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菩提心,报四重恩
发菩提心,报四重恩居士:顶礼师父,弟子不知如何发菩提心?请师父开示。问:你知报恩否?居士:知。问:报谁的恩?如何报恩?居士:报父母恩,在家孝养父母,照顾好家人。问:你学佛吗?居士:学佛。问:受益否?居士:受益。问:你从父母得于生命,知报父母恩。从佛得于智慧,如何不知报佛恩?居士:您不是说佛亦空吗?问:佛既空,父母为何不空?居士:如何报佛恩?答:报众生恩。居士:报佛恩与报众生恩有何关系?答:佛因众生而得成佛,故报众生恩,即是报佛恩。居士:众生无相,如何报众生恩?答:无人教你,你便知众生无相吗?居士:不是,从佛听闻,从师受教。答:发出离心,如实修道,以种种善巧,为众生说如是法,示其诸法空相,亦不入断灭,即是报众生恩。发出离心者,即是菩提心。以出离世间烦恼故,能修圣道,闻未闻法,如实修行,得于智慧,能报众生恩,亦报佛恩,亦报无始劫来父母恩,故发菩提心,可报重恩。为报重恩,要发菩提行。昔日佛母生五百子,学法修道,皆证辟支佛道,佛母忧愁不乐。以无一子发菩提心故。故发愿未来世中,求得一子,能发无上菩提之心。后世果然如愿,得生佛陀。又经云:教化无量众生得阿罗汉辟支佛道,不如教化一人发菩提心。以发菩提心故,得成于佛。得成于佛,是名报佛恩,亦名报众生恩,亦名报父母恩,亦名报国家恩。如是四重恩未曾为报,居于世间,有何意义?如是重恩未曾报答,如何说言,在家修行,报父母恩。如是重恩,未曾报答,无量习气,无始无明,如何断除?如是重恩,未曾报答,如何真正觉了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口上言说,徒赚心识。如是重恩,未曾报答,如何称言弟子,复为佛子?如是重恩未报,居于世间,如死人无异,又如草木瓦石,徒守空寂,法身常乐我净,诸佛无量功德,分毫未见。故知,发菩提心者,众生自度之桥梁。发菩提心者,非为心外众生而发,亦无心外众生可度,唯借心现众生,消除自己无量无明习气,度尽自心妄想耳。居士:感恩师父慈悲示教,弟子从今,才知发菩提心真义,愿发无上菩提,依佛教导,如实修行,早成佛道。
2021-09-03
-
最胜菩提心
最胜菩提心佛陀在无数经典里不厌其烦地宣说,发菩提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道,自觉觉他,是成佛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最大的报父母恩,报佛恩,报师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无耐佛子如聋如盲,不闻不见。或者听而不闻,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如在梦中,不知佛言是何义。学佛唯求现世利益,唯求一己安乐。眼中只有身边父母亲人,而忘失多生多劫的父母亲人,更不知道报佛恩,报众生恩。众生不知自己所有的烦恼与无明,皆因执我着我故。发菩提心能消除我执,故速得佛道。众生不知此微妙之义,所以于发菩提心,懵懵懂懂,昏醉迷闷。众生不知,没有菩提心之大船,如何度得无量劫来的生死无明攀缘自心境界之习气?所以沉沦诸有,无有出期。又众生以修行少分佛法故,便谓究竟。只求自了,得少为足。如法华会中五千退席比丘,不求成佛,不见众生,着于空法,如是之人,根性狭劣,贪着寂静,穷劫不得见性。又众生修道,不知没有菩提心做工具,无法消除自己无量的烦恼业果。烦恼诸业不尽,能得道者,无有是处。只一句烦恼即菩提,又有何用?烦恼终是烦恼,菩提终无菩提。口说般若,自欺欺人而已。如同虽有良田,却不耕种,欲求庄稼,终不可得。众生虽有佛性,不发菩提心,不行无量佛道,能得成佛,亦复如是,终不能得。经云:一切世间出世间大愿,菩提心者,最上最胜。又云:菩提心者,一切佛法根本。佛陀苦口婆心,一切祖师呕心沥血,所有言教,不过启发众生本有佛性,引导众生发菩提心。六祖大师见于五祖,唯言作佛,不求余物。又六祖大师云:常念修行,是愿力法。世间之事,尚须立大志愿,方可成就。更何况无上佛道,若无志愿,如何能成?自古以来,菩提心难见,菩提心难发,菩提心难保,菩提心易退,菩提心易失,菩提心亦忘。菩提心者,如菩萨命,如道人心。无有此心,如行尸走肉,有何利益。于末法时期,无量众生,或耽着人天福报,不知将来受苦。或求于二乘,迷于自了,落断灭空。或欲速成,求于外道。唯菩提心难发。若于此时此世,有人能从真实心中流出大慈大悲,荷担如来家业,利益一切众生之心,忘己无我,深心修道,于一切人天大众中,最为殊胜。如是之人,如芬陀利花,芬芳无比,遍覆法界。又如摩尼宝珠,光照一切。诸佛见之熙颐,人天遇之礼拜,一切众生无不敬仰,是名世间最智慧人也。
2021-09-03
-
读书心要
读书心要凡读古书者,先当敬心诚意,摒除杂念,放诸余事,将心安定下来。见文须清晰,务字字不漏,知字之本义,复了其譬喻。以汉字字形多有相似者,故须认真辨别,知其前后,了其原义,不可错乱。如昧味者,如祗祇者,只一画之差,义则不同。若不仔细,则不知文中之意也。故读书三要:慢、缓、定。能定的住心,才见得文。有不识之文字,要及时察找其音其义,不厌其烦。一次识得一字,日积月累,所识文字便多,知义亦多。见文时若有错漏,或其义懵懂,含糊而过,是为散用心也。散用心能知书义者,未可有。又读书须敬须恭。以诚敬心对古圣心,如面见古人,促膝倾听,方可知古人所言要旨。若如是,则得亲见古人,沐浴觉德。故读书者,须有事师的心方可与古人神交。不得怠慢、焦躁,得少为足。亦不得草草,当反复消磨,知其大意,达其本怀,方可。读书看似是读书,实则读古人心,学古人智,养自己德,照自己之日用。如是读书,正是修行,正好养性。又读古书者,须在平时练得心境近于古人,舍诸俗事以澄心志。简单少欲,胸中无累。否则,心不相应,得失萦绕,如何神交。读儒读禅,读老读庄,皆须有此诚敬。读书人,心量弘大,不拘一格,但益修身养性,长养赤子妙德,皆可取用。不可守一废一,分门分派,管中窥豹。古人云:行得一敬字,万事办矣。可不是乎!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学道之人,但借古人心智以照己,不可迷于文章而求功。故读古书须精炼,又不狭隘。深入,不痴迷。汲为己用,润物转习,传承将来,能化群蒙,是读书宗旨。附:读古心读古德之训诫沐心性之芳霖度一日之平实安累劫之颠倒山雨未邀而眷顾心花不待而盛开五米小室以息虑而成广博严净一把素椅以无求而成楞伽宝山道远乎哉?何以穷子而向外奔游法秘藏兮?青草随风弄缁衣庭坚问道于祖心抛肝撒胆分毫不瞒李翱求法于药山水在瓶中云在天
2021-08-27
-
学以养心
学以养性,事在磨心学道贵在磨练心性,身体力行,积年养志,实证真如。说道容易,知解不难。行道须大舍,养志在长年。能施六根,是为大布施;能过无事,是名大法船。性需养,心要练。学以养性,行以练心。事中冶定,理自萌生。只学不行,说食不饱。盲修无智,南辕北往。挨时消业,度日涤情。练得身恭,心自太平。千株松下两函经,炼得身形似鹤形。所以修行是做功夫的学问。修道是不断养心的功夫。学习者,非学知识,非学学问,乃学定慧。得定慧者,自然具足一切解脱妙用。学法者,非学诸法,非学技巧,乃学无心。获无心者,天地万物皆备我焉。定慧不是在头脑中学,而是在动静中养心养性,在人事上磨其志。无心不是在文字中找,而是在日用言行中留心有度,非是造次。无心非有心,非无心,故曰留心。无为非有为,非无为,故曰绝学。静中透得过去寂寥,功夫在寂寥中不知不觉中长养。动中歇得下有所得心,智慧在事中件件烹练。养性山中,透得过一日无事,便是一日的功夫。此无事者,真无事也,不可将终日烹茶种菊,琴瑟不绝于耳当成无事。练心家常,透得过一日平常,便是一日的道心。此平常心者,非财色名食睡之俗心,乃远离于声色,于极简中挨得过周年。众生修道难者,趋寂厌喧者于世事凡尘中不得自在,只能和光,不能同尘,故于世间毫无利益。喜事贪功,乐人情交际者,被烦恼淤泥拖带,美名曰红尘中修炼。又云:烦恼即菩提。动辄便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实则水深火热,愈陷愈深,于烦恼泥中不能自拔,于无明夜中转行转暗。众生要么终日奔波于五欲之中,不知出离。要么独善其身,不与世交,孤无润之草,斥之为焦牙败种。此二者,俱是迷途。学道之人,皆当规避。在事中磨练心性,可脱二乘乐静者之弊病。在静中养其心性,活出法身,可离凡夫终日奔波之妄习。于此二端,反复消磨,不偏不倚,是为修道,是为修行。
2021-08-27
-
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你是根源,万法是支流。不知返源,流浪生死。但能看自己,何虑事不通?但能问自心,世间有何疑?迷人,只是迷于自心。悟者,只是悟于自心。迷于自心者,忘失自心是万法之源,于境相上讨对错,于诸事中着死理。悟于自心者,知一切境相本不自有,心生则有,心灭则无。若欲境安先安心,但能息心境自安。人们都说,行善,上天会降福于你。做恶,上天会惩罚于你。上天无心降福或惩罚于任何人。降福或惩罚于自己的,是你的用心。你自己才是那个降福与祸的根源。你怎么用心,重点不是施于别人,而是自己受用。你如何做事,重点不是事之有成,而是心之所获。用心如兰,自受用香。用心如水,其心自平。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无实,心生法生。万法反源,一切自清。源头净洁,众流自明。心地无非,何事能染?心空事寂,烦恼何居?遇一切不遂事,莫怨求于境,一念反己还源,是名大觉悟者。遇一切苦难逆境,莫怨于人天。一念察己,原来我是一切苦难之根。向天诉苦,不如扪心自问。向人抱怨,不如一念反观。诸人向外求,君子反求己。能见自己过,即与道相当。万事皆非难,唯独肯低头,低头伏心者,能受人天尊。
2021-08-27
-
你别无选择
你别无选择我们都想在生命的最后那天放下对亲情、身体和财产的执着。你忘了,今天一直都是你以往生命的最后一天。今天,你放下了吗?今天你放不下,你如何保证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放下?今天你放不下的,明天你也很难放下。今天你放不下的,你要做些什么,能让自己早些放下?还是等着无常粗暴地从你手里拿走一切,而让自己陷于绝望之地。与其被粗暴地拿走,为何不自觉主动地放下?没有人不经过痛苦就能解脱。你总想安全地从飞快的六道轮回的火车中下来,你不知道,六道轮回的火车,永远不会停车。要么就永远在那辆火车中饱受无尽地轮回之苦,要么就飞身一跃,宁可粉身碎骨,也要从无明的列车中出离。要么解脱,要么轮回,众生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可是,总有那么多人,以为会有一种温和的第三条路可以选择。这是世间最可怕的事。这也是轮回放出去的最蛊惑于人的魔掌。这第三条路,迷惑了无数行者。这第三条路,为地狱开辟了宽广的大道。修行人对这第三条路抱以的希望是轮回最难以识破的面目。它假借着种种温床和暧昧,用甜美的酒把你灌醉,让你不愿意去求解脱,而心甘情愿地腐烂在那辆永远转动的列车上。命为无明使,人做念之奴。百年一浮梦,终被自心逐。无人系于汝,只汝自捉弄。欲得自在人,还识梦中主。解脱生死是你自己的事,受苦也是你自己的事,没人可以替代你经历这一切。你选择什么,那是对自己的交待。着却今生须努力,谁能累劫受余殃。
2021-08-27
-
谦德
谦德孔子有一次去周庙参观。他看到有一个器械,便问守庙者,这个器械是干什么的?守庙者说:此器为宥座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座之器放满东西都会整个翻过来,什么都不装,就会倾斜,装一半儿东西就会正。是这样吗?守庙者说:是的。孔子让子路取水试一试这个器械。水倒满此器后,果然就翻了过来。倒了此器体积一半儿的水,此器就平稳地不动了。空掉所有的水,此器就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呜呼!这天下哪有满而不倾覆的东西呢?子路问:请教夫子,有没有保持盈满之道呢?孔子说:想要圆满,就要不断地减损,降低自己。子路问:怎么去减损呢?孔子说:德行深厚,心量豁达的人,以恭敬来守此道。土地广阔,财产丰厚者,应当以节俭来守此道。福报广大,地位尊贵者,应当以谦卑来守此之道。眷属弟子众多者,要以敬畏来守此之道。聪明睿智者,要以愚钝来守此之道。博闻强记者,不图表现,虚心顷听,来守此之道。做到这些,就是损减之道了。诗经说:古代圣人,在待人接物时,都有此谦德,所以才会被众人推举到高处而敬仰之。周成王封伯禽为鲁国的国君。周公告诫伯禽说:去吧,但是要记住,不要因为自己做了鲁国的国君,就对鲁国的民众骄慢。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帮助天子治理天下,地位算是尊贵的了。我常常在洗头的时候,因为有人要见我,我不得不三次握住湿湿的头发去见客人,因为他们会给我带来好的建议,我担心自己失去天下的贤士和智者,所以丝毫不敢怠慢。吃一次饭,要中断三次,把饭放下,去接见客人,就是想多方听取更好的治国利民之道,唯恐错失了向博学多闻的人学习的机会。夫天道去减损那盈满的,而增益那谦虚的。地道转化那盈满的,而流向那谦卑的。鬼神侵蚀那盈满的而补充那谦虚的。人道憎恶那自满而喜欢那谦卑的。所以有智慧的人们,会在衣服做成之后,为了让衣服看上去不太张扬,会在侧下面开个缺口,叫做衣襟。宫殿盖成之后,会在边沿处弄出一个缺角来,以此来喻示不满之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道就是这样的。易经说:谦,是吉祥的。君子会持此谦行以终。谚云:谦受益,满招损。古人云: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众皆近之。古之得道者,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志向如天之高远,行持如地之厚重,故可以载道化人,继往开来。今之学人,唯学古人高远之知见,不学古人敦厚之操守。唯效古人之志愿,不践古人之行履。见解比天高,德行比纸薄。自溢自满,固闭自封,自欺欺人,终不得道。佛言: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佛所教发心者,皆是谦卑道人之心。以如之心,与道默契,故能得道。常言:法水不流慢人田。若心满,则道亏。若虚心,则道隆。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谦德之谓也。学道之人,先具谦德,普行恭敬,后可觉悟践行圣人之道,自利利他,功德圆满。最忌自满,以法自固,以满自涸,千佛出世,不得唤出。
2021-08-27
-
快乐的真谛
快乐的真谛快乐,世间最大的迷团,迷惑着无数的人。快乐,是世间最大的陷阱,几乎无人能幸免。追求快乐,无明众生的第一要务。寻觅快乐,颠倒人生的第一梦想。人们对快乐存在最大的误解,认为有什么事可快乐才是快乐。真正的快乐只是没有烦恼,平常无事,简简单单。无苦无乐,才是真快乐。若执着有快乐可得,执着做某件事是快乐的,你在自找苦吃。何以故?乐苦相随,乐后即苦,苦乐同源,苦乐同根。佛言: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之人,二俱不受。功德天者,快乐之喻;黑暗女者,痛苦之喻。还在追求快乐的人,停一停,你追求的,不过是化了妆的苦而已。莫被自己的妄想骗,莫被一时的快乐骗,紧跟着快乐的,是无休止的苦。颜回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每天只是吃着最简单的粗茶淡饭,没有什么消遣,却无比快乐。人们不理解他,也无法享受他的快乐,却以为他过得苦。原宪住在一间破旧的院子里,墙头上的土都快掉光了。院子里种着一些杂草,房顶漏着,窗户也开着,门框都烂了。原宪每天无事,只是在屋子里面唱着歌,自娱自乐。子贡乘着豪华的马车来看他,以为他病了。原宪说:我只是贫,而不是病。有仁义不行,贪图虚名,这才是病。子贡听了,羞愧而走。原宪继续哼着他的歌,走回了院子。他的歌声充满了虚空,就像钟鼓发出的声音一样。回居陋巷,人不甘其苦,回也不改其乐。原宪身无一物,唯自哼自唱,乐遍寰宇,而世人欲望无穷,仍得不到快乐。何以故?不知乐之本质是苦也。悠然心无事,那才是天下第一乐。荡荡心无着,那才是人间第一美。听我说偈:若欲求常乐,应当见真常。真常无异法,不染诸幻境。诸佛常教化,多求诸众生。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亲近菩萨友,是智者所亲。度得平常日,过得平常时,无事亦无心,无苦亦无乐,是名诸佛乐,寂灭第一真。
2021-08-22
-
发菩提心,得见佛性
发菩提心,得见佛性世间儒者,尚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胸,何况出世佛子,无有担当,不能荷担如来家业,可不羞愧!世间仁人,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气度,我佛门弟子,若一心为己,无丝毫利他之心,欲成无上佛道,不先发心,如何可得?如是之人,心志狭劣,不识真理,愧为佛子!执空之人,只言无众生可度,却不见自己从谁学法?如吃水而忘挖井人,又如坐树荫下而忘种树之人。如是之人,忘恩负义,人尚难为,如何做佛?菩提心之难发,是无上佛道难成之根本因。菩提之心广大,是狭隘众生难发菩提心之根本因。经云: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一切众生不得发菩提心,以着我故。一切众生烦恼诸苦,以着我故。一切众生,不见实相,皆因一己之私。私心不泯,烦恼不断。凡情不尽,道心不生。不发无上菩提心能得无上菩提道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菩提心者,除我执之工具,消人我相之利器。菩提心者,断烦恼之大筏,灭得失之法雨。佛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又云: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又声闻乘人,执空迷空,不见佛性,堕断灭见,谓一切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无常,一切是苦,故修苦集灭道。将佛一时方便之说谓为实法,是名颠倒。涅槃经云:若有多修习学空法,是为不善。何以故?灭一切法故,坏于如来真法藏故。不发菩提心者,即堕苦灭之法,不能复生常住不灭利益众生中道之心,亦断如来佛性种子。经云: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故知菩提心者,虽非佛性,要因其心,而见佛性。经云: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成佛。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2021-08-22
-
闲文两篇
闲文两篇泡一壶茶,点一根香不管屋外是阴是晴,是风是雨,坐下来,泡一壶茶,点一根香。茶不必艳,香不必浓。心中无事,何必姹紫嫣红?意中无思,谁受喜乐悲伤。世间百般营造,都为这一刻。一切风风雨雨,都在此处息。古人说:好事不如无。此是至理名言。你若不甘无事,只是还未足够劳苦。你若不耐寂寞,只是未曾百孔千疮。放手舒怀,人生只一个淡字。退步回头,世界原是一空。 淡味才是真际,空梦原来无穷。品之愈甘愈饴,处之更加有趣。天地为我祖堂,三昧任我悠扬。清茶一口心脾已烈,玄音一缕耳根已哭。不觉不知手舞足蹈,钝钝回神哑然失笑。不必登寒山,足下生青云;哪劳永嘉歌,自有妙诗章。曹溪不贵,沩山已荒。呜呜无知,坐断心王。 月亮为我一人独有月亮每天爬上阳台,若心有所盼望,即看不到阳台上的月亮。阳台的兰花已悄然开放,若心不安静,则妄想于十里之外看桃花。今晚的夜空分明高远,若心不彻,竟埋头脚下的淤泥。心本不属臣王,妄自凡圣而居;心本不属一物,却被幻物拘系。本来无苦无乐,到处东张西觑。本来无住无依,徒劳取舍恋迷。所以自在法王,被它爱憎所拘。一旦放舍依着,头头是道宽余。稽首如空无依,不被妄情缠系。蓦然抬头望月,从来为我留栖。
202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