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蠢的心

    愚蠢的心愚蠢的心,它总是被自己欺骗。愚蠢的心,它总是戏弄自己。愚蠢的心,它总是不愿意去了解真相,而被自己弄出的影子吓到。虚妄浮心,多诸巧见。画地为牢,杯弓蛇影。心自取心,非幻成幻。以有心故,容受生死。复执无心,同于有心。佛说无心,非是断灭。但无执心,非无心体。说心体者,假名真如。若执真体,即是不如。是故说如,转转不如。经云:恒河沙众生心,如来悉知悉见。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一切众生心,皆为非心,皆是妄心,非实有心。是故,众生若以心为有,以为有我,总是愚智心,无明心。众生以为有心故有我,以为有我故,贪爱取境,受诸幻梦愚弄,是名愚痴。愚痴心者,非实有愚痴心,以不了实相故,假名愚痴心。幡然醒悟,愚无住处。众生虽执有我,真实中实无有我。故经云: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又云:众生众生者,实非众生,是名众生。如来亦说心,如来说心,即是非心,是名为心。如来亦说有我,如来说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以有我故,于无我法性中,妄见生灭去来之相,是故轮转生死。看到自心上生种种心,不被心上之心瞒,即名为智。看到万法唯心,诸法心生。心若不生,法即不有。如是了达,即名不愚。心自愚昧,心自神解。心自弄影,心自醒悟。心自落尘,心自悟空。心自生灭,心无生灭。心自幻妄,心自觉明。心本无智,痴从何来?心自无病,妄用幻药。愚痴的心,梦里的心。愚痴的心,醒来的心。本是一心,妄分愚智。本是一心,才动成三。心经历一切,心忘记一切。心到处游走,心终于知归。心四处寻觅,心终于歇脚。心触碰一切,心叫醒自己。心愚弄自己太久。心终于识得自己把戏。心不想再欺骗自己。心要剔起眉毛,看清自己。

    2021-11-17

  • 学古人云:不折我,无以学。故知学者,必捐其我。能挫其我者,必因学。学者,必舍其乐,忘其贪,而志于道。有我者,贪爱尘境,而怠于学。以学损其世乐,触其惰性,逆其放逸,故不为也。是知,肯学者,逆其生死,转其贪爱,步道之由,入道之径也。其谁知道者而不学也?古“学”字通“觉”。以学而觉,非不学而觉。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者哉。古人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你道无为不必学。若不必学,则天生可知无为乎?非也。后天学而知之,学而悟之,学而成之,学而行之。无为者,非为非不为,而以学贯始终。是故,一切贤圣皆从刻苦勤学中来。由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云差别,是知无为者,非是定相,其心是一,用功不同而。故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是知,学者,未必读文字是学。六祖腰石舂米是学。大安执役服众是学。善财五十三参是学。永明十万佛号是学。赵州二六时中不杂用心是学。慧藏牧牛是学。药山一物不为是学。西贤舜终日诵金刚经是学。彦上座时时唤自己“惺惺着”是学。又古人云:绝学无为闲道人。如是闲者,但闲于世间得失,闲于世间攀缘,闲于奔波劳累,闲于人我是非,闲于一切虚妄,非于真实而堕断灭闲也。此之闲者,非一切闲。若一切皆闲,则饭不必吃,衣不必穿,气亦不必喘,犹如死狗。既若不能,当抖擞精神,活出法身,以勇猛剑,断涣散心,运大施为,自利利他,绍隆佛种。不可被无为无学锁住,堕断灭空,一生空过,徒废身命。若执空执惰,以无为为闲者,此是昏庸无智,病入膏肓,无人能救。学人最忌以绝诸佛法,而染世法为绝学。以绝诸精进,而习世法为绝学。以绝诸大悲,而练世乐为绝学。以绝诸圣心,而近三毒为绝学,如是错解绝学,能得圣道,无有是处。故今劝学。学人或诵经,或坐禅,或读经,或看论,或参他古人公案,或持咒,或卧禅,或一心做事,但万缘放下,心不附物,总是学也。如是学者,是名绝学。绝学有二义:一,学成而至无学。二,绝妙真学。绝学复有何义?绝诸妄想尘劳,学习解脱圣道。是名绝学。绝诸习气无明,发挥本有智慧。绝诸攀缘分别,长养圣志大愿。绝诸凡小二乘之学,回心向于大乘。如是学者,是名绝学,亦名真学,亦名为觉也。

    2021-11-17

  • 法如筏喻

    法如筏喻问题即是答案。疑即是悟。无明即是佛性。船即是彼岸。脚即是路。起点即是终点。你正疑时,就是那不疑的在起疑的作用。你正问时,就是那知道一切的在发起问题。正起无明的,即是佛性。此岸彼岸因渡者而存在,渡者创造了船筏。所以说,筏,才是真正的彼岸。悟此者,即悟道。道,原来就是工具,工具,方法,方便,才是真正的道。佛把它称为乘。只可惜,人们错解了道,以为道独立存在。脚与路相依存。没有脚,路是不存在的。行走的每一部即是终点,所以,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脚步,每一个地方,都是你觉悟的契机。关键是,你要动起来,才有悟道的机会。真相是活的,它并不是在终点或目标那里。它在每一处等着你终结它。每一个细节处都暴露着整体。一根毛发中拥有一个生命的全部信息。一滴大海中拥有整个大海所拥有的一切。一微尘中有十方如来。歇即菩提。人们一心想歇,却歇不下来。是因为他没有觉悟到歇是跟走,跟累,跟消耗相辅相成的。如果你想歇下来,你必须劳累。如果你想大休息,你要用尽所有的力量去行走。你会在耗尽你的力量的那一刹那,达到大休息。你想过河,必须通过筏。所以,彼岸不是一个单纯存在的事物。彼岸是一个整体。它由此岸,河水,筏、彼岸及渡者组成,缺一不可。而问题的关键全都在渡者这里。事实上,他不仅创造了筏。连河,此岸和彼岸,也是他创造的。当他明白这一点,他自己成了渡河的真正的筏。当他通过自己把自己度了,他自然会放下自己。因地倒者,还因地起。他自己这个工具,就是道本身。他这幻身就是法身。佛种从缘起。诸法从缘生。缘起即佛,十二因缘即佛性。生死即涅槃,法同法性。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人们读金刚经,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舍法,舍筏,舍非法上。而忘了筏才是法的真正核心与灵魂。筏者,喻法。法,如筏喻。金刚经者,即法也,即筏也。既诵此经,不过为明其义而已。不明此义,筏未用之,诵之不勤,故悟之不透。故诵此经,当以悟此筏字为要。当我们读诵这句经文时,应不停地念: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如筏喻,这是佛法的最妙部分。它却经常被还没有渡河的人忽略、轻视和放弃。这是最可笑的事。当你领悟了筏真正的意义,你会利用好这个工具而悟道。那时,你不用背诵这句经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会自然放下筏。而你如果没有明白筏的意义,不利用筏,却一直背负着彼岸的妄想之筏在此岸原地踏步,你将永远在此岸流浪。你就是你要寻找的。这虽然是一个真理,但你必须抬起脚步。因为你并不是一个死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工具和脚步。可能,你正抬起脚步的刹那,你就会发现你。你是筏,你是彼岸。你是工具,你是道。你是脚步,你是你要寻找的。法如筏喻,请记住这最美妙的比喻。法如筏喻,请读诵这世间最美的咒语。法如筏喻,请领悟这世间最深妙的智慧。

    2021-11-04

  • 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每次只做一件事。养成每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安心,越来越充实。每次只做一件事,你会把这件事做好,并且能够享受做这件事带来的快乐。坐在那里吹风,就只是吹风,你会沐浴在风里,你会与风在一起。如果你一边吹风,一边听音乐,你可能两件事情都做不好,既不能全然地感受风,也错失了最美的音符。听音乐,就是一心地听音乐,不要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听音乐。不管是舒缓的轻音乐,还是肃穆的交响乐,都全心地进入每一个旋律。你可以听到作曲者的心声,你可以和每一个旋律交流。在阳台上晒太阳,就是单纯地晒太阳,不要再捧着本书,或者看着电影。如果在太阳最好的时候,你看书或做其他的事情,你会错失那最暖的阳光,虽然阳光照在你身上。走路就是走路,一心专注地走路。不要东瞧西望,或者捧着手机看,那样,你可能会走错路,或者撞到电线杆上。如果走路时单纯地走路,你还会不经意间收获更多,比如阳光、微风拂面,花香扑鼻。而这些,是你全然专注和放松时自然来到你身上的,它们是你专注于一件事所获得的礼物。当你站在一片小水塘前,去欣赏眼前的这片水塘,它一定有它的美。不要再祈盼远方的大湖。而当你有一天遇到一片大湖,希望你也能放下自己的心事,与那大湖真正在一起。做好一件事,你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件事带给你的快乐,你收获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你在做任何事时都能专注,都能投入,都能安住。有太多的人,为了效率做事,为了功利而做事,所以事情做的多,但并不快乐。那是因为他们收获的只是外在的成功,而错失了内心的平静和安乐。把一件事做好,再去做另外一件事。一本书读完,再去读另一本书。把当下过好,你才能过好整个人生。一次,只做好一件事,你会活在今天,活在当下,活在佛国。吃饭,只是吃饭,放下所有要考虑的事,安静地咀嚼饭菜的味道,把它们吃到胃里。扫地,只是扫地,放下所有你认为重要的事。扫地才是最重要的事。不要越少尘越多。一次,只做好一件事,不管大事小事,一次做好一件事,那里有黄金,那里有如意,那里有神奇。

    2021-11-04

  • 背诵金刚经

    背诵金刚经道场大众每人每天各背诵金刚经一段。背诵经文,即能专注一心,又能深思其义,心不缘事,事不入心。是故定慧双修,理事不二,是最好用功办道之方便。世人读诵佛经,多止于读,而少有人诵。读者,见文而读,不费力,边读边打妄想,易行之。诵者,熟读而背诵,无文可见,须心记之,多用心力,心无旁骛,故难行之。读之者,以随读随忘,故于佛说义理,随学随忘,其义难明。义既不明,焉能行之。诵之者,以心力凝聚,不外奔驰,用心其一,故所诵佛义能入心,记忆不忘,念念心行,化为己用。故欲深学经法者,不得止于读,当习诵,乃至脱口而出,不假思忆,是真受持也。道场大众,每天坚持背诵此经,作为定课。希望各位在家同修,也能发心背金刚经,自我监督。多有学人,不能理解背诵的意义,故不愿发心背诵。又以懒惰故,以无明习气故,心力分散,无心背诵,不愿背诵,故于诸佛深经妙义,不能发明。只愿数他财宝,不愿亲开宝藏。又有学人,自谓根基大利,仿效古人,常伸两脚,懒散放逸,三毒未尽,习气未除,妄言无修,轻视背诵,堕在无事牢里,宁蹉跎光阴,也不愿背诵一句一偈,是为自欺,可怜悯者。其不知古今人之根基不同。古人非不背诵金刚经,亦非不学而终日。不提此事,只因背经对古人来说,非是难事,故不提也。今人能背大悲咒,心经就已不错,背金刚经者,则需要布施大量时间和享乐,故为之难也。背诵虽难,有心背者则不难。背诵虽难,深知背诵有益于深入理解实相者,则不难。背诵虽难,信背诵此经,所熏修般若力,世世为道种者,则不难。背诵虽难,信佛语者,依教奉行者,则不难。背诵虽难,笃信之,肯为之,勤行之,坚持之,砥砺之,自策之,誓为之,则不难。背诵虽难,不贡高我慢,无我人众生寿者见者,则不难。背诵虽难,信之依此做牧牛功夫,而能转一切识心习气,成就解脱力者,则不难。每日积累,从少而多,日日不辍,其功转身,难而为易,行者自知。今劝大众受持读诵此经,先从读开始。待熟读之后,转而背诵。若能背诵,可随机缘,为他人说,自利利他。背诵者,可先一品一品背。此经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品。每天一品,三十二天即可背诵一部金刚经。若一天两品,则十六天可背诵一部金刚经。一遍背下来,莫停莫废,继续从头再背,如此循环持续做功夫。重点不在背诵的结果,而在背诵时的用心。历事炼心,是修行的真正目的。万事不为难,事在有心人。

    2021-11-04

  • 读诵金刚经

    读诵金刚经金刚经所言信者,有十一处。所言受持者,有十三处。所言读诵者,有九处。所言福德者,近十处。所言为他人说者,有六处。所言布施者,近二十处。所言无所住者,近十处。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有十几处。言无有法可得名无上菩提者,近十处。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处,九处。言持戒修福者,一处。言消业者,一处。言非相与离相者,有十几处可见此经以福德为基础,以信得入,以读诵为通利,以受持为日用,以为人演说为深解义趣,以离相为万行,以无法可得为得佛菩提,以此诸主要环节为修行要领。而如是等环节,以读诵为中心。如何以读诵为中心?以读诵为实修,以读诵为修福,以读诵为持戒,以读诵为布施,以读诵为无所住而生其心,以读诵为离四相,以读诵为消业,以读诵为庄严佛土,以读诵为供养承事诸佛,以读诵普行恭敬,以读诵为如法安住,以读诵为降伏其心,以读诵为思维其义,以读诵为发菩提心,以读诵为无法可得。故末世众生,受持此经,以读诵此经而做修行方便,当以读诵为重,以读诵为要。世尊殷勤教导,反复劝说,其深意自现。所有经中,唯此部经,佛如是繁劳殷勤咐嘱,劝大众读诵此经。可见读诵此经必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其作用微少者,唯不信耳。若能一念生信,功不虚施。以受持读诵此经,能布施三毒,能舍世乐,能以法自娱,能以读诵为筏,能转所依,能如法安住,能度自心妄想,能竭爱欲习气,能清口齿,能定心神,能一心不乱,能熏修般若,能思维经义,能如说修行。以要言之,读诵此经,即是布施,即是持戒,即是忍辱,即是精进,即是禅定,即是智慧。读诵此经,即不染六尘,于法无住。读诵此经,即不念过去心,不念现在心,不念未来心。读诵此经,念念清净,念念行般若,念念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读诵此经,即是须陀洹,即是斯陀含,即是阿那含,即是阿罗汉。所言四果者,即非四果,是名四果。读诵此经,即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实观于法。读诵此经,即是尊重诸佛,即是礼拜如佛塔庙,即是以诸花香而散其处。读诵此经,即行诸佛路,即是燃灯佛前受记。读诵此经,即于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前供养承事,无空过者。即读诵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所言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读诵此经,即是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者,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所以末世众生修道,以读诵此经为安心法门,为最上第一稀有微妙之法,为入道安心之要。其有信者,谁不读诵?其有福者,谁不受持?其有苦者,谁不仰赖?其不安者,谁不依怙?唯读诵者,亲证其妙。唯读诵者,必获其利。其实践者,皆得法喜。其实修者,皆得成佛。乃至读诵一四句偈,如来说此人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具说。是故于今劝请同道、同修、善友、善知识,一切大众,每天坚持读诵此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常诵不辍,是为最胜菩提因。

    2021-11-04

  • 每一个样子都来自同一本源

    每一个样子都来自同一本源你只需要一个理解。有的人能力拔山兮气盖世。有的人能一声歌喉穿云霄。有的人心算的能力超过计算机。有的人记忆的能力过目不忘。而你,可能什么都不会,但是你有一双可爱的酒窝。而他,可能笨笨的,人多的时候,连话都说不出来。但是,他却能在沙坑里一跳,跳出一个世界冠军。世间每个人都不一样。世间每个人都有他特殊的能力。世间每个人都有一副可爱的模样。世间每个人的每种能力都是他的习气所致。善星比丘虽然邪知邪见,但是却能背诵三藏十二部经典。提婆达多虽然恶心害佛,但是却相好庄严,处地狱如在三禅。有的人能提前知道自己何时死去。有的人能几年不睡觉,而身体没有任何难过。有的人坐禅入定能几劫的时间。有的人可以离地而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这一切,都是佛性不可思议的作用。这一切,都是众生业力不可思议的显现。每一个人身上所显现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每种能力,都来自同一个力量。如果你想在某方面有突出的能力,那么就多花时间去练习它。如果你想成为某方面的好手,你要爱上你从事的工作。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你做的事,去发现真正你超越了这一切的形象。透过种种的差别相,去发现那无差别性。那才是诸法之源,万物之母。当你理解这一点,你会变得包容。当你发现这一点,你会越来越接受一切的存在。当你知道万法从缘而起,你会平等地看待一切。当你知道一个人的天性是习惯使然,你不再刻意地去改变他人。当你知道修行,学道,解脱,需要因缘,你不再去“度化”别人。你越是领悟佛性的作用从缘而起,因修而异,因用功差别而结果不同,你越有智慧。你越是能领悟众生乃心识,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你越能谦卑恭敬,与人无诤。看到每个人每个行为背后都是业力使然,你会生起大悲心。看到每个人的每个样子,都来自同一个本源,你会生起大慈心。了解无明即是佛性,你不再讨厌任何的存在。觉悟众生即佛,你会与众生同居止,共沉浮。爱,来自理解。智慧,来自觉悟实相。透过诸法的样子,去观察它的实质,你将不再有任何疑惑。通过发生的事情,去发现那不可思议的佛性,你将向一切低头,把自己汇入无限。当你理解了自己,你就理解了一切的生命。如果你爱自己,你不可能不爱别人。

    2021-10-30

  • 受持金刚经

    受持金刚经一直以来想和大家深入学习金刚经,但是因缘不熟。佛法从缘起。今天有缘跟大家在一起再次学习金刚经。二零一五年我讲过一次金刚经,那时讲的比较简单,主要是从金刚经的义理方面讲的,关于实修,没有讲到。后来又写过一个金刚经大义的文章,把金刚经的整个义理梳理了一遍。那篇文章在公众号上可以搜到。这次我们学习金刚经会更加深入和详细。主要会从实修的角度来讲解。我们先看这部经的经名。以前我讲经,几乎从来没有仔细讲过经名,一般都是直奔正文,经文都是一带而过。古代讲经法师讲法的时候则不一样,一般都会详细讲解经文。比如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九旬谈妙。用九十天,才讲了妙法莲华经经题的一个妙字。这次讲金刚经则不一样,一定要先开示经名,而且不是从正文第一句来讲,是从第十三品开始讲。这部经的经名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我们看经文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密。这段经文说的非常明白,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从究竟来讲,上上根基的人,一看到这里,就知道,根本没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一点跟这部经里的关于实相的另一个表述完全一样: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部经只是一个名字,金刚经什么也没讲,没有任何法可说,没有任何实法可得。所以说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果有人能够从这个地方一下子看到这部经所讲的核心,可以悟道。所以过去有个禅师,读到金刚经这个地方“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一下就开悟了。这部经所讲的是万法都是空名。就像维摩诘经有另一个名字,净名经一样。看净名经这三个字,也可以悟道。又涅槃经云: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人闻我说《大涅槃》一字一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汝于是义犹未了了。汝当谛听,吾当为汝更分别之。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以无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空无相法受持此经,是名究竟受持读诵。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亦是此义。又六祖坛经云: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庞运有一段关于金刚经的精彩开示。居士见僧讲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居士问云: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座主无语。居士乃与颂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师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主闻偈,欣然仰叹。又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士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圣师曰:陛下还会么?帝曰:不会。圣师曰:大士讲经竟。这是从诸法空相,一无所有的角度讲金刚经。诸法空相与佛性常住是同一个意思。如同无心和真心是同一个意思。这一点,是很多人弄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注意。这也是为什么说金刚经是究竟了义,直说第一义谛的根本经典的原因。所以这部经用金刚这个名相,来表法身常住不灭的意思。自古以来,讲金刚经的人非常多。金刚经也是中国人学法受持最广泛的一部经。据说达摩祖师传法于二祖,是以楞伽经印心。一直到五祖弘忍大师,都是传楞伽经以印法。到了五祖传法给六祖,是以金刚经来印心。六祖坛经里记载,五祖亲自给六祖大师讲金刚经大义。六祖大师也讲过金刚经,有《金刚经口诀》流传于世。这是古人讲金刚经中非常精彩的论述。将来有机缘,也会和大家一起学习。六祖和金刚经的因缘非常深。他在家时,因为到客店去卖柴,听客诵金刚经,就触发了他宿世的般若缘,然后到五祖那里求法。在六祖坛经里,六祖也和五祖一样,常劝大众读诵金刚经,即能见性。这也是为什么禅宗向来把金刚经作为修学的根本经典的原因。关于金刚经的经名,六祖大师的金刚经口诀中讲到: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喻法为名,其意谓何?以金刚世界之宝,其性猛利,能坏诸物。金虽至坚,羖羊角能坏;金刚喻佛性,羖羊角喻烦恼。金虽至坚,羖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羖羊角虽坚,镔铁能坏。悟此理者,了然见性。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如来所说金刚喻者,只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内无坚固,定慧即亡,口诵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何以故?为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錾凿山破,取矿烹炼,遂成精金,随意使用,得免贫苦。四大身中,佛性亦尔。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勇猛喻錾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因为之名也。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俱备。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何名般若,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智是慧体,慧是智用。体若有慧,用智不愚,体若无慧,用愚无智。只为愚痴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何名波罗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只缘世人性无坚固,于一切法上有生灭相,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到彼岸。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口说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波罗蜜。何名为经?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也。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自心则无经;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故此经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祖大师说:心不依行,自心无经。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俱备。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所以,这部金刚经其实并不是完全空谈般若,空讲第一义,而是从修福、持戒,功德的角度,把实修和第一义完全结合起来,非常圆融地开示了诸法实相和解脱之道。如经云: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如来灭后,后五百世,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乃于无量千万佛所而种善根。洪觉范禅师在《林间录》中云:金刚般若经以无住为宗。以无住为宗,则宜其所谈皆荡相破有,纤尘不立也。而经赞福胜者半之。持戒修福者,有为事耳,而世尊答能于此经生信心者,必此人。何也?此处禅师是提醒学人,受持此经,需要无量的善根功德,非是少因缘少福报而能受持此经,深解义趣。所以,这部经有一半的篇幅都在讲受持此经的福报和功德。说明佛法不是空谈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与持戒修福紧密相连,不能割裂。我们这次学习金刚经,是应缘而学。这个时代大众学法,实修的环节非常薄弱。而金刚经里又提供了非常明确的实修方法,就是读诵,书写,为人讲说。这次学习,我们会把金刚经作为一个实修法门来讲解和学习,也会把读诵金刚经当作一个必修课。

    2021-10-30

  • 从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从观念的牢狱中解脱出来人的执着体现在哪儿?观念和想法。所谓放下,不过是放下坚固的观念和执着的想法罢了。除了坚固的信念和想法,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需要我们放下。并不是所有的观念和想法都会带来烦恼与苦。佛说,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唯去执着,不去我见。佛法唯去执取,不去诸法。坚固的执着,执取自心幻境的信念和想法才是我们要放下的。一时无法放下怎么办?改变生活圈子,教育环境,接触的人和从事的事业。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想法。改变观念和想法,需要修行。修行,就是改变固有的无明的观念和想法。一切修行,都是为了改变生灭的和有为的观念与想法。佛把这种改变和学习称为入佛知见。知见转变过来,观念和想法就变了。观念想法变了,世界和人生就变了。为什么?诸法唯心所现。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外境,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会过什么样的人生。以佛陀诸觉悟者的智慧与观念看待世界,世界就是清净美好的。以贪嗔痴的观念、众生的观念看待世界,世界就是不净的痛苦的。如何看待世界,可以通过修行,彻底转变过来。诸佛世尊示现世间,不过是将实相的智慧和如实的知见传达给众生,令众生从颠倒妄想中解脱轮回之苦。只是知道一切烦恼和执着从观念生,这并不是修行,也不能改变什么。切实地做一些事来真实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和坚固的信念,那才是修行,那样,你的人生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你愿意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自立狭隘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吗?亲近诸佛教,闻法善思维,方便如实修,渐渐得解脱。

    2021-10-29

  • 唯是一心

    唯是一心学法之人,若信自心遍一切处,神通灵觉,无物不及,出之与返,无有间隔。则怎敢错用一念心?即念念不敢自欺!念念不自愚。念念不敢自伤!念念不敢自害!古人云: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所以,除了你自己,没有第二人。除了你自己,没有人接受你的心念。除了自心,没有人响应你的信息。除了回来,你的念头无处可去。除了退还,你布施的无处收留。所以,你是你自己绝对精准的标尺和答案。出于尔者必返于尔。故智者善出之。不出则已,出必善。故修道之人,善用其心。知心空寂,一法不寄。知心无物,一物不移。知心非心,心亦不持。古人云:但莫瞒心,心自圣灵。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云:是曹源一滴水。经云:法同法性。是故万法一心,一印印之。但有差别,无非妄想。众生清净本源,愈施愈有,愈用愈勤。反之,愈执愈塞,愈拘愈壅。其有智者,谁不放心而任运之?古人云:会万物唯一己者,其唯圣人也。圣人者,非执有人为圣。但觉一心,故名为圣,又名同体大悲。以觉一心故,所以不起异心,不起有无心,不起善恶、是非、人我、高下之心。心不异起,是名本尊。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才起一念,波波浪走。古人云:守一,则万事毕。修道亦复如是,但了心源,无物不通。法王经云:于一心外,更无他求。若作他求,即为颠倒。何以故?一切心法,无由外请。于外请处,即名为他。若求他处,即名虚妄。是故学道之人,若能识心,便是究竟。

    2021-10-29

1654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63646566676869

...

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