己在恐惧、不安和烦恼中度过,还是想让自己在无忧无虑、安心和自在中?居士:当然是想让自己活在无忧无虑中。答:那就借助于这个烦恼来练习不住。一念心生,一念罪生。一念不住,一念解脱。烦恼和恐惧会逼着你不要生心,不要相信你的妄想。否则,你就会一直生心,一直受罪,一直受苦。直到你心无所住,该干什么干什么去,才会从因缘果报的幻梦中跳出来。所以解脱之心,觉悟之心,只是无所住心。请牢记并训练:心若生时罪即生。在一切烦恼处,一切不安处,一切受苦处,提起这一念,并训练自己心无所住。那样,你才能实证见性并获得解脱。

    2023-12-19

  • 如来随宜说法

    如来随宜说法信佛,是修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修行人若不能自悟,依佛及善知识教导,听经闻法,如理思惟,如说修行,即能了悟实相,解脱生死。但是,如果执着佛所说法,迷于佛的相好和神通,把佛讲的一切都当成真理,迷信佛无所不能,则不但不能了解实相,反而会走入邪路,陷入狂乱,不得解脱。无量众生,由于执着佛所说法,把佛讲的一切都信以为实,错解了佛的本意,非但对了解实相和解脱生死没起到任何作用,还被佛法牢牢地束缚,陷入更深的无明中。这样的“迷信”者遍地都是。怎样才能正信佛法,于佛所说法不执迷?要知道自己的烦恼是什么,用相应的佛法来对治,如果能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就是妙药。如果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算是第一义,也是毒药。龙牙禅师云:夫参玄人,须透过祖佛始得。新丰和尚道,祖佛言教似生冤家,始有参学分。若透不得,即被祖佛谩去。僧问:祖佛还有谩人之心也无?师曰:汝道江湖还有碍人之心也无?乃曰: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过不得,江湖成碍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碍人。祖佛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不得,祖佛成谩人去,不得道祖佛不谩人。若透得祖佛过,此人过却祖佛。若也如是,始体得佛祖意,方与向上人同。如未透得,但学佛学祖,则万劫无有出期。佛所说法,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病。佛法没有任何问题,若人错会误用,本是甘露,反成毒药。如果你认为佛讲的每句话都是绝对正确的,都用在自己身上,本来很好的你,可能会生出一堆烦恼病来。犹如药店所卖的各种药,药本身都没问题。但每副药对应的是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药效。如果病人不问自己的病因而乱服药,则最好的药亦能杀人。佛法亦是如此,本为解脱诸烦恼,若无烦恼,乱服佛药,即患佛病。古人云:佛病最难医。以坚信执迷故。比如,你本来在家就可以很好地学法修行,家人并没有阻止并障碍你修行。但你忽然就生起了一个出家的念头,因为你坚信佛说出家对修行有利。但你又无出家的因缘,这时,你就会生大苦恼,本来自在的生活被一个不适合你的佛法给打乱了,也让家人生出了无量的烦恼。再比如,你没有能力布施的时候,只是因为执着了佛说六度之法,到处给寺院和出家人布施,最后把自己弄得负债累累,自己也生出了无量的恐惧和烦恼,家人也跟着你受苦。这就是错服了佛药。在你不能持戒的时候,非要执着持戒,本来对修行已有的信心,因为不能持戒,而产生了动摇,最后放弃了修行。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实无定法,如来可说。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义。古人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有人见佛说西方极乐世界,闻有黄金铺地,种种胜妙庄严,可以念佛求生于此,便执以为真,谓为究竟。不知此是化城,弥陀乃报化之佛,非是真佛,亦非真说法者。佛说净土,乃是方便说,接引初学,非是实相。如净名经云: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如来世尊有大方便,无常说常,常说无常;说乐为苦,说苦为乐;不净说净,净说不净;我说无我,无我说我;于非众生,说为众生;于实众生,说非众生;非物说物,物说非物;非实说实,实说非实;非境说境,境说非境;非生说生,生说非生;乃至无明说明,明说无明;色说非色,非色说色;非道说道,道说非道。善男子,如来以是无量方便为调众生,岂虚妄耶?大般涅槃经记载:文殊师利问佛陀,您经常讲外道有谤佛者,要去呵责。为何又说偈言:于他语言,随顺不逆,亦不观他,作以不作。但自观身,善不善行。您为什么会这样讲?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我说此偈,亦不尽为一切众生,尔时唯为阿阇世王。诸佛世尊,若无因缘,终不逆说,有因缘故,乃说之耳。善男子,阿阇世王害其父已,来至我所,欲折伏我,作如是问:云何世尊?有一切智、非一切智耶?若一切智,调达往昔无量世中,常怀恶心,随逐如来,欲为杀害,云何如来听其出家?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为是王而说此偈:于他语言,随顺不逆,亦不观他,作以不作。但自观身,善不善行。佛告大王:汝今害父,已作逆罪,最重无间,应当发露,以求清净,何缘乃更见他过咎?善男子,以是义故,我为彼王而说是偈。文殊师利的疑惑是,佛曾经说过,见有不善说法,见有恶人,见外道毁佛法,要去呵责。现在为什么又讲,要随顺别人的语言,不管他是不是做恶?文殊师利不知道佛在此处所讲的是针对阿阇世王的问题,因为阿阇世王自己还被恶业烦恼缠身,却问佛陀,为什么提婆达多做恶多端,佛陀却听许他出家学法?佛于是告阿阇世王,于他语言,随顺不逆,亦不观他,作以不作,但自观身,善不善行。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就知道,佛在很多处说法,都是针对特定的人和特定的事,有其特定的因缘,而不是对一切人说。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把不是对治自己问题的佛药拿来吃,本来无此病,因服错了佛药,反生了疑惑和烦恼。众生若执着于佛所说法全是真理,不仅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还会滋生出更多的问题,让自己越来越困惑,也无法修行并得到解脱。思议经云:如来以随宜故,或自说我是常边者,或自说我是断边者,或自说我是无作者,或自说我是邪见者,或自说我是不信者,或自说我是不知报恩者,或自说我是食吐者,或自说我是不受者。如来无有如是诸事,而有此说。当知是为随宜所说,欲令众生舍增上慢故。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故知佛所说法,都是引导众生入于实相所施设的文字和假说,是随宜和方便,非是定法及定论,不可执迷。楞伽经云:大慧问佛:世尊,何故不应依语取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佛言:大慧,语者,所谓分别习气而为其因,依于喉、舌、唇、齶、齿、辅而出种种音声文字,相对谈说,是名为语。云何为义?菩萨摩诃萨住独一静处,以闻思修慧,思惟观察向涅槃道自智境界,转诸习气,行于诸地种种行相,是名为义。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于语义,知语与义不一不异,义之与语亦复如是。若义异语,则不应因语而显于义,而因语见义,如灯照色。大慧,譬如有人,持灯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处。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因语言灯,入离言说自证境界。故知,佛所说文字之法,虽不是第一义,但能引导学人入第一义。故既不可执,亦不可废。了达佛所说法真实用义,自悟自行,得真实解脱,乃是诸佛本怀,大觉之意。

    2023-12-19

  • 六祖的偈子与佛法的用意

    六祖的偈子与佛法的用意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个主题就是什么是佛法?或者说佛法的核心是什么?真实用意是什么?修行和学法,一是要学理论,二要进行实修,理论和实修要结合在一起,不能脱节!理论就是见地,见地不能错,见地错了,实修就会有问题。在关键的地方对实相领悟错了,就不知道如何实修。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见性,就无法出离生死轮回。当然,只是了解了实相的见地,而不改变潜意识中固有的观念和习气,思想和行也无法改变,同样也不能解脱。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见性,就会执理而废事,或执事而迷理,总不能理事一如,解行并用。很多人都迷在空有、真妄、常无常、生灭与不生灭的理论争论上,而忘记了佛所说法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许多人对佛法的核心、修行的本质是什么并不了解。说空说有,说一切法,不是为了争辩理论对错,而是为了解决众生的实际问题,解脱众生的烦恼。不管佛说无我真性(空如来藏,即无我义),或者是说有我真性(不空如来藏,即真我义),佛说无我,或说有我,其实都是在说佛性(空不空如来藏,佛性义),佛说佛性有我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名佛性。不是为了定说佛性是空,或定说佛性是有,而是帮我们认识佛性,帮助我们直接解脱烦恼。涅槃经云: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又云:又解脱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虽无水酒酪酥蜜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涅槃经中所言空与不空,都是在讲佛性。空与不空不能割裂开来理解。不能因为佛说空,就不是在讲佛性;或说不空,就以为在讲一切有为法。佛说空,是讲空诸虚妄无明,无一切相;佛说不空,是说真如佛性,真实不空,具一切有。故知佛说诸法空相,就是在说不空性;说不空性,就是在说空无诸法。故知,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只是说无诸法,非是说无本来。祖师说无心,即是说真心。说真心,即是说无心意识。说无我性,即是说真我佛性;说真我性,即是说无我实性。维摩诘经云: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有人一直认为六祖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对治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是开悟,也不是见性。说后来半夜去见五祖时所悟的“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那才是见性。持这种见解的人,显然是把“本来无一物”与“何其自性不生不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割裂开了。也就是把佛所说的诸法空相与不生不灭割裂开,把佛说的人法无我与真我佛性割裂开。说明,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性和佛法的真实用意。佛法的真实用意是揭示实相,从而解除众生的无明和诸苦,而不是讨论空有的理论。佛法从来不去对实相下定论,定说有我,或定说无我;定说佛性是有,或定说佛性是空。只是从不同侧面开示佛性的意义,怎样认识佛性,从而解决我们的根本无明。五祖看过神秀的偈子之后,明确地告诉神秀,此偈并未见性。那是因为,神秀的偈子是以有我的心在修行,根本无明未破,所以无论怎么修,都无法解脱。所以并没有见性。《坛经》记载:六祖一闻童子唱诵神秀的偈子,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六祖既知神秀的偈子未见本性,说明六祖一定知道怎样才是见性。这是勿庸置疑的。就像五祖知道什么是见性,所以一看神秀的偈子才知道他没见性一样。六祖大师的偈子,正是从诸法空相的角度在阐述实相之理。诸法空相,就是诸法实相,无二无别。不能离开诸法空相别谈还有个不空的不生不灭的佛性。圆觉经云: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六祖所悟正是圆觉经所言“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本来无一物,非是无本来。六祖所言,也正是《涅槃经》中所说:“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一切烦恼。”非是空无佛性。《涅槃经》最后佛陀遗言中再次明确开示: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所以六祖的偈子,与经义毫无相违,是明显的见性之偈。如果有人认为六祖的偈子还没见性,只能说明他还没见性。但是,就算你理解了六祖的偈子,就代表能断烦恼吗?不一定。开悟见性,分解悟和证悟。解悟者,只是知解实相的义理,不是自悟,不能亲证解脱。还有无始习气未能断除,还不会实修,或者说实修的功夫还不够,不能解脱烦恼。所以说,对于有些开悟见性的人,只是理悟或者解悟,还不能完全解脱生死习气,除非经过长时间长养不住的功夫,才能永断烦恼,究竟解脱。习气未尽,功夫不够的人,后面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实修,也即宗门所说的善护念、牧牛、离念、转身、保任的修行。经云:理虽顿悟,事须渐除。有些人也会进行实修,但是所悟之理未透彻,或者有偏颇,还停留在知解上,就像把六祖开悟的偈子当成未悟,在这种错误的见地下所做的功夫,就不能真正见性和解脱。之所以有些人会持有这种见解,是忘记了佛法的真实用意是解脱众生的无明和烦恼,而不是在那里强调一种固化的理论。佛和祖师说法,都不是在讲定论,而是为解脱烦恼服务的。古人云:“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所以佛和祖师们才是真正的“实干家”而不是“空谈者”。六祖大师说:“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样的。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与“本来无一物”也是一样的。维摩诘经云:“空诸所有,唯置一床”、“诸佛国土,亦复皆空。”与“本来无一物”是一个道理。圆觉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与本来无一物是一样的。宗门有一种见解,未悟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道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很多人认为悟道时和悟道后是两种境界,其实理论上它是一个东西,就是见到实相了。说它们是两种境界,是表现在解脱和自在的功夫上。理论只有一个实相之理,但是解脱的功夫却有不同。真正的开悟就是知道实相是什么,知道怎么去修了,怎么解脱了。知道怎么修和修成是有区别的。知道怎么修,言下就可以顿悟顿修,可以一念离开烦恼。但这一念能离烦恼,不代表时时遇到境界都能离开烦恼。要想一切时中,烦恼不生,尘劳不起,就需要后面的实修和保任,需要巩固所悟的实相之理。悟道时“见山不是山”和悟道后“见山还是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一个境界,不能把这两个境界拆开。也就是说六祖大师说的“一切无有真”和五祖大师说的“一真一切真”并不矛盾。他们讲的都是实相,都是怎么离烦恼。什么是一真一切真?就是烦恼断除了,妄心不起,不再分别真妄了。什么是一切无有真?一切烦恼,一切有法,一切境界,都是从心所生,了无实性。明了于此,就能断诸烦恼,解脱无明,觉悟实相。六祖说:“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正来烦恼除”难道不是开悟见性,不是佛法吗?“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正是因为正来烦恼除才达到的,它们都是在表达实相。只是表达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是从空诸烦恼的角度来描写实相,一个是从不生不灭的角度来描写实相。所谓开悟,是指已经从无明的认知那里跨出去了,入了实相门。入门前所有的见地,都不是开悟。见地错了,怎么修都没有用!也就是说,神秀的偈子没入门,依此偈修,怎么修也成不了道。六祖的偈子入了门,在理上突破了无明根本,认识到了实相,在那个点上就叫开悟,不管你修不修,都是开悟。其实,真正悟到身心俱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只不过,修行的力量因人而异。因为有的人习气重,悟后保任的功夫就要多做,就要勤除习气。有的习气轻,功夫做起来就不难。开悟之后,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区别就是修不修,精进不精进,保任时间长短的问题了。六祖大师说:“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智慧由生转熟,烦恼由熟转生的过程。修一分功夫,证一分解脱。烦恼断尽,便得圆满。这时,讲的是实修,是解脱,不要谈烦恼性空,烦恼是菩提,无明即是真如,那就变成了戏论佛法,变成了诤论,完全忘记了佛法的意义。当你真正开悟的时候,一念修,就一念做佛;一念无执,就一念开悟。后面的实修只是增加解脱的绵密程度而已。但是如果不悟实相,没有开悟,不是真见性,不管你怎么修,其心也是无明,因为没有见到实相。开悟的人就不一样了,就算他有习气,他知道怎么用功,怎么保任,怎么转念,怎么不染,怎么增进解脱的功夫,怎么断除烦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只要他肯做功夫,就会日臻玄奥。就好比如赚钱一样,知道怎么赚钱了,去落实赚钱,账上就能进账了。但是如果不知道怎么赚钱,再怎么用劲,也是白费。所以我们看别人的文章时,要看他是不是领悟到佛法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佛法是干货,是行出来的,是要有效果的。禅宗是行门,是心行般若,是会修行,会用佛性,而不是口说般若。不管你怎么描述实相,你必须得会实际解脱烦恼。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解脱烦恼了,那就是佛法。不解脱烦恼,说得天花乱坠,说得石头点地,都是口说般若,毫无意义。六祖坛经里一直在强调:口说般若,穷劫不能见性。只知论义和说理,不会修行,不会解脱烦恼,说明没有开悟。真开悟者必会修行,只是习气不同,用功不同,自在和解脱程度不同。六祖大师说的偈子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把“本来无一物”用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人和事,我就出来了,物就出来了,就想不起这个偈子所说的实相之理,就解脱不了烦恼。解脱不了烦恼,这个偈子就跟你没关系。但是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个偈子,把它用在生活中,那就是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初见五祖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时,六祖就已经开悟了,所以后来才能写出那个偈子。本来无一物,才能生万法。心中常生智慧,就是能生万法,就是本自清净,就是本不动摇,就是不生不灭。难道这是两个境界?禅者悟道后见山还是山,与见山不是山无法分开,两种境界会一直在一起。只要你没有大彻大悟,没有像佛一样断除一切烦恼习气,只要你还有习气,就需要保护,就需要做不染的功夫,就需要牧牛。当你真正成就了,像佛一样,居一切时,妄念不生,烦恼不生,这个时候就不需要佛法,就完全不需要修行了。这就是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就是大白牛现前了,不用牧牛了,也不用调伏了。调伏既久,清净现前,赶都赶不走。就是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如果有人认为六祖的偈子没见性,说明坛经都没仔细看,最重要的地方都没看明白。坛经里写得很清楚,六祖大师说出这个偈子时,徒众无不惊讶。大家都说: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凡夫都知道六祖大师的偈子是明心见性的偈子,有些人自以为是,自心不悟实相,说五祖说六祖没见性是真的,是到半夜给六祖讲金刚经的时候,六祖才见性。六祖两处所悟都是见性!只不过到五祖给六祖讲的时候,六祖又加深了悟处,多了些体会而已,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有的角度,从妙用的角度,而不是从对治烦恼的角度在悟佛性。烦恼不空,怎么可能生妙有?众生不空彻底,怎么见性?过去我一直说没有西方极乐世界,重点不是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而是说不要去追逐幻境。有些人不明白这一点,说这是断灭空,是偏空,认为极乐世界是妙有。讲有极乐世界是有,众生就会以为有方所,求生之心一生,能所之心就出来了,又掉进无明里了。佛陀讲说西方极乐世界,那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人所讲的方便法,是讲故事。到了《金刚经》里,就把这个故事就给否定了,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所以说佛法是为解脱服务。祖师说“佛是狗屎橛”,若依理说,根本没道理,但是这一句,被称为末后一句,只要真参实修,能让人开悟,能让人解脱。僧问:如何是佛?祖师说:麻三斤。虽然没理,但这一句,能让人大悟。哪个是佛法?不是讲出道理的就一定是佛法,能用出来的,能自在的,就是佛法。至于宗门的向上一路,末后一句,那更是考验一个人是否真正开悟,会不会真正解脱的行门功夫,是自证境界,非是知解者所能测其涯岸。很多人自以为明理了,其实关于实相之理还都模模糊糊的,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比如说“本来无一物”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之间到底有没有矛盾?和《涅槃经》里讲的佛性是有是无?这些问题都要非常清楚,不能有一点疑惑,才是真正明理。否则,还是在生灭意识心中知解佛法,完全不知道佛法是怎么用来解脱的。就算你完全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如果你不能实实在在放下对生死的执着,那跟生灭有什么区别?你不会活出不生不灭来,临终的时候非常恐惧,害怕死,对生还有贪恋,还有很多东西放不下,你把不生不灭讲得再好,有什么用?你的心还是在生灭里,你没有做功夫转变识心贪着的习气,所以无法解脱。声闻乘执着一个无我,他不知道有我真性,不知道我是什么?我是自在,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是性不变易。是能拥有一切智慧,能妙用无穷,能生诸佛功德,是无量劫中都能够示现解脱,在于生死而不被生死所碍的大自在,大慈悲。他不知道佛所说无我,就是在讲真实之我,而着在了一个无我上。所以佛在涅槃了义经中讲我之佛性。有些人自己着了空见,就认为六祖的偈子着在了无上,没有开悟。是因为他自己没有领会六祖的用意不是在讲无我的道理,而是用这个道理解脱烦恼。解脱烦恼本身就是实相,还要到哪儿去找一个实相?所以大家以后看别人文章一定要注意,他是不是在空说道理,有没有把道理用于实修。类似的观点和见解铺天盖地,就是以讹传讹,大家要认真辨别,不可不慎。有些讲六祖的偈子没见性的人名气很大,徒众也多,大家都以为他讲得对,实际上,是他自己所悟不透,没有真正见性,所以才这样曲解六祖和五祖的用意。六祖大师的偈子是针对一切修行不明理的人而说的,不仅仅是针对神秀。因为众生把五蕴幻身当成自己了,把身心和思想意识当成我了,把识心妄想当成我了,所以才有种种烦恼。如果把我当成真的,不知身心俱幻,就像神秀,看上去是修行人,其实就是一个凡夫,再怎么修行也是凡夫。所以六祖大师的偈子不是针对神秀,而是针对一切不开悟不明理的人,是对不知道怎么解脱烦恼的人而写的一个开悟的偈子,是清清楚楚见性的偈子。大家千万不要被一些人所讲的见法即见心,一切相即是性,性相不二等所说的妙理所迷惑,滞于理论,不知如何用功修行,达成解脱。此理诸佛祖师也会偶尔说之,但目的都不是空讲此理,而是了达实相,解脱烦恼。不见学人问黄檗:岂无指境见心乎?檗云:甚么心教汝向境上见?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的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师云:若是无物,更何用照?尔莫开眼寐语去。永嘉大师说: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不能因为说诸行无常一切空,就认为这句话没有开悟,理还不透。这句话本身就是在讲圆觉性,一切空和圆觉性是一,不能把诸行无常和不生不灭分开。所以说无也好,说有也好,都是一个。为什么叫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就跟硬币一样,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讲硬币。这面叫空,那面叫不空,整体叫空不空。空如来藏是解脱烦恼的,不空如来藏是让你自在、生智慧、不断灭、利益众生的。不能把这两个作用给分开或弄拧。空是空烦恼的,不能把无量的妙用给空了,把性给空掉,那才是断灭空。佛性是生无量妙用的,是真实解脱诸相的,是常住不灭的,你不去悟它的真实妙用,不去用它解脱,反而去用诸烦恼了,把烦恼、化城、幻境当成妙有了。这是众生的颠倒。很多人把空和有理解错了。《涅槃经》里讲众生有八倒。把本来空的无明和烦恼当成有,把本来有的真实佛性当成空,把本我当成无我,把无我当成我,把清净无染当成不净,把不净妄想当成清净,把无常当成常,把常当成无常。不知道佛讲真是起什么作用,讲幻是起什么作用,讲有起什么用,讲无起什么用。把这些都混为一谈,完全不知道它们的用意。五祖说神秀的偈子没见性,这个不用怀疑,说六祖也没见性,那简直是扭曲五祖的本意。就跟达摩说梁武帝没有功德似的。六祖说,达摩祖师说的没错,是武帝心邪,自己不识真理,把福德当成功德。而有的人非要说梁武帝也有功德,是在陪达摩演戏。若这样讲,佛法就变成了戏论,就不是就事论事了。就迷在了一个理上,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会让修行人更加混乱,不知道到底哪个讲的是对的。要知道,佛在不同的时候,说法不同,用意不同。比如佛经常讲烦恼和贪欲的体性是空,但在《涅槃经》里,佛说贪欲的体性是有。涅槃经云:“善男子,贪是有性,非是空性。贪若是空,众生不应以是因缘堕于地狱。若堕地狱,云何贪性当是空耶?善男子,色性是有。何等色性?所谓颠倒。以颠倒故,众生生贪。若是色性非颠倒者,云何能令众生生贪?以生贪故,当知色性非不是有。以是义故,修空三昧非颠倒也。”为什么贪欲的体性是有啊?是因为它能生烦恼和无明。所以其性是有,能生无明,能生烦恼,能生住着,能生颠倒,能生恐惧……所以,不能执着文字和佛所说法。佛于不同时不同处,说法不同,那是因为在说不同的事,从不同的角度在讲同一解脱之理。但是如果你不理解佛陀的用意,就会执为贪欲是空,会着在一个空的义理上,根本不知道它的意义是什么。你没有用出贪欲是空来,说贪欲本空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你知道贪欲能生无明,你不起贪欲,能够转念,无明就消失了,苦就没了。这时你说贪欲是有,又有什么不对呢?讲了这么多,我们要知道诸佛祖师说法的真实的用意,佛法的核心是什么?是让我们见到无明,去除无明,解脱烦恼,活于实相,不生不灭。我们看祖师的法语开示,很少有祖师在知解佛性,大讲特讲什么是真的,都是讲什么是假的,怎么去离烦恼,怎么真实地用功,怎么去除无明,怎么善护念,怎么不住。做到这些,自然就知道真性是什么了。离此之外,哪有什么是真性。以烦恼覆故,众生不见佛性。若无烦恼,其性自现。真性只是没有一个固有的东西,没有一个固有的见解,没有一个能执所执而已,非是如同木石一样无用,是为了解脱生死烦恼的,为了生智慧得自在的,而不是说空说有,迷于空谈。不住烦恼,没有妄想,妄心不生的时候就是本性,此须心行,不在口说,只能默契,拟心即差,动念即隔。最后,我们看见段祖师的开示:沩山禅师云: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泊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天皇道悟禅师云: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天然丹霞禅师云:吾往日见石头,亦只教切须自保护,此事不是你谈话得。百丈怀海禅师云: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脱人。

    2023-12-19

  • 刺、镊子、佛法

    刺、镊子、佛法神秀为求衣钵,在廓下的墙壁上写了一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看后,明确地告诉神秀,此偈并没有见性。六祖大师针对神秀的偈子,写了另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看过六祖的偈子,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有人认为五祖说六祖的偈子并未见性,是真的,并讲出一堆道理来。我们先不论其他,只从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能看出,五祖说六祖并未见性,只是碍于当时的情境,只是想保护六祖不被人损害,故作此语,怎么将此话当真,认为五祖真的以为六祖没见性?六祖的偈子到底见没见性?佛法的核心又是什么?神秀的偈子执迷于有个身心在修道,这是无明的根本,所以不论怎么修,都无法成道。六祖针对神秀的偈子,说出了本无身心,亦无修行的主体,在理上拔掉了根本无明,若能与此理相应而去修行,即可解脱三界一切诸苦。怎么能说六祖的偈子没有见性呢?好比如一个人身上扎了一根刺,非常疼,他自己拔不出来,去找人帮助。有的人看到了,并没有去帮他拔刺,而是在那里讲一堆道理,而有的人直接找到刺,拿出相应的工具,把刺拔掉。刺比喻人的无明和烦恼,肉比喻身心。祖师说法,是直接帮你把刺拔掉。不知佛法真谛、戏论佛法的人,看不到刺,也不知道拿钳子去拔,而是在那里大谈刺是空的,钳子与刺一体无二,疼是有是空等等,完全忘了给人拔刺的事。什么是见性?见性不是空说佛性的道理,不是停留在对佛性的理解上,而是了解诸法虚妄不实,从而远离对一切的执着,实现解脱。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相者,一切妄想分别住着。能离执心,即是见性。不着相,即是见性,并没有“性”可见。什么是佛性?非有实法名为佛性。见佛性者,乃是心不染不住的能力,是诸佛自证圣智。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心,即是佛性。能生无所住心,即是见性。什么是开悟?开悟不是讲说解脱的道理,而是直接把解脱行出来。什么是佛法?本无佛法。因有烦恼,故用佛法。若本无烦恼,焉有佛法?什么是佛法?镊子、拔刺的工具才是佛法。若本无刺,何来佛法?什么是实相?经云: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故知,非有法名实相也。以能远离颠倒梦想,无明不生,假名实相。什么是真?本来无真。真尚无有,何来有妄?诸佛祖师因说法教化幻众,不得已而安立真妄之名。六祖大师说: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六祖大师说一切无有真,不是在讲一个逻辑上绝对正确的东西,而是在提醒众生所执着的一切都是虚假不实而已,从而远离执着,解脱诸苦。五祖大师说一真一切真,也是一样,那并不是在表达一个逻辑上的定论,而是在说解脱者的状态,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得自在。所以,佛所说法,不管说有我真性,还是说无我佛性,都是在讲解脱,讲自在,讲离苦的智慧。祖师无论说一切无有真,还是说一真一切真,都是真实有效地帮我们达到解脱,而不是空说有无和对错的道理。众生最大的无明和执着就是念上的缠缚,就是心有所住。所以佛说种种法,只为除众生种种心。祖师种种手段,无非是出离妄念,自证解脱。一切佛法,若不以此为目的,则毫无意义。佛法是最实际的活的智慧,而不是逻辑学上的对错之学。它只是帮助众生解黏去缚,而不定义真理和实相。就算有所陈述,也只是说: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去用这句话离一切烦恼和诸苦,而着在了这句话逻辑上是不对的,那你就永远解决不了自己的生死和烦恼。就像你扎了刺,应该自己把刺拔掉,或者去找能帮你把刺拔掉的人,而不是在那里谈论刺到底存不存在。希望大家能领悟佛法的真实之义,把佛法用出来,直接解脱,而不要跑到头脑里去戏论佛法是空是有,是对是错。

    2023-12-19

  • 回到呼吸上来

    回到呼吸上来发现呼吸,练习呼吸,觉知呼吸,那是你最忠实的伴侣。回到呼吸上来,是最直接,最快的解脱法门。有的人可能一生也没有发现呼吸,有意地觉知呼吸,通过与呼吸在一起摒除所有的不安和妄想,让自己从幻妄的轮回中得到解脱。呼吸是我们生命中神奇而最具智慧的一个行为,它超越了一切头脑的思惟和想象,它纯净而静默,安定而自然,超越了一切的功用和技巧。当你想到某件事心中不快,立刻回到呼吸上来,不快的心情消失了。当你对未来和某件事感到担忧,回到呼吸上来,担忧没有了。当你开始评判一个人,回到呼吸上来,评判跑掉了。当你想到什么而不安,你离开了你的呼吸。回来,回到呼吸上来,不安会不翼而飞。呼吸虽然与生俱来,是生命的本能,但是我们经常会因为头脑的干涉而影响正常的呼吸,甚至完全把它扔到一边。当我们情绪失控,内心不平,气急败坏,患得患失,我们的呼息就会紊乱,变得急促,或者呼吸困难,一吸上不来,甚至会结束自己的生命。回到呼吸上来,需要敏锐的觉察和反复地练习。觉察到自己打了妄想,立刻觉知呼吸,安住在呼吸上。呼吸本身就在,没有什么技巧需要练习,需要练习的只是觉知它,回到它上面来,与它在一起。排队等车或购物的时候,不要前瞻后望,东看西看,把急躁和企盼的心放下来,觉知一吸一呼,哪怕只有两三分钟,也会让自己不再焦躁,向外发散的心会回到自己身上来。躺着休息的时候,不要回忆过去,也不需担心未来,更不需要琢磨人我是非,把那些心思都抛掉,回到呼吸上来。觉知一吸一呼,心境很快随着呼吸的匀称而平稳下来。没事坐着的时候,不要想这想那,六识皆空,白白乱想,徒费心神,不如把心安放到呼吸上,那颗寻觅的心会很快安静下来。入睡前,与其辗转反侧,在头脑中一遍一遍地编织故事,不如把身体躺平稳,告诉自己,身体已经活动一天了,头脑也忙了一天,是休息的时候了。觉知呼吸,把念头放在鼻端,一吸一呼,数一,数二,一直数到十…直到自己安稳入睡。坐禅的时候,如果妄念纷飞,端坐身体,调整呼吸,先让呼吸拉长,变平稳,变均匀,再一吸一呼进行数息。从一到十,如此反复。一有妄念插入,便回到呼吸上来。如此绵绵密密地数着呼吸,直到自己被平静包围。没事的时候,找一个树林、水边、安静之处,练习站着数息。当身体直立时,呼吸更容易通畅和拉长,也更容易觉知。可以先从五分钟练起,再慢慢加长时间。走路或行禅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步伐快慢同时感知呼吸。一步一吸,一步一呼,慢慢行走,缓缓感知呼吸。因为感知增加了,妄念就会减少,心也会越来越稳定,充满觉知。就算得病在床,临命终时,也只有呼吸是我们最好的陪护和忠实的伴侣,相信它,它才是唯一爱你,保护你不被任何妄想侵犯的堡垒。请记住,心生则种种法生。正觉知呼吸时,一切法不生,全体寂灭。此离寂灭,无别寂灭。回到呼吸上来,需要随时随地练习,反反复复练习,直到它变成一种习惯。当养成了数息的习惯,心就会只陪着呼吸,而不住于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上。那时,修行功夫就会快速而有效地增长,心随时都会得以安住,不再被妄想和烦恼欺骗,解脱水到渠成,不求自得。善知识,随时回到呼吸上来,那是保护你不进入烦恼最坚实的铠甲。掌握了它,恐惧、不安、一切的不快,都会与你绝缘。

    2023-12-19

  • 数息法门训练

    数息法门训练数息法门,又称观呼吸法门。观者,非是起心观照的意思,而是觉知和感受。觉知与呼吸同步,不可脱节。数息法门属于四念处的受念处修法,通过感受呼吸,专注于呼吸,远离烦恼尘劳,离诸妄想分别,直达解脱。坐禅时,须万缘放下,心无挂碍。坐稳之后,须心中默念:此刻,我不关注任何事的发生,我只关注自己的呼吸,觉知自己的呼吸。此刻,我不关注任何人的任何状态,我只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安住在呼吸上。此刻,我不关注自己是谁,在哪里,我只关注自己的一吸一呼。此刻,我不再想任何问题,不再知解佛法,远离一切思虑、计较与得失。此刻,我把一切都交给因缘,完全地信任每一个人,放下对任何人的执着。我只需要坐在这里,练习观呼吸。此刻,没有我妄念的干涉,没有我思想的干扰,一切都会按部就班,无有差谬。此刻,我要随着自己的一吸一呼开始练习数息,愿我精进用功,不可懈怠。数息练习下面大家以我的声音(文字)做引导,跟着练习:注意:练习过程中我念到“吸气,拉长,觉知”时,它们是同步进行的;“呼气,拉长,觉知”,也是同步的。每做完整个的一遍吸气,拉长,觉知,呼气,拉长,觉知,心中默数一。然后再从头数。因为每个人的呼吸长短不一样,所以一吸一呼的时间会不同。这个没关系,只要大家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慢慢加长呼吸,慢慢安住即可。好,我们开始:吸气,觉知,拉长(三者同步)…呼气,觉知,拉长…(数一)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二)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三)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四)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五)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六)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七)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八)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九)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十)如此反复,不能停止,不可间断,直到下座。觉知呼吸时的要点:念头想别的了,立刻回到呼吸上来。数数超过了十,重新回到一。忘了数到几,重新回到一。一定要绵密清晰地觉知呼吸是长是短,是粗是细,是冷是温,通过身体时是滑是涩,是重是轻,是清晰还是模糊。感知越清晰,觉知越绵密,妄念和烦恼越无从潜入。好,我们再重新练习:吸气,觉知,拉长(三者同步)…呼气,觉知,拉长…(数一)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二)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三)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四)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五)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六)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七)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八)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九)吸气,觉知,拉长…呼气,觉知,拉长…(数十)...... 

    2023-12-19

  • 来,跟我一起学坐禅

    来,跟我一起学坐禅每天上午和下午道场都有坐禅的功课,我自己多年年以来也一直坚持坐禅。在安静的禅堂里坐一支禅,妄念止息,身心清透,了无挂碍,那是人生中最大的享受。在坐禅的这段时间里,掌握好行之有效的坐禅方法,对于出离妄念和烦恼,回到当下,证悟实相,是最好的实修方法。坐禅最好的方法是数息法门。数息法门也被佛陀称为甘露法门。在《圆觉经》中禅那的实修方法里,也提到了数门。数门就是数息法门。对于容易散乱的人,数息法能快速收摄住散乱的心念,止息由妄念和分别带来的各种烦恼。久久练习,还能转变识心抓取六尘的习气,默契无为,制心一处,渐入佳境。先介绍一下数息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正坐禅时,觉知每一次呼吸的一呼与一吸。吸气时,感受空气从鼻孔进入,流过鼻腔,进入身体;呼气时,感受空气从身体运出,通过鼻腔,至于鼻端。一吸一呼为一息,从一数到十,然后再从一数到十,如此反复,不得间断。通过数息,呼吸逐渐平稳,拉长,变轻,最后犹如游丝。绵密地感知每一个呼吸,一直与呼吸在一起,不得片刻离之。以觉知呼吸故,一切妄想思虑自然停止。妄念来时,立刻回到呼吸的觉知上来。发现数息超过了十,立刻从一重新数。数息法是最快止息妄念的甘露法门,对于禅宗行人,也是最好的牧牛和离念的方法。修行此法,只为做保任和护念的功夫,不可别有所求。故需悟后起修。若不悟本心,别有所得,则非宗门之法,易入岐路。通过数息的方法来坐禅,功夫会变得越来越绵密,从座上到座下,从静到动,定力和觉知渐渐增强,乃至遍于行住坐卧,运动施为。最后就变成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大师的话是解行并用,非是知解,是需要学人刻苦训练,最后变成一种功夫,并不是空说道理。在练习数息法门前,需要注意一些事宜。首先,要保证睡眠充足,坐禅过程中不要昏沉,如果昏沉,觉知和离念的功夫就很难养成。其次,饮食要适量,要清淡,不可太饱,最好吃素。如果体内食物过多,会影响呼吸和觉知力,昏沉欲睡,无法用功。第三是衣服要宽松,身体不冷不热。坐垫不要太高,以单盘为主,身体端直,不得塌腰。不能盘腿的人,双腿放下,收腹挺直,端坐即可。上座时,舌顶上颚,身体不要乱动。口中若有口水,等完全充满口腔再咽下去,不要频繁咽口水。只要心安住在呼吸的觉知上,口水就不会影响你。口内生津,呼吸绵长和均匀,对于身体五脏的调节和健康,亦大有裨益。坐禅处要安静,万缘放下,不被人事物打扰。坐禅时,一定要绵密清晰地觉知呼吸是长是短,是粗是细,是冷是温,通过身体时是滑是涩,是重是轻,是清晰还是模糊。感知越清晰,觉知越绵密,妄念和烦恼越无从潜入。每一座以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半小时为宜。只要身体没有疲惫,腿不疼,可以适当加长时间,但是不能因为贪着禅味,沉空守寂,堕于止病和灭病。坐禅数息法门,需要久久练习,才能达到安心和牧牛的作用,最后,才能于一切处,直达解脱。随着练习的增强和觉知力的提高,身体会感受到轻安,有时会感觉呼吸减弱而绵长,会体会到禅悦,会身心俱忘,唯剩呼吸。若能得定,时间转瞬即逝,呼吸也会逐渐消失,需要保持觉知,不可贪定。数息得力时,身心一切造作止息,人我是非,世间所有经历和妄想,过去未来一切生灭尘劳,消失殆尽,唯剩寂静安然。这些都是坐禅过程中的觉受和各种可能出现的境界,了知即可,不可贪着,亦不可将坐禅时的体悟为究竟。须将座上座下功夫打成一片,一切时中不染万境,方是正路。当知,宗门坐禅只为息灭妄想尘劳,远离抓取,转所依识,不可别有所求。此门坐禅,不论禅定解脱,不可别求任何境界,唯以自证本心无少法可得,离一切相,息一切苦,为其宗旨。此门坐禅,外不取相,内不动摇,坐见本性,坐断烦恼,不起于座,即证涅槃。来,善知识,跟我一起学坐禅。六祖大师说: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数息法门,对于现代诸修行人,是最有效的实修方法。不仅可以座上修,行禅时,立禅时,一物不为时,走路时,做事时,皆可修习数息,以此安心。愿大家莫贪文字知解,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练习坐禅。把修行落在实处,把解脱变成现实。不要被头脑知解所骗,游于戏论,在生死无常面前,束手就擒,可不苦哉!

    2023-12-19

1474 篇文章

上一页 12345678

...

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