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佛非为世乐而来世间
诸佛非为世乐而来示现世间诸佛菩萨来此世间不是为了享乐而来,而是为了拔众生苦,予众生乐,救众生出轮回,示众生真实相,为如是事来此世间。所有人意谓那是诸佛的事,我来世间就是享乐、逍遥、受用这个世界而来,此是大愚痴。一念求乐之心不死,道心不活。一己不妄,法身不现。一私不绝,佛心不生。若心中还有一年贪乐为己之念,此正无始以来贪爱无明种子,习气根深,巧妆掩饰,潜伏藏识,欺骗心识,以为聪明,不知翻害自心,无别替受。殊不知,万法不独在,有乐即有苦,有受即有施,有得必有丧,有贪必有忧,有爱必有惧。如是苦乐、爱惧、得失交迫,如何得真常之乐,不过无常之幻觉,诓骗心识而已。有智之人,一念照破,不逐世乐,但为法乐,为度众生,不惮劳苦,不疲不倦,死而后已。如是才是佛菩萨诸觉者的心境和精神。也只有具备如是精神,能如是而行,才能真正解脱自在,得常乐我净,并能带领众生实践解脱之道。经云:发菩提心难。何以故?发菩提心者,发为众生之心,发无我之心,此是真实之心,是切实心行,是真如来行,是实际行,不是口说般若,意识里知解无我无人者所能揣测之万一。何以故?虚妄识心,多诸巧见,避难就易,贪图享乐,此是一切众生生死病根。此根不破,自尚不能解脱,何况度他。所以发心相应,果报相应。又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诸修行人,此处不得大意,被他心识诳惑,被他世乐遮蔽,不求诸佛常乐,反被它世间小乐所骗,愚痴至极。诸佛以寂灭为乐,不复世乐,此是要节,学法之人不可暂忘。
2021-10-07
-
致诸姊
致诸姊师父好,这几年我一直在学佛法,但是因为老公的阻止和干涉,我不得不偷偷地学习,而且无法深入。我自己非常想深入学习佛法,弄明白生命的真相和自己到底是谁。有很多次想去寺院参加禅七,都被老公阻止了。师父,我怎么才能让老公支持我学佛?请师父为我指出一条大路。答:你只有独立,只有为自己活,才能如愿以偿。你的行为应该由你个人决定,而不是父母、老公或儿子。你的问题其实质不在你老公,而在你自己。你的软弱表明,你并不想真正去做一件事。如果你真正想去做一件事,问题的重点一定在你自己,而不在任何人。拿别人当成自己不能完成某件事的理由,这本身就是非常幼稚和愚蠢的行为。只有小孩儿和傻瓜才会这样,只有懦弱的人和完全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才会这样。只有作为别人的附庸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的人,才会有这样的问题。诸姊妹,这一世是女人的时代,是女性真正意义上独立、崛起和觉悟的时代。你不能独立,不是你父母、老公和儿子造成的,是你自己的软弱和依赖造成的。如果是在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得不到尊重和保护,经济、人格、精神不能独立和发展,是时代和因缘所致。但是现在是男女平等的时代,是女性独立和觉醒的最好时机。有越来越多的女人冲出了男人的强势和操控,过上了独立自主的生活。想要独立,先要摆脱自己无始以来依附于男性的习气。自己完全可以独立生活,既不需要看丈夫脸色,也不需要为儿子忙到老。敢于为自己活一把,才能从狭小的家庭枷锁中解放出来。离不开男人,又不得不受男人的使唤、控制和奴役。又要求解脱,又受不了孤独和寂寞。又想修行,又担心老公知道了会讨厌自己。又想独立,又想找个人在身边一直陪伴。这是自我分裂,是自甘堕落,是病入膏肓,无人能救。你只能选择其一。要么独立,要么被自己的无明和贪爱奴役,受制于你的家庭和男人。有人问:二者不可兼容吗?家庭中就不能修行和独立吗?暂时可以,或者活出自己的独立和强势,自己在家中说了算,家庭其他成员完全尊重你,而你也能做到根本不依赖他们任何人。有没有他们,你都会活的很好。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就算你在家里委曲求全,为了维护别人的意愿,甘愿牺牲自己的想法。终有一天,你老的已经不行了,无常来临,击碎你美梦,你的丈夫、儿子离你而去,或者你不得不离开他们,你这个老的不能再老的女人,不管是死是活,你的神识还是要经历一个人,你还是要面对空虚和无依,你才能真正解脱。要知道,这一世,你选择做女人而来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你过去生依赖男性的习气没有断,而把它留到这一世的一个难题。这一世,如果你依旧软弱,继续姑息自己的软弱,回避自己的无明,不愿意独立和觉悟,你会生生世世做你的男人,也即你的根本无明的奴隶。不向今生度此身,更向何生脱劳尘。
2021-10-07
-
答居士如何见性
答居士如何见性居士甲问:师父,吉祥。合掌。每天都看您的开示,请教师父,如何见性?答:学人不知如何见性?多是把如何见性当成一个头脑的问题,把实现见性当成头脑的答案。学法不是为了解决头脑的问题,而是从头脑的问题中出来。虽知如此,以众生无始劫来意识思维分别习气根深蒂固,所以执取心意识境界,取诸幻相,轮回生死。若无修道,则无法出离心意识及自心种种妄计,无明覆蔽,执着自心境界,永无出期。故佛与祖师种种善巧方便,勤加诱导,令入正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见于佛性,方得解脱。若问如何见性?有四法做到了,可以见性。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如理思维,如说修行。复有三法,做到可以见性: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复有二法,做到可以见性,定慧等持,用而无生。复有一法可以见性,离于我相修一切善法。复有二法做到,可见佛性。证悟人无我,法无我。复有一法做到,可见佛性,发菩提心,自觉觉他。复有无量法,六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若得实修,可见佛性。随取其中一法乃至四法,放下世间一切贪着享乐,用功办道,即得见性。居士乙问:师父,我有疑惑。既然您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还未见性,是否就不应该进行任何形式的“修行”呢?还有,见性的标准是什么?谁能认定自己是见性了呢?请师父慈悲开示。答:莫在意识里转,更不得执着古人及我所说文字。若如此,则一切诸法则成悖论,变成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自己迷惑自己,没完没了。佛法不是那样。见不见性,都要修行。不见性,学法无益,不是逻辑上的命题。而是对众生修行错用功夫的一种提醒。注意:这不是逻辑对错问题,而是修行时节因缘方便指引的问题。你掉进了意识分别,执着了逻辑概念,所以才会有此疑惑。每个人时节因缘会遇,通过修行,都会悟道见性。所以才会有无数人修行。但是,如果不认识本性,不抓住修行的根本,又没有意义。正是因此,才需要善知识的指引,才需要深入学习佛法,选择修行之路。众生佛性,遇缘即显,此非意识思维所能了知,更非对错所能决了。只不过,不认识真性,所行一切都是徒劳。虽然徒劳,总是要经历,忽然机缘会遇,得善知识指点,方知以前错用功夫,万缘尽歇,一念识心断处,亦不住断处,亲见本性。若不遇师,自己又不能回光返照、所做心息,纵修恒河沙劫,也是徒劳。所以修行人虽多,而成就者少。正因于此。欲见本性,需要寻师访道,听经闻法,脚踏实地依祖佛之教,勤而行之,自有明白之日。再多说几句。因为你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你把“不见性,学法无益”当成定论和逻辑问题了。如果不见性,修行就绝对没有任何意义,那就变成了一个人不见性,就永远不去修行。不去修行,就永远不见性。这就变成了悖论,进入了头脑幻觉,那就没人修行了。从头脑和逻辑对错中出离,恰恰是见性的开始,也是修行唯一要做的功课,也是真正善知识要启发学人去做的。无始以来,让众生轮回的,正是你此时的意识思维分别习气。如果你真的明白我所说的,就立刻离开这个问题,去做任何事情,唯独不要沉迷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听不明白,你会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诸佛也无法给你满意的答案。因为问题本身就是虚妄的。居士:感恩师父开示!我是一名工程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各种分析比较,是个特别头脑的人。什么事情都要想清楚,否则就好像没有安全感。师父让我意识到这正是轮回的根本!此刻我好像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答:是的,分别对错,给出结论,要求定解,是一切众生的习气和无明。佛法的实相是没有任何事是真正对与错的。诸佛所说,都是因众生的无明而方便开示,没有定法和定论。若起执着,第一义谛则翻为世谛和诤论。若无执着,世谛俗语,皆是第一义谛。可见,第一义谛不在言说,不在分别,不在对错,在于了达诸法无实性,诸法如幻。说诸法如幻,亦不能生定解,起执着,落入意识思维分别。如是说者,皆是一时方便之说。但去众病,假名佛法。佛法亦非实,莫起执着。见性之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知烦恼断除,心性自在,于一切法无疑惑,能为学人答疑解惑,复有大慈悲,大方便,于生死无挂碍。了了明见本心无法可得,于一切识心生死习气能转为道用,八识成四智,大机大用,说亦不尽,具足如是无量善法功德,亦心无所住,即能自知得见佛性。
2021-10-07
-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有人说,神秀大师和六祖大师的偈子同等重要,一是顿悟,一是渐修,不可偏废。此是盲愚无智者所说。何以故?不见性之渐修和见性后的渐除习气,是两码事。见性修行,修行的目标对了;不见性修行,如犬逐块,目标错了。古人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以识得根本,可称修行。犹如去往一地,方向正确,可称前往。方向若错,不仅不至终点,反而越走越偏,徒受劳苦,无任何意义。若见性,则可以称渐修,可称做功夫,可称除习气。何以故,以识得根本,所做真实有效故。若不见性,一切修行,都是幻中捞摸,犹如与虚空打假,修行对象错了,盲修瞎练,算不得修行。古人云:但得本,莫愁末。得本者,了了见于真实之性,实无少法可得。不愁末者,渐修、改习气,做功夫,只言保护,不言修证、造作、增减。何以故?本性修添、增减、改换不得。若不见性,则虽然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只是于虚妄身心上枉做功夫,不知身心是幻,实无身心,故不得道。以有我修道,有道可修,有尘可除,有法可净,而不见本体清净,不悟人法俱无,根本我相未除,俱生无明未破,故再怎么勤拂拭,只增生死习气,枉受辛苦,穷劫不能真正解脱。而若见本性清净,人法俱空,不妄施功,但转习气,勤加保护,不染万境,故能不枉用功,但转无始劫来识心妄计,假名修行,实无可修。故能一念觉,即佛,念念不愚,念念作佛。直用本心,直成圣道。此是禅宗顿教法门与其他渐修法门之根本区别也。学法者于此根本处不得不识。今人多自认根基浅薄,不愿承当,便执渐修,以为断恶修善,勤加修练即是道。若见性,断恶修善、勤加修练即是道。若不见性,精进则成狂邪,修道则成煮沙成饭,无有是处。
2021-10-07
-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着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着修行最关键的是自己抓住诸法实相的根本,知自己病处,择于法药而服,不可乱服药也。不能随佛与善知识的言说文字,一向生心生解,更不可随其讲法一边倒,一说修行容易,就做容易想,就开心的不得了。一说难,就做难想,就怕的要死,立刻对修行失去信心,害怕自己不能成就。这样学法,驴年也入不了门。善知识有时说学法容易,是对上上根基的人说。说学法难,是对中下根基的人说。有时说学法容易,是对下下根基的人说,说学法难,是对上上根基的人说。有时说法,是鼓励。有时说法,是施压。有时是鞭策,有时是考验。有时是实言,有时是虚言。有时因地因事而说,有时因人因时而说,总是一时方便之说,非是定论。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诸佛善知识说法,法相有别,用心一也。善巧有别,引入第一义无有别也。所以学法之人,不可着于佛言、善知识言及一切定论定说,当根据自己幻病而服幻药。不可着药,更不可着病。有病方可服药,无病则不得服药。药再好,再猛,再有作用,总是对病。有人学法,不择于药,见法就学,见药就吃,不管能不能消化,受不受用,把佛讲的一切都当成真的,最后学的人不人,鬼不鬼,正常人都做不好了。有些人自以为很通达了,也觉得自己佛法学的不错,经善知识一问,一头雾水。再一问,更加迷惑。才知自己根本什么都没学明白。又有人,本来以为自己很有功夫,被善知识一问,心里立刻升起了大恐慌,对自己先前所学,生起了疑惑。这不是善知识引起的,而是自己本来就没学明白。若自己真到不疑之处,脚跟站的稳,就是诸佛来问,也必定无疑。若被他善知识一问,就生起了恐慌,就说明自己修行完全没有效果。所以说,学法不能执迷于善知识所说,当有自己真实悟处和见解。若每天围着善知识所说以为真理,稍有境界出现,就知道所有的见解,终不是自己的。还要从自己胸中流露才好。否则,今天师父这样讲,你便这样想。明天换个说法,你就不知所措,如是学法,成了鹦鹉学舌,自己一分不得受用,成了痴人。先向自己脚跟下站稳,再追随善知识身边百般历炼身心,打磨习气,才是真正学法的样子。
2021-10-07
-
修行励志箴言
修行励志箴言学道犹如学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修道犹如上战场,不得有丝毫分心事。稍有挂碍分心,即被敌人歼灭。学道犹如一人与万人敌。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修行是逆生死流,不用尽所有的力量,是没办法前进的。修行须有必死的决心,有赴死的勇气。修行不能给自己留退路。所留退路,即是生死烦恼复苏之路。退菩提心,是破菩萨根本戒。修行是大丈夫所为,帝王将相未必能为。了却今生须努力,谁能累劫受余殃?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六度中唯有精进,摄一切世出世间善法,是成就圣道的大梁。放逸懒散,用心不专,是众生不成圣道的主要原因。若能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佛道旷远,幽深难达。无大愿力,十地难拔。修行之路,就是不断发心,重新上路的过程。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必生红莲。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的精神,正是求无上佛道的精神。诸佛历劫勤修苦行,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乘菩提大愿,在众生中千锤万练,方成无上佛道。自古圣贤无不是从刻苦中锻炼出来。温室难长参天大树,安逸难成栋梁之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钢从敲打中出,金从烹练中现。玉从雕刻中来,智从情尽中出。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休。待到金星现,归家始到头。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凡心不死,道心不活。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修道之人,能撒手悬崖,百尺竿头向前一跃,方能到他诸佛祖师天地。四十二章经: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涅槃经:譬如世间有诸大众,满二十五里。王勅一臣持一油钵,经由中过,莫令倾覆。若弃一滴,当断汝命。复遣一人拔刀在后随而怖之。臣受王教,尽心坚持。经历尔所大众中,虽见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当弃所持,命不全济。是人以是怖因缘故,乃至不弃一滴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虽见五欲,心不贪著。文殊般若经: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则更无心想。常与定俱。六祖大师: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2021-10-07
-
关于度众生
关于度众生有人以为,世间都放下了,就可以逍遥自在了。一切都放下了,只是粗重烦恼挂碍都没有了,微细所知障、烦恼障还有如恒河沙一样多,离真正逍遥自在,还差十万八千里。一切都放下了,还要拿起一切,才能圆满。只是自己没有了烦恼,放下了挂碍,还要担得起众生,起的了佛法。只自了,于佛道还没有真正开始。发心利他,你的佛道才刚刚起步!同修们,善思念之。此非我将佛法向难行处说。这是诸佛祖师如是言教,我如是行,如是传语而已。关于度众生,有人执着度心内的众生,不见有外众生可帮可度,只求自了。有人执着度心外的众生,自己的无明习气不见,迷于度人。如是二者,皆是边见。心内心外众生,不一不异。未悟时,见有内外众生,若悟时,度不做度想,不度亦不做不度想。遇缘即施,有大方便。缘息即寂,无如是妄想分别。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不见有众生可度,便落断灭空。痴迷于度众生,又与世间凡夫何异?所以修行切忌着两边。古人云:不入祖师室,茫然趋两头。若是正见人,当于众生中发菩提心,磨练自己,在利他中,度尽自心妄想无明习气,是佛所说度生真实之意。如是度者,是名正度。不如是度者,是名邪度。莫着文字言说,切实而行,是诸佛教。
2021-10-07
-
人间何处,隐隐桑麻
人间何处,隐隐桑麻再好的地,播种才会有收获。再好的种子,耕耘才能长出庄稼。再好的心田,善法的浇灌才能成就菩提。再好的大厦,有了深厚的根基,才能高耸入云。好钢不是一次淬炼而成,好物非是一时熏染而就。一衣尚须千丝万缕织出,一心岂可少分定慧可悟?玉不雕,不成器。矿不炼,不成金。虽有宝藏,不采同于无有。虽有佛性,不觉同于无明。一经磨练,宝珠非从外得。一经开采,金玉原从内来。万事,经历了才会成熟。道路,走过了才是道路。但说得,行不得,非是道。但想得,做不得,是头脑。种菜,不仅收获了蔬菜,还磨练了筋骨。洗衣,不仅洗净了衣服,还除去了身体的污垢。为人指路者,在街角看到了蝴蝶。替人推车者,在路边闻到了花香。夕阳不独为专门去看夕阳的人而停留。大禹治水累了的时候,他坐在水边,看到了夕阳西下。那夕阳金灿灿,圆透透,大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心。孔雀难道只为孔雀开屏?大舜耕天,孺慕父母。父母虽不爱他,群鸟大象孔雀来到他身边,日日陪他,为他唱歌,为他开屏。大舜之爱,岂止一端?没有天生的弥勒,岂有自然的释迦?去做,一定会有所获。去行,一定有所领悟。当你去浇花的时候,你看到了湿湿的泥土,还有勤劳的蚂蚁。泥土无为而养物,蚂蚁有为而成窝。浇花之外,别有天地。你去溪边打坐,本只为听流水。你看到水牛和白鹭。白鹭停在水牛背上,本为异种,睦如兄弟。这才是你真正的收获。功在自己用心。德在自己播种。法启有心人。若执无心同于谤。心路只有心地印。诸法岂是豆长瓜?发心得果二皆难如是二者前无价。福无空植,德不虚置。万物生长,道在行刹。为心所之,向道生涯,人间何处?隐隐桑麻。
2021-10-07
-
感恩生命里的每一个相遇
感恩生命里的每一个相遇世间再也没有比学佛更美好的事。世间再也没有比行菩萨道更浪漫的事。金银不为贵。菩提心最宝。持此心宝,走此大路。你会遇到很多人。你会看到无数面孔。一开始,你会对他们冷漠甚至完全不以为然。慢慢的,你走近了他们,你开始听到他们的心声,看到了他们全都自带光芒。从冷漠,变成了理解。从理解,变成了关注。从关注变成了欣赏。从欣赏变成了赞叹。生命中哪有偶然?相遇岂不是前缘?若不是生生世世相互许下誓愿,怎能在无数人中唯独与你碰肩?你遇到的一定是你心灵深处的一部分,你们互为参照。互为鉴别。互为砥砺。互相扶持。互相提携。互相发明。人们虽然来自八方世界,却不出你的方寸之间。他们来见你,像一个个天使,虽然面目各异。但是都带着神的印记。他们并不是来求你的帮助,那只是表面现象。而是来帮助你走完那漫漫的旅程。他们来度你,来成全你。用他们那古老的愿力。用他们不一样的风格。亲爱的,不要错过他们。那是你的宝贝,那是你身上的一部分。亲爱的,爱惜他们。便是爱惜了自己,这是诸佛的教言,圣者的实践。感恩一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谢谢每一个相逢的瞬间。感恩所有的支持和鼓励,谢谢每一个笑脸和赞叹。这条路不短也不长,不久也不远。它就在你心里。走遍万水千山,终究要走回到自己心里。修遍一切行法,不过是为了心安。爱他人,就是爱自己。庄稼长在地里,果实却收获在心里。种之东隅,收之桑榆。经历的一切从来没有枉费。付出的一切一定功不唐捐。谢谢你,每一个生命中的精灵。感恩你,菩提路上的恩泽与沐浴。满满的感动无言表达。泪水不觉已湿了衣衫。人们都说,过去已过去。我说,它们都融化进心田。就像被刀刻在石上一样,他们被刻在了心里。石可磨灭,心常不烂。它们怎么可能过去?过去,消失,是生灭法。发生的,会持续发生。生生不尽,这才是诸法实相,诸法之妙。诸佛教诲。诸觉所导。那存在的,永远存在。心若永恒,万相不断。
2021-10-07
-
毫无保留
毫无保留在一个讲究生命基因质量的时代,有一对兄弟,哥哥是父母自然受孕而生,生下来之后,被医院的测量仪测出许多生命指标和特征都是不良状态,心脏病发作的机会非常大,寿命只能活三十岁。弟弟是父母通过高科技进行基因筛选受孕的高质量生命体,各项指标都很健康。两个兄弟慢慢的长大了。从十岁时他们俩就经常做一个“勇敢”的游戏,俩人到大海里去游泳。哥哥由于从小被灌输了自己身体不好的负面信息,导致比赛还没有多久,并没有拼出全力,就退缩,认输了。而每次都是弟弟赢得比赛的胜利。有一次,哥哥在比赛中,一边游着,一边突然想到,自己为什么没有发挥自己全部的力量,在还没有尝试的情况下,就认定自己不行呢?于是在那一次比赛中,他用尽了全力,以至于把生命的安危都抛在了脑后。他发现,当他义无反顾,不再有所保留的时候,他有了无穷的力量。那一次,他以孱弱的身体战胜了身体强壮的弟弟,并且把淹到海里的弟弟救了回来。后来兄弟俩长大了。哥哥为了当宇航员,离家出走,用尽了办法,吃尽了辛苦,不惜伪造基因进了航天公司。而因为一桩命案,哥哥成了嫌疑人。而弟弟正是负责调查案件的弟弟。弟弟认出了哥哥,想阻止他用不正当的手段进入航天局。哥哥说,自己为了实现梦想,付出了很多,他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努力。弟弟为了阻止哥哥,不得已只能再和哥哥进行一次游泳比赛。已经是成年的兄弟俩再次跳入大海,看谁坚持不住第一个向回游。谁先坚持不住,谁就输了。这一次,海上起了雾,弟弟游着游着,担心找不到方向,想放弃比赛。但是为了阻止哥哥,他不得不坚持。弟弟渐渐没了力气,身体开始向下沉,他不得不再次认输。哥哥又一次把弟弟从大海中救起。弟弟问哥哥,以前我赢你,为什么后来你总能赢?哥哥说:比赛开始的时候,我就没想过活着游回来。必死的决心和忘我的精神是哥哥获胜的法宝。哥哥也曾对女同事说过一句话:不要相信别人给你贴的标签。哥哥后来因为不懈的努力,成功地登上了去往太空的飞船。哥哥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做事毫无保留,用尽全力。修行亦复如是,当不惜生命,全力以赴,毫无保留。不要给自己留后路,不要给自己留余地。后路即是生死路。余地即是无明地。若有一分保留,即是障碍,总引你向回退。即便有再好的根基,如生命质量非常高的弟弟,还是不能成就。若没有保留,有誓死的决心,即便如先天素质不好的哥哥,还是能无事不办。古人说,狮子博象,全其身力。狮子捉兔,亦全其力。全其力,则忘其我。忘其我,则佛力现。佛力不思议,我辈当谨记。修行无所留,成道在尽舍。学道犹如赴死,无畏方能堪当。若有少分保留,正是生死根长。一刀截成两段,不再挂肚牵肠。若是藕断丝连,保你还遭其殃。丈夫即不如是,咬住青山不放。勇猛一切不顾,直挺菩提道场。
202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