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菩提心,得见佛性

    发菩提心,得见佛性世间儒者,尚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胸,何况出世佛子,无有担当,不能荷担如来家业,可不羞愧!世间仁人,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气度,我佛门弟子,若一心为己,无丝毫利他之心,欲成无上佛道,不先发心,如何可得?如是之人,心志狭劣,不识真理,愧为佛子!执空之人,只言无众生可度,却不见自己从谁学法?如吃水而忘挖井人,又如坐树荫下而忘种树之人。如是之人,忘恩负义,人尚难为,如何做佛?菩提心之难发,是无上佛道难成之根本因。菩提之心广大,是狭隘众生难发菩提心之根本因。经云: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一切众生不得发菩提心,以着我故。一切众生烦恼诸苦,以着我故。一切众生,不见实相,皆因一己之私。私心不泯,烦恼不断。凡情不尽,道心不生。不发无上菩提心能得无上菩提道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菩提心者,除我执之工具,消人我相之利器。菩提心者,断烦恼之大筏,灭得失之法雨。佛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又云: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又声闻乘人,执空迷空,不见佛性,堕断灭见,谓一切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无常,一切是苦,故修苦集灭道。将佛一时方便之说谓为实法,是名颠倒。涅槃经云:若有多修习学空法,是为不善。何以故?灭一切法故,坏于如来真法藏故。不发菩提心者,即堕苦灭之法,不能复生常住不灭利益众生中道之心,亦断如来佛性种子。经云: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故知菩提心者,虽非佛性,要因其心,而见佛性。经云: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成佛。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2021-08-22

  • 闲文两篇

    闲文两篇泡一壶茶,点一根香不管屋外是阴是晴,是风是雨,坐下来,泡一壶茶,点一根香。茶不必艳,香不必浓。心中无事,何必姹紫嫣红?意中无思,谁受喜乐悲伤。世间百般营造,都为这一刻。一切风风雨雨,都在此处息。古人说:好事不如无。此是至理名言。你若不甘无事,只是还未足够劳苦。你若不耐寂寞,只是未曾百孔千疮。放手舒怀,人生只一个淡字。退步回头,世界原是一空。 淡味才是真际,空梦原来无穷。品之愈甘愈饴,处之更加有趣。天地为我祖堂,三昧任我悠扬。清茶一口心脾已烈,玄音一缕耳根已哭。不觉不知手舞足蹈,钝钝回神哑然失笑。不必登寒山,足下生青云;哪劳永嘉歌,自有妙诗章。曹溪不贵,沩山已荒。呜呜无知,坐断心王。 月亮为我一人独有月亮每天爬上阳台,若心有所盼望,即看不到阳台上的月亮。阳台的兰花已悄然开放,若心不安静,则妄想于十里之外看桃花。今晚的夜空分明高远,若心不彻,竟埋头脚下的淤泥。心本不属臣王,妄自凡圣而居;心本不属一物,却被幻物拘系。本来无苦无乐,到处东张西觑。本来无住无依,徒劳取舍恋迷。所以自在法王,被它爱憎所拘。一旦放舍依着,头头是道宽余。稽首如空无依,不被妄情缠系。蓦然抬头望月,从来为我留栖。 

    2021-08-22

  • 觉知即是妙观察智

    觉知即是妙观察智觉知到什么程度算有觉知?自己说的话,能够真正听到。正说话时,每字每句都能听的清楚。声音大小,遣词造句,语气情绪,意图思想,都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是谓有觉知。自己做的事,看的非常清楚。正做事时,无论大小,每个动作,每一行为,动机目的,动作快慢,所用的心,都了了分明,没有错乱,是谓有觉知,古语云:聪者自闻,明者自见。此之谓也。自闻自见,谓之聪明,非闻见他人也。故知修行修养,重在自身完善。影响作用于人,在于自化。完成自化,自然化他,何以故?自他不二故。看到别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与自己的想法不同。这时需要提起觉知,给自己一个停顿,用智慧来观照。不要急于批评或憎恨对方。当设身处地,交换心境,再去观察他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即能理解对方。以己之心,替于彼心,以彼之境,虑彼之情,即无怒恨也。能如是用心,即是悲智双运,则得远离嗔恨习气,不复以粗暴态度对人,而以觉知体谅之心代替从前指责嫌弃之心,既不伤己,亦不伤人,可谓真正不见世间过也。下面这段,是《涅槃经》中关于牧牛的开示。以牧牛故,心念不散。心念不散,则有觉知,以有觉知,则生智慧。以智慧故,能观察诸法实相,于一切法,不生贪着,无诸苦恼:譬如牧牛,不善守护,犯人苗稼。凡夫之人,不摄五根,常在诸有,多受苦恼。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圣行时,常能善调守摄五根,怖畏贪欲、嗔恚、愚痴、骄慢、嫉妒,为得一切诸善法故。善男子,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则能摄心。若能摄心,则摄五根。譬如有人拥护于王,则护国土,护国土者,则护于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得闻是《大涅槃经》,则得智慧。得智慧故,则得专念。五根若散,念则能止。何以故?是念慧故。善男子,如善牧者,设牛东西啖他苗稼,则便遮止,不令犯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念慧因缘故,守摄五根,不令驰散。菩萨摩诃萨有念慧者,不见我相,不见我所相,不见众生及所受用,见一切法同法性相,生于土石瓦砾之相。譬如屋舍,从众缘生,无有定性,见诸众生四大五阴之所成立,推无定性。无定性故,菩萨于中不生贪着。一切凡夫,见有众生,故起烦恼。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有念慧故,于诸众生不生贪着。

    2021-08-22

  • 心中那只美好的鸡

    心中那只美好的鸡你看到一只鸡在围栏里走来走去,你没有生任何心。鸡只是鸡。就如同天空只是天空,树只是树,人只是人。但是,当你看到鸡而起心分别时,鸡变成了家禽,鸡被围在鸡栏里,鸡的日子过得好无聊,鸡好可怜…鸡真的是畜牲吗?鸡真的被围在栏圈里吗?鸡有日子可过吗?鸡活的真的无聊吗?鸡可怜吗?这所有的问题是你的问题,还是鸡的问题。当你分别外境的时候,你在分别自心,你在分别自己。什么是分别自心?分别自心,就是你自己正在成为你分别的事物。当你看到鸡而起了如上分别时,你不知不觉变成了“鸡”。你进入了鸡圈。你在过鸡的日子。你在无聊。你真可怜。这一切都是你在经历,在你的妄念和心识中经历,而和鸡没有任何关系。你经历的一切,是人类的观念和人类的故事。鸡全然不知。鸡不知道自己是鸡,它不知道自己是家禽。鸡没觉得它在过日子,更不知道什么是无聊。鸡遇到什么就吃什么。它不会担心明天。它也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不会担心工作和生存的问题。鸡什么都不关心,它只关心眼前。你分别的一切,都是在分别自己。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状态,而不是鸡。只不过,鸡这个投影折射出了你内心那一刻的状态,而你忘记了投影源在你这里,你迷到了自己投射的幻影中去了。鸡是你自心的折射。心外无鸡。心外无物。觉悟到这一点,鸡不再是畜牲,不再在你心里受苦。你超度了自心“鸡”这个无明。你超度了法界自心的整个畜牲道和一切众生。你不再轻视鸡,你甚至可以向鸡学习,你会拜它为老师。你会随缘度日而不生度日想。你会过着简单寂静的生活,迈着如鸡一样悠闲的脚步,管它那脚步好不好看,那是你心的样子:悠闲自得。你过着无事的生活,而无寂寞无聊想。你会住在一间房子或小院中而不觉得拥堵。你会过着别人眼中可怜的生活而不觉得可怜。你会活在当下,像你心中那只美好的鸡所呈现的。 

    2021-08-22

  • 有我无我,俱是假名

    有我无我,俱是假名请问,一位师父告诫我,不要在生活当中什么都是“我,我!”。请问师父,我该如何自称才如法?答:尽量带着觉知称“我”,即如法。所谓带着觉知说“我”,是指虽然说“我”,而知“我”不实,知“我”是幻,知“我”假名,知“我”无主,不着于“我”,不被“我”之假名所缚。佛云:如来所说我者,即非有我,是名为我。又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但无执持,所言无碍。无我者,心中无我,非是言语中无我。若能如此,终日称“我!”,亦如法也。如若不然,不称我者,更称何名?“我”者,世间假称。人不可逆世而活,随顺世情,说于世言,是名为智。我见有人为避“我”之假名,刻意不称“我”者,反以“末学”、“某某”代之,此是迷人。何以故?本为不执于我,而示无我。反执着于“无我”,固称其他,与着“我”者,有何异也?此欲盖弥彰,欲泯更显,愚人也哉!当知,佛所教法,不去我也,但去我执。若人执着去我,此是二乘见解,不知佛性真我,故不自在,不得解脱。涅槃经云:不断我见,唯断取着。何以故?我见者,名佛性也。又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何以故?着我见者,空药可除之。着空见者,无药可除。称“我”者,世俗通称,没有任何过失。只是莫心中执我,不要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处处突显自我即可。若于世谛言语中刻意避“我”者,此正是“我”执而为,不达中道佛性。声闻乘人,以着无我故,不见佛性常乐我净,不能真实出离生死,故佛呵之为沉空守寂,焦芽败种。故知说我说他,俱是假名,不可执着。若起执着,终日不言我者,自欺欺人,仍是有我,何谈无我?涅槃经云:“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2021-08-22

  • 空三昧

    空三昧祖师禅第六讲节选我们今天来了解到底实相是什么?涅槃经里有一段开示,讲的是“空三昧”。打开《祖师禅》的第二十三页最后一行:是故我在迦毗罗城告阿难言:汝莫愁恼,悲泣啼哭。阿难即言:如来世尊,我今眷属悉皆死丧,云何当得不愁啼耶?如来与我俱生此城,俱同释种、亲戚眷属,云何如来独不愁恼,光颜更显?我复告言:阿难,汝见迦毗真实而有,我见空寂,悉无所有;汝见释种悉是亲戚,我修空故,悉无所见。以是因缘,汝生愁苦,我身容颜益更光显。诸佛菩萨修习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恼。这一段的故事的背景是,有一次,阿难在那儿哭哭啼啼,佛就问他:到底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的整个家族,上百人都被琉璃王太子给杀害了。这是他们过去生的恩怨,琉璃王太子把佛陀的家人和族人全都杀害了。因为阿难和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他们是同一个爷爷奶奶生的,他们的父亲是兄弟,所以他们俩的关系是很近的。这个家族灭了,按常理来说,两个兄弟都应该难过。但是只有阿难一个人难过,佛陀却并不难过。佛陀回忆讲起这段,就讲给大众听,为什么佛陀在家人遭难的时候,还能光颜赫奕,依然如故?佛看见阿难在那哭哭啼啼的,这两天他一直哭哭啼啼,阿难那时还是凡夫,他得知家里人都去世了,当然要哭哭啼啼的。阿难把他的亲戚都当成真的了,亲戚们一下全都去世了,他非常非常难过。这个大家千万要意识到,这里表面是在说阿难,但要知道,阿难只是给大众表法,重点不在阿难那里,在我们这里。这个故事和开示是讲给我们听的。佛经里所写的一切最终都是指向我们。这段是讲给大家听的,佛讲的一切法都是在讲正听讲的人,不是讲别人。谁在这样的事面前难过,谁就是阿难。阿难代表的是一切凡夫,一切众生,代表的就是你我。不要以为阿难是谁?除了你,没有什么阿难。阿难就是没成熟没开悟前的你,佛就是开悟之后的你。佛讲法,并不是让我们学阿难,而是让我们学佛。你只是出家了,可是无明、烦恼没断,那没用。就算你是佛的侍者,佛也帮不了你。大家修行,修到阿难这个程度远远不够,你对佛再恭敬,与佛再亲,你给佛做侍者,不明白实相,没有功夫,都没用。佛是让大家都做佛,不是让我们做有学和无学,更不是让我们做阿罗汉、辟支佛。所以说,你不要觉得佛经里面佛对菩萨要求太高了,你心里想,我做不了菩萨,我做凡夫算了。做凡夫,就是烦恼,就受苦。凡夫凡夫,烦恼敷住,是名凡夫。其实菩萨的要求已经很低了,我们连菩萨都不要做,要做佛,要见性成佛。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佛,我们不可能做别的。做佛,那只是恢复你的本来身份,做别的,是你忘失了自己的身份,堕落成可怜的众生。我们本来是大富长者,枉做穷人。所以空三昧,实相的智慧,这些要求不是讲给别人的,是讲给我们。我们要认识这个真理,要相信这个真理,什么真理?一切都不是真的。然后去做。怎么做?一切都不执着。认识到了这个真理,就能做得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离不了,是不知幻。不知幻,就没有好好依佛学法。不当真,就没有烦恼;当真,就有烦恼。所以佛对阿难说:你不要愁恼了,也不要哭了,你怎么这么较真儿呢。阿难就说:如来世尊,我亲戚都死了,我怎么能不愁恼,不啼哭呢?怎么能不较真儿呢?活生生的一大家子人就这么死了,您是铁石心肠吗?居然气色还那么好!您跟我是同一个故乡,都在那个城市,整个城都被人屠杀了,您怎么能说出这样绝情的话。迦毗罗卫城,是个小城,类似现在的一个城镇。现在中国也有类似的地方,像我老家叫苑家铺,周边还有很多村子,郝家铺、徐家铺。村里好多人都是一个姓,村民们多少都是沾点亲戚关系的。您和我都生在此城,也就是迦毗逻卫城,都是释种,都姓释迦。也就是说有亲戚关系,是亲戚眷属。为什么您不愁恼?而且看着还更精神,光颜更显。我就对阿难说:你为什么愁恼,我为什么没有这样,还显得更精神?是因为我修空三昧。这里明确的提出了“空三昧”这个法相。这个词代表着修行的智慧和结果。注意,这里是“空三昧”。佛经里提到“三昧”的地方,都代表着既有定,也有慧。是一种修行功夫的成就。佛说,虽然家人遭难了,知道我为什么显得更精神了吗?因为我用实相来观照这件事,以实相的智慧来看,一切诸法,悉皆空寂。从来没有这样的事发生。发生的一切,都是识心梦里的事。其实说白了就是,死就死了吧,死了不是更好吗?省得惦记和操心。虽然没达到恨他们不死的地步,但死了多轻松,必竟分家产的时候压力小了。我有时候就有这种心思,知道吗。有徒弟跟我说:师父,我老公最近身体不太好,我婆婆刚去世。我恨不得给他来一句:太好了。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没说出来。人家刚遭那么大难,我再加上这句话,就太没人性了。但我心里确实挺为他高兴的。为什么?这样他就清醒了,不然还做梦呢。只有痛苦和无常才能把我们从大梦中叫醒。而有的人,痛苦和无常都叫不醒他,那只好再多来点打击,他才会醒。就算我说一大堆好话,安慰你,对你有用吗?没用。当你老公得病的时候,有外遇的时候,出轨的时候,要和你离婚的时候,当你父母去世的时候,儿子死的时候,你痛苦、难受、伤心欲绝,谁帮得了你?没人能帮你。谁让你这么痛苦的?是那些离开你的人吗?不是。是你对那个假人的执着。其实是你对自心的痴迷和执着。哪有什么心外的人,所有的家人,全是我们的无明和我执的外现。有的人还说我们修行人冷酷无情,就像阿难认为佛冷酷无情一样。我们不冷酷无情,跟你一样傻得要死、难过得要死才好吗?为一个幻境死去活来折磨自己?才不会呢!你愿意那样,没人拦着你。但休想来骗我。我们最多是在旁边看着你,这已经仁至义尽了。想帮你减少痛苦?那怎么可能?孽是你自己作的,以前的快乐你受了,现在苦了,让别人安慰你?就算安慰你,你还是要受苦。因为债是你自己借的、欠的,谁也帮你还不了。苦是你自己在心里种下的,根深蒂固,都种了很久了,只不过现在开花结果了,你喊苦了,早干嘛去了?诸佛菩萨频频示现到你身边,百生千生地追随你,告诫你百千万遍了,你不听,听也听不进去,不好好修行,最后就是这个结果。好,既然佛菩萨帮不了你,叫不醒你,就换一种方式叫醒你。就让痛苦打击你,看你还贪不贪自心幻境,看你还执迷不执迷。你非常爱你的婆婆,你非常爱你的妈妈,你非常爱你的爸爸,他们走了,你难受的要死,但是在那些觉悟的人脸上,你可能会看到三个字:“太好了”。佛听到家人去世的消息,非但没难过,反而神采奕奕。为什么?以修空三昧故。空三昧就是实相观,就是对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人生,没有人死。如果正好赶上你家里也出现了这样的事,如果你是一个了解实相的人,心里也应该出现三个字:“太好了”。为什么要出现这三个字?有了“太好了”三个字,你的心才不会被这个外境所动。有了这三个字,你就没活到假象中去,你就会非常平静。学实相法门,就是如此,这是要求。否则,我们还修什么,直接跟着家亲眷属轮回得了。学其他法门,你可以在原地溜达。学禅宗,就得三级跳。你要蹦三阶,三阶蹦不上去,至少也要蹦两级。学禅宗一定要有出格的觉悟和胆识,要有勇气和魄力,也就是要有大智慧。别人都这样,你不能那样,你那样,就跟他一样受苦。就是要超越凡夫地。等你亲爱的人哪天离世的时候,你一定要赞叹,内心里面一定要祝贺太好了,终于走了。为啥?我说的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少了一个为他提心吊胆,为他负责,为他操心受累的人,能不庆祝吗。越好的人,越有智慧的人,越爱你的人,越不会让你为他操心。他一定是自觉的人,一定是不给你添乱,不给你压力的人。而你越执着的人,或者越粘你的人,越会让你痛苦,其实对你越残忍,而你还愚痴地跟他缠绕在一起,如果不修行,不了解实相,永世别想解脱。如果你觉悟了,他走了,不就是你痛苦终结的开始吗,你怎么可能会难过?他只要活在这世界上,你就永远得为他操心,为他担心,为他受怕。你会说,理是这样,这三个字还是说不出来,这个心还是跟着难受、难过。为什么?因为没好好修行,没修远离行,因为粘着的习气太重。这三个字,太好了,不是解气的好,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一种平静,一种觉悟,一种觉醒。它是一个开端。师父说了,让我高兴,但我高兴不起来呀!那就没办法了。你高兴不起来,怎么办?只能去认识实相。实相就是这样的,它真不是你的亲戚。凡夫看那真是他的亲戚,真实的。智慧的人、圣人、觉悟的人看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一无所有,如梦幻泡影。那真不是你的亲戚,真不是你媳妇、孩子、父母。这才是实相呢。这个时候你还抬扛,那就是亲戚,那你就烦恼去吧。谁觉悟,谁清静,谁没有烦恼。谁当真,谁受苦,谁别想解脱。我就是认为他是我妈妈、我媳妇,我儿子,那你就烦恼去。佛也救不了你,你自己愿意受苦,谁都没办法。你烦恼你才高兴,你越烦恼,你越高兴,这谁帮得了你。对凡夫来讲,痛苦才会快乐。这叫痛并快乐着。我一定要痛苦,我才快乐。我不痛苦,就活不了。不痛苦,就要自杀去,这就是世间人,世间之理。亲人离世,谁谁不好了,我必须得痛苦,才有活下去的意义。佛救不了这样的人。所以我就对阿难讲:汝见迦毗真实而有。你把迦毗逻卫城当成真的了。你把你的家乡当成真的了。你把你家乡里面所有的亲戚,所有的亲人都当成真的了。我见空寂,悉无所有。汝见释种悉是亲戚,我修空故,悉无所见。我看不见有任何真实存在的人事物。这样讲,凡夫老百姓没法接受。凡夫老百姓把家庭看的最重要,你看朋友圈里大家都是学佛的,但是大家每天都会发家亲眷属的图片,一会儿子结婚了,一会儿孙子满月了,一会儿女儿嫁人了。人们普遍认为家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众生颠倒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而在觉悟者眼里,众生对家人的执着,正是他轮回的主要原因。你越执着家人,将来越会受大痛苦。家人是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人,最残酷的人,最要我们命的人。只是你依赖他惯了,你不能接受没有他。你不依赖他,你就没办法活。你无量劫来都依赖惯了,他突然间没了,你难受得要死,就像喝了毒药一样,就像吸毒来解除你的痛苦一样。所谓毒品,吸了就不痛苦,不吸就痛苦。家人也是这样,在你身边,你就安心。不在你身边,你就惶恐。我们要不要戒家亲眷属这个毒?一定要戒。你不戒这个东西,就是恶性循环,永无出日。再痛苦,我们也要戒这个毒,戒这个瘾。怎么戒这个毒?看清他们不是真的。通过学习佛法,与家人保持距离,学会独立,了解实相,达空三昧,就可以彻底把自己内心深处这个最牢固的无明连根拔掉。

    2021-08-17

  • 大觉绝圆缺

    大觉绝圆缺相遇很美,不相遇,何尝不美?相知很美,不相知,何尝不美?交往很美,不交往,何尝不美?相忆很美,相忘,何尝不美?交谈很美,沉默,何尝不美?相见很美,不见,何尝不美?陪伴很美,独处,何尝不美?遇与不遇,相知不知,相忆相忘,美是美矣,总是梦幻,总难持久,不可执以为实,不可为之暗然神伤。安然神伤者,入梦太深。抑郁寡欢者,痴心妄想。以清净眼,观世间梦,不即不离,一切无不美者!但以无执念心,无愧悔心,无染着心,看一切事,都美。世间无不好者!但持放有度,不伤心,不痴迷,不自虐,都好。如果你清楚地发现,我们的一生只是一个个妄念围着它自己转的虚妄的梦,你怎么会不醒来?你还在梦,定执己为真。你还入戏,定不知戏外真实自己。你还迷幻,定不知如何是真实。知真幻自灭。了幻幻即真。大梦无迷觉,大觉绝圆缺。如果我们经历的一切终将成为模糊的回忆,甚至成为完全空无的梦幻,为什么我们还那么执迷于当下正经历的一切呢?为它乐,为它欢。为它悲,为它叹。为它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百般计较?纠结缠绵?只因梦中之人不知梦知梦之时被痛醒梦虽已醒犹贪梦不知不觉又入梦凡夫着梦以为实频频梦碎还欲梦无量劫来受梦欺痛入骨髓被梦迷唯有诸佛大觉者为唤众生随同梦种种善巧同其事只为真实从梦觉

    2021-08-17

  • 如何是佛

    如何是佛释迦牟尼佛不是真正的佛,这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法义,也是众多修行人不明白的一个要义。只明白“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修行还没有完。还要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佛,谁是真正的说法者,这里才是关键。有的人说,自心是佛。什么是自心?然后就回答不出来了。有的人说,法身才是真佛。什么是法身?又回答不出来了。有的人说,佛性是真佛。什么是佛性?还是回答不出来。说自心是佛,说法身是佛,说佛性是佛,只不过用一个名字代替了另一个名字,用一个概念换了一个概念而已。在意识里做文章,在死窟里盖房子。对什么是真正的佛并不明白。如何是佛?这是所有禅宗学人都面对的一个问题,也要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明白这个问题,才好修行。明白这个问题,修行才不会错。这不仅是禅宗学人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一切行人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学佛修道,了无交涉。这个问题没有真正明白,坐脱立亡,亦解脱不了。这个问题弄不明白,证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六根都无,一切法空,亦与悟道不沾边。对这个问题有了真正的领悟,那才是觉悟,才是修行的开始。古人去参访大善知识,问:如何是佛?善知识答言:东西南北中。如何是东西南北中?会得一东一西,才得入祖师门庭。又问:如何是佛?答:佛在西天。佛在西天,毕竟何意?是在是不在?如何是佛?为何此问如此重要,为何每一个学法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它的真实答案又在哪里?禅宗的见地和修行为什么体现在这一问一答上。问:如何是佛?古人云:廊上有凉风。廊上有凉风,旨在什么处?大家可以对这些问题给出你的答案。为什么观音普贤,大智文殊,不得了了见于佛性,于祖师门下,犹是门外汉!如何是佛?佛不是佛。如何是佛?法身不是佛,佛性不是佛。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春来草自清!祖师之语,是活句,是死句?大家参参看!

    2021-08-14

  • 祖师禅讲记第五讲牧牛与保护

    祖师禅讲记第五讲牧牛与保护当我们学会牧牛的时候,也就是能够善护念的时候,一些不舒服的境界就全都没有了。比如看到家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跟自己不同,想上去劝告、建议,甚至和对方去交流,通过牧牛,知道保护自己的念头的时候,这一念一起来,就不去讲了。就会避免一次不愉快的争吵。在生活中牧牛,跟我们在行脚的时候是一样的啊,都是要看到自己的一念妄心什么时候起来,再把它拉回去。为什么我们在行脚的时候,在水边坐的时候让大家练习一念不生,一物不为?就是练习安住当下,不无事生非的能力。不要无端的起念。看水,看石头,听风声,听鸟叫,都可以,但不要起一念分别、思维之心。为什么我们要练习这个?练习这个就是为了养成不分别外境的习惯,再遇到任何境界,起了分别心,能拉回来。如果我们有了这个功夫,就不会跟家人吵架,再看别人做什么,他们做他们的,念头一来就过去了,立刻就回来。 比如你很怕狗,你走在大街上,一条大狗走过来了,第一念你特别害怕。为什么会害怕?你的念头投射过去了。潜意识里,你觉得它会咬你,会伤害你。你动念了,而根本察觉不到。如果看到它你不生心,不投射它会伤害你,你就不会害怕。这是很难做到的,为什么很难做?因为你从来没做过这方面的功夫,你也不知道你害怕背后的原理:不是狗在让你害怕,而是你自己的妄念和妄想在吓自己。你收摄不住自己的念头。一看到狗,自然就会起念:“这个狗太可怕了,它一定会咬我。”“这是一只很凶的狗。”“千万别过来”。这一连串的妄念一刹那间就起来了,就把你吓到了。这个狗本来没冲你叫,也没想把你怎么着,可是你自己在那里跟自己的妄念较起了劲儿,你自己已经变成一只狗了。你自己在咬自己,自己在冲自己叫,即使那只狗根本就没冲你叫。这时候你就开始念上生念,见上生见,生了无数个念。你的身心变化的同时,你对面的狗也捕捉到了你的变化,它是你内心折射出来的一个相,它会跟着你一块儿变化,你害怕,它也害怕。你认为它会伤害你,它也认为你会伤害它。这时,你们俩个互相的妄念与无明纠缠在一起,互相对立,抗拒,甚至做出一些动作,想伤害对方。最后,导致那狗咬到了你。你以为是狗咬到了你,其实是你自己咬到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那一刻,你已经堕入了畜生道。你产生恐惧的那一刻,就是地狱道。你找不到躲避的办法,就是饿鬼道。你这念一出去,六道就投射出来了。你一动念这一刹那,作为人生了一个妄念,人道;狗一冲你叫,你见到了自心投射的恶狠狠的样子,你到了阿修罗道;你不知道这一念是无明妄念,以为真有狗要伤害你,你到了畜牲道;你没有任何办法逃避,你进入了饿鬼道;你受着这痛苦的煎熬,你进了地狱道。六道就在这一念不觉与无明中出来了。这种恐惧,总觉得自己会被伤害,念念不停,地狱。所以六道是自己妄念叠加虚构出来的。一旦我们住在了妄想念头之中,这种痛苦和恐惧就很真实。只是知道这个道理,下次遇到狗就不害怕了吗?不,还是会害怕。怎么练习才能不害怕?平时要懂得收摄身心,要懂得在行住坐卧时保持身心一致,不分离,随时都能活在当下,心不外驰。这样练习,久而久之,再遇到什么外境,第一念生起之后,才会觉知与正念跟上,实相的智慧跟上,才不会被自心的幻境吓到。我们跟别人争论是非,看别人的不是,尤其在生活中,大家经常会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或者是说是非,说别人不是,这个都是没有好好的牧牛,没有善护念。我们出的《祖师集》、《祖师禅》这几本书里,选了很多段古人嘱咐学人善自护持的开示,学人在开悟之后,祖师们会最后嘱咐他一句话:善自护持。这个“善自护持”,就是好好牧牛,照顾好自己,莫分别外境。有时候还说:好好保护。好好保护,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念头,别信念头,别被念头带走。善自护持,也是善护念的意思,不要让它去吃草,跟牧牛是一样的。《金刚经》里所讲的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咐嘱,就是交代你修行中的关键地方。我们打开《祖师禅》第七十三页,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上座于五祖会下修行。六祖得到五祖所传衣钵后悄悄离开了,慧明与大众为求达摩先祖所传的衣钵,追到六祖。趁是追赶的意思,追上了六祖。六祖将衣钵掷于石上,说道: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这个衣是表佛的心印,表对禅宗的领悟和信受,你追这个衣服有什么用。衣服可以抢到,但法你能抢到吗?你争这个衣服没有任何意义。然后六祖就藏到了草丛之中,这时候慧明就去拿这个衣服。提却提不动,然后就喊六祖: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这个时候,六祖还没出家,所以叫行者。慧明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祖遂出,六祖就从草莽里出来,坐在磐石上。慧明云:望行者为我说法。六祖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这一段和禅者开示太原孚上座的那一段非常相似。禅者指导太原孚上座如何实修,也是说了这样的话,先把一切善恶诸缘放下,然后端心净虑,安然宴坐。先把万缘放下,把杂念、自己执着的东西放下,然后安心静坐,才能默契。我们要盛一个甘露,要有相应的法器。学无上佛法,先要清净身心。寒山大师云: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然后,明良久,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里的关键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后面“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是要你自己去体悟。没告诉你怎么体悟。重点不在你起这个疑问,重点是做到不思善,不思恶。你一念不生的时候,我们的本心没有被妄念覆盖,那它就自然呈现出自己的状态来,至于它是什么状态,不要去思惟它,只是离开妄念,让它自然地呈现见闻觉知。当你妄念不生的时候,本心自然就会有一个作用,这个作用可能是眼见,可能是耳听,可能是鼻嗅,可能同时是眼见,又耳听,又鼻嗅,又意知,但没有在这作用上再加什么,正这么时,一念不住所得的智慧,即是般若智。而事实,这般若智,并没有知道什么,而是觉悟一切都不可得,不可住,不可停留,不实有。你不需要在本心上安任何的觉和悟,还有念,它自然就会起一个知的作用,但是你又找不到一个住的知。这里正是《楞伽经》所言的“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默契的前提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刹那间,本性就会显现,一悟便至佛地。其实不存在这么个时间,所以叫“与么时”。用一个类似的与时间相应的概念,其实是没有这么一个时间的。就是让你去那样做,然后让本性自己去觉悟。这就是这几天大家在行脚的时候,一直跟大伙讲的,让我们的六根自然的处在一种开放的状态,见闻觉知都是清清楚楚自自然然的,不用在见闻觉知上再安任何的体会和念,自然的见闻觉知,就在那里去悟本性。方便说,这个正起用又不住的,就是我们的本性。这个需要你去练习,去实证,而不是让你在这里思惟和总结。思惟和总结出来的永远是识心妄计,而不是真正的本性之用。我们有时候也说“自己去体验”。这个“体验”是本性没有了障碍和知见,自己出来的智慧,不是我们琢磨出来的。我们一念未生的时候,会有一个很像知、觉这样的东西,但它刹那间就没了,这个觉与知无法把握,需要你去反反复复练习,去亲证它。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这个就是牧牛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你起了一个妄想,打了一个妄念,你总想体会一下这个觉,去找一个知,这时要知道它是妄念,把它拉回来。练的就是这个。牧牛最难的地方就是看到这一念,这是一种犯苗稼的状态。牧牛就是看好这念心,不让它去找什么。所以前边六祖先告诉他,你先摒息诸缘,就是什么也不要想,不生一念。言外之意就是生念了,就拉回来,要有这么一段时间处在这样的状态。所以我们看祖师开示学人种种的方便、方法、教导,全都围绕着善护念,围绕着牧牛,围绕着不向外驰,不着相,无所住来教。让我们处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态。这个着相,吃草,就是一念住着心生,只要心有住,就是着相,就是烦恼,就是分别。经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牧牛其实就是不着相,就是不生住着心,就是不住着于妄念。什么是相啊?相就是你于境上生心,境上生心就是相。没生心,没生概念,是没有相的。心生则种种法生。我们就坐这儿看着佛像,看着书,我们没生心,看是看见了,但没有第二念的时候,你什么也没看到。看到的时候,是心生的时候,才看到。所以万法唯心,心生万法。心法无间,不是先有法后有心。一切法都是无相的,当你念未生的时候。这时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无相的”其实是说,一切法还没成为一切法的时候。为什么还没成一切法呢?因为心未生时,没有什么一切法。一切法因心而有。即,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你一生了一个念,开始分别,这时法的相,法的概念出来了。生了一个念,这时候虽然有相,还是不会造成烦恼,在这个相上又开始累积,增加,念上生念,一直延续,开始有了住。有住之后,障逆了真性,真性才不自在,然后本性的般若智慧就变成识心的分别,变成虚妄的分别,就成了生死烦恼。清净的本性变成方的、大的、小的、圆的,这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开始变成世俗的观念。只要识心一出来,肯定后边有无限的观念,这就构成了所谓的大千世界。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是在相上分别、执着才产生的。所以这个相是因为生心才有,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佛性、本性,解脱的状态,是不取相,不分别,一念未生,又没有这么个一念未生时。一念未生,不是断灭,不是没有思惟,没有念了。而是听鸟叫,看东西,常应诸根用,而未生住着时,每个作用都是刹那就空了,但下一个作用又立刻生起,没有停留,没有止息,没有妄想和执着。这时,就是本性的状态。所以说,不是不能有相,只是不着相。不是不能生念,只是不住在妄念里面,不沉迷在念头里。这里大家要注意,一念不生,不是说清空大脑,呆呆的坐在那里,强迫自己一个念都不起。而是于念上不生烦恼心,不生妄想心,不生分别心,不生执着心,不生住着心。这是无念的意思。慧明按照六祖的开示去操作,言下大悟。他虽然言下大悟,明白了修行是息虑妄缘,但因为见地还不透彻,功夫也不纯熟,所以又问了一下六祖,说: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否?也就是说,除了您刚刚告诉我的,这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反观那个歇下来的心,就是我的本来面目。我在那个状态下去默契了它,也验证了它,确实如您所说。但是,除了这个之外,“还更有密义否?”还有没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如果我告诉你还有什么,那就不是密了。这里的密,其实就是方法,就是境界,没有什么境界了。我们本心的智慧,本来就是悟无所得的智慧。于无所得,也不可住,不可执。何以故?无所得也是意识言说,也是自心妄计出一个无所得来。诸佛所说的无所得,是为除众生以为有所得而作方便言说,不可住,不可以意识知解。若住无所得,同于有所得。本心无所得的智慧在你那里,再有什么,又是住着了,又错过了它。所以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这里的汝若返照,还是歇下求取的心。你别再找了。再找,又和它失之交臂了。其实,慧明起了这一念“还更有密意否”,又离开了刚才六祖教他的“不思善,不思恶”,又吃草,又犯苗稼了。这时他又心向外驰了。如果你会牧牛的话,这时候,心一起,自己就看到,就不会再去问祖师。但慧明才刚明白,不熟,所以就问六祖。六祖告诉他,要会牧牛,要拉回来,在你这边,不在我这。如果到我这里来寻问,等于又去吃草了。密在汝边,赶紧拉回去。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慧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这里所谓的“善自护持”是指好好牧牛,你刚会怎么修行,不可大意,不能放逸,一定要善护念。关于怎么好好保护,保护什么,刚刚我已经交代你了。不是有个“真心”可保护,而是保护自己莫错用心,莫住着一切相,不要再去起心外觅。“密在汝边”。本心、作用、智慧都在你那,秘密在你那,不在我这。你就不要再问我了,心不要向外驰求了。歇下一念驰求的心,一切都在你那里,分毫不少,圆满具足。佛法没在善知识那里,永远在你那,只要你能听明白善知识教,心不向外驰,本心自然可见。可是我们心向外驰这一念,太难发觉了。我们太习惯去动这一念了。咱拿某些人来讲,就经常会问:师父,我还要看什么经?我下面要怎么作之类的问题。大家经常会起这样的妄念,离开当下,而不自知。就说明还不会牧牛。您不让我们看经,那您为什么还看经?师父,按您说的,每天就这样了?这样能成吗?这样就能见性了吗?类似这样的问题和疑惑,这都是学人经常会起的心,这就是不守本心,不老老实实做功夫,心总是向外驰,总以为有什么可修。师父,禅宗真的只论见性吗?就没有什么方便法可以契入吗?怎么见性?很多学生也是这样,不停地问:难道就是这样吗?会不停地起念,看不到自己的妄心,止不住,非得被骂一顿才知道又打妄想了。 那不思善不思恶之后呢?明明告诉你,不思善,不思恶,还来个之后。一打妄想就拉回来,就没有之后了。之后是一个妄想,是你没看好自己的心念。平时怎么做功夫?就是在这里做功夫。古人云:拟心即错,动念即乖。错在哪里?乖在哪里?也就是说,学人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妄念,自己看不到,就随着这一念流转去了。我们学牧牛这个方法,不是说永远不起一念,不是的。你做不到任何念都不起,真如本性肯定会起念,它不是死物,不是我们能控制能臆测的。要做的是,你要看到自己起了什么念,是执念还是正常的见闻觉知的念头。这个你要知道。你要看到那些念是不是妄想执着,会不会把你带到烦恼和苦里,如果是执念,是无明,把它拉回来,就完了,清净了。外离于相,内无所动,是名为禅。能离于相,内则不动,心就不动,那就是禅定。没有别的禅定可得。所以离一切诸相就是牧牛,能牧牛就能离相,离相就是诸佛。这个跟看经不是一个概念了,不是一个境界了,它是两码事。看经全是用心意识在那分别,在那里思索,在认知,在知解,是“吃草”。一直都在那“吃草”。修行到了最后,就要来真的了。怎么来真的?就得该放下的真要放下了,你不能心里寄挂着一个东西来学实相法门。实相法要求你什么都不能系着和依赖。外不仅放舍五欲六尘,内要放舍心意识,放舍一切妄想分别,就是到了这个入口处,要放下知解和一切有所得心。一切有为,一切起心动念,一切心意识彻底休息下来,休息下来,才是实修。实修就是休息。生产产品所有的工序、构思、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到了开始生产产品的时候了。你会“牧牛”了,才是悟后起修,是真正的修行。不会牧牛,说明你还不知道修行的核心在哪儿。牧牛的时候,不障碍你做事。你什么都可以做,只是一个妄念出去了,拉回来就可以了。还有一个,不是所有的念头出去都要拉回来,这个我都讲过多少遍了。有时候你发呆,有时候你昏沉了,打个妄想,这都不需要拉回来。除非在训练专注的时候,要求六根清晰的状态,这时不能昏沉,但这个状态不是本性自然的状态,这是一种训练的状态。本性状态是得念失念,无非解脱。起念、息念,全都是真如本性。贪嗔痴性全都是佛性起用。只是你不在上边住着,不在上边黏着,就是解脱的。佛性会起无量的用,善用、恶用、正用、负用、烦恼用、菩提用,起哪个用,你得有度,有主宰能力,能使得佛用,而不被佛用使。能驾驭得了自己的本性,而不是被本性的作用奴役。我们得有这个功夫,要减少烦恼用,多生解脱用,清净用,智慧用。不要经常众生用,烦恼用。要起佛用、智慧用、慈悲喜舍用。我们打开祖师禅的三百一十三页,大梅示寂。大梅禅师一日忽谓其徒曰:“来莫可抑,往莫可追。”这一段话其实也是一段很精彩的开示。就是任何来到你面前的事都不要去抗拒,抑是抑制、抗拒的意思。往莫可追,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再追寻了,已经空掉了。其实根本就没有来去的东西,来去是我们的妄念和分别。“从容间,闻鼯鼠声,乃曰:及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自护持,吾今逝矣。言讫示灭。”从容间,就是休息中的一瞬间,跟“正与么时”相似,正那么时,听到了那个鼯鼠,鼯鼠就是一种老鼠,在房间里吱吱地叫,可能咬东西,可能在叫。很多祖师都是在这个时候,听声见色的刹那间开悟的。这个鼠声一叫,大梅禅师就说:“及此物,非他物。”这是祖师临终示范的一个公案。古人能把这个讲出来,是他的一个过去的经历,是他实证、亲见佛性的经历。他正经历那个瞬间的时候有所悟,这是给我们一个答案和对照,让后人在自己修行过程中所有领悟的时候,拿这个对照一下,并不是让你对他的这个悟境生知解。若那样,则辜负了古人的用意。“及此物,非他物。”字面意思是,就是这个声音,没有其他的了。这是启发你自己当下就能见性,就可以悟道,不是让你对他这句话起种种意想分别。祖师临终说的话,大多时候,都不是我们想的意思。至于到底是什么意思,那正是祖师想让后人参悟的。甚至连这念心古人都没有,就随机说了句那么话,扔给后人,留下千古的公案和迷团,让我们去参悟。有的人着在了“及此物,非他物”字面的意义上,而不能从这句话上转身走开,说明牛又吃草了。为什么祖师禅一定要有牧牛的功夫,不能随文解义,寻字逐句,去逐话的尾巴。那是最忌讳的,因为你被一句话带到意识知解里,这正是生死之根啊。可是如果按照法师们的理解,这句话一定是有某种意思的。人们习惯了对一句话生心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心识的特点。联系到当时的情境,他一定会把这句话讲解得很圆融。不明白的人一听,大梅禅师这样讲,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佛法就这么简单,看到这只老鼠就行了,听到它的声音就是了,没有别的了。有人这样解,好像没毛病,而明白的人,知道这里毛病大了去了。这恰恰是修行的大忌:知解话头。古人云: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又云:恒沙修行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人们自然地会想,原来佛性就是这只老鼠叫,我一听到就可以了,就是这么回事。哇见性这么简单!一听到,真的是你一听到吗?你是在打妄想吧?你真的在看到这句话时,听到你言下的内心的声音了吗?听到你周围的声音了吗?还是跑到妄念里听大梅禅师的那声老鼠叫去了呢?人们会在这句话,在大梅禅师的语境里生心动念。可以在这句开示中有所领悟吗?当然可以。如来禅能解脱吗?当然可以解脱。但关键在于是否住着,你是否住在了知解上。如果你一听这句话:即此物,非他物,一下子明白了,明白了当时大梅禅师的语境,你能立刻回到自己言下的境界中来,而又不住于自己的境界,这样才是听到古人的垂示,言下开悟。实相确实是在言下领悟的,确实是即此物,非他物,顿悟了全部的道理,而且也能做到你明白的。你是在自己的当下,而不是故事里的当下领悟了佛法的见地和功夫,刹那刹那都没住着,也没生心,也没成知解。如果你听祖师的这句开示,有了自己当下的领悟,那也是言下大悟。汝等诸人,善自护持,好好护持,好好牧牛。这个一定是学人自己对理事对修行完全清楚,自然会做到善自护持。关于牧牛、善护念,都是自己觉悟到,然后自己去做的。我们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一起进行实修的训练,这是时代的特点,是众生根基和因缘导致的,是一种特殊的方便法。这些天我们一直在练习行脚,是三四十人一起练习。这种共修,直接做牧牛的功夫,就好比如我们从外边打破一堵墙。这个悟道是从里把墙打破。我们直接练习一物不为,直接从牧牛开始练习转念,这是终点开始修,从结果修,是从外边进攻。没有办法,如果不讲出来怎么修,等我们自己开悟了,自己知道怎么修,一个个都七老八十了。我们就这样练习,知道这是正修行路,我们从外边用功,把它练熟了,一样能解脱种种烦恼和无明,一样能悟道,一样能成就。练熟的时候,你会心生实相,确实是这样,你会忽然之间在某一次练习中确实发现:能离于相,法体清净。原来寂静的本性真的是无一物,什么都没有。所有的烦恼,都是我们徒增的妄念,是一些不确定的想法和观念让我们白白地生烦恼。所以修行一定要牧牛。所有的解脱都从牧牛这个入口开始的。在祖师的法语开示里面也有一些比较超脱的禅师,他不会告诉你怎么保护啊,怎么善护念啊,这些他都不会告诉你。他会给你一些别的开示,启发你自己去明白怎么修行。那些祖师也是有他们的用意。他不给你讲清楚,是希望你靠自己的力量来解脱。这个力量会比较大,比较稳固。古人云:从缘入者,不会忘失。那些比较潇洒的禅师,他们虽然不讲牧牛,但都已经做过牧过牛功夫了,已经完全成熟了。他们的心性已经成为了陆地大白牛,再也不会犯苗稼。牛不去吃草了,你不去赶它,它也一样乖乖地走路了。到了这个境界,是一种飞跃,是成就了。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还到不了这个境界,所以就老老实实,积年累月地来练习牧牛。不管你悟没悟道,你都可以直接从牧牛入手。在加上修远离行,修助道法,你就走在了正修行路上。关于牧牛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讲,可见它对我们修行非常重要,而且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因为它真的需要我们布施六根,舍掉很多过去习惯性的娱乐享受,对六尘的依赖,舍掉世间一切的贪着。我们过去总是去攀缘六尘境界,满足识心的需要,让自己在妄念中沉迷。有太多的人一生把持着家庭、亲情、财产,虽然也做做修行的样子,但内心对世乐没有真正的放舍,自己的业力和无明也没有通过勇猛精进减少,导致修行修不上去,就这样自欺欺人地空过一生,导致临终无常来时,被动地放舍这一切,虽然放手,但心却不甘,只此不甘,就又轮回去了。我们的妄想、妄心,心意识总是需要抓一个东西,而牧牛的前提先要看到一切的虚妄,一切如幻。从远离开始,从减少抓取开始练,从独处,一物不为开始转变生活习惯,然后慢慢地练习不抓任何东西。你的心念不再去抓任何东西,包括经教、包括所有的修行都要放下,所有的知见也要放下。这样的实修,是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的。它需要极大的善根,无量劫来久修佛道,要有特别好的心性。这个基础包括你的出离心,无上菩提心,自利利他的心,慈悲喜舍心,心里对世间没有任何的挂碍和执着。还有你对佛法对修行对解脱的整个领悟力,对这条道路有没有深固的志愿,具足了这一切,才能一心一意认认真真没有挂碍地去做牧牛的功夫,去实修。以至于三年如一日,十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这样地过。你才不会在牧牛的时候吃草,才能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为什么说一定是真正开悟后才会牧牛,才会做功夫?因为你知道没有别的选择,没有退路了。修行与解脱,唯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此一事实者,并非理上的解悟,还包括实修。你不可能通过任何方法或修行去默契实相,唯有放下一切,老老实实地安住当下,练习牧牛,多年保任,善护念,才能彻底解脱生死无明习气。所以啊,虽然这个方法已经如实地教给大家了,并且我会带着大家一起来实修,但是如果我们不放下生活中的种种执取,而是带着世间种种有所得心来修空法,其实是很难成就的。牧牛是一个有强烈出离心的人做的工作,对于一个贪着世间快乐的人来讲,是一件非常枯燥、无聊、没有意义的事情。他不可能长久地去完成这样的修行,那和他的用心不一样。牧牛是一切世间心死尽了的人才能修的,带着一点点的偷心,修不了禅宗。你的用心和诸法实相不相应。一个想学禅宗的人,要有类似于废人一样的心理状态,就是彻底地厌世,想彻底的休息,不再去攀缘任何的境界,不再取着自心境界,对一切都不再执取。这就让很多放不下世间快乐的人望而生畏,不敢学这个法门。这些人还不了解,一切的境界都是自心虚妄的投射,是不可得的。你越是练习,对这点你越能觉悟,你越觉悟,你越不会再去抓取。这是良性循环。我们牧牛、善自护持,也是这样,不是说我一定开悟了,才能去牧牛。你可以直接牧牛,在练习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放下世间的执着。慢慢地让发心和实相相应。然后越来越明白这个道理,对实相领悟的越来越深,有一天,会全部放下,自然就与法相应了。先放下,再实修。或者,通过实修,慢慢地看破世间,放下世间。这是两条路,两个方向,对不同根基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们再打开第六十一页的最后一段,就是五祖给六祖的一段开示,这是五祖传法给六祖后的一段嘱咐。五祖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摩,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这里也提到了“善自保护”,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保任”、“牧牛”、“善护念”一样,是悟后起修的一种概括。这时是五祖传法给六祖不久,对六祖的一段嘱咐。此时六祖刚刚得法,还需要经历弘法的磨练,需要保护法脉的传承,所以更需要善自护持。这里还提到了一个正法眼藏,禅宗是佛陀所传的正法眼藏,其他的都是方便,都不是世尊说法的本怀。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说一切法,最后都为了如实法,为了开演实相法,为引我们到禅宗,到宗门。只有禅宗才能见性,才能真正解脱。其他一切法门都不能究竟解脱。我这样说,很多人会不同意,但事实如此。这样说不是为了高推禅宗,禅宗的见地和修行是唯一默契于诸佛如来自证圣智境界,是实证解脱的唯一法门。这样说,也不是说我们不能学其他法门,而是要明白,学习其他一切法门,都是为了最后入禅门打基础,做准备。而你学其他法门,学到一定程度,要知道放下,要懂得休息身心,众生时机因缘成熟,一定会入禅门。这是本性解脱所要求的,是实相对众生的选择,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大家不要对禅宗有任何疑议,认为这对吗?可能吗?实相如此,不容争辩。禅宗是心法的一个代表,所有的佛法都是心法。虽然其他法门也讲心法,比如外道,比如教下的一些法门,也自称心法。他虽然讲心法,但都局限在知解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心。认识到心,就自然归到了禅宗。“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五祖在这里交代了禅宗是唯一的正法眼藏。而前边的“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都是教下。包括密宗、净土,都是以三藏十二部为理事基础,闻、思、修、观、行,都离不开经论的依据,唯有禅宗,虽然也有经论的基础,但在最后实证解脱的一步,是超越经论的,在这个地方,如果不是学人自证自悟,佛亦不能对学人有任何的帮助。而离开了禅宗的见地和修行方法,所有按其他法门有修有证有境界可得的,都不出心意识,都是像楞严经里面讲的,不出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区域,就是证到十地等觉妙觉,都不出心意识境界。我们再看一百八十三页,药山惟俨禅师示众:“祖师只教保护,若贪嗔痴起来,切须防禁,莫教掁触。”我们就看上堂这第一句话,一小段,就知道了修行关键所在。所有的祖师都只教你保护,保护什么?不是像有些不明眼的人所教的,保护“灵灵不昧”、“一念未生时的自己”,这完全错了。那个不用你保护。那保护什么呢?保护你不受贪嗔痴瞒,不受妄念骗,不被念头使。不去染污六尘境界,这才是“保护”。没教你在本心加什么,没让你去本性上保护什么。教你防护不要去妄修诸法。古人讲: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这里的保护就是不要去起妄心,乃至起了一念修道的心,都是染污,在这里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起这念心。对初学者来说,不要起贪嗔痴的心,不要起世间心。贪嗔痴起来了,自己要能察觉,然后拉回来。掁触,就是不要住在那上边,别去对治。这需要很大的功夫。好多时候,我们都是习性使然,根本看不到自己的习气,就随他起现行了。张口就讲一堆没用的话,甚至带着各种敌意和烦恼,根本没有任何的觉察。嗔心立即就起来了,根本没有返照的功夫。习气嗖地就出来了,来不及阻止。自己一念收不住,不察觉,就住在里边,就生了烦恼。今年跟大家学习的都说保护、护念、善自护持有关的,也都是跟牧牛息息相关的,都是一个意思,一个方法,一个原理。我们在再看三百四十五页,天然丹霞禅师示众:“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邈得,更说甚荐与不荐?吾往日见石头,亦只教切须自保护,此事不是你谈话得。”这一段也是在讲保护。阿你浑家,切须保护。就是讲大家修行要谨记,随时都要善护念,护住自己的心,不要染污。怀让对六祖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师对怀让说:只此不染污,诸佛护念。不染污,和这里的保护是同一个道理。切须保护,就是必须认真的去做保护功夫,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起心动念,切不可离开当下,迷失本心。我们看,保护有多重要。保护自己当下这一念不流入过去心,不住于现在心,不滑向未来心。不住于世间,不住出世间,不起觉心,不起不觉心,不起法想,不起非法想。不起一切想,离一切想。离亦不住。圆觉经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经文里的“离”就是牧牛,就是离一切念,离一切相,离一切心,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不住一法,是名保护,是名善护念。这比保命还重要。这里开示了一句:“一灵之物”。这“一灵之物”就是指我们的真实本性,常住不坏,它不是你造作名邈得,你一切的有为造作都和本性了不相关,对它都没作用。名邈,就是用语言文字形容。它不是你造作和言语思维能形容出来的。那你还说什么荐与不荐?荐与不荐就是明白不明白。你明白也是不明白,你不明白那更是不明白了。所以这个明白就是名邈,就是形容,就是思维,意识知解,触碰不到。这一灵之物,不是你明不明白所能相应的。离于明不明白,再去看。我们的本性是容不得你在上面加什么的,也容不得你除去什么。只是不起这些妄念,保护好自己莫错用心,莫无端起心,不灭心,无功可用。离一切心意识,正无心时,默契而已,就是本性。才起一念有,即与道隔。你有心生出来的都是妄想,所以只教切须自保护。只教你保护不起妄心,此事不是你谈话得,就是说多少都没有用,是要实修,要身体力行的。你说多少只是一种劝导,实修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勤修勤练。告诉大家怎么去做,要勤行之。我们平时用功,都要保护。再强调一次,保护什么?保护自己不错用功,保护自己莫起修道的心,亦不起不修的心。若执不修,与执修何异?不管是坐禅,还是及其他用功时,比如走路,经行,打坐,吃饭,发呆,都是不念佛,不持咒,不参禅,不悟法,不思虑,不灭想。不起念,不灭念,不着色,不离色。不起见,不离见,不染声,不避声。不做什么,不不做什么,都处在这样的状态,才有少分相应。心无拟向处,无回避处,无证明处,无犹疑处。无下手处,无缩手处。我用心处,无离心处。如行空中,不生空想。如嘴被堵,张不开。干巴巴,没味道,非苦非乐,活不是活,死不是死。如以手打手,以眼见脑后。居一切时,一切处,无一切得心,亦无无得者。以如是心用功亦无功可用,以如是心休息而无休息想,是禅宗心行处,是禅宗行住坐卧时用心处。如大品般若经云:勿动于色,勿动受、想、行、识…勿动一切智…勿动菩萨摩诃萨行,勿动无上正等菩提…勿动有为法,勿动无为法。何以故?善男子!若于诸法有所动者则于佛法不能安住。

    2021-08-14

  • 网站答疑

    网站答疑问:师父好!心生则种种法生。我走路被石头绊了一跤。当下之时,是我先生心,还是路先生石呢?若我先生心,则知避让。若路先生石,我心未生,石尚存焉?求答惑。答:这些问题不是修行要关心的问题。走路就走路,伴到了就伴到了,一切早就结束了。问:师父您好,既然息虑忘缘,佛自现前,就可以开悟,那么为什么非要练一物不为呢?不练不行吗?感觉一物不为比息虑忘缘难好多哦。请师父详示,谢谢。答:一物不为即是息虑忘缘。如果你觉得难练,说明你还不懂什么是一物不为,也不知道怎么练习。再重新看我网站上关于练习一物不为的文章,看懂了自然会练了。问:师父您好,现在可以耒道场共修吗?有年龄限制吗?答:现在疫情原因,道场暂时不接待参学者。问:顶礼师父,我很爱听师父您的音频,可我耳朵不好,有的听得很清楚,可有的不知什么原因,听不清楚,有什么办法吗?答:听不清楚的,才是佛法的要点。听的清楚的,全都没用。问:师父好,我现在有房贷,家里有老人孩子要养,工作996,压力比较大,该如何修行,如何抉择答:有业消业,欠债还钱,别赖帐。就以最好的心态来还债,生活就不一样了。要想赖帐不还,可以出家。但那得需要有勇气。问:顶礼禅师,参加共修,有最高年龄限制吗?答:有,六十五岁。问:师父好!弟子业障重,一次次犯错,听了几年师父讲法了,感觉真是无我,为何脑子里会出现评价他人的念,挥之不去,心中特恐怖回到过去。觉得没资格学禅宗,总觉得自己是恶人,身体上的不适感觉是念头在诽谤。答:缺少实修和远离这两个环节。问:师父 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 怎么办?答:想好一切后果,再做决定。做了决定之后,接受一切结果。 问:师父你好 我有个毒舌妈妈怎么办 言语刻薄 为人自私 她控制不了自己 对我的人生带来莫大的伤害 怎么办?答:好好学佛,好好学法,明白实相,自然会改变命运。至于怎么学,实相是什么?可不是一句两句所能说出来的。先多看我的文章,多练习坐禅吧。问:师父,您好,想请教您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和一物不为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吗?既然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可以开悟,那为什么一定要练习一物不为呢?或者如果练习一物不为为什么一定要练习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呢?答: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是指六根虽用,但不染着六尘境界,这和一物不为是一样的。一物不为也是直用六根,但不生染着,但有一个条件,是尽量减少做事。六祖所说的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也是有条件的。尤其对初学者来说,也要减少欲望,简单地做事,不是放逸自己去搞世间法,然后骗自己说而不生用想,都已经执迷到不知道自己染着了,还在骗自己说,只要不生用想就可以了。可见,六祖大师所说的“常应诸根用,”只是六根最基本的、简单的用,就会容易做到不生用想。而如果执迷六尘,想不生用想,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2021-08-12

1616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69707172737475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