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从观念的牢狱中解脱出来人的执着体现在哪儿?观念和想法。所谓放下,不过是放下坚固的观念和执着的想法罢了。除了坚固的信念和想法,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需要我们放下。并不是所有的观念和想法都会带来烦恼与苦。佛说,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唯去执着,不去我见。佛法唯去执取,不去诸法。坚固的执着,执取自心幻境的信念和想法才是我们要放下的。一时无法放下怎么办?改变生活圈子,教育环境,接触的人和从事的事业。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想法。改变观念和想法,需要修行。修行,就是改变固有的无明的观念和想法。一切修行,都是为了改变生灭的和有为的观念与想法。佛把这种改变和学习称为入佛知见。知见转变过来,观念和想法就变了。观念想法变了,世界和人生就变了。为什么?诸法唯心所现。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外境,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会过什么样的人生。以佛陀诸觉悟者的智慧与观念看待世界,世界就是清净美好的。以贪嗔痴的观念、众生的观念看待世界,世界就是不净的痛苦的。如何看待世界,可以通过修行,彻底转变过来。诸佛世尊示现世间,不过是将实相的智慧和如实的知见传达给众生,令众生从颠倒妄想中解脱轮回之苦。只是知道一切烦恼和执着从观念生,这并不是修行,也不能改变什么。切实地做一些事来真实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和坚固的信念,那才是修行,那样,你的人生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你愿意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自立狭隘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吗?亲近诸佛教,闻法善思维,方便如实修,渐渐得解脱。

    2021-10-29

  • 唯是一心

    唯是一心学法之人,若信自心遍一切处,神通灵觉,无物不及,出之与返,无有间隔。则怎敢错用一念心?即念念不敢自欺!念念不自愚。念念不敢自伤!念念不敢自害!古人云: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所以,除了你自己,没有第二人。除了你自己,没有人接受你的心念。除了自心,没有人响应你的信息。除了回来,你的念头无处可去。除了退还,你布施的无处收留。所以,你是你自己绝对精准的标尺和答案。出于尔者必返于尔。故智者善出之。不出则已,出必善。故修道之人,善用其心。知心空寂,一法不寄。知心无物,一物不移。知心非心,心亦不持。古人云:但莫瞒心,心自圣灵。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云:是曹源一滴水。经云:法同法性。是故万法一心,一印印之。但有差别,无非妄想。众生清净本源,愈施愈有,愈用愈勤。反之,愈执愈塞,愈拘愈壅。其有智者,谁不放心而任运之?古人云:会万物唯一己者,其唯圣人也。圣人者,非执有人为圣。但觉一心,故名为圣,又名同体大悲。以觉一心故,所以不起异心,不起有无心,不起善恶、是非、人我、高下之心。心不异起,是名本尊。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才起一念,波波浪走。古人云:守一,则万事毕。修道亦复如是,但了心源,无物不通。法王经云:于一心外,更无他求。若作他求,即为颠倒。何以故?一切心法,无由外请。于外请处,即名为他。若求他处,即名虚妄。是故学道之人,若能识心,便是究竟。

    2021-10-29

  • 付出

    付出当你从内心深处懂得付出并能享受付出所带来的快乐,那时,你才是真正长大了。人类的幼稚与成熟与年龄无关,而与是否主动地付出有关。 人类所有美好、持久、让人快乐和充实的东西从来都与付出有关。正是因为付出,我们才变得越来越丰富、圆满、安宁、理智和幸福。而那些恐惧、焦虑、纠结与不安,从来都与执取和获得有关。幸福与快乐非常简单,给出你能给予的一切… 抓取与获得,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贪爱与占有,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一切本来就属于我们。紧张与恐惧,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是贫乏的。抗拒与逃避,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是孤单与分裂的。当你觉悟到真实的自己,一切的抓取与贪爱,抗拒与对立都会消失。因为那一切都会在你里面汇合、圆满、重逢。你什么都不用担心,也不用求取。一切都在那里源源不断地涌出… 如果拥有一切还不能让我快乐,而交出一点点就能让我幸福,我为什么不选择尝试后者?是因为我怯懦没有勇气吗?绝不是!只是因为我没有尝试付出。只是因为我对付出还很陌生。只是因为我在付出的同时,还有东西紧紧地抓着不放。 你无法一下子长大,你也无法一下子把自己全部交出去,但是,你可以试着把你拥有的先给出一点点。你可以试着逐渐忘了自己。 付出的意义就在于忘我。而忘我是为了解放自我对自我的囚禁。 有人说,我很穷,我没有什么可付出的。当你认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可以给予这个世界以休息,以宁静。还有什么比宁静和休息对这个世界更好的奉献吗? 牺牲并不是为了有所得,而是无所得。无所得才是付出,才是牺牲。若有所得,求回报,那并不是付出,不是牺牲。 人们一听到付出和牺牲,就认为那是吃亏,是傻瓜才去做得事。才不是。那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为。因为那是唯一成全自己,成为自己的方式。

    2021-10-29

  • 金刚经讲了什么

    金刚经讲了什么金刚经是安心法门。读诵金刚经能安心。为什么?因为金刚经全篇只讲了两个字:布施。为什么布施能安心?因为有所得,有物有东西放在心里,所以才不安。全都布施了,布施的干干净净,连布施的念都布施了,自然安心。所以,布施是一切修行的核心与全部,从起到始,皆是布施。最后通达无少法可得可布施,是名波罗密。如是通达,正因布施而致。以布施默契法性,故行于布施即是行道。一切众生以贪爱我与我所,故覆盖真性,轮回生死,不得解脱。是故佛说布施,先从财布施,身外所拥有的布施开始,再到布施贪嗔痴,布施情爱,布施名闻利养,布施身体、觉受、精力、六根和一切乐受而深入。再到不住不染一切万境,即真性得自在。最后还要法布施,发心自觉觉他。佛说六度,皆是布施波罗密。布施者,布施对一切财物家亲眷属我所的执着。持戒者,布施一切贪嗔痴慢疑等诸恶。忍辱者,布施对身体生命、我见、法见的执着。精进者,布施懒散、放逸、昏沉,以及对睡眠、饮食、衣服、卧具等的贪着。禅定者,不是散乱、取相、分别、住着。智慧者,布施一切二法,布施智慧愚痴、善法恶法、佛与众生,乃至一切皆施。布施之念亦布施。涅槃经云:有三种施,为上妙施。所谓王位,妻子,头目。如是六度,唯一法度,布施波罗密也。佛言:布施波罗密,即非布施波罗密,是名布施波罗密。何以故?若心住于布施,即非布施,即是非住。是故布施亦布施,乃至得无所离,是名真离一切相。不见释迦牟尼佛为求道,布施王位,妻子,儿子。过去生,为求半偈,布施头目髓脑。庞居士为求无上佛道,散尽千万家财,苦居茅屋,吃野菜,穿粗衣,舍世间乐,换取法身常乐,真乃大智慧人。二祖慧可为求法,断臂明志。药王菩萨燃身供佛,自言:我舍两臂,自当做佛。此皆是古今布施典范。经云:一切具舍,求一切智。今人学法,亦当从布施起,终于布施。乃至身心上不得一物,身心亦不得,本身乃现,方成佛道。

    2021-10-23

  • 如何降服其心

    如何降服其心师父,平时心总是慌,会莫名的不安,如何降伏其心?答:常诵金刚经,能降伏灭度一切烦恼诸不善心,令心安住。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佛言: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灭度者。如何是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正读诵金刚经时,一切妄念不生,则念念灭度无量无边无数诸不善心,念念转恒河沙无明习气,念念不住于法,念念不住色布施,念念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是故能降服其心,令心安住。正诵金刚经时,念念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念念度尽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念念令无数诸不善心息止,念念止息一切妄想分别,直用佛心,直行佛行,是故得名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如是一心读诵,是名受持读诵金刚经,又名度众生,又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名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提。正读诵金刚经时,若生妄念,若起心觅法,则如古人牧牛者,立即拉回来,把心念拉到眼见经文,舌念经文,耳听经文上来,是名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正读诵金刚经时,心不住法,不住非法,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如是降伏其心,故名金刚般若波罗密,又名安心法门。何以故?正读金刚经时,若心取相,若作读想,作持法想,作非持法想,作清净想,作度生想,则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故正读诵金刚经时,应离一切相行于布施,所谓布施眼耳鼻舌身意,布施色声香味触法,布施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如是布施六根、六尘、六识,而实无法可布施。是故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刚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读诵金刚经能念念灭度如是无边妄想烦恼,是名菩萨如法教住。读诵时如是用心,生活其他时中,行住坐卧,亦如是用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名受持金刚经。如是自读诵,亦教他人读诵,如是为人讲说,是名自觉觉他。是故读诵此经,念念能度众生,念念安心,念念能竭无始以来爱欲种子,念念能断贪嗔习气烦恼,即念念度尽自性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口说读诵容易,真实读诵受持难。一日一月一年读诵容易,终生受持读诵难。若欲究竟降服其心,当发长远心,受持读诵此经。是故一切学人,欲得安心,欲得消业,欲得持戒,欲得修福,欲得发菩提心,欲得成佛,应遵佛教,受持读诵金刚经。经中世尊殷勤咐嘱,处处叮咛,用心者自行自证自悟自得,不用具说。

    2021-10-23

  • 持戒

    持戒世人生活有法律约束。修行人有戒律约束。此理对比可知。犯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犯戒要受到因果的制裁。此理可想而知。不懂法就可以犯法,免除法律的裁定吗?不是,一样要承担后果。不受戒就可以什么都做,从而不背负因果的惩罚吗?不是,心识会记录你的每一个用心和行为,你一样要对自己的每个过失承担结果。有太多的佛弟子不受戒,不学戒,不持戒,以为自己就不会破戒,没有罪。这是多么愚痴的想法。受了戒,才可以学戒,才知道什么应做,什么不应做。从而保护自己不被烦恼侵袭。戒律是佛陀所定,是一切智者所说,是正遍知者所讲。学法之人,不持戒律,能得见性,无有是处。越是受戒,学戒,了解戒律,你才不会破戒,你才能真正地保护好自己。每个人在这个世间最牢固的保护伞不是钱财、势力、家人、关系,而是你自己的自律。不造诸恶,才是每个人真正的金刚体。防非止恶,才是真正的最有效的修行。做了错事,破了戒律,能够发觉,深刻反省,真诚忏悔,及时改正,所造业果即会停止。若前念忏悔,后念续犯,则旧业未除,又造新业,无有了时。持戒犹如渡海浮囊,丝毫不能破漏。修道之人,若不持戒,放逸懒惰,口说般若,拨无因果,最为可怕。修道不持净戒,犹如在世间无视法律,胡作非为,难逃法网。所以佛陀于楞严经上开示一切众生四种清净明诲,所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此四种过失能令众生造无量众业,堕在苦海。所以修行之人,不论受不受戒,都当严持四种清净明诲,善护诸根,护持自己,直达菩提。

    2021-10-23

  • 一切由你而定

    一切由你而定真理和解脱的标准不在任何人那里。烦恼与苦的结果也不是由任何人决定的。这一切都在你自己那里。你如何用心,有没有贪嗔痴,这才是烦恼与解脱的关键所在。所以,你根本不用把心思放在任何人身上,也不用盯着别人做的事是对是错。那都毫无意义。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动机与行为买单。正所谓,因果绕过谁?你只需要记住自己用了什么心,做了什么就可以。与任何人比较没有任何意义。羡慕、嫉妒、批判、诽谤、嘲讽、轻视别人也一样,毫无意义。因为每个人做的一切都会反射到他自己身上。关注你自己的起心动念,那才是你需要永远关注的重点。 无缘真正的道人,在这个世间不再有任何一个亲人,是绝对的孤单无侣。但同时,又能视世间所有的人都为亲人。如果一个修行人心中还有某个亲人记挂,还有某些人是他额外亲近的人,那些人的安危好坏还能直接影响到他的内心,那他离真正的觉悟还很遥远。佛法的觉悟体现在对无缘的慈悲,对家亲眷属的执着彻底地放下,是冤亲平等的,所以叫无缘大慈。用这一条,你就可以参照出自己的心境和修行的成果。 装听不见佛一再讲世间无常,只有那些想觉悟的人才会听到。而那些睡的正酣,或者不想醒来的人,他们虽然听到了,但都动作娴熟地捂住了耳朵。这些人当然也包括很多完全相信佛陀的教导和无常理论的人,他们之所以巧妙地避开了这些声音,是因为他们还有贪爱的东西无法割舍。 那是你的理论吗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看到关于出离、实修、用功办道的文章和开示,至于发菩提心,弘扬佛法,那就更别提了。而只喜欢看那些无修无证,不需要修行,当下就能成道,不需要放弃任何世间之物就能解脱的文章。后者的理论没有任何问题。而问题是,那是你亲身实证的理论,还是别人的理论?那是伴随着实修实证得来的理论,还是意识里知解的理论?是能抵挡的住任何烦恼的理论,还是在现实和烦恼中立刻溃败的理论?行者当慎思之。若不是你的理论,当大努力去觉悟与实践自己的修行和理论。毕竟说食不饱,数他人钱自己半文也无。 莫到这里茫然古德道:若不安禅习定,到这里总须茫然去。多有学人,知解个即心即佛,或于法少有悟处,便自以为佛法原来不难,即放过,茫然不知所为。或每天因循度日,或懒散无为,放逸六根,大事未办,生已做想,自欺欺人而已。此皆古人所云茫然者。不知古人真正悟后,皆仔细保任,如护胎儿,安禅习定,则一处安静之所,息虑忘缘,严护身口意三业,待人接物,以简为则,不务世缘,布施六根,涤除无始来习气种子,方是正修行路也。 出必善你是你自己绝对精准的标尺和答案。出于尔者必返于尔。故智者善出之。不出则已,出必善。 世界与他人无关人们只是被关系迷住了心地法眼,所以看不到事实的真相,总是心向外追逐、算计、执取、贪爱、抱怨,不知那一切都是心识的幻梦和投影。一旦独处并安静下来,你才会发现,这个世界与任何人都无关。世界,是你自己内在的投射。所以,想要让自己的世界安宁,管理好你的内心,看好自己的投射,那才是一个智者所看重的事。越是向外看,离实相越远,问题越多,无明越多,烦恼越多。一念返回自心,一切问题消失。 主动还是被动自觉主动交出,还是被动剥夺,哪一个更痛苦,可想而知。主动布施,还是被迫交还你从世界偷盗的一切,智与愚,只在这里见分晓。

    2021-10-23

  • 持久的格斗

    持久的格斗修行就像是一场持久的格斗。跟什么持久地格斗?跟烦恼、贪欲、习气持久地格斗。我们经常会败给自己的烦恼。为什么?因为不能坚持,因为没有力量,因为没有做好准备。因为对自己不负责任。因为你不了解烦恼,更不了解真实的自己。在世间,不论什么样的比赛和战斗,你都要知此知彼,才能战胜对方。不仅如此,你还要经过高强度严格的训练。修行中知己知彼者,知烦恼性空,知真性不灭。如是名为修行中的战略方向。具体比赛或战斗时能否胜出,则需要战前的训练和其他充分的准备。任何一场战斗都是对参战人员整体素质的考验。对比赛者而言,实力相差太过悬殊的比赛则毫无意味。越是高手,越希望碰到强大的对手,这样比赛和格斗才有意思,而胜利的果实也一定丰盛而巨大。与烦恼的格斗也是如此。轻微的烦恼永远无法击荡出解脱的力量和大涅槃的智慧。正所谓烦恼即菩提。水涨而船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唯有在巨大的打击和挤压下,人的精神才会得到完全的历炼和转化。有些人在烦恼面前退缩,或者不堪一击,是因为他渴望的结果太小,所以他很容易知足并退缩。修行的成果有两种:一种是自了,一种自觉并觉他。自了者,对治烦恼的能力极其微弱。而觉他者需要发菩提心成就佛果。成佛是一个真正的修道斗士所要的唯一结果。想成佛就一定会遇到极大的阻碍和痛苦。譬如高原平地不生莲花,低卑湿泥乃生此花。遇到的境界越多,得到的历炼越大,修行的成果也越大。好比如拳击手,如果陪练不堪一击,那么就很难打败真正比赛中的对手。如果陪练本身就是一个高手,那么训练出来的拳击手也一定是个高手。修道之中,烦恼亦复如是。轻易降伏的烦恼还会化了妆再出现。只有从根本制伏烦恼,它才不会再危害于人。制伏烦恼没有捷径,就是不断地训练转念与离念。当然,前提是,寻找一个不受打搅的环境,暂时放下一切世缘,如实地操练降伏烦恼的方法,把它转化成一种熟练的能力,那就是定慧之力。因为烦恼起因于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习气,所以每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都会受到烦恼的打击。就是在这样刻苦地训练中,修行人才能逐渐地了解烦恼的习性,才能以智慧来降伏烦恼,从而在这场格斗和厮杀中彻底胜出。当你有烦恼的时候,不要气馁。首先,不要忘了,烦恼只是心识的错觉,它没有实质,而你只需要挨到烦恼自己消失,那时,你拥有的就是定力和般若智慧。在与烦恼斡旋斗争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碰撞,还要懂得迂回、绕开、休息、回避、不对治,只是单纯地消耗。而有时又要突然袭击,勇猛精进,打它个措手不及。再加上辅助一些方便之法,通过远离六尘和保护六根,让心识的习惯得到彻底的转变,并和烦恼做长久地拉锯战,最终将烦恼和习气耗尽。修行这条路上,你会看到无数比赛者退出比赛,而你,却像一个孤独的英雄,一直走在空旷的大道上,一直坚持,坚持…直到将烦恼拖死!修行就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只要你自己不退缩并投降,靠坚定的信心和实战的智慧,坚持走在这条路上,最终,你一定能赢得这场比赛。

    2021-10-23

  • 躲的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虽然猎人还没有离开他的小屋,但是树林里还在觅食的动物,早就已经是猎人枪下的猎物了。一切众生虽然还在他们的世间森林里活动,但是他们早就成为死亡猎师枪下的猎物了。只有那些高度警觉的动物才有可能逃脱猎师的捕杀。而那些毫无警觉的动物,随时都会死在猎师的枪口下。也只有那些依佛陀教导如实修行的人才可能躲避死亡的猎杀而获得如来法身常命,而那些醉生梦死不知修行的人,完全不知道死之猎师就在一旁窥视,随时会猎杀他们。人们贪着生之快乐,不知死之在旁时时窥伺。每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以感官的快乐来麻痹自己,欲逃避死亡和自己欠下的业果,就像一句谚语一样: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活一天,算一天,一时苟延残喘罢了。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这期生命,不过是一念无明而借来的幻壳,本来就不属于你,到时要归还的。而有的人,以为生命是真实的,是属于自己的,要还的时候不肯还,所以受无量的苦。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自己一生因果结账的时刻。愚昧的人,以这一期假身不停地造业欠债。只是一味地贪图快乐,一味地欠债,不务植众善法资粮,却妄想在生命的终结逃脱最后的结算。真正的智者,绝不会坐以待毙,而是努力奋起,逆生死流,专心办道,割舍贪爱之毒瘤,止息过去之恶习,累积善法功德,还清往昔业债,于茫茫生死中,久久修行,以定慧之力,独脱轮回之苦!佛遗教经云: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生命如同泡沫,须臾破灭。一息上不来,即隔世去也。而此生所遇善法因缘,忽然断灭,欲得人身,百劫千生,未必能得。是故同修,当猛然醒来,止息平日懒散放逸贪爱之习,亲近善友,皈依三宝,一心修习善法,早日做好打算。莫待临渴掘井,堕落求升,为时晚矣。

    2021-10-23

  • 善友者,数数清于耳目

    善友者,数数清于耳目你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会对你的一期生命,甚至无量劫的生命产生很大影响。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他交往的人,他从事的工作,造就了一个人的品格与性情,直接影响他的生命内容和生活品质。沩山警策云: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目交报,殁后沉沦。人之所交,可不慎乎?人之所习,可不察乎?如一个人每天看恐怖片,他的大脑中就会植入凶残的信息,就会不知不觉疑神疑鬼。一个人每天看悬疑小说,就会经常陷入虚幻的逻辑推理,而对身边的人和事容易产生怀疑的心理。一个搞经济学的学者,会处处把经济问题放在首位。一个人总是跟精神病患者或抑郁症患者在一起,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有精神病。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经常和赌博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染上赌博的恶习。而一个人如果经常跟善知识在一起,每天熏修善法,学习古人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心胸,那么他每天的心态都是积极的和阳光的。就算他遇到困境和恶劣的环境,已经熏修的品格和性情都很难再改变。这就是熏染和习惯的力量。孟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三次搬家。而陆亘以南泉为师,苏轼亲近佛印,裴休侍奉黄檗,皆亲近善知识的典范。雪峰与玄沙、仰山与沩山、德山与岩头,皆师徒相友,互相发明之典范。而阿奢世王以提婆达多为友,遂致害父。华歆贪财,管宁不肯与之为伍,遂割席以明志。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善知识和善友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选择良伴和有利于自身德行长养的地方生活,对每一个人这一生过的是否快乐解脱至关重要。孔夫子云: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有智之人,善思念之。

    2021-10-23

1616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60616263646566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