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佛性

    关于佛性师父,看了您的文章“那个真不是”,我有一事不明白。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了了分明的不是佛性,那到底是什么?也有人说,能见能听能闻的是佛性,对吗?禅宗和经典里都讲到修行要见性,也就是见佛性,到底什么是佛性?答:只要有一个是什么,无不是从意识里出,无不是妄想。若那个前念后念之间,当下那个了了分明的就是佛性,那么,哪个不是?正起妄念,正说话,正做事,正起贪嗔痴的就不是吗?若有其他的不是佛性,佛性即不遍一切处,即是有法。若落入一切法都是佛性,亦是妄想。何以故?一切法者,实无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佛性亦复如是,实无有法名为佛性。若认能见能听能闻的就是佛性,你确定你在形容佛性,还是形容你的妄想?佛性没有能所,你为什么又立一个能所?能所心从意识起,从妄想有,非是佛性。若立能见闻觉知的为佛性,那正见闻觉知的作用在你拟心表达的时候过去了,而你在捕捉一个刹那刹那不住的佛性,又如何能捕捉到?佛性非是有法,非是无法,非是定法,是诸佛觉者自行自证圣智境界,非语言思虑能表。诸佛祖师种种言辞手段,无不是让学人亲证佛性,受用解脱,而不是论证佛性,执迷于佛性,甚至以意识思维佛性。所以,但有所是,皆非真性。你问我佛性到底是什么?我可以给你一个答案,但是你未必明白。如果你听懂了,自然亲证佛性。什么是佛性?白天黑天。

    2021-06-01

  • 你在自己这里,还是在别人那里

    你的心在自己这里,还是在别人那里道场有人干活扎了个刺,她眼睛看不清,找人帮忙挑刺。两个人在一起挑了半天也没挑出来。这时,又有两个同修过去帮忙,四个人在那里一起找刺。一会儿,那个人堆里已经是六个人了。最后刺也没弄出来,扎刺的人说,我自己弄吧。大家就散了。走过门廊的时候,廊下还坐着其他六七个人。大伙都知道她扎了刺,因为刚才过去帮忙的人很多,所以廊下的人没动。但是当她从门廊走过的时候,那另外六七个人都转头去看她,嘴里提出各种建议。人们太容易被外境所动所转。人们太爱起帮助别人的心。你想过没有,我们真的能帮到别人吗?还是你自己此时此刻,有一颗你看不到的更大的刺要拔?别人身上发生的一切总是吸引我们的眼球,而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却很少有人关注。这只是我们平凡生活中不能再平凡的一件小事。但是,正是在这样的小事中,折射出我们平时的用心。一个人得病了,医生建议做手术,而他自己坚持不做。这本来是他一个人的事。但是他父母知道了,劝他做手术。兄弟姐妹也提出各种意见,不同意他不做手术。他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特意跑来安慰他,说了一大堆的话。我们为什么要插手别人的事?是因为你从来都活得不安。你无法与自己呆在一起。一个声音就可能把我们从安宁的片刻带走。别人换的一件衣服可能成为我们一个小时的谈话资料。谁家的儿子的一件事可能会让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人吵起来。一根小小的木刺到底扎在谁的手上?你能不能在别人扎到刺的时候袖手旁观?坦然而安静地坐在那里继续喝茶?你能不能在别人不太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冷静地站在那里,别给他添乱?你能不能照顾好自己,而不要总是去关心别人?三个人坐在那里吃饭。一个人说:把饭吃好,是非常难的修行。另一个说:我觉得不太难。然后他看了看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并没有回应他,而是低着头,继续吃着饭。

    2021-05-29

  • 你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你离自己越来越远了有人问我: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因为工作上出了事,欠了很多债,受了打击,精神一下子变得非常低迷,经常心不在焉,出现幻听,还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家里人都担心他会得精神病,也跟着一起焦虑。请教师父,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朋友走出困境?我说:先把你朋友的事放一边。你认真思考过你自己患了什么病吗?众生不觉悟,个个都有无明大病。自病不知不顾,整天操心别人的病,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了。白居易一次去看鸟窠禅师。鸟窠禅师躺在树上休息。白居易看到后问:禅师,树上这么危险,你为什么跑到树上去?鸟窠禅师说:你自己薪火煎迫,危如磊卵,尚不自知,却见我危险。我无危险,你自己要大难临头了,该万般小心才是。阿奢世王被提婆达多蛊惑,杀父之后,身心恐惧不安,患了疮病,久治不愈。耆婆劝他去佛陀那里求救。阿奢世王问佛陀,提婆达多造恶,为何果报不现前?佛陀说,你自己还在地狱中,居然还有闲心关心别人?世间凡夫,皆是如此。自事不明,整天去管别人的事,操别人的心,而忘记了自己还在六道深坑、刀山火海之中。世间之人没搞明白自己的事,把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搞孩子的事,父母的事,妻子的事,老公的事,朋友的事,公益的事,众生的事,社会的事,总之,有操不完的心,管不完的事,唯独忘记了来这个世界的目的是要搞明白自己的事。搞定自己,那才是你真正的职责。先把自己活明白,你才能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去关心别人的问题。有人问禅师:达磨为什么来中国?禅师说:你应该关心自己,问达磨干什么?又有人问禅师:某某开悟了吗?禅师说:为何不问自己开悟了吗?带着烦恼和无明,你不仅帮不了任何人,反而会让自己和他人双双沦陷,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丈夫对妻子说:邻居小红怀孕了。妻子说:那是她的事。丈夫说:孩子是我的。妻子说:那是你的事。丈夫说:那你怎么办?妻子说:那是我的事。他的事,你的事,我的事,每个人都搞好各自的事,世间无事。不搞好自己的事,搞别人的事,不仅把别人搞蒙,还把自己也卷进去,大家纠缠在一起,永无解脱之日。你只有一颗心,要么在自己这里,那即是彼岸;要么在别人那里,那即是泥潭。在自己身上,是佛;在别人身上,着魔。搞定自己是神;去搞别人,是神经!有人问禅师:我如果跟您学法,多久才能开悟?禅师说:可能十年。学人说:如果我精进用功呢?禅师说:可能二十年。学人迷惑不解,问禅师:为什么?禅师说:你离自己越来越远。

    2021-05-29

  • 谁是那个最需要帮助的人

    谁是那个需要被帮助和引导的孩子?顶礼师父,我的孩子现在正在初中生高中的成长转型期。我想向您请教,如何从智慧的层面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除了接受基本的学校教育之外,怎样灌输他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读一些什么书?需不需要推荐他读佛经?使他长大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答:如果你真正想关心你的孩子,先放下你的孩子,认识你自己是谁。在你没有认清自己是谁前,你不可能帮到你的孩子。如果你是一个无明者,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培养自己和他的无明。在你不能引导自己走在正轨之前,你无法引导他走上正轨。你这些想法正在害你的孩子,而你却你为在照顾他,在爱他。你凭什么以为他需要你的引导和帮助?你自己真正读懂过佛经吗?你都读不懂佛经,你为何要建议他读?读佛经使你自己还有这么多困惑和问题,你觉得佛经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吗?更何况还是你的孩子?在你真正独立和解脱前,你不可能帮助你的孩子独立和解脱。谁是那个需要被帮助和引导的孩子,希望你能用余生想明白这个问题,而不是痴心妄想去帮助别人。你越是爱你的孩子,越是关注他,你们之间的依赖和捆绑越紧,你们越是一同下降。生命的提升不是互相关注,而是独立和觉醒。只有你的生命真正觉醒了,你才知道,需要帮助的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你自己。即使你用尽毕生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自觉,你都未必成功。如果你把这个最重要的目标丢在一边,而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孩子或任何人身上,你在摧毁你们双方。你永远看不到一个觉悟者把心思用在自己的孩子或任何一个人身上,他要么安住无心,要么,把心放在一切有缘的众生身上。你永远看不到一个觉悟者整天关注着别人,他一直关注着自己是否进入妄念和幻境。当他能活在自觉的世界里,他以这样的觉悟启发别人进行同样的自觉,教导别人不要关注外境,而不是进入别人的世界,去插手别人的事。如果你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把你的孩子当成老师。学习他身上的天真和不造做。你永远是一个学生,是你孩子和身边一切事物的学生,没有这样的自知之明,你凭何去教他人?去帮助他人?如果你真正关心你的孩子,先关心你自己的内在的小孩。先了解自己的念头和想法,看看它们是不是真的。当你觉悟到一切想法和念头都不真实,你会发现,你外在的孩子也不真实。他不过是你心上投射的一个影子,来唤醒你的内在,看见你的无明。当你看到你的内在,你再也看不到你的孩子有任何问题。他如此完美,就像天空如此完美一样。在你真正成熟前,你不可能是一个好父母。当你成熟后,你发现,没有谁需要你去帮助和教化。一切各有道,互不相干扰。干预他人道,自道不能了。

    2021-05-29

  • 勇士

    勇士勇士并不一定是一个大力士,他有可能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他之所以是一个勇士,只是因为他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会被家人或任何观念绑架。当一个人懂得拒绝,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他内在的力量恢复了,我说,那是一个勇士。当一个人开始并不只是心存仁慈,也懂得冷眼旁观,不为外境所动,不卑不慢,智为行导,那才是一个勇士。勇士不是与人争斗的人,而是与一切无争的人。勇士才不会与人辩论,他会及时转身离开。勇士常常不是一个主动的人,而是被动的人。被动而不被缚,被动而能自由,放弃争先,放弃获胜,那是勇士特有的魅力。勇士未必是一个男人,它有可能是一个女人或孩子或老人,甚至是一个残疾人。勇士的特点不在他的外形,而是在于他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勇于承担自己的自由,无畏任何胁迫和束缚。当你能够不被无明和烦恼宰割,我说你是一个勇士,而你可能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当你能够不被六根迷惑,少欲知足,不被自心妄想奴役,我说你是一个勇士,而你可能被所有的人当成傻瓜。勇士之勇,非鲁莽意气使然,非造作努力达到,而是觉知定力陪伴,安静无为渲染。勇士之勇不仅在于所为,更在于不为。有为者,诸仁义士。不为者,诸有智者。有为有不为,勇士也。于一切无碍,心如虚空,无我法二执,法性施为,是佛菩萨勇也。于一切无惑,智慧如海,无人相我相,任心自在,是诸觉悟者之勇。佛菩萨之勇,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自觉而觉他,不住涅槃觉。诸觉悟者之勇,默默而无闻,悲智而双运,润物而无声,化有于无形。一切人皆可勇,皆为士。本来是勇士,云何成懦夫?只被无明缚,失却本来人。做一个内在的勇士,那是你的天职,是你的责任。此责重于山,此事不可推。了却浮生痴人梦,谁能昧此本来人!

    2021-05-29

  • 独处与共修

    独处与共修师父好,您的见地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我很重视您对学人们如何修行给的建议。您的文章里提到过要多练习独处,同时,您又经常开示共修的力量。请师父开示,在独处和共修这两种修行方式中如何取舍和调和?答:独处和共修只是在修行的形式上有所区别,看上去是两种不同的修学方式。而在用功的实质上,它们没有不同。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独处自修,还是与大众在一起共修,你的心都是独立无依的,都是向内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和道。你做功夫的方式都是牧牛,也就是于念离念,于相无相,转身转念,从头脑的染着中出离。所以,法上的独处并不是执着于一个人修行,更不是把自己关起来,不见人,而是不论人多还是一个人,都能心无攀缘,亦不颠倒,无依无倚,自在无碍。共修并不是大家在一起整日谈论佛法,听讲座,做功课,换了一群人在一起生活。而是在一起共同训练独处,不依恋任何人,能够独立、无依地生活与修行。就像那匹深陷泥潭中的马一样,虽然有群马在旁边加持和鼓励,但最终是靠它自己的力量从泥潭中挣扎出来的。共修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修行的环境和氛围,给了我们精神上的一种加持,如果自己不精进用功,有再多的人加持,也没有意义。外在形式上的劝导独处和建议共修,这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根基而设的方便,非是定论。即便是对同一个人,也有不同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有一些人,执着于伴侣,或贪图六尘的快乐,或执着于共修,生活和修行都不能独立,对这样的人,要引导他们多练习独处。而有些人,本来就喜欢独处,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性格孤僻,又有很多习气自己不能察觉,对这样的人,要引导他们在大众中共修,多与别人交流,打开心扉,长养慈悲喜舍。还有一些人,一个人在家懒惰放逸,不肯也无法做功课,没有约束和自制力,对这样的人,建议他们参加共修。因为在道场有共修的课程,也有人监督,会打磨掉我们很多的习气,也会一直督促我们用功,把修行和解脱落在实处。选择独处还是选择来道场参加共修,因人而异,因自己不同的修行时期而异,因你的个人情况而异。如果你不喜欢独处,一独处就恐慌,那么,你要给自己多增加独处的练习。如果你独处时不能约束自己身心,放逸懒散,经常会有烦恼现前,也很清楚自己没有解脱的功夫,那你就需要找一个自己满意的道场去参加共修。这个时代,人们被五欲六尘蒙蔽了心性,能自觉自律修行者少之又少。所以,来道场参加共修就变得非常必要。时代不同,修行的方式也不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共修成就的时代,大家在一起相互督促,互相鼓励、加持,改变自身的习气,长养真实的解脱功夫。古人也曾说过,大丛林里磨练是真正的选佛场。现在还有各种各样的共修群。人们之所以愿意进群参加共修,就是因为没有自制力,不能独立完成功课。共修与独处,并不矛盾。无论如何,你都要习惯无依,过完全独立的生活。 

    2021-05-27

  • 那个真不是

    那个真不是居士:师父好,我听到有同修分享说,自古以来为什么得道的人这么少呢?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想法,认为得道非常的难,不相信悟道简单至极,不肯承当。今天我觉得非常幸运,听到了最上乘的教法。当我们忽然间一念不生,那个干干净净,明明白白的东西,那个就是。能清清楚楚感受到它就是,它一直在那儿,就是这样,就这么简单。请教师父,这种见地就是禅宗的见地吗?只要悟道那个不动的就是本性,就是开悟吗?请师父指正。答:现在很多善知识和学法之人把头脑知解出来的“当下就是”当成悟道甚至得道,这是一种典型的“认贼为子”,将识心当成佛性。你永远找不到“那个”,更没有什么“就是”。古人云:菩提无是处。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所谓“认识神”,是指把一念识心的作用当成了佛性,把妄念当成了真实。认“那个就是”,“就在那儿”为自性,这完全把修行的目标搞错了。这并不是禅宗,更不是什么最上乘法。现在有太多的人都迷在“当下就是”这样的知见里,以为那就是最究竟最简单的佛法,认为和禅宗的解脱见地一样。那种认知和禅宗的见地了无交涉。解脱是要实证转身和出离妄念的功夫,它需要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正确的牧牛和善护念才能达成。学法最忌讳的是意识停留在那个就是上,或认一念不生时就是,更不可认明明了了的就是本性。顿悟本性没有你们想的那么简单,需要时节、因缘、功夫具足,方可得见。这样的分享对于想真正了解实相、学习禅宗的人是一种误导。现在类似这种教法比比皆是,师与弟子都在知解中,自迷尚可,若教他人,是为大错。若欲解脱,需要真正见解。真正见解,可不是一句“那个就是”、“它一直在那儿”。那个真不是。且问你:如何是真正见解?如仰山问云岩:闻汝久在药山,是否?岩曰:是。沩山问:如何是药山大人相?岩曰:涅槃后有。云岩一句“涅槃后有”,赚杀天下人。若于此处看出云岩下错转语,是真解脱者。且道,云岩错在什么处?

    2021-05-27

  • 思考问题是觉知吗

    思考问题是否也是一种觉知问:顶礼师父,看了您开示觉知知识,当头脑开始思考就拉回到六根的觉受上来。但是如果在思考一道数学题的解法,或者别人问我问题,我需要思考答案,这不都是头脑在工作吗?这样的时候如何回到六根觉受上来?请您开示。答:佛法是用来出离烦恼,而不是无端地制造问题的。思考问题和其他的感知一样,都是本性的一个作用而已。六根接触六尘的刹那会产生识的作用。我们不知道这个识是空的,所以会执着,会停留在这个作用上,才产生了种种问题和烦恼。训练觉知是为了从头脑的住着中出离,从识中解脱。它的目的是为了出离烦恼,而不是为了训练觉知而去觉知。思考数学问题和其他一切问题,本身就是觉知,它是意根在起用,你不需要再回到别的觉知上。但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思考和觉知里是否产生了住着、分别和有所得的心。如果只是思考一些数学游戏,思考完了就放下了,或正常的思维生活中一些问题,那是意根正常的使用,是觉知的一部分。如果在思考问题中加入了得失心和各种意图,使思考变成了一种压力和烦恼,甚至带来了痛苦,那才是要离开和避免的,要回到其他的觉知上来休息头脑。这时,你只需要看一眼周围的景物,比如我们坐在车里想一件事时,忽然看到车外的景色特别秀丽,我们只要盯住那些景物看,一下子就会把我们从思虑中拉出来,这就是本性本能的解脱作用。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觉知的作用,不懂得转移注意力,就能从一些问题和烦恼中解脱出来。当一些问题使你感到不舒服,这时你要做的是放下对思考的问题的执着。用头脑不停地去解决问题时,它会消耗我们的身体,也会让我们紧张和难过。这时,引用觉知,把我们从那个问题中拉出来,回到当下,回到不消耗身心的状态中来,身心就得到了自在和解脱。其实,世间人之所以要思考,要做数学,大多数都是带着利益和得失心,很少是单纯地去做头脑觉知的训练。这个要看自己在思考中所用的心了。用心过度,就成了识,就会累。正常的算数,比如买菜算多少钱,思考怎么把一件事做好,这都是正常使用意根,是觉知的一部分,不需要刻意地再去转到别的觉知上。问:就是说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痛苦和恐慌,这时就要停止思考,抬头看看前方或手拿茶杯,让头脑休息,然后再继续计算和思考。一旦发现头脑中产生了其他跟题目无关的念头和情绪就再停下,回到觉知,就这样来来回回的训练是吗?答:修行中所使用的方法都是为了离烦恼苦,而不是毫无目的刻意地去练习。法是对治烦恼和苦而用的。若无苦,何须法?觉知只是为了出离妄念和烦恼,而无其他意义,它是我们本来就有的。若是正常的生活,则不必如此紧张刻意地训练觉知。一切事都在它发生的当下就结束了,只不过,愚人被自己的妄念欺骗,计较纠结,患得患失。如果你想训练觉知,从练习走路,从做简单的事开始。为什么要练习思惟呢?不是不能思考,但是一定要适量而且有必要。没必要的话,越少用脑越好。用脑是一种习惯,即便你想的不会带来烦恼,但是想着想着,就会想到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了。觉知的宝贵,它解脱烦恼的功效在于时刻地去训练,而不在总结道理或不停地发问。住在问题里,或者执着于思考什么是佛性,什么是无生,什么是空,那恰恰是觉知需要把你带离的。如果因为想弄明白觉知或实相而不停地去思维,那你永远无法活在当下,无法训练觉知,也永远无法默契于实相和解脱。

    2021-05-27

  • 道可道吗

    道可道吗?人们动辄引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真的是这样吗?说出来的真的就不是道吗?未必。道当然可道。只是你听不懂。可道亦是常道。只是你不会说。风声雨声,鸟声水声,东家长,西家短,终日道,终日是道,如何说道不可道?道从来没停止诉说,只是你从来没认真听过。不会道的人,才执着于“不可说”、“道不可说”、“可道非常道”。会但的人,横说竖说,皆不离道。不会道者,欲说则止,说而又住。故不知所云,才用不可道敷衍自己,惑乱别人。舍利弗问天女:你来维摩诘的法堂,有多久了?天女答曰:我来此室的时间,就像您解脱的时间一样久。舍利弗问:到底有多久呢?天女曰:您解脱有多久了呢?舍利弗默然不答。天女曰:为什么以智慧第一著称的舍利弗不说话了呢?舍利弗回答:道不可说,解脱无所言说,所以我没办法回答你我解脱多久了。天女曰:言说文字都是解脱相,怎么说不可说呢?是你自己没有真正明白,也没有真正解脱,所以才不知如何回答我。为何我这样说?因为一切法本来都是解脱的,是你于解脱法妄生分别和住着,所以才执着默然无说,才认为解脱不可说。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不要离开文字说解脱,别执着不可说为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又六祖大师示众云:执空之人,有谤经,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如此之辈,皆是不了佛法,着于离文字法。佛说离文字,不在离文字本身,而是离于对文字的执着。文字何尝能障道也?但无滞碍之心,言语有何过咎?故知,老子所言,莫做定解。道本来可道。若会于道,一切言语,皆是佛语。若不会道,说空说有,入玄入微,皆是识心计度,不是佛法。天女问舍利弗:你解脱多久了?舍利弗若真解脱者:则言,本来无缚,何言解脱?或曰:你做女人多久,我解脱多久。天女若言:我做女人,无有是处。舍利弗则言:我得解脱,无有是处。如是问答,如何道不得?岂不见僧问赵州,如何是佛?州云:我这领布衫重七斤!道如何说不得?布衫重七斤,便是道。只是你不明白罢了。不但你不明白,尽大地众生皆不明白,为何布衫重七斤即是道?又僧问沩山:如何是佛?沩山良久,曰:会吗?僧曰:不会。沩山曰:会取不会的。会取不会的,如何不可道?六祖大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道如何不可道。只是你不会,才以不可道欺瞒自己。道实不可道。何以故?若以知解心,意识心,妄想心来会取道,来说道,道实不可道。若离此心,六七八九,上来下去,何不能道?可道不可道,不与道相关。起心欲相关,总是不相关。

    2021-05-27

  • 心想什么,心做什么

    心想什么,心作什么师父好,有人说我身上有鬼道众生,所以我会一直不舒服。众生不是都在心想中吗?心不受捆就不会被捆,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请师父开示。答:当你相信了那个人所说的,你被他说对了。也就是说,当你相信你身上有鬼道众生,你的相信,你的念头,变成了那“鬼道众生”。鬼道众生是你的心在做,没有心外的鬼道众生在你身上。你信什么,什么就来到你身上。不是你信的什么来到你身上,是你的信住着在你心上。是你的信让你不舒服,让你疑神疑鬼。当有人给你讲一个逃犯逃跑的事,你进入了他的故事,开始跟着他一起紧张、恐惧、奔波时,你变成了那个逃犯。当朋友向你诉苦,说他负了多少债,生活过的多么不如意,你进入了他的情境,开始跟他一起担忧债务,为他的生活感到难过时,那一刻,你附了你朋友的体,你成了那个欠债的人,你成了那个生活过的不幸的人。你的念头住着在那里多久,你就过多久那个人的生活。如果你立刻察觉,从他的故事和语境中跳出,立刻回到你自己这里来,你这个附体消失了。如果你同样能从某个人对你说的你身上有鬼这个故事中出离,你这个内鬼消失了,你念头在自己心上的附体走了。其实,是你的妄念消失了,并不是鬼消失了。所有的一切幸福或者不幸,悲哀或者如意,罪恶或者解脱,都没有发生在外在的某个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某个人的心里。发生在哪颗心上,哪颗心就经历那一切。而不是某个人。某个人做了一件所有人都认为是错误的事,但是他并不相信。他没有做错什么。而是那些认为他做错了什么的人正经历那错误。所以,一个小偷未必是小偷,一个正人君子可能是小偷。一个杀生的人未必杀生,而一个吃素的人却可能在杀生。鬼道众生不是在鬼身上,而是在心正起鬼念,生鬼想,正在做鬼的人身上。你的心里有什么,你才是什么,而不是你外在的样子是什么。一个瞎子,可能是一个心明眼亮的人。一个穷人,可能是真正的富翁。一个傻瓜,可能是最有智慧的人。你无法从外在看到什么。你不可能做你心里不是那个人的人。你心里是什么,你才是什么。你可能长的非常可怕,但所有人都喜欢你,因为你心里无鬼。你也有可能看上去非常优雅可爱,但你可能是一个鬼。我所说的鬼,是指每个人都不喜欢你,都害怕你,都只能感受你的强势和敌对。众生确实是由你的心造。你的心造十法界众生。是心作佛,是心作菩萨,是心作罗汉,是心作人,是心作神仙,是心作鬼,是心作罗刹,是心作地狱,是心作观音,是心作弥勒。一切都是自心作。心无定相,心非定法,心不实有。所以,佛与众生皆不真实,菩萨罗汉皆是幻化,恶鬼罗刹都是妄想。无一真实。其知此者,但于心上放舍一切执着知见,放舍一切概念相信,放掉六道众生,放空我相人相。任心自在,任心无为,任心清净,任心解脱。

    2021-05-26

1616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78798081828384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