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师禅讲记第四讲牧牛

    祖师禅第四讲牧牛我们大家共修行脚已经四天了。今天我们再学一会祖师禅,中午再共修一次行脚,明天后天休息两天。我们也可以出去玩玩,因为这两天正好赶上春季,外边也比较暖和,越来越暖和,我们去九溪玩一玩。九溪有人还没去过,反正我们玩也不是特别放逸那种,就是稍微放松一下,比行脚放松一点,因为行脚的时候我们是很专注的。学禅宗不是说每天都要紧绷着,要懂得在生活中放松。放松是最好的修行。我们练习一物不为,练习专注,练习行脚,本来是为了对治以前散乱放逸的习气,并不是为了约束身体,而是为了放松身心,不是把自己崩得紧紧的。做功课时所遵循的理不要错。这段时间集中练习行脚,说白了就是专注地走路,带着觉知行禅,只是针对大家平时散乱放逸向外追逐六尘的习气,我们有的放矢。所以这是一种对治的训练,并不是学法的最终目的。学法最终是要得自在,要在任何境界中都不迷失本性,不堕入幻境。虽然自在,而不染着,不迷失,没有烦恼,没有起落,心是定的,这是我们学法的最终结果。但是在达到这样的心境之前,还是需要有一个保护的过程,也就是牧牛的过程。今天咱们就专门讲一讲怎么牧牛。在祖师的公案里有一段是专门开示牧牛的,就是石巩慧藏禅师。我们翻到目录的第二十二页,这段开示是写石巩慧藏如何做功夫的。我们看正文二百六十四页,这个公案,寥寥几句,很短,但是全部的修行,禅宗的用功方法,禅宗的修行,无功之功,无修之修,都体现在这几句话里边了。古人开示学人有很多手段,有时是含蓄地讲,有时用比喻讲,有时直接讲。不用多讲,一句话就说透了,理事全都包括了。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你所有修行的关键,比如有僧问临济: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临济祖师说:若有意,自救不得。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整个三藏十二部的精华,包括所有修行的重点,离心意识。至于如何离心意识,那就是我们平时用功之处了。为什么说叫禅宗,禅宗就是超心意识,虽用六根做事,但是超越于心意识,法性施为。众生心灭,则真法生。当你超越于心意识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你在用意识做事了,你是一种无心的状态,不是有意无心,而是自然地放松,默契于无心。是本性在选择你做事,你是随顺如来觉性,是用直觉在做事,用智慧在做事,是转识成智。可是凡夫已经习惯了意识分别,用自己的观念主宰行为,所谓圣人任物不任己,凡夫任己不任物。凡夫习惯了用意识去处理一切问题,习惯了以有思惟心操控事情的因缘,认为按照自己的意愿能把事做好,并迷失在所做的事之中,不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在起作用。把意识,把思维和念头,把种种的观念和对境当成了真的,以有我心,在无明中颠倒妄想,不管做成做不成事,不知道都是空花一场,所以特别执着做事,很在意成败,计较得失。因为有这种种心,烦恼诸苦自然而生。学习禅宗其实就是超越于虚妄的能所,虽然不脱离世间法,也是在用六根做事,但完全不一样,没有得失心,不会以有所得心去做事。只是借事修行,历事练心,不会迷到六尘六识境界中。所以有时候一句精妙的开示就非常重要。你比如说赵州禅师,有一个公案,二龙争珠。有一个僧人问赵州禅师:二龙争珠,谁者胜?赵州回答了一句:老僧只管看。这句话也包含了所有的修行,所有的理论。凡夫的习惯就是参与,就是入戏,分出胜负,找出一个答案来,总是要参与进去,参与进去就是轮回。二龙争珠谁者胜?轮回在哪里发生?在意识观念里,在胜负中,在我执里,在妄觉里,在想象中,在头脑里。你参与进去了,就进入轮回。就相当于你成了瓶子里的小鹅,小鹅掉瓶子里边长大了,怎么出来?出不来,你永远困在里面,因为这是妄念,你进入了妄念,出不来。为什么头脑无解?头脑是一个深渊,头脑寻求答案,又不停地编织问题,诱惑它继续寻觅答案,永无止息。你非在里边找解找答案,那就只能是轮回,那就是住着黏着。这小鹅怎么出来?你出来,小鹅就出来了。没有小鹅啊,你从小鹅的妄想,你从瓶子里出来,小鹅的命题就解决了。二龙争珠到底谁胜?这是给你设的考验,一个陷阱。看你掉不掉进去。公案的用意就是这样的,给你设一个机关,设一个语境,讲一个故事,看你的意识进不进去。就算你知道这一点,你没有修行功夫,你对解脱的理和见地不透彻,在生活里没有转身的能力,你还是会随时掉进各种语境和情境中去。所谓一念迷即众生,一念生即五蕴起,一念生即轮回,就是这个意思。现实生活中随处都有这样的陷阱,还用设吗?夫妻在那儿因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婆婆插手管,一管就更乱了。路边俩人因为一点小事争吵起来,有的人就自以为是,过去劝架,最后自己被打。智慧的人直接就过去了,就算看到别人打起来,也不会去管,就在那看着,是不是?这是智慧。明白这一点,你的参学大事就完毕了。如果你最关心的人发生了什么事,你都可以不摄入,不参与,说明你的觉悟很高,你有修行。你如果不通达,你能做到吗?你做不到。所以说不参与,不摄入,只管看,是很难的。即理即事,即事即理。在这个问题上能够抽身出来,说明你有智慧,有修行。学佛,都是要拿来用的。你说我学完了用不了,用不了等于白学。用的时候很难,很痛苦,为什么?因为它需要转变我们的习惯。我们可能因为一时业障现前或者一些问题,一下子就掉进某个念头里出不来,生了大烦恼,怎么也过不去了。我们经常会这样。每个人都有过状态不太好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你不会修行,你掉进妄念出不来,受苦的是你自己。没智慧的人,就会去关心别人,甚至还帮着做事,都没用,只是添乱。一个人烦恼或痛苦时,别乱发慈悲,动不动就去劝,别去安慰。要学会冷眼旁观,学会用智慧去对待,冷静一点,冷一点,不要去关心,不要去关注,让他自己去经历,自己去克服,这才是真正的关爱,才是慈悲,才是佛陀之爱。我们把自己交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把事情交给当事人,交给因缘,你别乱插手。不管别人,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不要让别人管你。如果你遇到困难了,别人想帮你,你应该断然拒绝,这是一种觉悟。谁想帮助你,主动的帮助你,你要让他立刻打消这个念头,让他觉得他根本没法帮你,这才是一个独立的人应有的觉悟,应有的态度。什么是成人?什么是大人?就是不轻易接受别人帮助的人。你有再好的心,我甚至明明知道你可以帮我,我不需要,我要自己走过去,要把握住这个经历坎坷和逆境的机会。我一定要亲身去尝试它,我不想让别人帮着我。所以相对于不管,还有一个叫不求救。儒家有一句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万事求自己,不求别人。莫向外求。迷糊颠倒的人,愚痴的人,总是去找别人帮助,不懂得自救。而有智慧的人,遇到一切问题都是反观自己,向自己去找答案,自己去经历。孟子有一句话,叫深造自得。什么叫深造自得?什么事情你深入了自心,一定会找到答案。深入自己,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明白了。一切问题都是从自己这里出来的,任何问题的答案也一定在你自己这里。就是奔里边找,而不是奔外找。深造,造就是到的意思,奔自己的内部去探寻,看自己内心的动机和投射,一切问题都是自己投射出去的。问题一定在投影源这里,而不在相上。深入一步,深到极点,就是佛陀所说的心性。这跟佛法是一样的,其实就是深入观察自心,用智慧去观照。深入到一定程度,就看到了实相。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不是观音菩萨,是一切行人自己。就是向自己内心看,向自己的内在投射看,看到外在的一切都是自己投射的妄念,什么都没有,就解脱了。所以如果一个人真正想学法,想解脱,先要静下来,静下来你就会看到真相。世间很多真理都被人们说尽了,一切圣贤都讲过,只是因为你的注意力,你的关注点漂浮在世间的五欲六尘,在粗的事物上。你静不下来,看不到这些真理,也不知道如何去实践。我们看慧藏牧牛这段开示。石巩慧藏禅师,一日在厨作务次,祖问曰:“作甚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这两天我们行脚,行脚的过程不在走多远,不在怎么走,在走路时怎么用心。行脚的过程当中,就是实修的过程。会走路,就会吃饭,就会说话,就会坐着,就会修行。我们一边行脚,一边牧牛,看看自己是不是认真走路,还是到处乱看,不守本心。本来我发朋友圈,告诉过大家如何做功夫。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认真去练,也不去行脚,一直问我怎么牧牛。我没办法告诉你再详细了。你要去行。修行,先从行脚开始,先从走路开始。我在朋友圈发大家行脚和牧牛的图片时,配有文字,说我们在牧牛。大家看得到我们,但看不到“牛”。有的人不知道这里的“牧牛”是何义?就问我:师父,什么是牧牛?为什么看不到牛?我们身边没牛,我们是在做心体上离念的功夫,把这种离念的功夫叫“牧牛”。你别觉得这是个笑话,是真有人这么问。好多人真的不知道什么叫牧牛,就算他听过,也没这样去做过。石巩慧藏禅师有一天在厨房干活,干完活的时候,就找一个地方坐着。正好马祖看到他了。马祖是石巩慧会藏的师父。马祖问他:你在干什么?慧藏曰:牧牛。慧藏正在牧牛,其实他正在不露声色地修行,密做功夫。外人以为他就是在那里歇着,他自己知道正在用功修行。可是从外表看不出来。这和前面我们学的公案,就是药山禅师和石头禅师在一起的时候,药山坐在一块石头上一物不为一样。一物不为,要比牧牛要更圆熟,更透脱一些。牧牛是做初期的功夫,但是也非常非常重要。牧牛到一定程度,内在的心念调伏过来了,不再吃庄稼了,就变成了大白牛,比喻我们的心性经过调伏,经过善护念,不再去染六尘。会自然呈现一种自在无染的状态,内心就变成一头大白牛,妄心不起的时候,这时候就是一物不为了。但是要想达到一物不为,就必须先要牧牛。一物不为是牧牛的一个结果,也是牧牛的高级状态。牧牛还有很多说法,我前面也写过一篇文章,是《怎样修无念行》,也是关于牧牛的文章。《金刚经》里边写的善护念也是牧牛,六祖大师说的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也是牧牛。六根常有见闻觉知,而不染万境,真性常自在,也是牧牛。维摩诘所说的于三界不现身意,也是牧牛。尤其我们在人多的地方,西湖边上风景秀丽,好多游客来来往往,现在年轻人也多,靓男美女到处都是,我们习惯了看人,看事,看美景,眼根恣意捕捉它能看到的一切,看到什么,心识立刻过去了。眼识去捕捉色尘,哪有漂亮的风景,或者有人在那叽叽喳喳的,好像说什么事,眼就立刻飘过去,这个就是牛在吃庄稼,这叫一回入草去。看到自己的念头着在了外尘上,就拉回当下。这就叫牧牛。我往旁边一住一看,住一秒钟,那就吃草了。这时候你自己首先要看到,要觉察到。看到的刹那,把心念收回来,把眼睛收回来,这是把鼻孔拽回来,拽到路上来,不要让它吃草。就是不要让念头住在尘境上。看脚下的路,看前面的路,这时候你没有贪着,这个时候不需要拽,牛在那正正常常的走路,这时如果还拽,最后把牛拽疯了。有的人不懂得如何正确的牧牛,每天也在练习离念,但是他练的离念不合道,不通法性,只要念一起,他就离。这不是牧牛。禅宗的牧牛,只是起妄念的时候才要牧牛。真如自性起念,六根正常接触六尘所起的念,包括回忆,想事,正常的思惟,这些念是不需要离的。所以牧牛不是瞎牧的,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拽这个鼻孔,把它拽到正路上来。在它想吃庄稼的时候,在它打妄念的时候,在它贪着色尘,声尘,味尘,法尘的时候,要牧牛,不然就会生烦恼。在做一切事时都能牧牛,不是说非得行脚时候,非得打坐的时候,你躺着的时候,刷碗的时候,扫地的时候,都可以牧牛。如果你刷碗的时候打妄想了,拉回到刷碗的动作上来,这叫牧牛。你做事的时候能专注在当下,一走神就拉回来,这就是牧牛。什么时候都可以牧牛,所以牧牛是二六时中都可以进行的。其实牧牛应该是你学习佛经和祖师开示之后,学明白了自己就会的,就应该练习的。不会练,是说明经论没学明白。圆觉经中最经典的一段开示,就是牧牛的理论依据。古人为什么要牧牛,都是按照这段开示进行实修的。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就是这一段,是古人牧牛的经典依据。依这段开示做实修的功夫,长时间地做功夫,佛说是人,于百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成就一切种智。看祖师开示看多了,自然就懂得牧牛了,也懂得怎么在生活中练习。但是也知道有时候有些念头是拉不回来的,那是因为内心还有执着,有挂碍,还有求。而另外有些念头是没有必要拉的,是因为它不障碍本性,它是本性自然而然的用。吃草的时候,烦恼的时候,颠倒的时候,这个时候肯定是住在了妄念之中,这样的念要拉回来。妄念和妄想境是有区别的。妄念是会消耗你的,让你难过的。妄想境就像做梦一样,你无法察觉,你一察觉,它自己也就停了。所以你不得不住妄想境。只是起妄念和执着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拉回来。所以马祖就问他,你在干什么?慧藏就说:我在牧牛。关于牧牛的说法,在其他地方出现的不多。在慧藏这里出现了牧牛这个概念。在长庆大安禅师的法语开示里也有。祖师们都是过来人,慧藏一提如何牧牛,会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但是如果一个学净土的人,你跟他讲牧牛,他就晕了。什么什么啊?比如说一个念佛的人,拿着珠子,看你坐在这儿,问你:你干嘛呢?你说:我在牧牛。他会诧异。如果是他坐在那里念佛,你问他:干嘛了?他说:我在念佛。你问他怎么念,他给你讲不出那么多道理来。有的人也能讲,他讲靠念佛来除妄念,以念压念,一切念都不让起。这就是不明法性而修行的弊端,错用功夫。他是念佛的,你是学禅宗的。你懂得牧牛,也会正确牧牛。他只是念佛。他问你干嘛呢?我在牧牛。牛在哪了?他问你。他不知道牧牛是什么意思,所以说祖师的智慧,祖师的境界就是不一样。很多的祖师开示全都是用比喻。智者以譬喻得解。有一个公案,赵州禅师的公案,就是有个兔子看见赵州禅师,吓得噌就跑了。有个僧人就问赵州:大修行人应该是很有慈悲心的,为什么动物看到您就跑呢?按理说,如果您是大修行人,它看到您应该伏在您面前,怎么看见您这位大善知识立刻就跑了呢?这是我们常人的思惟,认为动物在有修行的人面前就乖乖的。赵州就说了一句话:老生好杀。赵州禅师是个出家人,他不会真的好杀生,但他却说老僧好杀。这里的好杀,你可以有自己种种的理解,但赵州可能就是为了破你对常理的执着,所以这样讲。你们不要真认为赵州爱杀生,然后心理想,祖师都是特立独行的,什么都敢做,杀盗淫妄。错了,祖师这样讲,你不能当真。除非在极其特别的情况下,为度众生示现种种恶行。他说自己好杀,至于说杀什么,你自己去领悟。佛在《楞伽经》经里边也说过,造五无间业,方得解脱。如果是真造五无间业,那是不可能得解脱的。但经典里所说的造五无间业,是比喻。五无间业是什么?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是通常所说的五无间业。做这五件事,一定要是要堕无间地狱的。但是佛又说:杀无明父,杀贪爱母,方得解脱。不是让你杀亲爹,杀亲妈,是杀贪爱和无明。同样,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有它的比喻意。所以佛法是讲智慧的,有很多都是秘密语,是比喻,是开发你自性的智慧,让你不着文字,引导你灵活多变地思考问题,改变你的执念,让你觉悟,不给你直接说破。那这里的牧牛,肯定不是指在庄稼地里放牛。厨房里那点地儿也放不了牛。祖曰,做么生牧?你怎么牧牛?慧藏就说:一回入草地,便把鼻孔转来。他的意思是,念头一跑,一住在烦恼里面,我就把它拉回来。但是慧藏没这样讲,慧藏是用牧牛这个事儿来形容修行的理,形容自己如何做功夫。不明说,明白人之间讲的是默契,就像我们听相声,听别人讲笑话一样,中国的相声很幽默,那个笑点不给你明说出来,让你自己去体会,去回味。你琢磨出它的味道,比他直接讲出来有意思。一旦你体会到那个点上了,你就会笑。牧牛也是一样,你会牧牛的话,慧藏这样一说,你就懂了。所以马祖听他这样一讲,就知道他会修行了。马祖称赞他:子真牧牛。你这个牧牛是真正的牧牛。大家今天学了慧藏牧牛这个公案,是为了学慧藏禅师的修行,怎么用功,而不是学这个故事。重点不在慧藏那里,在我们这里。学法不是说我学了一个公案,记住了一个故事,可以到处跟别人讲,那你不会学法。这个东西是要变成你自己的。什么时候要牧牛?这个非常重要。你着在颠倒的幻象上,离开实相,离开本性,离开真实的妄念一起,一觉就了,这就是牧牛。住在一个事情上面出不来了,赶紧奔回拉。又住在一个幻境上边了,又在那纠结了,这时候拉回来。你所有的不舒服,所有的不安,难过,全都是因为住在了妄想里面,动念了,住在了过去心,或者未来心,或者现在心,离开了当下的见闻觉知,这时需要牧牛。但是牧牛好牧吗?真不好牧。刚开始学习牧牛的时候,执着多,念头也多,放不下的东西有很多,这牛非常难牧。十牧图里讲,这时的牛非常的狂躁,很难驾驭,就像我们习气重的时候,根本收不住心。修行上的牧牛比我们放牛难多了,因为那个牛好拽,念头里边的牛太不好拽了,它是妄念纷飞。不想这个,就想那个,待着好好的,突然一个妄念来了,几年前的事儿都翻出来了,又开始难过。刚才还好好的,儿子突然来个电话,给你讲一件不高兴的事,你的心跟着立刻沉下去了,这时什么牧牛不牧牛的,立刻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妈妈突然来个电话,你接了一个电话,听说了一些事,心里就开始翻江倒海。你牧的三天牛都好好的,一句话,一个妄念一起,就掉沟里去了。这时再怎么拉都拉不回来了。为什么这个牛这么难牧?因为内心没放下,这个牛就不好牧。所以说我们要想做牧牛的功夫,其实还有一个大的前提,要乐远离行。好多事要放下,才能牧牛,也就是说你得一心一意的来做牧牛这个工作,才能把牛牧好了。如果说你一边放着牛,一边还担心孩子上学的事,牛就没法牧了。光吃草了。所以牧牛是需要前提的。牛怎么好牧?真正的放牛郎,没有挂碍,心里边干干净净的,这个牛放的就自在,就轻松。全心全意放在牧牛上面,这个牛就不会乱吃草。你专门放牛,就会把它看的好好的。很多在家人,牛就不好牧,俗事太多。比如有的同修,今天来参加行脚,来共修,可是家里的孩子没人照顾,交给了朋友,又不太放心。你又特别想参加实修,一边行脚,一边挂碍孩子。这个行脚就不专心。朋友一来电话,你的心就散了。因为这个朋友不着调,除非你把孩子的事放下,相信他不会出事。所以牧牛一定要全心全意,学法要全身心的投入,如果你不全身心投入,你还惦记着这个那个,儿子还得开家长会,还想着老公的事,你根本没办法实修。牧牛本来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做,你在工作场合,在家庭中,因为障碍多,使不上劲儿,所以跑道场来。然后你又放不下,这修行就难了。师父,我上班时候怎么牧牛?经常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上班,工作也一样能牧牛。工作就认认真真工作,整理文稿就认真地整理文稿,就别想昨晚和男朋友吵架的事了。沏茶倒水就认真地沏茶倒水,不要打妄想。不要在这工作上加太多的期望和所得心,别有太多的杂念。杂用心,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也很难在工作中修行。期望太多的结果,就没办法安心。上班的时候,用心单纯、专一,就能牧牛。开车就开车,专注的开车。开错道了,或者违规了,就是牛吃草了。做饭,就认真地做饭,也一样牧牛。淘米,别把米倒下水道去,别把饭煮稀了或煮稠了,恰到好处,说明你非常专注的在做饭。你饭菜做得香,精致,那跟抄经一样。抄经也是在牧牛,认认真真的抄,一笔一画,一字一字的抄,清清楚楚地觉知当下的每个动作,安住当下,不打妄想。做报表就做报表,什么都不想。点钱就安心的点钱,把账做好,别出差错。你的工作做好了,就能把牛牧好了。我过去在银行上班,就是点钱的,我点了十六年钱。我点钱的时候,很认真。没办法不认真,错了要赔的。一百张百元钱,必须得全神贯注的点,先手点一遍,还要识别假币,再用机器过一遍,有时会过两遍。识别假币不是拿机器识别,都是拿手点,拿眼看,时间长了,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你点钱的时候不专心,一下子漏过去一张假币,要自己赔。这钱一摸,摸到它,就知道是假币,这是专注的功夫。我们在银行干时间长了都有专注的功夫,只要你认真工作,都有这个功夫。你天天看那张百元钱,特别细微的差别都能看出来。所以说,如果你不认真,不警觉,看得出来吗?最后假币从你这儿出去了,让客户找回来了,就得赔钱,而且还得被批评。再说了,还有一个良心上的问题,假币从你这出去,让客户生烦恼,你于心何忍。你自己赔,还让人家白白的烦恼了半天。点钱这个工作不能出错,得识别假币,不点错了张数,帐不能记错了。你给人家算错了钱,人家会向你的上级有关部门投诉。银行出纳,不需要费心思,但需要认真、专注。这一行,如果做好了,特别练心。这就是在工作是修行,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场所。所以大家也不要觉得世间的工作太忙,没法牧牛,那是你不会做,最主要不知道用什么心态去做。用的心态不一样,直接关系到牧牛的质量。你所得心太多,得失心太重,是很难专注的。掌握好牧牛的方法,知道它背后实相的道理,对世事看得淡一些,不要想太多,都能把工作做好,再加入觉知和牧牛,那样工作就不再没有意义。可能有些工作需要你杂用心,你不可能一天十二个小时都是在散乱,在杂用心,就尽量抓住机会练习牧牛。牧牛的原理你理解的透彻,没有不能练习牧牛的工作,就算你在那儿拍电影,你在那跟人家群枪舌战,你讲课,只要你专心的做,全都是在修行。只不过,我们经常会不认可、不接受自己目前在做的事情,我们习惯了做这个事情却渴望做另外一个事情,或觉得还有一个事情更好,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如果你所求太多,再怎么明白理,实际上还是做不到,那是因为你不能满足于当下。总求一个好,就有一个不好,所以会打妄想。那样的话,你的修行只是形式化。你也只能通过一些形式,通过有为的修行来慢慢转化自己的习气和观念,最后达到彻底觉悟。这几天我们行脚,关心的都是自己的起心动念,看看你的心放没放在脚下,还是想东想西?好好把牧牛的工作做好。我们在路上歇脚的时候,闲坐的时候,也是尽量处在一物不为的状态。因为共修的时候,大家是有警觉的,对自己有要求,不能散乱。如果你一个人的时候,没人督促你,没人提醒你,可能就忘了。你坐那儿,坐着坐着就开始打妄想,就开始琢磨这琢磨那,或者找一些事干去了。这一天不是说需要八个小时六个小时都在牧牛,必竟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家人,在尘世中修行,这一天有那么一两个小时在做功夫,就了不得了。有一段时间,你的功夫就会突飞猛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通过这几天行脚,你平时走路的时候,会不会已经有一点习惯安住当下了?你开始自然地收摄六根了?是不是走着走着,就自自然地离念,回到当下。当然有些时候,你还是会看这看那,但是会比以前收敛多了。这个势头,这个劲儿已经出来了,对吧?这就是实修的结果,是串习的力量。这一天你下两盘围棋,中午一睡觉,脑子里全是黑白子。要是下象棋,全都是车马炮。有些事,你干多了,它就成为一种惯性的力量,这就叫功夫。但是你看,如果你熏的是世间法,熏的是染着,是玩乐,你再修行,就很难。如果你每天熏的是智慧,熏的是定力,熏的是觉知,你就慢慢地变成大修行人了。凡夫和圣人之间就是一种习惯的差别,圣人是用智慧来处理问题,用实相来看破幻境,凡夫是用颠倒心,烦恼心、生死心来看待问题,成为习惯,轮回就是一种心行的习惯。修行就是通过强化训练来转变心意识的习气种子,别无二法,不是说禅宗不需要修行,悟了就完了,那是不明白。只是禅宗的用功与其他法门的用功是反着的,它是离念的功夫,是无为的功夫,是无作的功夫,是无事的功夫,是休息的功夫。你找不到一个修的痕迹,念一转就完了。但是在这一转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前行。最后,在心念的转化上,在心体不染万法上做功夫,你看不出来他在做功夫。你甚至看到一个人在那打盹,在那懒懒地躺着,他有可能是在做功夫。他就算打盹睡着了,也比你在那儿打坐强,如果你打坐时同时打了很多妄想。所以禅宗的修行是无为的,它是无修而修,而且不拘泥于形式,没有一个特定的形式。禅宗牧牛,做功夫,是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做,但是你学其他法门就很难同时做。你一边点钱,一边还念着佛,那会把钱数错。你炒着菜了,还诵着咒,盐忘了放了。把盐当成糖放里了。只有牧牛,只有学禅宗,单纯专注的做某件事,就是修行,而且是最妙的修行。所以唯有禅宗牧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另外,专注和牧牛,虽然有相通的地方,但还是有区别的。比如练体操,或者是画画,非常专注,但是过于专注,导致对周围没有觉知。还有行禅和坐禅时,过于专注,会导致入定,而对周围发生的事失去全面的关照,这样,就会从智慧的常定陷入到狭隘的禅定。所以,只是专注地做事,修行还是比较片面和狭隘。比如打太极,如果加上觉知,那太极打的就会更妙。牧牛就是通过出离妄念,让自己活在当下,再加上六根自然的觉知,整个人就处在自然的解脱状态中。禅宗的殊胜就在这里,他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不拘泥形式,不局限于身体的形态,只是做一个心念上不染不住的功夫而已。只要不打妄想,不起妄念,不入烦恼,就可以一直歇着。一进入头脑意识和分别,生了烦恼,这个时候需要拉一下,修行就完了。一开始可能难一点,功夫做到位了,就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轻松,到最后就是一物不为,六根接触六尘又不染万境。偶尔起些念头,零零星星的,根本不用管它。修行到最后,并不是像有些不明法理的人说的,完全在禅定中,没有任何念头。那不是禅宗所说的究竟解脱。而是念头随便起,但是没有一个念是烦恼念,是妄想念,是执念。随念起念,而不能被念惑,不被念头带走,就像牛在路上走,它看看这儿,看看那儿,不犯苗稼。你不用管它。犯苗稼在这里比喻打妄想,起烦恼。没有烦恼,随便它怎么走。你不管它,它也不吃草,这头牛就纯熟了,成就了,不需要再牧牛了。也不是没念,随便起念,但不受念的影响。有人错解了禅宗的牧牛,认为一个人修行功夫到了,一个念都没有,清清静静的,不是那样的,而是一切念照常起,但它没有了力量,你不会被它带走。关于牧牛,我们今天讲了很多,最后还是要落在实践上。抓住任何时机,在工作中也好,在家庭中也好,在一切现实琐事中也好,在道场中与大众相处的过程中,都是我们牧牛的好时机,都是修行的好场所。道场无处不在,看你会不会利用,会不会在一切处修行。 

    2021-08-11

  • 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承当与觉悟的机会

    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承当和觉悟问:师父您好!您对疫苗怎么看?有人到道场来要求打吗?您们打了吗?答:自己的事为什么总问别人!你什么时候能自立,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遇事问别人,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把选择权丢给别人,也是对别人最大的伤害和不尊重。一个人之所以遇事纠结,是因为有得失心。有得失心,是因为有我心。有我心是一切烦恼和担忧的根本。我们总觉得在此与彼之间有一个更好的答案,或者在这之外有别的选择,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然后在那里纠结、犹豫、难受。没有更好的答案,只有你选择的答案。选择的,就是最好的。发生的,接受它,放过它。能放过一切,就能面对一切。那便是道。道不停留,道不滞塞。重要的不是你选择的,而是你选择时的勇气与果断和选择后的坦荡与无悔。无我即不住,不住即无我。拖泥带水,畏首畏尾,祸患无穷。祸患无穷者,非为事也,乃是你遇事时犹豫不决、斩不断的无明。下次面临类似的事,你还会纠结。下次你遇到选择,还是会犹豫。一次求助于别人,还会不停地求助。不明此理而帮助你做出选择的人,等于助长了你的懦弱和无明。不要把宝贵的选择权交给别人,那是你独立和觉悟的机会。自己不知道承当,在你无法自立的地方,你永远趴在那里。在你无法做决定的事中徘徊,它还会换一个面目找到你。你会无限地遇到那样的事。你遇到的不是事,而是你自己的软弱,自己未完成的作业。谁都不能绕过自己的选择和无明而获得自立与解脱。朋友,拿出勇气,做出你终将要面对的选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在这里成长,就在这里长大,就在这里完成你这一生的唯一功课。  

    2021-08-11

  • 如何是发菩提心

    如何是发菩提心师父好,经云:无法,是发菩提心。又云:是故,菩提应灭诸发,是发菩提心。又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请师父开示:如何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答:如你所引经文,此是第一义菩提心意。众生若了第一义菩提心,即不须发菩提心。诸佛亦不发菩提心。何以故?已发,毕竟发,究竟发,见第一义菩提心,无有发及发者。以众生不知出离虚幻生死,不知修习佛道,无法出离自心幻境,轮回诸有,佛说发菩提心。又第一义菩提心者,非修非不修,非发非不发。何以故?若言修得,真实心者,本自有之,不从修得。若言不修,凡夫不修,不见此心,有同未有。发菩提心亦复如是。若言发者,实无有法,名发菩提心。若言不发,佛法断灭,背实相理。故知第一义者,非在言说思维,不可执着,流于知解。若执第一义,同于生灭。又第一义菩提心者,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是亲行佛道者自证觉悟智慧,非诸凡夫境界。凡夫若不修行,终日读此经文,过无量劫,仍是凡夫。何以故?如数他人钱财,非属己故。学法修道亦复如是。口说般若,心不行出离,终日说空,不得见空。自赚无益,依旧受苦。故知菩提心者,犹如车乘,出行工具,虽非目的地,因之到达。又如愿力,做事之动力,虽不是事,因之成事。又如标识,虽非目标,示导方向,令见目标。又如手足眼目,虽不是身,离之无身。菩提心亦复如是,虽然是妄,以妄除妄,得见真心。虽然是幻,以幻修幻,非幻得显。如火烧木,灰飞烟灭,烦恼薪尽,空性得显。发菩提心者,修道之人,欲求无上佛道,当发真实出离心,乐远离心,利益众生心,慈悲喜舍心,六般罗密心,修一切善法心,觉悟实相心,以发如是等心,潜心修行,不辞劳苦,舍一切有,行一切行,而得见真实心,得证不断灭心,得离空有心,得大自在心,得常乐我净心。此真实心与菩提心不一不异。不可离菩提心,别有真心。是名菩提心及发菩提心。虽发如是心,实无其法,亦无发菩提心者。此于后时当得证之。若言下相应,理事不背,心口相应,是名上根众生,久修佛道,非不修也。若诸众生所行,三毒不断,烦恼未尽,二障未除,不可以诸圣者自证境界为自境界,妄言无菩提心,亦无发者,堕断灭空。佛说空法,为度诸有。若执空法,与有何异?声闻乘不知此义,听佛说诸空法,复执空义,堕于寂静,只求自了,不见真实本性,故不能觉行圆满。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善哉世尊,愿为解说断诸疑网,令趣菩提。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诸心法中,起众邪见,为欲除断六十二见种种见故,心心所法,我说为空。如是诸见,无依止故。譬如丛林,蒙密茂盛,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迥绝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余。心空见灭,亦复如是。又善男子,以何因缘,立空义邪?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而说是空。善男子,若执空理,为究竟者,空性亦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何以故?若执空义,为究竟者,诸法皆空,无因无果,路伽邪陀有何差别?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瘥。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无药治空。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

    2021-08-11

  • 转念是结果,远离是关键

    转念是结果,远离是关键我们都知道一念转变,天地阔然,地狱变天堂。又知道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凡夫。是头脑和意识造就了世界。当我们烦恼时,是因为相信了意识映射的人和世界是真实的。如果不再相信自己执着的念头,即得解脱。但是,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些,还是会烦恼,还是会把梦幻的世界当成真的呢?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现在我们频繁地接触幻境,头脑已经习惯了幻境,识心一直在强化它投射的自己的影像,所以幻境就变成了真实。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把妄念投射的幻境当真,我们就会贪着,就会执取。整个世界是幻境,不真实,它是因我们的妄念而变化,生起复幻灭,所以如果执取它,受苦是必然的。所以。解脱痛苦与烦恼的关键并不是转念,转念只是最后的一步。整个修行和解脱的重点是与人事物保持距离,也即不染着。保持距离不是不接触,而是减少六根对外境接触的频率,减少染着的习惯。看到执取的习气,然后减少它,对极度贪着的东西,甚至要停止它。这样,才能为头脑和意识不再相信它创造的故事打下基础。从而不被意识认定的事物所骗。在觉悟前,我们已经习惯地相信外境是真实的,但是,通过修行,我们认识到觉悟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与亲密关系保持距离,通过种种助道法,减少贪着尘境的习惯,这个时候,质疑自己的念头,不再相信你执取的人事物是实有的,才会起作用。这时才能做到古人所说的于念而离念。乐远离行,为我们真正进入实修,有效的牧牛,实现华丽转身,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解脱如顺水行舟,毫不费力。这也是为什么佛陀劝导诸弟子出世修行的根本原因。否则,就算你再清楚一切烦恼都来源于思想和念头,并且你不再相信它,你还是不能离开这些念头。你无法阻止自己不去相信念头,更不能从念头中解脱。你会被这些念头牢牢地缠缚,即使你知道它们不是真的。因为意识已经习惯了接受那些意识本身,而知道它们是假的,这个力量非常薄弱。因为你频繁地接触外尘时,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了它们是真的。因为你的大脑皮层,你的八识系统已经一次次地被熏修成了贪取和相信的模式。就好比你已经吸食了毒品,然后再告诉自己,它是假的,我不相信它,是没用的。你一直贪取六尘,然后告诉自己,六尘是假的,这毫无作用。所以,解脱的关键是不染,而离念,不过是进入解脱之门的最后一步,如果前面的过程都已经有过,这最后一步,就非常容易。所以佛与祖师都说:“善护念。”善护念,就是不要频繁地接触六尘幻境。对于凡夫来说,亲密关系,是我们最应注意保持距离的。一切世事、烦恼、诸苦、无明,都从对亲密关系的执取而生。

    2021-08-11

  • 善知识

    善知识当你的心和善知识的心合而为一的时候,你什么都不用学,就可以拥有一切智慧。因此,成为一个好弟子,具足弟子相,在善知识前像泥土和大地一样谦卑,这是所有法门中成就最快的法门。就像世间的孝子一样,以父母心为心,以父母愿为愿。一个好的弟子一定是一个无比恭敬、顺承自己恩师的法子,一定与他的师父心心相印。当你还没发觉善知识的恩德,对你的上师没有心怀感恩时,对他没有升起足够的信心时,你的修行无从谈起。或者说,你还不知道修行最重要的部分在哪里。忆念善知识的功德是所有功德中最殊胜的。信任善知识可以使你立刻突破修行过程中的所有障碍。何以故?一切善法、功德、修行方法、助道因缘,解脱的智慧,因善知识而得发起。你所有的改变,都从你对善知识真正生起信心那一刻开始发生。这样的信心不能停止,一旦停止,你的修行将不再进步。如果你痛苦或烦恼了,如果你在修行中遇到了困境,如果你觉得自己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忆念善知识吧!就像儿子忆念母亲一样,从你的忆念中能生起不可思议的力量。而这忆念的力量,也一定来自你平时积累的对善知识的信任。外在的善知识就是你内在潜藏的智慧和心力的显现。这样的善知识会把你唤醒,唤醒你看到自己。靠忆念善知识来解脱的力量其实来于你自己。只是,当你没有这样的善知识可忆念时,你无法发现自己的力量。当你不知道恭敬并信任这样的善知识时,你也不了解自己,不相信自己。真正的善知识,一定是激发你看到真实的自己的人。对这样的善知识的信心,是对自己的信心。一切的力量都来自于你自己。自信,自立,自觉,都来自那个内心深处的自己。而这,一定会外现出一个最明显,离你最近的善知识形象。当你开始寻找真正的自己时,这时的善知识便来到你面前。去发现他,找到他,在他身上,认识你自己,实现你自己,奉献你自己。

    2021-08-11

  • 心三昧

    心三昧你的眼前经常出现的这个人,那个人,尤其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同事,你觉得他们很熟悉,你很了解他们。当你静下心来反思,你发现,他们并不存在。就算他们坐在你面前,如果你足够清醒,你会发现,他们不是他们。他们只是你心念里的他们。至于真正的他们是谁,是什么样子,心里想什么,是什么人,没有人知道。你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任何人,包括你最经常看到的伴侣。你不仅不知道他们是谁,你发现,连你自己是谁你都不清楚。当你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时,你发现,一切都是一种虚幻的投射。世界如幻,一切如镜,没有自己,没有他人,除了妄念。你每天面对的人,你说的每句话,你所有的心念,都是在和自己说话,在和自己交流。你在与自己做这一切,从来都没有心外的人。你自己也是心在外面的折射。心外无法,唯心无物。外在的人事物给了你一种你活着的错觉,它们向你展现出生活的表象。当你静下来看到自己的心念,你才知道,生活原来只是你心的投影。故金刚经云: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一切无不是影射。影射之源在心。看到心,就不再追逐幻影。看不到心,就去追逐影像。看到心,就会与心做游戏。看不到心,就会与心做斗争。看到心,就会一切都不计较。看不到心,就会与一切在较真。凡夫着相而不观心,如同狗被人拿石块打,不去追人,而去追石头。觉悟者观心而离相。所以佛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不修行,就会终日心向外驰,见他人是非善恶,见世间过,怨天尤人,不知万法心为根本,心是一切之源。修行就是认识心,回到心这里。心在哪里?就在你的六根正用而未生住着之时。就在你不评判,不投射,不取着自心幻境的刹那。常应诸根用,而未生用想。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此是真如性,一切之本源。

    2021-08-05

  • 祖师禅与如来禅的特点

    祖师禅第二讲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特点刚才进来两个人,我们再重复一下,我们学习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区别和佛法的知识,一讲话,“我知道,师父,我能讲什么是如来禅,什么是祖师禅。”我们学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目的是照着古人,照着佛陀的行持去修行,去做,然后达到同样解脱的目的,这是我们学习禅法的一个宗旨,而不是学习知识。什么是如来禅?什么是祖师禅?我们会在这一讲里跟大家介绍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特点与区别。这一讲整理成文字,篇幅有点长,大家看时有些耐心。这也是学法的过程。相信这个问题是许多学法人心里都很模糊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解脱路上要明白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直接关系到你的解脱知见。顾名思义,如来禅是佛陀的教法,通过语言文字直接的开示,让大众了解佛性和修行方法。它大多数体现在佛陀的教法中,多表现在经典中,在经典里面很多教法都是如来禅,比如说我们学习《楞伽经》,讲唯心所现。学习《大般涅槃经》,纯说佛性。学习《六祖坛经》,六祖坛经用语言文字直接说出实相,并告诉你怎么修行,怎么用功,说的很清楚。比如讲到无念,讲到一行三昧,讲到在家修行的无相颂。如来禅并不一定只在如来的经教里体现,祖师说法里也有大量的如来禅教法。比如永嘉大师证道歌,全体都是如来禅的开示。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并不是他说了一个顿觉了,如来禅,那他就是如来禅,而是他教法的特点就是如来禅。比如说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达摩祖师的《血脉论》,整篇基本上都是如来禅的开示,当然也会有一两个类似祖师禅公案的地方。如来禅的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给学人指示实相和修行方法,直接去做功夫,比如告诉你乐远离行,告诉你持戒,告诉坐禅,告诉你怎么牧牛,你照着去做,时间久了,功夫纯熟了,就能实现解脱。比如说师父在这里开示,如果从特点来讲就是如来禅的特点。不论我怎么开示,不论我怎么讲,我都是在用文字表达。只要你想让学人通过你的讲解来理解佛性,用意识来思维修行,这样的理解是头脑有迹可循的,这个是如来禅的教法。所以如来禅,大多数指佛经里和祖师直接的开示,特点是用众生能够理解的,有道理可寻的,有方法可入的来引导学人修行和见性,叫如来禅。你明白这个方法,明白这个道理而去实行的,这个就是如来禅的教法。那我们再看看祖师禅。所谓的祖师禅,就是善知识,祖师,禅师,用他灵活的、特殊的、无理的手段,不完全通过语言文字,有时也通过语言文字,但这时的文字是无理数的,无思维可入的,大多数通过灵活的,非常规的,变化多端的,不限于语言文字的方式来启发学人,让学人顿见本性,得大解脱的方法。学人在祖师的示现里边找不到任何的定论和可以把握的特点,但是他会忽然觉悟本性。祖师根本就没有明示你什么是佛性,却在他的教法里隐藏着实相。因为学人的时机因缘,因为他的悟性,他在善知识面前忽然就领悟了祖师真正想要告诉他的。有时候是在善知识前,有时候是在无情之物前,不知道因为什么,听个鸟叫,看见一个动作,闻到一股气味,都有可能见性。鸟叫里面没有谁在讲法,有人说鸟在讲法,鸟才不会讲法,只是听者会听。听个鸟叫开悟了。看到一个形象,看到一个事情,看到竹子裂了,看到两个不相关的人说话,他开悟了。看到大街上卖肉的,问要瘦的还是肥的,忽然开悟了。这里根本没有一个谁有意给你说法,但你却悟到了实相。开悟的机缘有很多,别人给你讲句佛法,有情说法,你听着开悟了。有时是无情说法,无意给你说法,你一听也开悟了。讲法的人有时是明确地想让你明白,有时是无心的一句话,没想让你明白,你反而明白了。关于祖师禅,我们可以举一些经典的案例。赵州禅师说:狗子无佛性。这就是祖师禅。南泉斩猫的公案,大家说出一句,我就留着它不杀,说不出来,我就把他杀了。还没想呢,刚要说,剑已经落了,猫已经死了。这就是祖师禅的特点。什么是佛?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阿难问大迦叶,世尊除了传你锦兰袈裟外,还别传你个什么?大迦叶喊阿难,阿难应诺。大迦叶说:“倒却门前刹竿者”。这就是特别鲜明的祖师禅的特点。“倒却门前刹竿者”这句话迷惑了自古以来多少人的心。大家都在这句话上琢磨,琢磨出来的道理千奇百怪,但都不是祖师说这句话的意思。也有时候,祖师给你说的一句话,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人因为这句话的道理而悟道。通过意识,通过思维也可以悟道,但是悟道最后也是离开这个意识。但是像公案里的这些开示:“时人见此一株花,与梦相似”。这些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没有道理可讲,就是为了让你打破意识思惟心的执着,正是意识思维的习气让我们轮回生死,能打破这个习气,就说明你有了出离无明的智慧和能力。这是祖师禅的特点。我们昨天学的那个公案其实是很经典,很精彩的。如果按照特点来讲,其实那还是如来禅的一个示现。因为他告诉了你一物不为的状态,千圣亦不识的状态,其实都已经说透了,说明白了,但是也需要很高的悟性才能体会到这里边的含义。比如六祖大师对慧明上座的开示,慧明上座去追六祖,说:我是为法而来。六祖说:你既然为法而来,好,你先屏息诸缘,先休息一会儿。先屏息诸法,坐几分钟,静下心来,让所有的思绪停止。坐好了之后,六祖看他确实静下来,坐住了,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段开示,其实跟那个一物不为的公案是一个道理,这就是告诉你怎么用功,你就这样坐这儿,什么都别想,连什么都没想的概念也没有。但你又不是处在断灭的状态,也没在禅定里,也没有处在无记中,也没昏沉,就是自然地息虑妄缘,正与么时,你是谁?这是六祖引导慧明上座自见本性的一个方法。就是休息身心,又没有压制自性的念头,正那么时,你去默契你的本性。如果你说:我坐这什么都不要想,你一直在告诉自己什么也别想。完了,已经有了一个什么都没想的概念。你说,我坐这儿一物不为,这还是为。你执着这个一物不为,还有个一物不为的概念,就变成为了。这个时候,往那一坐,千圣亦不识,没有一个东西能形容他。但是我们就只是这样呆呆坐着吗?难道我们坐着的时候没有呼吸了吗?不是。念头就断灭了吗?没有。佛性断灭了吗?没有。人虽坐在那里,一切的思想意识心识都在活动,六根都在自然起用,只是头脑有意识的思惟和活动止息了,本性一直在通过六根在流动,所谓六根门头一直放光,虽然在流动,但又没有任何可住可思惟的地方。正是“这么”个时候,那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可是,你又找不到这么个“真心”和“本性”。它是无形无相的。它无法住着和思惟。这个本性的智慧,他随时随地都会在启用,就看你把握到了没有。看你能不能领悟到这个自性的用,而又不住在这个悟上。如果你轻轻捕捉到了,一念,就觉悟了。这就是“言下见性”的原因。正与么时,啊哪个是你本来面目?不是让你去定义那个“与么”时,也不是让你思惟那个“状态”,是让你默契它。你不思善,不思恶,而没做不思善不思恶想,勉强说,那么一刹那,那就是你本来面目。可是,又确实没有那么一个时刻,也没有那么一个状态是你的“本来面目”。因为“时刻”是我们的妄想,“本来面目”也只是一种形容,你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本来面目。”这些名相和词语都是头脑的住着和定义,根本没有那么个“一刹那”、“与么时”、“本来面目”,没有那个悟。祖师用的词叫“与么”时。“与么”就是为了区别特定的一个时刻,所以叫“与么”。这个就需要你们去做,去实修,在实修中自己去观察,去体悟,去经验。别人怎么跟你说,你都是在头脑中理解。只有你自己去实行,你才能实证。还有一个开示,是太原孚上座讲涅槃经,讲的非常好,专门讲法身,讲的很究竟,很到位,讲到法身佛性的特点,按照经典来说,他讲的没有问题,其他人也听的都是全神贯注,觉得讲的很精彩。但是有一个禅者听了,噗嗤就笑了。他这一笑正好让太原孚上座看见,讲经结束之后,太原孚上座问禅者:我哪里讲的不对?让您笑话了。禅者说:你只讲到法身边上,你只会讲如来禅,祖师禅你还不明白,佛陀说法的真实用意你还不明白。你还不识真法身。学法之人没有贡高心,傲慢心,他自己有问题一定是知道的,他觉悟了他一定也是知道的,他还有疑惑他一定不会藏着这个疑惑。就像我们得病了一样,得病一定会有烦恼,有痛苦,你一定会去看医生,你一定会向人请教,你不可能自欺欺人,说自己没病。修行人也是一样,有烦恼,有疑惑,有地方没有通达,他一定想尽一切办法向明白的人请教,求开示。太原孚上座就是这样,他讲的再好,在平时他一定是有疑惑的,通过讲经,他并不能解除自己所有的问题。所以,当这个禅者这样说的时候,他很谦卑地请教禅师:到底怎么才能够真正明了觉悟法身。我怎么做才对?禅者就告诉他:你罢讲一个月,别讲涅槃经了。你找个地方独处,什么都不要想,只是静静地坐着。禅者给太原孚上座的开示,就像药山禅师在石头上坐着那样,就是我这两天给大家开示的一样,一物不为。这个要去做,我对你们的要求,每天只是坐半个小时,其实半个小时远远不够,至于坐多久,看你自己的情况。主要是看你的道心,看你的悟性和根基。看你求法的心。太原孚上座听了这个禅师的开示,当天晚上就坐了一两个小时,到了后半夜的时候,他就突然明白了。《灯录》里记载的,他坐了两三个小时,就忽然觉悟了。然后他去找这个禅师,禅师考他,他回复了一句。禅师默认了他。你们练习过一物不为,也不是发呆,也不是打坐,偶尔可能打点妄想,也不是无记,也不是昏沉,偶尔也有昏沉,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就是在那里坐着,息虑忘缘,看着念来念去,不去管它。像慧明上座,像太原孚上座那样去操作,你一定会有所收获。慧明上座按照六祖大师那样操作,没多会儿,他就觉悟到了。原来他在五祖麾下这么多年错用了功夫,通过六祖给他的简单的开示,因为见地和用功的方法完全不一样,他才知道原来言下就能见本来面目。太原孚上座那天晚上按照禅者指示的去做了,才明白了佛法的精髓根本不在经教里,不在任何的有为里,而在自己这里,在言下,在无功用处,在无用心处,在彻底放弃一切的想法和努力时。才知道佛法原来是另外一种样子,根本不是以前自己所学的那些。他从此不再怀疑天下禅师老和尚的舌头。原来他以为那些禅师们全是胡说八道,现在才知道,人家讲的那些看似云山雾罩的东西,才是真智慧,真功夫。那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原来不是胡说八道,原来那才是佛法。你看,通过这种直接开示也能让学人悟道,但是这里边有个前提就是你要有实修的基础,要能自己去操作,你要练习,要有积累,要有善根,不是说你一听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应该先明白怎么去修,怎么去做,怎么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才有机缘开悟,最重要的是一个机缘是明眼的善知识的开示,这非常重要。如果是一个过来人给你指点,而你又为此做足了准备,就容易相应和觉悟。有时候你自己坐两天两夜也觉悟不了,机缘没到,用错了心。赵州禅师说过一句话,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对这句话,过去我就考过很多的学人,大家给我的答案也是各种各样,但没有一个人明白赵州的意思。什么是有佛处急走过?没有一个人真正会的这句话的意思,会了这句话的意思,就知道怎么用功,就真的开悟了。祖师禅真的能考验一个人是否开悟。不明白的人,以为这里有什么玄妙,其实一点玄妙都没有。那是见地和功夫到位,自然就明白的道理。就如同明白男女黑白一样。这是祖师禅,是自己明白了,觉悟了,随时能实现解脱,这是祖师禅。有时候如来禅和祖师禅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分,有时候他们之间是有交界的,有时候又完全不同。只是为了教学,为了让你明白这两种教法的区别,教你怎么做功夫,才方便说祖师禅和如来禅的特点。还有一个原因,是教你不要被其他人讲的知见误导。会祖师禅的人一定会如来禅,会如来禅的人不一定会祖师禅。会祖师禅的人,对经典一定是通达的,通宗通教。宗指祖师禅,教是如来禅。一般来讲,我们为大众开示,普通意义上的开示,会说得很明白,祖师禅比如来禅要高。这在古人那里已经明确开示过了。比如仰山禅师对香严智闲禅师的评价,一开始香严没有真悟,仰山说他只会如来禅,还不会祖师禅。会了祖师禅,那才是真开悟。这就说明会如来禅的人未必会祖师禅。在《灯录》里面记载,香严智闲禅师是沩山的弟子,和仰山禅师是师兄弟,都是沩山的弟子。有一次,他觉得自己开悟了,说了一句: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已经彻悟空性了,贫就是空的意思。就是说,去年我对空的领悟还不是真正的空,贫就是没有的意思,穷无一物。今年贫,实是贫。今年贫,今年悟到这个空,是真正的空,因为连空的概念都没了。这在理上没有问题,但是你说出这句话无法看到你的修行。我们看为什么这句话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解脱能力。去年那个贫还有个立锥之地,所谓立锥之地,就是还有个抓头,还有个救命稻草,有个能所,有个依止,有个所得的空,还没有与真正的空相应。这是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连椎也无,连那个锥尖都没了。也就是连空都扔了。这就是无依,这个无依才是一切的依赖,能所都没有了。这对实相的表达没有问题,这也是一种悟,但这只是理悟,功夫看不到,体现不出来。因为这个知见可以从别人那里学来。到了仰山那里,仰山一听这个就说:只许师弟会如来禅,祖师禅还未梦见在。虽然你觉得自己悟的很透彻,很究竟,整部大藏经讲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力,还有性可见,有法可得。今年贫,连那个锥都没了,无法可得了,完全的无依,无所得。也就是黄檗禅师说的,亿万人到了这个地方全都怕了,因为没着没落的,没个抓头,啥都没了,全都转修有为去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跟这个无所依相应。这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已经把理讲的很透彻了,但是仰山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就是你这个悟还不是真正的悟。说这个话的时候,香严智贤已经开悟了,只不过,他是用如来禅的方式,也即是用可以理解的语言的方式说出了自己的悟处。但是仰山说他不会祖师禅,那么香严就说:好吧,你不信我,我再给你讲一句,他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我有一机,我有个机巧,有个宝贵的东西。瞬目视伊,这个东西能动眼睛看,能作用。这一句还有点如来禅的意思,如来禅讲佛性,他说的就是我有个佛性,它每时每刻都在作用。后半句就是祖师禅的特点了:“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我已经告诉你这个佛性是什么了,但是你听不懂。你听不懂,我也不再费力告诉你。我就回过头来,喊一声旁边的沙弥,让他为我拿个东西过来,或支他去做什么事。这后半句跟“我有一机,瞬目视伊。”已经毫不相关了。但其实是相关的,只不过,这时的学人如果不会的话,就会觉得了不相关。明明讲“一机”,突然不讲了,别叫起“沙弥”来。这就是典型的祖师禅的特点。当仰山一听香严的话里有“别唤沙弥”四个字,就知道香严确实会得祖师禅了。会祖师禅意味着不是理悟,他获得了随时从意识知解里解脱的能力。这就是祖师禅与如来禅最大的特点和区别。也是我们现在跟大家学习公案,了解祖师禅的特点的目的。如来禅不一定表明你获得了真实的解脱能力。有可能有功夫,但很有可能没有解脱的功夫。而会祖师禅,一定有解脱的功夫。解脱是靠的智慧和能力。祖师禅的末后一句里就能体现这个智慧和能力。香严禅师说:我已经告诉你佛性了,但是你要不会,我就叫旁边的沙弥。其实这后半句,才是佛法最精妙的地方,是祖师禅的标榜,是真正体现一个道人的见地和修行功夫。如果你没悟道,你就不会说出这句话。听者不悟道,也不知道他讲这句话的真正用意。有的学人,一听这后半句话,明白了香严的真正用意,这时就开悟了。就像大迦叶会意了世尊拈花一样,所以才会笑。你还以为我只是叫一声“沙弥”,但其实不是。但是至于为什么我叫这一声“沙弥”,你自己去悟吧。你根本不知道这里有啥含义,甚至说就是我让你端水,这里边就蕴藏着悟道的禅机,但是你错过了。有多少人都会在这里错过。你甭管我是有意没意让你端水,就是你问我个问题,我让你把水端过来,这就叫别唤沙弥,这就是祖师禅,佛法的全部奥秘就在这里了。昨天看鱼的时候,我说这鱼有佛性,大家都知道鱼有佛性,把鱼从中间割开,尾巴也动,脑袋也动,佛性在哪头?只要你奔这里一想,佛性就跑你脑袋里头去了。那就不是佛性了。我们都知道南泉禅师和陆亘大夫有一段公案,南泉考陆亘:有一只小鹅,很小的时候把它放到一个瓶子里,天天给它喂吃的,鹅长大了,它的体积已经超过了瓶口,在不杀掉鹅,也不把瓶子打碎的情况下,怎么让鹅出来。这个陆亘就开始琢磨,南泉就叫了一声:“陆亘”。陆亘应了一声,南泉就说:“出来了”。陆亘就明白了,不是鹅出来了,是自己从这个虚构的故事中出来了。不仅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世间的一切都是虚构的,你找不到任何一法不是虚构的,但是我们就会经常掉到这虚构的幻境里久久地出不来。你出不来,就会有种种的烦恼。出来了,一下子就清凉了。这个公案考的并不是故事里的鹅怎么出来,是你脑子里的“鹅”怎么从你妄想的瓶子里出来。所谓的瓶子就是头脑,鹅就是你的妄念。意识知解是如来禅的特点,佛陀教法的特点就是你可以思惟和想象,如来的教法是方便,用语言给你启示,用你能理解的东西来领悟佛性,你需要如实地去做,然后有一天,忽然悟道。它的局限性就是容易进入知解。最后还要把领悟佛性的意识放下,直接去默契,去操练,这是如来禅。而祖师禅根本就不告诉你实相是什么,不给你说破,让你在六根门头去领悟,在日用和一切法中去亲证。关于祖师禅,现在已经说破了很多东西,不过没有关系,你一定有自悟的机会,时机因缘到了,大家都会觉悟。当然给你讲这些,是希望你不要轻信其他关于禅宗的见解。这个你听明白了,你去操作,也可以悟道。就像太原孚上座,像慧明上座,他们都是听到直接的开示,自己操作,就明白了。像永嘉大师,是看维摩诘经开悟的,不是说一定要会祖师禅才能开悟。只不过,通过祖师禅,你悟的更透彻,更能体现你的实修功夫。而如来禅的开悟偏于知解,见地透彻的话,功夫自然就会跟上,但也有可能会差一些。祖师禅更精彩的展现你对佛法的领悟,更透彻,更自如,更自在。大家有时候会问,佛经里面有没有祖师禅?佛示现没示现祖师禅?佛经中当然也有祖师禅,不过少有人看的懂。像《维摩诘经》里面,有一次,须菩提乞食到维摩诘那里,维摩诘给他瞎说了一顿,胡言乱语的话,须菩提根本就听不明白,这也是祖师禅的一个教化。还有《涅槃经》里面讲过,有善根的人没佛性,无善根的人有佛性。有善根的人有佛性,没善根的人无佛性,这我们都懂。但是有善根的人没佛性,有人不明白这个。什么是如来随自意语?自意语,就是跟说梦话似的,没跟你开示什么,他是自境界,说的话只有自己懂。世尊平时一般都是讲法,很少搞一些小动作,有一天,大众成千上万,不知道为啥,佛陀捡起一支花来,他就拿起来让大家看。所有人都不知道佛陀是什么意思,这时候只有迦叶破颜微笑。这就是佛陀所演示的祖师禅。我们有的同修,你跟他讲这个,他听不明白,他跟你说那个。他不知不觉入了祖师禅,他不知不觉在示现祖师禅,自己却不知道。我们还有两公案,大家一块看。九峰道虔禅师,师尝为石霜侍者。石霜,指石霜楚圆,洎霜归寂,石霜禅师要入灭的时候。众请首座继住持。师白众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你得明白先师的教法,才能继任这个住持。座曰:“先师有甚么意?”师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百练去。其余则不”。师问:“如何是一条百练去?”首座听不明白这些话。一条百练去,在“白练”这个词上生心了,寻这个舌头路去了。座曰:“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这是典型的意识里的知解。师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未会先师意在,其实就是未会祖师禅。座曰:“你不肯我?”你认为我说的不对?“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烟烧完了,我去不得,就是不能坐脱立亡,说明我不会先师意。坐脱立亡,是有些人临终的一种安然的状态,想什么时候离世,就什么时候离世。有些人认为这是有修行的人才有的功夫。但其实这并不能代表什么。首座说:香烧完了,我还没走,那就说明我不会先师意。香断的时候,我立刻就走。好多人就被这迷惑了。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香还未烧完呢,首座就往生了。师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虽然你走了,还是不会先师意。不管他是“明一色边事”,还是“坐脱立亡”,都未出心识和有为,未能真正出离生死。出生死是智慧上的事,而不是你怎么死。就算你示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与真正的解脱了无交涉。从这个公案上,我们就对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特点略见一般。为什么上座的功夫都可以自在往生了,他的解脱还不究竟呢?这就是法理上不透彻,他对实相没有真正了达,对什么是解脱也不清楚。导致他的修行有偏差,而错认了解脱知见。这就是不会祖师禅的结果。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公案,也是与石霜楚圆禅师有关的一个公案。我们看《祖师禅》这本书的目录,第五十二页倒数第二行,看石霜楚圆禅师的示众。石霜楚圆禅师示众:以主杖击禅床一下云:大众还会吗?不见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到者,咸言上上机。这是香严禅师闻竹子破裂声的时候开悟的一个偈子。闻竹子破裂,一听就开悟了,一听到声响,一击忘所知,就是听声音的刹那,把以前所有的知见都忘了。他一听声音,突然悟到修行觉悟原来如此简单,不用想那么多道理,只是从妄念中出离,直用直行自己的本性便是了,不假修持用功。诸方达道者,就是所有觉悟的人都是上上根基的人,咸言上上机,都是在这一刹那间,根本没通过任何的修行就开悟了。开悟的人都是这样开悟的,都是言下顿见真如佛性。这是石霜楚圆上堂为大众开示时他引用的。不见道,就是大家都知道。过去祖师一些开悟的偈子和说法,在学法人中是很流行的。大家全都是搞这个的,都互通消息,虽然远隔千里,但那时候到处求法的人络绎不绝,一些道场发生的事很快就传遍丛林。不像我们今天,都是外行人在学内行的法。过去都是内行人学内行人的法,一说偈子,大家都知道。现在学法的人真的都是滥竽充数,在这个时代,滥竽充数很流行,大家都在滥竽充数,就都变成了学法的了。当所有人都在说瞎话的时候,没有人说真话,瞎话就成了真理。当所有人都是病人,没有一个人是正常人,病人就成了正常人,正常人反而成了病人。这是石霜楚圆示众的时候引用香严修道的一个故事。他继续说:香严恁么悟去,分明悟得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听我这么一讲,大家都知道还有个祖师禅,还有个如来禅,他们之间的区别大家也越来越清楚。这是祖师们说的,灯录里有记载的关于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区别。如果说这是我自己的一人之言,你可以不信。看灯录里的记载,我们就知道过去对祖师禅和如来禅的了解全都不着边。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比世间任何一门都要认真,不然是自己骗自己。禅宗一门,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我们在座的如果有人能够写出这样的偈子,“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也会觉得心花怒放,写出这样的偈子一定不是听来的,一定是自己悟的。但是到了更厉害的祖师那,这个还不行。这是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石霜继续说:“且道祖师禅有什么长处?若想言中取则,误转后人,直了棒下成钢,辜负先圣。”你如果在我说的话里琢磨取舍,不仅赚了自己,还赚后人。就算我拿棒子打你,把你打明白了,那也是辜负先圣。有时候祖师说的话是骗你,有时是肯定你,有时是否定你,让你摸不着头脑。他虽然骗你,但你可以不被骗。如果你见地不清楚,又没功夫,明明你都快悟到那个点了,就说你没开悟,明明你已经沾边儿了,就说你没梦见在,如果这时候你疑惑了,你就恰好被祖师说中。如果这时候他怎么说你,你都不搭理他,你会就是会,谁都骗不了你了,那说明你自己站住脚根了。比如大梅禅师一开始是听马祖即心即佛开悟的,后来又有人到他那里给他讲,马祖现在不说即心即佛了,而说非心非佛了。大梅知道马祖惑乱人,没被他骗,说,他爱怎么说怎么说,我这里就是即心即佛。马祖听了之后,赞叹他说:梅子熟了。我们再看《维摩诘》里面那段有名的开示,智者不着文字。这是维摩诘上演祖师禅。须菩提去维摩诘处乞食,维摩诘盛满饭,然后没直接给须菩提,而是给他说教了一番。如果这段开示,你用思惟意识理解它,也能说的通,但那不是维摩诘的本义。比如说“芥子纳须弥”。也有祖师禅的特点。但是如果你按字面意思解释,也能解释通。芥子,须弥山,都是空的,不就互相融纳了吗。但这句话的本意不是这个意思,它让你思惟顿断,无理可想,让你没有一个入处,可是你就不明白。这个也是一样。当时我看这本经的时候,看到入诸邪见,就想,邪见也是正见。看到不到彼岸,就想此案就是彼岸。看到住于八难,想到一切都是空的。同一烦恼,离清净法。我一直在烦恼中,烦恼即菩提,离清净法,清净不可得。这都能解释通,我当时就是这样理解经文的。但是现在再读这段经文,知道那是自己的意识知解,不是维摩诘说这话的本意。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你得了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也得了此三昧,解释也能解释的通,一切众生本有佛性,都具有这个能力。其施汝者不得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在你身上做布施做供养的,他没有什么福可得。供养你的人非但没有福,还要堕三恶道。从因果的角度讲,根本就说不通,不可能的。佛讲的修福修慧,都是因果,错不了。但是到了这里,供养你还得堕落。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这跟佛讲的就完全相违背了,听着像邪法。你要厌恶众生,讨厌众生,憎恶众生,要谤佛毁法,别出家,赶紧还俗,这样才能取食。僧数在佛经里面指僧团。你在佛法里修行,终不得灭度,你永远也觉悟不了,永远也灭度不了。汝如是乃可取食。须菩提闻维摩诘此语,茫然,不知以何答,完全听不懂了。便置钵欲出其舍,说:这饭我不要了,你讲的这是人话吗?佛可从来没这样讲过。维摩诘看到须菩提听不懂,最后就明说了。看到须菩提被吓到了,马上就从祖师禅变到如来禅了。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物具,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维摩诘说:如果我是个化人,是变戏法变出来的人,我用这个话来问你,你害怕不害怕?如果你很清楚是一个化人在跟你说法,现在你害怕不害怕?须菩提言:那我就不害怕了。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我也是幻化相,我说的法也没有实义。我刚才不过说了一堆文字,是你自己于我说的生了心,当成真的了。至于智者,不着文字。不着文字,即得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也就是说,一切法本来解脱,你于法生心,故不得解脱。我刚才说的,全是胡说八道,都是有为的,都不真实,你为什么要怕?为什么我们要实修?找个地方练习不思善,不思恶,去练习,时间越长越好。越是一个人,平常不常去的地方,荒郊野外,河边林下,黑灯半夜,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这样坐着。时间长了,你就了达诸法实相了,你就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妄念有。妄心不生,诸法非法,即得解脱。有时候我会说,不让你体悟什么。不让你体悟,你也别执着,什么也不悟,不是死人。呆呆地坐着,啥也不想,也没体悟,那也不可能。你要学会捕捉,在关键的时候,有所悟,原来就这么简单,原来我这样坐着的时候,没有任何烦恼,原来这就是实相。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不停的思想,不停地分别自心境界,不停地编织幻境,把妄念编织的境界当真了,住在了妄念中,才有诸法。然后自己吓自己。所有的问题,都是不停地思想的结果,只要妄心一歇,歇即菩提。这个是实修和操作中你能捕捉到的,你能体悟的。所有的人觉悟都是这样的,他一定是有个悟处,悟处不断累积不断加强,最后变成一种彻悟。只要离开心意识,不依于识,不于诸法生心,就成熟了,就与真性相应了。就成为一种自自然然的解脱诸烦恼的力量,自然就不用心意识,而且不会被任何人的话语所骗。

    2021-08-03

  • 究竟安家处

    究竟安家处天气闷热,你坐在院子里,渴望着凉风吹来,遐想着去一个清凉的地方。你可曾想到,当一阵凉风来时,你的快乐能持续多久?当你真的来到了一个清凉的山脚下,你在那凉爽的空气中能安住多久?可能你都无法相信,你的快乐只有一瞬间。那一瞬间过后,你继续无聊,开始找各种各样的事做。可见,让你不舒服的根本不是天气的闷热,而是你那颗无法安住的心。一天上午,你休息在家,忽然无事可做,你发现自己特别空虚无聊。因为一直以来,你都拼命工作,很少有这么长的时间在家休息。突然什么都不做,让你特别恐慌。你立刻找来一本书,给自己倒上一杯酒,你坐下来找了点事做,你觉得好多了。但你知道,你内心深处有一个东西,你找不到任何办法让它安宁。所以你放弃了面对它,你选择逃避那样的孤独。可见,让你孤独的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你那颗无法安住的心。你一家四口住着七十平米的房子,你渴望住更大的房子。当你终于买了一所大房子,全家搬进去的时候,深夜里你坐在干净整洁的新房子里,确实感觉舒服多了。但是,忽然间你心里生起一种莫名的无聊和寂寞。为了避开那无聊和寂寞,你又四处看看自己的新家,你回避了那个让你真正不安的东西,而用一些外在的东西转移了那不安。可见,无论你怎样换房子,如果你的心无法安放,房子根本解决不了你的终极问题。你一个人时,感觉非常孤独,渴望遇到那个他。当你真正和一个喜欢的人在一起后,你发现,孤独仍旧时时袭来。而有可能他就坐在你身边。可见,找到一个可意的伴侣并不能解决你的不安,你那颗没有降伏的不安的心,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一个清凉的地方不能让你安心。安住当下,那才是究竟的安心之法。找任何事做也无法帮你驱赶寂寞。安住眼前,那才是驱散寂寞的唯一之法。住在多大的房子里也不能给你真正的快乐。满足当下所有,那才是永恒的快乐之道。不论与谁在一起,你都无法避开孤独。与自己在一起,安住自心,才是究竟充实之法。难道我们对不安、寂寞、孤独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吗?不,有办法。训练呆在一个地方不做事的能力。或尽量少做事。不乱跑,老老实实地呆在一个地方。功夫纯熟,心自安矣。练习独处,减少需要,活在当下,修习止观。练习一物不为,减少思维动念,活在见闻觉知中。练习牧牛,专注在眼前的事中,收回自己种种的妄想。别去远方,莫改外境,观察自心。所言观察自心,是照顾自心,不向外驰。保护自心,不向外跑。返回自心,莫贪外境。愚人逃境以安心,智者心安境自安。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观心者,究竟沉沦。观心者,从妄念的漂泊中回到当下。那才是一切贤圣究竟的安家之处。

    2021-08-03

  • 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师父好,对于发菩提心,学人还有些疑惑。宗门所讲的菩提心和经典里所讲的菩萨的菩提心有何区别。比如六祖大师也带大众发四弘誓愿。他说: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又说:不是度心外众生,而是度尽自心种种不善心,是名菩提心。这和您讲的劝大众来道场修行,发菩提心,自利利他,有何区别?答:六祖大师说: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让你把门关起来,谁也不接触,度自己头脑里的众生,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接触每一个人,遇到每一件事时,透过这个人和这件事来照见自己的用心,降伏自己种种不善之心。度尽这样的妄想心和不善用心,是度自性众生。而看到自己的种种不善用心,最好的环境和场合就是来到道场历炼,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各种环境和与不同根基的众生接触的过程中,磨练心性,改变自己的习气,度尽自己的不善用心,觉悟诸法实相。以外众生为明镜,照见自己的种种起心动念,如是返观内照,是名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以众生所做所行来看到自己内心的投射,不妄分别众生所行,不见众生过失,是名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在与众生接触的过程中,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利用四摄法,引发自心的平等性智,一切都回归自己这里,生起妙观察智,是名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家庭虽然也是一个道场,但是它太小,太狭隘,我们很容易对家人生起执着心,无法看到自己身上潜藏的那些深固的习气和观念,无法起到磨练心性和扩大心量的作用。所以,在家庭中修炼的力度远远不够。家庭成员是我们最亲密的关系,我们无法修习冤亲平等,没法修四无量心,没法修无缘慈,没法修远离心。又现实生活中,因为俗事太多,用心太杂,我们经常会忘记反观内照,不知不觉就心向外驰,怨天尤人,本心失守,念念熏修无明,增加贪嗔痴的串习,又何座度尽自性种种不善用心。而在道场中,发菩提心,服务大众,能磨平我们很多的狭隘用心,对治我们的各种习气。如是修行,虽然做的事是服务大众,但收获的是自心的解脱。在道场中有善知识,有同修时常地督促、鼓励、约束,我们不会懒散放逸,能够勤修助道法,定慧力增,心性谦卑柔和,道业日日增进。是名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故知发菩提心,住道场修行,与祖师所说,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并不矛盾。而把自己局限在一己小家,说是度自心妄想就是度众生,实则是各种烦恼习气妄想不断,而不是度自心妄想。古人云:情生智隔。情爱断处,大智生处。私心灭处,大爱萌处。出离一己之小家,以虚空法界为家;出离一己之私情,以大众同修为法爱。以如是心,行如是道,方能永断无明,出六道苦。故知发菩提心度众生者,当行中道,以助人为筏,度自己之不善用心,不落断灭。不可偏执,以为无众生可度,将自己固蔽起来,与道相乖。

    2021-08-03

  • 普贤行,普贤愿

    普贤行,普贤愿你的一切烦恼在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面前都如炉上一点雪,瞬间化为乌有。你的一切忧虑在为众生修道的无尽悲心面前都立刻化为灰烬,不复燃烧。你的一切忧悲苦恼在无我的奉献中都变得清冽甘甜。你的一切身心疾病在代一切众生受苦的大愿面前都立刻疗愈。你的一切疑惑和无明在无上菩提心的广阔天空中消失殆尽。你所有的恐惧、绝望和抑郁,在放下自我的那一刻,都烟消云散。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朋友,不论你现在有任何烦恼,它一定来自于你对虚幻自我的执着。放下自我的把捉最好的方法就是常随佛学。破除自我最快的办法就是礼敬诸佛,普行恭敬。解放自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称赞如来。通达无我法者最捷之路就是恒顺众生与普皆回向。当你把自己交出去,不再关注于自我,一切苦闷消失。你爱多少人,就会得到多少爱。你的心有多大,就收获多大的自由。你还四大于虚空,解五蕴于空性,你得见本心,认识本我。认识本我,你将以法性而存在。发普贤愿,行普贤行,那是融化自我,将自心汇入法性最快的法门。六祖大师云:常念修行,是愿力法。无始劫以来的悲愿一直跟随着你,保护着你,托举着你,解放着你。发菩提心,成就无上佛道,此是生命最有意义的旅程。放舍一切,汇入愿海,与佛同步,与觉同行,如虚空性,超一切有。三世诸佛,皆以此普贤行愿,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行人,亦应以此普贤行,发无上心,成无上道。虚空有尽,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诸佛心尽,此愿不尽。 

    2021-08-03

1616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70717273747576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