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个是真悟

    哪个是真悟居士:弟子有个疑问,冒昧想请教师父开示,我看很多祖师公案里,说的悟都是言下即悟,而有些祖师的悟是悟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能所俱灭,内外一如。那么前者是不是只是解悟,后者才是证悟呢?答:前者是真悟,是祖师所悟。后者不是悟,也不是祖师所悟,是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境界,并不代表觉悟。解悟和证悟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实相的如实了达。解悟是针对于知解佛法来讲的,不是真正的觉悟。证悟并不是证得什么境界,而是通过实修,如实地观察到诸法实相,言下亲见本性,改变自己的用心,于自心境界无染,转识成智,断尽烦恼,真实出离生死轮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证悟。而这样的证悟,一定是以言下大悟为条件的。若不是言下大悟,即不可能有后面的实修和解脱。所有不是言下大悟的悟,都不是真实的悟。不是真实的悟,就不会修行。不会修行,就无法转所依,无法真实解脱。问:后者所证的虚空粉碎,是不是指身体脱落?可以这么理解吗。总感觉前者容易达到,后者很难达到。答:后者所证,除了妄想,什么也不是。那只是识心感受到的虚妄境界而已。身体脱落不了,因为本来就没有身体,脱落个什么?你觉得前者容易,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前者是什么,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言下大悟是真正的唯一通过长年实修才能达到的,并且还要继续多年保任,才能真正成就。问:不起妄想,自然了别,也不刻意去知而自然知,这就是路头对吗?也不用去追求什么能所双亡吗?答:你一直在起妄想和疑问,以此疑惑之心欲求无上佛道,了不相应。说不起妄想,你一直在起妄想。你觉得这个难吗?这比登天还难!因为这是你无始劫来的习气!能所双亡本身就是你的一个妄想。你不起妄想时,能在哪里?所在哪里?妄念不生时,即是能所双亡,并无其他能所双亡。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并不是能所双亡,那只是禅定的一种觉受而已,不出识心的妄计。

    2021-08-01

  • 问世间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多少俊男美女将火坑作瑶池,视利刃而为蜜甜。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多少男女老少甘愿被金钩锁,被爱液缠。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无量劫中只寻觅那一人,生生世世为他火里来火里去,冰里进冰里出。问世间情为何物?帝王将相难脱离,菩萨罗汉断不尽。再有一物与情似,世间无人能断离。问世间情为何物?心有千千结,肠有无数孔。吸血鬼中最厉害,万千蛊毒难匹敌。问世间情为何物?要人命却不见痕,勾人魂却不见迹。丢人心却以为美,丧人魄而等不及。问世间情为何物?能教人无量劫中堕地狱,能教人百千生中蒙无明。坠深渊而无由出,裹乱网而无力脱。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引你上刀山,下火海。杀人不见血,蚀骨不露迹。问世间情为何物?愚痴者赴之如飞蛾扑火,可怜人往之如人坠崖。唯无知者不惧情之可怕,唯疯狂者歌颂情之美妙。世间人,人人以情为美,人人依情而生,人人因情而乐,人人追情而活。世间人,只看得见情之一时之快,看不到因之而生的万世之苦。只看得见情带来的一时之安,看不到它带来的千生之忧惧。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问世间情为何物?世间情互相捆绑,双双轮回。诸佛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慈,劝之以智,导之以定。警告世人远离情欲火坑,小心情欲深渊。诸佛情,不在一己,一人,一家,一命,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代一切众生受苦,而不弃舍。诸佛情,非世间情,非有为情,非世乐情,非颠倒情,乃是智慧,是理解,是接纳,是平等,是包容。诸同修,舍世间情,生诸佛情。弃世间侣,成诸法侣。捐世间乐,得于常乐。放于俗情,成于道果。

    2021-08-01

  • 发无上菩提心

    发无上菩提心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绝不会属于某一个人,更不会服务于某一个人,他(她)一定是属于众生,服务于众生。比如佛陀和所有的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你深爱一个人并觉得他是最好的,不要把他(她)占为己有,只要他(她)愿意,就让他(她)去为更多的人服务。不论你是他的父母,孩子,还是伴侣。这世界上只有三种人,一种是轮回的众生,一种是只求自觉的声闻,一种是自觉觉他的佛菩萨。同样是一心,有的人把心用在沉迷六尘幻境中,有的人把心用在自觉上,有的人把心用在自觉觉他利益一切众生上。你是哪种人?你的心用在哪里?你的心用在哪里,这一点才决定了你最终所获得的结果,而不是你想要什么结果,就能得到什么结果。结果是和初发心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发心,才有什么样的成就。我看到有太多的修行人都想觉悟,都在尽其所能探求真理,都想成就无上佛果。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根本因,那就是他们无法发出无上菩提心。他们或因初学佛法,不清楚发菩提心的重要;或因贪恋一己小家的温馨,无法发出利益众生的心;或因见地上的偏颇,堕入断灭,认为无众生可度,不必发菩提心。种种原因,导致一切修行唯是自利,不能利他。只想度己,不想度人。既无度人心量,亦无度人的智慧。经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又云: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佛于无数经典向大众深度阐明发菩提心的重要。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维摩诘经云: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说决定毗尼经云:菩萨乘人于恒河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受诸乐已,未曾捐舍发菩提心,菩萨尔时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乘人有于后时,善能护持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诸善知识,欲求无上菩提,当发无上菩提心,此是诸佛最深秘密教诲。此法只为大乘人说,为上根人说,为最上乘人说,不为小根小叶人说。何以故?小根之人,听之心生恐惧,不乐听闻发菩提心故。

    2021-08-01

  • 真正的风和日丽是与自己在一起

    真正的风和日丽是与自己在一起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的灾难,除非你找不到真正的自己。狂风、暴雨、饥饿、疾病,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到处抓取的心。一颗到处抓取的心才会看到狂风、暴雨、洪水、猛兽。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但你那颗漂浮、流浪、不安的心不会过去。它们会一次次地召唤更可怕的外境来恐吓你。从来都不是别的什么在恐吓你,是你自己没有着落的心在吓自己。如果你无法克服内心的灾难,外在的灾难就会永远出现。一旦你内心风平浪静,外部的风浪将无法触碰到你。一个觉悟的人,他不再关心外境有什么风暴。他只关心自己内心是否有任何风暴。除了贪嗔痴慢疑,你不可能再有别的风暴。人不知降伏内在的三毒,对治外部的灾难,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降龙伏虎,并不是去降伏动物,而是降伏你内在的欲望和嗔心。内心没有风暴,即使天崩地裂,在他那里,仍然是一片祥和。只要你念念和自己在一起,你就绝对的安全。即使你忽然坠入深渊,你仍然不会有任何恐惧。恐惧与不安不来自外境,它来自身心的分离。与自己在一切,那是这个世界上最牢固的安全屋。与觉知在一起,那是你生命最坚硬的铠甲。与自己的心在一起,那才是你永恒的依怙。如果你还在向外寻求救缘,你永远无法得救。如果你一直和自己在一起,死亡会从你那里绕道而行。死亡从来没发生在肉体的腐烂上,而是发生在一颗恐惧的心里。与自己在一起,重新收回那些放出去的心念,把它们叫回到你身上,那比任何事都更重要。当你找到自己,并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你才能迎来真正的永恒的风和日丽。

    2021-08-01

  • 随方解缚,应病与药

    随方解缚,应病与药学山师您好。我有个迷惑,一直不解。风动幡动这个典故,六祖对二位辩论者说,仁者心动。按实相说,是六祖心动,非辩论者。但法师们讲,是辩论者心动。请学山师父开示[合十][合十][合十]感恩答:六祖说,仁者心动,是指出诤论的二人因为着于外尘相而起妄念的分别,由此而生住着与烦恼。六祖当然知道诸法实相,没有什么在动,自己也并未心动。只是看到学人执着,为其方便指出,故用语言文字说明而已。听法及学法之人要明白六祖的用意和他要让我们明白的实相,而不是去评判六祖的话是否是实相。就比如六祖针对神秀的偈子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有些人不明白六祖说这句话的用意里已经包含了诸法实相,即没有任何法是实有的,故于法不住不着。这个偈子不是单纯地对治神秀的偈子。有些人不明白这一点,却说六祖的偈子也不究竟,自起无明!认为六祖既然说本来无一物,那这句话不也是物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样认为的人,是把佛法就当成了戏论和辩论的世间学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学法要看到诸佛祖师说法的用意,而反观自己是否错误用心,而不是让你去评判佛说的和祖师说的话是不是有问题。佛法本来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去虚妄病。病若不起,佛法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修行最忌讳不去治病,而执着于药,在药上百般研究,而忘记了佛法是为去执着,去烦恼,而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若执着佛法,执着有一个第一义谛,有一个实相,什么都拿抽象的实相之理来对照,此病最难医。六祖大师说,我本无法与人,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假如那两个人没有诤论风动还是幡动,六祖自然也不会说仁者心动。当有人着于外境,这时觉悟的人会指点你,心外无法。一切法,是自心分别才有。风,幡,动,都没在心外,是因心分别才有。若执心外之境为实,诸苦由之而生。佛法去苦,非论是非对错。若无执着分别,佛法亦无用处。这才是六祖开示学人的真实之意。

    2021-07-24

  • 实修包含的内容

    实修包含的内容师父好,您一直强调实修,请问,禅宗的实修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禅宗实修的目的主要是息虑忘缘,休息身心,少欲无为,直用六根而不染万境。所以,它的实修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出离心,主要是减少世事,与家人保持距离,独处,乐远离行。具体还包括持戒,布施三宝,忍辱,修行六度。每日所想所行,与出离心相应,以此来转无始劫来依于识心六尘境界的粗重烦恼。二,做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功课,主要有坐禅,行禅,读诵经典,持咒,立禅,听经。做这些功课的目的转无始劫来的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每天坚持训练,不可懒散放逸,半途而废。三,发菩提心,出家修道,续佛正法。不能出家的,发心常住道场,护持道场,服务大众,自觉觉他。常住道场,出家修道,也是引领大众,带领大众做如上实修的功课。四,在生活中和工作中训练觉知,不忘做牧牛的功课。如果你已经步入实修,上述四方面哪个欠缺,需要补足,则在那个方面多下功夫,方得圆满。 

    2021-07-24

  • 关心,是一种伤害

    关心,是一种伤害一个人在那里唱歌,歌声唱的非常动听,引来了围观的人,有人鼓起了掌,唱歌的人发现了围观者和掌声,她的歌声停顿了一下,观众没有发觉她的歌声有了变化,但是她自己知道自己受到了观众的影响。一个孩子在那里画画,他画得很认真,也很好。这时,妈妈过来了,站在旁边为孩子摇扇子。孩子发现妈妈站在旁边,手里的笔突然不知怎么画了,害羞地把画用手盖了起来。有一个老人,留着一把花白的大胡子。有一天,邻家小孩问他,您这么长的胡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把它放在被子里面还是外面呢?那天老人失眠了。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人,被关注者如果接受到了他认为是过度的关注,他会变得不舒服。如果同时有更多的人关注他,他会变得紧张,而有巨大的负担。当我们不被别人关注和打搅时,我们会非常轻松和自在。一位马拉松运动员,马上就要追到跑在最前面的人了,这时,路边一个好心的拉拉队员伸手递给这位运动员一瓶水。这位运动员仅仅因为这一瓶水的干扰,错失了追上前面运动员的机会。一对演杂技的父女,他们要为观众表演竿上杂耍。父亲嘱咐女儿,我们要照顾好对方。女儿说,我们要互相照顾好自己,才不会出错。父亲觉得女儿说的有道理,默默地点头称赞。南泉手里提着一只猫,问他的弟子们,谁能说一句恰到好处的话,便可救这只猫。弟子们都想帮助这只猫,但是一动念,就把这只猫杀死了。赵州禅师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他能救这只猫,但他回来晚了。一个智者,他不会轻易干涉别人,也不会被别人干涉。他会一直活在自心的觉知中。觉者不关注外境,他活在所有的故事之外。渴望被关注,那是一个幼稚的心所需要的。希望得到关爱,那是我执和无明的呼唤。成熟的觉悟者,是一个精神上自给自足,活在自心世界的人,他不再依于外境的肯定与承认而能安心。每个人都是佛性不可思议的示现,所以,你要对每一个人放心。你越是不干涉,不把控对方,对方越会按他本有的佛性正常地显现,他也就越安好。当你相信他自身佛性绝妙的显现,你什么都不用为他做。你甚至可以完全忽略他,而那比你给他任何的帮助都好。过度地关心与关注是一种伤害。如果你真的爱某个人,不要总是盯着他。无论他做什么,给他一份空间,给他一个忽视,那才是他真正需要的。

    2021-07-24

  • 万法是心

    心外无法,万法是心。你看到一个圆,你有无数种想象,但那都不是圆的真实含义。圆不自圆,心在勾画“圆”,心在定义“圆”,心在想象“圆”。“圆”不在心外,圆从心生。你看到一朵花很娇艳,看到另一朵花枯萎了。你看到的都不是花。花无娇艳,花无枯萎,花不是花,因心有花,因心娇艳,因心枯萎。花,娇艳,枯萎,不在心外,跟花有关的一切都从心生,从念有。你看到一只狗,并生起了恐惧。你看到的并不是狗,也不是狗在让你恐惧。你看到的是自己的心勾勒出的“狗”样,是你自己勾勒的东西在吓唬你。“狗”不是“狗”,“狗”也从无吓人之心。看到心狗,训练收回心狗的力量,那才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不是躲开狗。狗能躲开一时,无始的无明于何处躲?你看到一张桌子安静地站立在那里。不,没有什么桌子、安静、站立和那里。这一切,都是你内心的勾勒和描画,是心念的轨迹,只不过,它的速度快到你无法想象。你心里为一个虚妄的影像定义了“桌子”、“安静”、“站立”、“那里”。于是,你看到了这一切。你看到一个慈悲的人,一个冷酷的人,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愚笨的人。不,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取决于站在你面前的那个影像,而取决于你内心的投射。你看到的是你的投射。同样一个人,今天你看到他慈悲,明天你看到他冷酷。不是他在变,是你的投射在变,你心的笔画在变。你看到了更细微的东西,不是你看到了外在细微的事物,而是你的心之笔描摹得细微了。你品尝到更美的食物,不是食物变了,是你的心的触角更细腻,更敏锐了。你看到了黑夜、毒蛇、坟地、死亡,不,没有你看到的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心识编织的概念和妄想,是心识毫无意义的影子。这一切并不是外在事物的特质,是心的特质。心能编织无数的特质,心能画出无数的图画,心能描出无数个妄想,心能造地狱和天堂。万法唯心造。你看到一片水,你被水淹到了。水从来不会伤害任何事物,是你对水,对自己的无知淹到的你。是你和自心的幻影挣扎与斗争淹到的你。你看到一团火。心外无火。火会烧到你,它烧到的只是你的妄想和意识,真正的你,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可烧到。你在和一个人诤论,那个人可能是你的老公、妻子、父母、孩子,或者陌生人。你并没有跟任何人争吵,你在和你自己的我执、不接受的观念、胜负之心争吵。在每一个对境的刹那,你都能先于看物而看到心,你不会被境所迷。立刻回到心这里,重新审视它,与它和解,与它俱息。看到心念先于看到物,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它需要长久而持续的训练,需要听经闻法,需要用心修行。只有通过训练觉知、坐禅、止观,你才能看到各种心,从而与心和谐相处,不被自心所吓。若你清楚地看到万法是心,唯心无法,你得法眼净。以清净法眼,能见实相。以见实相,不复轮回自心虚妄境界,而得究竟解脱。

    2021-07-22

  • 大事未办,斯有何乐

    大事未办,斯有何乐人们对死亡的忽视,就像猫盖住屎一样,以为看不见屎,屎就没有了。众生不谈死亡,忌讳死亡,不敢面对死亡,就像一个欠债的人,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到期还债了,因为懒惰,不想去挣钱还钱,或者想还,但实在挣不到钱,就骗自己说,还有一个星期呢,离到期还很远,先不去管它。虽然不管,心中总是对到期还债一事充满忧虑。众生面对老病死之苦,亦复如是,内心深处,充满忧虑、恐惧和疑惑,只是因为懒惰放逸,不肯用功修行,总是心里骗自己,老病死苦离自己还很远,先及时行乐吧,老死一时半会儿还找不到自己,不知道那一刻日夜不停地逼近,正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每一个人的生命。佛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勿行放逸。有智之人,一切世间之事,对他来说,皆不重要,唯生死事大。生死之事不解决,如刺在肉,如鲠在喉,如重在肩,如石头压在心里,如欠债未还,如丧父母,如丢失宝贝还未找到,寝食难安,永远不得自在。故能放舍一切,专攻生死之事。生死大事已办,方高枕无忧,快乐无余。唯有无智之人将生死大事放在一边,去经营世间幻梦,如同将无上美味放置一旁,而食厕所污秽,又如置摩尼宝珠于不顾,而捡瓦砾。善知识,诸家人,生命无常,其死亡变坏的速度快于瀑布向下流动的速度。大智之人,一心修道,渐悟实相,心趋安稳,如宝珠在怀,不复忧惧三恶道苦。只有愚痴无智之人,还生活在梦里,贪图五欲鸩毒之乐,不想修行,不知无常杀鬼,就在旁边,不择老少,随时要你命来。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可不怖耶!

    2021-07-22

  • 你的心在关注什么

    你的心在关注什么你每天发的照片,你的片言只语,就暴露了你的心境。如果你的心还放在孩子身上、伴侣身上、父母身上,或任何他人身上,你还在梦里。你在被自己的妄念愚弄。无论你关注的是谁,只要不是你自己的心,你都在关注投影。他们都是你自心的影像,是你无明的折射。你的生活中不是不能没有别人进入,而是你要清楚地知道,他们不是你生活的中心。如果你把任何人放到了你的生命内部,成为你的中心,你只是放进了一个幻影,一个愚弄你的虚无。当有一天他消失的时候,你会为此心如刀绞,痛不欲生。不论你修行多久,学习任何法门,你的心没有真正回到自己这里,不能与自己相处,你都只是在做修行的样子,而没有真正触及到修行。你的心只要还在别人身上,你还在幻梦中,你的修行,也只是为了渲染你的美梦,使你睡得更沉,而不是为了醒来。一切都会幻灭,所有的梦都无法带给你真正的快乐,因为梦终究会破灭。梦破灭了,你将如何面对凄凉孤独而未觉悟的自己?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早日从轮回的幻梦中醒来,步入修行,实现真正的觉悟,那才是你来此世间唯一的意义。

    2021-07-22

1654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75767778798081

...

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