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事未办,斯有何乐
大事未办,斯有何乐人们对死亡的忽视,就像猫盖住屎一样,以为看不见屎,屎就没有了。众生不谈死亡,忌讳死亡,不敢面对死亡,就像一个欠债的人,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到期还债了,因为懒惰,不想去挣钱还钱,或者想还,但实在挣不到钱,就骗自己说,还有一个星期呢,离到期还很远,先不去管它。虽然不管,心中总是对到期还债一事充满忧虑。众生面对老病死之苦,亦复如是,内心深处,充满忧虑、恐惧和疑惑,只是因为懒惰放逸,不肯用功修行,总是心里骗自己,老病死苦离自己还很远,先及时行乐吧,老死一时半会儿还找不到自己,不知道那一刻日夜不停地逼近,正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每一个人的生命。佛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勿行放逸。有智之人,一切世间之事,对他来说,皆不重要,唯生死事大。生死之事不解决,如刺在肉,如鲠在喉,如重在肩,如石头压在心里,如欠债未还,如丧父母,如丢失宝贝还未找到,寝食难安,永远不得自在。故能放舍一切,专攻生死之事。生死大事已办,方高枕无忧,快乐无余。唯有无智之人将生死大事放在一边,去经营世间幻梦,如同将无上美味放置一旁,而食厕所污秽,又如置摩尼宝珠于不顾,而捡瓦砾。善知识,诸家人,生命无常,其死亡变坏的速度快于瀑布向下流动的速度。大智之人,一心修道,渐悟实相,心趋安稳,如宝珠在怀,不复忧惧三恶道苦。只有愚痴无智之人,还生活在梦里,贪图五欲鸩毒之乐,不想修行,不知无常杀鬼,就在旁边,不择老少,随时要你命来。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可不怖耶!
2021-07-22
-
你的心在关注什么
你的心在关注什么你每天发的照片,你的片言只语,就暴露了你的心境。如果你的心还放在孩子身上、伴侣身上、父母身上,或任何他人身上,你还在梦里。你在被自己的妄念愚弄。无论你关注的是谁,只要不是你自己的心,你都在关注投影。他们都是你自心的影像,是你无明的折射。你的生活中不是不能没有别人进入,而是你要清楚地知道,他们不是你生活的中心。如果你把任何人放到了你的生命内部,成为你的中心,你只是放进了一个幻影,一个愚弄你的虚无。当有一天他消失的时候,你会为此心如刀绞,痛不欲生。不论你修行多久,学习任何法门,你的心没有真正回到自己这里,不能与自己相处,你都只是在做修行的样子,而没有真正触及到修行。你的心只要还在别人身上,你还在幻梦中,你的修行,也只是为了渲染你的美梦,使你睡得更沉,而不是为了醒来。一切都会幻灭,所有的梦都无法带给你真正的快乐,因为梦终究会破灭。梦破灭了,你将如何面对凄凉孤独而未觉悟的自己?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早日从轮回的幻梦中醒来,步入修行,实现真正的觉悟,那才是你来此世间唯一的意义。
2021-07-22
-
出家赞
出家赞世间最尊最胜荣不如出家一日功帝王将相为不得人中大雄方堪荷一领袈裟着在身两袖清风不染尘荡荡心中无挂碍犹如白云任去来自古以来僧为美羡煞王侯羡煞仙世人半日不得闲僧家常栖山水间出家为贵无别由只因能舍世所爱绍隆三宝忘己身自觉觉他学能仁己已得度不贪寂大愿无尽乘菩提为众离苦修圣道不断佛种入尘劳烦恼河中频救度生生世世不辞苦众生无尽愿无际因地发心合真理难行能行勇无畏绝杀三毒烦恼贼谦卑犹如泥洼地身披慈悲忍辱衣视生犹如于己子同体大悲无缘慈能报三世父母恩能度自心诸无明犹如世间最贵宝堕于僧数为众宝十方诸佛皆赞叹日夜称赞赞不完 《心地观经》云:在家逼迫如牢狱 欲求解脱甚为难 出家闲旷若虚空 自在无为离系着 谛观在家多过失 造诸罪业无有边 营生贪求恒不足 犹如大海难可满 阿耨达池龙王等 四角涌出四大河 大中小河所有水 昼夜流注无暂歇 然彼大海未尝满 所贪舍宅亦如是 在家多起诸恶业 未尝洗忏令灭除 空知爱念危脆身 不觉命随朝露尽 焰魔使者相催逼 妻子屋宅无所随 幽冥黑闇长夜中 独往死门随业受 诸佛出现起悲愍 欲令众生厌世间 汝今已获难得身 当勤精进勿放逸 在家屋宅深可厌 空寂宝舍难思议 永离病苦及忧恼 诸有智者善观察 当来净信善男女 欲度父母及眷属 令入无为甘露城 愿求出家修妙道 渐渐修行成正觉 当转无上微妙法
2021-07-22
-
心认识它自己
心认识它自己心能了解它自己吗?当然能。其实,它时时刻刻都了解它自己,都知道它自己,都觉悟它自己。它不可能不了知自己,只是这种了知超乎我们的想象,它并不是通过能与所的关系,也即对立的关系来了知,而是通过它自身,没有任何的能力来了知。这种了知,不可思议。心的原始功能就是它会觉知它自己。心的原态是不住,是超心意识,所以了知它的状态也必须是不住,是超越思维意识,才能与它完全默契。心真正了解它自己是一种顿悟的状态,也即觉悟到它自己是一种活的、变化的、不住的状态。那一刻,只有通过默契和顿悟才能实现。只不过,在这样的顿悟和了解的同时,记忆和意识同时生起,并混淆了这样的觉悟。头脑中生起的意识会额外创造一个虚妄的对象,并把它当成心,从而把心本来不住的状态固化,形成一种观念,并反过来用这种观念代替心行使它活泼而自由的权利,这是心受苦的唯一原因。所谓佛性被困在众生中,实际上是被意识和妄念遮蔽。众生,是妄念与无明的代名词。所谓修行,就是转变心不知不觉被头脑和观念驱使的习惯,恢复心原来的作用,直接用心生活,而减少头脑的干预,除非那样的头脑完全契合了真性而放弃了自己的干预。这也是转识成智的过程,也是无所的过程。心不再被知解、分别、取舍所骗,它就会变成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就会变成般若智慧,变成如理观察,变成慈悲喜舍,变成佛不共法,变成大愿、大信、大菩提心。
2021-07-22
-
放一线而拥无限
放一线而拥无限喝一杯新茶,与喝一杯老茶,味道都很好。它们好喝,与它们自身的味道关系不大,而与喝茶时心中淡然的基调有关。一杯可乐,还是一杯啤酒,它们都一样可口。它们可口,跟它们自身的关系不大,跟喝的人是否有接纳品尝它们的心有关。听一首钢琴曲,还是听一段京剧,都好听。好听跟音乐本身的关系不大,跟聆听的人所用的心是否专注有关。如果你专注,你坐在那里看树叶被风吹动,那一样很美。如果你专注,你听虫叫也一样能听到交响乐的旋律。如果你的心素简而安静,它会看到离它最近的事物,与它们在一起。美来自内心的稳定与安宁。美需要一块基石:清空你心上的一切,让它裸露,让它敞开。如果你的心上一物不存,它会爱上一切。不存一物的心终于还原并找到了它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心不得不接纳一切。因为一切无不是心自己。如果你的心向外寻觅,迷失在对境上,你会被寻觅分离。外境只能满足于一时,你会需要更多,你对它的要求越多,你越饥渴而不安。回到你的心上来,它遇到什么,就跟什么在一起,不要挑拣,不要舍近求远,你会立刻得到满足。回到心这里,只需要一个契机:听到内心的呼唤。它可能是一个声音,可能是一股玉米的香味。回到心这里。你不用再苦苦寻觅,你会发现有无数的礼物源源不尽地送到你的心上来。闷热的天气就像泡在温泉里,忽然刮过的一丝凉风就像来到了空调房里,西葫芦馅儿的饺子还是韭菜鸡蛋馅儿的饺子都无比的好吃,与一群老年人在一起,也会发现他们比你还年轻,而与一群孩子在一起,你会看到你想的东西太过啰嗦。清理你心上所有的成见,倒空以前所有痴迷的喜好,给自己时间面对完全清白的心,你会爱上一切。一叶障目,一毫隔心。愚人以捉一线而失天空。智者放一线而拥有无限。
2021-07-16
-
听你自己的
听你自己的你饿的时候,不用思考,就会去找吃的。你或许会想一想找什么吃的,但当你非常饿的时候,你就不再关心吃什么了,你只知道一件事,快些找到吃的,什么都行。你热的时候,不用思考,就会脱掉外套。除非你被某种观念限制,比如你病了,医生嘱咐你,不要轻易脱掉外套。屋里又脏又乱,你很自然地就会去打扫。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你会犹豫、思考和纠结,就是你相信了某种观念。大脑对你自然的行为进行干涉和阻止。比如中有这样的习俗和观念,除夕的夜晚,无论地上有多少果皮垃圾,都不能打扫,否则就不吉利。如果你相信了这样的说法,即使地上满目狼藉,你都不会去打扫。早晨你下床的时候,你不会去想我先要伸左腿落地,还是先伸右腿落地。你会不假思索地伸出一只脚落地。除非你的某个腿有伤,或者你被灌输了某种观念,使你相信先下哪个腿对你更好。当你睁开眼睛看东西的时候,你只是自然地看,眼睛遇到什么就会看什么,眼睛不需要思考。但是,当你接受一些观念和教育,意识开始干涉眼睛的行为,它告诉你,什么能看,什么不能看。如果你不小心看到电焊工人在工作,你无法直视电焊射出来的强光,你的眼睛立刻闪开,这是眼识的自我保护,它并不是观念的干涉。当你听到刺耳的声音,你会捂住耳朵,这不是因为头脑的干涉,而是耳朵的自我保护。但是,如果你喜欢听某种音乐,而有人告诉你,这音乐对你不好,你又相信了,你再听到类似的音乐时,你会受那个你相信的观念影响,而做心并不愿意做的事。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对你不好。有些观念是保护你不受伤害的,比如离火、淫欲和毒品远一些,因为那些东西会对你造成伤害。那些在你直见,直听,直嗅,直尝,直触,直知的当下干涉你的大量观念,是你烦恼产生的根源。你相信的观念和想法越多,越阻碍你的自在。如同邯郸学步,因为相信了别人的建议,最后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都不会了。你不是不能参考别人的想法和观念,但任何观念都不是绝对的真理。当一些观念出现在你的头脑中而你不知如何选择时,扔掉所有你从别人那里吸收的东西,听你自己的。你不用向佛,向祖师,向你身边的任何善知识学习佛法,除非他们引导你向自己学法。你自己身上具备所有的佛法,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时,不要问别人,问自己的心,它一定会告诉你答案。你的六根,你的心识,你的直觉,你的感受,你的本能,它们给你的舒适、无苦、不过度的状态,就是你要选择的最好答案。有时我们的心也会引导我们去受苦,没关系,时间长了,你会自己掌握经验和教训,慢慢地规避所有让心受苦的想法和行为,那便是修行和彻底的觉悟。
2021-07-16
-
你有何资格恨你的父母
你有何资格恨你的父母现在关于如何指导父母对待孩子的说教铺天盖地,而如何教育孩子怎么去对待父母的箴言却少之又少。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能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根本问题。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从古以来一直到今天,都是社会关系中最核心的问题。人们迷在这个关系中,无法解脱。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期待,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各种程度的精神问题,有的已经演变成抑郁症。这个结果容易使人单方面看到是父母对孩子施加的压力太大导致的。然而,人们却看不到儿女对父母的态度也是他们自身患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开心、内心有结打不开,甚至患有轻度抑郁,都是跟讨厌父母有关。他们之所以讨厌父母,跟他接受的狭隘的教育和观念有关。有的子女对父母的厌恶,仅仅因为父亲或母亲有过婚外情。对女儿来说,父亲出轨,就像自己的老公出轨一样难以接受,很有可能,十几年都因为这一件事情憎恶父亲,不与父亲说话。儿子对母亲也是如此,如果知道母亲与别的男人有染,就会对母亲厌恶至极,甚至到死都不能原谅母亲。我想质问这些孩子:你有什么资格憎恶你的父亲或母亲?你可能会说:是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既然把握带到一个家庭里来,为什么还要破坏这个家庭?有本事别生我!孩子,有一个根本的事实你搞错了。不是你父母要把你带到这个世界来的。是你自己投胎寻找到他们,拼命要来这个世界的。当你明白这一点,我想,除了感激你的父母,你没有任何理由憎恶他们。他们和你一样,都是无明世界的众生,都是被自己的无明带到这个世界。无论他们做过什么,都不能成为你憎恶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而有了你的生命。因为有了这一期的生命,你才遇到佛法,才有可能修行并觉悟。如果你因学法而觉悟,你第一个要感谢的是你的父母。如果没有他们,你还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幽灵。理解你的父母,就像理解你自己的无明与投胎一样。外遇,婚外情,出轨,在外面搞女人,被女人搞,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是他们第一次乱搞的结果,甚至都不是第一次。如果你拒绝接受他们彼此之外的性行为,你应该也拒绝你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就是无明世界的代词。不仅我们的父母,任何人有任何的行为,在地球上都是正常的。如果你不接受这些现象,你就没办法生活。你会非常痛苦,你会一直心向外驰,你会不停地关注别人做了什么。你会评判,挑剔,指责,怨恨,憎恶。你自不自杀,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因为你早就掉进了地狱。有太多的二十几岁,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几岁的年轻人,因为从来不懂得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对父母做过的一些行为耿耿于怀,心中积下太深的怨恨与憎恶,导致自己性格扭曲,生活极度不幸。你迷在幻境里太深了。他们和你一样,还是孩子。他们和你一样,还在无明之中。而你,已经接触到佛法,你正在醒来。你要理解与包容你的父母。那是你修行的第一节课。当你真正理解并原谅了他们。你会重新爱上他们,那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让你完成觉悟的最重要的人。
2021-07-16
-
善与恶
善与恶 善恶从意识生,从观念有,俱无定论,非有实义。善是伪装的恶。人被教育接受善的思想,那是人性的要求。人性只是真相的部分要求,并非全部。真相之中,并无善恶。过度的善行只会助长人们的索取之心和不劳而获的惰性。与人们想象的相反,你越是行善,越背道而驰。天无行善之心,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道无惩恶扬善之心。惩恶扬善的观念来自狭隘的人的思想。短时间的行善会让我们快乐,那是因为自我得到了虚荣和肯定。时间长了,自我就会暴露出它并不想助人的本质。助人并不是恶,没有觉悟的助人才是恶。助人的思想非常肤浅,除非你能通过助人泯除对自我的执着。有为之善来自于头脑,而真正的善行来自一颗觉悟的心。成熟的善由心而发,那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被头脑驱使,去做心本来不愿意做的事。为别人活是最悲哀的。因为你永远解决不了任何人的问题,你自己的问题比任何人的都多。真正的善行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没有任何问题,那才是对所有人的慈悲。善与恶是梦幻世界如影随形的一对双胞胎。你若讨厌恶,也应远离善。因为它们都会把你拉入无明。佛陀说,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之人,二俱不受。一个觉悟的人不会致力于善行。他唯一可能会做的事是拆穿所有善行后面的虚伪。觉悟的人也不致力于否定善行,而是否定对善的痴迷。我们从一生下来就被教育要做好人,要行善。这是恶魔撒给人间最隐蔽的毒品。而为自己活这个珍宝却一直被掩埋在大地的深处。只有觉悟的人才能把它挖掘出来。善行只能迷惑那些脆弱的灵魂。你只能帮助那些不想独立的人。一个自立的人并不会拒绝所有的善意,但是,在最关键的事情上,在涉及自己人性成长的重要环节,他会坚决地拒绝别人的帮助和干涉。所有的可怜和不幸都是从不能自立衍生的。而不能自立,是从社会中大量衍生的行善思想产生。有了行善的思想,就有了索取的土壤。为别人付出,剥夺了人们自立的可能。自立,自助,并不是绝对的,极端的。当一个人实现了自立后,他助人的行为变成了自发,而那已经超越了行善的概念。在那样的助人后面没有自我的支使。允许我的存在,但又不助长自我的膨胀,这是佛法的精要。过度地关注别人,那正是恶的另一种形式。当你学会如何快乐的对待自己,你已经完成了对所有人的影响。
2021-07-16
-
美好属于你自己
美好属于你自己以前我以为自己喜欢女人。后来我才发现,我并不是喜欢女人。而是我喜欢自己的心像女人那样柔软。我喜欢自己内心作为女性那部分的存在。以前我以为自己原谅了别人。后来我才发现,我才不是原谅别人,我的原谅跟别人没关。我想要的是原谅带给我的安心和放松。我不想伤害自己,所以我选择了原谅。我不想和自己较真,所以我放过了自己。我知道一切都是我自己在跟自己相处,这一切都与他人无关。因为我爱自己,所以我选择了原谅。以前我不爱诤论,是因为我不屑和那些不同频的人理论。现在我才知道,我不争论,不是因为别人是否与我同频,而是因为根本没有别人。我不想跟自己的妄念诤论,不想自己在幻境中与自己吵个不停。以前我去帮助别人,我以为别人需要我的帮助。现在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不是那样。真相是,我在做让我的心快乐的事情,我在帮助我自己完成心想要做的事。我为谁做了什么,那才不是真相。真相是,我做了什么而获得的那份快乐。以前我尊重别人,出于一种教育和观念,我会强迫自己去尊重别人。现在,我同样尊重别人,是出于自发。我发现,当我自觉地尊重别人,快乐的是我自己,而与对方无关。哪怕对境是草木瓦石,如果我以柔软心对待它们,它们也会回馈我一份柔软。我知道,其实那是自我的回馈。以前我也爱身边的人,但总是有所保留。因为我以为是我在爱别人。现在我爱身边的人,毫无保留,毫无遮掩。现在我知道,不是我在爱别人,而是心在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自己。是心在享受那种全然爱自己的幸福。当我知道,我起的一切心,做的一切事,都立刻回到心这里,我不得不让自己变得美好。因为美好不属于别人,它属于你自己。
2021-07-10
-
活在当下,需要训练
活在当下,需要训练被妄想欺骗,总是离开当下,渴望着种种美好的生活,是人的通病。离开当下最简单的穿衣吃饭,离开此刻最没意思的时光,没有更好的生活。如果有,那一定是一个骗局,是一个妄想。我们总是被自己这一念不安分的心带走,带离眼前最平凡的事情,在妄念中编织更美的故事,错失了当下最珍贵的时光。无论你在哪儿,你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不能活在当下,活于平凡,活于无事,那都是妄想惯用的手法,是意识的幻梦,如果你相信了它,它就会带着你去奔波,去抓取,去寻觅。无论你寻找到什么,你发现它不会让你满足,它无法带给你安心,除非你能立刻回到当下,回到妄念没生起的状态。佛陀全部的教法都是为了引导我们回到当下,活在当下。种种的法门,种种的修行,种种的方便,无非是让我们休息身心,息虑忘缘,活在当下简单无妄的世界。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现代的媒体瞬间传给百千万人,但是能真正活好当下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没有深入修行,没有经过训练。心识可以瞬间接受这样高妙的理论,但同样瞬间又回到它习惯性的轨道上去了,继续攀缘、抓取、造作。以无始以来习气深重故,需要修道,转所依识。转所依识,就是转变依于识心生活的习惯。实现这一点,需要从许许多多方面入手,比如生活简单,减少需要,独处,读经,坐禅,学习解脱的理论,实修解脱的能力。而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只是为了在生活中的任何环境下都能回到当下做准备。经过实修和训练,才能转变识心攀援自心境界的习惯,而能活在简单无苦、寂灭常乐的世界。而那样的世界,不过是柴米油盐,穿衣吃饭,种花养草,延时度日。带着觉知走路,带着觉知拿放,起卧相随,心无妄求。平平淡淡,没有丝毫的光鲜,被所有人所忽视,唯有诸佛达道之人,视之为珍宝。训练回到当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带着觉知生活。妄心一起,便拉回到六根的作用上来,回到当下的动作中来,不被识心和妄想欺骗。回到当下的瞬间,你会看到,心识为你编织的所有艳丽的景色,不过是一团妄念的死灰,它除了骗你入轮回,没有任何意义。它为你勾画的景色越美好,你越要警觉,那是一个骗局。回来,回到当下来,它便消失了。如是训练,不停地训练,直到妄念无法再欺骗你。不经过训练,无论你用多少妄想和幻境来喂养心识,你都无法真正安心,你永远是一个流浪儿,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是一个迷茫而受苦的人,虽然你可能正在洋洋得意,正在意气风发,正在开怀大笑,但下一个瞬间等着你的可能就是地狱的深渊。朋友,从觉知开始修行,从觉知开始每一天的生活。活在当下,将会变成一个现实。
2021-07-10