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菩提心与无相修行有无矛盾
发菩提心与无相修行有无矛盾问:师父您好,最近听您讲法,一直在讲发菩提心。请教师父,发菩提心与禅宗祖师所开示的自觉自悟自证之路有无矛盾?与金刚经里所言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无矛盾。又佛说,实无众生如来度者,与发菩提心度众生有无矛盾?请师父为学人解疑。答:以众生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故,佛说发菩提心,引导众学法修道,发自利利他成佛之心。以发自利利他之心,而能除无始劫以来的我相及一切烦恼诸苦。若众生本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众生,即佛不说发菩提心,亦不说法。以众生不了如是之法,故佛及一切诸觉者方便为众生说法。佛虽说法,却无我相乃至寿者相,何以故?以了一切众生皆自心妄想执着耳,非实有众生。佛虽知此,而不入断灭,不舍大悲,为众方便讲说种种法要,令入实相。非如声闻乘人,以着空故,不见有众生可度,唯求自度,实不能自度。以见自故,四相未除,妄为究竟,妄证涅槃,实未出生死。何以故?以堕断灭空故,不了一切唯心所现故。佛与祖师则不如是,虽了了觉悟众生不实,从妄想生,却不入断灭见,不辞辛苦,慈悲喜舍,出世说法,引导有缘众生,了达诸法实相。此非二乘声闻人之自度所能比拟。何以故?祖师有无数智慧方便,接引众生令趋菩提。声闻人唯趋寂静,厌离众生,无有慧眼,以虚妄境为涅槃境,穷劫不得解脱。又凡夫二乘与诸佛菩萨的本质区别是,凡夫二乘修行唯求自利,诸佛菩萨修行的目的是自利利他。凡夫二乘的修行念念想的都是自己如何成就。诸佛菩萨的修行是自利的同时,还会想到利益大众。虽有利益众生之心,在修行的过程中去的是却自己的执着,而不会执着度众生。修行处处想的都是自己,不能生起利他心,是无数行人虽求自觉,却不能真正自觉的原因。何以故?真正的自觉一定是在觉他过程中完成的。又众生以贪爱世间故,无求出离,不能生起慈悲喜舍之心,以断灭见来为自己只求自觉的修行做借口,实是自欺欺人,不能真实得见佛性。佛说实无众生如来度者,依旧四十九年说法,示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历代祖师虽然自悟自修,自成佛道,除少数法缘不足者隐居山林外,全都出世弘法。建寺院,坐道场,立法幢,竖宗旨,传佛心印,历尽辛苦,传法至今,我辈才能得遇最上乘法。若众生心生狭劣,得少为足,只求自度,佛法则断,末世众生无由得度。金刚经云: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言非是说菩萨不度众生,而是于度生中不生度心外众生想,而是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度尽自心妄想,非见实有众生菩萨可度。又佛为着我相者,不见诸法实相者,说此无相之法,非说断灭见。佛度众生,亦复如是。故经云:如来说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若着无众生可度,是名断灭,亦名着相,不了如来真实之性。金刚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所以,发菩提心,立出世之志,与祖师一门从不矛盾。以发自觉觉他之心,诸佛菩萨究竟断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得真实解脱。
2021-08-03
-
自立,来自无依的勇气
自立,来自无依的勇气你为什么不敢拒绝别人?你怕被伤害!怕被伤害的背后是什么?是有所依,是自我。自我的存在并非因为自立,而是因为不能孑然自立,因为有所依。有所依,自我就呈现了。而自立,来自全然的无依。拒绝别人,你以为对方就会惩罚你。其实,那是你对对方的依赖在恐吓你。你知道吗?你不拒绝他,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变本加厉地要求你,逼迫你,惩罚你。那是你的自我在改头换面,以一个外境的形象在逼迫你,让你不自在。你以为在别人强迫你做什么时不去拒绝别人,你就会逃脱对方的压力。你无法逃脱,你会遭受更大的压力和伤害。就好比如一个想敲诈你的人,一旦他拿什么把柄要挟你得手一次,他就会第二次,第三次敲诈你。而你只要第一次沦陷,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伤害不仅仅来源于辱骂与殴打,那都是看得见的可以避免的伤害。更毒的伤害是无形的。用温情绑架,用亲情操控,用父爱、母爱要求,用道德逼迫,用观念摧残,用思想麻痹,用一只纤柔的手死死地把你抱住,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可怕的伤害,最难摆脱的伤害。这样的伤害不仅一生一世,它会伴你多生多劫。这样的伤害少有人觉察,它润泽了所有处在生死轮回中的心。它让人心甘情愿被伤害,让人心甘情愿被绑架。让人无心去想它是一种伤害,更让人无力出离这样的伤害。这样的伤害不来自外在,它来自你无始以来以为有我的无明。这样的伤害总是被自我原谅,被无明允许,被烦恼覆盖。所有能操控我们的人、事、物都是我们内在有所依的外射,是我们那四处抓取的心的外现。只要你的心还在求存在,还有所依,就一定会有一个被抓的相出现在你面前。当你要做什么还有所顾虑,那一定是你内在所依的外现。勇于对这样的外现说不,等同于对自己的无明、懦弱、幼稚、脆弱说不。勇于对强迫你的人说不,等于对自己内心的牢笼说不。勇于拒绝任何外在的伤害,等同于放逐了自己内心的种种依赖。勇于对你不愿做的事说不,等同于将自己至于空中,还自己本来面目。勇于拒绝一切的捆绑,等同于活出真性的自由,不再畏惧一切心识的欺诈与逼迫。勇敢地去自立,那是自由的根基。无畏地去自立,那是撤销一切所依的自性解放。
2021-08-03
-
哪个是真悟
哪个是真悟居士:弟子有个疑问,冒昧想请教师父开示,我看很多祖师公案里,说的悟都是言下即悟,而有些祖师的悟是悟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能所俱灭,内外一如。那么前者是不是只是解悟,后者才是证悟呢?答:前者是真悟,是祖师所悟。后者不是悟,也不是祖师所悟,是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境界,并不代表觉悟。解悟和证悟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实相的如实了达。解悟是针对于知解佛法来讲的,不是真正的觉悟。证悟并不是证得什么境界,而是通过实修,如实地观察到诸法实相,言下亲见本性,改变自己的用心,于自心境界无染,转识成智,断尽烦恼,真实出离生死轮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证悟。而这样的证悟,一定是以言下大悟为条件的。若不是言下大悟,即不可能有后面的实修和解脱。所有不是言下大悟的悟,都不是真实的悟。不是真实的悟,就不会修行。不会修行,就无法转所依,无法真实解脱。问:后者所证的虚空粉碎,是不是指身体脱落?可以这么理解吗。总感觉前者容易达到,后者很难达到。答:后者所证,除了妄想,什么也不是。那只是识心感受到的虚妄境界而已。身体脱落不了,因为本来就没有身体,脱落个什么?你觉得前者容易,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前者是什么,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言下大悟是真正的唯一通过长年实修才能达到的,并且还要继续多年保任,才能真正成就。问:不起妄想,自然了别,也不刻意去知而自然知,这就是路头对吗?也不用去追求什么能所双亡吗?答:你一直在起妄想和疑问,以此疑惑之心欲求无上佛道,了不相应。说不起妄想,你一直在起妄想。你觉得这个难吗?这比登天还难!因为这是你无始劫来的习气!能所双亡本身就是你的一个妄想。你不起妄想时,能在哪里?所在哪里?妄念不生时,即是能所双亡,并无其他能所双亡。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并不是能所双亡,那只是禅定的一种觉受而已,不出识心的妄计。
2021-08-01
-
问世间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多少俊男美女将火坑作瑶池,视利刃而为蜜甜。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多少男女老少甘愿被金钩锁,被爱液缠。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无量劫中只寻觅那一人,生生世世为他火里来火里去,冰里进冰里出。问世间情为何物?帝王将相难脱离,菩萨罗汉断不尽。再有一物与情似,世间无人能断离。问世间情为何物?心有千千结,肠有无数孔。吸血鬼中最厉害,万千蛊毒难匹敌。问世间情为何物?要人命却不见痕,勾人魂却不见迹。丢人心却以为美,丧人魄而等不及。问世间情为何物?能教人无量劫中堕地狱,能教人百千生中蒙无明。坠深渊而无由出,裹乱网而无力脱。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引你上刀山,下火海。杀人不见血,蚀骨不露迹。问世间情为何物?愚痴者赴之如飞蛾扑火,可怜人往之如人坠崖。唯无知者不惧情之可怕,唯疯狂者歌颂情之美妙。世间人,人人以情为美,人人依情而生,人人因情而乐,人人追情而活。世间人,只看得见情之一时之快,看不到因之而生的万世之苦。只看得见情带来的一时之安,看不到它带来的千生之忧惧。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问世间情为何物?世间情互相捆绑,双双轮回。诸佛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慈,劝之以智,导之以定。警告世人远离情欲火坑,小心情欲深渊。诸佛情,不在一己,一人,一家,一命,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代一切众生受苦,而不弃舍。诸佛情,非世间情,非有为情,非世乐情,非颠倒情,乃是智慧,是理解,是接纳,是平等,是包容。诸同修,舍世间情,生诸佛情。弃世间侣,成诸法侣。捐世间乐,得于常乐。放于俗情,成于道果。
2021-08-01
-
发无上菩提心
发无上菩提心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绝不会属于某一个人,更不会服务于某一个人,他(她)一定是属于众生,服务于众生。比如佛陀和所有的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你深爱一个人并觉得他是最好的,不要把他(她)占为己有,只要他(她)愿意,就让他(她)去为更多的人服务。不论你是他的父母,孩子,还是伴侣。这世界上只有三种人,一种是轮回的众生,一种是只求自觉的声闻,一种是自觉觉他的佛菩萨。同样是一心,有的人把心用在沉迷六尘幻境中,有的人把心用在自觉上,有的人把心用在自觉觉他利益一切众生上。你是哪种人?你的心用在哪里?你的心用在哪里,这一点才决定了你最终所获得的结果,而不是你想要什么结果,就能得到什么结果。结果是和初发心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发心,才有什么样的成就。我看到有太多的修行人都想觉悟,都在尽其所能探求真理,都想成就无上佛果。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根本因,那就是他们无法发出无上菩提心。他们或因初学佛法,不清楚发菩提心的重要;或因贪恋一己小家的温馨,无法发出利益众生的心;或因见地上的偏颇,堕入断灭,认为无众生可度,不必发菩提心。种种原因,导致一切修行唯是自利,不能利他。只想度己,不想度人。既无度人心量,亦无度人的智慧。经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又云: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佛于无数经典向大众深度阐明发菩提心的重要。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维摩诘经云: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说决定毗尼经云:菩萨乘人于恒河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受诸乐已,未曾捐舍发菩提心,菩萨尔时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乘人有于后时,善能护持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诸善知识,欲求无上菩提,当发无上菩提心,此是诸佛最深秘密教诲。此法只为大乘人说,为上根人说,为最上乘人说,不为小根小叶人说。何以故?小根之人,听之心生恐惧,不乐听闻发菩提心故。
2021-08-01
-
真正的风和日丽是与自己在一起
真正的风和日丽是与自己在一起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的灾难,除非你找不到真正的自己。狂风、暴雨、饥饿、疾病,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到处抓取的心。一颗到处抓取的心才会看到狂风、暴雨、洪水、猛兽。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但你那颗漂浮、流浪、不安的心不会过去。它们会一次次地召唤更可怕的外境来恐吓你。从来都不是别的什么在恐吓你,是你自己没有着落的心在吓自己。如果你无法克服内心的灾难,外在的灾难就会永远出现。一旦你内心风平浪静,外部的风浪将无法触碰到你。一个觉悟的人,他不再关心外境有什么风暴。他只关心自己内心是否有任何风暴。除了贪嗔痴慢疑,你不可能再有别的风暴。人不知降伏内在的三毒,对治外部的灾难,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降龙伏虎,并不是去降伏动物,而是降伏你内在的欲望和嗔心。内心没有风暴,即使天崩地裂,在他那里,仍然是一片祥和。只要你念念和自己在一起,你就绝对的安全。即使你忽然坠入深渊,你仍然不会有任何恐惧。恐惧与不安不来自外境,它来自身心的分离。与自己在一切,那是这个世界上最牢固的安全屋。与觉知在一起,那是你生命最坚硬的铠甲。与自己的心在一起,那才是你永恒的依怙。如果你还在向外寻求救缘,你永远无法得救。如果你一直和自己在一起,死亡会从你那里绕道而行。死亡从来没发生在肉体的腐烂上,而是发生在一颗恐惧的心里。与自己在一起,重新收回那些放出去的心念,把它们叫回到你身上,那比任何事都更重要。当你找到自己,并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你才能迎来真正的永恒的风和日丽。
2021-08-01
-
随方解缚,应病与药
随方解缚,应病与药学山师您好。我有个迷惑,一直不解。风动幡动这个典故,六祖对二位辩论者说,仁者心动。按实相说,是六祖心动,非辩论者。但法师们讲,是辩论者心动。请学山师父开示[合十][合十][合十]感恩答:六祖说,仁者心动,是指出诤论的二人因为着于外尘相而起妄念的分别,由此而生住着与烦恼。六祖当然知道诸法实相,没有什么在动,自己也并未心动。只是看到学人执着,为其方便指出,故用语言文字说明而已。听法及学法之人要明白六祖的用意和他要让我们明白的实相,而不是去评判六祖的话是否是实相。就比如六祖针对神秀的偈子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有些人不明白六祖说这句话的用意里已经包含了诸法实相,即没有任何法是实有的,故于法不住不着。这个偈子不是单纯地对治神秀的偈子。有些人不明白这一点,却说六祖的偈子也不究竟,自起无明!认为六祖既然说本来无一物,那这句话不也是物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样认为的人,是把佛法就当成了戏论和辩论的世间学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学法要看到诸佛祖师说法的用意,而反观自己是否错误用心,而不是让你去评判佛说的和祖师说的话是不是有问题。佛法本来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去虚妄病。病若不起,佛法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修行最忌讳不去治病,而执着于药,在药上百般研究,而忘记了佛法是为去执着,去烦恼,而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若执着佛法,执着有一个第一义谛,有一个实相,什么都拿抽象的实相之理来对照,此病最难医。六祖大师说,我本无法与人,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假如那两个人没有诤论风动还是幡动,六祖自然也不会说仁者心动。当有人着于外境,这时觉悟的人会指点你,心外无法。一切法,是自心分别才有。风,幡,动,都没在心外,是因心分别才有。若执心外之境为实,诸苦由之而生。佛法去苦,非论是非对错。若无执着分别,佛法亦无用处。这才是六祖开示学人的真实之意。
2021-07-24
-
实修包含的内容
实修包含的内容师父好,您一直强调实修,请问,禅宗的实修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禅宗实修的目的主要是息虑忘缘,休息身心,少欲无为,直用六根而不染万境。所以,它的实修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出离心,主要是减少世事,与家人保持距离,独处,乐远离行。具体还包括持戒,布施三宝,忍辱,修行六度。每日所想所行,与出离心相应,以此来转无始劫来依于识心六尘境界的粗重烦恼。二,做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功课,主要有坐禅,行禅,读诵经典,持咒,立禅,听经。做这些功课的目的转无始劫来的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每天坚持训练,不可懒散放逸,半途而废。三,发菩提心,出家修道,续佛正法。不能出家的,发心常住道场,护持道场,服务大众,自觉觉他。常住道场,出家修道,也是引领大众,带领大众做如上实修的功课。四,在生活中和工作中训练觉知,不忘做牧牛的功课。如果你已经步入实修,上述四方面哪个欠缺,需要补足,则在那个方面多下功夫,方得圆满。
2021-07-24
-
关心,是一种伤害
关心,是一种伤害一个人在那里唱歌,歌声唱的非常动听,引来了围观的人,有人鼓起了掌,唱歌的人发现了围观者和掌声,她的歌声停顿了一下,观众没有发觉她的歌声有了变化,但是她自己知道自己受到了观众的影响。一个孩子在那里画画,他画得很认真,也很好。这时,妈妈过来了,站在旁边为孩子摇扇子。孩子发现妈妈站在旁边,手里的笔突然不知怎么画了,害羞地把画用手盖了起来。有一个老人,留着一把花白的大胡子。有一天,邻家小孩问他,您这么长的胡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把它放在被子里面还是外面呢?那天老人失眠了。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人,被关注者如果接受到了他认为是过度的关注,他会变得不舒服。如果同时有更多的人关注他,他会变得紧张,而有巨大的负担。当我们不被别人关注和打搅时,我们会非常轻松和自在。一位马拉松运动员,马上就要追到跑在最前面的人了,这时,路边一个好心的拉拉队员伸手递给这位运动员一瓶水。这位运动员仅仅因为这一瓶水的干扰,错失了追上前面运动员的机会。一对演杂技的父女,他们要为观众表演竿上杂耍。父亲嘱咐女儿,我们要照顾好对方。女儿说,我们要互相照顾好自己,才不会出错。父亲觉得女儿说的有道理,默默地点头称赞。南泉手里提着一只猫,问他的弟子们,谁能说一句恰到好处的话,便可救这只猫。弟子们都想帮助这只猫,但是一动念,就把这只猫杀死了。赵州禅师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他能救这只猫,但他回来晚了。一个智者,他不会轻易干涉别人,也不会被别人干涉。他会一直活在自心的觉知中。觉者不关注外境,他活在所有的故事之外。渴望被关注,那是一个幼稚的心所需要的。希望得到关爱,那是我执和无明的呼唤。成熟的觉悟者,是一个精神上自给自足,活在自心世界的人,他不再依于外境的肯定与承认而能安心。每个人都是佛性不可思议的示现,所以,你要对每一个人放心。你越是不干涉,不把控对方,对方越会按他本有的佛性正常地显现,他也就越安好。当你相信他自身佛性绝妙的显现,你什么都不用为他做。你甚至可以完全忽略他,而那比你给他任何的帮助都好。过度地关心与关注是一种伤害。如果你真的爱某个人,不要总是盯着他。无论他做什么,给他一份空间,给他一个忽视,那才是他真正需要的。
2021-07-24
-
万法是心
心外无法,万法是心。你看到一个圆,你有无数种想象,但那都不是圆的真实含义。圆不自圆,心在勾画“圆”,心在定义“圆”,心在想象“圆”。“圆”不在心外,圆从心生。你看到一朵花很娇艳,看到另一朵花枯萎了。你看到的都不是花。花无娇艳,花无枯萎,花不是花,因心有花,因心娇艳,因心枯萎。花,娇艳,枯萎,不在心外,跟花有关的一切都从心生,从念有。你看到一只狗,并生起了恐惧。你看到的并不是狗,也不是狗在让你恐惧。你看到的是自己的心勾勒出的“狗”样,是你自己勾勒的东西在吓唬你。“狗”不是“狗”,“狗”也从无吓人之心。看到心狗,训练收回心狗的力量,那才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不是躲开狗。狗能躲开一时,无始的无明于何处躲?你看到一张桌子安静地站立在那里。不,没有什么桌子、安静、站立和那里。这一切,都是你内心的勾勒和描画,是心念的轨迹,只不过,它的速度快到你无法想象。你心里为一个虚妄的影像定义了“桌子”、“安静”、“站立”、“那里”。于是,你看到了这一切。你看到一个慈悲的人,一个冷酷的人,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愚笨的人。不,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取决于站在你面前的那个影像,而取决于你内心的投射。你看到的是你的投射。同样一个人,今天你看到他慈悲,明天你看到他冷酷。不是他在变,是你的投射在变,你心的笔画在变。你看到了更细微的东西,不是你看到了外在细微的事物,而是你的心之笔描摹得细微了。你品尝到更美的食物,不是食物变了,是你的心的触角更细腻,更敏锐了。你看到了黑夜、毒蛇、坟地、死亡,不,没有你看到的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心识编织的概念和妄想,是心识毫无意义的影子。这一切并不是外在事物的特质,是心的特质。心能编织无数的特质,心能画出无数的图画,心能描出无数个妄想,心能造地狱和天堂。万法唯心造。你看到一片水,你被水淹到了。水从来不会伤害任何事物,是你对水,对自己的无知淹到的你。是你和自心的幻影挣扎与斗争淹到的你。你看到一团火。心外无火。火会烧到你,它烧到的只是你的妄想和意识,真正的你,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可烧到。你在和一个人诤论,那个人可能是你的老公、妻子、父母、孩子,或者陌生人。你并没有跟任何人争吵,你在和你自己的我执、不接受的观念、胜负之心争吵。在每一个对境的刹那,你都能先于看物而看到心,你不会被境所迷。立刻回到心这里,重新审视它,与它和解,与它俱息。看到心念先于看到物,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它需要长久而持续的训练,需要听经闻法,需要用心修行。只有通过训练觉知、坐禅、止观,你才能看到各种心,从而与心和谐相处,不被自心所吓。若你清楚地看到万法是心,唯心无法,你得法眼净。以清净法眼,能见实相。以见实相,不复轮回自心虚妄境界,而得究竟解脱。
20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