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句话,不是用来抄写、背诵和作为谈资的,而是用来实践解脱的。同修,如果你内心有执着,有放不下的,就一定会有挂碍。有挂碍,就一定会有担心与恐怖,就不可能远离颠倒梦想,不可能解脱生死。这份担心与痛苦,就像毒瘤和癌症一样深深地藏在你的心识中,稍有机缘,一有变故,它就会刺痛你。无论你怎么拖延,最后,你都会失去你执着和贪取的,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梦幻泡影。只不过,你自己不愿面对这个事实,不相信这个事实,自欺欺人,活在梦里罢了。有一天,当你失去你执着的一切,痛苦会把你叫醒。有一天,无常突然袭来,而你完全没有准备,你会痛不欲生。而那时的痛苦,比你主动看破放下,割舍掉自己的执着,要大的多的多。只是人们自欺欺人,以为到时再放下,会少受些苦,所以都选择了被动放下。被动放下,非但一点苦也不会少受,而且你还收获了一个最可怕的东西,你这一生无明的累积和熏陶。这深深的无明,将带到你的下一世,使你每况愈下,受越来越多的苦,越来越无法出离六道轮回。这也是你至今无力出离六道家亲眷属的根本原因,因为你每一次都选择了容易、懈怠、贪着。这也是众生生死难出,佛道难成的根本原因。把握好今生的时机,撒手悬崖,向前一跃。原来前方根本不是悬崖,而是一马平川,海阔天空,天地广阔,悠游自在。佛陀与历代祖师已经走过和验证过的道路没有错。正在实践这条道路的许多同修都在亲证这个真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2021-09-10
-
日常开示二
日常开示二诸佛觉者,皆以寂灭为乐。众生以识心攀缘幻尘为乐,故轮回生死。生灭之乐不灭,寂灭之乐不现。 立禅立禅,又名“收魂大法”,每次站立二十分钟,不思善恶,闭目站立,身心安住在耳根上,同时可以觉知空气与身体接触的触受,以此来息虑忘缘,起到休息收摄身心的作用。立禅是一种恢复身体体力、精力和元气的最好禅修方式,集坐禅和行禅的优势于一体,每次练习时以经常能听到鸟叫或身边其他的声音,以及感觉的到身体的觉受为要点,借此觉知,来休息身心,改变心识对六尘幻境的贪着习惯,养成逐渐安住当下的修行习惯。立禅最好在户外进行,这样可以听到旁边的声音,也能感受到风吹。每天最好做两次,一次二十分钟。坚持练习,对于身心健康和提高觉知能力有奇效。 心不相应修行人所以不成道,皆以有心觊觎无上佛道。岂不知,但有少法少物蕴于心中,总不相应。若有一法不空,摩诃衍不能胜出。金屑虽贵,在眼为翳。佛慧虽珍,尚且为尘。何况世间,诸俗余物,挂碍于心,岂能得道?心中若有一物不涤荡干净,如何能成大自在人?世间愚痴之人,守诸家庭情爱父母妻子儿女粪土以为珍宝,错失无上法王无量财宝。以诸情欲蒙蔽心性,不曾刹那窥见诸法实相寂灭之乐。 轮回的模式修行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平时处理事情,总是用生灭心,用得失心,用习惯了的观念来处理。这些颠倒用心已经用惯了,不知不觉以为是对的,从来没有一次用过实相的智慧,从根源上一下照破问题的虚妄,从来没有养成过这种力量和习惯。所以,每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都是被意识和妄想带到幻境中去,即使把问题解决的再好,那不过是暂时的,真正的问题的根源被你的无明巧妙地遮掩了。问题的根本没得到解决,把事情解决的再好,有什么意义?问题的根本,也就是你的无明没铲除干净,所有的问题还会卷土重来。而你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面对换了个样子的问题,如此反复,无有止尽,故名轮回。 顶礼发心者人们宁愿在自我的抑郁中消沉而死,也不愿在利他的奉献中快乐而活! 人们宁愿在自我的泥潭里沉沦挣扎,也不愿在菩提心的大愿中烈火重生! 诸佛生生世世来此世间示教利喜,慈悲救拔。无奈我们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于诸佛法,浅尝辄止,未曾深入,故深陷轮回,转转迷远!可不哀乎!唯有真正发心向道,誓随佛学,不畏艰难,顶天立地者,敢逆生死流,能竭诸爱河,能续佛慧命,能登涅槃山。顶礼十方发菩提心,誓出生死河,真心向佛道,自觉而觉他者!
2021-09-03
-
今日学法之弊病
今日学法人之弊病一,不识本心,终日盲修瞎练,求有相佛,迷福报,贪功德,着放生念佛超度拜忏,向外做功夫。二,知解佛法,以识心妄计自性是佛,自以为这就是识本心,见本性。不修方便,终日谈空,说第一义,贪着世间,不知出离,不如实做出离妄念的功夫。三,虽知自心是佛,不知佛性之大机大用。亦坐禅持戒,但见地不明,根基狭劣,以修禅定,见种种境界为功夫。心性得不到改变,习气不曾断除,烦恼无明未曾减少,不能真实受用解脱。四,虽学法修行多年,不知深入经论,不去学习祖师教法,不懂得长养善根,不务修德,认灵灵觉知为佛性,稍有境界现前,便谓殊胜,以一己之妄见等同诸佛祖师境界,一叶障目,未悟谓悟,得少为足。五,终日谈论研习佛法,未曾实践少分。论及解脱之力,半点也无。既不能自利,亦不能利他。烦恼逆境来时,成牺牲品。六,我慢狂妄,不知下心向他人学习请教,不求亲近善知识。或遇有缘人指点,听不进劝谏,喜听赞美之言,与善知识失之交臂。以上学法之弊病,虽不能顿除,知病犹可,受佛法教,循序渐进,还可治之。唯恐不知病,众医拱手,佛亦救之不得。如是众病,多因不遇真正善知识,不得教导,故入邪路。诸学法人,菩提之路,任重道远,切忌怠慢,无知轻狂,受苦有在,自赚无益。
2021-09-03
-
日常开示一
日常开示一修行人所以不成道,皆以有心觊觎无上佛道。岂不知,但有少法少物蕴于心中,总不相应。若有一法不空,摩诃衍不能胜出。金屑虽贵,在眼为翳。佛慧虽珍,尚且为尘。何况世间,诸俗余物,挂碍于心,岂能得道?心中若有一物不涤荡干净,如何能成大自在人?世间愚痴之人,守诸家庭情爱父母妻子儿女粪土以为珍宝,错失无上法王无量财宝。以诸情欲蒙蔽心性,不曾刹那窥见诸法实相寂灭之乐。 佛性如瓶佛性犹如一个巨大的空瓶子。瓶子虽空,内空豁然,无物可装,亦不妨装一切物。然而瓶子本身并不是空,而是真实是有,有颜色,有形状,有体积,有厚度,有光亮,有材质,有触感…佛性亦复如是,虽无实物及一切虚妄法可得,然而有善,有真,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有实,有解脱,是自在,是可见,能成就,能除苦,灭无明,有六度,十波罗密,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诸佛一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功德,有如是无量无边真实常乐之法,如何言空?如何言无常?若人修道,未空一切有为生死烦恼无明,不得如是诸佛功德,不见真实法身,不得了了见于佛性。不得了了见于佛性,如何于诸修行得少为足,止步不前,堕断灭空,而为穷子?本是法王,以贪世间家亲六道之苦乐,丧失诸佛无量清净妙乐,故名可怜悯者。 有心无心尽同谤一日学人与禅师桥上看云。正看云时,学人问:云是无心,为何我有心?答:你怎么知云无心?问:以我有心而对比之。答:有心对比,如何知心实相,了心有无?说云有无心,皆是汝妄想。不见古人道,无心尽同谤。禅师开示说:云者即心,不异于心,非有无心。有无是妄,心亦假名,不可执持心。心若不执,何来有无?若执于心,同于有无,故名为谤。听我偈曰:非离心有云,非离云有心。心不属有无,云亦复如是。正看云之时,不起看云想,看想尚不起,何来有无心?是事能得了,余事何不晓?是名诸佛眼,又名真如智。 发菩提心,安住道场,是对家人和一切有缘众生最大的加持和保护。一切世间的关爱和付出对家人的利益都不如修行佛法,觉悟实相,给家人的回馈。菩提心,那才是世间的至宝。 谨言慎行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注:君子即使呆在屋子里,说话都很谨慎。说话用心为善,远在千里都能感应到,更何况身边呢?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注:不出户,出言不善,远在千里,都能有所感应,给自己招来祸患,更何况身边很近的人听了,得罪于他们,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祸患。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注:君子对人们讲话,一言一行虽然从你这里出来,但影响深远,能不谨慎吗?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注:君子的言行对周遭的影响非常大,对自身的影响也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祸端。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注:所以君子一言一行,能对天地有影响,能不谨慎吗?不出户庭,无咎。注:比喻言语谨慎,不随便出口之门户。守得住口,则无过。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注:所有的祸乱,都是因为乱说话导致的。所谓祸从口出。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注:在上说话不注意保密,就会失去臣心。做臣子的说话不注意保密,就会失去身命。凡做事谋事,如果不注意言语,就会给自己带来祸害。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注:所以君子一定是谨言慎行,不随便讲话。 快乐的误解人们对快乐存在最大的误解,认为有什么事可快乐才是快乐。真正的快乐只是没有烦恼,平常无事,简简单单。无苦无乐,才是真快乐。若执着有快乐可得,执着做某件事是快乐的,你在自找苦吃。何以故?乐苦相随,乐后即苦,苦乐同源,苦乐同根。还在追求快乐的人,停一停,你追求的,不过是化了妆的苦而已。莫被自己的妄想骗,莫被一时的快乐骗,紧跟着快乐的,是无休止的苦。 发大乘心佛陀以种种方便之法,引导众生出离三界生死火宅,并不是为了把众生领入空无寂静断灭之中,也不是为了把众生从一苦中领入另一苦,而是为了给予众生常乐我净法身妙乐,常住不坏。犹如法华经中大富长者,以羊、鹿、牛三乘之车,引诱火宅中耽着游戏欲乐诸子,出于火宅,然后等与大白牛车,无量乐具,供其游戏。不是把他们领到断灭空中,受诸贫穷。佛陀说法亦复如是,不是为了让众生堕于二乘声闻断灭之境,而是等与大乘无量法财,无量游戏三昧,诸佛智慧,一切大宝。众生不知此意,沉迷世乐,不舍火宅,习淫怒痴,不知诸佛广大自在解脱究竟常乐之境,以生灭心,测度如来大智慧海,故不能入。唯有善根因缘功德具足者,能信受大乘,发大乘心,修习大乘,成就大乘,舍声闻性,入如来种性,自觉觉他,受于诸佛如来无尽法乐。
2021-09-03
-
佛性真实是有
佛性真实是有佛说空法,为去有病。有病若除,不可守空。为什么不能沉空守寂?因为佛性有无量的妙用,真常不灭。若着于空,则不能成就诸佛真实法身功德。法身功德非空非幻,真实是有,恒常不坏。佛说无常及一切法幻,是为对治众生贪着诸有的一时之说,不是实相。实相者,一切诸法虽幻,而体是真。诸法本空,只空其相,其性不空。一切诸法虽幻,幻幻相续,非是断灭。实相者,幻妄不有,唯一真实。真实者,众生佛性。佛性者,空一切法,空一切有,空一切无常、生死、烦恼、诸不善心,不空常乐我净,不空真实解脱,不空无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空修道,不空诸佛大愿。若执一切皆空,是人入生死,穷劫不解脱。若执一切无常,是人痴所蔽,为重业所覆。经云: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故知佛说诸幻,幻本是妄。幻既不存,何来幻也?故知佛说诸法是幻,只为去众生执着。以众生不识佛性故,所以取诸幻相。若了佛性,则于幻境不取不弃,不即不离,不欣不厌,自然运用,无穷无尽,而为法王。用即一切用,不染即一切不染。不须更求于法,亦不须更断一法。无量众生的生命不是在有的梦中荒废腐烂,就是在空的梦中昏昏噩噩迷醉,只有诸佛觉者,大乘菩萨,不堕有梦,不迷空梦,活在真实佛性之中,以无我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示一切众生常乐我净真实之道,往返梦幻生死海中,无有疲倦,无有穷尽,无有止息。龙树菩萨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众生修道,不用证声闻、缘觉果报,不须求菩萨功德,但见真如佛性,一切诸佛恒沙功德一时具足,常用常新,源源不断,无有穷尽。故诸佛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求声闻缘觉果报。何以故?声闻缘觉者,不见佛性,不知诸佛无量功德,是真实法,非虚妄法。声闻缘觉,认一切空,入邪知见,错失无上佛道,不得成就法身。众生不着诸有,复离于空病,能得无上菩提,则成诸法之王,自在受用一切法身功德,而无染着。佛性广大无边,真实是有,恒常不灭。一切众生不能得见,以不信受诸佛甚深教法故,不得亲近善知识故,不得听闻大般涅槃经方等经典故。无量众生,因持无我见,无常见,苦见,空见,而不见佛性,不得活于常住法身,错失诸佛自在清净解脱诸功德藏。诸佛常住法身者,即无量寿,不老不死,不断不灭,是智慧身,是佛性身,是真实身,是金刚身,永不毕竟入于涅槃,常住不坏,不可思议,非诸二乘声闻缘觉乃能知之。学人当求如是常住法身,是名真实身。涅槃经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是佛性者,云何甚深难见难入?”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以一指示,问言见不?盲人答言,我犹未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如来未说,亦复如是。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是菩萨摩诃萨既得见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善男子,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
2021-09-03
-
不如坐在小院里
不如坐在自己的小院里感受这个,感受那个不如感受微风环绕长躯。看这个,看那个,不如看阳光从紫藤叶子中间穿透,邂逅眼睛。听这个,听那个不如听众鸟齐鸣,野雁声声。闻这个,闻那个不如闻青草芳香,菜根淡香。和这个在一起,和那个在一起,不如和自己在一起。无论和谁在一起也不过是和自己在一起不论看听闻触什么也不过是与心游戏。我心既柔,何物来碰?我心既松,何物来绑?我心既空,何须物安?我心既真,何来诸幻?我心既芬,何须外物庄严?我心既止,何须戒律可持?我心既静,不劳澄心静虑。我心既安,不劳行禅坐禅。若不舍一切有,真如何胜出?若不达一切空,如何见于不空?去这里,去那里不如坐在自己的小院里。赏这个,赏那个不如观赏墙上树影被风吹动见这个人,见那个人不如见到自己的脚步抬起。与你约会,与他约会不如与风相约,与桥相会。看念头,赶念头不如哄念头,抚念头。厌念头,除念头不如看破念头,成全念头。做这功课,做那功课不如一物不为,妄情不生。听这经,听那经。不如只是站在那里或坐在那里。坐在那里一切皆办站在那里诸法之源修这个,修那个做这事,做那事不过是邀你回到你的座位上去这里,去那里学这个,学那个不过是引你来到脚下,亲吻大地。
2021-09-03
-
内疚,一把残忍的刀
内疚,残割身心的刀往往是那些以好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人最容易产生内疚之心。当一个人因为无明、业力和因缘伤害到别人,很容易产生内疚的心理。内疚或罪恶感深深地折磨着很多人。往往正是内心有良知的人更容易产生内疚之心,而那些极度恶劣的人反而不会自责或内疚。内心中非要做好人的框架框住了无数人,潜意识里不想当坏蛋的心让自己受无量的苦。当你想用好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你做了坏事,就会自我折磨。当你憎恶坏人而自己不经意间做了坏人,你开始讨厌自己。这个世间没有比讨厌自己更能让自己痛苦的了。讨厌自己的背后,是存有一个好我的预设。一旦自我没有完成预设,它就开始否定并伤害自己。而那,仅仅是一个错觉。这个世间上根本就没有好我或坏我。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以为有一个真实的我,是这个错觉让我们痛苦的。自我设定出一个好我和一个坏我来交替着表现它自己。只要你还在好坏之中,你都没有逃离自我的控制。自我创造出善恶,分别出好坏,来给它自己加冕,给自己戴上两个最闪亮的标签,让它们不知不觉以为自我是存在的。我们经常会被好坏这两把刀来回地切割。好人或坏人,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或痛苦的本因。让一个人痛苦的根本原因是对自我的执着。而自我的执着表现在对发生过的事的住着。不住不着,那才是世间的至善,诸佛第一功德,第一般若波罗密。人之所以被内疚折磨,是住着在自我的否定中,被自我的意识欺骗,以至于无法出离妄念对自我的残害。住着,世间唯一之恶,波旬投放的鬼魅,夜叉罗刹的军团。人做过伤害别人的事,自然会产生后悔和内疚之心,但是过度地住着和纠结,就变成了愧疚。愧疚不但于所伤害的人无所弥补,更是对自我最大的摧残。愧疚是无明的另外一种化妆。愧疚是换了样的我执。愧疚是一把因执取善恶是非观念而形成的伤害自己的最锋利的刀。愧疚就像一把锯,来来回回地割伤自己。看清愧疚的本质,它的刀就断了。不被妄念所惑,愧疚没有立锥之地。从妄念中断然抽身,愧疚之鬼立刻消亡。不被念缠,罪恶感化为灰烬。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活在愧疚中,智者会在第一时间看到自责的虚妄,而不被它所骗。已经做过的事,覆水难收,不可更改,立刻放下,莫再自责,别再内疚,才能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后不再造,才是防止内疚最好的办法,直截根源,防患于始。否则,随做随内疚,再去放下或观空,自欺欺人,自我愚弄,伤害的永远是自己。
2021-09-03
-
知恩报恩
知恩报恩诸天子,汝等应当知恩报恩。...诸天子,其有众生不知报恩,多遭横死,生于地狱。《华严经》常当念师恩,常念不绝,即得道疾。《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常当知恩,常当念恩,常当报恩。《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道成乃知师恩,见师者即承事,不见师即思念其教诫,如人念父母。《佛说阿含正行经》 当以直心无有谀谄,用一切万物供养,尚未报师恩,何况以法供养?长者,若意闻所传说,若善音、佛法音、寂灭音、如教音、闻说如来音,当供事师一劫,尚未具足报师恩!《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传语后世人,师恩不可负。《佛说大灌顶神咒经》佛告央掘魔罗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八相非为新学。何等为八?...三者供养父母,四者知师恩。《央掘魔罗经》得三昧已,当念忆持,常念师恩,恒思报答。《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当随其师教,常当念师恩。《般舟三昧经》有四事法,为菩萨行而忘道意。...诽谤菩萨,忘法师恩,是为四。《等集众德三昧经》佛告阿难:当念父母及善知识恩!是故知恩,常当报恩。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大方便佛报恩经》曾得恩处,当思报恩,倍令增长。何以故?以有情类,知恩报恩者,设于生死造罪业时,彼诸善根,终无散失。故诸如来,常赞报恩,呵责一切不知恩者。《华严经》于一切时,常行惭愧,有恩必知,知恩必报,于善知识,常念亲近,诸师尊所,谨事无违。《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文殊师利,汝今当说,云何为菩萨行也?文殊师利答言....知恩报恩行,是菩萨行,不断诸佛种性故。《商主天子所问经》不知恩者,现世恶名,流布于外,复为智者之所呵责。将来之世,多受恶报。知恩之人,二世安隐。非施因缘,而得自在。不修多闻,具大智慧。虽无水浴,清净无垢。离诸香熏,得无上香。离诸璎珞,得真庄严。远离所依,而得自护。虽无刀杖,人无侵者。汝当知之,知恩之人,所得功德,说不可尽。不知恩者,所得过患,亦复无量。《菩萨本缘经》供养父母、和尚、尊师及世间中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供养。何以故?以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又常愍济诸苦众生。菩萨由此,广大善根,永不退失。若人有能勤修福德,常念报恩,悲愍众生,则为菩提,已在其手。《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佛告宝女,行大乘者,有三十二挂碍堑路...背舍师恩,弃舍四恩。《宝女所问经》知恩者生大悲之根本,开善业之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得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者,甚于畜生也。《大智度论》云何菩萨报恩念恩?佛言:行菩萨道者,小恩尚不忘,何况于大者?是为念恩。《放光般若经》唯有一事,能报佛恩。何谓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转开化。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转教化,无有穷尽。譬如一灯,燃无量灯。如是行者,乃名为报师徒重恩。大王当知,欲报师徒,解脱恩者,以还智慧,解脱众生。如是行者,则为供养三世诸佛,非但供养报一师也。《未曾有因缘经》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报过去诸佛恩者,亦当如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说诸法勇王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以七宝满于三千大千世界,布施无量贫穷众生。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罗蜜多,不名真实波罗蜜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悲心,为求无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与他人,心无悋惜;身肉手足、头目髓脑,乃至身命,施来求者。如是布施,但名亲近波罗蜜多,未名真实波罗蜜多。 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起无上大菩提心,住无所得,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前二布施,未名报恩。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如是第三真实波罗蜜多,乃名真实能报四恩。所以者何?前二布施,有所得心;第三施者,无所得心。以真法施一切有情,令发无上大菩提心,是人当得证菩提时,广度众生,无有穷尽,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以是因缘,名为报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地藏桂琛:我宗奇特,当阳显赫。佛及众生,皆承恩力。
2021-09-03
-
学山禅院共住戒律详解
学山禅院共住戒律原文一,尊师重道,不违师命。二,不与师争,不与师辩。三,事师尽礼,言必称您。四,有事秉师,不得私为。五,待人谦卑,诚信柔和。六,尊老爱幼,普行恭敬。七,不废礼节,不坏世仪。八,爱国守法,遵守公德。九,动作徐为,切忌慌乱。十,整洁勤劳,不得奸懒。十一,节制饮食,不染荤肉。十二,不私做食,遵守作息。十三,少欲知足,减少需要。十四,仅防恶口,严禁两舌。十五,谨言慎行,不得妄语。十六,不得诽谤,背后论人。十七,严禁口角,杜绝嗔心。十八,不得嫉妒,最忌骄慢。十九,不外过夜,不行险事。二十,男女不近,烟酒不沾。二十一,做事三思,畏因慎始。二十二,不染六尘,善护诸根。二十三,处众自如,独处防心。二十四,但见己过,不见他非。二十五,改过更新,不复从前。二十六,严做功课,不得放逸。二十七,道业自熏,精通宗旨。二十八,大众和睦,互相提携。二十九,发菩提心,护持正法。三十,任重道远,志愿坚固。 学山禅院共住戒律详解戒乃渡海之浮囊,成佛之根本,见性之基础。涅槃经云: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能护持我们不再造业,业尽情空。达摩大师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百丈云:戒行增熏,日臻玄奥。傅大士云: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六祖大师说:不染万境。经云:常护诸根,不犯苗稼。修行入门之后,持戒万分重要,是护持我们成就无上佛道的最重要的根本。一,尊师重道,不违师命。道业最重,故而尊师。师授教法,方可学道。学道至要,尊师第一。师道得成,道业自成。师父交待的事情和布置的功课,及时完成,不能违背拖沓,草草对付。二,不与师争,不与师辩。日常师与弟子开示交待事情,不得与师诤论辩解,认真倾听,问则言,不问不可多言,不得师前夸夸其谈,妄逞己能。三,事师尽礼,言必称您。在师前照顾侍奉,一定尽心尽责,不得怠慢急躁,对付偷懒。与师说话,言必称您,不得直呼师名,师前不得胡言乱语,言行有度,不得造次失礼。四,有事秉师,不得私为。有大事小事,自己不能决定之事,有疑之事,须向师父汇报,同意方得去做。五,待人谦卑,诚信柔和。对待道场同修及身边的人,要懂得谦卑礼让,柔和诚信,宽容大方,不可刻薄尖酸,心怀谄曲,态度恶劣。六,尊老爱幼,普行恭敬。对待老幼病弱,要知道尊重爱护,多加体谅。同辈称你,长辈称您。客人、陌生人称您。对道场内外遇到的一切人,都要恭敬,不可轻视嘲讽,出言不逊。七,不废礼节,不坏世仪。行住坐卧,不得散乱,惊慌失措,大呼小叫。穿衣打扮,不得过分修饰,浓妆艳抹,不得穿太艳丽的服饰,或衣衫不整,仪态不雅。八,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爱国爱党,遵纪守法,爱护公物,遵守公德。不得说任何抱怨国家社会的言语,严禁传播负面消息。不得私用滥用道场公用的物品,懂得保护常住物。九,动作徐为,切忌慌乱。行住坐卧,都要体现出修行的素养,常带觉知,做一切事。十,整洁勤劳,不得奸懒。个人身体、寮房和道场的卫生要搞好。切忌好逸恶劳,偷奸耍滑,好吃懒做。十一,节制饮食,不染荤肉。饮食不得过度,不得贪滋味,不得挑食。不食肉食和五辛,饮食清淡。十二,不私做食,遵守作息。不允许自己在斋堂私自做食,过了统一用斋时间,不得再过斋,除特殊情况外。严格遵守道场作息时间,寮房内做事,轻手轻脚,注意不要影响其他同修。十三,少欲知足,减少需要。减少日常所需,知足常乐,心中没有物欲的牵绊和记挂。十四,仅防恶口,严禁两舌。严禁说脏话,恶口骂人。不得两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说无益语,没完没了。佛母过去生中,以一恶言,不知母恩,毁骂其母,喻如畜生,以是恶口因缘,五百身中生鹿腹中。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是故阿难,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易系辞传: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十五,谨言慎行,不得妄语。说话做事,有礼有度,不可胡说八道,胡作非为。说话有一说一,不得妄语,添油加醋,扭曲事实。易系辞传:“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十六,不得诽谤,背后论人。不得诽谤他人,背后议论别人,说别人是非。十七,严禁口角,杜绝嗔心。道场严禁发生口角争论,禁止对任何人生嗔恨心。遇不平事,反躬自问,反思自己。争论起时,及时转身。十八,不得嫉妒,最忌骄慢。不得对同修生嫉妒心,不得在道场骄傲自满,自负清高。十九,不外过夜,不行险事。不得私自在外面过夜,有事请假。放香或有事外出,不得到危险的地方。去远处,最好结伴同去。野外练习坐禅除外。二十,男女不近,烟酒不沾。禁止男女接触过近,严禁同修之间互生染着。道场内严禁抽烟喝酒。二十一,做事三思,畏因慎始。做任何事,三思后行,做事先想到结果,再考虑是否要做。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事先能见事后结果者,是名觉悟。二十二,不染六尘,善护诸根。不得看色情或引起六根动荡的视频,不得听乱七八糟的音乐,不得涂抹香水,使用刺激气味的化妆品。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该闻的不要闻,不该碰的不要碰,不该尝的不要尝。二十三,处众自如,独处防心。大众须同时具备处众和独处的能力。不喜处众的人多在大众中调伏自己。不喜独处的要多练习独处和一物不为。处众如独处,如入无人之境,心地坦荡,动作徐为,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心不外驰,妄想不起,故能一切自如,如在无人之处。独处如处众。独处时,如在众目睽睽之下,如在诸佛神明眼前。以防放逸之习于隐蔽处滋生。虽独处而不动妄念,心中坦坦荡荡,故于宗庙寺院诸佛菩萨之殿堂,亦无愧疚怖畏之心。古人云:慎独者,不愧于屋漏也。二十四,但见己过,不见他非。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见自己过,即与道相当。平时与同修发生矛盾时,多看自己的不是,主动向对方道歉,多认错,少矫情。二十五,改过更新,不复从前。有错知错,肯于认错,真诚忏悔,知错能改,不复再造。二十六,严做功课,不得放逸。功课不得偷懒,按时完成道场功课要求。二十七,道业自熏,精通宗旨。掌握修行心要,熟悉解脱宗旨,勤加练习。二十八,大众和睦,互相提携。大众在一起相处,互敬互爱,互相鼓励,互相成长。二十九,发菩提心,护持正法。发成佛之心,走自觉觉他之路,护持禅宗,传承正法,报四重恩。三十,任重道远,志愿坚固。有大誓愿,坚固不退,不畏艰难,难行能行,忍辱负重,道心长远。
2021-09-03
-
菩提心宝
菩提心宝菩提大愿,不可思议,能引众生出离无量歧路、小路、狭路、窄路、岔路、险路、暗路、坑洼之路、深渊路、荆棘路,无明路、烦恼路、生死路、有为路、恐怖路、忧愁路,三毒路,六趣路。而上宽阔大路,光明大路,慈悲大路、喜舍大路、平等大路,智慧大路、涅槃大路。菩提大愿,不可思议,能疗众生无量烦恼疾病身心诸苦,所谓头痛、颈痛、背痛、心脏痛、腰腿痛、手脚痛、眼耳鼻舌痛,皮肤痛,骨骼痛,筋脉痛,牙痛、腹痛,大小便痛,能调血压,能净血液,能疏经络,能涤肠胃,能硬骨骼,能增体力,能养气血,能除烦忧,转贪嗔习,减痴慢疑,能生敬心,能发正气,能滋诚意,能大心量,能开智慧,能化气质,能养慈心,能增大志。菩提心者,能除众生一切习气,所谓烦恼习,我慢习,贪习,淫欲习,嗔恚习,愚痴习,疑惑习,猜嫉习,掉举习,犹豫习,担心习,后悔习,恶语习,两舌亦,妄语习,厌恶习,自私习,狭隘习,刁钻习,刻薄习、见人过习,不见己过习,搬弄是非习,懒惰习,放逸习,得少为多习,自满自溢习,声闻习,缘觉习,外道习。菩提心者,能引众生行诸世出间一切善法,所谓孝悌、敬爱、尊重、诚实、平等、忠信、慈悲、喜舍、谦卑、礼义、廉耻、惭愧,能令众生正心诚意,居中契道,无法不顺。菩提心者,能除众生无量业障,能转众生无始习气,能化一切险难危急,能全众生身命安危。菩提心者,能消无量灾难厄运,能遇无量善法因缘。菩提心者,能还宿债,能消定业,能夺深固瘾习,能化坚固无明,能转识心,能竭生死爱河。菩提心者,能拔众生一己之私,能泯众生贪着世乐,能断众生吝啬狭隘,能除众生嫉妒谄曲邪行。菩提心者,能增福慧,能长善业,能积定慧,能练忍辱,能熏六度,能修道品,能满法身。菩提心者,能安世间父母妻子兄弟姐妹,能扶一切弱小童蒙六道昏昧,能润山河大地一切有情无情,能化村镇市县国土世界。菩提心者,能净化一家一城一国一世界一佛国。菩提心者,能度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数众生成佛。菩提心者,一心正,一切正。正报正,依报正,本正,则道正。菩提心者,一人发,众人发。一心发,一切心发。一世界发,一法界发。菩提心者,有如是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尽,不可数无量功德利益,诸佛菩萨,一切法身大士,诸善根人,其谁不发菩提心者。
20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