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无常身,得于法身
放无常身,得于法身在佛经中,我们经常会读到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为求道割肉喂鹰,投崖饲虎,剜肉养母,舍身罗刹,剖肝取胆,捐身舍命,供养善知识的故事。以前读那些故事,以为只是佛陀为了烘托求法的艰难,在编故事给众生听。但是,当看到大家在修行的路上,辞亲割爱,抛家舍业,布施舒适的生活环境,来道场修行,当身体出现病苦,业障现前时,才知道布施身体,弃舍身见,是每个道人都要遇到的课题。当我们的身体在修行中受苦时,这时就要有献出这个身体的精神,否则就会被病苦带来的烦恼吞噬,在这条路上不能继续前进。佛陀过去生为求道的牺牲精神,不是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的,而是佛陀知道每一个求道者在这条路上都要布施掉对身体和生命的执着,才能成道。我们越是执着身体,它越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烦恼。对身体的执着,是每个人无始以来俱生我执的体现。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我执正表现在对生命和活着的执着。生命活着,也是现象世界中最大的一个错觉和假象。生命的存在是一种久远劫来藏在我们阿赖耶识中的一个最深的无明。活着是我们所有妄想中最大的一个妄想。所有的妄想都从这个根本妄想中衍生出来的。我活着这个错觉,让我们贪着,执取,恐惧,颠倒,造业,受苦。众生所有的苦都是因为执着活着,害怕死亡而产生的。觉悟生命是一个妄想和错觉,不再执着于活着,不再贪恋生命,不再追逐虚幻的哉境,随时都可以把生命布施出去,那才是一个修行者应有的觉悟和素质。觉悟,先从布施对身体的贪着开始。修行,先从放四大开始。无量劫来,我们用这期生命都在幻象中轮回。这期生命,我们要把它彻底布施出去,用来修道,自觉觉他。只有放下对无常生命的执着,才会得常命。不交出自己,就永远得不到真实的自己。从今以后,乃至尽未来际,布施无明的生命,而求法身慧命。佛言: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今发愿:愿我今生及未来世,生生世世得遇正法,能随佛行,能学佛行。于求道过程中,不贪躯命,不为世乐,布施六根。如憨山老人云:若是真实为生死汉子。当观本师释迦文佛。于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为求菩提舍头目髓脑处。如此当发勇猛。捐舍一条穷性命。将这一具臭骨头。布施十方。供养大众。一切行门。苦心操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若有如是志愿,病苦乃至一切身苦能耐我何?一切诸苦于此大志大愿面前,不过如冰遇汤,瞬间即化也。
2021-10-03
-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俗心不死,玩心不息,还在四处游走,攀缘六尘,身心不如磐石一样安静下来,能入道者,无有是处。达摩祖师云:心如墙壁,内心无喘,方可入道。末世学法之人,只是偶尔坐坐禅,看些佛法文章,做一点点的功课外,便认为是修行。是为自欺欺人。多有学人,有大量的时间,宁可刷微信,看视频,听音乐,吃零食,说闲话,坐在那里打妄想,也不愿静下心来认真看一则古人法语开示,用心看一则古人悟道因缘,参一段禅宗公案。更别提去书写、受持、背诵经典。也不会不辞辛苦,放下世间俗事,去亲近善知识,聆听法要,诚心对待修行这件大事。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佛经看完,就扔到一边,祖师开示看过,一个字也记不住,更不知如何修行,有了疑惑,不知去经典里找,动不动就去问这个人,问那个人。不知道自己深入学习。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六根的攀缘和放逸中,到处闲逛游走,识心不停。眼睛刚放下这个,手里又拿起那个。虽然也在修行,但是所用的心力远远不够,导致修行不见成效,解脱的功夫一直无法养成,遇到境界,就被烦恼淹没,毫无能力应对。就像烧水一样,一会儿添把柴,一会儿跑开去玩,过了很久,回来,再添一把,永远也烧不开水。古人云: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休。待到金星现,归家始到头。今人学法,别说金星现,就是烟还没出,就放下修行,懒散不修了。最后,自己的生命浪费在俗心俗事中,道力一分也没长养,自己把自己给蒙骗了,依旧轮回,生生世世般若缘薄,障碍深重,招来种种不如意,可不哀哉!下面是拾得大士的偈诵,我们看他古人用心,再看看自己现在的用心,各个都在深深的睡梦中,被浅浅的修行蒙蔽,美其名为小资学佛。做着各种各样的颠倒之梦,殊不知,梦醒后,一片狼藉,被烦恼宰杀。现在只顾吃喝玩乐,打着修行的幌子蒙骗自己更痴迷地轮回,等老了,病了,无常来时,爱别离时,临终时,就彻底傻眼!那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真是: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千岁?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老病死现前,才知无智慧。再想修行事,为时已太晚。拾得大士修行悟道偈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那时拿何办。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著也不言,问著如哑汉,打著也不理,推著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2021-10-03
-
师恩深似海
师恩深似海,师恩重如山世间至恩至爱者,父母也。修行至亲至切者,善知识。善知识于诸学人,为法身父母。其恩逾于父母之恩,百千万倍。父母养我色身,善知识养我法身。父母者给我以食乳,善知识者喂我以法乳。父母者时时关心我色命健康成长。善知识者念念在惜我德行慧命增熏。生命者,无常败坏,一期而已。法身者,常乐我净,其功无尽。故在家养父母者,其孝甚小。何以故?以其恩养,只为少人矣。于善知识前修行悟道者,世间大孝。何以故?以其能自觉觉他,利益无量无边众生。其善无边,其德无尽,故名大孝。能于善知识身边得悟法身,纵背须弥山,二六时中,行无量劫,亦不能报善知识恩于万一。纵不得证于法身,于师边长养法身功德,植种德本,为将来做得道因缘,其功亦难可测量,其恩亦难可报答。其有心有智之人,谁不念善知识恩德?而敢违逆或心存不敬?善学法者,当以亲近善知识为第一要务,拖延不得。何以故?于善知识前,锤炼最多,能耳闻目染善知识种种用心,早晚亲炙,学其德养,故成就最快。故为弟子者,当于善知识前,具犬马心,始终谦卑,甘愿受教,调伏其心,不令悖德,熏修善法,消除我慢,洗涤业障尘垢,具足万行庄严,磨砺妄想无明,开发本有定慧。待业尽情空,尘尽光生,识得自己本来面目。再观善知识之前种种教诲,诸多善巧,深固用心,乃至呵斥谩骂,百般严厉,才知用心良苦。方见善知识心真乃大慈悲。方悟其恩似大海,其情如父母,其爱无不周,其微无不至。其比世间恩爱者,过百千万倍。多生多劫,欲报其恩,难达万一。唯荷担大法,传承后学,不为自己,但为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立长远之志,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方是真正报师恩,亦真让善知识欢喜也。学法之人,若起一念对善知识不虔敬心,是为大罪。对善知识不恭不敬,最损法身慧命,修行为最忌讳。何以故?不能受法故,自障圣道故,用心背道故,德薄善少故。所以,纵然于师前有诸多不如意,被误解,遭冷待,被呵斥,切忌心存芥蒂,耿耿于怀。若于善知识生怨恨心,是最为无智也。当早发觉,勤加忏悔,生大惭愧。犹如世间最不善者,为不孝父母。学法之人最大过失,不知亲近善知识,对善知识疏忽怠慢,不听善知识教诲,违背师命,忘师恩德。更有甚者,心怀怨恨,只见其过,不自检点。欲学如何亲近善知识,具何心侍奉善知识,可选华严经七十七卷,佛说法句经等经典仔细研读。经中佛陀明确开示,有心人不可错过。以善知识示我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于诸逆境险道,伴我前行,前拉后拽,历尽辛苦。又替佛宣教,传承佛心,行利生事业,心大圆明,示现世间,不可思议。故善知识者即佛,有大因缘,有大功德,一切行人,于善知识前,当如是知,如是用心,如是修学,方能真正得法,而不致歧路。此处多有学人不明,多年修行,总无裨益。故于此警示学人。亲近善知识,勤侍善知识,乃世出世间第一重要之事,一切皆可忽视,唯此事不可。若能谨行之,必得受益。
2021-10-03
-
迷途知返
迷途知返本性之道,犹如树也。拥有越多,越攀其枝叶,丧其根本。舍其所有,执着越少,越得其根本。多则远其真,故名为惑。少则得其本,故名为明。有智之人,但少其欲,故无忧。但去其私,故近达。古人云:少则得,多则惑。此之谓也。有所执,必有所失。有所守,必有所忽。道无执守,故不失其真,绵绵无尽,用之不穷。人先悟道,而后行道。行道者,必无执守,方得其全。必无所私,方成其公。道远乎哉?目前即是。道玄乎哉?鸟声不绝。道深乎哉?返者不深。道难乎哉?止足即简。睁眼即能看见,闭眼即能听见。不动足,便踩涅槃山。不起念,便泛般若海。此有何玄?此有何难?玄者,玄诸寻觅。难者,难乎头脑。如是不玄不难,何意也?向内不向外,在近不在远。故不出户,可以知天下;不窥窗,可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何以故?道不离身,身不离道。离身别觅道,终日不见道。道者,倒也。与一切旧时向外用心相反,必合道。与一切向外游历分别相反,必达道。道者,返之道也。能行返者,是行道也。其游愈远,其迷愈久。其有愈多,其失愈多。故悟道者,悟返也。达道者,知返也。古人云:反者,道之动。道之动者,道之所行,力之所向。能返诸己,是名道力。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此大、逝、远、反者,皆道之动也。撮其要者,皆返回之意。一切达道之人,皆有返歌。回来吧,回来吧,回到自己这儿来,回到你的院子里来。归来吧,归来吧,流浪既久,其谁不归?回来吧,回来吧,意识的游子,妄念的屠夫。回到心上来,回到觉知中来。疲惫的心神啊,无止尽的苦海。回头是岸,莫再攀缘。归来吧,归来吧,从头脑的沙漠中返回,从妄念的荒原中止步,回到心上来,回到家中来。大道啊!大道!倒戈的人,知返的妙。大道啊!大道!倒空之道,倾空之要。向回走,立刻就到家门。退步行,原来离家不远。
2021-09-25
-
大义荫亲
大义荫亲你不独立与觉悟,你用什么来保你父母?你不断尽烦恼,你拿什么支撑你的子女?给他们以护佑?你自己有烦恼,你给父母再多的孝养,他们不会心安。你自己不长大,你有何颜面立于子女跟前?你自己还是婴儿,你拿什么给你爱的人以荫蔽?你自己还要人照顾,谁又能被你守护?自己强大起来,才能隐蔽亲人。自己真正觉悟,才有智慧启发旁人。自信而从容不迫,即不用说教,一切有缘见之都会肃然起敬,更何况家亲眷属。无惑而坚定,万物向焉,诸善聚焉。舍此而求他,失此而逐他,是为无智。自觉自律者,只是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就能给人以鼓舞,惠人以信心,授人以力量。授人以物,不如以心传心。施人以财,不如熏之以德。援人以事,不如示人以本。助人以福,不如引之入道。有德,则一切不邀自来。有道,则一切无功自成。道德沐心,世间更有何物可羡?悲智润性,世间更有何法当情?万般不过浮云,唯性德长远。一切如梦如幻,只法身常寂常清。诸有所做,终不得长久,唯心可常伴。一切亲爱,终不得常随,唯智可常照。常寂,而用之不尽。常清,而使之不完。常伴,则非独非绝。常照,则非明非暗。故为人子女者,以探法源底为第一要务,方能导亲于正道,方为至孝。为人父母者,以明己为谁,方能领儿于大路,方为至慈。为人兄弟者,以究实相为紧,方能榜样于同根,成就于大悌。为人弟子者,以传承正法为己任,方不负众生恩佛恩师恩父母恩。人为之命,当悟真命,方不负于道之渊聚。人生而存之,当觉无生,方不负于众德之荟萃,报天地恩德于万一。子今生不觉不悟,更待何生而觉悟?汝此时不休,更待何时而休?成为大人,可以利一切人。成为觉者,可以护佑家亲。你不独立,尚须他人照顾护持,何以立人?你不觉悟,只拖家亲后腿,有何脸面称慈称孝?纵二六时中于父母子女边皆如影随形,不明自己本来面目,总是互为累赘,相牵入三途,劫劫互轮转。纵多年天涯海角不见亲面,以清净身语意普施法界,何愁功德不覆家亲?大矣哉!独立。伟灿哉!觉悟。美曼兮!自觉。妙澹哉!觉他。不可思兮!命无穷。不可议哉!无量寿。
2021-09-25
-
祖师妙手段
祖师妙手段示众曰:祖师示教手段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不可思议,学人受法,不可一向做解,反落窠臼。有时他祖师一句话,有句有意,有时有句无意,有时无句有意,有时无句无意。又有时句是句,有时句不是句,有时意是意,有时意不是意。不论何种,皆可以启示学人,或令学人有省,或令学人起疑,或令学人生怖,或令学人解惑,或令学人忽然释然,或令学人懵懂呆滞,顺行逆行,总能助学人增其道业,没有定论。问:弟子于此句意不句意等不会,请师详示。曰:有句有意者,如学人问如何是吾心?师云:汝今正言语者即是汝心,但不作意解即得。又如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又如维摩诘云:于三界不现身意。有句无意者,如新到僧问赵州:如何是佛?赵州曰:吃饭也未?云:吃过了。州曰:洗钵去。无句有意者,如僧问西堂,离四句,绝百非,请师道。西堂云,我今日头疼,不能为你说,你去问海师兄。无句无意者,如师良久,如临济堂中打鼾,如赵州抱柱。句是句者,如云门云,春来草自清,如古人云屋前廊下,如临济喝。句不是句,如南泉时人观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如临济喝。意是意者,如达摩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如马祖云即心即佛。如临济喝。意不是意者,如仰山曰涅槃经是魔说。如百丈曰如我今却不会也。如上种种,只是就古人示教特点,方便分别,未必定是如此,不可执着。若更细说,亦有无句是有句,有句是无句,句意交驰,句意抗争云云,变化无穷,说亦无尽。纵有多般,总是他人光影境界,过去不可得的。不如自喝一声,于此处踏过,唤也唤不回来,方有些相应。
2021-09-25
-
但得本,莫愁末
但得本,莫愁末放下你的最爱,那才是修行最捷之径。爱者,碍也。心中但有丝毫可爱可住之处,总是无始以来根本无明未断,纵说得许多道理,总不得佛法广大妙用,亦不能真实解脱。心中无碍,妙理自明。心无所爱,故无不周。若不放下心中挂碍,学法修道,纵经尘劫,但只学知见,终不是道。道者,倒也。倒空心中所装,还原心之本来。无物无法,自然合道。故古人云: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无所损,即是道之本来。故学道先须识道,识道方可言修道。道者,无心无物无法。若取心取物取法,是名自欺欺人,非是学道。古今诸佛祖师所教人处,只是引导诸人入于无为。以初心烦恼习气深重,不得直入无为,所以假借种种有为方法,令入无为。诸有所学,非是入来,而是出去。即只得搬粪出,莫搬粪入。古人云:个个学无为,心空及第归。所以说,道不是学得,而是倒得。倒得一分情识,证得一分法身。去得一分私欲,还原一分大公。大公者,非属你我及一切法,无我真心之异名。若有一物一法一情挡心,即与道隔。才生一念有,即与道背。诸佛善知识所有方便,无非是让众生彻底死掉诸有所得心,将心中贪着挂碍放得干干净净,将俗心死的彻彻底底,方得绝后复苏,大机大用。故学人学法,当时时反观自心中还有物否?若有,则须种种磨练,直至尘尽光出。不可因循懒惰,侥幸苟且,自欺欺人,于自心种种贪着,有而道无,避而不见。当勤于善知识和师友边,撑起大炉鞴,百般锤炼,直至通身如脱胎换骨,断除粗重烦恼及所知障断。不可得少为足,当奋勇精进,磨尽尘沙细惑及无始微细习气,一朝挺身,顶天立地,沩山禅师云:诸佛只说浊边过恶。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淡泊无碍。实无别法可教其修行趣向。若妄想不生,烦恼不起,亦无真可得,假名无事人。如大慧示众:但得本,莫愁末。空却此心是本。既得本,则种种语言,种种智慧,日用应物随缘,七颠八倒,或喜或怒,或好或恶,或顺或逆,皆末也。于随缘处,能自觉知,则无少无剩。
2021-09-25
-
自解做活计始得
自解做活计始得以有过去妄习染着之事,又不知于现前用功保护,所以修道之人,前习未尽,新习又染,纵做些佛法修行,功夫不到,又不持久相续,故远远不敌无始无明深故习气。妄念才起,便念念住着,随它而去,错失当下,被它烦恼诸苦逮到,无有丝毫可转之力。故实修者,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心识要常寂静。无事时,须静坐,令心不攀缘外境,不放逸六根。不可四处乱跑,皆是识心奔逸,被它妄习所牵。古人云:身不动摇,久久习熟,自然身心宁贴。于道有趣向分。不仅于日常坐禅读经功课时,常能摄心护念,而于日用之中,更须保护。妄想尘劳执心一起,即离,回到眼前事上,分明知此事,便是修行。此须久为,方见功效。心浮志短者,终不能会。永嘉大师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即此之谓也。日用之中,时常从意根住着处回到觉知上来,亦不着觉知,即是修也,无别法可修。大慧宗杲禅师云: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即今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甚么道理。大慧单提狗子无佛性,正提此公案时,即是用功之妙处,即与上同,不可别有道理可会,离此亦没有别的法可修行。此处留心会取,能用得,即是修行入手处,着实有力,是名自解做活计。只怕于此处不明,亦不会如此用功,则穷年亦不会修行,即是不解自作活计。古人根利,染污执着亦少,一闻即悟,一悟便会修行,不劳他祖师教恁么多方便手段,便用一极简单方法,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去也。如大安之牧牛,如药山之一物不为,如大梅之即心是佛。自唐宋以降,直至今人则不同,染着渐深,善法愈薄,耽着世法,复加浮心巧见,故出离不易。须他善知识种种引导,先乐远离,断粗烦恼。复详细开示理事功用,将它佛性妙用指示清楚,再用些特殊手段,一一引导学人如实修行,入如实法,行诸佛自证圣智所行境界。如参话头,持咒,念佛,读诵经典,坐禅观呼吸,行禅觉知,以如是等方便之法,循循善诱,耐心调伏,使得信入,方得老老实实做功夫。古今道人,无论以何法做功夫,所为目的,皆不离转识成智,将他从前错误用心,便为道心。将他种种住着,转为不住。但一转身,即成佛道也。沩山禅师云:纵有百千妙义,自解做活计始得。如何是自解做活计?才有拟议,早不会了也。
2021-09-22
-
亚伯拉罕的故事
亚伯拉罕献祭的故事亚伯拉罕故事的奇崛之处正在于:无论后人对它的理解有多偏颇,都不会有损其光辉。 ——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亚伯拉罕与之缠斗的是那创造了万物的精微之力,是那时刻警觉的永醒者,是那比一切都长久的时间老人。——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圣经.创世纪》中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故事: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就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神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人和他儿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到了第三日,亚伯拉罕举目远远地看见那地方。亚伯拉罕对他的仆人说:“你们和驴在此等候,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亚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身上,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于是二人同行。以撒对他父亲亚伯拉罕说:“父亲哪!”亚伯拉罕说:“我儿,我在这里。”以撒说:“请看,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亚伯拉罕说:“我儿,神必自己预备潘祭的羊羔。”于是二人同行。他们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亚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天使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亚伯拉罕举目观看,不料,有一只公羊,两角扣在稠密的小树中,亚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来,献为燔祭,代替他的儿子。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意思就是耶和华必预备。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耶和华的使者第二次从天上呼叫亚伯拉罕说:“耶和华说:‘你既行了这事,不留下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我便指着自已起誓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圣经里关于亚伯拉罕牺牲献祭的故事完全是信仰者内心引导行为的个人历程,它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却可以激励真正想觉悟的勇士直面自己内心深处最坚固的恐惧和执着。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只是一种牺牲品质的隐喻,它更多的折射出一个行道者的内心历程和奉献精神,而并非有任何伦理道德上的鼓励。如同佛陀无量劫来为了众生求道牺牲生命一样。如同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一样。如同战士为保护自己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一样。如同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子牺牲自己一样。如同一个人为了爱另一个人牺牲自己一样。当人们无比坚信自己的信仰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安宁,他会超越一切知识和观念,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做什么样的牺牲,完全是个体内在的自我选择,谁又能真正走进亚伯拉罕的心呢?谁又能走进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的心呢?谁又能走进船子和尚、十字架上的基督、看到自己的母亲死在自己的面前的黄檗禅师,和每一个求道者真正的内心呢?在很多人心中完全是疯狂的事,在真正信仰者的内心,是宁静与坚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那权柄永远在你自己手里。只有你自己了解你自己,而那,也将成为你永远无法规避的问题。不交出你自己,就永远得不到你真正的唯一的挚爱,你自己。《大般涅槃经》云:尔时罗刹说是偈已,复作是言:菩萨摩诃萨,汝今已闻具足偈义,汝之所愿,为悉满足。若必欲利诸众生者,时施我身。善男子,我于尔时,深思此义,然后处处,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便更系所著衣裳,恐其死后,身体露现,即上高树。尔时树神,复问我言:善哉仁者,欲作何事?善男子,我时答言:我欲舍身,以报偈价。树神问言:如是偈者,何所利益?我时答言:如是偈句,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说,开空法道。我为此法,弃舍身命,不为利养、名闻、财宝、转轮圣王、四大天王、释提桓因、大梵天王、人天中乐,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舍此身。善男子,我舍身时,复作是言:愿令一切悭惜之人,悉来见我舍离此身。若有少施,起贡高者,亦令得见我为一偈舍此身命,如弃草木。我于尔时,说是语已,寻即放身,自投树下。未至地时,虚空之中出种种声,其声乃至阿迦尼吒。尔时罗刹还复释身,即于空中接取我身,安置平地。尔时,释提桓因及诸天人、大梵天王,稽首顶礼,于我足下赞言:善哉!善哉!真是菩萨,能大利益无量众生,欲于无明黑暗之中然大法炬。由我爱惜如来大法,故相扰恼,唯愿听我忏悔罪咎,汝于未来必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见济度。尔时释提桓因及诸天众,顶礼我足,于是辞去,忽然不现。善男子,如我往昔,为半偈故舍弃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弥勒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21-09-22
-
须发长远志
须发长远志,精诚办此事此事须十年二十年,乃至半生一生,放舍世间一切身心挂碍,专精诚办此事,不可有任何旁骛,方有成就可能。如将军上战场杀敌,身无牵绊,心无挂碍,义无反顾,才可所向披靡,夺敌之城。若不如是,瞻前顾后,拖家带口,如是战斗,必与家亲同陷战难。非但自顾不暇,更何况能护他,攻城更成梦话。修行亦复如是,如若不能只身前行,六亲不认,畏首畏尾,被家亲眷属带累,三心二意,能得无上佛法,无有是处。修行不仅要一切不顾,更要有持久的耐力和至死不渝的决心。譬如有二人掘井,其中一人,每天都能坚持施工,时间久了,自然得见湿泥,虽见湿泥,未可休也。继续深挖,不日终于见水,方名大功告成。而另有一人,今日挖一会儿,明日歇一天。后日又挖一会儿,复歇多日。如是一曝十寒,几十年下来,也挖不出一口井。看到别人临井吃水,徒生羡慕,终不得水吃。又譬如有二人要行远道,至于他处寻宝。一人持续前行,不被周边景物分心,持之以恒,终到宝所。以有恒心与毅力,又能制心一处,知其所向。复有一人,亦想到宝所寻宝。以放逸懒散故,走走停停,时时被路途之景所迷,长时流连不去。久久方想起前方寻宝之事,复上路,没过多久,以心不专,志不固,复生惰心,歇于路边。一蹉跎便是多年。待有一天,看他得宝之人欣然返回,而自己还耽搁途中,不胜懊恼。又有二人,各有一片田地。一人辛勤耕耘,日日不辍。一人疏忽度日,亦不锄地,亦不下种。一日见他人收获庄稼,自家田地半颗粮食也无。徒自羡忌,于事无补。修道之人,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长远坚固的道心,有志在必得的心愿,有不要命的魄力和勇气,方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若不然,每天在浑浑噩噩中蹉跎光阴,浪费生命,宁可在烦恼淤泥中腐烂,也不愿真实用功办道。他日见别人都得自在,而自己还深陷五欲泥潭,被他三途拘系,只生羡慕,与己无益。诸同修,人身难得。此事需要集中全部身心精力,尽早开始,及时下手,不可被生死幻境,五欲途中景色分身耽搁,错失无上解脱因缘,甚为可惜。
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