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悟,没那么难
开悟,没有那么难当我说,只有达到祖师的状态才是开悟,才是成佛。一些人就认为开悟与成佛非常难。是的,如果你一直有所求,有所得,那开悟就很难。如果你想成为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人,那成佛就很难。如果你一直在建立,在做加法,那开悟与成佛就很难。如果你不停地需要、寻找、思考,觉悟就非常的难。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开悟和见性,你就会觉得开悟很难。文殊普贤之所以是菩萨,而不能成佛,是因为他们还有一念悲心,还拥有智慧。还有众生可度,还有佛可成。你不要觉得佛多么伟大,达摩多么伟大,六祖多么伟大,观音多么伟大,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你和他们没有任何区别。他们能觉悟,你为什么不能?你为什么把他们看的那么高?而把自己看的那么低?你缺少什么?什么都不缺少。石头禅师小时跟家人去寺院,在佛殿中看到佛像,问父母,这是谁?父母说,这是觉悟的佛陀。石头禅师说,也没什么奇特。他做得,我亦做得。佛是你本来的状态,你只是不认识自己。如果你不再需要什么,不再营求什么,开悟非常简单。如果你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彻底息灭,成佛易如反掌。如果你不再想做佛,而是做简单的自己,接受你一切时一切处的样子,包括死亡,你立刻成佛。如果你开始卸载,开始做减法,你发现一切变得简单。简单到你已经不在乎开悟与成佛。如果你放弃一切的努力,内心平静如水,你发现刹那间就开悟了。当人们都涌向拥有的城堡,而你却走向一无所有的荒野,你发现你已经是佛。当你不再沉迷于思索、寻觅与探寻,你休息下你的识心,那一刻,佛出现在你的心上。当你能随时从妄念中退出,随时从争论中让步,随时能从执着里离开,你发现,那些后退的觉悟和能力,才是佛的真正意思。佛是觉悟,是无争,是撤销的智慧与力量,这个力量时隐时现,它并非固态。佛不是某个人,不是某种持久的状态。佛不是人做,是心做。开悟不是某件事,不是需要做成的事,它是一个真相。你不得不开悟,你的本来面目就是开悟。你不开悟,那才是一个梦幻与错觉。经云:若遇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开悟,那是你的本分事,是你最平常的事。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不是别的,正是开悟。
2021-06-15
-
读诵宣言
读诵宣言关于禅宗见地和修行方法的学习,大家需要静下心来,去认真读维摩诘经,读六祖坛经,读血脉论,读传心法要,读临济语录,读德山、南泉、马祖,读禅宗经典及禅宗一脉相承的开示,才能真正明白。这一环节你没法跳过,除非你已经是一个证悟者。就好比我们要去一个地方,一定要知道正确的路线。禅宗经论为我们的整个修行提供了无比准确的修行方向和修行路线。深入经论是修行的一课。如果你连静下心来读经论都做不到,你拿什么说修行?如果你对如何做才能真正解脱的原理都搞不清楚,你怎么解脱?如果你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生从哪儿来,死去何处?生老病死来时如何面对,你的修行体现在何处?如果你对诸法实相还有诸多疑惑,每日又惶惶不安,自己又找不到答案。你为什么不静下心来去佛陀和祖师那里寻找解决之道?阅读禅宗经典,不仅是你自度的功课,也是传承禅宗正法的责任。深入了解禅宗经论,才能对如何解脱,如何是开悟,如何是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修行的方向才不会偏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今天见到的一切,都是古人用生命留下和捍卫的。为了你自己和后人,你也要开始学习。学习禅宗正法经论,永远不迟。从今天起,建议大家读诵禅宗经论。
2021-06-13
-
禅宗祖师的开悟,才是真正开悟的标准
禅宗祖师的开悟,才是真正开悟的标准现代的修行者把开悟、见性、大彻大悟看的很简单。动辄认定谁谁是开悟的人,认为老子是开悟的,庄子是开悟的,奥修是开悟的,克里希那穆提是开悟的,王阳明是开悟的,密宗某某上师是开悟的,南传某某法师是证悟者,心中心谁谁是开悟的,等等,人云亦云,根本不知真正的开悟到底是何意。真正的开悟只有达到佛陀和禅宗祖师的境界,对实相的如实了达以及拥有真正的解脱智慧,了了见于佛性,才是究竟的开悟。只有拥有了禅宗的见地和向上一路的功夫,会得末后一句,能转无量劫来所依识,理事二惑,究竟断除,才是真正的开悟。若依此标准,上面所说的人都不是真正的开悟者。甚至被人公认的古代的很多其他法门里的高僧大德,都不是开悟者。 这也就是为什么临济祖师,德山禅师说十地菩萨,等妙二觉,观音普贤,都没有真正见性。佛陀在涅槃经中说,十地菩萨不能了了见于佛性。又说,十地菩萨见性如隔纱,如夜间见物,而不了了。真正的开悟者,只有到祖师的法脉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开悟者,才是世间的大善知识,是众生的眼目和明灯,是众生修行路上的导航。依禅宗修行所获得的觉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见性和成佛。这个世间再高的智慧,再深的觉悟,也不会高过禅宗祖师和佛陀所证悟的实相智慧。就算是佛陀在经典里所说的成佛,比如法华经里为声闻乘人受记所说的成佛,都不是真的成佛,佛陀的成佛也不是真正的成佛。佛陀是因为见性,而称为成佛,并不是指佛陀这个人成佛了。某某成佛,这是一时的方便说。这一点,佛陀在楞伽经里和涅槃经里交代的很清楚。禅宗祖师都深达此理,所以以见性成佛才是究竟意义上的成佛,而不是成就所谓的报化佛,乃至法身佛。而无数学人,因为不能深入经藏,无法了解这一点,错解了成佛的本意,所以不能成就。又有无数学人,将自己所证得的微少境界当成涅槃,以为成佛,我相未除,法执未断,亦不能成就。今时学人,切忌不依祖佛之教,贪图世乐,俗心不死,投机取巧,学他外道法门,以为便利,害人害己,终归轮回,无人能救。若欲识得世间真善知识,当具法眼,以佛经为依据,以祖师教法为基石,以自我磨砺和实修为勘验,以断除烦恼为证明,以无惑为借鉴。如是自悟自行,自修自证无上佛道,方不辜负自己,亦不欺人也。
2021-06-13
-
共修指南
共修指南关于参加四门功课共修的详细说明:一,坐禅群共修每一座至少三十分钟,以四十五分钟为最佳时间,可适当减少和增加,不建议超过一个小时。坐禅的主旨是放松,休息身心,不对治妄念,不用任何方法,也不要求坐姿。关于坐禅注意事项,坐禅的意义和目的,大家可在学山禅院网站上搜坐禅二字,会有相应的文章链接,大家要认真阅读,然后再去坐禅。我也会在群里分享这个链接。二,觉知共修群练习觉知,又可以称为小范围内的行禅。此觉知练习要求动作极其缓慢,以觉知每个动作为要领,通过觉知,使心不外驰,令心安住在脚下和身体上,达到息虑忘缘的作用。每次的练习不少于二十分钟,少于二十分钟的不要在群里报数。在练习时,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用心和动作的速度。一旦速度快了,观察是否心急躁并且是否离开了当下,立刻拉回来,放慢脚步。三,读楞严咒群。读诵楞严咒,以前要求的是每天至少五遍。现在改为每天至少三遍。最多不宜超过十遍。读诵楞严咒的目的主要是练习不思善,不思恶,专注地使用六根,认真地把事做好的能力。减少思虑,不用动脑,直用六根,直用直行,通过读诵楞严咒,改变识心运转的习气。不会读诵的,一开始可以慢慢学习,慢慢读诵,别着急,时间长了就读熟了。四,读诵禅宗经典群。此群要求读诵的是禅宗五部经论:达磨祖师的血脉论,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宛陵录,临济语录,六祖坛经。每天至少读诵三十分钟。五部循环连续读诵,每次至少三十分钟,读完一部,读下一部,直到五部全读完,再从头读。没有书的,请加学山禅堂微信:xsct2233 跟常住请《禅宗法本》,这五部论都有。不愿意请书的,可在网上下载电子文档,自己打印也可以。如果学人读诵金刚经或其他大乘方等经典,可以在坐学山禅院功课群之外自己去读。加入这个群的,一定要读规定的五部经论,因为这五部经论对于开示禅宗解脱知见和用功方法最为直接了当,既有如来禅的开示,又有祖师禅的开示。仔细认真读诵这五部经论,可以使我们对真正的禅宗一法的理论依据有更深入的认识。这四门功课的共修时间不固定,大家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选择什么时候做功课,做好功课后在群里打卡报数,只要能达到督促自己认真实修的目的就可以了。做功课的细节方面,大家可以灵活掌握,自己调整。以上是对学山禅院四个实修群的功课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和要求。如果想详细了解如何坐禅,读诵楞严咒和读经论、练习觉知的意义与方法,关注并认真我公众号的文章,以及上学山禅院官网,搜索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在学山禅院网站上下载收听我的讲法音频。想看视频的,可以下载观禅软件,看我讲法的视频回放,自己深入学习。在这里,由于篇幅的原因,不一一介绍。
2021-06-13
-
实修警策
实修警策在这样的一个信息传递极其发达的时代,学习佛法的知见与观念变得特别便捷。大家不是在听法,就是在讲法。不是在说,就是在看。耐得住寂寞,看懂了,就立刻静下心来真正去实修和践行佛法的人,少之又少。认真实修的人,在今天这个沉迷知解佛法的时代,显得极其难能可贵。而这样的人,也会从自心荡荡轮回的漩涡中迅速出离。无数人每天沉迷于看各种修行的文章,阅读别人的修行成果,不务实修,把别人的解脱见地和修行经验误当成自己的,懒惰放逸,不肯牺牲世俗的乐趣,耐不住寂寞,不愿意做功课。以至于在无常困境烦恼来时,毫无应对能力,只能任烦恼宰割。学习解脱知见,了解佛法理论,这只是修行与觉悟的前奏,实修才是实践解脱的关键和开始。希望真正想觉悟的人不要沉迷于阅读文字和接收各种被冠以“修行”、“灵修”标签的信息,忘记了潜心静虑,找一安静之所,老老实实练习独处,踏踏实实熏习无所依,认认真真实践佛法。实修,那才是实现解脱之路最最重要的环节。学山禅院现有如下四个实修功课共修群:一,坐禅群,每天至少一座二,诵楞严咒群,每天至少五遍三,觉知群,每天行禅至少三十分钟四,读经论群,每天至少读禅宗经论三十分钟希望大家珍惜共修的机缘,通过共修来加持自己,约束自己,鞭策自己用功办道。我们做功课,首先把开悟,见性,有多大的成就这些妄想放一边,先通过实修和功课,解脱生活中的烦恼,如何能安心地过好每一天,甚至是每一分,每一秒,每个当下。如何身心健康地活着,把这些事解决了,从妄念中出离的功夫真正长养积淀出来了,再考虑成佛作祖,开悟见性的事。到那时,你可能已经做佛多时,开悟已久。
2021-06-13
-
无上菩提正修行路
无上菩提正修行路师父吉祥!阿弥陀佛!古代禅师、大德居士用各式各样的姿态自在死亡,站着、坐着、倒立、跪化,死前还能说出开悟的偈子而自在的死。请问师父:通过练习觉知,能像那些禅师、大德居士自在地去死吗?我一直担心自己死时会很痛苦,不能解脱。答:无论怎么死,那都是一个妄想,都不是一个修行人所应关心的。一个好的修行人所应关心的不是死时怎么样,而是此时怎么样。死时的姿态不重要,现在的心态才重要。不要期望等到死时再去觉悟并没有死亡发生,那已经晚了。当下就要觉悟死亡并不存在。死亡只发生在我们的识心和妄想中的一个幻梦,发生在意识里,发生在无明里。当你觉悟,当你不再相信自己的妄想,死亡消失了。此时不起这个妄想,并且一直延续到你生命的终结,都不起这个妄想,死亡就永远不会发生。通过练习觉知来回到当下,通过练习觉知,把心安住在感受上,而不是沉迷于知见中。不再相信头脑的想法,泯除我们对念头赋予的所有负面内容,这时,念头只是单纯的念头,它不再对我们有任何的消极作用,我们便从妄念中解脱了。修行无别解脱,只是解脱于识心的困惑。问:师父,弟子在提这个问题时,也知道是在打妄想,应当从这个问题里出来。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担心不能自在地死亡,怕自己死亡时会迷惑颠倒,无法解脱。总是放不下这个地方。[流泪]祈请师父慈悲开示!如何去掉我的疑惑和担心?答:练习觉知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自己起这一念疑问时能够看到它,同时知道这些问题没有任何意义,然后回到觉知上来。或者通过觉知,离开这些虚妄的问题。并不是有一个答案才能让我们安心,而是了达问题的虚妄,问题并不存在,我们才能真正安心。我们总是被自心起的问题耍的团团转,相信了那个问题,然后又在那个问题上住着,生了无穷的问题,把自己带到问题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所有的问题都从妄想来。一念疑心,妄想纷纷而来。练习觉知,就是训练自己的心智不相信头脑制造的任何问题,迅速从一切问题中出离。临终时怎么死不重要,现在这一刻你在做什么才重要。在我看来,临终时躺在床上,或者倚在沙发上,平静无奇地死去,死时说不出任何偈颂,这才正常。而古人都不老实,临终了还堵不住他的嘴,还要示现种种怪异,说一堆话出来,迷惑众人。解脱跟用什么方式死没关系,跟说不说偈子没有关系。跟你此时和死时心中是否有执着、挂碍和疑惑有关系。在我看来,躺着安静地死去,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至于说偈,维摩诘默然,难道不是更好的偈诵。你的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真正学法修行的人要关心的,你的心用错了地方。真正的修行人,无用心处,不妄用心,不离当下。若起这样的心,立刻觉察,离开这样的心,问题不复存在。回到当下,才是一个实修者志在必得的事情。从妄念中出离,唯此一路,是诸佛无上菩提正修行路。若会此修行,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2021-06-13
-
修行的目的
修行的目的你对修行有没有错误的期待?你是因为生活无聊才开始修行的吗?你是因为现在修行是一种时髦才开始修行的吗?你是因为患了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没办法治愈才开始修行的吗?你是因为找不到女朋友,才开始来道场,并期望在道场里能遇到一位如意的伴侣才修行的吗?你了解修行最终是把你带到哪里,就开始跟着大家一起打坐、诵经吗?我见到有太多的人来到寺院或道场,他们并不太清楚自己为什么来修行。或者说,他们的修行中夹杂了太多生死心、功利心、有所得心。他们为了做生意顺利,为了孩子考上好大学,为了自己赚更多的钱而来修行。改善现实生活,那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修行路上极其肤浅和短暂的一个效果,甚至根本没有那些效果。修行的真实目的是要了解你的本来面目,解决你的生死问题。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治愈身体的疾病,而是拔出心里的根本无明。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理想的伴侣。越是理想的伴侣,越是把你牢牢地拴在轮回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看到亲密关系的实质是苦,以智慧关照无常,果断地出离对伴侣的贪恋与执着。修行的目的不是解决一时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致看到没有任何问题需要解决。修行的目的不是打发无聊的时光,给自己找点事做。修行的目的是享受无事的时光,不没事找事。修行的目的是远尘离垢,快乐烦恼二俱舍离。修行的目的不是做做样子,是要直面你的贪嗔痴,誓断一切识心妄想的习气。修行的目的是从无明大梦中醒来,真正的独立与觉醒。你是抱着这些目的修行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你只是借修行的名字来愚弄自己,欺骗别人。如果你不是为了真正的觉悟而修行,你找错了事做。修行不是去做事,不是有为。修行是觉悟到无事可做,是耐得住寂寞,是无为法。当你知道这才是修行,你还冒充修行者而滥厕在修行人的行列吗?正面自己的内心,拷问自己,你是否真的明白修行是为了什么?然后决定,还要不要修行?不负如来不负卿,那都是贪恋世间的人为自己修行化的妆。修行要弄明白你是谁?不是弄明白别人是谁,世界是什么。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是你永远无法回避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不论你是谁,你都要走上修行之路,你不得不修行。了却今生须努力,谁能累劫受余殃。
2021-06-09
-
亲密关系,轮回的温床
亲密关系,轮回的温床无数的心灵导师都教导人们在亲密关系中修行一样能解脱。善知识们告诉学人,去找那另一半,他们可以让你觉悟。他们让你觉悟,还是让你执迷?他们增进你的修行,还是把你带入轮回。听智慧圆满的佛的教导还是听蹩脚的心灵导师的教导?你是因为想觉悟才去建立亲密关系,还是因为耐不住寂寞,想找一个人来充实自己空虚的生活才去建立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给识心与轮回提供了太多的幻想和温床。不要自欺欺人,没有人因为想觉悟而去建立亲密关系。寻找另一半,一定是因为耐不住寂寞。想觉悟的人一定是一个耐得住孤单和寂寞的人。想觉悟的人一定想尽一切办法远离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意味着我与我所。有我有我所,能得解脱,无有是处。亲密关系,那是无明世界里的关系,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控制与缠缚。心若不实有,它如何去抓取不实有的存在?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幻觉,更何况亲密关系?真实之中,没有什么和什么是亲密的。如果有亲密,那么,你和一切的关系同等亲密,而不存在单独个体的亲密。觉悟者觉悟一切都是自心所现,他不得不与一切亲密,而不是对某一个存在亲密。觉悟到没有真实的个体存在,即不再去亲近并抓取某个个体。连觉悟者本身都是不真实的。与某个个体的亲密,那一定是我执、贪着和无明。以为有我,才去寻找亲密关系。以为外境是实,才去抓取亲密关系。以为有法,才会不停地建立关系。分别外境,就是分别自己。依赖关系,就是分裂自我。人们不能独立与无依,所以不停地寻找亲密关系,建立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迷失真性。透过亲密关系而看到自我的种种狭隘和执着,从亲密关系中走出,不再执着于自我,那是亲密关系的唯一意义。透过亲密关系看到自己的依赖性,摆脱对亲密关系的依赖,那样觉悟才成为可能。解除所有的亲密关系,于一切建立不即不离的关系,那才是一个觉悟者和一颗解脱的心所要选择的。
2021-06-09
-
你只差一个觉知
你只差一个觉知如果你看而没有看见,你一定在想事。如果你听而没听清,你一定是在走神。如果你食而不知味,你一定是在打妄想。如果你闻而不知香,你没有真正在闻。如果你触而不知触,你没有活在当下。如果你想而不清楚,你在苦思乱想。你的心不安宁,只是差一个觉知。你不能安住当下,只差一个回来。回到哪里来?回到见闻觉知上来。从哪里回来?从妄想中回来。你咳嗽了,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了,你心慌了,皮肤痒了,头涨了。别慌。别急着把它当成一个问题,别被这些觉受带入思虑中。它们只是一个简单的信号,一个提醒,提醒你回到当下,回到觉知中来。从哪里回来?从你觉得有问题中回来,从你认为那不好的认知中回来。你只差一个觉知。觉知虽然是单纯的,但是在觉知的刹那,心会告诉自己,你没有任何问题。觉知虽然不能立刻改变你的处境,但是当你和觉知在一起,它不再加重你身心的变化,你只需要经历身心的变化。静静地觉知它。没有比这更深的觉醒。当你能在身体出现不适的刹那第一个反应是觉知而不是头脑生起问题,那真是一次美好的遇见。你会遇见你的心,并且因此而觉醒。当你能觉知出现在身体上的任何感受,而不是思考或对治它们,它们不再让你难过和厌恶,而变得可爱。你甚至都不希望它们立刻消失。觉知需要训练,别以为它自己就能跑到意识和问题的前面。未经训练的觉知总会被头脑的习惯蒙蔽,把你带入问题中去。训练觉知,是你最重要的课程。觉知是你生命里的贵客,它唤醒你生命本有的力量。觉知是你最好的医生,它无往而不胜,一切问题在它那里都会化为乌有。你只差一个觉知,你只需要觉知。
2021-06-09
-
原来我是那清澈的小溪
原来我是那清澈的小溪清澈的溪水哟!我的心原来和你一样清凉。美丽的栀子花啊!我的心原来和你一样芳香。徐徐落下的藤叶啊!我的心原来一直如此缓慢和安静。只是我的思想走到了心的前面,我的身体被思想带到了远方。柔和的白云呦!我的心原来和你一样轻柔。只不过,我的身心被自我的执拗打造的强硬如铁。青青的芦草啊,我的心原来和你一样青涩,只不过,我被年龄的错觉蒙蔽了心眼,以为自己已经衰老。翩翩起舞的彩蝶哦,我的心原来和你一样悠然自得,无遮无掩。在地面上浅浅地飞行,快乐于我的简单和平常。彩色的小花啊,默默地开放在墙角。我的心原来和你一样默默无闻,不需粉饰,绽放自己,满足于自己。憨厚的水牛啊,优雅的白鹭,你们就像我的身心,如此和谐的相处,一个如大地般知足,一个如流云般自在。宁静的檀岙村,美丽的檀溪河,如母亲臂膀的晚风,如琴瑟般的鸟鸣,你们原来都是我的心,交织在一起,纷繁而不乱。原来我的心如此美好!清澈见底的小溪,可以濯我手,可以濯我足。可以照我面,可以鉴我心。柔和的晚风,可以吹我脸,可以沐我颈。可以拂我头,可以触我心。声声细小的虫鸣哦!你们原来都是我的心,我无数的念头,我的小孩。当我听到你们的声音,就像听到我小孩的笑声。哇哦!我头一次看到我的心无处不在。哇塞!我原来是那淳香的泥土,是那晶莹剔透的樱桃,是那酸酸的梅子,是那闪闪发光的莹火虫,是那一望无际的天空。哇哦!原来我只是一个念头,一片思想,一抹夕阳,一缕心光。原来我如此自足。原来我可以如此满意。原来我可以如此自在地生活。原来我可以如此清澈地流淌。
202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